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陷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1941至1945)

淪陷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1941至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文學
  • 淪陷時期
  • 曆史文獻
  • 文化研究
  • 二戰
  • 香港曆史
  • 文學史
  • 抗戰
  • 史料
  • 地方文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1990年代初至世紀之交,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聯閤整理香港文學史料,整理結果齣版成《早期香港新文學資料選:1927-1941》、《早期香港新文學作品選:1927-1941》、《國共內戰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1945-1949》、《國共內戰時期香港本地與南來文人作品選:1945-1949》(上下冊)、《香港新文學年錶(1950-1969)》、《香港散文選:1948-1969》、《香港小說選:1948-1969》、《香港新詩選:1948-1969》及《追跡香港文學》,總計十冊,隻餘淪陷時期三年零八個月的史料因黃繼持於2002年去世而一直懸擱。這未完成的計劃,在盧瑋鑾與鄭樹森均退休後加上熊誌琴,再以一支三人隊伍落實完成。

  香港淪陷時期(1941-1945)最重要的兩位作傢是葉靈鳳及戴望舒。二人在三年零八個月的作品風貌,已於《淪陷時期香港文學作品選:葉靈鳳、戴望舒閤集》呈現(衞奕信勛爵文物信託資助、天地圖書齣版)。本集爬梳淪陷時期之報章雜誌,選取最具意義之通告及文化、文藝等重要範疇的資料,冀對當時之寫作狀況,提供進一步的參考脈絡。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20世紀香港文學選集的簡介,完全不涉及“淪陷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1941至1945)”的內容: --- 書名:《獅子山下的光影:戰後香港都市文學的流變與迴響(1950-1970年代)》 引言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香港社會在二戰結束後至七十年代末期,文學創作領域所展現齣的獨特風貌與深刻變遷。這是一個劇烈轉型與身份重塑的時代,戰後的遷徙、經濟的起飛、社會結構的重組,以及伴隨而來的文化認同的迷惘,都在文學作品中留下瞭清晰的印記。本書選取瞭這一時期在不同載體上發錶的代錶性文本——包括小說、散文、詩歌以及早期電影劇本——力求勾勒齣一條清晰的文學發展脈絡,展現“獅子山下”精神的萌芽與早期形態。 第一部分:流徙與定根:五六十年代的文學基調 五十年代的香港,是一個承載著巨大人口壓力與社會不安的移民都市。文學創作的焦點,自然圍繞著“傢園”的重建與“身份”的界定。 1. 戰後移民的敘事睏境: 這一時期的許多作傢,無論來自大陸還是本地成長的新一代,都麵臨著共同的母題:如何在一座快速膨脹、缺乏曆史深度的都市中安放自己漂泊的靈魂。我們精選瞭數篇展現典型“唐人”生活狀態的中短篇小說。這些作品細緻描摹瞭徙置區(公屋前身)的生活場景、傢族內部的代際衝突,以及對失落故土的集體懷舊。重點分析瞭早期作傢如何運用口語化的敘事方式,試圖捕捉香港的“煙火氣”,而非僅僅作為懷舊的背景闆。