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的戰地記者見聞☆
☆只要不是冷漠無情之人,讀後一定腎上腺素激增★
★美軍指揮官指定閱讀,一窺戰爭最真實的面貌☆
☆HBO同名戰爭影集全球熱播★
這不是一部反映光輝英雄主義的作品,而是真實道出戰場上軍人的錯誤、弱點,以及揭露戰爭真相的報導文學。被譽為「關於伊拉克戰爭最好作品」的《殺戮世代》,混合了幽默、恐懼與粗俗元素,是關於這些不平凡的士兵,為勝利所付出的代價。作者在一場新型態式戰爭中觀察到那些不掩飾、未造假的殘酷現況的第一手記錄。
《殺戮世代》是一部經典之作,在最具感染力和真實性的戰爭報導文學最高殿堂占有一席之地,是可與《諾曼第大空降》、《黑鷹計劃》和《鍋蓋頭》等作品齊名。
軍隊是社會的縮影,親自隨軍到戰場採訪更是了解年輕人次文化的好機會。作者艾文‧萊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走上了他的成為暢銷作家的冒險旅途。萊特歷經16場激烈的交火,卻始終留在戰場,大部分時候他乘坐的車子是全軍的最前頭。
本書焦點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最強悍的第一偵察營。陸戰隊不是一般的軍種,他們必須面對最嚴峻且可能致命的狀況,偵察營更是地表上最凶猛的戰士。在我們看似一切妥當安排的戰略行動底下,他們卻必須面對裝備不足、矛盾的指令,甚至是不斷改變的交戰守則和晦暗不明的作戰策略向敵前進。
陸戰隊第一偵察營駕駛著防護力有限的悍馬車跨越伊拉克邊境,直奔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兩河流域,然後再孤軍轉戰伊拉克最前線。在連續30天的時間裡,這些驕傲、勇敢、意志堅強卻又小心謹慎的陸戰隊員,幾乎每天與火力強大的敵軍交戰,執行各種幾近於玩命的不可能任務。艾文‧萊特與這些陸戰隊員共同生活了兩個月,親眼目睹了激烈的戰鬥,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個衝鋒陷陣的車隊半步。作者看到了其他主流媒體所忽略的細節。
這是一個沒有英雄的世代,這些以大眾流行文化與青少年次文化滋養長大的年輕世代,不曾像父執輩般歷經戰火的洗禮。反恐戰爭開打之後,國家號召他們,要他們成為自己世代的戰爭英雄。他們是第一批繼越戰之後,在沒有完整終戰規畫就投入戰爭的美國士兵。在準備好面對前線的生理、情緒和道德恐慌之前,他們就成為攻打伊拉克的前鋒,對付海珊軍隊最頑強的抵抗。
他們殺人如打電動般的亢奮與刺激,所以被冠上「殺戮世代」的稱號!
艾文‧萊特認為美國社會並不懂得什麼是戰爭,甚至對戰爭的理解是不成熟的。他取《殺戮世代》作為書名,就是為了反諷過去沉浸在湯姆‧布洛克在《最偉大的世代》(The Greatest Generation)所營造出來的戰爭浪漫氣息,並且表達出戰爭就是殺戮的事實。對於那些在嘻哈文化、網路情色、重金屬搖滾樂、電動遊戲、吸毒等等生活習慣與文化長大的年輕世代,比起在硫磺島上面對槍林彈雨威脅的前輩們,現在的美國軍人,殺人——對他們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從艾文‧萊特親眼所觀察,也點出了美國無法在這場戰爭中輕易脫身的種種前因。作者親歷戰場,對戰爭有更鮮明、更直接的印象。他看到士兵因戰爭的洗禮,對他們的道德、精神、情感,乃至於身體上的磨難與衝擊。他也看到平民遭受戰火的無辜波及,許多人還因此失去了性命。
本書內容比許多來自前線片段式的報導更為深入,在作者觀察入微、生動描寫的寫作呈現下,更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那是一種強烈的真實感、巨大的衝擊和對軍旅生活令人驚嘆的感覺。本書的每一頁都散發出濃烈的戰爭氣息——不可預知的狀況、感官上的刺激、疲勞、恐懼以及無所不在的死亡。本書的重心是對伊拉克戰爭的省思,毫不掩飾的把美軍在伊拉克造成的傷害、衝擊、混亂,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重要事件 伊拉克戰爭、911事件
本書特色 ★得獎無數,獲得各界肯定,拍成電視影集,影響層面更深遠。
★紀實寫作,以類似《黑鷹計劃》和《鍋蓋頭》的寫實手法,刻畫出一幅屬於年輕世代軍人的火爆畫面。
★不做修飾,毫不掩飾地把戰場與人性最真實的一面完全披露在讀者眼前。
★反思戰爭,從對伊拉克戰爭的省思,探究對人類造成的傷害、衝擊與混亂。
名人推薦 前海軍陸戰隊中校 許誠宜
得獎與推薦記錄 2008年播出同名迷你影集,獲得IMDb網站8.6的評分
2004年《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2004年美國國家雜誌獎新聞報導獎
2004年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2005年美國筆會獎
2005年海軍陸戰隊傳統基金會的華萊士‧格林將軍獎
2005年J‧安東尼盧卡斯圖書獎
這本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作品,是「關於伊拉克戰爭最好的一本書」。——《金融時報》
萊特將他的經驗分為三篇刊載於《滾石》雜誌,被譽為發人深省的正確戰爭報導。本書則是該系列內容更廣泛的擴充版,與前三篇有同樣的成就。萊特是位靈敏的記者,本書是從陸戰隊基層觀點來看伊拉克戰爭的第一個月,一份不失個性,可讀又深入的觀察——《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避開《最偉大的世代》的陳腔濫調,尋找出人意料的事實——《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一個由犀利筆鋒撰寫的戰鬥故事,也是對一群二十出頭戰士試圖了解並自我應對的貼身描述——《時代雜誌》(Time)
作者特別且明智地掌握了那些通常為一般記者所忽略的細節……,這是一個關於那些從電玩環境長大、被訓練成為殺手的有為青年的複雜故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