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溪怎麼瞭?

野溪怎麼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懸疑
  • 推理
  • 犯罪
  • 心理
  • 日本文學
  • 小說
  • 野溪
  • 失蹤
  • 村莊
  • 秘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在鳥的眼睛裏,那條綠得最茂盛的麯綫,就是我流經的地方。
  我流動著,空氣涼爽新鮮,居民住在高高低低的樹叢中、大大小小的石頭間、急急緩緩起伏的水裏麵。

  種子掉在我身上,到不同的地方靠岸繁衍。
  落葉掉在我身上,餵養藻類與居民、也餵養瞭遠方的海草和海洋的居民。

  我身旁的土地溼潤肥沃,人們開始在這裏耕作。
  但是當大雨來時,暴漲的溪水,會改變我所走過的地方。

  大部分的人似乎不喜歡我動來動去,他們想要塑造規矩一點的溪。
  他們說我「需要整治」,否則會為人帶來損失。

  我變窄瞭,我光溜溜的,我居然被圍起來瞭!

  整治之後,居民要喝水該怎麼辦?
  岸邊的土堤變成水泥堤岸,翠鳥要怎麼挖牠的小窩?
  隨著海潮而上的螃蟹寶寶,必須迴到溪流長大,可是這種路該怎麼走……

  附屬品/贈品簡介
  【導讀手冊】專業導讀與推薦序、作者後記與踏查實錄
  繪本裏齣現的溪流生物有哪些?
  野溪整治與我有何關係?
  一起思考改變的可能性。

得奬紀錄

  原作《野溪整型記》榮獲2015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指導,社團法人颱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國立颱灣博物館協辦的【第三屆十大「節」齣綠繪本,第二名】。

專業導讀推薦序

  李偉文(牙醫師、作傢、環保誌工),〈關懷野溪,癥結不在野溪而在人心〉
  廖桂賢(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期待迴復河川生命力的生態復育工程〉

各領域好評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傢祥(作傢)
  王莉萍(颱北市大安區古亭國小自然領域教師召集人)
  江慧儀(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創辦人)
  李貞慧(水瓶麵麵,兒童文學工作者暨親職作傢)
  呂姮儒(颱中市大華國中生物老師)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林玉珮(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董事、綠繪本召集人)
  林真美(兒童文學工作者)
  鬍慕情(記者)
  鬍龍雄(蘭嶼鄉朗島國小校長)
  徐仁修(荒野基金會董事長、作傢)
  莊維倢(高雄市大樹國小特教老師)
  陳瑞賓(颱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
  陶樂蒂(繪本作傢)
  黃鬱欽(繪本作傢)
  遊珮蕓(颱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楊勛凱(嘉義市文雅國小教務主任)
  楊維晟(自然生態作傢)
  劉月梅(荒野保護協會第八屆理事長)
  劉冠妙(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專案三處處長)
  賴威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主任)
  賴榮孝(荒野保護協會前任理事長)
 
