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煉性:《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白話註譯 甲、乙部

修心煉性:《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白話註譯 甲、乙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道教
  • 呂祖
  • 玄功
  • 煉性
  • 修心
  • 內丹
  • 真經
  • 白話文
  • 甲部
  • 乙部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係一部有關道教修心煉性的清代道經。據經文說,鬥姥元君和孚佑上帝純陽呂祖於嘉慶初(大約在三年至八年間,1798–1803)在北京一個奉祀呂祖為主神的道教乩壇─覺源壇上降示瞭這部經典。《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包含兩個主要的部分,「鬥姥降經」(稱本經)和「呂祖疏解」(稱疏解)。本經共有九個章節,由鬥姥於九皇寶誕的慶祝期間,敕令紫微星君降示予覺源壇弟子,目的是希望在壇弟子能夠繼承天仙派修煉金丹的傳統,並能以此真經廣化度人。至於「疏解」部分,則是齣於呂祖的降示,為本經的每章內容進行梳理解釋,使經文的旨意更加清晰明白。

  《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的特色是一改以往丹經的深邃難解,運用平實簡易的文字,強調人本來擁有尊貴的靈性,可惜被塵世中各種欲望濛蔽,不過仍可通過自我修煉,重獲靈妙真性,並一一指齣道教心性修煉而緻玄通微的真正功法。

  本書白話註譯《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使用的底本為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清代嘉慶《道藏輯要》。加上全新註譯的白話版本,本書希望能為當前充斥著物欲利益、社會階層之間衝突與不和諧,以及種族和宗教紛爭的人類社會,帶來一點如經文裏所指齣的修煉本心、求得清淨的道理。本書為精裝甲、乙兩冊本、 甲部包括註譯使用的經書版本簡介、原經影印本、經文常用繁體字標點本、常用繁體字與原經異體字對照錶。乙部主要是白話註譯《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 以便讀者將原經與白話註譯進行對照閱讀。真經貴重難得,註譯平易明晰,藏用皆宜。
 
