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最偉大的哲學詩

薄伽梵歌:最偉大的哲學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Vyasa
圖書標籤:
  • 哲學
  • 宗教
  • 印度教
  • 靈性
  • 古典文學
  • 詩歌
  • 瑜伽
  • 冥想
  • 啓示
  • 智慧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人生中真正的戰場,就在自己的心中
一切文學中唯一真正的哲學詩、印度給予世界最深刻的禮物

  《薄伽梵歌》與《吠陀經》及《奧義書》同被譽為是印度三大聖典之一。《薄伽梵歌》齣自古文明最長史詩《摩訶婆羅多》其中一篇,成為印度最著名的宗教哲學詩篇,廣為傳頌。十八世紀由英國威爾金斯首次翻譯成英文,當時著名的德國語言學傢威廉.洪堡無比推崇《薄伽梵歌》:「是我們所知的一切文學中唯一真正的哲學詩。」又說:「或許是這個世界宣示的最深刻和最崇高者。」此後陸續譯成多種西方語言版本,其中英譯文版本更多達上百種。

  這部宗教哲學詩,主要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的化身黑天(音譯:剋裏希納)在嚮阿周那闡明如何達到人生最高理想——「解脫」的三條道路:業(行動)瑜伽、智(真知)瑜伽及信(虔信)瑜伽;這三條道路相輔相成,阿周那處在是否投身大戰的心理危機時刻,因而黑天著重在嚮其解說業瑜伽。業瑜伽是指以超然態度履行個人的社會義務及職責,但不抱有個人的欲望和利益、不計行動的成敗得失;黑天錶示,行動是人類的本質,拒絕行動,恐怕連生命也難維係。停止行動,世界將會走嚮毀滅,縱然行動難免有缺陷,個人也不該摒棄生來注定的工作。行動本身不構成束縛,是執著行動成果纔帶來束縛,隻要以超然態度行動,便能解脫。

  然而超然態度易導緻行動中的消極傾嚮,因而必須與智瑜伽及信瑜伽相結閤。智瑜伽是指透過一切現象,認識到宇宙的最高存在——梵(絕對),達到個人靈魂與梵閤一(梵我閤一);信瑜伽是指虔信、崇拜黑天。黑天是三位一體神之一的毗濕奴的化身,也是宇宙至高存在的化身,隻要將一切行動作為對至高存在的獻祭,就能擺脫善惡之果、獲得解脫。

  由於《薄伽梵歌》蘊含許多超越宗教信仰的宇宙及人生哲理,到瞭近現代仍然對印度社會思想産生深刻影響,著名的精神領䄂維韋卡南達、哲學傢提拉剋、哲學傢及民族主義者奧羅賓多、聖雄甘地、印度前總統拉達剋利希南等,都曾透過《薄伽梵歌》闡述自己的哲學及政治思想,是現代印度最普及的宗教哲學經典。

本書特色

  《薄伽梵歌》梵文原文是以每個詩節兩行四音步、每音部八個音節共三十二個音節的古詩體方式創作,然而目前本地所見的數種譯文版本皆以通俗易懂的敍述為主,傳達瞭意、但失去瞭形及精,本譯文則在兼顧閱讀性的同時,盡量保留原本對稱的詩體,更加體現史詩滂礡、流暢的意境。

名人推薦

  「僅次於但丁《神麯》的最偉大哲學詩。」——詩人 艾略特

  「是永恆哲學最清晰、最全麵的總結之一。」——小說傢 赫胥黎
亞瑟王的傳奇:圓桌騎士的興衰與聖杯的追尋 第一章:卡美洛的曙光與騎士的誓言 公元六世紀,不列顛群島正處於一個充滿動蕩與希望的時代。羅馬帝國的餘暉尚未完全消散,撒剋遜人的鐵蹄和凱爾特人的古老信仰交織在一起,構築瞭一幅混沌的圖景。在這片土地的腹地,一座宏偉的城堡——卡美洛——正冉冉升起,成為秩序與光明的象徵。 亞瑟,這位年輕的國王,並非生而為王,他的崛起充滿瞭傳奇色彩。從拔齣石中之劍的奇跡,到加冕為王後的雄纔大略,亞瑟用他的智慧和勇氣,初步統一瞭四分五裂的王國。然而,一個偉大的君主身邊,必然聚集著一批同樣卓越的靈魂。 圓桌的誕生。為瞭象徵平等與團結,亞瑟王下令打造瞭一張巨大的圓形桌子,沒有首位,每一位入座的騎士都擁有同等的發言權與榮耀。梅林,那位神秘而睿智的法師,用他的魔力與遠見,為這張桌子賦予瞭超越凡俗的意義。他深知,一個穩固的王國需要精神上的支柱,而騎士們的榮譽感與使命感,便是維係王國的紐帶。 早期的騎士們,如高文、加雷斯、以及後來的蘭斯洛特,都帶著各自的背景與抱負匯聚於此。他們並非完美無瑕,有人因魯莽而犯錯,有人因驕傲而受挫,但他們共同的準則,是維護正義、保護弱小、榮耀上帝。他們的誓詞,不僅僅是對國王的效忠,更是一種對自我道德的約束。 初創的歲月是輝煌的。騎士們四處徵戰,驅逐強盜,平息地方叛亂,甚至遠徵異域,將卡美洛的聲譽傳遍歐洲大陸。他們的事跡被吟遊詩人譜成歌謠,在酒館和宮廷中傳唱,亞瑟王被譽為“永恒之王”,卡美洛成為瞭理想國度的代名詞。這段時期,圓桌的凝聚力達到瞭頂峰,騎士們間的兄弟情誼堅不可摧。 第二章:蘭斯洛特與桂妮薇兒的陰影 然而,任何建立在凡人之上的理想國,都難以抵禦人性的弱點。隨著王國的安定,騎士們的目光開始轉嚮內省,也轉嚮瞭禁忌的情感。 蘭斯洛特·杜·拉剋,這位被譽為“世間最強騎士”的英雄,他的劍術無人能及,他的忠誠似乎無可動搖。他深得亞瑟王的信賴,幾乎是王國的第二支柱。但命運的玩笑總是殘酷的,蘭斯洛特無可救藥地愛上瞭亞瑟王的王後——桂妮薇兒。 這段禁忌的戀情,如同潛伏在卡美洛地基下的裂縫,悄無聲息地擴大著。他們小心翼翼地隱藏著這份感情,在秘密的幽會中,他們的愛火燒灼著彼此的靈魂,也燃燒著對王室的責任。 這段三角關係,是圓桌騎士團由盛轉衰的關鍵轉摺點。起初,隻有少數人察覺到異樣。莫德雷德,亞瑟王的私生子(或侄子,不同版本記載略有齣入),一個充滿怨恨與野心的年輕人,敏銳地捕捉到瞭這種不和諧的音符。他深嫉蘭斯洛特的榮耀,渴望取而代之,於是,他開始暗中散布流言,挑撥離間。 當真相最終被揭露時,其破壞力是毀滅性的。它不僅摧毀瞭亞瑟王的個人幸福,更重要的是,它動搖瞭圓桌所代錶的道德基石。騎士們被迫選邊站隊,昔日的兄弟情誼被信任的崩塌所取代。忠誠,這一騎士精神的核心,在愛情與責任的對立麵前,顯得如此脆弱不堪。 第三章:聖杯的召喚與精神的分裂 在世俗的榮耀與情愛的泥潭之外,一種更高層次的追求——對神聖聖杯的追尋——成為瞭騎士精神的終極考驗。聖杯,傳說中承載著基督之血的器皿,被認為能夠帶來永恒的祝福與救贖。 梅林預見到瞭卡美洛的衰敗,他相信隻有純淨的靈魂纔能完成聖杯的使命,並以此來淨化整個王國腐朽的氣息。於是,聖杯的探索被提上日程,但這卻成為瞭圓桌騎士團分裂的催化劑。 那些內心最為高潔、最接近神性的人,如加拉哈德,成為瞭聖杯的主要追尋者。加拉哈德的純潔無瑕,使他成為“注定之人”,他幾乎不帶任何塵世的欲望與瑕疵,因此他能看到聖杯的真容。 然而,其他騎士,如高文,雖然英勇,卻心存驕傲與世俗的牽掛;蘭斯洛特,雖無與倫比,卻因玷汙瞭王後的名譽,永遠失去瞭完全接觸聖杯的資格。聖杯的追尋,暴露瞭騎士們在精神層麵的巨大差異。那些離去追尋的人,使得卡美洛的力量被分散,王權的中心變得空虛。 聖杯的追尋,本質上是一場精神的洗禮與淘汰。成功者(極少數)獲得瞭心靈的救贖,但王國本身卻因此被抽空瞭最精銳的力量,留下的,是心懷芥蒂的留守者,以及對榮譽日益消減的信仰。 第四章:莫德雷德的背叛與卡姆蘭的陷落 當亞瑟王還在外徵戰,試圖挽迴因聖杯和私情造成的損失時,國內的危機已然爆發。莫德雷德,利用蘭斯洛特與桂妮薇兒事件遺留下的裂痕,以及他對王位的覬覦,公然煽動貴族和民眾的不滿。 他散布謠言,聲稱亞瑟王已死或已拋棄王國,並自立為王。這無疑是對亞瑟王權威的緻命一擊。亞瑟王被迫中斷遠徵,倉皇迴師,準備與他最信任的親人——現在卻成瞭最危險的敵人——進行最後的決戰。 決戰發生在卡姆蘭平原。那是一場血腥而悲壯的戰役。騎士們不再是為瞭榮耀或正義而戰,他們是為瞭生存、為瞭舊日的誓言,或是僅僅為瞭效忠對象而廝殺。曾經並肩作戰的兄弟,如今兵戎相見,場麵慘不忍睹。 高文爵士,深受亞瑟王的重創,在臨死前依然惦記著兄弟間的和解,他寫下遺囑,勸告亞瑟王赦免蘭斯洛特,顯示齣他在彌留之際對圓桌精神的最後堅守。 亞瑟王在戰鬥中身負重傷,而莫德雷德也最終被亞瑟王親手刺殺。卡姆蘭的結局是徹底的毀滅。圓桌的黃金時代隨著國王的倒下而終結。幸存的騎士寥寥無幾,他們帶著深深的創傷,目睹著他們用畢生心血建立起來的理想之國,化為一片焦土。 尾聲:湖中隱退與不朽的傳說 在卡姆蘭的悲劇之後,亞瑟王被少數忠誠的騎士帶往阿瓦隆——那片迷霧籠罩的島嶼。他並未真正死去,而是進入瞭一種沉睡的狀態,等待著不列顛需要他的時候再次歸來。湖中仙子收走瞭他的佩劍——斬鐵如泥的“斷鋼”,象徵著王權的暫時隱退。 圓桌騎士的故事,最終成瞭一種對“黃金時代”的緬懷。它講述瞭一個關於建立宏偉理想的輝煌,以及人性弱點如何腐蝕最崇高的結構的故事。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英雄史詩,而是一部關於榮譽、背叛、信仰與衰落的深刻寓言,其迴響,至今仍在西方文明的敘事中震蕩不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毗耶娑(Vyasa)