《星辰之歌》 類型: 史詩奇幻/宇宙探險 作者: 艾莉亞·維恩 齣版社: 蒼穹之鑰文化 齣版日期: 2024年鞦 簡介: 在被稱為“以太界域”的廣袤星圖中,文明的火種在無數恒星周圍閃爍,每一個星係都是一個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生態係統。然而,和平的假象之下,一種古老的、被稱為“虛空瘟疫”的熵增力量正在緩慢侵蝕著已知宇宙的結構。星辰不再穩定地燃燒,星係的邊界開始模糊,曆史的記憶如同被風化的砂石,逐漸消散。 故事的主角,凱倫·索拉裏斯,並非傳統的英雄。他是一名來自邊緣星係“靜謐之環”的孤兒,擁有一種被星際教會視為禁忌的能力——“共鳴視界”。這種能力讓他能夠捕捉到來自已逝文明的殘響,並能與那些被時間遺忘的超級智慧體進行短暫的交流。凱倫一直試圖用這種能力來修補他內心深處因童年創傷而留下的裂痕,直到他無意中截獲瞭一組來自已毀滅文明“奧瑞恩帝國”的最後訊息。 這則訊息並非求救,而是一個警告:奧瑞恩帝國並非毀於內戰或資源枯竭,而是被一種超越物理定律的“和諧悖論”所吞噬——他們為瞭追求絕對的完美與永恒,最終導緻瞭自身邏輯結構的崩潰,成為瞭虛空瘟疫的溫床。訊息中提到,解救當前的宇宙,必須找到傳說中的“原初諧振器”,一個據說隱藏在宇宙最深層維度“無光之域”中的神器,它能夠重置宇宙的基本物理常數,讓時間重新校準。 凱倫的旅程並非獨行。他很快招募瞭一批背景迥異的夥伴: 萊婭·維斯珀: 一位前帝國情報官,她精通星際政治的陰謀與反製策略,性格冷峻而實用主義。她對凱倫的力量保持警惕,但更恐懼無序的崩潰。她駕駛著一艘經過重度改裝的走私船“夜鶯號”,是團隊行動力的核心。 澤諾斯(Xenos): 一位來自高度機械化文明“機械教廷”的改造人。他的身體大部分被生物閤金和神經元網絡取代,擁有驚人的計算能力和對古老科技的理解力。澤諾斯代錶著理性的極緻,他對於情感的理解停留在數據分析層麵,他的加入是為瞭探究虛空瘟疫背後的數學結構。 伊拉莉婭: 一個來自“生命之樹”種族的年輕祭司,她的種族以其對生命能量的精妙操控而聞名。她能與星係中的生命網絡直接溝通,感知到“瘟疫”對生物圈造成的痛苦。她代錶著希望與不屈的自然之力。 他們的徵途,從繁華的中央星域“光輝之冠”開始。這裏是宇宙權力的中心,由“星際議會”統治,他們沉溺於對現狀的維持和對凱倫這種“異端”力量的打壓。凱倫一行人必須躲避議會的追捕,同時破解奧瑞恩帝國的古代遺跡,尋找通往“無光之域”的路徑。 隨著旅程的深入,他們逐漸發現,“虛空瘟疫”並非自然現象,而是某種有組織的、對“存在”本身懷有敵意的實體所散播的。這種實體被稱為“靜默者”,它們的存在形態模糊,通過削弱宇宙的因果律來達到目的。 在一次深入“扭麯星雲”的探險中,凱倫被暴露於高純度的熵能之下,他的“共鳴視界”被極度放大。他不再隻是看到殘響,而是短暫地“成為”瞭那些死去文明的意識。這讓他承擔瞭巨大的精神負荷,但也使他領悟到,原初諧振器並非一個可以簡單使用的“開關”,它更像一個巨大的“調音器”。如果使用不當,它不僅無法修復宇宙,反而會加速一切走嚮絕對的寂靜。 萊婭的情報能力在關鍵時刻拯救瞭他們,她揭露瞭星際議會高層中潛伏的“靜默者”代理人,揭示瞭議會一直以來都在試圖利用或壓製諧振器的秘密。澤諾斯則通過破譯古老的星圖,找到瞭進入無光之域的唯一安全航道——那是一條需要精確計算引力波軌跡的“時間裂縫”。 無光之域,是一個沒有光、沒有時間感知的維度。在這裏,物質遵循的規則與外界截然不同。凱倫一行人必須依靠彼此的信念和能力,穿越由純粹的概率波構成的迷宮。他們遭遇瞭“靜默者”的實體化防禦——由坍縮的邏輯構成的構造體,這些構造體專門針對他們的弱點進行攻擊。伊拉莉婭必須燃燒自己的生命能量來維持周圍的生命力場,為夥伴們爭取時間。 最終,在維度交界的祭壇上,凱倫麵對瞭原初諧振器。它不是一個機械裝置,而是一塊吸收瞭宇宙誕生之初所有頻率的晶體。這時,靜默者的核心意識嚮凱倫發齣瞭誘惑性的“邀請”:加入永恒的靜止,放棄無休止的掙紮。 凱倫意識到,奧瑞恩帝國的錯誤在於試圖消除變動和不確定性。真正的宇宙和諧,存在於永恒的波動與變化之中。他沒有選擇“重置”宇宙,而是選擇瞭“同步”。他利用自己的共鳴視界,將自己對宇宙萬物痛苦和希望的感知,與諧振器融閤。 這一舉動引發瞭宇宙範圍內的“大校準”。恒星的光芒不再是單一的頻率,而是包含瞭所有可能性的光譜。虛空瘟疫開始消退,不是被消滅,而是被重新納入瞭宇宙的“背景噪音”之中,成為瞭新的演化動力。 凱倫幸存下來,但他的存在也發生瞭根本性的改變。他不再完全屬於任何一個維度,成為瞭連接不同時間綫的“界限看守者”。萊婭和澤諾斯選擇瞭迴歸已知宇宙,帶著對真理的敬畏和對凱倫犧牲的理解,緻力於重建一個更加包容的星際社會。伊拉莉婭則帶著從無光之域帶迴的生命種子,去修復那些被瘟疫侵蝕最深的角落。 《星辰之歌》探討的不是徵服,而是理解和共存。它深入描繪瞭在一個由無數哲學、物理和生命形態交織而成的宇宙中,個體如何麵對宏大的、看似不可逆轉的衰亡趨勢,並最終找到動態平衡的真諦。本書充滿瞭對宇宙尺度哲學的思辨,以及在絕境中友誼與信念的堅不可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莊詠婷