例如,某些作品中對茶餐廳、街邊檔口細節的描繪,便構成瞭早期香港都市景觀文學的基礎。 2. 殖民地現實與本土意識的初醒: 五十年代的文學創作,在政治上處於高度敏感地帶,但創作者們並未完全迴避殖民體製帶來的社會階層固化與文化疏離感。本捲選取瞭部分探討中産階級在英式教育體係下成長的心態轉變的散文集。這些文字揭示瞭精英階層在維護傳統文化與接受西方現代性之間的掙紮。更重要的是,我們考察瞭那些開始關注“香港人”這一獨立群體的作品,它們尚未形成明確的“本土意識”口號,但已隱約流露齣對本地風土人情的獨特情感依戀。 3. 文學社團的興衰與刊物生態: 此階段的文學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各類文學社團和雜誌的推動。本書詳細梳理瞭這一時期重要的文學刊物,分析瞭它們在促進文學交流、培養新血和確立文學標準方麵所扮演的角色。通過對這些刊物的編目與內容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學風格如何從模仿轉嚮探索,從純粹的文學思辨轉嚮對社會現實的關注。 第二部分:現代性的衝擊與都市的覺醒(六十年代中後期) 六十年代是香港社會結構發生質變的關鍵十年。經濟起飛帶來瞭物質的極大豐富,但也加劇瞭社會矛盾與文化焦慮。文學開始轉嚮更具現代主義的探索,並敏銳捕捉都市的脈搏。 1. 城市景觀與異化主題: 隨著摩天大樓的崛起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香港成為一座被“水泥森林”覆蓋的現代都市。選入的作品開始集中描繪都市的疏離感、人際關係的原子化以及現代生活的節奏對個體精神的擠壓。我們側重分析瞭那些藉鑒西方現代主義手法,嘗試用意識流或破碎敘事來重構都市經驗的嘗試。這些作品不再滿足於描繪生活錶象,而是深入挖掘個體在龐大機械化都市中的存在睏境。 2. 流行文化的崛起與文學的對話: 六十年代,電視媒體的普及對傳統文學構成瞭強力挑戰。本書特彆收錄瞭幾篇早期電視劇的劇本片段,探討文學作者如何參與到大眾媒體的創作中,以及這種跨媒介的互動如何反過來影響瞭文學的語言和敘事節奏。同時,探討瞭早期粵語流行麯歌詞中蘊含的文學性,它們如何用更直接、更具生命力的語言,承載瞭底層民眾的情感訴求,與主流文學形成瞭一種有趣的張力。 3. 身份探索的深化:“香港人”的萌芽: 七十年代初,隨著社會運動的興起和對自身曆史的重新審視,本土意識開始從朦朧的懷舊轉變為更為自覺的文化認同探索。本書精選瞭幾位在此時期開始成熟的作傢作品,他們不再僅僅是“在香港寫作的中國人”,而是開始以“香港人”的視角審視自身與曆史、環境的關係。這些作品中,對具體地標(如九龍城寨、早期工業區)的描繪,不再僅僅是背景,而成為瞭承載文化記憶和身份焦慮的符號。 結論:為都市生活立傳 本書所選篇章,共同構建瞭一幅從戰後碎片化記憶到初步城市文化自覺的演變圖景。通過對這些跨越二十年光陰的文本的細讀,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香港文學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在流徙中尋根、最終在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中,為這座獨特的移民都市,完成瞭早期、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部“生活之詩”。這些作品,是理解戰後香港社會心理結構、文化身份認同軌跡不可或缺的參照係。它們的光影交織,共同構成瞭那座名為“獅子山”的城市,在曆史長河中蹣跚學步的堅韌足跡。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總目
 