觀照本心,探尋大道:中國傳統性命修煉古籍精選 本套叢書匯集瞭數部在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傢思想領域享有盛譽的經典著作,旨在為當代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瞭解古代性命修煉理論與實踐的窗口。所選版本均為曆代注疏精良、流傳有序的善本,力求在保持原貌的同時,輔以現代讀者易於理解的注釋與闡發。本套書的選材側重於那些探討“修心”與“煉性”這一核心命題,關乎個體生命質量提升與精神境界拓展的古籍。 捲一:內丹學基礎理論與入門導引 本捲收錄瞭早期與中期的內丹學重要文獻,它們構成瞭後世丹道理論的基石。重點在於闡述“性命”二字的哲學內涵,區分“先天一氣”、“後天元精”的區彆,並對“煉己”與“築基”等關鍵入門階段的操作原則進行詳盡解析。 其中收錄瞭被譽為內丹學“入門指南”的數篇論著。這些篇章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首先指齣瞭修行的根本在於“知止”與“定靜”。它們詳盡論述瞭如何通過調和呼吸、收斂意念,使散亂的心神歸於一處,為下一步的采藥蓄能打下堅實基礎。不同於側重於藥理推演的後期理論,本捲的文獻更注重心性的磨礪,強調“煉心如煉爐,煉性如煉火”,心性不純,則外藥難成。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其中一篇關於“三關”的論述。此論將人體氣機運行的通道比擬為人間險要關隘,詳細描繪瞭如何通過特定的修持方法,逐步打通“尾閭”、“夾脊”、“玉枕”三關,使真氣在任督二脈中得以順暢流通。文獻中對“玄關一竅”的描述極為精妙,它並非一個具象的穴位,而是指代心神內省所能達到的特定狀態,是修者進入更深層次修煉的門戶。 此外,本捲還探討瞭“性理”與“命理”的統一性。性,指人稟受的天性與後天的習性,需通過“存天理,去人欲”來剋製;命,指生命能量與元氣的保存與運用,需通過特定的功法來培植。兩者的結閤,構成瞭完整的人身修煉體係。 捲二:道傢養生與精神超越的實踐路徑 本捲轉嚮更具體的實踐層麵,收錄瞭側重於導引、吐納以及對人體經絡氣血運行規律進行闡釋的經典。這些文獻通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瞭古代行氣之法,如“六字訣”、“五禽戲”等,但更深入地探討瞭這些功法背後的“內煉”機理。 其中一篇關於“精、氣、神”三寶互化的論述是本捲的亮點。它詳細闡述瞭如何將後天之精轉化為先天之氣,再由先天之氣升華為純粹之神。此過程被比喻為“點金成鐵”與“藉假修真”。文獻強調,精氣神三者不可偏廢,若徒求氣盛而心神不定,則如無舵之舟,終將迷失方嚮。 本捲的實踐指導並非停留在機械的動作層麵,而是融入瞭深厚的哲學思辨。例如,對於“入靜”的描述,它並非簡單指身體的放鬆,而是要求“神入太虛”,達到“萬籟俱寂,瞭瞭常明”的境界。這種精神層麵的超越,被視為“煉神還虛”的前奏。 在對藥物的論述上,本捲收錄的古籍多強調“內藥”的重要性,即將人自身所具有的精、氣、神視為最珍貴、最恒久的藥物,反對過度依賴外丹或草藥,體現瞭道傢“自度”的核心思想。通過對內氣的培養與引導,使身體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和諧狀態。 捲三:仙學理論的深化與境界的探究 本捲聚焦於內丹學發展成熟階段的理論建構,探討瞭“金丹大道”的更高層次境界,如“齣神”、“還丹”、“成道”等概念。這些文獻往往采用晦澀的隱語和譬喻,旨在保護核心秘訣不為不慎者所誤用。 此部分的核心內容在於闡釋“采天地之靈秀,聚己身之精華”的辯證關係。它深入剖析瞭“火候”的控製藝術,火候即是修行過程中對時間、心性、能量三者的精準把握。火候不足,則藥物不生;火候過猛,則丹體易散。文獻中用四季更迭、晝夜往復等自然現象來比喻火候的微妙變化,強調修道者必須時刻與自然大道的節奏保持一緻。 此外,本捲還包含瞭對“法侶”與“傳授”重要性的討論。雖然強調個體修煉,但成熟的丹道理論也認識到,某些關鍵的突破口往往需要明師的指點和同道者的印證。這部分內容,著重於強調“口傳心授”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對師承譜係的尊重,維護瞭修煉體係的嚴謹性。 總而言之,本叢書通過對這些經典文獻的精選與整理,勾勒齣瞭一條從基礎的修心養性,到深入的內丹實踐,直至最終追求精神圓滿的完整路徑。它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哲學與宗教思想的珍貴資料,更是對當代人尋求內心安寜與生命意義的深刻啓示。每部著作都蘊含著古人對宇宙本源和生命奧秘的終極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黎誌添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係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副所長、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主任、《道教研究學報》主編及《中國文化研究學報》副主編。研究領域包括六朝道教史、天師道經典、道教科儀、清代《道藏輯要》、廣東地方道教史。著有《宗教研究與詮釋學》(2003)、《廣東地方道教研究—道觀、道士及科儀》(2007)、《香港道堂科儀曆史與傳承》(2007)、《香港道教—曆史源流及其現代轉型》(2010)、《廣州府道教廟宇碑刻集釋》(2014)、《瞭解道教》(2017)等。

圖書目錄

《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版本簡介(黎誌添)   1
《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原經影印本   7
《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常用繁體字標點本   59
常用繁體字與原經異體字對照錶   103
 
序一  (善玄精捨研經小組)   vii
序二  (黎誌添)   ix
凡例   1
導讀   3
 
《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白話註譯   23
1.朝禮鬥姥   25
2.靈妙真經第一章  緣起品   40
3.靈妙真經第二章  持心品   45
4.靈妙真經第三章  解脫品   52
5.靈妙真經第四章  精進品   56
6.靈妙真經第五章  布施品   62
7.靈妙真經第六章  離欲品   70
8.靈妙真經第七章  清淨品   80  
9.靈妙真經第八章  煉虛品   90
10.靈妙真經第九章  超昇品   99
11.收贊.三皈依   110
12.鬥帝敕演九品靈妙真經疏解後跋(蔣予蒲)   115
 
後跋(黎誌添)   119
附錄一  香港善玄精捨簡介   123
附錄二  香港善玄精捨助印善信芳名   127
參考書目   131
 

圖書序言

序一
  
善玄精捨研經小組

  
  二〇一四年鞦,善玄精捨慕道班榮幸地邀請瞭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黎誌添教授親臨精捨講道。濛教授慈悲引導,善玄弟子如沐春風,認識瞭道教文化的浩瀚淵博、廣闊深遠。令弟子們擴闊眼界、玄關開啓。
  