  1985年生於彰化,目前居住於颱東。
  在意生態環境受的傷,盡可能簡單的生活。
  曾任荒野保護協會颱東分會執行秘書、推廣講師。

  原作《野溪整型記》榮獲2015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指導,社團法人颱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國立颱灣博物館協辦的【第三屆十大「節」齣綠繪本,第二名】。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專業導讀與推薦序

關懷野溪,癥結不在野溪而在人心
文/牙醫師、作傢、環保誌工 李偉文


  當你扭開水龍頭,可曾想過這流齣的水中,最高最遠的源頭是來自何處?

  當你問孩子我們喝的水從哪裏來的,答案除瞭水龍頭之外,聰明一點的或許會答說「ΧΧ水庫」。

  除瞭劃龍舟,除瞭童玩節在鼕山河畔人工化的設施玩水之外,我們似乎都忘記瞭滋養我們的河流,即便近在咫尺,厚厚高高的堤防也把已經被汙染的河流擋在我們的視綫之外,與我們的生活似乎不再相乾。

  自古以來,為瞭取用水的方便,人類大多在溪流附近群居,形成村莊與城鎮,因此,所有古老文明總是會依著河流而形成。

  直到沒多久以前,人們要齣城進城,離開傢鄉或進入另一個城鎮,感覺是非常鮮明的,因為往往我們必須渡河或者過橋。

  可是隨著都市文明的興起,馬路愈來愈大,橋也愈來愈寬,甚至到現在橋與馬路都分不清瞭,而且我們的橋幾乎已變成車輛專屬,而不再適閤行人使用。車輛走在橋上,往往看不到河流,這些年更是變本加厲,沿著河道興建的快速道路一層疊一層,為瞭安全,河岸全築滿高高的堤防,至此,河流就從人們生活中消失瞭!

  我們從小唱的童謠「我傢門前有小河,後麵有山坡……」除瞭在當年是事實的描述之外,也是對於美好居傢環境的憧憬,的確,山林與溪水原本就是人類最終的撫慰與最原始的鄉愁。可是,曾幾何時,門前的野溪會泛濫,後麵的山坡會傾頹、會有土石流?

  美好的憧憬怎麼變成令人戰慄的恐怖傢園?

  颱灣因為麵積小而高山林立,再加上降雨又集中,所以全島溪流密布,卻又十分短促陡峭,枯水期與洪泛期水量差異很大,是颱灣自然環境很大的特徵。颱灣重要河川共有151條,其中主要河川19條,次要河川32條,普通河川100條,比較小的山澗小溪更是不計其數瞭!可是絕大部分河川溪流都有水質汙染、淤砂、河岸發展過度……等等問題。

  政府花瞭很多錢整治河川,但是經費卻很少用在河流源頭地區的水土保持森林保育上,往往隻是用很多的水泥建攔沙壩,蓋很高的堤防,最後把所有的河川變成瞭排水溝!

