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永不凋零

老兵,永不凋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戰爭
  • 迴憶錄
  • 老兵
  • 抗戰
  • 曆史
  • 人物
  • 軍旅
  • 感人
  • 愛國
  • 英雄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特色

  從老兵迴大陸探親,沿途見聞與遭遇,
  迴到傢鄉與親人們相處的經過與感想。
  迴大陸結瞭婚與太太生活相處的一些點點滴滴。
  老兵在颱灣數十年單獨生活奮鬥經曆。
  迴憶在大陸作戰得失等一些片斷報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仁傑


  原名李唐選, 一 九二 一年生於中國山西省晉城縣 。 少小離傢,服務軍旅,參加抗日戰亂 ,大半生涯隨處漂泊 。解甲後緻力求知,寄情筆墨。

  著作
  《新紀元〉 、 《煙村四五傢》、《那年的太行山》 、 《在颱退役老兵日記》 、《鬩牆戰爭》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老兵的一生,寫不盡的百年孤寂 /陳長文
推薦序(二)/王真一
說 明
序 幕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第六幕
祭 文
陳長文先生迴信函(一)
陳長文先生迴信函(二)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老兵的一生,寫不盡的百年孤寂
陳長文海基會首任秘書長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前會長


  2016年夏天,我收到一封信,與兩本厚重的手寫劇本影本,劇本中貼著許多剪剪貼貼更新的紙片。李仁傑先生信中告訴我,想拍一部關於抗戰老兵的電影,請我對劇本提供意見。

  看這封信當下,我感到有些茫然,我是律師,如何能評點劇本、理解影劇製作呢?

  不可承受的輕重,試解解不開的問題

  但是,想到時年 95歲的老兵尚有這樣精力抓緊時間用心記述,不僅已齣版多本著作,還一心想解開統獨對立的難題,敢言呼籲大陸施行民主良製⋯⋯那一股滿懷熱情、對後代幸福的掛心,恨不得讓民國 38年( 1949年)的遺憾就在他這一生中解決的殷切,實在讓我沒有辦法開口拒絕。

  況且,相較下 70歲齣頭的我雖然已被死亡天使叩門兩次,還算是「年富力強」的小夥子吧!因此我勉力抽空讀起瞭劇本,並諮詢瞭藝文界友人與知名抗戰紀錄片製作人陳君天先生。

  這是我與仁傑先生的緣起。那我與老兵的緣起呢?「傢有一老,如有一寶。」老,是一份幸福。對我的傢庭而言,

  傢裏的老兵是求不得的至寶,很「羨慕」彆人傢裏,有變老的兵。每當看見老當益壯的老兵們,我常想起我那「沒有機會凋零、升格老兵」的 38歲陣亡的國軍父親,從我 20歲、 40歲、 50歲想到現在 70多歲瞭,父親 70歲、 90歲、 100歲時,會是什麼形貌呢?

  當年5歲的我已逾70歲,但無論怎麼想,父親都還是1949年那個轉身離去就不再迴傢的他。

  民國 76年( 1987年)我獲時任副總統李登輝先生邀請齣任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秘書長,主要任務就是承辦後續「開放老兵大陸探親」及尋人等相關人道業務。這是我投身兩岸人道和平數十年誌工的開端,對我個人非常有意義。

  我永遠忘不瞭, 1987年宣布開放探親消息後,紅十字會門口前,人山人海的老兵們排著隊,久久等著領一份申請書。我也忘不瞭,在紅十字會、海基會服務期間,所聽聞、見證過的一個又一個獨一無二的兩岸感人故事。

  仁傑先生在信中一再稱呼我「老會長」,也許也是記著紅十字會前的那一刻,那一刻凝結著老兵近四十年等待的辛酸苦辣,當兩岸開始融冰,這些曾經寜可冰封的記憶、苦楚、期盼纔得以在人性溫暖中解凍,纔有勇氣去真實觸及、搭飛機前往大陸探尋等待四十年的疑問、等待四十年的傢園親人。

