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上、下冊不分售)

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上、下冊不分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fred Russel Wallace
圖書標籤:
  • 自然博物
  • 動物學
  • 紅毛猩猩
  • 天堂鳥
  • 馬來群島
  • 旅行文學
  • 探險
  • 生物多樣性
  • 博物學
  • 東南亞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八五四年三月,英國博物學傢華萊士離開英國前往馬來群島,目的是發掘並採集各種西方世界原來不曾知悉的動植物種,以做為私藏並供應復本給博物館與業餘收藏者。接下來,他在海島與海島之間流浪瞭八年,約旅行瞭一萬四韆英裏,共計六十至七十旅次,總共採集迴十二萬餘件生物標本。這期間,「他見到瞭成韆上萬歐洲不曾見過的物種,也敏感地體會到人種與文化上的差異與多元性,甚至預言瞭文明人對生態的浩劫;這趟旅程不僅讓他在病床上提齣瞭石破天驚的演化論,也指齣這些眾多島嶼的動植物分類其實有著亞洲與澳洲的隱形分界綫,這都是華萊士令人稱道的學術成就。而記錄著這趟不平凡的旅行的,就是這部不朽的作品《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
  這本遊記完成於約一百五十年前,至今仍名列自然曆史經典作品之林。華萊士在本書中細心紀錄瞭馬來群島各島嶼尚未受騷擾的原始狀況,為無以計數的讀者呈現瞭一個全新的世界:有大花草科的巨花、「蝴蝶中的王子」大型綠翼鳥翅蝶、酷似人類的紅毛猩猩、絕美的天堂鳥、美得幾乎難分軒輊的各色昆蟲,還有風俗各異的島民和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觀。讀者可從書中字裏行間體會,華萊士這位博物學傢在麵對那麼多稀罕又美麗的物種時的無限熱情,分享他發現一處地點從未被人探索過且每天都有奇特與意外寶物齣現的愉悅。
馬來群島的自然史詩:一部跨越生物學、人類學與生態學的深度田野記錄 本書是一部宏大而細膩的自然考察實錄,聚焦於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馬來群島及其周邊海域。這不是一本單純的物種名錄,而是一部融閤瞭嚴謹科學觀察、充滿人文關懷的田野筆記,以及對熱帶生態係統復雜性深刻洞察的綜閤性著作。 全書以作者數十年間在婆羅洲、蘇門答臘、新幾內亞以及菲律賓群島的實地考察為基礎,構建瞭一個立體而生動的自然曆史畫捲。作者憑藉其深厚的博物學功底和敏銳的觀察力,帶領讀者深入到人跡罕至的雨林深處、泥濘的紅樹林邊緣以及珊瑚礁的斑斕世界,揭示瞭這些島嶼獨特的演化路徑及其麵臨的生態睏境。 第一部分:雨林的心跳——婆羅洲與蘇門答臘的哺乳動物群像 考察的開篇,將焦點投嚮瞭東南亞雨林最為標誌性的物種——巨型哺乳動物的生存現狀。作者並未滿足於簡單的物種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物種在特定地理隔離下形成的獨特生態位和行為模式。 在婆羅洲的原始森林中,大量的篇幅被用於記錄長鼻猴(Nasalis larvatus)的社會結構及其對河岸生態的依賴性。作者詳細描述瞭它們復雜的群體交流方式,特彆是雄性間的等級競爭與對領地的巡視,揭示瞭河流係統如何充當瞭物種擴散與隔離的關鍵地理屏障。書中還收錄瞭對雲豹(Neofelis diardi)的首次係統性紅外監測數據,這些數據不僅挑戰瞭以往對該物種活動範圍的估計,更揭示瞭其對復雜林下植被結構的極高適應性。 蘇門答臘部分,則著重於大型食肉動物與植食動物的相互作用。對於蘇門答臘虎(Panthera tigris sumatrae)的追蹤記錄,充滿瞭緊張與敬畏。作者通過分析其獵物殘骸和活動痕跡,推斷齣其在破碎化棲息地中為維持種群密度所采取的極端適應策略。此外,書中對亞洲象(Elephas maximus)的遷徙走廊進行瞭詳細的地理繪製,並結閤當地土著民族的口述曆史,探討瞭人類活動對這些古老路綫的乾擾和重塑。 第二部分:天空的奇觀——鳥類學研究與島嶼特有性 本書的鳥類學部分,展現瞭馬來群島作為“物種工廠”的驚人創造力。作者將考察的重點轉嚮瞭那些高度特化的鳥類,特彆是那些因求偶展示而進化齣炫目光彩的物種。 在巴布亞地區的考察中,對極樂鳥科(Paradisaeidae)的描繪達到瞭學術研究與文學描述的完美結閤。書中不僅細緻描繪瞭雄鳥求偶舞蹈的每一個細節——從羽毛的振動頻率到聲音的調製方式,還首次記錄瞭某些特定屬的雜交現象,為島嶼生物地理學的“林中島”理論提供瞭新的佐證。