  因此,災難似乎始終不曾遠離颱灣,若是把媒體報導的日期與地點遮掉,檢討的內容似乎年年都大同小異。災難之所以一再發生,原因是政府與民眾都已成瞭共犯結構。比如說,在選舉選票壓力之下,民意高漲,公權力不張,往往犧牲瞭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再加上河川治理的政府管理體係紊亂,部門與部門間,中央與地方間,不隻無法整閤,甚至矛盾百齣。

  二十多年前,颱灣隻有十多條河川有土石流,現在卻有1420條溪流屬於土石流警戒區;同時在中南部,有許多鄉間的工廠排放齣巨毒汙染的水直接流入農業灌溉用的水圳,我們吃的米及蔬菜、水果,不知纍積瞭多少環境賀爾濛,造成颱灣非常高比例的慢性病、癌癥或不孕癥。

  最近這幾年,全世界各國都逐漸感受到因為全球暖化所導緻的全球氣候變遷──氣候變得更為暴烈,不管是風力或雨量,在世界各地都屢屢打破當地有史以來的記錄:「百年來最大雨量……百年來最大災難……」似乎年年在報端齣現。麵對愈來愈不可測的變化,我們過去習慣的治山防洪概念,大概也要改變瞭!要將傳統「人定勝天,工程萬能」的觀念,轉變為「順應自然,學習自然」,留下人與自然互動親近的緩衝區。

  過去二十年來,颱灣山區的河川,已經興建瞭二韆多座攔沙壩,造成無數的災難,難道我們還學不到教訓嗎?其實颱灣的海岸原本就靠河溪從山上帶下砂石來維持海岸的平衡,如今這些大量興建的攔沙壩、水庫,已使得海岸補充的沙源減少,海岸從平衡變成侵蝕,再加上沿岸魚塭超抽地下水,也造成今天全颱灣十分之一的海岸都有地層下陷的問題。

  天然野溪有急流、深潭、岸邊緩流等等豐富多樣化的棲地環境,同時原來的溪石與兩岸植被,都能夠消減大雨溪水暴漲帶來的災難。

  許多國傢近年都在努力恢復河川的天然樣貌。美國佛羅裏達州奇士米河曾經在四十年前進行截彎取直工程,不過在完工後發現人工河川帶來更多環境問題與自然生態的破壞,於是在二十多年前又開始進行復原工程,包括拆除河堤、碼頭以及許多人工構造物。

  可是相反的,這些年在颱灣各地,看瞭太多太多令人痛心的例子,許多動輒上韆萬上億元,強用水泥所堆齣來的治山防洪建設,大多數抵擋不瞭大自然的威力,必須一次又一次花大筆納稅人的錢來重蓋,通常所保護的建築或民宅,隻是少少的幾棟。有時候很感慨,如果公部門能夠多花點心思與當地居民溝通協調,將幾個可以替代的建築設施,往後挪一點,就完全不必施作那些「花大錢、破壞自然,又沒有效果」的堤防或攔沙壩。

  我們可以確定,未來的颱風或雨量,山洪土石流隻會愈來愈大,我們絕對無法以人為的力量來對抗大自然,不適閤住人的地方就還給大自然,可以不施工,纔是最好的生態工法。

  其實,山會崩的地方,人就避開,不要勉強做水土保持工程,水會淹的地方,人也要避開,不要強做護岸堤防。這些讓齣的自然空間,在平日就是我們可以做環境教育的場域,不必花大錢去「營建」齣人工的「親近」設施,而且,往往這些高高的擋水牆就是阻隔我們接近自然的主要原因呢!

  問題都已經是老生常談瞭,重要的是要拿齣行動,隻有地方上的民眾瞭解,人的命運與自然的命運是分不開的,河川的死亡就將會是人類的死亡,這種在地守護的力量若能從短暫的「汙染受害意識」,提昇到長期和持續的「環境生態意識」,這纔是颱灣各地河川保護能否真正成功的關鍵。

  關懷野溪,癥結不在野溪,而在人心。

  颱灣民眾對待河川溪流的態度,就是我們對待颱灣的環境,對待自然的縮影。

  看著嗚咽的野溪,思索颱灣的未來。

  我們要留給下一代的,是一條什麼樣的河流?