  翌年,慕道班再次邀請到教授講道,並瞭解到善玄弟子對經教的渴求,尤其以全真義理修善心性而又易明易讀的經書最能契閤善玄弟子的需要。二〇一五年鞦,教授再臨精捨講道。為瞭滿足善玄的訴求,此次講道,他特地為善玄選擇瞭一份寶貴的禮物,也送給善玄一個無價的寶藏──他為我們帶來及講解瞭《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
  
  在緊迫的兩個課節中,教授為我們講述瞭「真經」的源起、派彆、註疏、每一品的內容和義理。對於我們這一群從來沒有真正研讀過經書的道子,教授自然要多費心神去說文解字,為經文加入標點符號,並對一些難懂的文字、詞語、句子加上白話註釋,使我們讀經時不如想像中睏難,也改變瞭我們以往見到經書便望而生畏、敬而遠之的態度。
  
  這改變可見於壇內的師兄師姐,對「真經」愛不釋手。一有空閑,便兩兩三三一起研讀,遇到難處就互相討論。尤其難得的是,有弟子將教授的錄影重看,一遍又一遍,本來打算做點筆記,沒想到學得越來越起勁,後來竟有師兄師姐將教授的講解逐字記錄,並將功課送呈教授修改、校正。由此可見善玄弟子對《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的重視。有見及此,研經小組希望將這份重要的功課與善玄所有同修分享,於是嚮理事會提齣瞭印經的構想。
  
  替恩師闡道,是善玄弟子最樂意做的。既得嘉賓傳送寶經,應當珍之重之,參研深究。理事會同寅,認為善玄得此瑰寶,應與分享,讓經書流通,廣結善緣,方不負呂師教誨。研經小組與黎教授接觸,商討閤作齣版事宜,並濛教授允諾負責編輯,將全經用白話文註釋,使讀者更容易明白。此外,其他繁瑣的校正和刊印等工作,亦得教授一力承擔,令此寶經可於丁酉年,善玄成立第二十年之呂祖先師寶誕前齣版,是黎教授和善玄弟子慶祝恩師誕辰而送給恩師的最佳賀禮。
  
  丙申年鼕月
  
序二
  
黎誌添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本身就是一個博大精深的中國宗教文化寶庫。在中國社會,道教曆來就是一個具有精神影響力的本土宗教傳統,其影響力滲透至社會的各個階層,從王朝的統治者、精英知識分子到民間百姓,並形成獨特的中國本土宗教精神傳統。
  
  道教不像西方宗教那樣要求信眾認信其「教義」的真確性,也不執著於嚮其他文化傳播其「普世價值」。道教不會刻意劃定信徒身份,皈依或信仰轉換在道教世界中並非主要問題。可以說,道教的宗教信仰特色在於其落實於本土各個階層對超越生活世界束縛的追求。一方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道教是以科儀立教的。因其「土生土長」的身份,道教在齋醮儀式之中已經自然而然地錶達瞭中國人祈願、懺悔、赦罪、解脫及拯救等宗教精神。可以說,道教是屬於儀式型的宗教。其齋醮儀式裏所包含的宗教信仰非常豐富,而且也密切地滲透於民眾的生活習俗之中。
  
  另一方麵,道教又是一個重視對自我身體和精神進行修煉的宗教。道教的內丹修煉不囿於純粹思維領域的超越,反之,它更看重一種精神和形體兩者並重的實踐性修煉。因此之故,道教的內丹修煉常被稱為「性命雙修」,即是常說的性功和命功。事實上,道教性命雙修的實踐意義在於打破、消解和突破瞭「精神-肉體」、「物-我」和「個體-自然」等二元對立的思維,從而建立一個具有道教所追求的靈妙、無為、虛靜、清淨、超越、形神俱妙等主體價值的豐富人生。
  
  道教內丹修煉具有清晰的人本主義色彩,這也是中國本土文化的特色。本書選錄的《先天鬥帝敕演無上玄功靈妙真經.孚佑上帝純陽呂祖天師疏解》(本書簡稱《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或《靈妙真經疏解》)反覆強調人本有的靈性是尊貴的─「靈踰萬物,至寶內含」。但是,如果人這本有而靈妙的真性一朝被塵世中各種慾望濛蔽,好像被淤泥所掩蓋一樣,那麼結果便是不能分辨人與禽之間的區彆。道教內丹修煉的實踐提齣:縱使人的真性被掩蓋,但仍然可以通過自我的修煉,找迴、返還、獲得本來性命的根源。這種區分人禽的本原真性並非作為一種現存事實而存在,而是必須經過綿綿不斷的修煉過程,纔能通達、體察和參證,並達到那種與大道契閤、內外相通的境界。換而言之,性命修煉的功法和關鍵仍然係於自我的堅持、參透和驗證,這即是該經所說的「惟功惟實,自證自參」的生命轉化過程。
  
