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

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runo Latour
圖書標籤:
  • 科學史
  • 醫學史
  • 微生物學
  • 巴斯德
  • 細菌學
  • 公共衛生
  • 傳染病
  • 實驗科學
  • 生物學
  • 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是誰創造「巴斯德」並且站上曆史的舞颱?誰又在這洪流中逐漸隱沒?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細菌學之父,醫學邁入新時代的象徵,法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如今以巴斯德為名的街道遍布法國大小城鎮,他的成就無可質疑,然而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卻嚮這公認的事實提齣疑問:為什麼人類生活環境的改善全數歸功於巴斯德的天纔?

  本書是世界重量級思想傢拉圖的經典著作,不以偉人當作一個時代的答案,他將巴斯德放迴在普法戰爭中落敗的法國。戰後法國政府力圖振作,而改造國民體質是走嚮富強的必要項目,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瞭法國十九世紀公共衛生運動的序幕。與此同時,巴斯德在實驗室與細菌交戰,最終掌握細菌的特性,並提齣細菌傳染導緻疾病的理論,然而這一時一地一個團隊的研究成果竟透過新聞媒體迅速取得社會大眾的認可,讓他成為細菌的代言人。這時衛生專傢接手把實驗室的成果導嚮法國再生的關鍵,將巴斯德高舉為科學精神的象徵,而細菌則是全法國都應該齊心對抗的敵人,使得公衛運動的推展逐步取得正當性,深入各個層麵,上至城市下水道開鑿的施政績效,下至不可隨意吐痰的個人道德要求。

  有彆於偉人獨自改變世界的綫性敘事,拉圖呈現一幅紛亂的景像,其中的人物懷抱各自的企圖,彼此結盟、互相利用,為瞭說服對方而四處奔走,在不斷的角力當中界定社會、創造曆史。

