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論文集收錄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第二次環境史研討會的部分論文,自然與人為分彆在光譜的兩端,然而其間的重疊互動則呈現齣復雜的關係。作者來自不同的學術領域,包括地質科學、地球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環境科學、建築學、文學、曆史學、曆史地理學、經濟學、環境政策研究與社會資訊研究。主題涉及氣候與環境、古人的自然意識、生態的破壞、自然災害與地方文化、技術傳播與資源利用、疾病與環境、以及環境政策的形成與執行。
編者簡介
劉翠溶
現任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副院長(2003/10-)。曾獲國立颱灣大學學士(1963)、碩士(1966)、美國哈佛大學碩士(1970)、博士(1974);曾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66-68)、美國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1974-78)、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及研究員(1978-98)、颱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兼主任(1998-2003)。她的研究領域為經濟史、人口史與環境史。
導論 (劉翠溶)
從海洋看颱灣自末次冰期鼎盛期以來之環境變遷(陳明德、尤柏森、張詠斌、蕭良堅、卓嘉真)
近一萬年來沖繩海槽的海錶溫與水文變化(魏國彥、林玉詩、羅立、瀋川洲、林殷田、米泓生)
颱灣五韆及七韆餘年前的突然變冷事件(劉平妹、李政益、郭兆敏)
颱灣地區近百年之氣候變遷:區域及全球效應(劉紹臣、許乾忠、陳正平)
颱北都會區都市熱島效應夜晚增溫現象的初步探討(林文澤、汪中和、蔡孝忠、吳桂楊)
從《詩經》及唐前歌謠看民間的自然意識(鄺龑子)
漢代畫像石的畫題和生態環境(崔德卿)
中國自然災害史之探索:臨汾縣個案研究(安特利婭‧楊庫(Andrea Janku) )
中國古代關中平原的水利開發與環境認識-從鄭國渠到白渠、龍首渠-(村鬆弘一)
環境信息轉達上存在的問題:以居延地方農地灌溉、鹽類集積、沙漠化為例(原宗子)
曆史上麵嚮新疆地區的製度和技術移入過程:以引起環境效應的層麵為中心(侯甬堅)
爭奪水權尋求證據:清至民國時期關中水利文獻的傳承與編造(鈔曉鴻)
殊途同歸:明清時期玉米和番薯在中國的傳播和推廣(王社教)
地理環境與糖業經營:鹽糖株式會社東西部三處製糖所的比較(吳育臻)
日治時代旗山地區的環境變遷與多樣性開發(許淑娟)
淡水河流域的土地環境變遷與水資源總量的關係(黃瑞萌)
19世紀的廣東鼠疫:本土的還是外來的?( 曹樹基)
明初以降江南農業結構轉變與疾病變遷:以?蟲病?中心(李玉尚)
以寄生蟲病做為20世紀颱灣環境變遷的一項指標:初步探討(劉翠溶、劉士永、顧雅文)
以人類生態係統動態架構分析1980-2000年間颱灣的環境、政治經濟、與社會變遷之互動關係
(王鴻濬、畢小樂)
日本之環境政策與地方自治體:地方自治體在日本環境政策形成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課題
(井上堅太郎、泉俊弘、包茂宏、待井健仁、羅勝元、片山公則、安倍裕樹)
“環境史研究的視角”,這個詞讓我想到很多學術上的討論。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我們如何看待“自然”與“人為”邊界的理論框架。是不是會引用一些,例如“人地關係”或是“生態係統服務”這樣的概念,來分析颱灣在地的一些案例?例如,我們引進的外來物種,例如福壽螺或是紫花苜蓿,它們是如何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又或者,我們如何在農業生産中,嘗試發展有機耕作,減少農藥的使用,試圖恢復土壤的活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一種更係統、更學術的方式,帶領我們重新審視,我們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不再隻是感性的觀察,而是有理有據的分析。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深度,讓我立刻聯想到很多關於我們颱灣土地的故事。不知道裏麵會不會提到宜蘭平原上,先民如何適應季風氣候,馴化稻米,以及這些耕作方式如何塑造瞭颱灣早期的聚落形態。我特彆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漢人移墾過程中,與原住民在資源利用上的衝突與共存?像是阿裏山鄒族人與日據時期林業開發的關係,或是南部平原上,農田水利係統的建立,如何體現人與自然之間微妙的平衡與改造。畢竟,颱灣這塊土地,從來都不是隻有一邊說瞭算,而是人與自然不斷對話、互相塑造的結果。我期待它能帶領我們迴顧那些已經遠去的年代,理解我們腳下這片土地是如何一步步變成今天的模樣。
评分這本書的視角聽起來非常適閤我們現在討論永續發展。我好奇書中會不會深入分析,颱灣在自然資源管理上的挑戰,例如水資源的分配,或是森林保育的睏境。有沒有討論過,在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下,我們有哪些應對策略?比如,沿海地區的洪水防治,或是城市的熱島效應如何緩解。我特彆想知道,書裏會不會探討,我們是否能夠從過去錯誤的開發經驗中學習,轉而發展更具生態友善的産業,像是發展觀光農業,或是推廣再生能源。畢竟,我們不希望下一代隻能生活在一個被過度開發、資源枯竭的環境裏。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思考,那就太有意義瞭。
评分光看書名,我就覺得它一定有值得深入探討的社會議題。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觸及到颱灣工業化過程中,環境汙染的問題,像是早期的加工齣口區,或是現在石化産業對周邊居民生活和生態的影響。書中會不會分析,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付齣瞭哪些環境代價?又或者,它會不會討論,在地社區如何組織起來,爭取自身權益,與大型開發案抗衡?我腦海中浮現齣樂生療養院的拆遷爭議,或是各地掀起的反核、反汙染的民間運動,這些都是人與環境互動中,充滿張力與反思的例子。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讓我們理解這些抗爭背後,不僅僅是經濟利益的衝突,更是對生存環境和未來世代的深刻關懷。
评分光是書名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在颱灣土地上,世代傳承的農業技術。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提到,像是颱灣傳統農傢,如何利用植物染料,或是如何就地取材,建造齣適應當地氣候的房屋。再比如,那些我們已經漸漸遺忘的,關於古老節氣與農事活動的關聯,以及這些與自然節律的和諧相處。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記錄下,那些在經濟發展浪潮中,逐漸消失的傳統生活方式,以及它們所蘊含的,對環境的智慧。如果這本書能夠讓我們重新拾起對這些,充滿人情味和自然氣息的過往的記憶,那將是非常寶貴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