香港金融史 1841-2017

香港金融史 1841-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金融史
  • 金融史
  • 香港曆史
  • 經濟史
  • 金融發展
  • 殖民地經濟
  • 亞洲金融
  • 金融中心
  • 曆史研究
  • 經濟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香港金融業的曆史,最早可追溯到開埠之初。經過逾170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香港經濟中最具戰略價值的行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香港著名金融學傢饒餘慶教授就認為:「香港之崛興為一國際金融中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香港經濟的兩大成就之一(另一成就是從一轉口港轉變為一富裕的工業經濟體)。」

  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約始於20世紀70年代。隨著香港經濟起飛,百葉繁榮,股市蓬勃發展,特彆是香港政府採取一係列金融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資銀行及跨國金融機構大舉湧入香港,香港金融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邁嚮多元化和國際化。在此進程中,金融業形成門類齊全而發達的市場體係,以及健全而較完善的監管製度。

  迴歸以後,盡管遭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嚴重衝擊,然而憑藉著「中國因素」的影響,以及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進金融業的改革,香港金融業獲得瞭長足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升。

  本書以作者於2002年撰寫齣版的《香港金融業百年》為基礎,將時空延伸至2017年,從銀行業、資本市場、資産管理、保險業,以及金融監管等多角度,全麵展現香港金融業橫跨一個半世紀以來的發展脈絡,用豐富的資料、簡練的文字、珍貴的圖片,生動而深入地剖析瞭香港金融體係和金融製度的演變發展及其規律,並據此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未來發展作齣展望。
 
香江浮沉:一座城市的金融脈絡與世界格局的交織 (1841-2017)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宏大的編年史,深刻剖析瞭香港這座國際金融中心自開埠之初至近現代的演變曆程。它不僅僅是對一係列經濟數據的羅列,更是對製度變遷、社會力量、地緣政治如何共同塑造一個獨特經濟實體的深入研究。全書以時間為軸,橫跨瞭英治時期、殖民過渡、迴歸前後的關鍵節點,展現瞭香港金融體係在不同曆史階段所扮演的角色與麵對的挑戰。 第一部分:蠻荒之地的崛起與早期奠基 (1841-1945) 香港的金融史始於一紙條約。1841年後的數十年間,這座“不毛之地”迅速被捲入全球貿易網絡。早期,其金融活動主要圍繞轉口貿易、鴉片交易和白銀流動展開。本書詳細考察瞭早期洋行(Hongs)如何壟斷金融中介,以及第一批本地華人商人的艱難崛起。 貨幣體係的形成: 探討瞭港元與英鎊、墨西哥鷹洋之間的復雜兌換關係,以及政府如何通過鑄幣權確立貨幣主權。早期銀行業務的特點是保守、依賴外資,服務於航運和鴉片等“硬通貨”貿易。 規製與自由的邊界: 分析瞭殖民政府在土地批租、稅收政策上的初期設計,這些設計為日後香港“積極不乾預”的金融哲學埋下瞭伏筆。早期的金融監管極為鬆散,主要目標是維護殖民者的商業利益。 兩次世界大戰的衝擊: 描述瞭兩次世界大戰如何中斷瞭香港的傳統貿易網絡,迫使金融機構進行結構調整,並為戰後東南亞貿易的恢復積纍瞭經驗。日占時期(1941-1945)的金融崩潰與重組,是本書著重描繪的暗淡篇章,它暴露瞭早期金融體係的脆弱性。 第二部分:戰後重建與製造業的金融支撐 (1946-1970年代初) 二戰結束後,香港迎來瞭人口的激增和産業結構的轉型。金融業開始從單純的貿易支撐,轉嚮服務於蓬勃發展的製造業。 資本的再流入與華資銀行的興起: 隨著上海等地的資本和人纔南遷,本地的華資銀行開始挑戰英資銀行的主導地位。本書深入剖析瞭上海商業銀行、永隆銀行等機構的本土化戰略。 儲蓄與信貸的機構化: 探討瞭政府如何鼓勵建立儲蓄機構,以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工業化建設。房地産市場的萌芽及其對信貸擴張的影響,在此階段開始顯現。 匯豐銀行的主導地位: 詳細分析瞭匯豐銀行(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如何利用其獨特的區域優勢和政府關係,鞏固瞭其作為“港元發行後盾”的地位,成為聯係東西方的關鍵橋梁。 第三部分:金融自由化浪潮與亞洲金融中心的確立 (1970年代中-1980年代末) 1970年代是香港金融史上的關鍵轉摺點。麵對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和本地經濟結構的升級,香港開始主動擁抱自由化,並最終確立瞭其作為“離岸金融中心”的地位。 港元與聯係匯率製度的構建: 這是本書的核心論述之一。1972年港元與英鎊脫鈎,隨後在1983年建立的聯係匯率製度(Linked Exchange Rate System, LERS),是香港金融穩定的基石。本書細緻梳理瞭促成聯係匯率製度建立的政治、經濟動因,以及其設計上的精妙之處。 離岸金融業務的爆發: 隨著國際資本流動性的增加,香港憑藉低稅率和自由的資本管製,吸引瞭大量國際銀行設立分支機構,開展亞洲美元(Asiadollar)和信貸業務。本書考察瞭這一時期香港證券交易所的現代化進程,以及期貨和期權市場的引入,極大地豐富瞭金融工具。 房地産泡沫的早期警示: 在快速的資本積纍過程中,本地金融機構對房地産的過度依賴開始形成。本書分析瞭1980年代中後期,對迴歸問題(1997主權移交)的預期如何影響瞭資産價格和銀行的風險偏好。 第四部分:迴歸前夕的挑戰與金融體係的鞏固 (1990年代) 1990年代是香港應對“曆史性過渡期”的十年。金融體係在政治不確定性中,展現齣超乎預期的韌性。 亞洲金融風暴的洗禮(1997-1998): 本書以嚴謹的筆觸還原瞭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香港金融決策層的博弈。重點分析瞭政府和金管局如何運用外匯儲備捍衛聯係匯率,以及通過穩定股市和清理銀行壞賬,成功抵禦瞭投機者的進攻。這場危機被視為香港金融管理智慧的試金石。 證券與期貨市場的整閤: 探討瞭香港交易所(HKEx)在1990年代進行的重大改革,包括將股票、期貨和期權市場進行整閤,以提升效率和國際競爭力。 資本賬戶的審慎管理: 盡管香港奉行自由資本流動政策,但本書強調,在主權過渡的關鍵時期,對跨境資金流動的隱性“審慎”觀察,是保持市場信心的重要因素。 第五部分:新世紀的融閤、創新與全球風險管理 (2000-2017) 進入21世紀,香港金融業的目標轉變為深度融入中國內地經濟,同時應對全球金融創新的衝擊。 CEPA與滬港通/深港通的機製設計: 詳細闡述瞭《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如何為金融服務業打開內地市場的大門。滬港通和深港通的推齣,標誌著香港在“超級聯係人”角色上的製度性深化,也帶來瞭新的監管挑戰和套利空間。 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沿陣地: 分析瞭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CNH)交易中心,在推動人民幣結算、發行點心債券和清算方麵的關鍵作用。 金融危機後的監管重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香港快速響應,加強瞭對銀行資本充足率、流動性風險的管理,並引進瞭更嚴格的係統性重要銀行(D-SIBs)監管框架,以確保金融安全。 結語:持續的韌性與未竟的使命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香港金融史的核心特徵:在極度開放的環境下,通過審慎的製度設計(特彆是聯係匯率),以及對全球資本流動的敏銳捕捉,實現瞭經濟的持續增長。然而,它也指齣,隨著區域經濟力量的再平衡和全球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香港在如何平衡“超級聯係人”角色與維護本地市場獨立性方麵,仍麵臨著長期的結構性考驗。本書為理解一個亞洲金融樞紐的復雜生命周期,提供瞭詳盡且多維度的曆史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馮邦彥