作者推測,這些鳥類復雜的求偶儀式可能是在特定微氣候和植被背景下,協同進化的結果。 同時,書中對猛禽的生態位也有深入分析。例如,菲律賓鷹(Pithecophaga jefferyi)的巢址選擇、育雛周期,以及其對當地猴群遺傳多樣性的影響,被構建成一個完整的食物網模型。作者結閤過去幾十年的觀察,展示瞭森林鬱閉度對鷹群繁殖成功率的直接關聯性,強調瞭保護原始林冠層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海洋的邊緣——紅樹林、珊瑚礁與海洋生態的交互 自然考察的觸角並未止步於陸地,作者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島嶼周邊錯綜復雜的潮間帶生態係統。 紅樹林生態係統的剖析,側重於其作為“海洋育嬰室”的功能。書中詳盡記錄瞭彈塗魚(Mudskippers)的呼吸機製與地麵行為,以及招潮蟹(Fiddler Crabs)復雜的社會性覓食行為。作者通過測量不同潮汐帶的土壤鹽度和有機物沉積率,量化瞭紅樹林對淨化內陸徑流和穩定海岸綫的生態服務價值。 在珊瑚礁的章節,考察轉嚮瞭科學潛水記錄。本書提供瞭對印尼“珊瑚三角區”邊緣海域的深潛報告,特彆關注瞭對白化現象的早期記錄與研究。作者不僅描述瞭鹿角珊瑚、腦珊瑚等造礁生物的群落結構,還重點分析瞭海參(Sea Cucumbers)在底棲生態係統中對沉積物再礦化的關鍵作用。這些基於水下攝影和水質測量的記錄,構成瞭對該區域生態係統健康狀況的基綫數據。 第四部分:人與自然的交織——文化生態學的視角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在於其對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深刻反思。作者並非以局外人的姿態觀察,而是積極與島嶼上的土著社群——如婆羅洲的伊班人、蘇門答臘的米南加保人——建立瞭深厚的聯係。 書中記錄瞭這些群體世代相傳的“禁林”(Keramat或Larangan)概念,這些被文化禁忌保護起來的區域,往往與關鍵的水源地或特定稀有動植物的棲息地高度重閤。作者通過對比這些傳統保護區與現代保護區在物種豐富度上的差異,論證瞭傳統生態知識(TEK)在生物多樣性維護中的不可替代性。 然而,書中也毫不掩飾地記錄瞭當代挑戰:非法采伐對生態廊道的切割、棕櫚油種植園對泥炭地的破壞,以及全球野生動物貿易對珍稀物種的威脅。這些記錄並非空泛的呼籲,而是基於實地走訪與數據比對得齣的嚴峻結論。作者在結尾部分,沒有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提齣瞭一種更具生態智慧的共存模式,強調科學研究必須植根於對地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整部作品語言精煉,結構嚴謹,同時富含強烈的現場感和觀察者的情感投入。它不僅是生態學研究者的重要參考資料,更是對任何一位渴望瞭解地球上最復雜、最脆弱生態係統之一的自然愛好者,所能找到的深度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爾佛德.羅素.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
英國博物學傢,以和達爾文共同發錶「物競天擇」理論馳名。一八四八至一八五二年,他和英國自然學者亨利.貝茲(Henry Walter Bates)同赴南美亞馬遜流域蒐集標本,卻在歸途中發生船難而丟失大部分採集品。一八五四年三月,他再轉赴馬來群島,用八年時間遊曆馬來群島無數島嶼,共採集迴十二萬餘件生物標本。這些收集提供瞭豐富的研究材料,令他發展齣物競天擇理論,更讓他對該地動物地理發展齣一項基本理論──馬來半島的動物區可劃分為兩部分,東為印度馬來區,西為澳洲馬來區──而這理論至今仍為科學界所接受,為紀念他,科學界將劃分這兩區的界綫稱為「華萊士綫」。
他的著作很多,包括《亞馬遜河與尼格羅河之旅》(Travels on the Amazon and Rio Negro, 1853)、《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Malay Archipelago, 1869)、《物競天擇理論相關文章》(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 1870)、《動物的地理分布》(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Animals, 1876)、《人在宇宙的地位》(Man’s Place in the Universe, 1903)等等。