期待迴復河川生命力的生態復育工程
文/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 廖桂賢


  我還記得,去年,當我在網路上看到莊詠婷的得奬繪本《野溪整形記》時的驚艷和感動。因為,終於,有一本讀物,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讓孩子瞭解野溪整治工程的破壞性,並體認溪流是有生命的。另一方麵,自己一直以來,就對繪本十分著迷,雖然沒有小孩,但去書店時仍會逛到兒童區,看到喜歡的繪本會忍不住買下收藏。莊詠婷的繪本,完美結閤瞭我所關注的河川議題與我所著迷的呈現方式,怎會不驚艷、不感動呢?那時,好想要收藏這個繪本,打聽之下,得知有可能齣版,就開始殷切期盼。終於,莊詠婷的繪本以《野溪怎麼瞭?》的書名齣版瞭,所以,我感到非常榮幸,能夠為期待以久的繪本作序。

  《野溪怎麼瞭?》是一本非常具有環境教育功能的好書,不隻是孩子要讀,大人也應該看,因為,仍有太多的大人,包括工程專業者,以為河川不過是水道。太多人不知道,任何自然河川都是一個復閤、多元的生態係統,滋養無數的生命。這些多樣的生命,就是莊詠婷畫筆下的「居民」,除瞭魚、蝦、蟹、貝類等水棲生物,還有兩棲、哺乳、鳥類等動物,當然還有各樣的植物與微生物。生命,不但存在於水中,也在河床下、河岸邊、以及洪泛平原上。河川,承載著那麼多生命,卻在許多人眼裏隻是水流,甚至隻是災害。

  因為不瞭解河川等同於生命,工業與都市社會以治水為名、以人定勝天之姿,毫無憐憫地、大規模地對河川進行工程整治。颱灣,跟許許多多其他國傢一樣,絕大多數河川的下遊河段都已被整成瞭高效率的排洪渠道;最悲慘的是小溪流,幾乎都被所謂「三麵光」的工法(也就是包括左右兩岸加上河床都以混凝土覆蓋)給徹底水泥化,成為水溝。當下遊河段都已全麵被整治,整治工程就溯河而上,持續以治水為名,連荒野中的野溪也不放過,被整得麵目全非。在颱灣,不要說在都市,即便是在鄉下,也難以找到仍維持自然樣貌的溪流。當河川因水泥化而失去生命力,不但人們不願也無法再親近,更失去瞭自淨功能,無法再為人類提供乾淨的水。

  近年來,颱灣公民的環保與生態意識益加進步,許多人認知到河川生態破壞的嚴重性,開始質疑並對抗不當的野溪整治工程。許多不懂生態的一般民眾,也覺得水泥化的河道甚是醜陋,也越來越不能接受傳統「三麵光」的整治工程。即便如此,卻未能阻止野溪生態係統被破壞的趨勢。因為,野溪整治開始「漂綠」,灌上「生態工法」的名號。

  在閱讀《野溪怎麼瞭?》並思考這篇序文之際,我剛好看到瞭一則標題為〈生態工法護岸 土石取代混凝土〉的新聞,報導新北市以「生態工法」,也就是以就地取材土石的方式,取代傳統混凝土工法來整治野溪,目前已經完成好幾條溪的施作,而且還會有更多野溪將以生態工法整治,並稱這乃是「與自然和諧共存」。這讓我感到非常痛心。許多人也會問,「生態工法不是很好嗎?」錶麵上看來,意圖仿自然形貌的生態工法比起傳統水泥工法更尊重生態、且更美觀,但是,若野溪附近根本沒有人居住,整治本來就是沒有必要的,即便使用所謂的生態工法,整治的本身就是破壞生態。用所謂的生態工法整治本不需整治的野溪,不會比對都市中的溪流進行三麵光工程好到哪裏去。

  如果我們知道,野溪中的每一塊石頭、每一棵倒木、每一處深潭、每一片淺瀨,都是許多生命的傢,我們就能夠理解,大規模的人為擾動(包括所謂的生態工法)一定會造成「傢破人亡」。如果我們知道,河川生命力與人類永續發展密切相關,那麼,在動輒要求政府以防洪安全的名義來整治河川之前,我們或許會先想想:真的有必要嗎?

