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人生活學文化常識:中國語言與文化中500個最有趣的為什麼

從古人生活學文化常識:中國語言與文化中500個最有趣的為什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文化常識
  • 語言文化
  • 中國文化
  • 曆史文化
  • 趣味文化
  • 傳統文化
  • 古人生活
  • 文化解讀
  • 國學
  • 知識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什麼?!古代的韆金,原本指的是男兒?!】

  天下的範圍有多大?中國到底指哪裏?
  我們的語言與文化原來藏在古人的生活裏。
  500個最素樸的問與答,解開這些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
  讀完本書,讓你一秒變知青!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說話?
  來趟有趣的時空之旅,
  瞭解我們現今生活與語言來源的文化背景吧。
  ‧古代也有環境保護法嗎?
  ‧原來中國古代就有養老院?
  ‧皇帝這個名稱怎麼來的?
  ‧古代官員是不是和我們一樣也朝九晚五?週休二日?
  ‧古代投降為什麼是舉白旗?
  ‧結婚時為什麼要拜天地?
  ‧為什麼打瞭敗仗叫敗北?不叫敗南?
  ‧指南針為什麼指北卻叫指南針?
  ‧古代的韆金原本指的是男兒?
  ‧鴛鴦原本指的是兄弟還是情侶?
  ‧古代為什規定不能越級告狀?
  ‧餃子原來是用來治爛耳朵的?中國古代就有速食麵?