  筆者過去一直從事道教齋醮科儀的研究,並且深深認識到,道教將與民眾禍福命運有關的宗教信念融入於齋醮科儀的實踐中。然而,自五、六年前開始,筆者因機緣轉入清代《呂祖全書》及《道藏輯要》的研究領域,結果發現,明末清初以後,道教信仰傳統在全真宮觀道教和正一齋醮科儀傳統以外有所發展,即由在傢皈依信眾組成的扶乩道壇及其傳承下來的內丹修煉,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而且影響深遠。近代以來,大部份這類扶乩道壇供奉的是呂祖孚佑帝君。可以說,這些主祀呂祖的乩壇是道教第三種重要的存在和傳播的形式。若是不認識或不承認扶乩道壇的角色和貢獻,便不能準確及全麵瞭解近代道教發展的特色。雖然,今天的扶乩活動常被誤認為低下層的民間宗教活動,但是其實不然。自明清至民國初年,許多精英分子、士大夫及文人所組成的道教乩壇成為幾百年來保存和推廣道教文化的重要力量。例如本書所介紹的《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便是在清代嘉慶年間,由一群創建於京城的呂祖乩壇──覺源壇的弟子,通過扶乩活動編撰、刊刻齣來的一部道教內丹修煉經典。該壇的弟子是一批儒生精英,學問好,有科舉功名,同時又有道教信仰。他們得到呂祖的乩示,奉命傳播和編輯呂祖乩文。
  
  關於覺源壇與《呂祖全書正宗》及《道藏輯要》的關係,本書讀者可以進一步參考莫尼卡(MonicaEsposito)、森由利亞及筆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不再贅述。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覺源壇的降鸞活動在蔣予蒲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辭世之後,便迅速失去瞭蹤影。至於與覺源壇直接相關的《道藏輯要》的命運,正如莫尼卡的感言所說:「遺憾的是,這一偉大的計劃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成果。蔣予蒲死後,這部本應得到公認的清代新《道藏》,卻隻為少數收藏傢所珍視。」不僅是《道藏輯要》的齣版得不到預期的成果,更令人遺憾的是,蔣予蒲和其他覺源壇呂祖弟子的編纂功勞更被隱沒於後人對成都全真道觀二仙庵《重刊道藏輯要》的認可之後。事實上,除瞭閔一得於道光十一年(1831)在其刊刻的《古書隱樓藏書》裏所收載的《呂祖師先天虛無太一金華宗旨》中,提及過《道藏輯要》的「〔經〕闆在京邸,及送闆歸南,而〔蔣〕先生又北上,卒於京師」之外,直到1922年,丁福保(號守一子,1874–1952)在其編輯的《道藏輯要總目》中,重證閔一得的說法,指齣:「是書清嘉慶間蔣元庭侍郎輯。」然而,光緒三十二年(1906),由二仙庵閻永和方丈主持重刻、賀龍驤(活躍於1891–1908)校勘的《重刊道藏輯要》,卻有意採用瞭《道藏輯要》的編者為康熙彭定求(1645–1719)的說法。例如賀龍驤在其所撰的〈《重刊道藏輯要》子目初編序〉中說:「我朝彭定求相公撰《道藏輯要》一書,為世稱快,惜原書總目止載捲數,未列子目。」另外,賀龍驤又在〈欽定道藏全書總目序〉中稱:「相國彭定求所編《道藏輯要》,齣於頒行本者半,齣於坊間本者亦半。雖坊本,亦皆純正精粹,然非道藏所有。」由於二仙庵《道藏輯要》的光緒重刊本主張彭定求為編者的錯誤說法,蔣予蒲和覺源壇的曆史進一步被埋沒。以緻現今仍有一些學者支持彭定求為《道藏輯要》第一編纂者之說,且由於缺乏對覺源壇的研究及完全不知有《呂祖全書正宗》存在的前提下,卻主張說:「事實上,蔣元庭〔蔣予蒲,字元庭〕增補的《道藏輯要》本身,並未就蔣元庭與《道藏輯要》的關係作任何說明。」
  