本書特色

  ◎認識法國公共衛生的曆史,衛生清潔如何轉變為施政績效與個人的道德約束。
  ◎解構偉人敘事,指齣時代的變革是眾人為實現各自的目標與利益而持續角力的過程。
  ◎拋開抽象的理論語言,學習以一種更深刻的方式來描述這個世界。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的圖書簡介,內容將詳盡描述本書的核心主題、主要章節和研究視角,確保不包含任何可能暗示為AI生成或構思的痕跡。 --- 圖書簡介: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 引言:看不見的王國與新世界的開啓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總是被我們所能感知的尺度所局限。直到十九世紀中葉,一扇通往微觀世界的大門纔轟然開啓,將一個由微生物主宰的、肉眼不可見的王國呈現在世人麵前。路易·巴斯德,這位法蘭西的科學巨匠,正是手握開啓這扇大門的鑰匙的人。 《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並非僅僅是一部聚焦於某位科學傢的傳記,它更是一部宏大敘事,講述瞭一場席捲歐洲乃至全球的科學革命,以及這場革命如何徹底重塑瞭人類對生命、疾病、食品安全乃至社會結構的理解。本書深入挖掘瞭巴斯德從早期晶體學研究,到最終確立微生物緻病理論的整個心路曆程,以及他麾下的實驗室如何成為這場“細菌戰爭”的神經中樞。 第一部分:從晶體到發酵——科學直覺的萌芽 本書的開篇追溯瞭巴斯德早年在斯特拉斯堡和裏爾的學習生涯。與其同時代的許多科學傢不同,巴斯德的科學起點並非宏大的理論體係,而是對物質形態的細緻觀察。第一章詳細闡述瞭他在酒石酸晶體研究中獲得的突破,如何通過解析手性異構體,初步展現瞭他對“秩序”與“對映性”的深刻洞察力。 然而,真正將巴斯德推嚮科學前沿的,是當時工業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啤酒和葡萄酒的變質。第二章“酒的哀歌”聚焦於他早期對發酵現象的係統研究。當時普遍流行的“自然發生論”認為發酵是無生命的化學過程。巴斯德通過嚴謹的實驗,尤其是對“鵝頸瓶”實驗的巧妙設計,有力地證明瞭酵母和細菌纔是這場轉化反應的主導者。他成功地將一個模糊的工業難題,轉化為瞭一個關於生命起源和作用的哲學命題。他證明瞭“生命隻源於生命”,這不僅終結瞭亞裏士多德流傳韆年的學說,更為微生物學奠定瞭堅實的實驗基礎。 第二部分:瘟疫的陰影——細菌的戰爭宣言 如果說發酵的研究是巴斯德與微生物的“和平談判”,那麼緊隨其後的炭疽病和狂犬病研究,則標誌著他正式進入瞭“細菌的戰爭”階段。 第三章“看不見的敵人:炭疽的圍剿”細緻描繪瞭法國養殖業遭受炭疽病毀滅性打擊的背景。本書重點剖析瞭巴斯德與當時權威微生物學傢科赫之間的“競賽”。巴斯德不僅確認瞭炭疽芽孢杆菌是病原體,更重要的是,他開始思考如何主動齣擊。他敏銳地意識到,既然微生物能緻病,或許也能被馴化以防禦疾病。 第四章“馴服瘟疫的嘗試”詳述瞭弱毒性疫苗的誕生曆程。書中生動再現瞭著名的“普羅旺斯羊群實驗”,描述瞭巴斯德團隊如何通過人工培養和環境控製,成功地降低瞭病原體的毒性,從而製造齣能夠激發動物免疫反應的“減毒疫苗”。這一發現的意義是劃時代的,它標誌著人類第一次掌握瞭主動預防傳染病的方法。 第五章“狂犬之怒與人道的勝利”則將敘事推嚮高潮。麵對每年數以萬計被狂犬病毒感染的受害者,巴斯德承受著巨大的社會和倫理壓力。書中詳盡記錄瞭從狗的脊髓中提取和減毒病毒的過程,以及對年幼受害者約瑟夫·梅斯特的首次人體接種。這一事件的成功,不僅是科學上的裏程碑,更是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使巴斯德的聲望達到瞭頂峰,也為現代醫學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 第三部分:實驗室的遺産——和平與治理 巴斯德的貢獻並非止於發現病原體和開發疫苗。他的工作從根本上改變瞭社會運作的方方麵麵,開啓瞭“細菌的和平治理時代”。 第六章“巴氏消毒法:餐桌上的革命”探討瞭如何將復雜的微生物學知識轉化為日常可見的益處。本書深入分析瞭巴氏消毒法的原理——並非殺死所有微生物,而是通過控製溫度和時間,抑製有害菌的繁殖,延長食品的保質期。這一技術的普及,極大地改善瞭城市人口的營養結構和健康水平,是現代食品工業的基石。 第七章“衛生學的重塑與公共健康”分析瞭巴斯德理論如何滲透到外科手術和公共衛生領域。在巴斯德的理論指導下,外科醫生開始認識到傷口感染的根源並非“瘴氣”,而是看不見的細菌。書中詳細描述瞭從無菌操作到消毒技術的演變,以及這對降低術後死亡率的巨大貢獻。 結語:未竟的探索與科學精神 《巴斯德的實驗室》的最後部分,是對巴斯德晚年研究的梳理,包括他對結核病、霍亂等其他疾病的研究嘗試,以及他為建立巴斯德研究所所付齣的努力。研究所的建立,象徵著科學研究的製度化和國際化,確保瞭“細菌的戰爭”的研究能夠代代相傳。 本書旨在展示巴斯德的偉大,不僅在於他取得的具體科學成就,更在於他所代錶的那種不屈不撓的實驗精神、對既有權威的質疑勇氣,以及將純粹科學發現轉化為普世福祉的堅定信念。通過對巴斯德實驗室的細緻考察,讀者將得以領略十九世紀科學黃金時代的脈搏,理解我們今天所享有的健康與安全,是建立在多少次與看不見敵人的艱苦卓絕的鬥爭之上。這是一部關於發現、信念、以及人類如何學會與微生物共存的曆史畫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1947年齣生於法國知名酒鄉伯恩(Beaune)。哲學是拉圖最初接受的學術訓練,之後於非洲服役期間對人類學産生濃厚興趣,並曾在象牙海岸從事田野工作。1975-1977年間,他在加州的沙剋研究所(Salk Institute)進行參與觀察,充分運用民族誌方法。1979年,與社會學傢伍爾加(Steve Woolgar)閤著《實驗室的生活》(Laboratory Life),乃上述調查的具體成果,也是新興學術領域「科技研究」(STS)的奠基之作。1982年起,拉圖任職於巴黎高等礦冶學院的創新社會學研究中心(CSI)。在CSI他與同僚發展並奠定「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的基礎。在2005年底從CSI轉至巴黎政治大學(Sciences Po.)的組織社會學研究中心(CSO),2013年起擔任巴黎政治大學媒體實驗室(Médialab)負責人。

  拉圖著有作品十餘冊,包括已被譯為二十多國語言的《我們從未現代過》。這些作品既開啓研究的全新可能性,也拓展瞭讀者的思考與視野,充分體現齣他具原創性且飽受爭議的精彩學術旅程。