相關著作:《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上)》《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下)》

譯者簡介

金恆鑣
生態學傢。加拿大地球學博士,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研究院、颱灣大學森林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國際長期生態研究網東亞暨太平洋區域委員會主席。專業為颱灣森林生態係之研究,著作包括學術專業論文及《颱灣的綠色保險絲》、《讓地球活下去》等五書;譯作有《種樹的男人》、《種子的信仰》、《繽紛的生命》等十餘種。

王益真
中興大學森林係學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林産工業碩士及博士。林業試驗研究員,從事造紙及紙業用水研究,並擔任英文編輯;喜愛自然科學、古典樂與翻譯。

圖書目錄

編輯前言
導讀
序文
第一章 地理概述
第一部 印度─馬來群島
第二章 新加坡
第三章 麻六甲與金山
第四章 婆羅洲
第五章 婆羅洲內陸
第六章 婆羅洲的戴雅剋人
第七章 爪哇
第八章 蘇門答臘
第九章 印度―馬來群島的博物誌
第二部 帝汶島群
第十章 峇厘島與龍目島
第十一章 龍目島居民的風俗禮節
第十二章 龍目島統計人口的方法
第十三章 帝汶島
第十四章 帝汶島群的博物誌
第三部 西裏伯斯島群
第十五章 西裏伯斯島
第十六章 二訪西裏伯斯島
第十七章 三訪西裏伯斯島
第四部 摩鹿加群島
第十九章 班達島
第二十章 安波那島
第二十一章 摩鹿加島群:韆那地島
第二十二章 吉洛洛島
第二十三章 從韆那地島往開翁群島與巴占島
第二十四章 巴占島
第二十五章 西蘭島、戈蘭島與馬塔貝洛群島
第二十六章 布魯島
第二十七章 摩鹿加群島的博物誌
第五部 巴布亞島群
第二十八章 從望加錫往阿魯群島

【下冊目次】
第二十九章 凱島群島
第三十章 阿魯群島:多波
第三十一章 阿魯群島內陸
第三十二章 阿魯群島:二訪多波
第三十三章 阿魯群島的地理學與博物學
第三十四章 新幾內亞:多雷
第三十五章 從西蘭島往衛古島
第三十六章 衛古島
第三十七章 從衛古島往韆那地島
第三十八章 天堂鳥
第三十九章 巴布亞諸島的博物誌
第四十章 馬來群島的人種學
附記
附錄一 論馬來群島人種的顱骨與語言
附錄二 收錄字匯錶
附錄三 亞爾佛德.羅素.華萊士小傳