  因為有機會重新研究蔣予蒲、覺源壇和《道藏輯要》的緣故,筆者得以發現並受益於由呂祖及其他上界仙真降鸞覺源壇而新齣的道經,包括:《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玉樞寶經.孚佑上帝純陽呂祖天師贊解》、《玄宗正旨》及《玉都師相呂聖真君無極度人寶懺》等。以《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為例,雖然這是一部講論道教性命修煉的內丹經書,但是它一改以往丹經喜用龍虎、鉛汞、坎離、水火等隱晦譬喻及辭藻,以緻深邃難解的積習;反之,其運用平實簡易的文字,一一指齣瞭道教心性修煉而緻玄通微妙的真正功法。該經的開首已經明言此丹經的宗旨:「此經九品,實為金丹妙典,洗盡從來譬喻隱秘之詞,使人人共由大道,直證天仙。」
  
  二〇一五年鞦,筆者有幸與香港善玄精捨呂祖弟子結下道緣,受邀至該壇教授道教經典。筆者選擇瞭自己也有所體驗及獲益的《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與該呂祖扶乩道壇弟子一起閱讀。相信他們與覺源壇弟子一樣,都能讓自己的修道信仰與呂祖性命修煉精神和功法契閤,結果,正如他們所說:「壇內的師兄師姐,對《真經》愛不釋手。」善玄精捨的弟子不僅具有如此「經教」的反應,在乩壇上受稟呂祖恩師的旨意後,他們又發道心,積極支持筆者推動道教信仰現代化的夙願,通過白話註譯道經的學術功夫,俾讓道教的精神智慧能以平實易懂的文字方式,重新傳揚於現代華人社會之中。以上是本書緣起的背景、意義和目的。
  
  白話註譯《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的工作乃是從去年十月開始的,並且是集體努力而得的學術成果。筆者得到瞭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和在讀的道教研究博士生們的幫助,共同討論、註譯、修訂及編輯全書的內容,包括賀晏然、陳文妍、高麗娟、鬍劼辰和祝逸雯等,在此特彆感謝他們的參與和襄助。最後,筆者希望本書的齣版能為當前充斥著物欲利益、社會階層之間的衝突與不和諧,以及種族和宗教紛爭的人類社會,帶來一點如經文裏所指齣的修煉本心、求得清淨的道理。
  
  二〇一七年二月二十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修心煉性:《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白話註譯 甲、乙部》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內在的探索。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功法”或者說“修為”,並非單純的技術層麵,而是與一個人的心境、品性息息相關。這本書恰恰印證瞭這一點,它將“修心煉性”置於“玄功”之上,這在很多其他修真類書籍中並不常見。很多書籍可能過於強調外在的招式或能量的運用,而忽略瞭心性的錘煉。但這本書,從書名伊始就傳遞瞭一種“由內而外”的理念,讓我感到非常契閤。譯者在注解中,反復強調瞭“心”在修煉中的核心地位,比如如何通過靜心、觀照來達到“煉性”的目的,進而為“玄功”的自然顯現打下堅實基礎。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這個對道傢理論知之甚少的人,也能逐漸領悟其中的真諦。書中的一些比喻,比如將心比作一麵鏡子,需要不斷擦拭纔能映照萬物,或者將雜念比作水中的泥沙,需要耐心沉澱纔能見清澈,都非常形象生動,讓我能夠將這些抽象的道理與自己的生活經驗聯係起來。而且,譯者在白話注譯中,並沒有迴避原著中可能存在的“宗教”色彩,而是以一種更加哲學的、人生觀的視角去解讀,使得其普適性更強,能夠被更廣泛的讀者群體所接受。這本書的齣版,不僅僅是一本經典的解讀,更是一本引導讀者進行自我認知和內在成長的工具書。它讓我看到瞭,真正的“無上玄功”,原來就蘊藏在我們自己的內心深處,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和喚醒。

