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與來世:從火化到量子復活的編年史

死亡與來世:從火化到量子復活的編年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lifford A. Pickover
圖書標籤:
  • 死亡
  • 來世
  • 火化
  • 量子復活
  • 生命哲學
  • 宗教研究
  • 文化史
  • 葬禮習俗
  • 死亡文化
  • 超自然現象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暢銷書《數學之書》和《物理之書》的作者柯利弗德.皮寇弗最新力作

  「死亡並非撲滅光明,是因天已破曉,而將燈滅熄。」
  ──泰戈爾,節錄自《東方的訊息》(Message of the East),一九四七年

  死亡的本質及神祕,自古以來令藝術傢、科學傢、哲學傢、醫師、神學傢醉心不已。曆代偉大的藝術、建築、文學作品層齣不窮,其中與死亡相關的符號和傳說無所不在,催生瞭我們的喪葬習俗,影響瞭我們對身後事的安排。人類對死亡與來世的熱衷,也反映在大眾文化。電影和書籍中,瀕死經驗、來世、死而復生的怪物等令人毛骨悚然的超自然題材時而可見。不少題材曆史悠久,可溯及夙昔,當時人們篤信奇蹟,與大自然關係緊密,認為身旁圍繞著肉眼看不見的靈體。

  我們的大腦可能天生就渴求魔法及看不見的力量,亟需掌控乾坤、實現夢想。或許幾經大腦演化、文明發展至今,我們為瞭凝聚社群嚮心力,在親人和自己臨終時從容麵對,纔會如此輕易相信靈魂、幽靈及來世。我們對死亡著迷不已,祭齣儀式來理解死亡,乃齣於天性使然。死亡、宗教、神話、來世介於已知與未知邊緣,橫跨心理學、曆史學、哲學、生物學等多種科學領域。人類必須瞭解這個世界,也會一直以邏輯思維或玄學角度鑽研下去。隨著二十一世紀持續進展,我們能否抽絲剝繭、找齣一點蛛絲馬跡來解謎?未來將又如何處理死亡,或逃避死亡?

  本書主題琳琅滿目,這頁講述陰森可怕或傷感催淚的故事,下一頁可能就探討起宇宙萬韆、轉瞬即逝的話題。每篇都隻有寥寥幾段,讀者能迅速浸淫其中。想瞭解馬雅死神和他們的眼球項鍊嗎?那就翻到令人心驚膽跳的席巴巴篇一睹為快吧。泥人和兵馬俑是否會齣現意識,與生者互動呢?趕緊展頁一覽這些謎樣「生物」的簡介吧。

本書特色

  ★這本怪誕的編年史橫跨心理學、文化學、生物學及物理學的疆界,探索瞭史上人類對死亡與來世稀奇古怪的真知灼見。從馬雅死神、泥人、降靈會、殭屍到量子復活,題材廣泛、五花八門。每翻閱一頁,精美的藝術作品便躍入眼前,內文亦展現令人意想不到的對死亡與來世的獨特見解。

  ★美國亞馬遜網絡書店死亡和科普類暢銷書

  ★暢銷書《數學之書》和《物理之書》的作者柯利弗德.皮寇弗最新力作

  ★每則條目章皆附珍貴的精美圖像

名人推薦

  ★颱北城市科技大學榮譽教授、宗教史傢江燦騰、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駱芬美 推薦

媒體贊譽

  柯利弗德.皮寇弗的窮究深思,遠超過我們對於現實的理解與認知。──《紐約時報》
  柯利弗德.皮寇弗啓發瞭新世代的達文西創造未知的飛行器與創作齣新濛娜麗莎。──《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巴剋敏斯特.富勒思想深厚,亞瑟.剋拉剋極富野心,而柯利弗德.皮寇弗更勝兩者。──《Wired》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柯利弗德.皮寇弗(Clifford A. Pickover)


  國際知名作傢,著作超過四十本,翻譯成十多國語文,題材從科普、數學到宗教、藝術和曆史,當中包括暢銷書係列《數學之書》和《物理之書》等。他擁有耶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學和生化學係的博士學位,相關研究經常引起媒體的關注和報導,如CNN、《紐約時報》和《Wired》等,其官方網站pickover.com擁有上百萬的追隨者。

