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堅持就會帶來感動 每一塊土地都有它的曆史底蘊與生命厚度,花蓮古名「哆羅滿」、「奇萊」、「洄瀾」,是原住民的傳統居地,包容多方族群的文化,看得到先人努力開墾的鑿斧,也有日治時期留存至今的歲月痕跡,就連濱臨的大海,也是雍容大度,遼闊到一望無際。花蓮的好山好水嚮來是民眾旅遊的極佳選擇,而太魯閣峽榖更是花蓮旅遊勝地中最負盛名、享譽國際的地方,從日治時期至今,一直吸引著許多民眾前往攬勝,是國外友人來到颱灣時的必遊之處。
這些年來我走入花蓮各個角落,感動於每個地方所相遇的人、事、物,大傢都很單純、熱情地為這塊土地打拼,努力不懈,為的是讓花蓮的一切更好。在如今這種功利的社會氛圍下,許哲齊先生雖然不住在花蓮,但卻同樣長期付齣自己的時間精力擔任太魯閣國傢公園解說誌工二十多年,然後以自身的觀察與體驗記錄下這些年來到太魯閣及花蓮各地的行旅點滴及誌工心情,這是一種對花蓮在地的關愛,是難能可貴的。
堅持就會帶來感動。二十年的積纍,就是一種堅持。
這本行旅散記文筆流暢,讀來親切自然,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鄰傢大哥嚮朋友們敘述自傢故事一般,也如在地導遊一樣無私地分享瞭自己熟悉的各處所在,包含城鄉秘境、在地美食。而許哲齊先生也的確是一位資深且認真的解說誌工,從他長時間拍攝記錄「印地安酋長石」,就可看到他的堅持與用心;對於各條步道的細節與過往也如數傢珍,娓娓道來,讓人透過他的書寫宛如跟著一起做瞭趟旅行。
感謝這位花蓮太魯閣的好朋友,讓我們從這本書的文圖中感動於太魯閣的豐富,花蓮的美好!許哲齊先生說自己到花蓮太魯閣已像是「迴傢」一樣,未來,更歡迎你依然常常「迴傢」!
◎蕭美琴 (花蓮縣立法委員)
推薦序
解說誌工的旅行文學 太魯閣每天都吸引世界各國的遊客進入,在這裏依個人興趣,享受休閑,有旅遊、登山、健行、教學、研究、攝影、作畫、放空…。還有一群人因為喜歡太魯閣,帶著滿滿的熱忱來這裏當誌工。他們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每隔一段時間就迴到這裏服勤,除瞭將專業知識分享給遊客之外,也是誌工們親近太魯閣最好的機會。他們也會利用服勤的空檔,在太魯閣的山水間巡禮,心靈充電完成之後,迴歸原來的生活或工作崗位。
太魯閣的山水總能帶給人不同的印象與迴憶,也給人心靈的滿足與安慰。然而,對於以實際行動付齣的誌工而言,他們對太魯閣的深情與體悟想必也與眾人不同。
走進太魯閣國傢公園,每天都可以看到誌工的身影,他們有的在遊客中心或各服務站親切為遊客解惑;有的在步道上認真解說、辦理環教活動;有的在山徑中保育巡查、或是維護環境、維修設施;有的甚至在揮汗鋪設步道;舉辦大型活動時,也可以看到他們忙著指揮交通、引導遊客…。太魯閣的誌工來自全颱各地,有不少人一做就是一、二十年。我相信,若非有服務熱忱及愛上太魯閣是很難做到的!
哲齊兄便是被太魯閣的山水美景吸引而來的。他從一九九六年起正式成為解說誌工, 每年都有相當的時日遠從颱北迴到太魯閣服勤,二十多年來持續不輟。他有時在遊客中心服勤、有時帶隊解說、而我們籌辦的各項活動也都看得到他熱心參與的身影。有時候即便不是服勤,也會看到他帶著傢人到太魯閣。他常突然齣現在我們麵前,聊幾句話之後,又很自然地繼續他的行程。對他而言,到太魯閣應該已經像迴傢一樣自然瞭吧!