评分

《修心煉性:《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白話註譯 甲、乙部》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紮實的學養,為我打開瞭道傢修身養性的一扇新窗。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道傢哲學充滿瞭好奇,但往往受限於古文的晦澀,難以窺其堂奧。這本書的齣現,恰好解決瞭這一難題。譯者在“疏解”二字上,傾注瞭大量的精力,他並非僅僅是對文字的簡單翻譯,而是深入挖掘瞭呂祖的思想精髓,並結閤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對原著進行瞭深刻的闡釋。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修心煉性”的強調。它將“修心”視為“煉性”的基礎,強調瞭內在的平和與安寜是修煉的關鍵。書中關於如何觀照內心、如何調伏雜念的論述,都非常貼近生活,並提供瞭具體的實踐方法。例如,書中用“風中的燭火”來比喻易受外界乾擾的心念,又用“堅固的磐石”來比喻穩定堅韌的心性,這些形象的比喻,讓我能夠輕鬆理解那些抽象的修煉理論。譯者在注解中,還常常引述其他道傢經典,並能將其巧妙地融入到對《靈妙真經》的解讀中,形成瞭相互印證、層層深入的闡釋效果。這種博采眾長的解讀方式,不僅提升瞭本書的學術價值,也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認識道傢思想的博大精深。甲、乙部的劃分,也顯示瞭譯者對原著結構的嚴謹把握,可能分彆代錶瞭不同的修煉層次或內容側重,為讀者提供瞭一條清晰的學習路徑。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對經典文本的準確翻譯和深入解讀,更在於它為讀者提供瞭一種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方法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當我翻開《修心煉性:《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白話註譯 甲、乙部》這本書時,內心充滿瞭期待,畢竟“呂祖”二字,本身就承載著深厚的道傢文化底蘊,而“無上玄功靈妙真經”更是讓人浮想聯翩。然而,這本書並沒有讓我失望,反而帶給我驚喜。譯者在“疏解”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他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古文翻譯成白話,更是深入挖掘瞭呂祖的思想精髓,用現代人的語言和思維方式,對原著進行瞭深刻的闡釋。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修心煉性”的強調,它不是讓你去刻意追求某種外在的“神功”,而是通過調整自己的內心,磨礪自己的品格,達到一種內在的升華。這種由內而外的修煉方式,讓我覺得更加真實和可行。書中有很多關於如何觀照內心、如何調伏雜念的論述,都非常貼近生活,讓我能夠將這些道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書中用“風吹草動”來比喻外界的誘惑對我們心念的影響,又用“止水明鏡”來比喻平靜的心境所能映照齣的真實世界。這些形象的比喻,讓原本抽象的修煉理論變得生動形象,易於理解。而且,譯者在注解中,並沒有迴避原著中可能存在的“神話”色彩,而是以一種更加哲學的、人生觀的視角去解讀,使得其普適性更強,能夠被更廣泛的讀者群體所接受。這本書的齣版,不僅僅是一本經典的解讀,更是一本引導讀者進行自我認知和內在成長的工具書。它讓我看到瞭,真正的“無上玄功”,原來就蘊藏在我們自己的內心深處,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和喚醒。

评分

在我閱讀《修心煉性:《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白話註譯 甲、乙部》之前,我對道傢修身養性的理論,一直抱著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心態。總覺得那些高深的理論,離普通人的生活太遙遠。然而,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譯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呂祖的“無上玄功靈妙真經”進行瞭白話注解。這種注解,並非生搬硬套,而是深入挖掘瞭原著的精髓,並用現代人的語言和思維方式進行瞭闡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修心煉性”的強調。它並非讓你去追求某種超自然的能力,而是通過調整自己的內心,磨礪自己的品格,來達到一種內在的和諧與圓滿。書中很多關於如何觀照內心、如何處理負麵情緒的論述,都非常具有指導意義。例如,書中用“池塘中的淤泥”來比喻被雜念汙染的心,又用“陽光普照”來比喻心性的清明,這些形象的比喻,讓我能夠輕鬆理解那些抽象的修煉理論。譯者在注解中,還常常結閤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來闡釋原著的道理,這使得閱讀過程更加生動有趣,也更容易讓我們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甲、乙部的劃分,也讓我看到瞭內容的層次感,似乎是循序漸進的,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指引。總而言之,這本書以其深刻的理解、精湛的譯注和貼近生活的闡釋,成為瞭我探索道傢智慧的一本重要讀物,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身心健康和內在成長感興趣的朋友。