  廣州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曾先後擔任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2000年至2007年)、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2005年至2008年),並曾先後擔任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州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專傢、廣東經濟學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1987年至1994年間曾應聘赴港,任香港東南經濟信息中心經濟分析員。長期從事香港經濟、香港資本與財團、香港金融、香港經濟史等領域的研究。

  主要著作:
  《香港英資財團(1841-1996)》(1996)
  《香港華資財團(1841-1997)》(1997)
  《澳門概論》(1999)
  《香港地産業百年》(2001)
  《香港金融業百年》(2002)
  《百年利豐:從傳統商號到現代跨國集團》(2006)
  《厚生利群:香港保險史(1841-2008)》(2009)
  《香港:打造全球性金融中心――兼論構建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圈》(2012)
  《香港企業併購經典》(2013)
  《香港産業結構轉型》(2014)
  《香港金融與貨幣製度》(2015)
  《承先啓後:馮氏利豐邁嚮110週年――一個跨國商貿企業的創新與超越》(2016)
  《轉型時期的香港經濟》(2017)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名《香港金融史 1841-2017》,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金融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印記的時刻。身處颱灣,我們與香港的金融市場總是保持著高度的敏感和關注,畢竟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瞭解彼此的金融發展曆程,對於把握區域經濟的未來走嚮至關重要。1841年,香港的開埠;2017年,一個日新月異的金融新局麵。這之間跨越瞭170多年的曆史,其中一定蘊藏著無數值得深思的金融智慧與發展軌跡。 我特彆想從書中找到香港金融“硬實力”的由來。它究竟是如何建立起如此強大的銀行體係、資本市場和保險業的?書中會否詳細介紹香港在吸引外資、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以及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布局和成就?作為一個對金融監管體係相當感興趣的颱灣讀者,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闡述香港的金融監管機構,例如金融管理局(HKMA)和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的成立與發展,以及它們在維護金融穩定和市場公平方麵的作用。 此外,我也很期待書中能夠對香港金融史上的一些關鍵人物或事件進行深入的分析。比如,香港如何從一個簡單的貿易中心,成功轉型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服務中心?在經曆亞洲金融風暴、全球金融危機等重大衝擊時,香港的金融體係是如何展現其韌性的?書中會不會提及香港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以及其在其中扮演的金融角色?我對書中可能涉及的關於香港金融市場與內地市場的融閤發展,以及其在區域金融一體化進程中的地位的探討,也充滿瞭期待。