圖書序言

熱帶雨林的陌生來客──華萊士與他的《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
詹宏誌

尋找華萊士
  當代英國旅行作傢提姆.謝韋侖(Tim Severin, 1940-)在他的一本名著《香料群島之旅:尋找華萊士》(The Spice Islands Voyage: In Search of Wallace, 1997,中文譯本由颱灣馬可孛羅齣版)裏,用瞭一段影像極其鮮明生動的描繪做為全書戲劇性的開場:
  在一間以棕櫚葉覆頂的屋子裏,一位虛弱瘦削、麵容憔悴的白種男人蜷麯在臥榻上,因為熱病而大汗淋灕且顫抖不止。時間大約是一八五八年的二月末或三月初,我們無法確定日期,因為這位病患做過太多田野調查,使得他的日記變得含糊不清,也可能是被熱病搞混淆瞭。他已在世界上最偏遠的一些島嶼上探險瞭三年半之久。他染過瘧疾,幾度瀕臨餓死邊緣;數次的熱帶性潰瘡使得他的雙腿不良於行,甚至隻能爬在地上匍匐前進。他流浪的成果散落在他臥榻四周。床邊放著他的儲藏箱,那是用當地棕櫚葉編織而成,上漆後可以防水,裏麵裝藏數以韆計的死昆蟲。大部分是甲蟲,也有的是這地區令人嘆為觀止的蝴蝶標本。多數是訂好的標本,旁邊附注潦草散亂的詳細筆記。還有異國鳥類的乾皮和骨架,以及若乾小型哺乳類的骨頭。病人還沒有時間剝皮和做乾燥處理的新鮮標本,則用細繩綁著倒掛在屋頂椽木下,或小心地存放在盛瞭水的墊盤中,避免經常跑來臨時工作颱掠食的螞蟻雄兵,將鳥肉或羽毛啣咬而去。這些未剝皮的標本在屋內散發著腐屍特有的惡臭,但病人對這種熱帶氣味已經習以為常,絲毫未加以理會。……
  提姆.謝韋侖在書中描述的這位病人是三十五歲時的英國自然學者亞爾佛德.羅素.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 1823-1913),他當時正流浪於歐洲人口中遙遠難及的「香料群島」,發掘並採集各種西方世界原來不曾知悉的動植物種,正確的位置我們也許應該說是今天印度尼西亞境內的摩鹿加群島(Moluccas),作者形容這位病人華萊士是「新類型的自然學傢」(這句含意深遠的話,我等一下還要試著加以延伸解釋),事實上提姆.謝韋侖正是被華萊士的曆史事蹟所吸引,想要用古船和古法「重蹈」一百四十年以前的華萊士旅程,追想華萊士昔日眼睛之所見,也重新體會華萊士陸地與海洋雙重的地理經驗。謝韋侖的旅行從「重造」一艘華萊士當年所用的土著船隻開始,一路追隨、反省、探索、發現,最後完成瞭一本包含瞭今古兩個旅行的雙重敘述,這本奇書對我這種嗜讀旅記、傳記成癡的讀者來說,簡直覺得好看到不行。
尋找演化論
  但謝韋侖的故事為什麼要從那場熱病寫起?因為那場瘧疾熱病是科學史的關鍵時刻,它把標本採集者華萊士睏在臥榻上,不能外齣「執行業務」,他必須躺在床上等到「陣陣忽冷忽熱的痙攣結束為止」。昏沉躺著的華萊士想著十幾年來睏惑著他的問題,這些問題從他一八四八年在南美洲亞馬遜河熱帶雨林中收集物種標本時已經開始,這些多彩多姿的自然世界彷彿扣問著他:為什麼世界上有這許許多多韆奇百怪的動植物物種?它們的巨大或微小差異是怎麼來的?這些差異可有任何作用?有什麼普遍性的法則可以來瞭解物種與物種之間個彆特徵的何以産生?
  忽然間,昔日他在倫敦「職工學院」(Working Men's Institute)旁聽時讀過的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 1766-1834)的悲觀理論躍入腦中,讓他猶如遭到電殛,他試著把馬爾薩斯對人類社會的觀點代入生物世界之中,他發現自己竟然能夠迴答自己的問題:「為什麼某些『物種』倖存而某些滅絕?就整體來看,顯然答案是最適者生存。最健康者逃過疾病死神;最強壯、最迅速或最狡猾的躲過敵掌;最佳獵人或具有最佳消化功能者可自飢荒中倖存下來等等。我突然想到這個自動過程必然會改善族種,因為弱者在每代中將被淘汰而留下強者。也就是說,最適者得以生存。」
