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記憶,從這裏齣發:一青妙的颱灣東海岸

溫暖的記憶,從這裏齣發:一青妙的颱灣東海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一青妙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日混血作傢一青妙繼《我的颱南》後再度啓程 探索寶島東海岸風情,發掘颱灣的另一種麵貌 在一青妙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發現最純粹的感動。藉由寫作,她不斷探尋、追索自己的傢族史,一次又一次以自己的方式貼近這片土地,不僅為傢族寫史,更為颱灣這座島嶼留下珍貴的側寫。這一迴,在《溫暖的記憶,從這裏齣發:一青妙的颱灣東海岸》一書中,一青妙將目光移到瞭基隆、九份、宜蘭與花東,不僅流連忘返,更要透過圖文並茂的紀錄,和讀者分享當地的一切美好。 在「基隆」這塊與她淵源最深的土地上,一青妙遙想著顔傢的昔日風光,占地廣大的中正公園,過去正是她的父親顔惠民的齣生地「陋園」,盡管如今已歸政府所有,她仍不禁在這裏緬懷無比親近的傢族往昔。 一青妙為三星蔥餅著迷,而到「宜蘭」羅東鄉體驗蔥農生活,全副武裝練習栽蔥、洗蔥,初嘗所謂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又到頭城參加搶孤,感受颱灣民俗慶典的充沛活力與地方特色,「透過搶孤這項祭典活動加深和地方的關係、重新認識在地的曆史」。蘇澳冷泉、鼕山河、幾米廣場,這些引人入勝的宜蘭景點也在在有她的身影。 一青妙更重迴依稀留存在年少記憶中的太魯閣,憶起過去父親到「花蓮」齣差時經常帶迴太魯閣的石頭給她,年幼的她不懂得珍惜,及長纔發現花蓮的石頭並不僅是一般的石頭,但珍貴之處不在於它們是珊瑚或玉石,而是因為那是父親為她精心挑選的。她還造訪電影《太陽的孩子》的舞颱豐濱鄉港口村,盡管人口外移又缺少就業機會,導演勒嘎‧舒米與他的母親仍舊留在這裏,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希望未來能夠留給孩子們一些東西」。 此外,一青妙還遠赴「颱東」長濱鄉造訪瞭腳底按摩的創始者吳若石神父(Fr. Josef Eugster),聽他娓娓細數開發這套健康法的始末,年近八旬的老神父至今仍在教會和他的弟子們一同為鄉民服務。她也重迴紅葉少棒隊的故鄉紅葉村,再次追溯這段傳奇的源頭,重溫颱灣棒球史上最輝煌、最熱血的時期,盡管前代凋零、後繼無人,但紅葉少棒隊的曆史就像甜中帶酸的鳳梨,「做為一道『夢想的軌跡』,永遠都是心中難忘的迴憶」。 透過一青妙懇切的筆觸與真摯的情感,在地的美好人情躍然紙上,從未見過的颱灣風情也曆曆在目,她為讀者帶來瞭又一冊引人入勝的作品,聚焦東颱灣的真、善、美,刻劃內心深刻的感動,透過文字的力量,讓人看見最純粹的颱灣。 名人推薦 基隆市長林右昌:一青妙筆,尋根之旅,基隆風情,盡入眼中。 宜蘭縣代理縣長吳澤成:一青妙筆下的宜蘭在呼喚著您,請來親身體驗這份溫暖的脈動。 花蓮縣長傅崐萁:一青妙,筆生花;洄瀾美,不勝收。 颱東縣長黃健庭:一青妙寫齣令人一見傾心、迴味無窮的颱東。 ──縣市首長誠摯推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一青妙(Hitoto Tae)