评分

《修心煉性:《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白話註譯 甲、乙部》這本書,如同一股清流,滌蕩瞭我對傳統經典的一種刻闆印象。我一直認為,古籍的魅力在於其深邃的智慧,但往往被晦澀的文字所阻隔,讓人望而卻步。而這本書,正是架起瞭連接古老智慧與現代讀者的橋梁。譯者在“疏解”二字上,下足瞭功夫,他並非簡單地將古文翻譯成現代文,而是融入瞭深厚的道學功底和對呂祖思想的深刻理解,對原著進行瞭“梳理”和“闡釋”。這種“疏解”,體現在對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精準把握,以及對每一個概念、每一個理論的係統闡釋。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玄功”的定位,它並非一種神秘莫測的技巧,而是強調內在的修煉,通過調和精氣神,達到身心的和諧統一。這種解讀,讓我對“玄功”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為何它被稱為“靈妙”。書中的注解,充滿瞭智慧的光芒,它用通俗的語言,闡釋瞭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道理。例如,在講解“心”的修煉時,譯者用瞭“水麵上的浮萍”來比喻容易受外界乾擾的心念,又用“沉澱的泥沙”來比喻雜念的去除,這些形象的比喻,讓我能夠輕鬆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而且,譯者在注解中,並不迴避原著中可能存在的宗教色彩,而是以一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將其融入到更廣闊的哲學思考之中,使其更具普適性和現代意義。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廣大希望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道傢修身養生理論的讀者,提供瞭一個難得的讀物。它不僅是一本經典的注譯本,更是一本引導讀者進行自我認知和內在成長的“心靈指南”。

评分

《修心煉性:《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白話註譯 甲、乙部》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産的現代詮釋。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道傢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受限於文言的晦澀,常常難以深入。而這本書,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瞭我探索道傢智慧的道路。譯者在“疏解”二字上,展現齣瞭非凡的功力和匠心。他並非簡單地進行字麵翻譯,而是深入剖析瞭呂祖的哲學思想,並將之與現代人的生活體驗相結閤,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那些深奧的“玄功”理論闡釋得淋灕盡緻。我尤其贊賞書中對“修心煉性”的獨到見解。它將“修心”視為“煉性”的根本,強調瞭內在的平和與安寜是修煉的基礎。書中關於如何觀照內心、如何調伏情緒的論述,讓我受益匪淺。例如,將“貪嗔癡”比作“三毒”,並提供瞭具體的化解方法,這些內容對於現代人來說,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譯者的注解,常常穿插著對道傢其他經典的學習和理解,使得《靈妙真經》的解讀更加豐富和立體。這種博采眾長的解讀方式,不僅提升瞭本書的學術價值,也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認識道傢思想的博大精深。甲、乙部的劃分,也顯示瞭譯者對原著結構的嚴謹把握,可能分彆代錶瞭不同的修煉層次或內容側重,為讀者提供瞭一條清晰的學習路徑。總之,這本書以其深刻的理解、精湛的譯注和貼近生活的闡釋,成為瞭一部不可多得的道傢經典普及讀物。

评分

這本《修心煉性:《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白話註譯 甲、乙部》實在是顛覆瞭我對傳統經典解讀的認知。我一直對古代道傢典籍充滿興趣,但苦於文言文的晦澀難懂,常常望而卻步,即便是偶有白話譯本,也多是流於錶麵,難以深入其精髓。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那種感覺豁然開朗。譯者並非簡單地將古文逐字翻譯,而是深入挖掘瞭呂祖思想的脈絡,結閤當下的社會語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那些深奧的修煉理論化繁為簡。特彆是“修心煉性”這幾個字,在我看來,本書不僅僅是講解一套“玄功”,更是一部關於如何調整內心、磨礪品格的指南。它不是那種讓你立刻就能“飛升”的神奇秘籍,而是循序漸進,引導你從根本上改變自己,認識自我。書中的很多譬喻和闡釋,都極其貼近生活,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例如,在講解某個修煉境界時,書中將其比作“撥雲見日”,又比如“心猿意馬”的調伏,用瞭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道理,離我們這麼近。我特彆欣賞的是,譯者在保持原意的基礎上,融入瞭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這種“疏解”並非臆斷,而是基於對呂祖思想的深刻體悟,並與當下修行者可能遇到的睏惑相結閤。讀來既有古風古韻,又不失現代智慧,讓我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仿佛呂祖就站在我麵前,娓娓道來。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廣大希望深入瞭解道傢修真理論的讀者提供瞭一個絕佳的途徑,它填補瞭市場上一部分空白,讓那些“高高在上”的經典,變得觸手可及,且充滿生命力。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道傢養生修心感興趣的朋友們,這絕對是一次值得的閱讀體驗。

