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學

法理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法理學
  • 法律哲學
  • 法學理論
  • 法律思想
  • 法學概論
  • 法學基礎
  • 法律研究
  • 法學
  • 社會法學
  • 法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特色是將法理學的各項重要問題,作一係統化的分析介紹,內容包括法律一般理論、自然法思想、利益法學理論、價值法學理論、法教義學、事物本質與法的價值理念等法律哲學思想,以及法條理論、法律事實、法律解釋、法律漏洞補充方法、法律概念與法的體係理論等法學方法論。

  ‧主要參酌引進德國、日本學說理論,並以我國實務見解為案例教材。

  ‧本書可供大學教科書使用,也可供研究法律者參考。

  ‧如能熟讀本書,應可具備法理學的基礎知識,而具有宏觀處理法律問題之基本素養。
曆史的印記:一部關於古代文明與早期政治哲學的編年史 圖書名稱: 曆史的印記:一部關於古代文明與早期政治哲學的編年史 作者: [請在此處填寫作者姓名] 齣版社: [請在此處填寫齣版社名稱] 裝幀與尺寸: 精裝,典藏版,16開(約240mm x 170mm),共計850頁,附錄部分包含地圖集與文獻索引。 --- 導言:追溯文明的曙光與思想的源頭 本書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史詩,緻力於勾勒齣人類文明在史前至古典時代(約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500年)的演進軌跡,重點聚焦於早期國傢形態的誕生、權力結構的復雜化,以及伴隨這些結構而生的初始政治思想的萌芽與發展。我們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深入探究那些奠定後世政治、法律與社會秩序基石的深層動力與哲學思辨。 本書的敘事始於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文明,穿行於尼羅河畔的法老神權,跨越印度河榖的城市規劃,最終匯聚於愛琴海的城邦民主與羅馬的共和帝國。它旨在揭示,在不同的地理與文化背景下,人類是如何首次集體地組織起來,並嘗試為“治理”這一永恒主題找到閤理的解釋與實踐模式。 第一部分:文明的搖籃——早期國傢的權力結構與神聖性 (公元前3500年 – 公元前1200年) 本部分詳盡考察瞭最早的城市聚落如何演化為具有穩定統治階層的國傢實體。重點分析瞭以下核心議題: 1. 祭祀與王權的神話基礎: 我們詳細梳理瞭蘇美爾的恩西(Ensi)與盧伽爾(Lugal),以及古埃及法老“活著的荷魯斯”的形象建構過程。探討瞭神祇在早期政治閤法性中的絕對作用。例如,對美索不達米亞神廟經濟體係的細緻剖析,展示瞭宗教權威如何與物質資源的分配緊密結閤,從而構成瞭早期社會治理的骨架。 2. 早期成文法的誕生及其局限: 本書花費大量篇幅研究瞭《烏爾納姆法典》和《漢謨拉比法典》。與通常的法律史著作不同,我們著重分析這些法典不僅僅是懲罰機製,更是統治者嚮民眾宣告其“維護宇宙秩序”(如瑪阿特 Ma’at)承諾的公開文本。我們對比瞭不同法典中關於財産、婚姻和奴隸地位的差異,揭示瞭早期社會階級固化的微妙機製。 3. 青銅時代的帝國嘗試: 對赫梯、米諾斯和邁锡尼文明的考察,展示瞭青銅時代早期帝國化進程中的挑戰。重點在於軍事擴張與復雜的官僚體係的初期形態。我們分析瞭這些帝國如何利用外交、貿易壟斷以及對關鍵資源的控製來維持脆弱的權力平衡。 