  老兵們的故事,我看瞭、聽瞭許許多多,其中,有太多不可承受之重,也有數不盡的不可承受之輕。

  而兩岸關係,六十多年來仍一直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問題。仁傑先生卻一再拿起筆,想試著解開華人 1949年留下的未完成習題。

  老兵不怕死不畏難,隻怕忠言無人聽

  韓戰聯閤國盟軍統帥麥剋阿瑟一句「老兵不死,隻是凋零」,被視為老兵精神經典。而說到中華民國的老兵,我腦海浮現的是四個字「百年孤寂」

  我說的不是發錶於 1967年的諾貝爾文學奬經典名著,而是百韆萬計的人群、分分秒秒、韆百滋味所堆積而成,個人與集體真實人性承受的孤寂。

  第一,曆史的孤寂,抗戰史的政治扭麯。

  國民革命軍在抗戰中,死亡或失蹤約四百萬人、陣亡逾兩百位將軍,英烈苦戰獲得西方國傢尊敬而在 1943年廢除瞭與我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華民國也成為創建聯閤國的五強之一。

  但是,製作人陳君天約十年前曾感慨「全球 14億的華人,隻有 5%的華人知道真正的曆史,而這些人幾乎都在颱灣。」他說抗戰史在兩岸齣現完全不同版本,共産黨扭麯宣傳為由毛澤東領導,在颱灣卻漸被國民黨淡化,而日本則竄改史實,導緻抗日史實掩上疑雲。

  幸好,在諸如郝柏村院長、仁傑先生等許多前輩持續迴憶、著述曆史;近十多年來,「還原抗戰史」與大陸的「民國熱」相輔相成,越來越多華人瞭解更多抗戰真相,令人稍慰。

  在抗戰勝利六十週年的 2005年,中共領導人在官方場閤首度公開承認正麵戰場是國軍,並說敵後戰場是由共産黨貢獻,盡管仍未切閤史實,仍不失為往真相靠近。

  第二,人性的孤寂,放下生死與傢庭。

  兩岸老兵的人生故事各種各樣,但是兩岸記述的多是大曆史,近卅年的影視作品,相對較少有從基層老兵視角齣發者。老兵後來的境遇、心聲,大多淹沒在集體的聲音裏。老兵的脆弱與無助,在大曆史的當下難被照顧,在曆史沖刷後也被遺忘。每當看到西方電影劇情中,提及一戰、二戰老兵的創傷後壓力癥候群,我就會疑問:國軍老兵們也有嗎?為什麼幾乎沒在電影上看到呢?而我孩提記憶中的父親是慈愛帶著嚴厲,完全感受不到他在戰場上死生一瞬的壓力。

  蘇共史達林曾說「死一個人是悲劇,死一百萬是個數字。」這句話很殘酷不堪,但諷刺的是,這往往是現實,人類在龐大災禍中,不易一一凝視其中個人的苦痛。

  撤退來颱的國軍,後來成為保衛「太平洋第一島鏈」戰略要地颱灣的主力。號稱兩百萬軍民中,據說軍人約 50至 70萬許多青中年懷抱著「反攻大陸」的鄉愁,因為有十年奉令不準結婚而錯過姻緣或掛念著大陸的妻子、未婚妻而不婚,形成另一大批「羅漢腳」。這大批軍人、羅漢腳,在戰時投入前綫戰火保衛颱灣;和平時,「榮民」們投入颱灣基礎建設,翻山越嶺開闢道路、開墾、建廠,不少人在過程中過世。

  其實,在我看來,很多老兵早已「放下生死」,淡然默然的放下人性的脆弱與無助;雖然活著,就是為瞭等待見親人,為瞭保衛中華民國的「復興基地」,而笑傲瀟灑的等著未來某一天與抗戰中先走的同袍相聚。

  第三,榮譽的孤寂,政治正確下的集體冷漠。

  國軍揹瞭國共內戰的原罪,抗戰功勛被遺忘甚至抹煞,成為國共鬥爭之下的「曆史人球」。一年一年的凋零,承受瞭一甲子的委屈,很多人等不到平反的一天就入土長眠,餘下的人年事已高,但問起他們的心願,竟卑微的讓人心酸,他們隻要政府(包括大陸與颱灣),給他們肯定,走在人生的餘年,他們念茲在茲的就隻是此事。

  留在大陸的上百萬國軍,抗日功勛未獲國傢錶揚肯定,因為揹著國民黨的原罪「齣身不好」而遭受一輪又一輪的政治鬥爭迫害,傢族後代飽受牽連委屈。對日抗戰陣亡的幾百萬國軍,數以韆萬計的傢屬們,又受到如何的牽連苦難呢?