  相傳是古文明中最長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及其中被公認為是印度三大聖典之一的著名詩篇《薄伽梵歌》的作者,但難以考據其曆史真實性。「毗耶娑」在梵文中字麵意思是「劃分」、「編排」、「擴大」,一些學者因此推定這個人名實際上隻是「編寫者」之意,而典籍的成書年代更是前後遍及西元前四世紀至第四世紀的八百多年漫長時間裏。

  根據史詩中的故事,毗耶娑是漁傢女貞信在嫁給象城福身王之前所産下的私生子。貞信與福身王所生的兩個兒子先後繼位、又相繼死去,沒有留下子嗣,於是貞信召來在森林中苦修的毗耶娑,讓他與兩位同母異父的弟弟的遺孀們同房,生下二個兒子持國和般度,此後,毗耶娑仍迴到林中隱居修行。但他目睹瞭持國百子和般度五子兩族為爭奪王位發生的一場為期十八天的毀滅性戰爭——俱盧大戰,他在般度五兄弟升天後,以子孫輩的戰爭事蹟為題材,創作瞭史詩《摩訶婆羅多》。

譯者簡介

黃寶生


  1942年生,上海市人。196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係梵文、巴利文專業,為梵文學界傑齣的學者。1965年開始投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1998年任該所所長至今。其他經曆包括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和印度文學研究會會長等。著作有《印度古代文學》和《印度古典詩學》,譯著有《印度哲學》、《驚夢記》、《摩訶婆羅多》、《薄伽梵歌》、《奧義書》和《羅摩衍那》(校訂)等。

圖書目錄

譯者導讀

第1章        阿周那憂慮瑜伽
第2章        數論瑜伽
第3章        行動瑜伽
第4章        智慧瑜伽
第5章        棄絕行動瑜伽
第6章        禪定瑜伽
第7章        智慧和知識瑜伽
第8章        不滅梵瑜伽
第9章        勝王學問和勝王奧祕瑜伽
第10章        顯化瑜伽
第11章        觀看宇宙形象瑜伽
第12章        虔信瑜伽
第13章        領域和知領域者區彆瑜伽
第14章        三性區彆瑜伽
第15章        至高原人瑜伽
第16章        神性和魔性區彆瑜伽
第17章        三種信仰區彆瑜伽
第18章        解脫和棄絕瑜伽

 

圖書序言

譯者導讀

  《薄伽梵歌》(Bhagavad-Gita)是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中的一部宗教哲學詩。因此,在閱讀《薄伽梵歌》之前,先要瞭解一下《摩訶婆羅多》。

  《摩訶婆羅多》的成書年代約在西元前四世紀至西元四世紀,曆時八百年。它以口說方式創作和傳誦,不斷擴充內容,層層纍積而成,最後定型的篇幅達到「十萬頌」(每頌一般為三十二個音節),譯成漢語約四百萬字。

  《摩訶婆羅多》全詩共分十八篇,以古印度列國紛爭時代的社會為背景,敘述瞭婆羅多族兩支後裔俱盧族和般度族爭奪王位繼承權的鬥爭。

  象城的持國和般度是兩兄弟。持國天生眼瞎,因而由般度繼承王位。持國生有百子,長子難敵。般度生有五子,長子堅戰。這便是偉大的婆羅多族的兩支後裔,前者稱為俱盧族,後者稱為般度族。不久,般度死去,由持國攝政。堅戰成年後,理應繼承父親的王位。但難敵不答應,企圖霸占王位,糾紛從此開始。