淪陷時期香港文學及資料三人談   2
淪陷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目錄   59
 
(一)日佔後「新香港」   69
(二)文化   93
(三)教育   141
(四)「大東亞文學」   157
(五)香港的「新」文學   173
(六)其他文學論評   185
(七)懷人憶往   219
(八)電影   239
(九)廣播   287
(十)戯麯   295
(十一)梅蘭芳   325
(十二)附錄:舊詩詞   335
 

圖書試讀

一、緣起

鄭:1990年代初至世紀之交,老朋友黃繼持教授、小思女士和我聯閤整理香港文學史料,成果齣版為《早期香港新文學資料選:1927-1941》、《早期香港新文學作品選:1927-1941》、《國共內戰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1945-1949》、《國共內戰時期香港本地與南來文人作品選:1945-1949》(上下冊)、《香港新文學年錶(1950-1969)》、《香港散文選:1948-1969》、《香港小説選:1948-1969》、《香港新詩選:1948-1969》及《追跡香港文學》,總計十冊;隻餘淪陷時期三年零八個月的史料,因黃繼持教授於2002年去世而一直懸擱。

盧:多年來,這未完成的計劃時在念中。我們除一直注意有關研究動態,也不時交流討論,終於在退休後加上熊誌琴,再以一支三人隊伍完成計劃。這項計劃多承衞奕信勛爵文物信託(Lord Wilson Heritage Trust)補助,分二冊齣版:《淪陷時期香港文學作品選──葉靈鳳、戴望舒閤集》、《淪陷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前書另濛葉靈鳳傢屬授權刊齣葉靈鳳部份日記、趙剋臻書信,羅孚先生及薑德明先生授權收入大作,特此鳴謝。後書的抄錄及校對,得剛嚮教學崗位退役的硃彥容老師鼎力協助,謹此緻謝。

二 、選收準則

鄭:香港淪陷時期最重要的作傢無疑是戴望舒及葉靈鳳兩位;今天迴顧,更是早已進入新文學史的作傢;而兩位在香港淪陷時期的遭遇及劫後的糾纏,更是絕無僅有。因此在文學作品的選取,幾經討論,決定盡量收取二位的作品,以更為突顯政治與寫作的特殊轇轕。

盧:《淪陷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以下簡稱《資料選》)的目錄、《淪陷時期香港文學作品選──葉靈鳳、戴望舒閤集》(以下簡稱《閤集》)的四份目錄,根據香港大學圖書館、香港理工大學圖書館、香港浸會大學圓書館及編者個人收藏編成,隻錄入所能及見的第一手材料,不轉錄二手材料。各目錄以1941年12月1日至1945年8月30日為段限,作品一般按發錶日期排序,特殊情況下麵會另外 説明,所及報刊包括《華僑日報》、《香島日報》、《南華日報》、《香港日報》、《東亞晚報》、《大眾周報》、《新東亞》、《時事周報》、《香島月報》、《大同畫報》、《寫 真情報》、《四年來之香港》等。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讀物,不如說是一扇通往被遺忘歲月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段動蕩時期香港文化脈絡的斑駁景象。初翻開,就被那厚重的紙張和復古的排版所吸引,仿佛手中握著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曆史的沉澱。內容上,它並非像市麵上某些選集那樣,隻選取最廣為人知、最易於理解的作品,而是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挖掘齣瞭那些在時光洪流中幾乎湮沒的珍貴篇章。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想象著當時的作者們,在物資匱乏、戰火紛飛的背景下,是如何用筆尖點燃微弱的希望,如何在壓抑的現實中尋找一絲精神的慰藉,又如何用文字記錄下那個時代的悲歡離閤。其中一些詩歌,即便曆經歲月,其字裏行間的蒼涼與堅韌依舊能輕易觸動人心;而一些散文,則以一種樸實無華的語言,勾勒齣淪陷時期尋常百姓的生活側影,那些瑣碎的日常,那些無聲的抗爭,都顯得格外真實而動人。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一些鮮為人知的作者和作品的介紹,極大地拓展瞭我對那個時期香港文學的認知邊界,讓我意識到,即使在最艱難的年代,也總有不屈的靈魂在用文字發聲,在為民族的文化傳承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本書並非輕鬆的讀物,它需要讀者付齣耐心和思考,但正是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纔讓我對那段曆史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理解。

评分

這部《淪陷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帶給我的,是一種非常獨特且深刻的閱讀體驗。我本以為它會是一本充斥著宏大敘事和激昂文字的讀物,但實際上,它更像是一麵多棱鏡,摺射齣那個動蕩時期香港社會生活的百態,以及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復雜情感。書中收錄的作品,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短篇小說,都充滿瞭那個時代的獨特印記。我尤其被其中一些描寫普通市民生活的篇章所吸引,它們以一種樸實無華的語言,勾勒齣那個時期人們在艱難睏苦中的堅韌與樂觀,以及那些在日常瑣事中閃爍的人性光輝。很多時候,我會被作者對細節的捕捉所打動,那些對街景的描繪,對食物的記憶,對人際關係的刻畫,都顯得格外真實而生動,仿佛我能夠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氛圍。書中也包含瞭一些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這些文字沒有過多的激昂,卻充滿瞭冷靜的洞察力,展現瞭知識分子在那個特殊時期的思考深度。這本書並非以取悅讀者為目的,它更多的是一種對曆史的忠實記錄,對那些被時代洪流淹沒的聲音的重拾,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淪陷時期的香港。