  颱日混血作傢。父親是昔日颱灣五大傢族之一的基隆顔傢長男顔惠民,母親是齣身石川縣中能登町的日本女性一青和枝,妹妹則是歌手一青窈。

  小時候就讀衛理幼稚園、私立復興小學,十一歲遷居日本,中學時期父親早逝而改從母姓,大學時期母親亦病歿。自牙醫學係畢業後即從事牙醫師工作,同時兼顧以舞颱劇、連續劇為主的演藝事業,並一心緻力於颱日文化交流活動。2015年獲聘為颱南市第一位親善大使,2016年成為中能登町觀光大使,在各種場閤不遺餘力推廣颱灣觀光與文化,堪稱颱日交流的重要推手。

  已齣版作品包括《我的箱子》(2013)、《日本媽媽的颱菜物語》(2014)、《我的颱南:一青妙的府城紀行》(2015)等。由前兩冊散文集改編而成的自傳性電影《媽媽,晚餐吃什麼?》於2017年5月在颱上映。

譯者簡介

張雅婷


  颱灣颱中人,畢業於名古屋大學國際言語文化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喜愛閱讀及翻譯,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譯有《我的颱南》、《一個人開書店》、《銀幕上的新颱灣》等。

  sabiha.cyt@gmail.com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颱灣版序
  
發現「另一個颱灣」

  
  最近幾年我迴來颱灣的機會增加瞭不少,不過多半是因為齣瞭書,所以纔迴來發錶演說或接受採訪,也就是說,幾乎都是與工作有關的行程,這固然令人開心,可是相對地,放慢腳步在颱灣走走看看的時間卻減少瞭。
  
  也許是察覺到瞭我的焦慮,颱灣友人嚮我建議:「要不要去東海岸走走呢?」對那時的我而言,光是「東海岸」這三個字聽起來就很新奇。
  
  以前雖然聽過「東海岸」,但是腦海裏卻沒有任何印象。一九七○年代到八○年代初期我都住在颱灣,在這裏度過瞭童年時代,當時我傢和學校都在颱北,自己所熟悉的地區也僅限颱北周邊而已。
  
  盡管宜蘭、花蓮、颱東等個彆的地名與觀光名勝我略知一二,但對整個「東海岸」的概念或印象卻是一片空白,隻是有股莫名的吸引力強烈吸引著我。因為颱灣人口中的「東海岸」,似乎代錶著「與颱北截然不同的地方」或是「桃花源」。
  
  於是,我對東海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不知不覺也寫成瞭一本書,在二○一六年夏天由日本的新潮社齣版。當時書名的副標題為「遇見另一個颱灣之旅」,特彆點齣瞭「另一個颱灣」的概念。
  
  齣版不久後的二○一六年十一月,我剛好有機會參加自行車環颱一周的環島活動。
  
  一行人從颱北齣發,途經颱中、颱南、高雄等颱灣西半部的大都市,然後由西嚮東橫越,騎上瞭南迴公路的最高點「壽峠」,當時我在路邊停下瞭自行車,放眼望去的風景,至今依然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裏。
  
  峰峰相連的山脈與海岸綫。  
  朝霞輝映的花東縱榖。  
  海水的味道。草原和牛群的氣息。  
  零星分布的原住民部落。  
  與大自然共存的居民。
  
  讓我再度真實感受到「另一個颱灣」的存在。
  
  但真要說的話,在規劃東海岸的旅遊路綫時,比起由南部北上,我更建議各位由北部南下。從颱北齣發往東走,一路上逐步感受「非颱北」的氛圍,周遭的風景和心情也會跟著切換到不同的模式。
  
  踏齣颱北之後,我的第一個目的地,是父親的傢族顔傢的發源地│基隆市,這裏是分隔颱灣東西部的分界點,也是過去往來颱日兩地的人潮集散地。要是放慢腳步,就會發現所到之處幾乎都是與顔傢淵源深厚的地方。而顔傢事業的齣發點九份,則曾經是挖掘煤礦和金礦的礦山,因此逐漸興盛起來,數以萬計的礦工們揮灑著汗水不停勞動,但之後隨著礦業沒落而沉寂;時至今日,懷舊的景緻吸引瞭世界各國的觀光客到訪,重振瞭小鎮的風光。要是離開喧囂雜遝的主街,往寜靜的郊外走,還可以感受到徐徐吹來的微風輕撫著發梢。
  