譯者簡介

李之年


  成大外文係畢,英國愛丁堡大學心理語言學碩士,新堡大學言語科學博士研究進修。專事翻譯,譯作類彆廣泛,包括文學、奇幻小說、精神科學、科普、藝術、美食散文類等。

  喜愛動物、腦神經科學、心理語言學、謎團及推理。

  Email: ncleetrans@gmail.com
 

圖書目錄

序言
c. 20,000 BCE:火化…1
c. 11,000 BCE:納圖芬陪葬花…3
c. 5050 BCE:木乃伊…5
c. 4000 BCE:墳墩…7
c. 4000 BCE:棺材…9
c. 2400 BCE:天堂…11
c. 2000 BCE:《吉爾伽美什史詩》…13
c. 1772 BCE:死刑…15
c. 1600 BCE:墓碑…17
c. 1550 BCE:《埃及死者之書》…19
c. 1100 BCE:閻魔…21
c. 1007 BCE:隱多珥女巫…23
c. 1000 BCE:藏骨堂…25
c. 850 BCE:黑帝斯…27
c. 850 BCE:極樂淨土…29
c. 850 BCE:通靈術…31
c. 700 BCE:塔納托斯…33
c. 600 BCE:輪迴轉世…35
c. 560 BCE:賽伯勒斯…37
c. 480 BCE:墓誌銘…39
c. 400 BCE:地獄…41
c. 300 BCE:自殺…43
c. 210 BCE:兵馬俑…45
c. 100 BCE:席巴巴…47
c. 30 CE:復活…49
c. 70 CE:墮胎…51
c. 70 CE:天啓四騎士…53
c. 80 CE:外邊黑暗…55
c. 100 CE:幽靈…57
c. 135:殉道者…59
c. 380:天使…61
c. 780:《西藏度亡經》…63
834:維京船葬…65
c. 1220:比弗羅斯特…67
1321:但丁《神麯》…69
1328:天葬…71
1347:黑死病…73
c. 1350:報喪女妖…75
1424:猙獰的收割者…77
c. 1490:《死亡和守財奴》…79
1519:亡靈節…81
1580:泥人…83
c. 1590:送葬隊伍…85
1619:瘟疫醫生裝束…87
1622:孩童與人祭…89
1651:掘墓人…91
1731:訃聞…93
1761:解剖…95
1770:死亡證明書…97
1792:斷頭颱…99
1796:絕種…101
c. 1805:《雅各之夢》…103
1818:《科學怪人》 …105
1819:吸血鬼…107
1825:噬罪人…109
1831:墓園…111
1832:盜屍賊…113
1844:過早埋葬…115
1845:〈烏鴉〉…117
1845:夏日樂園…119
1846:鬼臉天蛾…121
1848:降靈會…123
1852:《奧菲莉亞》…125
1867:屍體防腐術…127
1872:安樂死…129
1880:行屍癥候群…131
1886:《伊凡.伊裏奇之死》…133
c. 1888:死亡麵具…135
c. 1890:迪索畫筆下的耶穌受難日…137
1890:電椅…139
1890:鬼舞…141
1895:斯瓦伯的《掘墓人之死》…143
1896:《死之花園》…145
1902:〈猴掌〉…147
1903:《負傷天使》…149
1907:尋找靈魂…151
1922:臨終遺言…153
1922:洛夫剋拉夫特的幽靈人種…155
1944:種族大屠殺…157
1944:神風特攻隊…159
1951:《草竪琴》…161
1956:心肺復甦術…163
1956:超自然電子噪音現象…165
1956:戈爾丁筆下生死夾縫間的世界…167
1957:超人類主義…169
1962:人體冷凍技術…171
1962:溫蒂妮的詛咒…173
1967:模擬來世…175
1967:安寜療護…177
1968:腦死…179
1968:殭屍…181
1969:《論死亡與臨終》…183
1975:瀕死經驗…185
1976:不施行心肺復甦術…187
1980:行刑隊…189
1987:量子永生…191
1996:死亡主題觀光…193
2002:計畫性細胞死亡…195
一百兆年之後:宇宙之死…197
一百兆年之後:量子復活…199

註解及參考資料…200
索引…206
圖片來源…211
 

圖書序言

序言

  人生不可能僅如漂浮浪尖的泡沫,被永恆浪潮推起後,一瞬間便破滅,沒入虛無……在某個國度,彩虹永遠不會消逝,放眼望去星鬥滿天,猶如散落汪洋上的瀋睡島嶼,現下如影即逝的美麗生物,將長伴左右。──喬治.普倫蒂斯(George D. Prentice),〈心碎之人〉(The Broken-Hearted, 1854),《鄉村紳士雜誌》(The Country Gentleman)(第四期)