  在颱灣呢?幾十萬國軍,麵對日日思親不見親的思鄉苦楚,隔海遙嘆不能盡人子之孝、人夫之義的悲切。 1990年代以來因為統獨意識型態分歧,因為政黨路綫在所謂「政治正確」上各取所需,老兵的地位與尊嚴也越加飄零。

  每每看見美國、歐洲是如何對待退伍軍人、尊敬現役軍人,獲全民支持的盛大的二戰紀念遊行,對照兩岸,就讓我感到悲傷。

  也因此,我在 2015年抗戰七十週年時,投書呼籲時任總統馬英九先生「榮耀抗戰老兵」,很高興馬總統責令國防部製作「抗戰紀念章」,讓颱灣、海外乃至大陸的老兵與傢屬申請。這是我們錶達對這些老兵在抗戰時付齣的基本敬意。

  鄰傢大爺爺的老兵六部麯

  為什麼我會有前麵這一大段的感慨呢?

  因為,仁傑先生的劇本,是從記錄基層老兵的視角齣發,取材方嚮在這類型著作中是少見的。書中對戰爭描述比重不多,七成以上著重在「老兵的一生」。貫穿全劇本一股老兵人生的平實淡然,卻反襯齣大背景下的清冷,盡管這非作者筆下本意,仍引發我做為讀者的一番感慨。從基層個人視角齣發的紀實文學中, 1949年隨國軍來颱的王鼎鈞迴憶錄四部麯、齊邦媛的《巨流河》也是經典,龍應颱的《大江大海 1949》挖掘瞭許多片段小故事。其中更早也廣為轟動的是,柏楊化名鄧剋保,從 1961年連載、齣版,記述 1949年後流離泰北的西南孤軍的《異域》,柏楊 1967年因言入獄,這本書因為用化名而未被查禁,廣為流傳。 1990年上映的同名電影,還促成官方電影檢查退讓。

  電影《異域》中的片尾麯,外省第二代王傑滄桑嗓音唱著本省客傢人羅大佑創作的〈亞細亞的孤兒〉,引起廣泛的共鳴: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

  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多少人在深夜裏無奈的嘆息,
  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追尋那解不開問題的多少人中,仁傑先生就是其一,前作諸如《那年的太行山》、《鬩牆戰爭》、《煙村四五傢》、《在颱退役老兵日記》、《新紀元》,也都是從小人物視角齣發,從抗戰談到國共戰爭,延伸到 1949年後的社會蛻變,乃至解嚴後兩岸關係進展、世界局勢演變,期盼實現一個「人類和平的新紀元」,頗有王鼎鈞迴憶錄四部麯的味道。在他 95歲這第六部作品《老兵,永不凋零》中,大緻融閤前五本書的核心內涵,也可總集成為「仁傑老兵六部麯」瞭。  仁傑先生筆觸,雖不像柏楊、王鼎鈞、齊邦媛那樣動人心弦、波瀾壯闊,仁傑先生的見解也不會獲得每個人認同;但在樸拙的字裏行間,卻有一份平實的可敬、純真的可愛、樂觀的理想,就像「鄰傢的大爺爺」那樣溫暖而有赤子之心,像唐吉訶德般在自己相信的理念之路上天真地堅持嚮前。

  本書故事背景是南颱灣的一所退役老兵單身宿捨,從六百人凋零至剩不到五十人的過程。故事主綫為三名單身老兵,在政府宣布開放兩岸探親後,返陸的遭遇、遇見並娶瞭大陸配偶後的不同境遇。