  難敵設計瞭一座紫膠宮,讓般度族五兄弟去住,準備縱火燒死他們。般度族五兄弟倖免於難,流亡森林。其間,般遮羅國王的女兒黑公主舉行選婿大典,般度族五兄弟喬裝婆羅門前往應試。五兄弟之一阿周那按照選婿要求,挽開大鐵弓,射箭命中目標,贏得瞭黑公主。從此,黑公主成為般度族五兄弟的共同妻子。而般度族也在這次事件中暴露瞭自己的真實身分。於是,持國召迴他們,分給他們一半國土。

  般度族在分給他們的國土上建都天帝城,政績輝煌。難敵心生妒忌,又設計擲骰子賭博騙局。堅戰並不願意參加賭博,但齣於禮節,還是接受瞭難敵的邀請。在擲骰子中,堅戰輸掉瞭一切財産和王國,又輸掉瞭四個弟弟和自己,最後輸掉瞭他們五兄弟的共同妻子黑公主。於是,難敵命令自己的弟弟難降將黑公主強行拽來,在賭博大廳當眾橫加羞辱。般度族五兄弟之一怖軍怒不可遏,發誓要報仇雪恨。持國預感惡兆,不得不齣麵乾預,答應黑公主的要求,釋放般度族五兄弟。但難敵不死心,找迴般度族五兄弟,要求再賭一次,講定輸者一方流放森林十二年,還要在第十三年過隱匿的生活,如被發現,就要再次流放十二年。這次賭博的結果自然又是堅戰輸掉。這樣,般度族五兄弟被迫交齣國土,流亡森林十二年,並在第十三年隱姓埋名,在摩差國毗羅吒王宮廷裏充當僕役。

  十三年期滿後,般度族五兄弟要求歸還失去的國土,難敵堅決不允。於是,雙方各自爭取盟友,準備戰爭。般度族獲得多門城黑天(主神毗濕奴的化身)的支持。般度族和俱盧族雙方使者來迴談判。難敵一意孤行,拒絕講和。堅戰為瞭避免流血戰爭,作齣最大讓步,提齣隻要歸還五個村莊就行。而難敵宣稱連針尖大的地方也不給。最後,雙方在俱盧之野開戰。

  大戰進行瞭十八天,經過反覆的激烈較量,俱盧族全軍覆滅。眼看般度族大功告成,沒有料到俱盧族剩下的三員大將竟在夜間偷襲酣睡的般度族軍營,殺死般度族全部將士。黑天和般度族五兄弟因不在軍營而倖免。麵對如此悲慘的結局,堅戰精神沮喪,但在眾人的勸說下,終於登基為王。堅戰統治瞭三十六年後,得知黑天逝世升天。於是,他指定般度族的唯一後裔——阿周那的孫子為王位繼承人,然後與自己的四個弟弟和黑公主一起遠行登山升天。

  以上隻是《摩訶婆羅多》的核心故事。這部史詩採用故事中套故事的框架式敘事結構。整部史詩處在不斷的對話中,在對話中展開故事,而大故事中可以插入中故事,中故事中可以插入小故事。這是一種開放式的敘事結構,為各種插敘敞開瞭方便之門。這樣,這部史詩以婆羅多族大戰為主綫,插入瞭大量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以及宗教、哲學、政治和倫理等內容,最終成為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史詩。

  這些插入成分幾乎占據瞭全書篇幅的一半。這是印度古人保存民族思想文化遺産的一種特殊方式。這也是在這部史詩的成書過程中,史詩作者們有意識地這樣做的,要讓它成為一座集大成的「文化寶庫」。因為這部史詩的開頭和結尾都宣稱:「正法、利益、愛欲和解脫,這裏有,彆處有,這裏無,彆處無。」(1.56.33和18.5.38)也就是說,這部史詩的內容囊括瞭人世間的一切。印度現存最古老的四部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吠陀》)是吠陀時代的聖典,《摩訶婆羅多》則成為史詩時代的聖典,被奉為「第五吠陀」。

  而在《摩訶婆羅多》中有關宗教哲學的插入成分中,最重要的便是《薄伽梵歌》。它屬於《摩訶婆羅多》第六篇《毗濕摩篇》(Bhismaparvan)中的二十三至四十章。這是在大戰第一天,俱盧族和般度族雙方軍隊已經在俱盧之野擺開陣容。阿周那卻對這場戰爭的閤法性産生懷疑,認為同族自相殘殺破壞宗族法和種姓法,罪孽深重。他憂心忡忡,放下瞭武器,寜可束手待斃,也不願意投身戰鬥。於是,黑天開導他,解除他心中的種種疑慮。他倆的對話構成瞭這篇《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共有十八章,七百頌。十八章這個數字與《摩訶婆羅多》共有十八篇和婆羅多族大戰進行瞭十八天,想必不是偶然的巧閤,而寓有深意,即史詩作者將《薄伽梵歌》視為《摩訶婆羅多》的思想核心。「薄伽梵」(Bhagavan)是對黑天的尊稱,可以意譯為「尊者」或「世尊」。黑天是主神毗濕奴的化身,因此,《薄伽梵歌》也可譯為《神歌》。

  黑天在《薄伽梵歌》中嚮阿周那闡明達到人生最高目的「解脫」(moksa)的三條道路:業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瑜伽」在古代印度是指修練身心的方法。帕坦加利(Patanjali)的《瑜伽經》(Yogasutra)提到八種瑜伽修練方法:持戒、精進、體位、調息、攝心、凝神、靜慮和三摩地。而在《薄伽梵歌》中,黑天將瑜伽的含義擴大,泛指行動方式。「瑜伽」(yoga)一詞源自動詞詞根yuj,意思是約束、連接或結閤。這樣,黑天所謂的瑜伽,是要求行動者約束自己,與至高存在閤一。

  「業」(karma)是行動或行為。「業瑜伽」(karmayoga,行動瑜伽)是指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履行個人的社會義務和職責,不抱有個人的欲望和利益,不計較行動的成敗得失。黑天認為行動是人類的本質。拒絕行動,恐怕連生命也難維持。停止行動,世界就會走嚮毀滅。縱然一切行動難免帶有缺陷,猶如火焰總是帶有煙霧,一個人也不應該摒棄生來注定的工作。行動本身不構成束縛,執著行動成果纔構成束縛。因此,不懷私利,不執著行動成果,隻是為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而行動,就能獲得解脫。

  在印度上古時代的吠陀文獻中,「業」常常特指祭祀活動,因為婆羅門將祭祀視為最高的「業」,宣揚祭祀保證現世幸福和死後升入天國。黑天並不全然否定吠陀推崇的祭祀。他將祭祀推衍為廣義的行動,但認為遵循吠陀的教導,執著行動成果,不能獲得解脫。黑天強調每個人要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從事行動而不執著行動成果。

  在印度古代種姓製社會中,社會職責主要是指種姓職責。婆羅門掌管祭祀和文化,剎帝利掌管王權和軍事,吠捨從事農業、牧業和商業,首陀羅從事漁獵和各種僕役。種姓製度是印度古代社會等級製度或階級製度的錶現形式,起源於社會分工。種姓製度是一種曆史産物,自然有其局限和弊端。但在人類進入大同社會之前,各個國傢都會存在不同形式的等級製度。即使進入大同社會,也還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會分工,因為每個人不可能全知全能。這是人類的生存方式,也是不依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按照宗教的說法,則是神的安排。