  華萊士掙紮從病床上爬起來,在陣陣發抖之間,他花瞭兩天時間把這個革命性理論寫下來,文章正文隻有短短四韆字,但卻是後來石破天驚影響現代科學最深的劃時代新觀念。他把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寄往英國一位他所佩服尊敬的自然學者,想知道這篇文章是否有發錶的價值,郵件飄洋過海三個月後,遠在英國肯特郡那邊的收信者卻握著信紙因震撼而發呆,記錄者說他「近乎癱瘓」。
  熟悉後來科學史發展的朋友讀到這裏當然已經知道,這位吃驚到近乎崩潰的收信者正是大名鼎鼎的科學傢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達爾文比華萊士年長十四歲,達爾文來到南美亞馬遜河流域調查生態的時間也比華萊士早十二年。自從參加「小獵犬號」(HMS Beagle)航行之後,二十年來達爾文已齣版數冊極有分量的研究著作,朋友之間也陸續知道他發展齣的「演化論」(有趣的是,也是受瞭馬爾薩斯的啓發),雖然沒有人知道他的理論究竟發展到哪裏,佩服他的朋友們卻都相信他一定會齣版他的「曠世钜著」。
  但達爾文的「曠世钜著」卻一直躺在抽屜裏(也隻是他在一八四二年寫下的演化論草綱),他似乎頗畏懼這個理論對當時基督教信仰的根本衝擊,很想死後纔齣版這個研究結果(達爾文怕些什麼?有興趣的朋友應該去找顧爾德的《達爾文大震撼》來看),但華萊士捎來的信件卻使他發現,他一生的成就可能因為這位年輕人而一無所有。
  達爾文慌忙寫信嚮學界老友包括地質學傢萊爾(Charles Lyell, 1797-1875)和植物學傢鬍剋爾(Joseph Hooker, 1817-1911)求救,兩位學術重鎮遂安排在林奈學會同時宣讀達爾文的論點和華萊士的論文摘要,那是科學史上一場震動人心的盛會。整個歐洲學術界因為這場學術會議的革命性觀點而翻天覆地,達爾文因此暴得瞭大名(他更趕在一年後寫完全書搶先齣版,也就是後世所熟知的改變曆史的钜作《物種源始》),可憐的華萊士遠在偏僻原始的馬來群島,他完全不知道那場學術會議和宣讀論文的事,渾然不知他的觀點已經震撼瞭全世界,更無暇站齣來為自己的觀點做延伸或說明,使得「演化論」的創造者之名逐漸嚮達爾文傾斜,達爾文一開始對此還頗覺內疚,後來就慢慢大言不慚地隻說「我的理論」瞭。
尋找天堂鳥
  到這裏,我們也許可以迴到為什麼謝韋侖說華萊士是「新類型的自然學傢」的問題。 從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階級分明的社會裏,人們會發現華萊士的「齣身」是很難成為重要學術突破發現的人,他來自傢道中落的貧窮傢庭,父親屢屢失業並不斷搬傢,使華萊士十四歲就失瞭學。所幸十四歲的小華萊士在英國的帝國擴張中找到瞭一種新的職業:「土地測量員」(land surveyor),當時英國全境不斷追求鐵路與運河的建設,需要大量上山下海的土地測量員,華萊士隨他的哥哥自修學會瞭羅盤、六分儀、經緯儀的使用,也得到瞭這個經常要隨時流動遷徙、進入荒郊野外的工作,他對地質和動植物學的興趣,在這個工作裏得到最大的利益。他幾乎靠自修習得大部分的知識,譬如靠一本植物圖鑑,他就走入森林,現地學會辨識、採集與分類。工作與工作之間有空檔,他就到學校去旁聽或到公立圖書館去閱讀,這兩個好習慣改變瞭他的命運;在短期課程與旁聽中,他得知馬爾薩斯與勞勃.歐文(Robert Owen)理論,影響瞭他一生的觀點,而在公共圖書館藉書的過程中,他無意中結識瞭生命中的貴人:一位重要的自然學者亨利.貝慈(Henry Walter Bates, 1825-1926)。
  比起達爾文從小學到劍橋大學的一帆風順,連上「小獵犬號」所有的費用都由傢裏所負擔(光是上船的自備儀器費用就高達六百英鎊,夠讓華萊士專心舒適地讀完大學瞭),資産階級傢庭齣身幾乎是當時學術成就的後盾,「三級貧戶」式的成功故事,在學術領域裏卻是前所未聞的。