  接著依序往宜蘭、花蓮、颱東南下,深入自己不熟悉的地帶,因為愈來愈陌生,反而愈能拋開束縛,心情也頓時輕鬆瞭不少。
  
  我想,人情味是颱灣各地共通的特色,但伴隨著旅行,遮蔽視綫的雜質被一一清除,肩膀上的重擔也得以一一卸下,如此一來,就可以暫時脫離被「目標」與「義務」壓得喘不過氣的生活,好好放鬆一下。
  
  近幾年,到訪颱灣的日本觀光客急遽增加,就連我身邊也有許多朋友幾乎每個月都會到颱灣玩,然而即使是這樣狂熱的「哈颱族」,對颱灣東半部也多半抱持著「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想法。
  
  之所以如此,最大的理由在於與西半部相比,東海岸的交通顯得很不方便,觀光資訊也不夠充足。
  
  而我撰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讓更多日本人透過我的書認識更多元的颱灣魅力,而在颱灣發行的中文版如果能讓颱灣讀者發覺這片土地的不同麵貌,因而感到驚喜和喜悅的話,我也就心滿意足瞭。
  
  這本書得以順利付梓,多虧瞭各界人士的熱情參與和協助。
  
  在取材的過程中認識的各位,謝謝你們。
  
  我也由衷感謝基隆市政府、花蓮縣政府與颱東縣政府許多行政人員的鼎力協助。
  
  促成這次中文版發行的聯經齣版公司林載爵發行人、鬍金倫總編輯、林芳瑜主編、林蔚儒編輯,有勞你們費心,非常感謝。另外,如此通暢優美的文筆也要歸功於張雅婷小姐的翻譯,謝謝瞭。
  
  有這樣的機會,能夠再次完成一本關於颱灣的書籍,我感到相當榮幸,也誠摯盼望各位能抽空到東海岸走走,找尋屬於自己的「另一個颱灣」!
  
前言
  
  近幾年來,到颱灣觀光的日本人愈來愈多,對颱灣感興趣的日本人也不斷增加,原本鮮為人知的颱灣小店、巷弄、建築等,也逐漸在日本觀光客當中傳開,使他們能夠更深入認識颱灣。
  
  近來齣版的颱灣相關書籍,內容詳盡到我都嚇瞭一跳,此外五花八門的女性雜誌也掀起瞭一股颱灣熱潮,最近的颱灣特輯裏甚至齣現「巷弄裏的那傢店」之類的介紹,深入探索颱灣的角落。其中推薦的幾乎都是我沒去過的獨傢景點,不難想像採訪者當初是花費瞭多大的工夫纔找到的。
  
  要說這樣的現象是颳起一陣「颱灣鏇風」,感覺卻又不太一樣,藉用我的颱灣漫畫傢朋友哈日杏子發明的「哈日族」一詞來解釋,現在日本全國也有為數眾多的「哈颱族」,集體陷入瞭「哈颱」的熱潮裏。
  
  我認為這是良好的交流模式,當然很樂觀其成。我之前也寫過關於颱日情誼的書籍,看到自己做的事總算慢慢開花結果,真的感到相當幸福。
  
  但由於個性使然,當我看到市麵上四處可見的颱灣情報時,卻忍不住想要抱不平,大聲嚷嚷著:「等等!颱灣明明還有更多有趣的地方啊!」
  
  兩年前,我寫瞭《我的颱南》這本書,那時候我滿腦子想要介紹「魅力完全不輸颱北的地方」,希望讓日本人認識更不一樣的颱灣。後來聽說到訪颱南的日本人絡繹不絕,我的書似乎也發揮瞭一臂之力,甚至有幸被知名的颱南市長賴清德欽點為「親善大使」,對我來說也是人生頭一遭呢。
  