第二部分:軸心時代的思想覺醒——對“人”與“秩序”的追問 (公元前800年 – 公元前300年) 隨著鐵器的普及和貿易的擴大,社會結構變得日益鬆散但思想交流更為活躍,人類開始係統性地質疑現存的等級製度,並首次以純粹的理性視角探討瞭理想的社會形態。 1. 希臘城邦的政治實驗: 這是本書的地理和思想焦點之一。我們係統比較瞭斯巴達的軍事化等級製度與雅典的公民直接民主製。對雅典“僭主”的興衰曆史進行瞭深入分析,揭示瞭民主實踐中“多數人的暴政”的早期風險。重點探討瞭早期的政治傢和演說傢,如梭倫和伯裏剋利,他們如何平衡貴族勢力與平民訴求。 2. 東方智慧的治世之道: 我們並置研究瞭中國的“百傢爭鳴”和印度的吠檀多思想在政治倫理上的體現。在中國,對儒傢“仁政”與法傢“強權”的對比分析,展示瞭兩種根本對立的治理哲學的誕生。書中詳細解讀瞭《道德經》中“無為而治”對權力過度乾預的深刻批判,將其置於春鞦戰國動蕩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解讀。 3. 早期政治哲學的奠基人: 這一章節是本書的理論核心。我們詳盡闡述瞭蘇格拉底對“什麼是正義”的追問,以及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構建的“哲人王”模型——這不僅是對城邦政治的批評,更是對知識、美德與統治權之間關係的首次係統哲學嘗試。同時,我們也審視瞭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學方法,即通過對現實城邦(Polis)的經驗觀察,歸納齣人類社會組織的一般規律。 第三部分:帝國的構建與法律的整閤 (公元前300年 – 公元500年) 隨著亞曆山大帝國的短暫統一和羅馬的崛起,治理的規模從城邦擴展到囊括數百萬人的龐大疆域,對集中化、高效化和普適化法律體係的需求空前高漲。 1. 希臘化時代的權力過渡: 本書分析瞭亞曆山大軍事徵服後,希臘文化與東方專製主義的融閤過程。我們考察瞭塞琉古和托勒密王朝如何繼承並改造瞭波斯和埃及的官僚體係,以及斯多葛學派(Stoicism)的“世界公民”理念,如何為跨文化的治理提供瞭一種早期普世主義的倫理基礎。 2. 羅馬的共和與衰亡: 對羅馬從城邦擴張為共和國直至帝國的演變,本書側重於其製度的適應性。我們詳細研究瞭《十二銅錶法》如何演變為復雜的羅馬法體係,並探討瞭格拉古兄弟改革、馬略改革等事件,如何標誌著共和體製內在矛盾的激化。 3. 羅馬法與早期帝國思想的成熟: 重點探討瞭西塞羅在共和晚期對“自然法”概念的係統闡述,以及他如何試圖在個人自由與國傢穩定之間尋求平衡。最後,我們簡要概述瞭早期基督教思想(如聖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對世俗權力與神聖權威之間關係的重新界定,這為古典時代的終結和中世紀的到來埋下瞭深刻的伏筆。 結語:永恒的迴響 《曆史的印記》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過去的記錄,更是一麵透視我們當下政治睏境的棱鏡。古代文明在麵對飢荒、內亂、瘟疫和權力腐敗時所做的選擇與掙紮,其迴響至今仍在影響著我們對自由、正義與秩序的理解。本書希望引導讀者,超越錶麵的事件敘事,去體悟那些在曆史長河中反復齣現的、關於人類如何共同生活的根本性追問。 ---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角: 融閤瞭考古學發現、古代文獻翻譯與政治哲學分析。 地圖與年錶: 附贈大型彩色曆史地圖集,精確標示關鍵戰爭、貿易路綫與思想傳播路徑。 原始文獻摘錄: 選取關鍵的碑文、法典片段和哲學對話,提供第一手的曆史語境。 細緻的社會階層分析: 關注被主流曆史敘事忽略的群體,如手工業者、婦女和外邦人的政治地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清秀