  但是華萊士找到一個新的途徑,他在一八四七年嚮貝慈提齣建議,相邀聯閤探訪亞馬遜河,探索沿岸的自然史,搜集物種與生態現象,以便「解決物種來源的問題」(towards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origin of species,這是當時華萊士信上的原文,不可思議地已經包含後來達爾文名著的書名);但哪來的錢讓他們去探險呢?華萊士說,我們可以在倫敦販賣收集得來的罕見標本或復製品,用那些收益來支持探險的費用。這個前所未有的構想,不靠國傢,不靠傢産,一舉把「科學探險」(scientific expedition)轉換成「企業探險」(entrepreneurial expedition),也為窮人學術探險傢找到瞭一條全新的突破性齣路。
  果然這個構想獲得大英博物館和倫敦標本代理商的支持,華萊士與貝慈因此展開瞭長達四年的巴西熱帶雨林的標本收集與生態調查(後來兩人分道而行,貝慈則滯留瞭十一年),兩人都在這趟旅程中收獲豐碩,建立若乾學術地位。華萊士迴到英國已是一八五二年的十月,他順利地齣脫瞭手上的殘餘標本,也完成瞭他的《亞馬遜河與尼格羅河之旅》(Travels on the Amazon and Rio Negro, 1853)。這本書甚至引起達爾文的重視,兩人因此開始通信。 完成亞馬遜河之旅以後,信心與經驗使他成瞭一位成熟的科學傢與探險傢,華萊士有瞭更大也更個人化的野心,他的新計畫想「對東方群島的自然史進行更詳盡的調查」(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Eastern Archipelago in a more complete manner)。
  這個計畫把他帶到今天的新加坡、馬來半島,以及今天的印尼群島,讓他在海島與海島之間流浪瞭八年,讓他見到瞭成韆上萬歐洲不曾見過的物種(他帶迴兩萬隻甲蟲和蝴蝶,以及三韆張鳥皮),也讓他敏感地體會到人種與文化上的差異與多元性(幾乎顯示齣一位優秀人類學傢的氣質),甚至他獨特的洞見也預言瞭文明人對生態的浩劫(這個觀點幾乎要再等一百年纔被人類社會所熟悉);這趟旅程不僅讓他在病床上提齣瞭石破天驚的演化論,也指齣這些眾多島嶼的動植物分類其實有著亞洲與澳洲的隱形分界綫(這條綫後來就被稱為「華萊士」綫,喜歡去峇裏島旅行的國人應該知道,與峇裏島一水之隔的龍目島,就分屬在這條綫的兩端),這都是華萊士令人稱道的學術成就。而記錄著這趟不平凡的旅行的,就是這部不朽的作品《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The Malay Archipelago: The Land of Orang-Utan and the Bird of Paradise, 1868)。
  也許讀者應該自己體會這位科學傢旅行者的不凡之處,但我要提醒大傢這是一位氣質溫文、待人如己的旅行者,他不曾像其他維多利亞時代的旅行者習慣挑伕成隊、僕役成群,他一嚮自己動手,對待土著猶如其他文明人。他是少數歐洲旅行者注意觀察當地民族的特性與文化,也能做齣公平的描述與評論;他對自然界的喜愛尊重也見諸於許多細節,當他第一手見識到雨林中神秘的天堂鳥時,贊嘆於它的驚人美麗時,卻同時預言瞭它的滅絕,這段被後來環境保護者經常引述的話是這樣:
  我想到從遙遠的年代以來,這個小生物依循自然法則,代代繁衍;在這片漆黑黝暗的森林中齣生、成長和死亡,沒有文明人的眼睛注視著牠的活潑朝氣,或為牠浪擲的美麗感到惋惜,……如此精緻的生物終其一生必須在這片狂野荒涼、注定永遠無法開化的地區,展示牠的絕美魅力,讓人覺得悲哀。但另一方麵,萬一文明人抵達這些偏遠的島嶼,而將道德、學術和物理知識帶進這片幽深的處女森林中時,我們幾乎可以確定,文明人將破壞自然界有機與無機間原本良好的平衡關係,即使隻有他能欣賞這種生物的完美結構和絕倫之美,卻將會導緻牠消失和滅絕。
  自然科學的知識大概會不斷前進,達爾文與華萊士的貢獻大概也隻是提供瞭一個進一步上升的巨人肩膀;但是隱藏在《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這本書背後的那位睿智溫文的旅行者,將會是值得讓我們一再迴味、感嘆、學習、心嚮往之的永遠的旅行者。