  黑天要求阿周那盡到剎帝利的職責,投身戰鬥。當然,般度族和俱盧族雙方都是剎帝利,雙方投身戰鬥,都是盡到剎帝利的職責。但是,戰爭發生在一定的曆史背景中,會有閤法與非法,也就是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彆。按照史詩本身的描寫,般度族和俱盧族這場大戰,般度族代錶正義的一方。因此,黑天鼓勵阿周那說:「對於剎帝利武士,有什麼勝過閤法戰鬥?」(2.31)

  在黑天看來,人類社會始終處在創造、維持和毀滅的循環往復之中。戰爭也是人類存在方式中固有的。阿周那身為剎帝利,就不能逃避執掌王權和徵戰討伐的社會職責。人生的最高目的是求得解脫。但解脫不是通過迴避職責,放棄行動,而是通過履行職責,從事行動。履行職責、從事行動是第一位的,行動的成敗得失是第二位的。隻要盡心竭力履行自己的職責,行動和行動成果就不會成為個體靈魂的束縛,換言之,隻要擺脫行動和行動成果對個體靈魂的束縛,也就達到瞭解脫。

  要真正理解和實行業瑜伽,還必須與智瑜伽和信瑜伽結閤,因為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智」(jnana)是知識或智慧。在《薄伽梵歌》中是指數論和奧義書的知識或智慧。「智瑜伽」(jnanayoga,智慧瑜伽)就是以數論和奧義書的哲學智慧指導自己的行動。

  數論(Samkhya)哲學認為世界有原人和原質兩種永恆的實相。原人(purusa)是不變的、永恆的真我,也就是靈魂。原質(prakrti,或譯本性、自然)是原初物質。原質處於未顯化狀態,是不可見的。但原質具有善、憂和暗三種性質(traigunya,三性,或譯三德)。善性(sattva,或譯純質,音譯薩埵)是指輕盈、光明和喜悅的性質;憂性(rajas,或譯激質,音譯羅闍)是指激動、急躁和憂慮的性質;暗性(tamas,或譯翳質,音譯多摩)是指沉重、阻礙和遲鈍的性質。這三種性質始終處在運動之中,由此原質失去平衡,發生變化,産生覺(智)、我慢(自我意識)、心根(思想)、五知根(眼、耳、鼻、舌和身)、五作根(口、手、腳、肛門和生殖器)、五種精細成分(色、聲、香、味和觸)和五種粗大成分(地、火、水、風和空)。

  黑天要求阿周那分清原人和原質。行動是原質的行動,而非原人(靈魂)的行動。原質體現人的本性。原質的三種性質始終處在運動之中。依據這三種性質組閤的比例,人可以分為善性之人、憂性之人和暗性之人,行動也可以分為善性行動、憂性行動和暗性行動。這是古代印度的人性論。它既不是性善論,也不是性惡論,而是認為人性中包含有這三性。每個人的人格取決於這三性組閤的比例。而黑天要求保持靈魂純潔,不受這三性束縛。行動齣自人的本性,而為履行社會職責從事行動,不謀求私利,不執著行動成果,靈魂就能擺脫原質的束縛,達到解脫的境界。

  奧義書哲學追求「梵我閤一」。「梵」(Brahman)源自動詞詞根brh,即展現、增長或發展,因此這詞最早含有「力量」的意思。在吠陀文獻中,這詞用作中性,指吠陀頌詩和咒語及其蘊涵的力量;用作陽性,指祭司,尤其是四種祭司中的監督者祭司(「梵祭司」)。由Brahman派生的Brahmana則是指婆羅門。

  奧義書中對梵的探討,也就是對宇宙最基本和最根本力量的探討。在奧義書中,對於梵究竟是什麼,眾說紛紜。但在探討過程中逐漸趨嚮認為梵是絕對精神、宇宙的本體或本源。對梵的探討又與對真我(atman,即靈魂)的探討相結閤,由此得齣「宇宙即我,梵即真我」的結論,也就是「梵我閤一」,宇宙本體與個體靈魂同一。奧義書中的一些名言,諸如「自我是梵」、「我是梵」和「它是你」,錶達的都是這個意思。

  奧義書中將梵視為最高真實,而將現實世界視為幻相(maya)的産物。幻相指至高存在的神祕創造力。幻相被等同於原質,即通過原質呈現為各種現實形式。然而,真我(個體靈魂)不同於原質。《大森林奧義書》(Brhadaranyaka Upanisad)中說:「(真我)不可把握,因為它不可把握。不可毀滅,因為它不可毀滅。不可接觸,因為它不可接觸。不受束縛,不受侵擾,不受傷害。」(3.9.26)真我(靈魂)永恆不滅,它隻是帶著生前的善業或惡業,輪迴轉生。而如果人「沒有欲望,擺脫欲望,欲望已經滿足,真我就是欲望,他的那些生命氣息不離開。他就是梵,也走嚮梵」。(4.4.6)「走嚮梵」就是與梵閤一,擺脫輪迴。

  承襲奧義書的這種哲學智慧,在《薄伽梵歌》中,梵被稱為「不滅的至高存在」。(8.3)黑天多次提到的「與梵閤一」(Brahmabhuta)和「梵涅槃」(Brahmanirvana)都是指達到解脫境界,也就是從事行動而不執著行動成果,真我(靈魂)擺脫原質的束縛,達到平靜和至福。

  「信」(bhakti)是虔誠、崇敬或虔信。「信瑜伽」(bhaktiyoga)就是虔誠地崇拜黑天,將一切行動作為對黑天的奉獻。《薄伽梵歌》是對吠陀有神論和奧義書絕對精神的綜閤發展。吠陀時代的婆羅門教是多神崇拜,而在史詩時代演變成三大主神崇拜:梵天(Brahma)司創造、毗濕奴(Visnu)司維護、濕婆(shiva)司毀滅。奧義書絕對精神(梵)的一元論思維有助於促進形成一神論。盡管印度教最終沒有形成一神論,但《薄伽梵歌》體現瞭這種努力。

  黑天是主神毗濕奴的化身。他自稱是「至高原人」,「超越可滅者,也高於不滅者」。(15.18)「至高原人」也就是至高的真我(靈魂)或至高的絕對精神。由此,阿周那也稱黑天為「至高的梵」。(10.12)「可滅者」是指原質,「不滅者」是指真我(個體靈魂)。黑天作為至高原人是未顯的。至高原人隻是通過原質,運用瑜伽幻相(yogamaya)呈現宇宙萬象。至高原人隱蔽在瑜伽幻相中,創造一切眾生,維持一切眾生。在世界毀滅時,一切眾生復歸至高原人的原質,等到世界再創造時,至高原人又釋放齣一切眾生。這樣,黑天(毗濕奴)成瞭宇宙的至高存在、至高之神,世界的創造者、維護者和毀滅者。

  黑天要求阿周那一心一意崇拜他。崇拜黑天不需要採取吠陀時代婆羅門教煩瑣的祭祀儀式,隻要獻上「一片葉,一朵花,一枚果,一掬水」,(9.26)錶示虔誠的心意就行。而更重要的崇拜方式是修習瑜伽和棄絕行動成果。修習瑜伽是沉思入定,把思想凝聚於黑天,以黑天為最高目的。棄絕行動成果是從事行動而不執著行動成果,把一切行動作為祭品獻給黑天。創造、維持和毀滅是世界的存在方式,是神的安排。生而為人,就必須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作為對神的奉獻。黑天認為隻要這樣做,甚至齣身卑微的吠捨和首陀羅也能達到至高歸宿,與至高存在同一。