譯者簡介

伍啓鴻


  清大哲學所碩士。近年投入生態農業,試以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摸索人類物種的定位,以及群我的相處之道。譯有《失控的佔有慾:人類為什麼汙染世界?》。

陳榮泰

  清大曆史所碩士。因學習科技與社會(STS)而接觸拉圖的社會學以及塞荷的哲學。近來關注復雜係統(包括生態農業)中的知識與倫理問題。譯有《失控的佔有慾:人類為什麼汙染世界?》。

 

圖書目錄

導讀 布魯諾.拉圖的巴斯德/陳宗文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上篇 巴斯德:細菌的戰爭與和平
前言:材料與方法
如何對無可爭議的科學提齣異議?/構成我們世界的方法

第一章 微生物由強而弱 衛生專傢由弱而強
我們有必要談論「巴斯德」,甚或巴斯德嗎?/在健康與財富之間:無可爭議的衝突/衛生專傢:具爭議的革新運動詮釋者/自生自滅的衛生學運動/衛生專傢對巴斯德深信不疑/反對者:柯霍和佩特/我們當中有叛徒/「我們」的數目遠非我們所料/從社會的科學到聯結的科學/如何變成無可爭議/衛生學與必經關口/衛生專傢為自己創造時勢/必須懂得如何完成一門科學/從無可爭議的新行動者,到權威而專製的新施為者

第二章 你們將成微生物眼中的巴斯德!
如何測量巴斯德派學者的位移?/毒性的變異/傳染環境,或背叛轉譯/巴斯德本人如何位移/實驗室作為無可爭議的支點/巴斯德派學者的彈簧跳/第二階段:返迴實驗室/證據的劇場,或如何以最大多數形成無可爭議的局麵/普儀堡,第三階段的開始/見微知著:第三階段的終止/巴斯德派就是風格/巴斯德學院的《年鑑》/《年鑑》的滑動進程

第三章 戰爭與和平
嚴酷的時勢/軍醫/醫師認為巴斯德具有爭議/如何捍衛醫病之間獨特的密談關係?/一位行動者把另一位變成病人/當被動的病人成為行動者/為防革命,我們來準備演變/勝人者人亦勝之,譯人者人亦譯之/最終達到的強製/熱帶的梭倫,巴斯德派的肖像

跋:過渡

下篇 不可化約論
導言

第一章 通往權勢之路
第二章 聯結的邏輯(社會學)
第三章 人類的邏輯(人類學)
第四章 非化約的「科學」

 

圖書序言

導讀

布魯諾•拉圖的巴斯德/陳宗文(政治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


  巴斯德(Louis Pasteur)何許人也?

  在法國社會,幾乎無人不知巴斯德這位民族英雄等級的科學傢,書店、圖書館裏有一大堆他的傳記,他的事蹟是兒童讀物的熱門主題,他的名字被用來為法國大小城鎮的街道廣場命名。如果在google map裏搜尋rue Pasteur、avenue Pasteur、Boulevard Pasteur或Place Pasteur,會得到一大串結果,甚至在加拿大魁北剋、過往為法國殖民地的一些非洲國傢,也到處都可以見到巴斯德這個名詞。「巴斯德」一詞已經成為法國文化中,代錶著現代安全社會的象徵。而位於巴黎十五區的巴斯德研究院,也成為見證巴斯德傳奇的所在。這樣一位人物,確實值得拿來作為科技與社會研究的對象。

  作者拉圖(Bruno Latour)又是誰?

  作者拉圖是哲學傢、社會學傢,或者就他自己的論點來看,也可以說他什麼傢都不是。雖然一般人也許不認識他,但拉圖這個名字已經是科技與社會研究(STS)領域的響亮名號,在颱灣STS社群內也相當為人熟知。他在裏爾(Lille)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經過在非洲和北美的多年田野經曆(這對哲學傢而言是相當罕見的經曆),於1982年起任職於巴黎高等礦冶學院的創新社會學研究中心(CSI)。在CSI他與同僚發展並奠定「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的基礎。在2005年底從CSI轉至巴黎政治大學(Sciences Po.)的組織社會學研究中心(CSO),並2013年起擔任巴黎政治大學媒體實驗室(Medialab)的負責人。從拉圖的簡短經曆中,可以看齣他自己就是一位擅長運用支點來傳播理念的學者。於是,當拉圖遇上巴斯德,就産生瞭這本有趣的書。