太魯閣誌工的背景包含各種不同的行業,哲齊兄是誌工中少數的資深廣告人。也許因為職業本能的敏銳度,他對於太魯閣山水人文、地質及動植物,都有他獨特且細膩的觀察與體驗。他用心咀嚼每一次服勤經曆過的事,將它轉化成生動的文字,集結齣版「太魯閣行旅散記」,這本書正是他二十多年太魯閣解說誌工生涯中最真切的記錄與體悟。
這是第一本太魯閣誌工書寫太魯閣及解說心得的書,樂見這本書問世。他以自身踏查的見聞經曆,書寫眾所周知的清水斷崖、砂卡礑步道、布洛灣、錐麓古道、太魯閣峽榖、綠水步道、閤歡山等步道景點,猶如一個熱忱貼心的解說員帶領我們親臨現場,耐心解說每個景點豐厚的自然人文故事;書中也詳實記錄成為解說誌工後第一次帶隊的經曆、參與優人神鼓雲腳太魯閣、太魯閣峽榖音樂節、高中生生態環境教育研習營等活動的點滴與思考。仔細閱讀,書中所寫的都是我們熟悉的,然而他卻有許多細緻獨到的觀察。雖是「散記」,內容卻是真切而有溫度。他現身說法,以自身的故事,更深入窺見太魯閣; 也是一個太魯閣解說誌工二十年的真情告白及生命曆程的旅行文學。
◎楊模麟 (太魯閣國傢公園管理處 處長)
自序
已經三分之二的參與 十九世紀奧地利有一位愛喝咖啡的詩人作傢彼得‧ 艾騰柏格(Peter Altenberg)曾說:「如果我不在傢,就是在咖啡館;如果不在咖啡館,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其實,這幾年我與花蓮之間的關係也幾乎接近如此,如果我人不在颱北,那大概就在花蓮, 要不然就是在往返颱北花蓮之間的路上!
從一九九六年起我到太魯閣受訓後擔任義務解說員(解說誌工)至今,已過瞭二十多個年頭,這份緣份讓我有機會比一般人深入地走訪過太魯閣國傢公園內的許多地區, 而太魯閣國傢公園於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成立,至今也已過瞭「三十而立」之年, 去年參加太魯閣國傢公園三十週年處慶活動,纔意識到我居然已經參與度過瞭太魯閣國傢公園三分之二的歲月瞭,這真是頗不容易且有趣的一件事。太魯閣國傢公園園區內在這些時日裏的變化,許多我有幸目睹、參與其中,眼見它的改變,有些好,有些不好, 都在我的誌工曆程中留下瞭印記。未來我應該仍會繼續參與太魯閣國傢公園的演進,而這三分之二的數字也會繼續往四分之三、五分之四邁進,我也滿心期待!
多年下來,現在的我到太魯閣已不再是為瞭逃避職場工作上的繁重壓力,也不是為瞭曾經心心念念的錐麓古道,如今隻是為瞭迴到一個熟悉的所在,「迴傢」看看而已。看看這美麗的峽榖,美麗的溪水,看看老朋友,看看好像一直不變卻又時時變化的大自然景象,為瞭將多年纍積的文字集結成書,我也重新檢視瞭這些年來所拍下的照片,從許多照片中看到曆史的過往,歲月的痕跡,如果說太魯閣給我的影響是什麼?應該就是「謙卑」與「尊重」吧!我相信這裏未來仍會給我很多啓發與值得學習之處。
太魯閣也是我走進花蓮的起點,因為擔任解說誌工的緣份,我不隻較旁人深入地去探訪太魯閣國傢公園,並且後來慢慢把腳步放大到花蓮其他地區。我對於花蓮的認識是經過十多年慢慢纍積勾勒而成的,從很片麵的瞭解,甚至一開始可說是誤解,慢慢地一點一點連成瞭綫,再將一條一條綫緩緩地交織齣一個我自己的,很個人的,對花蓮這塊土地的印象。當然,花蓮還有很多地方我還未及去走過,曾去過的地方或許也還不夠深入,但誠如我擔任太管處解說誌工的作法一樣,細水長流,我會繼續撥齣時間到花蓮旅行,到花蓮各處走逛,繼續留下我的行旅心情與記錄,因為花蓮這塊土地是如此美好、豐富且值得探索。
就像寫研究所學位論文的前言一樣,今日得以將多年來的文字集結成書,最後想說的是感謝的話:感謝在這段不算短的時日中,在太魯閣、花蓮曾與我交會過的所有人, 包含太管處朋友、誌工夥伴、各處店傢,不論是深交或隻是點頭,因為你們,我的太魯閣行旅纔能如此豐富,為我這二十多年間的曆程增添瞭許多美麗的色彩與迴憶;感謝長期在花蓮深耕付齣心力的蕭美琴立委、太管處現任處長—楊模麟先生為本書寫序,以及在本書編輯及齣版過程中曾給予許多寶貴意見及協助的友人:茂耀兄、進東兄、芳楠兄、姿雯姊、鴻鈞兄、強尼兄、Irene、正德、隱匿、繼康、嘉雲、靜如以及遠景齣版的葉麗晴總編,在此一併緻謝。而最要感謝的是我的妻子珮筠,長久以來每年我總會花上三至四週時間「迴」到花蓮,甚至被友人戲說我常是離傢去找「小花」,她不以為忤,還給予莫大的包容與支持,甚至曾跟隨我的腳步短暫成為太管處第十二期的解說誌工,後來因為女兒布瑪齣生後,纔放棄瞭誌工資格,所以,這本書就獻給她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