  《薄伽梵歌》中倡導的黑天崇拜開創瞭中古印度教的虔信運動。而這部宗教哲學詩吸收和改造吠陀的有神論和祭祀論,融閤數論哲學的原人和原質二元論以及奧義書哲學的梵我閤一論,又採取瑰麗奇異的文學錶現手法,在中古時代得到迅速普及。曆代印度哲學傢經常把它從《摩訶婆羅多》中抽齣來,作為一部獨立的經典進行注解和闡釋。在蘇剋坦卡爾(V.S. Sukthankar, 1887-1943)主編的《摩訶婆羅多》現代精校本的校勘說明中,列齣的《薄伽梵歌》古代注本就有近二十種。

  《薄伽梵歌》的這些注釋傢並非都是毗濕奴教派哲學傢,也有吠檀多派哲學傢和濕婆教派哲學傢。因為各派哲學傢都無法忽視《薄伽梵歌》的巨大影響。而《薄伽梵歌》本身也對各派宗教哲學思想具有包容性,容易讓注釋傢按照自己的宗教哲學觀點加以引申發揮。現存最早的《薄伽梵歌注疏》(Gitabhasya)的作者便是吠檀多哲學大師商羯羅(Shankara,八、九世紀)。他本人並不接受毗濕奴教,而是以吠檀多不二論觀點闡釋《薄伽梵歌》。經過他的闡釋後,《薄伽梵歌》與奧義書和《梵經》並列為吠檀多哲學的三大原典(prasthanatraya)。

  《薄伽梵歌》作為《摩訶婆羅多》的組成部分,也與《摩訶婆羅多》一樣,有個逐漸定型的過程。在《摩訶婆羅多》的《毗濕摩篇》的校勘記中,注齣有的抄本對《薄伽梵歌》的篇幅有這樣的描述:「黑天說瞭六百二十頌,阿周那說瞭五十七頌,全勝說瞭六十七頌,持國說瞭一頌。」這樣,總共有七百四十五頌。而商羯羅的《薄伽梵歌注疏》將《薄伽梵歌》釐定為七百頌。此後的抄本或注本都以此為據。即使在有些文本中,會多齣若乾頌,但總體差異,尤其是這七百頌的文本差異並不大。

  在近代和現代,《薄伽梵歌》依然對印度社會思想産生深刻影響。羅姆.摩罕.羅易(Ram Mohan Roy)、維韋卡南達(Svami Vivekananda)、提拉剋(Bal Gangadhar Tilak)、甘地、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 Ghose)和拉達剋利希南(Sarvepalli Radhakrishnan)等等,這些印度思想傢都曾利用《薄伽梵歌》闡釋自己的哲學和政治思想。尤其是在印度爭取民族獨立運動的背景中,提拉剋強調以智慧為根本和以虔信為支柱的行動瑜伽;甘地強調堅持真理,無私行動。誠如恰托巴底亞耶(Chattopadhyaya)在他的《印度哲學》一書中所說:「那時候一個愛國者隻要手持一冊《薄伽梵歌》,就能步伐堅定地走上絞刑架。」

  《薄伽梵歌》至今仍是印度最流行的一部宗教哲學經典,幾乎每年都有新的譯本和注本齣現。因此,《薄伽梵歌》在世界上常被喻稱為印度的《聖經》(Bible)。

  《摩訶婆羅多》中最早被翻譯成英文的也是這部宗教哲學詩,即英國查爾斯.威爾金斯(Charles Wilkins)於一七八五年翻譯齣版的《薄伽梵歌》。當時,德國語言學傢威廉.洪堡(William von Humboldt)無比推崇《薄伽梵歌》,說:「《摩訶婆羅多》的這個插話是最美的,或許也是我們所知的一切文學中唯一真正的哲學詩。」又說:「它也許是這個世界宣示的最深刻和最崇高的東西。」此後,《薄伽梵歌》相繼譯成多種西方語言,在西方思想和文學界産生瞭深遠影響。伊雪伍德(C. Isherwood)也與普拉跋伐南陀(S. Prabhavananda)閤譯《薄伽梵歌》。艾略特(T.S. Eliot)曾說《薄伽梵歌》「是僅次於但丁《神麯》的最偉大的哲學詩」。赫胥黎(A. Huxley)也說「《薄伽梵歌》是永恆哲學最清晰、最全麵的總結之一」,「或許也是永恆哲學最係統的精神錶述」。

  可見,《薄伽梵歌》具有一種超越時空的思想魅力。我們今天閱讀《薄伽梵歌》,可以不必拘泥於它的哲學唯心主義和宗教有神論。我們可以將宗教和神話讀作隱喻。黑天作為「至高原人」或「至高的梵」代錶宇宙精神(即內在法則),而「至高原人」的「原質」代錶宇宙萬象。宇宙包括自然和社會。人是宇宙的一份子。人要存在,就要從事行動。行動受「真我」(精神或思想)指導,而必須符閤客觀法則,這便是「梵我閤一」。業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代錶實踐、認識和信仰,屬於人類普遍的生存方式。認識世界,尊重客觀法則,無私無畏履行職責,從事行動、奉獻社會,就能圓滿實現人生,達到「天人閤一」的崇高境界。

  本書譯文依據印度班達卡爾東方研究所齣版的《摩訶婆羅多》精校本中貝爾沃卡爾(S.K. Belvalkar)校訂的《毗濕摩篇》(Bhismaparvan,Bhandarkar Ori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Poona, 1947),《薄伽梵歌》是其中的第二十三至第四十章。我對譯文的注釋參考瞭多種論著,尤其是拉達剋利希南(S. Radhakrishnan, The Bhagavadgita with an Introductory Essay, Sanskrit Text,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Notes, New Delhi, 1948)、查赫納(R.C. Zaehner,The Bhagavadgita with a commentary based on the original sources, Oxford, 1969),以及邁納(R.C. Minor, Bhagavadgita: An Exegetical Commentary, New Delhi, 1982)這三位現代學者對《薄伽梵歌》的注釋。
 

圖書試讀

第二章 數論瑜伽 Sankhyayoga

黑天以靈魂不滅說和剎帝利的職責解除阿周那的疑慮,勉勵他投身戰鬥。接著,黑天嚮阿周那宣講數論瑜伽,也就是要在智慧瑜伽指導下,從事行動。

全勝說
1
阿周那滿懷憐憫,眼中飽含淚水;
看到他精神沮喪,黑天這樣說道:
 
吉祥薄伽梵說
2
阿周那啊!你怎麼在這危急關頭,萎靡不振?
這為高貴者所忌諱,不能進入天國享殊榮。

注:「薄伽梵」(Bhagavan)是對黑天的尊稱,意謂尊者或世尊。唐玄奘提齣的翻譯理論「五種不翻」(指在將梵文譯成漢文時,遇五種情形不進行意譯,而是採音譯方式保留原音),其中就包括「薄伽梵」這類詞語。

3
阿周那啊!不要怯懦,那樣與你不相稱,
拋棄委瑣的軟心腸,站起來,摺磨敵人者!

阿周那說
4
殺敵者啊!在戰鬥中,我怎麼能用箭射擊
這兩位可尊敬的人,毗濕摩和德羅納?
 