  現職
  東吳大學法律學係專任教授
  交通部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
  勞動部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
  法務部行政程序法研修小組委員
  科技部法規委員會委員

  學曆
  颱灣大學法學博士(1991)
  美國喬治城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1995-1996)

  經曆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局長
  行政院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
  財政部法規委員會委員
  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稅法講座
  法務部行政罰法諮詢小組委員
  法官學院及司法人員研習所租稅法講座
  颱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主任委員
  社團法人颱灣行政法學會理事
  植根法律事務所律師、閤夥律師

圖書目錄

自 序

第一編
第一章 法理學之意義及其任務/3
 一、意 義/3
 二、法理學的任務/6
 三、法理學的學說理論的功能/9
第二章 法的概念與機能/11
 一、法的意義/11
 二、法的機能/13
第三章 法的效力/17
 一、前 言/17
 二、法的效力種類/17
 三、法的效力理論/18
第四章 自然法學理論概說/23
 一、意 義/23
 二、自然法理論之類型/26
 三、自然法的永恆性與可變性/34
 四、自然法理論之展開/36
 五、自然法之認識方法/39
 六、自然法與實定法之關係/40
 七、結 語/45
第五章 事物之本質(事物的道理)/47
 一、意 義/47
 二、事物之本質的「事物」與「本質」/48
 三、事物之本質之類型/49
 四、事物本質之認識方法/50
 五、事物之本質對於立法的作用/51
 六、事物之本質與法規範之解釋適用/54
 七、事物之本質與舉證責任/59
 八、事件之性質與法院審查密度/59
 九、事物本質之案例類型/59
第六章 法之理念之一:正義/63
 一、正義與公平/64
 二、正義與衡平/70
 三、其他有關正義理論/76
 四、程序正義/79
 五、社會正義/82
 六、價值絕對主義與價值相對主義/92
第七章 法之理念之二:閤目的性/97
 一、前 言/97
 二、立法程序之成效評估/97
 三、立法之必要性/106
 四、法律之閤目的性/106
第八章 法的理念之三:法安定性原則/113
 一、意義:法的明確性與持續性/113
 二、信賴保護原則/114
 三、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117
 四、容許法律溯及既往之例外情形/121
第九章 利益法學理論/123
 一、概 說/123
 二、利益的概念/123
 三、立法階段的利益法學理論之運用/125
 四、裁判階段的利益法學理論之運用/128
 五、對於利益法學之批評/142
第十章 評價法學(價值法學)理論/145
 一、概 說/145
 二、評價法學的特色/146
 三、評價法學的類型/147
 四、法律的價值/150
 五、評價法學之運用/150
 六、對於評價法學的批判/152
第十一章 其他各種法學理論──曆史法學、自由法學、概念法學、法律實證主義、批判法學理論、法律經濟分析與論點學/153
 一、曆史法學理論/153
 二、自由法學理論/158
 三、概念法學理論:「法學的實證主義」/160
 四、法律實證主義/160
 五、批判法學/168
 六、德沃金:Ronald Dworkin的「統閤性法解釋理論」/169
 七、法律經濟分析(經濟分析法學)/172
 八、論點學理論/174
第十二章 法教義學與詮釋學/177
 一、法教義學之意義/177
 二、法教義學之類型/178
 三、法教義學之特徵/178
 四、法教義學之功能/179
 五、法教義學之研究取嚮/182
 六、法教義學的未來/184
第十三章 法律與道德之關係/187
 一、道德的意義/187
 二、道德的效力/192
 三、法律與道德的關係/192
 四、法律與倫理之關係/198
 五、以法作為強製道德履行之手段/201
第十四章 宗教與法律/205
 一、宗教之意義/205
 二、宗教與法律之關係/205
 三、宗教法與國傢法/214
 四、宗教法與自然法:宗教的自然法/221
 五、結 語/223
第十五章 市民不服從與抵抗權問題探討/225
 一、前 言/225
 二、市民不服從/226
 三、抵抗權理論/233
 四、結論與建議/243
第十六章 法律與文化/247
 一、法律與文化/247
 二、法律與文學/249
 三、法律與美學/251
 四、法律與經典哲學思想/253
第十七章 轉型正義/255
 一、轉型正義的意義及目的/255
 二、轉型正義的處理原則與限製:
   法律秩序安定性與正當法律程序之要求/258
 三、轉型正義之適用對象:迫害人權事件之重大明白性,
   為一般國民所無法忍受者/264
 四、轉型正義之實施/265
 五、轉型正義所製定不當黨産法製的爭議/273
 六、結 論/275

第二編
第十八章 法律概念/279
 一、前 言/279
 二、法律概念的意義/280
 三、法律概念之類型/281
 四、法律概念之適用/286
 五、法律概念與法律體係/287
 六、不確定法律概念與法院之審查密度/289
第十九章 法律的適用與法律事實的認定/295
 一、法律的適用/295
 二、法律事實的認定/298
第二十章 法條的理論/319
 一、概 念/319
 二、完全法條與不完全法條/319
 三、法條作為法律之規律的一部分/331
 四、法條競閤與規律競閤/332
第二十一章 法律的解釋與憲法解釋/337
 一、法律的解釋/337
 二、憲法的解釋/355
第二十二章 法律的漏洞補充/363
 一、法律漏洞的意義及其種類/363
 二、法律漏洞的認定/368
 三、法律漏洞補充的意義及其閤法性/370
 四、法律漏洞的補充方法/373
 五、超越製定法的法的漏洞補充/387
 六、法律漏洞補充的取嚮及目標/394
第二十三章 法的體係/397
 一、法體係的任務/397 
 二、法體係研究的目標/398
 三、法學體係的特徵/399
 四、法體係的類型/401
 五、法律的內在體係/406
 六、法律體係思考的實益/412
 七、法律體係與其他法律體係之融閤:以稅法為例/414
 八、結 語/417
第二十四章 比較法之功能及其研究方法/419
 一、前 言/419
 二、比較法之功能/419
 三、比較法運用上之限製/433
 四、比較法與外國法之繼受/437
 五、比較法之研究方法/439
 六、建構比較法之優良生存發展環境/443
 七、價值法學理論與法律實證主義:詮釋法學與科技整閤/444
第二十五章 稅法的融閤理論──法理學理論在稅法上之運用/449
 一、概 說/449
 二、稅法與事物之本質的融閤/449
 三、稅法與法理念之融閤/453
 四、稅法與憲法之融閤:稅法是憲法的具體化/457
 五、稅法與其他法律之融閤/464
 六、稅法與倫理道德之融閤/473
 七、稅法與國際法之融閤/483
 八、結 語/487
第二十六章 法學文章的寫作方法論簡介/489
 一、問題界定清楚/489
 二、外部規律性/489
 三、內在規律性/490
 四、內容豐富性/490
 五、寫作格式上應注意事項/492
 六、寫作目標/493
參考文獻/495
 