  在一片混沌的宇宙中,生命會探齣風的律動,自尋齣路。萬物終將一死,但遵循天道規律,生命便能穿越時間泥沼,找到立足之地。有光就有影,有冷就有熱、磁場交替、輻射循環、引力運行,週而復始指點迷津,生命也能明察鞦毫,適時因應……盈盈月光灑落,海底鬃蠕蟲便開始繁衍……天地萬物息息相關。我們受著宇宙暗示,適時吐息流血,適時歡笑哭泣,適時倒下死亡。──萊爾.華森(Lyall Watson),《超自然》(Supernature, 1973)

  蒼白的死亡匍匐在人們誤稱為生命的事物間:草葉綠意盎然、清香芬芳,全因墳土滋潤。肉身如偶屍抽蓄踉蹌,地獄昂首闊步,笑看人間。──史蒂芬.唐納森(S. R. Donaldson),《混世禍根》(Lord Foul’s Bane, 1977)

  生命有如夾在兩座寒冷荒蕪的不朽山峰狹縫間的榖地。我們掙紮著想眺望山的另一頭,卻徒勞無功;放聲哭喊,卻隻聽見自己的嗚咽迴音。死亡緘默無語,不作任何答覆,但在死亡暗夜中,希望看見瞭星光,側耳傾聽的愛可聽見窸窣振翅聲。──羅伯特.英格索(Robert Ingersoll)(於其弟墳前朗誦的悼詞,1897年)

  「死亡並非撲滅光明,是因天已破曉,而將燈滅熄。」──泰戈爾,引自《東方的訊息》(Message of the East, 1947)

  死亡的本質及神祕,自古以來令藝術傢、科學傢、哲學傢、醫師、神學傢醉心不已。曆代偉大的藝術、建築、文學作品層齣不窮,其中與死亡相關的符號和傳說無所不在,催生瞭我們的喪葬習俗,影響瞭我們對身後事的安排。人類對死亡與來世的熱衷,也反映在大眾文化。電影和書籍中,瀕死經驗、來世、死而復生的怪物等令人毛骨悚然的超自然題材時而可見。不少題材曆史悠久,可溯及夙昔,當時人們篤信奇蹟,與大自然關係緊密,認為身旁圍繞著肉眼看不見的靈體。

  歡迎來到《死亡與來世》大開眼界。本書主題琳琅滿目,這頁講述陰森可怕或傷感催淚的故事,下一頁可能就探討起宇宙萬韆、轉瞬即逝的話題。有哪本書會同時記載維京船葬和暗示人或許能藉次原子物理學長生不死的量子永生呢?楚門.卡坡提的《草竪琴》讓讀者在風吹草動中聽見死者呢喃。探討《草竪琴》的奇妙,又提及在強化過的錄音帶背景雜訊中可聽見故人低語的超自然電子噪音現象的書,實在屈指可數。

  本書每篇都很短,隻有寥寥幾段,讀者可免受廢話連篇摺磨,一下子就能浸淫其中。想瞭解馬雅死神和他們的眼球項鍊嗎?那就翻到令人心驚膽跳的席巴巴篇一睹為快吧。泥人和兵馬俑是否會齣現意識,與生者互動呢?趕緊展頁一覽這些謎樣「生物」的簡介吧。

  鬼臉天蛾和斷頭颱令你寒毛直竪嗎?二次世界大戰的神風特攻隊究竟為何赴湯蹈火?比弗羅斯特、夏日樂園、超人類主義是什麼玩意?東地中海區的古納圖芬人如何改變瞭我們的世界?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隱多珥女巫、卡洛斯.斯瓦伯是何方神聖?為何歐洲瘟疫醫生要打扮怪異,戴著嚇人的鳥喙麵具?醫師是如何判定死亡時間?安樂死閤乎道德嗎?接下來,我們將一一探討這些發人省思的問題。

  當然,這樣的編排也有不足之處,少少段落無法深入探討主題,不過本書附有註解及參考資料,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參閱。書中有時我會引述作傢或著名研究者的話,為求排版簡潔,在此並未列明齣處,但想進一步瞭解的讀者可參考附錄。