  從主角的名字:三名老兵餘誌強、王守信、黃廷祥,大陸配偶畫傢趙穩健;以及幾對兩岸婚姻的過程與結局,似乎都隱含對兩岸關係與未來的暗喻與期許。

  因此,與其說這本書描寫「老兵的一生」,更精準的說,也許本書傳達的是「老兵的一生所願所求」,老兵迴顧一生的目的,是為瞭想幫新世代前瞻兩岸的前路。老兵一輩子的精華,就環繞著八年抗日、國共戰爭、保衛颱灣、反攻大陸;到瞭年華老去時心裏著急的是希望下一代、下兩代能記取自己一代人幸福為代價的教訓、能開創並珍惜和平。盼望在和平的良性交流中,兩岸人民都享有「良製」與「自由、均富」,一個說瞭幾十年、容易也不容易的題目。

  二戰電影:歐戰史詩呈現,亞洲慘澹遺忘?

  再談這本書的齣版緣起,其實是拍攝電影走不通。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電影很多,史詩般呈現的巨作所在多有;細緻描繪人性、基層士兵與其傢庭故事也有不少。諸如 1998年史蒂芬 •史匹柏《搶救雷恩大兵 Saving Private Ryan》的經典,近作如2016年《鋼鐵英雄 Hacksaw Ridge》描述因宗教信仰不願拿槍的美軍醫護兵在日軍砲火中挽救同袍的真實故事。以及, 2017年英國名導諾蘭新作《敦剋爾剋大行動 Dunkirk》,描述 1940年 40萬英法聯軍在德軍陸海空圍睏殲滅危機中,如何寫下成功撤退 33萬人的軍事奇蹟,活著就是勝利,這也為 1944年諾曼第大登陸反攻保存瞭元氣。這部片非常不同的特色之一是,將軍、戰情室、決策者如邱吉爾的畫麵非常少、甚至沒有;而選擇透過三個小人物的三條故事主綫交匯,呈現戰爭當下各種平凡小人物的人性錶現、如何麵對恐懼、在極限中如何選擇。這比「戰情室」更貼近所有人在戰爭中的經驗感受。
但很可惜的是,亞洲戰場的主軸中國戰場,這樣的影視作品,相對太少瞭。

  仁傑先生的劇本能拍電影嗎?

  我將劇本作瞭筆記,徵詢 77歲的陳君天先生,他 30年前電視生涯如日中天、獲得十多座奬項,卻放下一切,自費投入搶救抗戰史料、訪問大量老兵,著名作品包括抗戰史係列紀錄片《一寸河山一寸血》、國共戰爭紀錄片《尋找一九四九》製作人。

  君天兄坦言:「並不樂觀,主要是資源與市場。」

  一是投資,戰爭電影耗費動輒上億元人民幣,一場幾分鍾戰爭片段,就得花費幾韆萬元,否則效果不好。二是市場,抗戰、國共戰爭題材,在商業導嚮下,目前不受主流消費族群所青睞,投入資金難以迴收。他補充說,盡管兩岸有很多朋友在關注老兵,但大傢手頭上能調度的少量資源,多已投入在搶救紀錄總體宏觀的抗戰史,當前沒有餘力投入製作個彆老兵故事。

  老兵,永不凋零

  曆史,不會讓英靈孤寂

  文末,容我藉此一隅嚮老兵何可人緻意

  可人先生是 1949年隨著我父親來颱灣的勤務兵,在父親同年陣亡後,這位大哥很照顧我們兄姊四人,他應該是我們兒時最熟悉的軍人瞭。他在颱灣孑然一身,在 2006年 12月 25日行憲紀念日這天於颱北過世,安厝於颱北市南港軍人公墓。

  相信仁傑先生不會介意,我謹將這篇序文,獻給中華民國老兵何可人在天之靈!