  行動者網絡理論

  透過拉圖持續的筆耕,分析各種不同領域中的建構現象,他的行動者網絡理論已成為STS領域的顯學。但在颱灣除瞭少數翻譯文章或二手介紹,迄今隻有一本拉圖完整書作的翻譯,是2012年群學齣版的《我們從未現代過》(Nous n’avons jamais été modernes)。拉圖早期齣名的著作是以英文齣版的《實驗室生活》(Laboratory life)和《行動中的科學》(Science in action)等作品。而第一本完整的法文著作,是1984年的《微生物:戰爭與和平》,也就是各位手上這本《巴斯德的實驗室》的初版。此書是拉圖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有一部分後來也曾獨立發錶,  並且已經在颱灣翻譯收錄在群學齣版的「科技渴望」係列專書之中,  成為颱灣STS學界的經典文本。這篇經典文章的標題是〈給我一個實驗室,我將舉起全世界〉,這段文字不僅是STS名言,並且也在許多本土STS研究裏麵被廣泛使用,作為描繪某種特定科技現象的基本句型,例如「給我A,我將B起C」。在颱灣社會中,對於「行動者網絡理論」或「轉譯社會學」(或譯「轉變社會學」,sociologie de la traduction)的認識,長久以來多隻靠這一篇文本,甚少有其他中文譯文本可以參酌,實在是很大的缺憾。

  拉圖的《我們從未現代過》一書主要是基於行動者網絡理論的立場,用來與社會學主流的「現代」與「後現代」重要文獻進行對話。由於該書是以法文寫作,原初設想應是偏重以法語世界的讀者為對象,如果欠缺法國思想文化的相關知識背景,這本書閱讀起來並不容易。以活生生的巴斯德作為主題,相對來講就比較容易為讀者接受。此次《巴斯德的實驗室》可以翻譯成中文齣版,是相當值得慶賀的事。但讀者不能高興得太早。人們會在這部著作裏麵發現,拉圖絲毫不以巴斯德的生平為主軸,反而以一個時代,以一群人(甚至不隻是人),來重新讓人認識「巴斯德」的現象。拉圖透過托爾斯泰的名著《戰爭與和平》作為對照,如同《戰爭與和平》一書不談論拿破崙的英雄事蹟,這部著作也不在談英雄巴斯德。拉圖談的是在科學戰場中的人物、在戰亂中的無名小卒,甚至是細菌病毒,是因為他們纔有微生物學曆史戰役中的戰爭與和平。

  理解巴斯德的幾種方式

  前述的說明可能還是很模糊。希望透過接下來介紹幾種認識巴斯德的方式,讓讀者可以更進一步瞭解這本書的特殊之處。

  理解巴斯德的第一種方式,就是把他視為一位十九世紀法國代錶性的科學傢,以他的生平事蹟作為現代社會進步的象徵。現代科學是重要科學傢的貢獻所緻,由於巴斯德是科學傢的典範,理解巴斯德就等於理解人類文明如何經由少數科學偉人的貢獻,而得以從十九世紀進入到二十世紀科學昌明的時代。這是傳統上認識巴斯德的方式,標準手法就是讓巴斯德成為一位英雄。過往關於巴斯德有許多的英雄傳奇版本,其中尤其是他操作鵝頸瓶的實驗特彆令人津津樂道。巴斯德主張的「細菌說」,透過將肉汁裝在鵝頸瓶中進行公開的實驗,在現場觀眾、記者與官員的見證下,完勝當時主流的「內源說」。看似僅僅透過他一個人完成的這場實驗,就奠定瞭現代細菌學說的基礎。

  第二種理解巴斯德的方式,也是認識科技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的一種方式。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一種精神錶現,必須跨過許多的障礙。巴斯德的精神就是科學理性的精神,代錶著科學的進步。他的成就是現代科學發展的必然路徑,巴斯德正好擔綱連結傳統生物學和現代生物學的這一棒。這類的主張並不少見。巴斯德的科學精神使得人類文明得以跨越各種非理性的障礙,進入到科學時代。將人類精神狀態區隔齣時代分野的階段論是這類主張的典型。階段論不僅用來解釋科學發展,也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麵,甚至在社會學自身源頭的理解上麵,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例如孔德的三階段論)。因此,當人們進入到科學時代,科學可以超越社會以及其他的外部因素,成為一個高貴神聖的領域。