  一直以來,我都對死亡、臨終、意識、來世等遊移科學邊界的議題心神嚮往。讀瞭葛麗泰.剋莉斯汀娜(Greta Christina)在二○○五年寫的文章〈閑聊死亡不扯上帝〉(Comforting Thoughts about Death Tha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God)後,興趣更是死灰復燃。葛麗泰寫道:「宇宙浩瀚無窮,人生短暫有如滄海一粟。極有可能你死後就永遠消失,過瞭五百年沒人會記得你⋯⋯恍然大悟的你,或許感覺自己被抹煞,瞭無生趣,人生猶如掌中灰燼。」讀到這裏我嘆瞭口氣。葛麗泰承認自己對死後之事一無所知,卻覺得如此重大之謎無關緊要。她提醒我們應該過得開心點,光是有幸活著就很瞭不起瞭。我們有幸具有意識:「我們有幸能和彼此、和世界聯係,對此自己心裏也有數,卻仍不以為然,白白蹉跎數年光陰。」文末,她還一一列舉讓她快樂的事物,像是莎士比亞、性愛、香料雞、泰式餐廳、路易斯.阿姆斯壯、雲層流動變化等。

  讀《死亡與來世》時,請記得有些關於死亡的看法和儀式雖不符科學,但仍值得探討。書中探討的主題也不全然令人沮喪。我們可藉由迷人的儀式及神話,來瞭解人類的同情心和創造力,也可藉此探索各地文化,瞭解其忌諱。

  我們的大腦可能天生就渴求魔法及看不見的力量,亟需掌控乾坤、實現夢想。或許幾經大腦演化、文明發展至今,我們為瞭凝聚社群嚮心力,在親人和自己臨終時從容麵對,纔會如此輕易相信靈魂、幽靈及來世。我們對死亡著迷不已,祭齣儀式來理解死亡,乃齣於天性使然。死亡、宗教、神話、來世介於已知與未知邊緣,橫跨心理學、曆史學、哲學、生物學等多種科學領域。人類必須瞭解這個世界,也會一直以邏輯思維或玄學角度鑽研下去。隨著二十一世紀持續進展,我們能否抽絲剝繭、找齣一點蛛絲馬跡來解謎?未來將又如何處理死亡,或逃避死亡?

  「死亡拆毀肉身,猶如大樓蓋起完工後拆毀鷹架。人生告一段落後,骨架傾頹、肉身坍塌,歡欣解放。」──托爾斯泰,《哲思箴言錄》(Thoughts and Aphorisms, 1905)

本書架構及目的

  我為瞭以能在幾分鍾內消化的短篇,將涉及死亡與來世有趣、神祕又重要實用的觀點介紹給普羅大眾,纔寫下《死亡與來世》一書。書中主題多元廣泛,涵括哲學、大眾文化、科學、社會學、藝術、宗教領域。本書收錄的篇章乃依筆者個人喜好選取。例如年輕時,我曾是作傢洛夫剋拉夫特和愛倫.坡、畫傢雨果.辛貝格和卡洛斯.斯瓦伯的愛好者。多年來我努力在科學及文化領域多方涉獵,但仍有未盡之處。本書並非無所不包,也非學術論文,隻不過是閑暇讀物而已。為瞭避免寫成厚重的磚頭書,我必須有所取捨,無法涵蓋所有與死亡相關的科學、曆史、文化觀點,但我相信自己已收錄不少具曆史文化價值,或可對科學及社會發展略盡綿薄之力的篇章。筆者滿腹熱忱、孜孜不倦寫成此書,也不會就此停筆,歡迎讀者不吝指教。

  本書依照事件時間順序編排各篇,但僅憑已見著手大不易,有時還得嚮同事和其他有智之士討教,來決定重要概念的年代。我盡量會至少說明一下為何如此編年。

  美國心理學傢、神經科學傢史蒂芬.科斯林(Stephen Kosslyn)說得好,「你的心智不止來自你的大腦,還有其他人的大腦。」他說所有人都會建立「社會機械體係(SPSs)」,仰賴他人來「擴展思考能力,調節情緒,積極運作情感。」婚姻和諧通常是因為夫婦能有效作彼此的「社會機械體係」互相扶持。這也算是我們將自己大腦的一部份「齣藉」給他人。科斯林認為心智是自己的大腦和周遭社會機械體係的大腦共同運作的成果。由此推論,「可以說肉身死亡後,一部份心智能倖存下來。」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身上的分子也不斷跟周遭環境交流。每次呼吸都會吸入無數由地球另一端的人在幾周前呼齣的空氣原子。更進一步去想的話,我們的大腦及器官正「消失」空中,細胞重生和死亡的速度一樣快。一兩年後,我們現在身上的原子就會被新原子取代。我們是一團交織在時空中、不斷翻騰攪和的原子和分子。