  從典章製度、法律教育、飲食起居、民風民俗、文字趣談、文化藝術、醫藥技術、天文曆法全麵瞭解最完整的文化中的「為什麼」。

  愈瞭解古代,就愈瞭解現在。瞭解現在是怎麼變化而來的,不但可以提升自我的文化教養,更可以增加我們對語言的理解力和敏感度。

本書特色

  1.500則有趣的提問將最基本的文化問題一網打盡。
  2.每則數百字的迴答提綱挈領,能讓你用最短的時間獲得解答。
  3.重返文化的曆史現場,讓你能連結古今,深入體會文化的豐富奧妙。
  4.是學校老師、學生最需要的課外讀物、也是一般讀者與人交談時脫穎而齣的秘密武器。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想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完全不涉及“從古人生活學文化常識:中國語言與文化中500個最有趣的為什麼”的內容。 --- 圖書簡介:《星辰的低語:現代天體物理學前沿探索》 一本深入淺齣,引人入勝的宇宙探索之旅 導言:仰望星空,叩問起源 自古以來,人類從未停止對夜空的凝視。那些閃爍的光點,是科學的指引,也是哲學的源泉。然而,現代天體物理學的版圖早已超越瞭肉眼可見的範圍,我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深度,揭示宇宙的起源、結構和命運。 《星辰的低語:現代天體物理學前沿探索》並非一本枯燥的教科書,而是一場思想的遠徵。本書旨在帶領普通讀者——對宇宙充滿好奇的探索者——跨越引力、時間與空間的障礙,進入當代天體物理學最激動人心、最具爭議性的前沿領域。我們不討論曆史上的神話或古代的觀測方法,而是聚焦於過去三十年間,基於尖端技術和理論突破所構建的宇宙圖景。 第一部分:引力的新視野——從黑洞到引力波的交響樂 引力,這個支配著宇宙宏大敘事的法則,在過去幾十年中經曆瞭革命性的檢驗。本部分將重點剖析當代物理學如何重塑我們對空間和時間的理解。 1. 視界內的秘密:黑洞的“圖像”與“事件” 我們深入探討事件視界望遠鏡(EHT)項目取得的裏程碑式成果,詳述如何捕捉到M87星係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陰影。書中將細緻拆解圖像背後的數據處理和成像技術,解釋“引力透鏡效應”如何被用於校準時空結構。更進一步,本書將探討信息悖論這一懸而未決的難題,以及量子引力理論在解釋視界內部可能存在的“火牆”或“蟲洞”時的不同模型。我們關注的重點是現代觀測數據如何挑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邊界,而不是早期對天體運動的簡單描述。 2. 宇宙的漣漪:引力波天文學的崛起 激光乾涉引力波天文颱(LIGO)和室女座乾涉儀(Virgo)的成功標誌著我們獲得瞭“聆聽”宇宙的能力。本章將詳細介紹引力波的産生機製,重點分析雙中子星並閤(GW170817)這一事件的劃時代意義——它首次將電磁波觀測與引力波觀測結閤,開啓瞭“多信使天文學”的新時代。我們探討如何利用引力波信號來測量哈勃常數,並預測未來LISA(激光乾涉空間天綫)將如何探測早期宇宙和超大質量黑洞的閤並。 第二部分:暗物質與暗能量——看不見的宇宙主宰 我們所能觀測到的普通物質,僅占宇宙總質能的不到5%。宇宙的絕大部分由“暗”的實體構成,它們的本質是當代物理學最大的謎團。 1. 追捕幽靈:暗物質的候選者與探測實驗 本書詳細闡述瞭支持暗物質存在的觀測證據——從星係鏇轉麯綫到宇宙微波背景(CMB)的精確測量。在理論層麵,我們對比瞭主流的WIMP(弱相互作用重粒子)模型與新興的軸子(Axion)模型。在實驗層麵,我們聚焦於地下深處的直接探測實驗(如LUX-ZEPLIN, XENONnT)的工作原理,以及對宇宙射綫中可能存在的間接證據的搜尋。本書的關注點在於前沿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而非早期基於引力作用的定性推測。 2. 宇宙的加速膨脹:暗能量的本質之辯 暗能量驅動著宇宙的加速膨脹,其性質依然模糊不清。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宇宙學常數”(Λ)模型與更替的動態暗能量模型(如標量場理論)之間的競爭。我們通過對Ia型超新星觀測(如SDSS和DESI項目的數據)的解讀,來檢驗當前宇宙學參數的標準模型(ΛCDM)的精確度,並討論可能存在的替代引力理論(如修正引力理論)如何嘗試解釋這種加速膨脹。 第三部分:宇宙的誕生與終結——從暴脹到“大撕裂”的猜想 理解宇宙的開端與終局,是天體物理學的終極目標。本部分將聚焦於對宇宙初期狀態的最前沿模擬和對未來命運的理論推演。 1. 創世之初:暴脹理論的精確檢驗 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暴脹”階段解釋瞭均勻性和視界問題的關鍵。本書側重於對暴脹理論遺留下來的“證據”——原初引力波的張量模式——的搜尋。我們詳細介紹瞭地麵和空間望遠鏡(如BICEP/Keck陣列)如何試圖捕捉原初引力波對宇宙微波背景(CMB)偏振信號(B模式)的影響,以及這一發現將如何為我們提供關於普朗剋尺度物理學的直接綫索。 2. 恒星的生命周期與星係演化的最新模型 我們不再滿足於對恒星分類的簡單描述。本章深入探討瞭超新星爆發的復雜物理過程(例如對核閤成的精確模擬),以及如何通過JWST(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對早期宇宙中“第一代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的觀測來驗證我們的恒星形成模型。書中還探討瞭活動星係核(AGN)如何通過反饋機製調節其宿主星係的生長,這是一個涉及流體力學和磁場等復雜物理的動態過程。 3. 宇宙的最終命運:熱寂、大撕裂與“真空衰變” 基於當前對暗能量的理解,我們推演瞭宇宙可能的終結場景。如果暗能量的性質保持不變,宇宙將走嚮“熱寂”;但如果暗能量的性質隨時間變化(如“幻影暗能量”),則可能導緻“大撕裂”(Big Rip)。此外,本書還前瞻性地介紹瞭“真空衰變”這一令人不安的理論——即我們所處的真空態可能並非最低能態,一旦發生隧穿效應,宇宙的物理常數將在瞬間被重寫。 結語:未來的觀測站與理論的疆界 《星辰的低語》的最後一章展望瞭未來十至二十年的重大科學任務,包括下一代巨型望遠鏡(如ELT)的建設、對係外行星大氣成分的深入光譜分析(尋找生物印記),以及對早期宇宙中第一批黑洞形成機製的理論修正。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物理學前沿保持持續的關注,理解我們正在經曆的這場偉大的宇宙認知革命。 --- 目標讀者: 科學愛好者、物理學入門學生、對宇宙學和高能物理感興趣的非專業人士。 本書特色: 聚焦於21世紀以來最重大的實驗發現和理論突破,語言精確而富有啓發性,完全避開瞭對古代文化、曆史典籍或傳統語言學知識的討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寒梅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重點大學研修班特聘教授。研究專長為中國文學、中國史學、中國哲學、中國美學等。至今齣版瞭十部專著以及心靈、國學類暢銷書五十多部。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典章製度
1.「天下」的範圍有多大?
2.「中國」到底是指哪裏?
3.「四夷」是指四個民族嗎?
4.古代的「九州」是指哪裏?
5.「社稷」的原意是什麼,為什麼會成為國傢的代稱?
6.「皇帝」這一名稱是怎麼來的?
7.曆代皇帝為何到泰山封禪?
8.為什麼把皇帝稱為「陛下」?
9.聖旨前為何要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日」八個字?
10.「尚方寶劍」是一把什麼劍?
11.皇袍一定是黃色的嗎?
12.皇帝的龍袍上綉有幾條龍?
13.為什麼皇帝的墳墓叫「陵」?
14.「改元」和「改朝換代」是一樣的嗎?
15.年號是秦始皇創立的嗎?
16.何謂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
17.秦始皇為何穿黑色皇袍?
18.皇帝必須每天上朝嗎?
19.為什麼中國曆代都有「文帝」、「武帝」?
20.曆史上最早「垂簾聽政」的人是誰?
21.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女外交官是誰?
22.武則天如何成為「一代女皇」?
23.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徵服瞭哪些地方?
24.古代的官府為何又稱「衙門」?
25.什麼是「三省六部製」?
26.「三公」分彆是指哪三公?
27.「九卿」是指哪些機構和官職?
28.古代的學士是官位還是學位?
29.考勤起源於何時?
30.中國古代也有招聘製度嗎?
31.「司馬」原本是姓氏嗎?
32.古代官員是不是也「朝九晚五」呢?
33.古代官員要到幾歲纔能告老還鄉?
34.古代官員也有休假嗎?
35.古代退休官員的待遇如何嗎?
36.「知府」與「知州」,誰的官職比較大?
37.「宰相」和「丞相」是一樣的嗎?
38.「宦官」和「太監」是一樣的?
39.被張飛暴打的「督郵」是什麼官呢?
40.人稱魯智深為「魯提轄」,提轄是什麼官呢?
41.人稱宋江為「宋押司」,押司是什麼身分?
42.錦衣衛、東廠、西廠,有什麼區彆?
43.究竟何人纔能乘坐「八抬大轎」?
44.紹興師爺為何這麼齣名?
45.翰林是何官銜,翰林院是做什麼的?
46.清代的「貝勒」是官嗎?
47.人們常聽說的「大理寺」是什麼機構?
48.清朝時齣入皇宮的通行證是什麼樣的?
49.為什麼在清朝摘掉頂戴花翎,就意味著丟官?
50.「南書房」是讀書的地方嗎?
51.軍機處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嗎?
52.「總督」與「巡撫」,哪個官職較大?
53.「總理衙門」就是清朝的外交部嗎?
54.古代也有「紀檢監察」組嗎?
55.為什麼官員都怕「欽差大臣」?
56.古代官員的「俸祿」是多少?
57.古代的將軍有多大的權力?
58.八旗製度是社會組織,還是軍事組織?
59.清朝兵服上的「兵」是什麼意思?
60.頂戴的花翎有等級之分嗎?
61.清代文官和武官的朝服有什麼區彆?
62.古代為什麼規定不能越級告狀?
63.宋代的提刑宮是什麼官?
64.捕快負責什麼工作?
65.古代的公堂之上為何要懸掛「明鏡高懸」的匾呢?
66.古代的「八百裏加急」有多快呢?
67.「大戰三百迴閤」是戰瞭多久?
68.「八十萬禁軍教頭」究竟是多大的官?
69.古代軍隊為什麼把人頭稱為「首級」?
70.古代軍隊為何「擊鼓而進」、「鳴金收兵」?
71.在古代,投降時為何要舉白旗?
72.為什麼把從軍稱為「入伍」呢?
73.古代人也要服兵役嗎?
74.「大索貌閱」是古代的人口普查嗎?
 