5
即使在世間乞食謀生,
也強似殺害尊貴的老師;
即使殺害貪財的老師,
我的享受也會沾上鮮血。

6
我們勝利或者他們勝利,
我不知道哪個更重要;
殺死麵前這些持國子,
我們也不會願意再活。

7
我受到心軟的弱點傷害,
思想為正法睏惑,請開導!
我是你的學生,求你庇護,
明確告訴我該如何是好?

8
即使獲得無比富饒的王國,
甚至獲得天國世界的王權,
我也實在看不齣,有什麼
能解除我燒灼感官的憂煩?

全勝說
9
阿周那對感官之主黑天,說完這些話,
說道:「我不參戰。」然後,他保持沉默。

10
阿周那精神沮喪,站在雙方軍隊之間,
婆羅多子孫啊!黑天彷彿笑著說道:

吉祥薄伽梵說
11
你說著理智的話,為不必憂傷者憂傷;
無論死去或活著,智者都不為之憂傷。

注:阿周那的憂傷齣自對正法的考慮,所以他說的是「理智的話」。但黑天認為他是「為不必憂傷者憂傷」。有些抄本在這頌後麵增加有一頌:
看到親族進入死神之口,
你內心受到人情侵襲,
已被憂慮和睏惑壓倒,
滿懷憐憫,失去意識。

12
我、你和這些國王,過去無時不存在,
我們大傢死去後,仍將無時不存在。

13
正如靈魂在這個身體裏,經曆童年、青年和老年,
進入另一個身體也這樣,智者們不會為此睏惑。
 
注:這頌中,靈魂的梵文原詞為dehin,即「有身」。「有身」泛指有身體的人,特指有身體的靈魂。
 
14
但是,接觸物質對象,冷熱苦樂,來去無常,
婆羅多子孫阿周那啊!但願你能忍受它們。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薄伽梵歌:最偉大的哲學詩》,我並沒有把它當作一本“需要認真對待”的嚴肅讀物,而更像是一份充滿神秘色彩的禮物。我承認,我對印度文化和哲學一直抱有一定的好奇,但同時也夾雜著一絲“高不可攀”的畏懼。我總覺得,這些古老的智慧,要麼過於晦澀,要麼過於虛幻,與我 mundane 的日常生活相去甚遠。然而,當我開始翻閱這本書時,我發現我的所有顧慮都被一一瓦解瞭。它沒有給我帶來任何閱讀上的門檻,反而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用一種非常自然、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嚮我娓娓道來。故事的開端,便設定在一個充滿衝突與抉擇的戰場。主角阿周那,一位勇敢的戰士,卻因為親情、榮譽和道德的巨大衝突,而陷入瞭前所未有的痛苦與迷茫。他站在那裏,麵對著即將展開的血腥屠殺,內心充滿瞭疑問:我為什麼要戰鬥?我這樣做,究竟是對還是錯?這種情境,如此真實,如此觸動人心,讓我仿佛看到瞭自己曾經在人生中的睏惑與掙紮。而他身邊那位神秘的禦者剋裏希那,也就是薄伽梵,則化身為瞭他最智慧的導師。他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一係列深刻的對話,引導阿周那去探索生命中最根本的問題。書中關於“真我”(Atman)的闡釋,對我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們常常認為,我們的身份是由我們的職業、我們的傢庭、我們的社會地位決定的,而當這些失去時,我們就失去瞭自我。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我們真正的“我”,是那個永恒不變的靈魂,它不受外界任何因素的影響。這種認知,極大地解放瞭我內心深處的執念,讓我開始明白,真正的價值,並非來自於外在的成就,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安寜。此外,書中關於“放下”(Detachment)的教導,也讓我深受啓發。我們總是被欲望所奴役,為得失而患得患失。但這本書卻告訴我,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對一切事物的淡然處之,來自於不強求,不執著。這種“無所求”的態度,並沒有讓我感到消極,反而讓我覺得更加自由和輕鬆。它的語言風格,更是讓我驚嘆。既有哲學的深度,又有詩歌的靈動,讀起來仿佛能感受到宇宙的脈動,體驗到一種超越凡俗的美。

评分

我必須承認,在讀《薄伽梵歌:最偉大的哲學詩》之前,我對印度哲學和宗教文化瞭解甚少,甚至有些先入為主的刻闆印象,認為它們會是晦澀難懂、充滿神秘主義的。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以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深奧的哲學思想融入到一個充滿情感張力的故事中。阿周那王子在戰場上麵臨的睏境,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掙紮,更是我們每個人在人生岔路口都會遇到的普遍難題。是應該為瞭傢族榮譽和責任而戰,即使這意味著要殺死自己的親人?還是應該選擇放下,逃避這場殘酷的戰爭?當他痛苦地嚮他的禦者剋裏希那傾訴時,我仿佛看到瞭自己曾經的影子,那些在關鍵時刻,被道德、情感、責任和恐懼撕扯得無所適從的時刻。剋裏希那的迴答,並非簡單的教條,而是充滿瞭智慧的啓迪,他從多個層麵,比如“自性”(Atman)、“梵”(Brahman)、“業報”(Karma)等概念齣發,為阿周那,也為我們,揭示瞭一條超越生死、痛苦和欲望的道路。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無形存在”和“永恒不變的靈魂”的論述所打動。我們常常恐懼死亡,恐懼失去,因為我們認為“我”會隨著肉體的消亡而消失。但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截然不同的視角,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我”是永恒的靈魂,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這種認知,極大地減輕瞭我對死亡的恐懼,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因為每一個當下,都是永恒的一部分。書中的“三德”(Gunas)——善(Sattva)、染(Rajas)、暗(Tamas)——的分析,更是讓我對自己和他人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開始審視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思考自己是受到哪種“德”的影響,從而做齣選擇。這種內省,讓我看到瞭自己思維和行為模式中的一些局限性,也為我提供瞭改進的方嚮。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而睿智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引導我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認識生命的真諦。

评分

我拿到這本《薄伽梵歌:最偉大的哲學詩》的時候,說實話,我對“最偉大的哲學詩”這個頭銜是有些保留的。畢竟,哲學這東西,要麼深邃到讓人望而卻步,要麼晦澀到難以理解,而詩歌,又常常帶著情感的色彩,兩者結閤,我很難想象會是什麼樣的體驗。但懷著一份好奇,我還是翻開瞭它。剛開始讀的時候,我確實被它獨特的敘事方式吸引瞭。這不是那種枯燥的哲學論述,而是通過一場發生在戰場的對話展開,主角是阿周那,一個麵臨巨大人生抉擇的戰士,以及他的禦者剋裏希那,也就是薄伽梵(至尊主)。這種設定本身就充滿瞭戲劇張力,讓我想立刻知道,在那樣的情境下,阿周那會麵臨怎樣的睏境,而剋裏希那又會如何開導他。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它更像是在挖掘人類心靈深處的睏惑和掙紮。書中關於“法”(Dharma)的探討,關於“業”(Karma)的闡釋,關於“解脫”(Moksha)的指引,都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人生。我一直覺得,人活著就應該有個目標,有個方嚮,但這本書似乎在告訴我,方嚮固然重要,但過程中的選擇和行動,以及我們為何而行動,同樣至關重要。它讓我思考,我所追求的,真的是我內心深處想要的嗎?還是隻是被外界的期望和社會的壓力所裹挾?這種自我反思的過程,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直接的衝擊。它不是強行灌輸某種觀念,而是通過提問和引導,讓你自己去尋找答案。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無私奉獻”(Karma Yoga)的論述,這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執著於結果,執著於迴報。如果能以一種不求迴報的心態去做好每一件事情,那我們的內心會獲得怎樣的平靜?這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它挑戰瞭我過去很多關於努力和成功的認知。這本書的語言也很奇妙,既有哲學傢的深度,又有詩人的韻律,讀起來並不覺得枯燥,反而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我常常會在讀到某些句子時停下來,反復咀嚼,思考其中的含義。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的迷茫,也指引瞭我前行的方嚮。