评分

這本書,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次深刻的沉思。它以一種近乎靜默的力量,將我拉扯進那段被戰爭陰影籠罩的香港。並非那些振聾發聵的口號,而是字裏行間的低語,那些被生活壓迫得喘不過氣來的個體,他們的掙紮、他們的絕望,以及在絕望中頑強滋生的希望,都在書中留下瞭清晰的印記。我並非一個專業的文學研究者,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卻讓我體會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連接感,仿佛我能聽到那些來自遙遠歲月的呼吸聲,感受到那些筆尖劃過紙張時的溫度。書中對於一些日常場景的描寫,是如此的細緻入微,以至於我能清晰地“看到”街角那傢小鋪的招牌,能“聞到”空氣中混雜著的海風和一絲淡淡的煤煙味。然而,在這些看似平常的描繪之下,卻湧動著一股暗流,是生存的壓力,是對未來的迷茫,是對故土的思念,以及在動蕩局勢下,人與人之間復雜的情感交織。書中一些對於社會現象的觀察和評論,更是讓我看到瞭那個時期人們的思考深度和對現實的敏感度。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但它以其樸實無華的真誠,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我對那段曆史,對那些生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我一直對近現代史,特彆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文學作品情有獨鍾,因此當看到《淪陷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時,便毫不猶豫地入手瞭。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去審視那個被遮蔽的角落。書中選取的作品,並沒有過多的宏大敘事,更多的是一種個人化的、生活化的筆觸,描繪瞭在那段艱難歲月中,香港社會方方麵麵的細微變化和人們的真實感受。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關於市民生活的描寫,那些對街頭巷尾景象的細膩刻畫,對日常生活瑣事的記錄,雖然平凡,卻充滿瞭曆史的溫度,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能聽到市井的嘈雜,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淡淡的炊煙味。更值得稱道的是,這本書並沒有迴避那個時期存在的復雜性和灰色地帶,而是以一種相對客觀的態度,呈現瞭不同立場、不同聲音的文學作品。這使得我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那個時期的香港,認識到曆史的真實麵貌並非非黑即白。書中一些關於文化交流和思想融閤的討論,也讓我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文化特質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文學選集,不如說是一本關於曆史、關於人性、關於文化碰撞的百科全書,每一頁都充滿瞭值得咀嚼的細節和深刻的啓示。

评分

拿到這本《淪陷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起初是齣於一種純粹的好奇心,想瞭解一下在那個特殊的曆史節點,香港的文壇是如何運作的,是否有我們如今熟知的名字齣現。結果卻發現,它遠比我預期的要豐富和深刻得多。書中收錄的篇章,並非是那種一蹴而就的宏大敘事,而是更側重於那些細碎的、個體化的錶達,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悲情色彩和復雜情感。我尤其被其中幾篇小說所打動,作者們沒有刻意去渲染戰爭的殘酷,而是通過描寫人物在極端環境下的內心掙紮、人性的考驗以及情感的糾葛,將那個時期的壓抑氛圍烘托得淋灕盡緻。那些人物,或隱忍,或反抗,或迷茫,都仿佛從曆史的塵埃中走齣來,帶著他們鮮活的生命痕跡,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人們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微光。書中對一些評論文章的選取也極具價值,它們不僅僅是簡單地對作品進行解讀,更是那個時代思想碰撞的見證,反映瞭知識分子在麵對時代變遷時的思考和選擇。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感到一種沉重的窒息感,但緊隨其後的,又是對那些在睏境中依然堅持創作的作者們的深深敬意。這本書,就像是一份沉甸甸的遺産,它讓我看到瞭香港文學在那段特殊時期所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