  而現在的我還是有很多想推薦給各位的地方,可以說是不吐不快,因此這一迴請容我重新嚮大傢介紹「東海岸」。
  
  一般日本人聽到「東海岸」三個字,腦海浮現的通常是美國的東海岸。但我這裏寫的當然不是美國,而是颱灣的東海岸。
  
  「咦,颱灣的東海岸有什麼特彆的嗎?」會有這樣的反應並不讓人意外,畢竟日本人到颱灣觀光時,幾乎都是到西半部的颱北、高雄、颱南、颱中等都會區。至今為止,我很少遇到日本人自豪地說:「我去過颱灣的東海岸喔!」
  
  不知為何,在颱灣沒有「西海岸」這個詞,但大傢卻會把東半部統稱為「東海岸」。對一般的颱灣人來說,西半部的颱北、高雄、颱南等地是以個彆的都市來區分,可是東半部的宜蘭、花蓮或颱東等縣市,卻鮮少被視為單獨的個體,往往以方位來概括稱為「東海岸」。這或許和日本國內所稱的「北陸地方」或「瀨戶內地方」有異麯同工之妙吧。
  
  其實在地理範圍上,「東海岸」並沒有明確的定義。我在這本書裏所指稱的東海岸,是北從基隆、南至颱東的颱灣東半部,南北距離大約三百五十公裏,雖然麵積與颱灣西半部相差無幾,但是東海岸有點像「被遺忘的孩子」,由於地形崎嶇、交通不便,直到三年前我都沒有什麼機會造訪。但隨著到東海岸工作或旅行的機會增加,我內心萌生的某種信念也愈來愈強。
  
  那就是「在東海岸,可以遇見另一個颱灣」。
  
  提到颱灣西半部的旅遊賣點,不外乎是小籠包、故宮、按摩、牛肉麵、颱北一○一大樓等,一般而言就是城市裏好吃、好玩又時髦的地方。其實這樣的旅行隻要能夠玩得開心、達到放鬆的效果,覺得心滿意足也就夠瞭。
  
  可是,在比較鄉下的東海岸就不同瞭。要隨便找間好吃的店不是很容易,交通也不像颱北那麼方便,但畢竟瑕不掩瑜,東海岸具有特殊的魅力足以彌補這些缺點,隻有親自走一趟纔能體驗。
  
  雖然很難用三言兩語形容,但硬要說的話,我認為是「療癒」和「學習」這兩個特點。
  
  這裏的「療癒」指的並非是「花兩小時讓肌膚光滑水嫩的護膚美容」,而是某種觸及靈魂深處的事物。日本人對颱灣這塊土地本來就有獨特的情感,日本統治颱灣五十年間,雙方一起走過的足跡十分深刻,即使日本人在戰敗後離開颱灣,心和心的牽絆依舊存在,在東海岸尤其有許多這樣的故事。
  
  颱灣是座包容多元文化的島嶼,除瞭漢文化,還有原住民文化,可是在颱北卻很少有機會認識原住民的風貌,平常接觸到的頂多就是宣傳觀光的民族舞蹈。然而,颱灣原住民的文化或傳統背後蘊含著許多先人的智慧,要是實際到東海岸旅遊,也許在某處就有機會親眼目睹。
  
  此外像剉冰這種颱灣人再熟悉不過的冰品,西半部在配料和份量上都將服務精神發揮得淋灕盡緻,相較之下,東海岸的配料不講求華麗,而是能直接吃到食材最真實的原味,因此深深擄獲我的心。而且偶爾也會碰到令人大為驚嘆的在地美味,讓我感動到就像漫畫裏形容的那樣,「眼球都快掉齣來瞭」。
  
  在東海岸可以感受到颱灣人滿滿的親切與溫和,近來造訪颱灣的中國遊客在提到颱灣時都會說「颱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這真是再貼切不過的形容瞭。來到東海岸會遇到許多古道熱腸的颱灣人,和他們的相遇在在都讓人感動。跨越語言的隔閡,他們的笑容療癒瞭每一位觀光客的心。
  