圖書試讀

第二章 新加坡

對於從歐洲來的旅行者而言,沒有比新加坡市與島更有趣味的地方瞭。這地區有各色東方種族、紛歧宗教與多彩多姿的生活方式。官吏、戍衛部隊及大商傢都是英國人,但居民大多為中國籍,包括若乾大富商、內陸農夫及一般機械師與勞工。土著馬來人多為漁民與船夫,也是警察的主力人種。麻六甲的職員與小商賈有相當多是葡萄牙人。印度西部來的剋林人(Kling)在此地設立瞭許多伊斯蘭教團體,他們同許多阿拉伯人一樣都是小商賈與店東。馬車夫與清道夫則全是孟加拉人,還有為數不多但頗受尊敬的波斯商人。此外,另有些爪哇水手與雇傭,及從西裏伯斯、峇厘、馬來群島等島嶼來的貿易商。港口泊滿歐洲各國的戰艦與商船,以及數百艘馬來帆船與中國帆船,船的噸位從數百噸大船到小漁船與載客舢舨,琳瑯滿目;市鎮上有整潔的公共建築與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印度教廟宇、中國寺廟、高雅歐式房屋、大倉儲、特異的剋林與中國商場,以及由華人與馬來小屋構成的狹長市郊。

中國商場
新加坡各人種中最搶眼也最能吸引異鄉人目光的是中國人。他們人數眾多,加上總是馬不停蹄活動,讓新加坡染上中國市鎮的風貌。中國商人多是身材肥胖的圓臉男人,擁有穩重務實外貌,與最低下苦力穿著相同樣式的衣著(寬鬆白袍搭配藍或黑色長褲),但料子較好,並總是乾淨整齊;長辮末端係有紅絲帶,直垂至腳跟。他在鎮上會有座好倉庫或店鋪,鄉下還有棟好住宅;他會養匹好馬,並備有一輛輕便兩輪馬車,每逢黃昏便驅車而行,頂著光禿頭顱享受習習涼風。他頗富有,擁有好幾傢零售店及多艘雙桅商用帆船,放高利貸並要求好抵押品,他錙銖計較,年年發福又發財。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上、下冊不分售),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感受那來自熱帶雨林的氣息。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充滿生命力的、未被過度開發的自然景觀懷有深深的嚮往,而紅毛猩猩和天堂鳥,光是聽名字,就讓人聯想到那種神秘、奇幻的美。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作者一定是一位充滿冒險精神的觀察者,他親身深入到那片被譽為「生物多樣性熱點」的區域,去記錄、去研究。我尤其好奇,在如此廣闊的群島中,作者是如何聚焦於這兩種極具代錶性的生物,牠們的生存狀態、牠們與環境的互動,以及牠們在整個生態係統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視覺上的震撼,更希望它能夠豐富我的知識,讓我更深入地理解這片土地的獨特之處,並藉由作者的視角,感受到生命最原始、最動人的力量。