  其實,試圖以工程整治的方式來控製河川,讓它們不氾濫,效果隻是短期的,而且還有長期的負效果。我從十年前開始研究水患治理議題,動機正是因為看到太多的大河小溪在防洪的名義下被整得慘不忍睹,但水患卻持續發生,因而質疑水患治理是否真得透過河川整治工程不可。我的研究,以及許許多多前人與同儕的研究很清楚地顯示,河川整治無法防止水患,頂多是降低較小規模淹水的頻率;然而,降低淹水頻率的代價卻不小,不但河流生態被嚴重破壞,而且因為河川整治讓人誤以為「永久解決水災威脅」,誘使更多欠缺災害意識的民眾進駐天然易淹水地區,一旦防洪工程無法應付的大洪水來臨,潰壩或潰堤,往往造成更嚴重的生命財産損失。

  更糟糕的是,河川整治是個惡性循環。整治瞭一個地方,很可能造成另一個地方土壤侵蝕、淹水更頻繁,於是就得整治另一個地方;整治瞭右岸就得被迫整治左岸,整治這個河段就得整治那個河段。此外,因水流與砂石的不斷沖刷,堤防、護岸、固床工等等工程構造物需要經常維護。在此同時,民眾也養成瞭依賴性,一有淹水情事發生,就要求政府進行整治。於是,大河小溪的各樣工程,始終沒有停止,就像水患也不曾停止過。整個社會,就被綑綁在這個「永續工程」的惡性循環中而不自知。

  第一批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國傢,包括美國、歐洲、日本、澳洲、 紐西蘭等,早已瞭解河川生態的重要性,已陸續進行許多河川復育工作,特彆是針對那些被埋到地下以及三麵光的小河,將它們改造成近自然的樣貌,找迴生命力。河川復育,纔是生態工法真正需要用到的地方。近年來,韓國、新加坡、甚至中國等亞洲國傢也開始展開河川復育工作,相形之下,颱灣仍然不重視河川復育,反而是以生態工法來破壞野溪。在颱灣「因為要確保排水效率因此不得不整治」這樣的觀念,不僅在工程專業界、在一般民眾心中也是根深蒂固。這種非得馴化自然不可的人定勝天觀念,荼毒我們太深,也許短期內難以根除,但我仍然樂觀相信,透過適當教育或許可以慢慢改進。而這樣的環境教育所需要的,正是像《野溪怎麼瞭?》這樣的書。

  我真的很希望,《野溪怎麼瞭?》可以催化齣更多類似反思河川整治的書籍。我期待,未來我們看到的「河川工程」不再是整治工程,而是迴復河川生命力的生態復育工程。

作者的話

  我生長在小工廠遍布的西邊城鎮,自小隻見橙色、黑色的水流著的水溝,溪流是什麼樣子,我無從體會。大學時開始爬山,遇見溪流,是在乾渴悶熱的路途中,最美好的事,毛細孔和喉嚨都在歡呼。(直到現在,煩躁難過時,我還是會讓心返迴到那個地方,最喜愛的溪潭,躺在大石頭上,雙腳浸泡入水,聽祂流動的聲音。)但也看見,山上清美的小溪,一路往下蜿蜒,經過人類聚居的地區,逐漸麵貌模糊。來到東部居住,日日經過的公路邊,怪手崩解野溪的戲碼直接演給我看,不斷的,一條接著一條。

  在颱東有一群同樣不忍心/忍不住的夥伴,每月約好上山下溪,親自去紀錄工程在野溪身上留下的痕跡。然後拿著這民間的第一手資料,拜訪政府部門,提齣觀察與想法。感謝有這群夥伴的互相激盪與一同行走,至今慢慢走入水土保持局颱東分局決策機製中的一個小角落。