第二章 法律教育
1.中國古代有沒有閤同呢?
2.古代的「受賄」與現代的「受賄」是一樣的嗎?
3.古人如何打擊造假行為?
4.「發號施令」的「令」是指什麼?
5.「刑不上大夫」是指什麼?
6.「三尺法」是什麼?
7.三司會審包括哪三司?
8.什麼叫「班房」?
9.曹操割發代首是不是詐術?
10.「刑」、「罰」分彆是什麼意思呢?
11.「監獄」的「獄」字,原意是什麼?
12.徒刑始於何時?
13.什麼是遷刑?
14.古人告狀為何要擊鼓鳴冤?
15.古代審案時會用「驚堂木」嗎?
16.梟首示眾是什麼樣的刑罰?
17.古代死刑為何選在午時三刻執行?
18.「株連九族」到底是哪九族?
19.明代方孝孺為何被誅十族?
20.古代真的存在「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21.在古代,犯罪可不可以花錢免刑呢?
22.古代為什麼要給犯人剃光頭呢?
23.「丹書鐵券」和「免死金牌」是一樣的嗎?
24.中國的監獄産生於何時?是誰發明的?
25.古人是如何簽字畫押的?
26.古代的笞刑為何隻打屁股不打背?
27.宋代的「刺配」是什麼刑罰?
28.「鞦決製度」是怎麼迴事?
29.「連坐」是什麼樣的刑罰?
30.中國最早的養老院在何時齣現?
31.古代也有律師嗎?
32.古代也有環境保護法嗎?
34.古代司法也嚴禁非法刑訊嗎?
35.「科舉製」是什麼樣的製度?
36.什麼是「恩科」?
37.古代考試也有學分製嗎?
38.彌封考捲在古代就有瞭嗎?
39.「狀元」一詞是怎麼來的?
40.「鴻儒」是指什麼?
41.「瓊林宴」是指什麼?
42.「鹿鳴宴」是指什麼?
43.「麯江宴」是指什麼?
44.古代的童子試是什麼意思?
45.中國古代有沒有胎教?
46.在古代,什麼樣的人被稱為「進士」?
47.「門生故吏」中的「門生」是指什麼?
48.「連中三元」是什麼意思?
49.為何取得科舉第一名被稱為「獨占鰲頭」?
50.什麼叫「五行狀元」?
51.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和最後一個狀元,分彆是誰?
52.現存唯一的狀元試捲是誰的?
53.中國曆史上有沒有女狀元?
54.中國古代的白發考生有多少人?
55.「同年」是什麼意思?
56.為何稱有文化、有地位的人傢為「書香門第」?
57.「學富五車」是指看的書能裝滿五車嗎?
58.「杏壇」是指一壇杏,還是講學的地方?
59.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學校有哪些?
60.「師範」一詞有何來曆?
61.「桃李滿天下」的由來是什麼?
62.太學是古代的最高學府嗎?
63.京師大學堂是曆史上第一所國立綜閤性大學嗎?
64.「孝廉」與「舉孝廉」是怎麼迴事?
65.「榜眼」從何時開始用來稱進士第二名?
66.「舉人」的稱呼是怎麼來的?
67.算學是學習珠算的學校嗎?
68.宗學是古代的貴族學校嗎?
69.中國古代也有留學生嗎?
70.古代的「書簽」和「牙簽」是一樣的東西嗎?
71.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在哪裏?
72.私塾是如何發展壯大的?
 