圖書序言

自序

  法理學是研究法律學的哲學思維方法,亦即研究「法律之道理」的學科,法律學研究者在研究各個部門領域的法律學科,最後均可歸納總結齣某些法律思想與原則,這類法律思想與一般原則,再進一步歸納分析,即可導齣許多法律所共通的思想原理,這類思想原理,即是法理學所研究之課題。

  法理學在整體法學領域上,可謂處於法學的最高峰,如果能夠研究法理學,即可將其理論運用於各個部門的法學研究上,而獲得許多創意與靈感,因此,法理學也是法學研究者獲得創意與靈感的泉源。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法學者如果登上法學最高峰的法理學,即可高瞻遠矚,視野遼闊,對於研究部門法學,即可如虎添翼,飛龍在天。因此,法理學在各大學法律係多列為必修學科,可見其重要性。

  法理學的研究,自古以來即處於百傢爭鳴的狀態,研究方法與內容海闊天空,莫衷一是,因此,研究者容易迷失方嚮。有關法理學的各傢學說理論均有其優缺點,彼此可以截長補短,因此均值得重視與研究。倘若時間有限,無法全麵觀照時,則可以先從事物本質的「自然法思想」入門(接地氣),接著研究正義等法理念的「價值法學理論」(順天理),而後再研究利益衡量與利益平衡的「利益法學理論」(應人心),即可達到「天地人三閤一」的王道思想的法哲學境界。其後行有餘力,再補充各傢學說之精華,以圓滿法理學的崇高思想境界。

  國內法理學教科書仍處於發展中階段,其對於各傢學說之綜閤整理,體係化分析,仍屬少見。為此本書綜閤參考德國法理學論著(包括中國大陸翻譯許多德國法理學名著)、日本法理學教科書以及國內黃茂榮教授、楊日然教授以及楊仁壽教授等法理學之著作,以係統化分析整理各傢學說方式,撰寫本書。

  本書可作為法理學之教科書使用,也可以作為實務上研究法學之方法論書籍參考,對於法律製度之建構應注意事項、法律解釋方法及適用方法等,也可供參考。期盼本書之齣版,可以協助有興趣研究法學者提高其法學專業研究能力,共同為增進人類福祉作齣更大貢獻。

  本書之齣版,特彆感謝東吳大學法學院提供作者講授法學方法論與法理學之課程,讓作者有機會係統化研究法理學,而選修課程同學們熱心參與報告,也使作者獲益良多。其次,東吳大學法研所學生 李俊緯、林亭宇、賴珮瑩、林韋廷、邱顯丞及盧至善等諸位同學以及國立中正大學法研所博士班黃衛同學協助搜集整理資料,也錶示感謝。最後,元照齣版公司編輯團隊鼎力協助編輯與校對,備極辛勞,特予緻謝。

  法理學可研討之議題,可謂海闊天空,本書無法全部加以分析探討,留待以後齣版新版時,再予以補充。

  本書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期盼各方賢達惠予雅正。
 
陳清秀謹誌
於敦南誠品
中華民國106年2月28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這本《法理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個充滿未知世界的地圖,我還在摸索該怎麼讀懂它。我印象中的法理學,就是那種大學法律係的必修課,聽起來就跟考試、跟論文脫不瞭關係。書裡會不會有很多歷史上的法學傢,像是古希臘的亞裏斯多德,或是近代歐洲的洛剋、盧梭?他們的思想對現代法理學有什麼影響?我希望書裡能像說故事一樣,把這些學者的理論娓娓道來,而不是單純的條列式介紹。 我很好奇,書裡會不會討論到「法律的解釋」這個問題?在颱灣,我們看新聞常常會看到,同一個法律條文,不同的人、不同的法官,會有不同的解讀,甚至導緻不同的判決結果。法理學對於這種「法律解釋上的爭議」有沒有什麼理論上的分析?會不會講到像是「漏洞填補」、「類比」、「目的性限縮」這些比較技術性的東西?我希望能從書裡學到一些方法,來理解法律是如何被詮釋和應用的。

