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建築與文化

都市建築與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都市,是當代許多人生活與居住的場所,其中的建築、街道、文化遺産、景觀規劃等,都與我們息息相關。

  有關都市建築的概念,是作者在本書中最想要強調的議題。都市建築與都市計畫應將兩者的專業領域妥善結閤,纔能更有效地改善及提升都市環境品質,解決文化資産的保存問題。

  此外,颱灣的現代建築思潮與理論,大量受到歐美建築文化和科技的影響,我們應當也要將眼光放迴自身的文化特色之上,將其適切地與西方科技及現代性空間形式融閤,積極追求建築文化的主體性。

  在探討當代國內外建築思潮的演變中──

  建構「都市建築」的重要觀念,思索其與「都市計畫」適當整閤的可行方嚮。

  喚起對於建築文化主體性的追求,以及對現代建築、文化資産與社會意識的重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孫全文


  學曆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建築博士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工學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
  近代建築思潮與發展
  當代建築理論與批評
  曆史保存與都市建築
 

圖書目錄

第一篇 都市建築
1.重建國內「都市建築」觀念之迫切性
2.現代建築與社會意識
3.颱北建築三十年
4.颱灣的鐵皮屋與城鄉風貌
5.論「舊環境中新建築」之設計原則

第二篇 當代建築思潮
6.綠色魔法學校所傳達的訊息
7.高跟鞋教堂隻是玻璃高跟鞋
8.建築符號取嚮之侷限性
9.以建築史的觀點,論資訊時代之建築
10.構築的本體論

第三篇 文化資産保存
11.中國建築遺産保護之原真性問題思考
12.曆史建築再利用之保守性與創造性
13.曆史主義抑或現代主義?論曆史環境中的現代建築

第四篇 東亞建築文化
14.李承寬與颱灣的追隨者
15.韓國近代建築發展與文化認同
16.東亞傳統民居的建築原則對現代住宅之意義

附錄
17.尋求亞洲的都市設計方法
18.Some Thoughts on Regionalism in Taiwan and East-Asia
 

圖書序言



  本書是作者近十年以來,在國際研討會以及建築雜誌上所發錶的論文及文章,匯集而成。本書中的內容大約分成四個主題:都市建築、當代建築思潮、文化資産保存,以及東亞建築文化,這些前後相隔十年左右的文章,如今看來,多少有點過時之感;但至少由此能多少看齣,作者對當代國內外建築思潮演變的立場與態度。

  都市建築的概念,是本書中作者最想強調的議題。都市是人類主要聚居場所,如今都市化極為迅速的時代裏,避開都市隻談建築,就失去其適切性。但在颱灣,由於專業分工趨勢極為普遍,而科技整閤普遍欠缺的情況下,都市計畫與建築的專業領域嚴重疏離而失衡。譬如,提升都市環境品質的都市設計專業,始終不易融入都市計畫過程中,甚至都市設計究竟是建築抑或是都市計畫的專業範疇,在觀念上、法令上也無明確定論;導緻颱灣城鄉環境的惡化、都市交通混亂、都市景觀品質惡劣,以及違章建築氾濫。如何從根本上改善颱灣的都市環境,其最有效的途徑恐怕是在教育上、法令上,參考歐洲國傢,將都市計畫與建築融閤,使都市計畫師受到充分的建築基礎教育訓練,並在都市計畫過程中,開放建築師、都市計畫師、景觀建築師,充分參與閤作。

  其實,颱灣的文化資産保存,雖然三十年來有瞭長足的發展,但目前最大的瓶頸在於,文化資産的保存與都市計畫嚴重脫節。如何將都市中的古蹟及曆史建築,與鄰近的道路、建築,以及景觀,加以協調和結閤,是目前颱灣文化資産保存所麵臨的核心問題。為達到此目的,都市計畫中必須更積極地將文化資産的保存納入都市計畫中的主要項目來規劃,纔能使古蹟及曆史建築周邊交通與景觀問題,獲得積極性、創意性的解決。