  以分子層次來看,幾年前你的大腦跟你現在的大腦相差甚遠是什麼意思?若你不是由一群原子組成,那你是什麼玩意?原子排列方式造就瞭你這個人。人類是時空不斷糾葛生成的産物。你體內搞不好有拿撒勒的耶穌的原子流竄。統治烏魯剋城(Uruk)的吉爾伽美什王可能是你大腦、肌腱或心髒的一部份。你視網膜的一顆原子或許曾存在於百年前一名快樂的月公主淚水中。英國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一五七二年至一六三一年)對此有感而發,寫下〈瀋思第十七篇〉(Meditation XVII)( 《祈禱文集》(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 1624):

  「沒有人是孤島,
  能自成一方。
  人人都是一片壤,
  隸屬本土大陸。
  哪怕是一塊土地,
  哪怕是一方海角,
  哪怕是一座莊園,
  他宅也好,自宅也好,
  一經海水沖走,
  歐陸必遭減小。
  任何人的死亡,
  都是我的損失。
  身為人類一份子,
  我與之共生共存。
  彆問喪鍾為誰響起,
  鍾聲是為你而鳴。」

圖書試讀

木乃伊
 
數韆年來,人類一直對死後屍身腐化擔憂不已,導緻許多文化採取瞭因應措施來防止腐朽。世人對死亡與來世的未雨綢繆簡直走火入魔,裹著亞麻布的埃及木乃伊就是最為人所知的一例。然而,木乃伊一詞的定義廣泛,舉凡因冰凍、沉入沼澤而意外形成的屍體,或以化學藥物及乾燥劑刻意保存的屍體,都可稱作木乃伊。史上最早的人工木乃伊是一名來自南美新剋羅(Chinchorro)文明的小孩,時約西元前5,050年,比埃及木乃伊還要早上數百年。新剋羅人製作木乃伊的方法有好幾種,其中之一是先切除頭部、雙手及雙腿,將內髒挖齣後,再將四肢和頭部接迴軀乾。有時會以枝條固定強化屍身,或拿泥巴覆蓋再捏成人形模樣。由於這些木乃伊身上常會重塗顔料,樣子也磨損不堪,據說可能曾作為居傢擺飾。
 
在木乃伊製作過程中,埃及人大都會先從鼻孔將大腦勾齣,其他器官多半也會取齣,僅留下心髒,體液則以自然鹽類泡鹼移除。中世紀的古人會以木乃伊屍粉來治療疾病,近代甚至也曾見其入藥。
 
自然形成的木乃伊也不少見,像是在冰天雪地的阿爾卑斯山脈(Alps)發現的冰人奧茲(Otzi the Iceman),起源可追溯至西元前3,300年左右。在北歐有苔蘚等死掉植物的泥炭沼澤中也曾發現木乃伊,形成條件通常水質呈酸性,溫度低,氧氣濃度也低。今日的塑化技術則以塑化劑取代體液及脂肪來保存屍體。
 
另可參考:火化(約西元前20,000年),《埃及死者之書》(約西元前1,550年),兵馬俑(約西元前210年),天葬(1328年),屍體防腐術(1867年),死亡麵具(約1888年),人體冷凍技術(1962年)
 
棺材
 
在著名美國西部民謠<牛仔悲歌>(Cowboy's Lament)中,一名垂死的牛仔求人幫他「找六名快活的牛仔來抬棺。找六名美少女來蓋上柩衣。在我棺材上放滿玫瑰花束,好隔絕泥土落下的聲音。」棺材一詞用途頗廣,隻要是喪葬用的箱狀容器,皆可冠上此名。然而在北美,棺材通常用來指六邊形(包含頂部和底部)的箱子,而靈柩指的是僅有四邊的長方箱。在西方,棺材一般都是木製,由村鎮的木匠打造,但現今鋼鐵、木材、玻璃縴維都是常見的原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帶著一種神秘的吸引力,讓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死亡與來世”這個主題,總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始終,它觸及瞭我們最深層的恐懼和最美好的希望。而“從火化到量子復活的編年史”這個副標題,則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將曆史的厚重感和未來的可能性融閤在一起。我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這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概念聯係起來的。火化,作為一種古老的喪葬儀式,在許多文化中都有其深遠的象徵意義,它是否僅僅是處理遺體的一種方式,還是承載著更深層次的對生命循環的理解?而“量子復活”,這個詞匯本身就充滿瞭前沿科技的神秘光環,它是否意味著這本書將探討意識的本質,或者是一些關於信息、能量在宇宙中永恒存在的理論?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死亡,不僅僅是生命的終結,而是可能存在的某種轉化或延續。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在麵對死亡這一不可避免的現實時,人類的智慧和想象力是如何在不同時代、不同領域不斷演進的。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等待著我去推開。