评分

拿到《薄伽梵歌:最偉大的哲學詩》時,我內心其實是抱著一種“挑戰”的心態去翻閱的。畢竟,“哲學詩”這個組閤,在我看來,往往意味著高深莫測或者麯高和寡。然而,這本書並沒有讓我感到任何距離感,反而像一位久違的老友,用一種極其親切卻又深刻的方式,與我進行瞭一場靈魂的對話。故事的開端就足夠吸引人:一場即將爆發的血腥戰爭,一位身處絕望邊緣的戰士阿周那,以及他那位似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禦者剋裏希那。阿周那的猶豫、他的痛苦、他對生死的迷茫,是如此真實,如此觸動人心。我相信,在人生的某個時刻,我們都曾像他一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麵對艱難的抉擇,感到無助和迷茫。而剋裏希那的齣現,不僅僅是為阿周那解答疑惑,更是為我們這些讀者,鋪設瞭一條探索生命意義的道路。這本書並非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通過對話的形式,將復雜的哲學概念,如“梵我同一”(Brahman-Atman Identity)、“真知”(Jnana Yoga)、“虔信”(Bhakti Yoga)等等,以一種極為生活化、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無執”(Detachment)的闡述印象深刻。我們總是被欲望所驅使,為得失而煩惱,認為擁有纔能獲得幸福。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內心的平靜,來自於對一切事物的淡然處之,不為外物所擾,不為得失所動。這種“無執”並非是消極避世,而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一種在紛繁世界中保持內心清淨的力量。它讓我開始反思,我所追求的那些“擁有”,真的能給我帶來長久的快樂嗎?還是隻是短暫的滿足,隨後又會湧現齣新的欲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獨特,既有哲學的嚴謹,又不失詩歌的意境。我常常在讀到某些句子時,會感到一陣莫名的感動,仿佛那些文字有著穿越時空的力量,直抵靈魂深處。它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在黑暗中為我指引方嚮,讓我看到瞭生命更廣闊的可能性。

评分

說實話,我對於《薄伽梵歌:最偉大的哲學詩》的期待,是建立在它“哲學詩”這個名號上的,我總覺得這樣的書會帶著某種神聖的光環,同時又可能因為其哲學性而略顯枯燥。然而,當我真正打開這本書,並沉浸其中後,我發現我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它並沒有給我帶來任何壓迫感,反而像一位智者,用一種平和而深刻的語言,與我進行瞭一場彆開生麵的對話。故事的背景設定——一個充滿瞭矛盾與掙紮的戰場,一個麵臨著道德睏境的英雄阿周那,以及他身邊那位充滿智慧與慈悲的禦者剋裏希那——本身就極具吸引力。阿周那的迷茫與痛苦,對親人、對戰爭、對命運的糾結,讓我感同身受。我相信,每個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會遇到類似的選擇,都會經曆類似的煎熬。而剋裏希那的迴應,並非是簡單的教導,而是一種循循善誘的引導。他並沒有直接告訴阿周那“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闡述宇宙的法則、生命的本質,以及人生的意義,讓阿周那(和我們)自己去領悟。書中關於“業”(Karma)的解釋,對我觸動尤其大。我一直以為“業”就是簡單的因果報應,做瞭壞事就會受懲罰,做瞭好事就會有迴報。但這本書卻更深入地揭示瞭“業”的本質,它與我們的動機、我們的行為、我們的意圖息息相關。它讓我明白,即使是看似微小的行動,也可能蘊含著深遠的意義。它也讓我反思,我所付齣的努力,是否僅僅是為瞭得到某種結果,而忽略瞭過程本身的價值?這種對“無私行動”(Karma Yoga)的強調,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對待工作、對待生活的方式。我不再那麼執著於“成功”或“失敗”,而是更關注於“我是否盡力瞭”,“我是否以一種純淨的心態去做瞭”。這種心態的轉變,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平靜。而且,這本書的語言,確實如其名,既有哲學的深度,又不失詩歌的韻律。它就像一股清泉,滋潤著我疲憊的心靈,讓我感受到一種超然的智慧和寜靜。

评分

坦白說,當我看到《薄伽梵歌:最偉大的哲學詩》這個書名時,我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這會不會是一本很難讀懂的書?”我對“哲學”這個詞匯總是有種天然的距離感,總覺得它高高在上,不接地氣。而“詩”的加入,又讓我想象著某種深奧的意境,需要反復揣摩纔能領會。但這本書,卻以一種完全齣乎我意料的方式,打消瞭我的這些疑慮。它沒有給我帶來任何閱讀上的障礙,反而像一位博學的長者,用一種極其平和而富有吸引力的方式,與我分享他的人生智慧。故事的開端就足夠引人入勝:一場殘酷的戰爭即將打響,而主角阿周那,卻因為對生死的迷茫,對親情的糾結,而陷入瞭巨大的痛苦之中。他站在戰場中央,麵對著即將展開的殺戮,內心充滿瞭恐懼與掙紮。這種情境,本身就極具戲劇性,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將如何剋服內心的障礙。而他的禦者剋裏希那,這位薄伽梵,則化身為一位無與倫比的導師。他所講述的道理,並不是那種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直指人心,觸及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睏惑。書中關於“自我”(Self)的論述,對我來說,具有顛覆性的意義。我們常常把“我”等同於我的身體、我的思想、我的情感,認為它們是我們存在的全部。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真正的“我”,是永恒不變的靈魂,它獨立於肉體和心智之外,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這種認知,極大地減輕瞭我對死亡的恐懼,也讓我更加珍視當下的每一個時刻。它讓我明白,我們不應該僅僅局限於眼前的得失,而是應該以一種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生命。此外,書中關於“行動的智慧”(Karma Yoga)的闡釋,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一直覺得,為瞭達到某個目標,就必須全情投入,甚至不惜代價。但這本書卻提醒我,我們應該專注於“行動本身”,而不是過分執著於“結果”。這種“無所求的付齣”,反而能讓我們獲得內心的平靜與滿足。它的語言風格,確實如其名,既有哲學的嚴謹,又不失詩歌的韻味,讀起來仿佛在聆聽一麯悠揚的樂章。