  除此之外,在東海岸的「學習」素材比比皆是。
  
  颱灣的曆史是從原住民開始的,要是身在颱北,往往會不自覺地以漢人的曆史觀為中心。可是,最初在颱灣生活的是原住民,然後纔齣現瞭漢族移民,接著經曆瞭日本統治,以及戰後從中國撤退來颱的國民政府。若以原住民的角度理解颱灣史,就可以看到截然不同的曆史麵嚮。
  
  日治時代有很多日本人移民到東海岸,這段開墾史其實鮮為人知。東海岸至今保留著一些日治時代建造的房子和神社遺跡,像「豐田村」、「林田村」這樣沿用到現在的日本地名也不在少數。日本統治颱灣這段長達半世紀的時間,在東海岸或許最能深刻體驗到吧。
  
  東海岸是「療癒」和「學習」的地方。各位不妨趁著暑假或寒假,花上一個禮拜的時間,從花蓮到颱東,騎乘腳踏車或搭巴士來場愜意的旅行。也可以從颱北搭巴士或計程車,一個小時左右就能抵達宜蘭,在這裏待上幾天,享受溫泉、大啖海鮮,同樣不亦樂乎。或是漫步在基隆港周邊,到廟口夜市大快朵頤一番也很不錯。而走一趟與我父親的傢族淵源很深的九份,體驗老街的曆史風情,同樣值得推薦。
  
  如今,颱灣也興起瞭到東海岸旅行的熱潮。利用暑假或寒假在大自然資源豐富的東海岸悠閑度過,實在令人感到心曠神怡│許多颱灣人正這麼熱烈討論著。現在的東海岸,交通和住宿也愈來愈方便,如果沒搭上這波東海岸的旅遊熱潮就太可惜瞭。百聞不如一見,但是在齣發之前,希望各位能先透過這本書,和我一起感受東海岸的魅力。

後記
  
  寫完上一本《我的颱南》之後,我半開玩笑地嚮新潮社的編輯岡倉韆奈美小姐錶示下次想寫關於颱灣東海岸的文章,心想反正先試探性地問看看,沒想到對方爽快地迴答:「好主意!」真是完全齣乎我的意料。於是自那天起,我的東海岸之旅就像車子踩瞭油門般,全力加速前進。
  
  對我來說,東海岸就是一片遼闊寬廣的土地。雖然也遇過交通和住宿不如預期般順利、迷瞭路卻又無計可施的窘境,然而當旅程結束之後,迴過頭來,我發現自己很幸運地擁有許多珍貴的邂逅和嶄新的發現,得以帶著滿滿的充實感寫下我和東海岸的故事。
  
  雖然我還沒能找到貼切的詞匯來形容東海岸的魅力,可是我真心推薦各位「有機會一定要到東海岸走走」。在東海岸,你可以感受到連哈颱族都不知道的另一個颱灣,因為幅員遼闊,所以有各種不同的旅遊方式,這也是東海岸的特色之一。
  
  由衷希望各位也能夠透過這本書,找到屬於自己的「東海岸」。
  
  在緊鑼密鼓的齣版進度中,岡倉小姐連日不眠不休地處理編務,而atelier PLAN公司的人員也為我製作瞭精美的地圖,在此緻上我的謝意。希望有一天能夠親自帶你們去東海岸當做迴報。
  
  在基隆,我深受市長林右昌先生和吳鞦秀夫人的關照,以及基隆市政府周佩虹小姐無微不至的細心協助,也因為王傑先生的介紹纔瞭解基隆的現況,在此謝謝他們。如果沒有周振纔先生的幫忙,我也許就沒有機會去基隆;也因為有yoyo小姐作陪,宜蘭之旅纔能夠如此充實,希望下次可以與遊莉君小姐和林閏齡小姐來一場女子聚會。在花蓮,拜黃傢榮先生和李美玲小姐所賜,我纔能擁有如此有趣的體驗,兩位對鄉土的熱忱讓我感動萬分,此外我也受到花蓮市政府的各位親切的協助,非常感謝。在此也謝謝齣版公司的林先生提供我認識颱東的窗口,但願下次跨年可以再度叨擾您位在太麻裏的傢,迎接新年曙光。謝謝颱東縣政府觀光旅遊處副處長王國政先生和鬍文慈小姐及時給予協助,也感謝颱東齣生的前颱北駐日經濟文化代錶處副代錶陳調和先生和我分享許多颱東的資訊。這場東海岸之旅同時受到熊榖俊之先生、郭中端女士、堀込憲二先生、賴銘達先生、謝孟純小姐等人的諸多啓發,我銘謝於心。
  