  第三種認識巴斯德的方式,就是忘掉巴斯德這個人,而隻是把巴斯德當成一個名詞。在談巴斯德的科學工作之前,我們不要預設巴斯德會有多麼大的成就。而且,不管誰是巴斯德,若隻有他一個人,也實現不瞭科學成就。這就是本書的基調。拉圖並不認同前麵兩種認識巴斯德的方式。對拉圖而言,與其稱「巴斯德」,不如稱之「巴斯德派」,並且這樣一群行動者是不斷透過結盟而擴展開來,斷不是巴斯德一個人的獨立貢獻。這也是本書題名「戰爭與和平」之源由,是以托爾斯泰同名的钜著來指稱英雄之不足,而有賴更多不同的人物,甚至那些默默無聞者,纔有戰爭與和平的「偉大」故事。

  從細菌到巴斯德的實驗室

  基本上,拉圖是先在英美世界取得成功,再迴到法國建立起他的地位。他幾本重要的著作,像是前述的《實驗室生活》、《行動中的科學》等,都是先以英文著作齣版,再由他人翻譯成法文,迴到法國齣版。但巴斯德這本書卻是先以法文齣版,再由他人翻成英文(英文標題是The Pasteurization of France)。所以,拉圖著作這本書顯然有不同的對話對象。另外,本書1984年初版的書名是《微生物:戰爭與和平》(Les Microbes: guerre et paix),但在2001年的新版改為《巴斯德:微生物的戰爭與和平》。此變化主要在迴應這十多年間對本書的批評,尤其如Karin Knorr-Cetina指齣的,本書雖把細菌微生物當成重要的行動者,卻未曾討論微生物到底是什麼。如果把巴斯德,特彆是加上引號的「巴斯德」作為標題,可能比起「微生物」作為標題還來得有意義。而且相較於「微生物」,以「巴斯德」之名理當更能引起一般讀者的興趣。    

  雖然拉圖希望讀者以不同的世界觀來看待他在書中處理的主題,但是對於本地的讀者而言,由於不像一般法國人有著關於巴斯德的背景知識,反而更不容易理解拉圖到底在談些什麼,這樣談又有何意義。雖然書名是巴斯德,但如果讀者事先不太認識巴斯德,讀完之後還是不知道誰是巴斯德。另外,若是讀者欠缺科技與社會或科學史的知識背景,也不容易掌握這本書的價值。為此,這裏要嚮讀者推薦一部法國電視颱France 2籌製的單集電視影片,是2011年由Alain Brunard導演的Pasteur。影片不同於過往對巴斯德的英雄崇拜式觀點,雖然同樣有描寫巴斯德個人特質的元素,但已不再忽略當時各路不同行動者的在場,以及如何形成「巴斯德們」的曆程。鹹信此影片的拍攝多少也受到拉圖著作的影響,對於建立相關背景知識略有幫助。

  拉圖在「巴斯德」這部著作中有明顯的意圖,就是利用巴斯德的事蹟來驗證行動者網絡理論。這是拉圖對巴斯德的轉譯。故此,書中的一些關鍵詞,像是非人行動者、網絡、聯盟或同盟等,不僅非常不同於過往人們熟知的巴斯德故事,也與傳統理解科技發展過程的用法很不一樣。這部書的結構也相當有趣。拉圖是分三章來討論巴斯德的「戰爭與和平」,並在講完故事之後,用抽象方式,以一種維根斯坦式的風格來主張故事中的理論意涵。書的結構因此分成兩部分:主題故事的部分和一個「後附的」(suivi)理論部分。後附部分的核心主張概念是不可化約論,分彆以「力量」、「社會-邏輯」(socio-logie)、「人類-邏輯」(anthropo-logie)和「科學」主題分四大段來討論圍繞在巴斯德案例中的現象。不過,英文翻譯把這書的結構命名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似有更對等的看待兩部分的意味。

  行動者網絡理論相當重視案例的資料。拉圖這個研究是以科學文獻為基礎,有彆於更早之前的《實驗室生活》這本書。在該書中,拉圖發揮民族誌的長處,從參與觀察建立實驗室裏麵的各種同盟關係。但巴斯德已經是作古的人物,這份研究的分析進路隻能從文獻著手。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對照巴斯德的生存年代(1822-1895),本書所採用的研究資料是在1870年到1914年之間,是巴斯德四十八歲以後,一直到他過世之後的二十年間。一方麵,我們可以說以巴斯德為標題的這份研究,在資料處理上似乎是有偏誤的,並沒有與巴斯德的生平對準;但另一方麵,我們也可以說這正是行動者網絡理論在處理議題對象上的偏好:透過更多關於主題的資料,更少關於個人屬性的關照,使得建構科學的曆程可以被看到,也因此驗證瞭行動中的科學其實無異於其他的集體行動,特彆是具有政治性而且是屬性混亂的活動。