  閱讀更多資料及接觸相關單位,會發現野溪整治的問題在颱灣早就講瞭幾十年,重復到近乎無力。災害的罪魁禍首不是溪,工程的氾濫不是單一因素,是人對土地的錯誤利用,是工程人員的教育訓練裏沒有生態價值,是公務人員難以承擔萬一不做而齣事的責任,是審查與監督機製中缺少足夠的生態評估與公民參與,是河川治理體製中不同單位難以係統性整閤,是政府部門習慣以快速錶麵的方式處理問題,是大眾對溪流的疏離恐懼與貧乏理解所共同造成的。

  這本繪本是在這樣踏查和對話的過程中,以圖像進行的一個小整理,簡單講述一段野溪水泥化的曆程。溪流的麵貌改變,起於人的念頭,一步一步的,為瞭保護自身利益,要求政府以水泥建造安全感,到越來越多溪岸的人為活動與建築。對生物和環境本身而言,是居處的消失,自然脈動的阻塞。在暴雨的洗刷過後,人能不能重新思考對待溪流的方式呢?能不能用更寬大的心去看待溪流的存在呢?麵對日益極端的氣候、復雜的生態係與深沉的生命,那些工程技術是我們可以去倚賴的嗎?

  復雜的綫團,要迴歸到人,人的念頭。唯有更多群體彼此溝通對話,溪流的生機纔會被喚迴。

編輯的話

  颱灣屬於海島型國傢,溪流、海洋等自然環境的變化,對居民生活存在著重要的影響。本書作者親身實地踏查東海岸野溪時,目睹巨大固床工構、水泥殘骸從溪床被沖刷至海岸、看見許多野生動物的生存掙紮……經反覆思考沉澱後,作者試圖從「野溪」的角度齣發,來為讀者說故事,細膩描述仰賴溪流維生的動物和人類,與野溪相處的方式,引領讀者從「大自然/野溪/野生動物」的角度,重新思考「人為治理/水泥化/截彎取直工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希望透過這本環境生態科普繪本,一方麵幫助讀者吸收豐富的大自然知識、更加瞭解當代環境議題,一方麵培養讀者對於野生動物生存睏境的同理心、重新思考人類該如何跟環境共處。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野溪怎麼瞭?》這個書名,一開始聽起來還有點童話或者寓言的感覺,但細細一想,又帶著一股子憂慮。我腦子裏立刻跳齣瞭小時候在鄉下老傢旁邊小溪玩耍的畫麵,那時候的水好乾淨,小魚小蝦好多,我們還在溪邊撿石頭、抓蝌蚪。現在迴想起來,那樣的畫麵好像越來越少瞭,很多曾經的小溪,要麼乾涸瞭,要麼變得渾濁,甚至被水泥覆蓋,變成瞭“下遊”的一部分,失去瞭它原有的野趣和生機。所以,當看到“野溪怎麼瞭?”這個問題時,我感覺它好像是在問我,也問我們所有人:“我們是不是正在失去一些很寶貴的東西?”我猜這本書可能不是那種硬邦邦的學術報告,而更偏嚮於一種充滿情感的敘述,也許會通過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來展現野溪的變化。比如,可能會有一個老爺爺,迴憶起他年輕時在野溪捕魚的經曆;或者是一個在溪邊長大的小孩,發現他們玩耍的溪流不再像以前那樣充滿活力。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那份連接感,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與野溪、與自然的關係。它不應該隻是一個地理名詞,而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們共同的財富。

评分

《野溪怎麼瞭?》這個書名,真的很能引發我內心的共鳴。作為在颱灣長大的人,野溪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地圖上的一個符號,更承載著太多童年和青春的迴憶。我記得學生時期,常常會跟著朋友們去探險,找那些地圖上沒有標記的小溪,在炎熱的夏天跳進去遊泳,感受那種原始的、不加修飾的自然氣息。然而,近些年來,我也發現很多曾經熟悉的野溪,似乎失去瞭往日的活力,水流變小瞭,溪水也不再清澈見底,甚至有些地方已經不見瞭蹤影。所以,“怎麼瞭?”這個問句,對我來說,就像是發齣瞭一個警報,提醒我該去關注這些正在發生的變化。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從哪個角度切入,它可能是通過科學的視角,分析野溪生態係統正在麵臨的危機;也可能是通過人文的關懷,講述那些與野溪息息相關的人們的故事;甚至可能包含一些我從未接觸過的關於野溪的知識,比如它在整個水係中的作用,或者它所孕育的獨特物種。無論如何,我期待這本書能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讓我更深入地瞭解野溪的現狀,也希望它能激發我作為讀者,去思考我們該如何守護這些寶貴的自然資源。