第三章 飲食起居
1.古代的「衣」和「裳」的意思一樣嗎?
2.古代的禮服是什麼樣子的?
3.古代的鬥篷和風衣有什麼用途?
4.背子是一種什麼樣的衣服?
5.鳳冠霞帔是什麼樣的服飾?
6.步搖是什麼樣的首飾?
7.何謂「玉搔頭」?
8.古人的「袍」是什麼樣的?
9.古人的褻衣是什麼樣子的?
10.兜肚是什麼樣的衣服?
1 1.馬甲、馬褂與馬有什麼關係?
12.古代如何紮腰帶?
13.古人如何稱呼鞋?
14.古代的「足衣」是指什麼?
15.中國傳統的裙子是誰發明的?
16.皮靴是誰發明的?
17.「古代的口香糖」是什麼樣的?
18.「五榖不分」中的「五榖」指什麼?
19.「五味俱全」中的「五味」是指什麼?
20.為什麼把小零食稱為「點心」?
21.何謂「餛飩」?
22.《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炊餅」是什麼樣的?
23.麵條是怎麼發明的?
24.餃子是用來治爛耳朵的?
25.紹興香糕與呂洞賓有什麼關係?
26.珍珠粥、鳳眼鮭,是明朝正德皇帝取名的?
27.四喜丸子的本意與慈禧有關?
28.冰糖葫蘆最早是用來治病的?
29.魚頭燉豆腐來自何處?
30.佛跳牆是連佛也動心的菜嗎?
31.以古代四大美女命名的菜有哪些?
32.中國五大名宴的來源為何?
33.過橋米綫是怎麼來的?
34.「老婆餅」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35.龍鳳喜餅與劉備有關?
36.無錫肉骨頭是濟公和尚發明的?
37.徽州名餚臭鱖魚是怎麼來的?
38.紅嘴綠鸚哥是以鸚鵡為材料的菜?
39.曹操雞不是曹操首創的?
40.燕窩是燕子的口水嗎?
41.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嗎?
42.臘味閤蒸是乞丐發明的嗎?
43.燒賣是在什麼時候齣現的?
44.古代的「羹」和現代的「羹」,是指同一種東西嗎?
45.豆腐是誰發明的?
46.中國最早發明速食麵的人是誰?
47.是誰最早提倡四菜一湯的?
48.曆史上第一個吃涮羊肉的人是誰呢?
49.「房」和「屋」有何不同?
50.何謂「門當戶對」?
51.「登堂入室」中的「堂」和「室」有何不同?
52.為什麼常用「傢徒四壁」來形容非常貧睏?
53.古代大門上的「鋪首」是做什麼用的?
54.古代的屏風有哪些樣式?
55.「床」和「榻」有何不同?
56.「桌」和「案」有何不同?
57.「筵席」就是指酒席嗎?
58.「鬍床」是床嗎?
59.「太師椅」與太師有關係嗎?
60.古代的「幾」就是現代的茶幾嗎?
61.為什麼常用「陽關大道」來比喻前途光明的道路?
62.古代車的輪子是什麼樣的?
63.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什麼要實行「車同軌」?
64.古代對於抬轎子的人數有什麼規定?
65.轀輬車是什麼車?
66.古代的館驛是做什麼用的?
 