  本書中,作者也試圖喚起國內建築人對東亞建築主體性的關懷。由於颱灣的現代建築,思潮與理論,幾乎籠罩在歐美建築文化及科技的影響,使擁有數韆年曆史文化傳承的東亞建築,若永遠跟隨歐美建築的傳統及價值觀,可能失去發展與我們文化根底相融和的建築之機會。建築與人性及自然和諧,是建築永遠背負的使命,也是東亞建築文化的無形遺産。追尋東亞建築的主體性,並非指懷舊式的摺衷形式或偏狹的地域主義。它應是融閤我們的文化遺産和西方科技與現代性的空間形式。鄰近的日本及韓國建築師,早已開始追求其建築文化的主體性,我們也需要對此目標加把勁。在附錄中,加上一篇韓國首爾大學李石貞教授的文章,也是作者試圖將此趨勢揭示於讀者。

  最後,要感謝張哲夫、陳勝彥、王立甫、蔡元良、張清華、陳良全、趙力行、郭文豐、徐岩奇、林東憲等建築師在百忙之中,接受作者之訪談,加深作者對颱灣建築發展之瞭解。同時,對於本書的齣版給予財務上支持的李浚熒、王銘鴻、周宗憲等三位建築師,也錶示由衷的謝意。
 

圖書試讀

1
 
重建國內「都市建築」觀念之迫切性
 
從中文字麵上的意義來看,建築與都市計畫似乎代錶著明顯不同的概念。建築代錶一塊基地上蓋一棟或一群房屋;都市計畫代錶都市發展過程中,土地使用、交通與公共設施等問題之規劃。因而在颱灣,除瞭大學建築係與都市計畫係,截然分成獨立的科係外,大部分從事都市計畫與建築行業的專業人員,亦存在著明顯的專業區分。今日在颱灣,同時具備都市計畫師與建築師專業能力或證照的人,少之又少。這種現象,雖然和近代颱灣建築與都市發展的背景與曆史有關。然而事實上,最直接的原因,和大學的教育製度與發展背景不無關聯。過去颱灣大學中的都市計畫係或研究所,多半是由建築係分齣去發展,或由建築係的教授參與籌設。一旦建築係和都市計畫係各自獨立發展,建築與都市計畫的關係愈來愈遠。
 
雖然早期文化大學成立建築與都市設計係,以及颱大成立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也象徵著試圖將建築與都市計畫整閤為一,可惜係所成立之後,建築與都市計畫領域之間的隔閡,始終難以破除。在國外,建築與都市計畫之間的關係截然不同。近代的歐美都市計畫傢中,具建築師背景者為數不少:曾獲1899年羅馬大奬之布雜建築師格尼埃(Tony Garnier),曾於1901-1904年規劃設計35,000人之工業城市方案;美國建築師Daniel Burnham,曾為1893年世界博覽會規劃過芝加哥中心湖岸區;荷蘭現代建築之父貝拉赫(Berlage),也曾規劃過有名的阿姆斯特丹南區發展計。
 
柯比意除瞭主導機能城市及雅典憲章之外,也實際規劃過印度Chandigarh城;德國建築師Speer曾為第三帝國規劃過柏林市的整體計畫;法國建築師Candilis和Woods,也於1961年規劃東京灣發展計畫案等。
 
除此之外,由各國建築師主導的現代建築國際會議(CIAM),從1928年至1959年共10次會議中,至少有8次的會議皆在探討都市實質環境的規劃問題。同時,領導早期現代建築運動之建築史傢基迪恩(Giedion)的經典之作《空間、時間、建築》一書中,約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探討傳統及現代的都市計畫核心問題。由此可見,西方傳統中,建築與都市計畫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於在西方建築傳統中,建築與都市計畫之間的分際很不明顯,因而在大學裏,建築與都市計畫常設在同一係裏。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