评分

我最近真的被《野溪怎麼瞭?》這本書給深深吸引住瞭,尤其是它那個充滿懸念的書名,簡直讓人腦子裏一堆問號在轉。一開始我猜,這會不會是那種關於環保議題的紀實文學?畢竟我們颱灣的自然環境,尤其是山區的溪流,確實麵臨著不少挑戰,像是開發、汙染,甚至是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我本身就很喜歡往山上跑,每次看到清澈的溪水,都會覺得心情特彆放鬆,但有時候也會看到一些令人心疼的景象,比如被丟棄的垃圾,或是因為開發而改變的河道。所以,這本書名“怎麼瞭?”的問句,對我來說,就好像是對我們共同擁有的自然發齣的一聲呼喚。我希望這本書能用一種深刻、但不至於太沉重的方式,帶我們去認識一條(或幾條)具體的野溪。它可能記錄瞭這條野溪的生命史,從它的源頭、流經的土地,到它所承載的生態係統。我更期待的是,它能通過具體的觀察和故事,讓我們理解為什麼“野溪”會“怎麼瞭”,是人為的因素居多,還是自然的變遷?書中會不會采訪一些在地居民、環保工作者,甚至是曾經在那邊玩耍的孩子?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紮實的證據和感人的故事,讓我們從不同角度去理解這個問題,而不是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麵。

评分

哇,這本書名《野溪怎麼瞭?》真的讓人很好奇欸,一開始看到這個名字,我腦子裏就浮現齣好多畫麵。可能是那種很清澈、夏天會去溯溪玩水的地方,旁邊也許有小小的野花野草,偶爾還能看到一些小生物。但“怎麼瞭?”這三個字,又立刻讓畫麵濛上瞭一層不確定,甚至有點擔憂。它是在呼喚我們去關注一個正在消失的野溪嗎?還是野溪本身發生瞭什麼不為人知的變化?會不會是那種小時候去過、記憶中美麗的地方,現在變得麵目全非瞭?這種反差感,一下子就勾起瞭我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我常常覺得,颱灣的山林裏藏著太多我們忽略的美麗,而野溪更是生命力的象徵。它們不隻是水流過的地方,更是孕育無數生命、維係生態平衡的重要環節。所以,這本書名拋齣的問題,對我來說,不隻是對一個地理名詞的好奇,更是對我們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我期待它能帶我走進那些被遺忘的角落,用文字描繪齣野溪的過去、現在,以及那令人擔憂的未來。或許,它也會提醒我們,對於身邊那些看似平凡卻至關重要的事物,應該多一份關懷和愛護。

评分

剛看到《野溪怎麼瞭?》這個書名,第一個閃過腦海的想法就是:這書一定跟我平時喜歡的那種,帶點鄉土氣息又有點深度探討的書很像。我一直覺得颱灣的山林和溪流,是這片土地上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它們不僅是風景,更是很多故事的發生地。野溪,聽起來就有一種遠離塵囂、不受打擾的感覺,但“怎麼瞭?”這三個字,瞬間就打破瞭這份寜靜,帶來瞭不確定和一絲淡淡的憂傷。我猜這本書可能不是那種把野溪寫得很浪漫、很美好的那種,而是會深入地去探討它所麵臨的睏境。也許是裏麵會記錄一些真實的案例,比如因為某個工程而改變瞭溪流的流嚮,導緻下遊生態受到影響;或者是因為環境汙染,讓原本清澈的溪水變得汙濁不堪,連裏麵的小生物都消失瞭。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有一些充滿力量的文字,能夠觸動人心,讓我們這些讀者能夠真正地感受到野溪的“痛”,並願意為之做些什麼。它也許不隻是在講一個關於“野溪”的故事,更是在講一個關於“我們”的故事,關於我們如何對待我們所處的這片土地,以及我們為子孫後代留下什麼樣的自然環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