  「巴斯德」不是一個人,細菌卻是行動者

  這本書論述的結構也多有讓人不解之處。通常人們在閱讀故事的時候,會企圖尋找故事敘述中的時空座標,透過在心中建立起來的座標來掌握整個故事的發展脈絡,這是一種令人心安的講故事的方式。但是拉圖在這本書卻不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講論巴斯德。他放棄瞭固有的敘述框架,而進入到許多過往人們認為微不足道的細節裏麵,而這些細節卻是連結「巴斯德」與其他行動者,使得同盟可以發生的關鍵。即使巴斯德這個人已經不在世上,但「巴斯德」依舊在發生效果,從巴黎到遠東和非洲。顯見拉圖的策略並不是巴斯德這個人,而是以他的細菌戰場為中心的行動者聯盟。因此,「巴斯德」不是一個人,這個詞代錶一群行動者,甚至是一個支點,用以撐起整個細菌論所維係的世界。以這種方式來理解巴斯德現象,就更能清楚掌握所謂「巴斯德化」(法文動詞pasteuriser,或英文名詞之pasteurization)的意義。

  拉圖透過巴斯德的實驗室來主張科學是網絡的結果。拉圖從文獻中重建巴斯德派的擴散軌跡。這軌跡並不是一條直綫,而是看到不同類型的行動者在可能不同的時間點,以不同的旨趣考量而投入到巴斯德陣營,形成嚮外擴張卻嚮內聚閤的行動者網絡。雖稱之網絡,但行動者卻未必有直接的、點對點的連結,隻要是參與同盟就可以說是加入到行動者網絡。因此,行動者網絡的形式是聯盟(alliance)或組閤(assemblage),而不是連結(link或tie)。行動者是考量細菌說解釋如何可以滿足各自的需要,也就是符閤各自的旨趣或利益,因此成為巴斯德派同盟的一分子,也可以說是透過旨趣的連結,而不是屬性或互動的連結。這是行動者網絡理論不同於一般社會網絡之處。

  在同盟中,除瞭人以外,細菌也很重要。細菌必須要在關鍵的時刻齣現,並且有所作為,使他的存在發生效果。也纔能夠「把新行動者(微生物)和舊行動者(疾病)連結起來」(p.126)。換句話說,細菌也是同盟的一分子。另外還有「蚯蚓!又要考慮另一位齣乎意料的新行動者瞭」(p.128),像這樣的描述是拉圖分析中常有的風格。細菌微生物和蚯蚓,甚至是疾病,都是行動者網絡理論中的「非人行動者」。非人行動者的設定,使行動者網絡理論打破科學與社會的二分,沒有所謂科學與社會的界綫,科學是行動者網絡的結果,社會也是一樣。這也是拉圖所說的對稱性在行動者網絡理論中說不通的原因。

  最後,拉圖主張的轉譯社會學,所對抗的就是塗爾乾式的社會學傳統。塗爾乾的社會學提供一種社會實體的世界觀,讓社會事實成為解釋眾多現象的原因,社會於是先於個人而存在。拉圖2005年轉到巴黎政治大學任職的一個原因,除瞭著眼巴黎政治大學的資源,另就是該校有著豐富的塔德(Gabriel Tarde)手稿館藏。塔德是十九世紀末與塗爾乾相對的學者,主張個人先於社會,人與人的模仿即是社會。拉圖把行動者網絡理論與塔德的學說連結起來,視後者為根源。透過理論的認祖歸宗,拉圖因此主張傳統社會學是把問題丟給抽象的、摸不著的「社會」,是一種化約主義。行動者網絡理論卻是著眼於細節,可以去捕捉「行動」中真實的力量運作。於是,在本書的下篇,拉圖纔會主張社會的(socio-)、人的(anthropo-)以及科學都是在行動中的知識或邏輯(-logy),也沒有一體適用的社會學(sociology)、人類學(anthropology)或化約的科學。故此,整個行動者網絡是反對化約主義的。這部分的討論可以參考《巴斯德的實驗室》初版二十年之後,在2005年拉圖所寫的《再組社會》(reassembling the social)一書。

  這部書是拉圖最早的著作之一,透過這本書的翻譯,能夠還原拉圖持續到今天還在徵召同盟的理念,且不論關於行動者網絡理論、轉譯社會學或甚至科技與社會中的持續爭論議題,都可以作為一種較早期文獻的補充,非常值得一讀。

 

圖書試讀

第一章 微生物由強而弱 衛生專傢由弱而強
 
1. 我們有必要談論「巴斯德」,甚或巴斯德嗎?
 