评分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無數關於生命、死亡和來世的哲學性思考。“死亡與來世:從火化到量子復活的編年史”——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將古老的儀式與前沿的科學概念巧妙地結閤在一起。我對“火化”的起源和演變,以及它在不同文化中象徵的意義非常感興趣。它是否僅僅是一種處理肉體的方式,還是蘊含著對靈魂的某種理解,抑或是對生命循環的某種錶達?而“量子復活”這個詞,則讓我聯想到瞭那些關於意識的本質、信息是否可以獨立於肉體存在,以及宇宙的終極奧秘的科學猜想。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旅程,探索人類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明背景下,對於生命終結後的世界所進行的各種思考、嘗試和解讀。它是否能夠在一個宏大的框架下,將這些看似零散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和科學理論有機地聯係起來,為我呈現一幅關於人類如何理解和麵對死亡與來世的全麵圖景?我渴望在這種宏觀的視角下,獲得對這一永恒命題的深刻洞察。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著實吸引人,光是“死亡與來世”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無數的遐想。我一直對生命終結後的未知領域充滿好奇,也常常在深夜思考,死亡究竟是徹底的虛無,還是另一種形式的開始。這本書的副標題,“從火化到量子復活的編年史”,更是給我一種從古至今、從物質到理論的宏大跨度感。它似乎承諾著將帶我踏上一段探索人類對來世所有猜想和嘗試的旅程,從古代焚燒遺體的習俗,到現代科學界關於意識和存在的最新理論。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理解死亡和來世的,他們又是如何通過各種儀式和信仰來安撫生者,寄托對逝者的思念。火化作為一種古老而又普遍的喪葬方式,其背後承載著怎樣的哲學意義?而“量子復活”,這個詞匯本身就充滿瞭科幻的色彩,它是否暗示著書中會探討一些顛覆我們現有認知的前沿科學理論,例如意識是否能以某種形式存在於量子層麵,甚至實現某種意義上的“復活”?我對書中能否在嚴謹的學術探討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敘述之間找到平衡點感到非常期待。如果它能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論據,或者至少是發人深省的觀點,那麼這本書對我來說將是一次寶貴的精神食糧。

评分

書名“死亡與來世:從火化到量子復活的編年史”,聽起來就帶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和科學的前瞻性,令我躍躍欲試。我對人類如何理解“死亡”這個終極命題,以及對“來世”的各種想象和信仰,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從最古老的“火化”儀式,到充滿科幻色彩的“量子復活”,這跨度本身就足夠引人入勝。我想知道,古代人們選擇火化,是齣於何種考量?是對肉體的某種解脫,還是對生命輪迴的某種象徵?它是否也蘊含著對靈魂歸宿的某種期盼?而“量子復活”又是什麼概念?它是否涉及到意識的本質,或者信息在宇宙中的存在形式?這本書是否會探討一些前沿的科學理論,來解釋我們對死亡和來世的理解是否能夠被科學所接納?我期待它能以一種嚴謹而又充滿故事性的方式,梳理人類在漫長曆史中,對於死亡和來世的種種探索。它是否能將那些分散的文化、宗教、哲學和科學的觀點,匯聚成一條清晰的脈絡,讓我能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人類麵對生死的思考和掙紮?這正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真是直擊人心,又帶著一種令人著迷的懸念。“死亡與來世”,這兩個詞語組閤在一起,便能勾起無數個關於生命終極意義的疑問。我一直對人類對死後世界的想象和探索充滿興趣,無論是古老的宗教傳說,還是近現代的哲學思考,都試圖解答那個永恒的謎題。而“從火化到量子復活的編年史”這個副標題,則為這場探索增添瞭一種時間跨度和理論深度。火化,作為一種常見的喪葬方式,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文化傳統和哲學觀念?它如何體現瞭人們對遺體和靈魂的處理態度?而“量子復活”這個概念,聽起來就充滿瞭未來感和科幻色彩。它是否意味著這本書將涉及一些前沿的科學理論,比如量子力學在意識研究中的應用,或者關於信息永恒存在的可能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的界限,從古代的儀式習俗,走到現代的科學前沿,去瞭解人類在探索死亡和來世這一永恒命題上所付齣的努力和形成的認知。它是否能提供一種宏觀的視角,將這些看似分散的觀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連貫的敘事?我對此充滿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