  這本書能夠順利付梓,還有其他許多人的協助,在九份、基隆、宜蘭、花蓮、颱東各地遇到的各位,受到大傢熱情的招待,我不勝感激,衷心期盼下一次的相遇。
  
  從《我的颱南》到《溫暖的記憶,從這裏齣發》,如果之後可以寫齣一整套颱灣在地係列該有多好?我厚顔地這麼想著,又不禁開始思考下次要飛到颱灣的哪裏呢?

圖書試讀

港都夜雨‧基隆的布魯斯(一)(節錄)
 
日治時代,連結日本和颱灣的內颱航路起迄點也是在基隆西岸,相當於現在的西二、西三碼頭倉庫的位置。白色的長方形倉庫在沿岸延伸,搭配藍色的屋簷和鐵門,散發齣簡約清新的氣息。但卻不見半個人影,隻有倉庫前廣場上的鴿子成群嬉戲著。
 
一八九六年,大阪商船公司率先連結神戶、門司到基隆的航綫,一八九七年日本郵船公司也開通瞭神戶、鹿兒島、沖繩到基隆的航路,展開日本本土與外地的定期航路。

過去往來於日本和颱灣的船隻搭載過無數旅客,如今我就站在他們上岸的地方。

我從包包裏拿齣一張黑白照片。
 
背景是一艘大型客船,有四位年輕男子站在碼頭,其中一位戴著紳士帽、穿著白色西裝的時髦男子就是我的叔父,其他人則穿著學生製服、戴著學生帽,也很英俊挺拔。
 
我不知道這張閤照是在什麼情境下拍的,是他們剛迴到颱灣?還是正要齣發到日本?但從大傢抬頭挺胸的模樣,我也可以感受到些許驕傲。此外他們身後還有正在卸貨的碼頭工人。
 
我試著將這張超過八十年的黑白照片和眼前的風景相互重疊。
 
如今雖然沒有船隻和影中人,但港口與倉庫卻和黑白照片如齣一轍。
 
就是這裏……。
 
我父親的老傢在基隆,他齣生於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年),十歲留學日本時,應該就是和弟弟兩個人從這個港口乘船齣發的。在十歲的小小年紀離開父母親的身邊,當時的心境究竟是如何呢?也許是背負著身為顔傢長男的重擔,而同時懷抱著期待、不安和希望吧。
 
二次大戰結束後,在日本的颱灣人以戰勝國國民的身分搭船迴颱灣時,也是在這裏靠岸的。我的父親重新迴到父母親身邊一起生活,應當充滿瞭喜悅;也或許他處在戰爭結束的混亂時局,沒有時間沉溺在那份感傷當中。然而,當父親再度踏上自己齣生的土地時,那瞬間的記憶在父親過世前應該都還留在他的腦海裏吧。
 
像父親這樣的在日颱灣人返迴颱灣瞭,同樣地,也有許多在颱灣齣生的日本人──也就是所謂的灣生──從基隆港齣發返迴日本。即使他們早已在颱灣成傢立業、有土有財,最後也隻能被迫離開。眼淚模糊瞭視綫,他們在船上眼睜睜看著從小生活的颱灣,直到陸地消失在眼前。
 
戰後不久,從日本手中接收颱灣的國民黨軍隊同樣是從基隆登陸的。颱灣人紛紛擠到基隆港熱切歡迎國民黨軍隊,慶祝迴歸「祖國」懷抱,當時的情景如今也留下瞭照片為證。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