顯然,我選擇來研究的反例,之所以變得無可爭議,是因為人們把它描述成:「由巴斯德引入醫界的革命」。這句話關乎原由與時期的認定。我們也可以說,這句話呼應瞭某個主流的觀點;這觀點在一場戰役裏脫穎而齣,其他在不同時候追求不同目標的行動者最後落敗瞭。當我們談到該世紀末的衛生與醫療的時候,是否一定要談到巴斯德呢?這一切並非如此理所當然。在《戰爭與和平》當中,托爾斯泰對政治哲學有著一番論述,而巴斯德在這裏,就好比書中描繪的拿破崙。
 
在書中,托爾斯泰喚來瞭好些人物,以深入探討一個對他而言是關鍵的問題:一個人能夠做到什麼?偉人,如拿破崙或庫圖佐夫(法俄戰爭時統領俄軍的將軍),到底做到些什麼?托爾斯泰花瞭快八百頁,纔把功勞重新歸還給人群,反觀當時的曆史學傢,卻隻把功勞歸給某些人的品德與纔華,整場運動遭到收割,被呈現為少數偉人的創舉。但托爾斯泰成功瞭,現代曆史學都支持他的理論,認為偉人隻有相對的重要性。至少,對於政治人物來說這是真的。但是談到科學人物的時候,我們還是照樣崇拜一個人物的長處與天賦,而不去思索讓他平步青雲的「力量」有多麼重要。
 
我們頂多會承認,在科技或科學領域中的發現和[被發明的]機器,的確需要「人群」加以散播。至於科技創造,則跟人群毫無瓜葛。偉人獨自守在實驗室裏,單憑他的概念,以他個人的精神力量,獨力挑起改革社會的重擔。在政治偉人那裏,我們認為是顯而易見的事實,怎麼到科學偉人的時候卻是這麼難以接受?
 
如果托爾斯泰對拿破崙聖傳義憤填膺,那麼當他看到我們在法國打從最初就賦予路易.巴斯德的東西,他又會說些什麼呢?巴斯德完成瞭一切,他革新、改革瞭醫學,創立瞭新醫學、新生物學、新衛生學。龍杜希(Landouzy)臨死前嚷道:「沒有一個時代會像巴斯德時代一樣,為同代所立功業之多,讓你們每天都歡迎晨曦的到來」(1885, 25.7, p. 107)。

用户评价

评分

喔,這本《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聽起來就好有故事性!我一直覺得,能夠改變世界的人,身上總有著一股特別的氣質。巴斯德這個名字,大概是很多人心中「科學」的代名詞吧?雖然我不是科班齣身,但對於那些改變人類歷史的科學發現,總是很想深入瞭解。我猜這本書,應該會像一部紀錄片一樣,把我們拉迴到那個充滿挑戰與未知的年代。書名裡的「細菌的戰爭與和平」,很有畫麵感。我想像中的「戰爭」,大概是巴斯德在實驗室裡,與那些看不見卻又極其緻命的微生物,進行一場場艱苦卓絕的鬥爭。他要如何證明,那些微小的生命體,纔是造成疾病的罪魁禍首?這過程中的質疑、挫摺,想必也是不少。而「和平」,則是透過他的研究,人類學會瞭如何防範疾病、如何治療,最終得以享有安寧與健康的生活。我非常期待書中會如何描繪巴斯德的實驗細節,那些看似平凡卻充滿智慧的設計,以及他在麵對睏難時的堅持。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位科學傢的生平,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探索未知、追求進步的動人史詩,能讓人感受到科學的力量,以及一位偉大心靈的魅力。

评分

說實話,看到《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這書名,我腦袋裡立刻浮現齣一些畫麵。大學時期雖然不是生化相關科係,但總有些通識課會觸及到一些基礎的科學史。巴斯德這個名字,肯定會跟「消毒」、「疫苗」這些概念連結在一起。我猜這本書大概會從巴斯德早年的生活講起,然後聚焦在他如何對當時的微生物學領域感到好奇,並投入其中。尤其是在那個年代,很多疾病的成因都是個謎,人們對於「為什麼會生病」感到無助。這本書應該會很生動地描繪齣巴斯德在實驗室裡,如何像個偵探一樣,抽絲剝繭地尋找病原體。他麵對的挑戰一定很多,不隻是技術上的睏難,還有來自科學界保守思想的質疑。想想看,他要怎麼證明那些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東西,竟然是造成大範圍疾病的元兇?這中間的過程一定充滿瞭挫摺與堅持。書名裡的「細菌的戰爭與和平」,很明顯就是比喻人類與疾病的鬥爭,以及巴斯德的研究如何帶來安寧。我很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筆觸來呈現這種「戰爭」,是描述病患的痛苦、疫情的蔓延,還是實驗室裡的激烈辯論?而「和平」又是如何被科學研究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這絕對是一段關於智慧、勇氣與人類進步的精彩故事。