评分

《香港金融史 1841-2017》這個題目,光聽名字就讓我感到一股厚重的曆史感撲麵而來。作為一個在颱灣生活、工作,並且對亞洲金融發展脈絡相當關注的觀察者,香港的故事總是讓我著迷。1841年,一個渺小的漁村;2017年,舉世矚目的國際金融中心。這其中的轉型和發展,絕非一日之功,肯定積纍瞭海量的經驗教訓與成功之道。 我個人非常希望能從書中一窺香港金融體係的“基因序列”。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是什麼樣的關鍵因素,讓香港能夠一次又一次地抓住機遇,剋服挑戰?比如,殖民時期的製度設計,在多大程度上奠定瞭香港金融自由化的基石?而到瞭後殖民時期,香港又是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積極融入全球金融體係的?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香港金融市場監管框架的演進細節,以及它如何在維護市場秩序和鼓勵金融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我也很期待書中能有對一些重要曆史事件的“金融側寫”。比如,在國民政府遷颱前後,香港是否扮演瞭資金避風港的角色?以及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又是如何成為中國內地與世界聯係的橋梁,並在其中扮演瞭何種金融角色?我對書中關於匯豐銀行、渣打銀行等老牌外資銀行,以及後來興起的本土金融機構在香港金融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描述,也充滿瞭濃厚的興趣。

评分

看到《香港金融史 1841-2017》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些模糊的畫麵:維多利亞港的船隻穿梭,交易大廳裏忙碌的身影,還有那些在金融浪潮中沉浮的傳奇人物。身為一個在颱灣對香港金融一直保有高度關注的讀者,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可以說是爆錶。1841年到2017年,這超過170年的時間跨度,幾乎涵蓋瞭香港作為現代金融中心崛起的全部曆程。 我最想知道的是,書中會如何呈現香港金融業的“DNA”。究竟是什麼樣的特質,讓這個彈丸之地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齣?是其獨特的自由港政策?是其高效的法律和監管體係?還是其背靠大陸,麵嚮世界的戰略定位?我非常好奇書中會不會詳細介紹早期華人金融傢和外資銀行之間的互動,以及他們在香港金融版圖的形成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特彆是書中對於香港在應對一些重大經濟挑戰時的策略分析,比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香港是如何在巨浪中站穩腳跟,甚至從中學習和成長的。 而且,我特彆想知道,書中對於近二十年來香港金融市場的發展,是否有深入的探討。例如,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對香港金融市場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以及與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不斷深化,這些宏觀的趨勢是如何在微觀層麵影響香港的金融生態的。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數據分析和案例研究,那就更完美瞭。

评分

哇,這本書名《香港金融史 1841-2017》光是聽起來就很有分量!身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金融從業者,雖然身處寶島,但香港的金融市場始終是我們關注的焦點,畢竟兩地聯係如此緊密。我一直對香港近代以來如何從一個小漁村一步步崛起,成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充滿好奇。尤其是從1841年開埠一直到2017年,這跨越超過一個半世紀的漫長曆史,肯定藏著無數跌宕起伏的故事。 我尤其好奇書中會如何描繪香港在不同曆史時期扮演的角色。像是鴉片戰爭後,英國人如何在這裏建立起最初的銀行和貿易體係?明治維新、辛亥革命、兩次世界大戰,這些足以撼動世界格局的事件,對香港的金融業又産生瞭什麼深遠的影響?還有1997年迴歸前後,以及近些年來的發展,書中會不會深入剖析香港如何在變局中保持其獨特的金融地位?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金融製度的演進、主要的金融機構如何崛起又如何更迭,以及香港如何在全球金融版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優勢。如果能讀到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事件的金融解讀,例如亞洲金融風暴時期香港如何應對,那就太精彩瞭。

评分

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地方的曆史,就像在品嘗一杯陳年的威士忌,越是深邃的年份,越能品齣其醇厚與復雜。而《香港金融史 1841-2017》這個書名,就給我一種這樣的感覺。1841年,香港纔剛剛作為英國的殖民地齣現,到瞭2017年,它已經是一個國際知名的金融樞紐。這中間的過程,絕對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很好奇,在書中,作者會如何梳理這段漫長而復雜的曆史脈絡? 我會特彆留意書中對於早期殖民時期香港金融市場的描述,像是當時的貨幣流通、貿易結算方式,以及早期的銀行和錢莊是如何運作的。我想知道,在那個時代,香港是如何憑藉其地理位置和政策優勢,逐漸吸引資本和人纔的。更讓我感到興奮的是,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一些關鍵的轉摺點。例如,在國共內戰時期,大量資金和人纔湧入香港,這對香港金融業的發展産生瞭怎樣不可逆轉的影響?還有,書中會不會提及香港如何從一個單純的轉口貿易港,逐步發展成為一個集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多元化金融服務於一體的國際金融中心?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讀到關於香港金融市場監管體係如何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細節,以及它在兩次世界大戰和亞洲金融風暴等重大危機中的應對策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