评分

這本《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上、下冊不分售),光是拿到手,就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不隻是書本的重量,更是其中蘊含知識與情感的重量。我對這種深入田野、實地考察的著作一直情有獨鍾,尤其是那種不隻是冰冷數據堆砌,而是充滿瞭作者親身經歷、觀察細膩的記錄。書名中的「紅毛猩猩」與「天堂鳥」,本身就是極具吸引力的符號,讓人聯想到熱帶雨林、古老的傳說,以及那種原始而純粹的生命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如此複雜的生態環境中,捕捉到這些珍貴的畫麵,又是如何與當地的人文風情產生連結。我預期這本書會是一本充滿故事性的作品,透過作者的筆觸,我們或許能窺見一些關於保育、關於科學研究,甚至關於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這不隻是一本圖文並茂的自然科普書,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考察報告,充滿著探索未知的勇氣與熱情。

评分

這本《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上、下冊不分售),光是聽名字就覺得很有份量,彷彿帶著一股原始森林的氣息撲麵而來。我一直對那些鮮為人知、卻又充滿魅力的生態寶藏非常感興趣,而紅毛猩猩和天堂鳥無疑就是其中的代錶。我想像著作者在茂密的叢林中,跋山涉水,夜以繼日地觀察記錄,那種為瞭求證、為瞭探索的執著精神,本身就令人肅然起敬。書名中的「馬來群島」範圍如此廣闊,不知道作者的考察足跡會遍佈哪些令人神往的角落,又會在那裡遇見怎樣的風景與人文。我期待的,不僅僅是關於動物的知識,更是作者在整個考察過程中,所經歷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對於這片土地、這些生命的獨到見解。我相信,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對特定物種的介紹,它更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未曾觸及的世界,並引發我們對自然保育的深思。

评分

收到《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上、下冊不分售)這本書,我的心情既期待又有一點點的忐忑,因為我對「馬來群島」這片地域總有一種莫名的憧憬,又害怕實際的內容會與我腦海中的想像有所落差。但書名中的「紅毛猩猩」和「天堂鳥」這兩個關鍵字,已經點燃瞭我內心的好奇火苗。我總覺得,這些生靈不僅是生物學上的奇蹟,更是某種象徵,代錶著自然界最純粹的美麗與生命的韌性。我希望作者能夠透過這本書,帶我們深入瞭解牠們的習性、牠們的棲息地,以及牠們所麵臨的挑戰。同時,我也對「考察記」這三個字充滿期待,這意味著作者可能經歷瞭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辛,但也正是這些艱辛,纔能換來最真實、最寶貴的觀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對這片土地知識的空白,讓我對馬來群島的自然生態有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哎呀,收到這本《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上、下冊不分售),真的有種踏上探險旅程的感覺。雖然我還沒深入翻閱,但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對那個遙遠、神秘國度的無限想像。想像著作者如何在那片原始叢林中穿梭,尋訪那些神話般的生靈,光是這點就足夠讓人熱血沸騰瞭。我尤其好奇作者筆下的紅毛猩猩,牠們那雙充滿智慧的眼睛,以及那份與人類相似的情感,總是讓我心生敬畏。還有天堂鳥,那簡直就是大自然的藝術品,色彩斑斕的羽翼,如同流動的寶石,光是腦海中勾勒一下牠們的身影,就覺得置身於一個夢幻般的世界。這本書大概會帶我們領略的不僅僅是地理景觀,更是深邃的生態智慧,以及人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期待著透過作者的眼睛,去感受那裡最真實、最動人的生命脈動,瞭解這片土地的獨特之處,以及那些潛藏在叢林深處的奧秘。我相信這趟閱讀之旅,必定會充滿驚喜與感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