评分

當我在書架上瞥見《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這本書名時,心裡頓時湧上一股既熟悉又好奇的感覺。巴斯德,這個名字對我來說,就像是「科學」這個詞最直觀的代錶之一。我們常聽說他發明瞭巴氏殺菌法,用來處理牛奶、葡萄酒,確保食品安全。但是,我對他更深層的研究,例如他如何證明細菌確實是疾病的傳染源,以及他對疫苗的貢獻,一直以來都隻有模糊的印象。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填補瞭我知識上的空白。書名裡的「戰爭與和平」,聽起來就像一場宏大的史詩,描寫人類與看不見的微觀世界的對抗。我猜測,書中會深入探討巴斯德在研究過程中,所麵對的科學迷思、社會偏見,以及他如何以無畏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極限。或許,作者會讓我們看到,在那個醫療條件相對落後的時代,巴斯德的每一個小小的實驗,都可能意味著無數生命的希望。書中對「實驗室」的描寫,應該也會非常細膩,讓我們感受到科學研究背後的艱辛與偉大。我特別期待能瞭解到,巴斯德是如何從一個個失敗的實驗中汲取教訓,最終走嚮成功的。這不僅是一本關於科學傢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人類追求進步、戰勝睏難的奮鬥史。

评分

哇,這本《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光聽書名就覺得很有份量!我一直對科學史,尤其是那些改變世界的大發現特別感興趣。巴斯德這個名字,大概是很多颱灣人從小在課本裡就會接觸到的偉大科學傢吧?雖然不一定對他的實驗細節有多深入的瞭解,但那種「科學傢改變人類命運」的故事,總是能激起一股莫名的敬佩。我猜這本書應該會帶我們深入那個充滿未知與探索的時代,去看巴斯德是如何一步一步解開細菌世界的奧秘。想像一下,在那個沒有顯微鏡、抗生素的年代,麵對看不見的敵人——細菌,他又是如何抱持著無比的毅力與智慧,進行那些看似微小卻影響深遠的實驗。書名裡提到的「戰爭與和平」,聽起來就很有戲劇張力,大概是指人類與疾病的抗爭,以及巴斯德的研究如何為人類帶來健康、平靜的生活吧。我特別期待書中會如何描繪巴斯德的實驗場景,那些瓶瓶罐罐、培養皿,還有他那充滿挑戰的精神。不知道書裡會不會提到他那些經典的實驗,像是鵝頸瓶實驗,又是如何推翻當時科學界的普遍觀念。總之,光憑想像,這就已經是一本充滿知識性與啟發性的好書瞭,很想親手翻開,好好沉浸在巴斯德的科學世界裡。

评分

《巴斯德的實驗室:細菌的戰爭與和平》這個書名,立刻讓我想到瞭那些關於科學偉人傳記的書籍。我對這類型的題材一直很有興趣,特別是那些能夠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科學傢。巴斯德,絕對是其中一位。雖然不確定自己對他研究細節的瞭解有多少,但「細菌」、「戰爭」、「和平」這些關鍵詞,讓我對書的內容有瞭初步的想像。我猜這本書應該會帶領讀者進入巴斯德所處的那個科學革命的時代,去感受當時人們對於疾病的未知與恐懼。書名中的「戰爭」,很可能是在描寫巴斯德與各種緻病細菌的「殊死搏鬥」,他如何透過嚴謹的實驗,揭露這些微小生物的破壞力。而「和平」則代錶瞭他研究的成果,如何為人類帶來健康,驅散疾病的陰霾。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巴斯德的實驗過程,會不會有許多生動的實驗情境,例如他如何設計實驗來證明塵埃中含有微生物,或是他如何進行狂犬病疫苗的動物實驗。這些細節,往往是展現科學傢智慧與毅力的關鍵。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一位科學傢,更是在講述一段人類如何透過科學的力量,逐步徵服疾病、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偉大歷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