评分

收到《薄伽梵歌:最偉大的哲學詩》這本書,我並沒有立刻迫不及待地翻閱,而是先靜靜地感受瞭它在我手中的分量,以及書名所帶來的某種莊重感。我內心隱約覺得,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的書,它或許不像市麵上很多暢銷書那樣,能立刻抓住你的眼球,但它的價值,可能需要時間去沉澱。事實證明,我的感覺是正確的。這本書一開始的敘事方式,便帶有一種史詩般的宏大感。將哲學智慧融入到一場關乎親情、榮譽、戰爭與和平的宏大場景中,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具藝術性的嘗試。阿周那作為主角,他的睏境與掙紮,是如此的真實而令人動容。我常常會想象自己置身於那個戰場,感受著阿周那內心的煎熬。那種關於“何去何從”的無助感,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是超越時代和文化限製的。而剋裏希那,這位至尊主的角色,不僅僅是阿周那的導師,更是全人類的導師。他所闡述的道理,沒有絲毫的空洞說教,而是充滿瞭智慧的光芒,照亮瞭阿周那(也包括我)內心的迷茫。書中關於“奉獻”(Bhakti Yoga)、“知識”(Jnana Yoga)、“行動”(Karma Yoga)的探討,讓我對人生的不同麵嚮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認為,人活著就應該有所追求,有所成就,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很多時候,我們的追求恰恰成為瞭束縛我們的枷鎖。而真正的自由,來自於內心的平靜,來自於對一切“得失”的淡然。這種“不執著於結果”的智慧,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啓迪。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對待事業、對待人際關係的態度,思考自己是否過於在意他人的評價,是否過於執著於預期的結果。這本書的語言,也讓我沉醉其中。它既有哲學的精妙,又有詩歌的優美,讀起來仿佛能聽到宇宙深處的低語,感受到一種超然的美。它不是那種一次性讀完的書,更像是一本可以陪伴我一生的智慧寶典,需要我一次次地重讀,纔能從中汲取更多的養分。

评分

剛拿到《薄伽梵歌:最偉大的哲學詩》時,我並沒有立刻投入閱讀,而是先讓它在我書架上安靜地待瞭一段時間,我腦海中關於“哲學”和“詩”的固有印象,總讓我覺得它會是一本需要“啃”的書。我擔心它會充滿抽象的概念,或是晦澀難懂的隱喻,不太符閤我平時輕鬆閱讀的習慣。然而,當我終於翻開它,並被它的敘事所吸引後,我發現我的擔憂是多餘的。這本書並非像我想象中的那樣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種極其貼近人性的方式,展開瞭一場深刻的對話。故事的開端,就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矛盾與掙紮的場景:一場即將爆發的戰爭,一個身心俱疲的戰士阿周那,以及他身邊的禦者剋裏希那。阿周那的痛苦,對親人的不捨,對戰爭的恐懼,對生命意義的追問,都如此真實,如此令人感同身受。我想,我們每個人在人生中,或多或少都會經曆類似的迷茫時刻,都會對自己的選擇産生質疑。而剋裏希那,這位至尊主,以其超然的智慧,為阿周那,也為我,揭示瞭一條通往內心平靜的道路。書中關於“業”(Karma)的闡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我一直以為“業”就是一種簡單的因果報應,做瞭善事就會得到好的結果,做瞭壞事就會受到懲罰。但這本書卻告訴我,“業”的本質,在於我們的動機,在於我們行動的“無私”。它強調,我們不應該執著於行動的結果,而應該專注於“行動本身”,以一種純淨的心態去付齣。這種“無私奉獻”(Karma Yoga)的理念,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對待工作、對待生活,是否總是以“我能得到什麼”為齣發點?是否過於看重他人的評價?這種心態的轉變,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輕鬆感。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價值,並非來自於外部的認可,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充實。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的確如其名,既有哲學的深度,又有詩歌的優美。它不是那種枯燥的論述,而是充滿瞭畫麵感和情感的張力,讀起來仿佛能感受到宇宙的律動。

评分

當《薄伽梵歌:最偉大的哲學詩》靜靜地躺在我手中時,我並沒有立刻被它的“偉大”所震撼,而是帶著一種略微謹慎的好奇心去翻開。我總覺得,“哲學詩”這個詞,自帶一種高深莫測的光環,可能並不適閤我這種喜歡輕鬆閱讀的讀者。但這本書,卻以一種我意想不到的方式,打破瞭我所有的預設。它沒有給我任何壓迫感,反而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一種極其平和而富有吸引力的方式,與我進行瞭一場心靈的對話。故事的開端,就將我置於一個充滿戲劇張力的場景:一場即將爆發的戰爭,而身為主角的阿周那,卻因為對戰爭的殘酷、對親人的不捨,而陷入瞭深深的痛苦與迷茫。他站在戰場中央,麵對著血淋淋的現實,內心的掙紮與無助,讓我感同身受。我相信,每個人在人生的關鍵時刻,都會麵臨類似的選擇,都會經曆類似的煎熬。而剋裏希那,這位至尊主,他的齣現,不僅僅是為阿周那解開睏惑,更是為我們這些讀者,指明瞭一條探索生命意義的道路。書中關於“奉獻”(Bhakti Yoga)的論述,對我觸動尤其大。我一直認為,人活著就應該有所追求,有所成就,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很多時候,我們的追求恰恰成為瞭束縛我們的枷鎖。而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內心的平靜,來自於對一切“得失”的淡然。這種“無執”的智慧,並非是消極避世,而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一種在紛繁世界中保持內心清淨的力量。它讓我開始反思,我所追求的那些“擁有”,真的能給我帶來長久的快樂嗎?還是隻是短暫的滿足,隨後又會湧現齣新的欲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獨特,既有哲學的嚴謹,又不失詩歌的意境。它就像一股清泉,滋潤著我疲憊的心靈,讓我感受到一種超然的智慧和寜靜。它不是那種一次性讀完的書,更像是一本可以陪伴我一生的智慧寶典,我需要反復去閱讀,去體會其中蘊含的深意。

评分

收到《薄伽梵歌:最偉大的哲學詩》這本書,我並沒有立刻迫不及待地打開,而是先靜靜地感受瞭它在我手中的分量,以及書名所帶來的某種莊重感。我內心隱約覺得,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的書,它或許不像市麵上很多暢銷書那樣,能立刻抓住你的眼球,但它的價值,可能需要時間去沉澱。事實證明,我的感覺是正確的。這本書一開始的敘事方式,便帶有一種史詩般的宏大感。將哲學智慧融入到一場關乎親情、榮譽、戰爭與和平的宏大場景中,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具藝術性的嘗試。阿周那作為主角,他的睏境與掙紮,是如此的真實而令人動容。我常常會想象自己置身於那個戰場,感受著阿周那內心的煎熬。那種關於“何去何從”的無助感,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是超越時代和文化限製的。而剋裏希那,這位至尊主的角色,不僅僅是阿周那的導師,更是全人類的導師。他所闡述的道理,沒有絲毫的空洞說教,而是充滿瞭智慧的光芒,照亮瞭阿周那(也包括我)內心的迷茫。書中關於“奉獻”(Bhakti Yoga)、“知識”(Jnana Yoga)、“行動”(Karma Yoga)的探討,讓我對人生的不同麵嚮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認為,人活著就應該有所追求,有所成就,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很多時候,我們的追求恰恰成為瞭束縛我們的枷鎖。而真正的自由,來自於內心的平靜,來自於對一切“得失”的淡然。這種“不執著於結果”的智慧,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啓迪。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對待事業、對待人際關係的態度,思考自己是否過於在意他人的評價,是否過於執著於預期的結果。這本書的語言,也讓我沉醉其中。它既有哲學的精妙,又有詩歌的優美,讀起來仿佛能聽到宇宙深處的低語,感受到一種超然的美。它不是那種一次性讀完的書,更像是一本可以陪伴我一生的智慧寶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