推薦序(二)

  仁傑先生,山西省晉城縣人,在他十七、八歲的時候,日軍攻佔晉城,在環境惡劣無法容身的情勢下,遠離傢鄉參加二戰區設立的「民族革命軍政乾部學校」受訓。甫結訓,適逢民國三十二年十月國民政府蔣中正委員長在陪都重慶發起「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青年從軍的偉大號召。從軍報國是他立下的誌願,經甄試錄取後,遠至雲南省麯靖營區集訓,編入青年遠徵軍第二○七師,接受美軍武器裝備及一年嚴格的軍事訓練後,待命赴印緬戰區與英、美軍組聯軍殲滅日軍。未料到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日本帝國天皇突然宣布無條件投降,舉國歡騰。政府明訂次年六月青年軍復員。此時蘇聯在我國東北先一步接收日軍的各種武器,車輛裝備以及物資等悉數就近轉交給瞭共軍。二○七師奉命赴東北接收日軍占領區,竟遭共軍強硬的阻撓。該師與日軍未曾參戰過,卻與共軍在錦州、四平等戰役中遭到挫敗,官兵零星轉到劉安祺將軍駐防的青島市,劉將軍將他們全部收留,不久,青島奉命棄守轉至廣州市。時行政院長閻錫山已將中央政府遷至廣州。他們還曾擔任中央各部門的安全警衛任務,不久即隨政府播遷來颱。

  來颱後,因仁傑先生非帶兵官,且頭痛宿疾復發,獲準退伍,且幸運的分配到單身宿捨(現稱榮民之傢)。當年所領之退伍金微薄,為改善生活與友人閤開過飯店,養殖過綠藻,擺過地攤,也做過沿大街小巷叫賣的小販。由於戰亂未能接受正常的學校教育,為瞭充實自己,曾在補習班進修,也學習寫作,《中央日報》、《聯閤報》、《中國時報》等都登載過他的作品。有擔任過記者,之後從事著作,多以老兵平凡的一生和命運坎坷不幸遭遇的事蹟為題材,先後著有《煙村四五傢》、《在颱退役老兵日記》、《新紀元》、《那年的太行山》等,都是感人的真實故事,在《鬩牆戰爭》著作裏,因曾參與相關戰役,深感戰爭殘酷無情,自相殘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悲涼慘況,至今難忘。現今已九十五歲的高齡竟然能完成長達十萬餘字的《老兵,永不凋零》六幕劇本,且以相識老榮民的真實事蹟為素材,遺留在颱的老榮民,數十年與傢鄉、親人完全隔絕,耄耋之年更加思念父母傢人。此乃人之常情,及至兩岸開放可返鄉探親,但每個人的傢境遭遇截然不同,有的父母雙亡,妻子改嫁,房捨田産已另行分配與他人,傢人散居,一切都變瞭,變得一無所有,年邁病殘孤獨之身返颱,許多人選擇走嚮不歸路。有些老兵則有瞭新的領悟與啓發,尋覓第二春以延續香火傳宗接代,至少有個伴度過餘生,然結局各有韆鞦。少數老兵返鄉有幸能見到高年的父母,承歡膝下,傢人重逢歡聚一堂,真是難得。

  《老兵,永不凋零》劇作內容全都是以退除役老兵真實的事蹟寫成,有溫馨、有悲傷、有血淚,還有遺憾與嘆息。每一場都有悲歡離閤感人的情節,當年日寇侵華,目睹燒殺擄掠暴行而從軍,日寇投降又加入國共內戰,政府遷颱使得兩岸長久分離,妻離子散,無從盡孝,愧對父母。抗戰、內戰煙硝遠去,老兵也日漸凋零,倖存者曾身曆其境於殘酷無情戰爭之中,退除役之後猶無所依,他們的遭遇不論幸與不幸,不能因時間遺忘於曆史洪流之中。仁傑先生以短劇予以錶達,讓現今青年與社會人士未經曆過戰爭實況真相者,不知道戰爭是殘酷無情的、不瞭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與後果是難以想像的。他冀望世人不要再啓動戰爭,更不要再蹈內戰覆轍,兩岸能和平相處發展。

  仁傑先生以九五高齡將在颱退除役老兵的真情實況,完成六幕《老兵,永不凋零》巨著,其用心極其感人,樂意寫序為之介紹,亦錶達推崇與敬佩之意。

王真一 颱北市山西省同鄉會理事長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