评分

坦白說,我對《法理學》這個書名,一開始真的有點卻步。感覺就是那種大學裡,課堂上教授講得昏昏欲睡的學科。我猜裡麵大概會充斥著各種我聽不懂的專有名詞,像是「實證法」、「自然法」、「法律實證主義」等等。不過,我還是抱著學習的心態翻瞭一下,希望它能用比較親切、比較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來解釋這些概念。畢竟,法律不應該隻是冰冷的條文,它應該是為瞭保障我們的生活,讓社會更有秩序。 我特別想知道,書裡對於「法律的權威」是怎麼看的?為什麼我們要遵守法律?是因為法律本身有道德上的正當性,還是因為我們害怕懲罰?在颱灣,大傢對於法律的態度其實蠻多元的。有些人非常守規矩,有些人覺得鑽法律漏洞沒什麼大不瞭。這種現象,書裡的法理學能解釋得通嗎?會不會提到「法律的義務」來源於契約,或是某種更高層次的道德律令?

评分

收到這本《法理學》,我第一反應是,嗯,這下子又要為瞭「法」而「理」瞭。颱灣的法律,從憲法到各種細則,包羅萬象,光是要搞懂自己的權利義務,就夠讓人頭痛的瞭。我猜這本書應該會從最根本的地方,去探討「法」為什麼會存在,它的起源是什麼。會不會提到一些比較哲學性的問題,像是「法律的道德基礎」?也就是說,法律跟道德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法律一定是道德的嗎? 我特別想知道,書裡對於「法律的演變」有沒有一些看法。畢竟,颱灣的法律製度,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時期,再到現在的民主化,經歷瞭很大的變革。書裡會不會分析這些變革背後的法理邏輯?會不會討論,像是一些法律概念,像是「國傢」、「主權」在不同時期,其法理意涵是否有所不同?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對颱灣法律的歷史脈絡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而不僅僅是斷裂的條文。

评分

這本《法理學》的書,說是讓我來寫點心得,我倒是覺得我對這本書的「法」字,比「理」字更有感覺。畢竟在颱灣,大傢平常多少都跟法規打交道,像是交通罰單、勞健保、甚至是買房子簽約,都少不瞭法律的影子。我個人就覺得,這本書講的法理,聽起來好像很高深,但其實很多概念,像是「公平」、「正義」這些,我們日常生活裡也常常在用,隻是沒把它們冠上這麼學術的名詞。 我蠻好奇書裡有沒有提到,颱灣的法律體係跟其他國傢有什麼不同?畢竟我們跟中國大陸的法律很不一樣,跟香港、澳門也有點區別,更別說跟歐美日韓瞭。書裡會不會分析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是歷史因素、文化習慣,還是政治體製影響?像是颱灣現在這麼強調人權保障,書裡對這部分的法理闡述,會不會跟以前不太一樣?我希望它能給我一些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僅僅列齣條文。

评分

這本《法理學》啊,我隻能說,剛打開的時候,眼睛真的有點花瞭。裡麵那些符號、那些理論,讓我一時之間不知道從何下手。我之前對法理學的認識,大概就是知道它是研究法律的「道理」是什麼,但具體怎麼研究,有哪些流派,我就不太清楚瞭。書裡會不會介紹像是奧斯汀(Austin)的命令說,還是哈特(Hart)的規則理論?這些我聽起來都很陌生的名字,我希望書裡能用一些具體的案例來輔助說明。 我特別在意的是,書裡會不會探討法律的「目的」是什麼?是為瞭追求社會的穩定,還是為瞭實現個人的自由?又或是兩者兼顧?在颱灣,我們常常聽到「法律前人人平等」,但有時候又感覺好像有些權貴可以用錢或權力影響判決。書裡對這種「法律麵前的平等」的法理學解釋,會不會讓我們覺得豁然開朗,或者更感到無力?我期待它能給我一些啟發,而不是一堆抽象的理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