评分

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個曾經對道傢修身養性理論感到“高不可攀”的人來說,無疑是一次及時的“點撥”。《修心煉性:《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白話註譯 甲、乙部》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尤其是“修心煉性”四個字,點明瞭其核心要義,讓我明白,這不僅僅是一套“功法”,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內在的修行。我一直對道傢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的一些書籍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過於功利化,讓我難以找到真正契閤我心性的讀物。然而,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個空白。譯者以一種非常耐心和細緻的態度,將呂祖的“無上玄功靈妙真經”進行瞭白話注解。這種注解並非簡單的文字轉換,而是深入到瞭原著的內涵之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那些深奧的道理闡釋得清晰明瞭。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煉性”的論述,它不是讓你去壓抑自己的本性,而是通過“修心”來達到對本性的“升華”。例如,書中用瞭很多篇幅來講解如何觀察自己的情緒,如何處理內心的衝突,如何培養積極的心態。這些內容,不僅僅適用於道傢修行者,對我們每一個現代人來說,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思考書中的例子,並嘗試將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比如,書中提到的“感恩之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忽略瞭身邊的小美好,而一味地追求遠方的目標。通過這本書,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也更加理解瞭“道法自然”的含義。這不僅僅是一本“經書”,更是一本“生活指南”,一本“心靈地圖”,帶領我一步步走嚮更平和、更充實的人生。

评分

作為一名長期在國學領域鑽研的愛好者,我對經典古籍的解讀始終抱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然而,《修心煉性:《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白話註譯 甲、乙部》這本書,確實給瞭我耳目一新的感覺。首先,它的譯注工作做得非常紮實,譯者並非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轉換,而是深入挖掘瞭呂祖的思想體係,並結閤曆史背景和道傢哲學進行闡釋。這種“疏解”不僅僅是對文字的解釋,更是對思想的梳理和升華。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靈妙真經”的解讀,它沒有將“靈妙”簡單理解為超自然的能力,而是更側重於一種“妙在自然”、“靈在心性”的境界。這種解讀,讓原本高不可攀的“真經”,變得更加接地氣,也更加符閤現代人對精神修養的追求。書中對於“甲、乙部”的劃分,也體現瞭譯者對原著結構的細緻考量,可能分彆代錶瞭不同的修習層次或內容側重,為讀者提供瞭一條清晰的學習路徑。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譯者在注釋中,時常引用其他道傢經典,並且能夠將這些引用巧妙地融入到對《靈妙真經》的解讀中,形成瞭相互印證、層層深入的闡釋效果。這種博采眾長的解讀方式,使得本書的理論體係更加完善,也更具說服力。對於一些深奧的修心煉性理論,譯者也用瞭很多生活化的例子和比喻來解釋,例如將“意念”的集中比作“射箭瞄準”,將“心念的紛繁”比作“嘈雜的集市”,這些生動形象的描述,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其中的智慧。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對經典文本的準確翻譯和深入解讀,更在於它為讀者提供瞭一種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方法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拿到《修心煉性:《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白話註譯 甲、乙部》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紮實的譯注工作所吸引。作為一名對道傢文化有著長期關注的讀者,我深知一部優秀的古籍白話譯本,其難度遠超想象。它不僅要求譯者具備深厚的古文功底,更需要對原著的精髓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從“疏解”二字,便可見其並非簡單的文字轉換,而是對呂祖原著的“梳理”和“闡釋”。這種“疏解”體現在多個層麵:首先,它在文字的白話化處理上,力求準確而生動,避免瞭生搬硬套或過於白俗,而是巧妙地融入瞭現代漢語的錶達習慣,使得閱讀過程十分流暢。其次,在對原著中一些關鍵術語和概念的解釋上,譯者並沒有止步於字麵意思,而是深入剖析瞭其在道傢修身體係中的具體含義和作用,並結閤其他相關經典進行佐證,使得理論更加係統和完整。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玄功”的解讀,它並非僅僅指代某種外在的神奇力量,而是更側重於內在的修煉,是通過特定的方法來調整人體的精、氣、神,達到身心和諧統一的狀態。這種解讀,讓我對“玄功”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為何它被稱之為“靈妙”。而且,甲、乙部的劃分,也似乎預示著內容的循序漸進,可能分彆對應著不同的修煉階段或側重點,這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指引。總而言之,這本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精湛的譯注技巧,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瞭解呂祖“無上玄功”的窗口,其價值不可估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