第四章 民風民俗
1.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貼對聯?
2.過年時為什麼要貼窗花?
3.過年時為什麼會給小孩壓歲錢?
4.吃年夜飯時,為什麼要關上大門?
5.秦瓊和敬德是怎麼成為門神的?
6.為什麼本命年要紮紅腰帶?
7.為何「福」字要倒貼?
8.正月初五為什麼又被稱為「破五」?
9.初五迎財神、接財神的習俗,齣自何處?
10.二月二為什麼被稱為「龍抬頭」?
11.臘月二十三(四)為什麼被稱為小年?
12.為什麼要掃塵?
13.結婚時為什麼要拜天地?
14.祝壽送壽桃的習俗是從孫臏開始的嗎?
15.生日吃壽麵的習俗源於西漢嗎?
16.元宵節為什麼要放燈?
17.古人插柳、戴柳的風俗從何而來?
18.端午節是怎麼來的?
19.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20.佩香囊真的能袪病強身嗎?
21.六月初六是什麼樣的節日?
22.重陽節是怎麼來的?
23.古人為什麼在重陽節吃重陽糕?
24.古代在立春這一天有什麼樣的習俗?
25.踏青風俗古已有之嗎?
26.中鞦節的習俗有哪些?
27.臘八節為何要吃臘八粥?
28.夏至為什麼要吃麵?
29.古代鼕至有哪些習俗?
30.吃豌豆糯米飯和量體重的習俗,與阿鬥有關嗎?
31.踩藥渣是怎麼迴事?
32.「五福臨門」是指哪五福?
33.古代婦女為什麼要點額黃?
34.三寸金蓮真的要小到三寸嗎?
35.清朝人為什麼以穿黃馬褂為榮?
36.「周公解夢」的周公就是「夢周公」的周公嗎?
37.關公什麼時候成瞭財神?
38.黃道吉日是怎麼選定的?
39.古代女子「分釵」意味著什麼?
40.「破鏡重圓」齣自哪裏?
41.古代為什麼送石榴給新人?
42.同心鎖為什麼會成為愛情的信物?
43.古代送梳子有什麼特殊的含義?
44.「黃花閨女」的稱呼是怎麼來的?
45.古人為什麼把貧賤時娶的妻子叫「糟糠之妻」?
46.古人為何把原配夫妻稱為「結發夫妻」?
47.為什麼古人稱新婚臥室為「洞房」?
48.為什麼古代新娘齣嫁時要在頭上蓋一塊紅布?
49.古代「十裏紅妝」的嫁妝有多豐厚?
50.「乘花轎」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51.古代為什麼把生男孩稱為「弄璋之喜」?
52.古代排行的稱謂是怎樣的?
53.古人是如何取號的?
54.古代的滿月禮是什麼樣的?
55.什麼是笄禮?
56.什麼是冠禮?
57.民間傳說中哭倒長城的孟薑女是姓「孟」嗎?
 
第五章 文字趣談
1.古代的「韆金」原本是指男兒?
2.「鴛鴦」原本是指兄弟還是夫妻?
3.「衣冠禽獸」最初是贊美人的話嗎?
4.「丫頭」一詞最早齣自何處?
5.「感冒」一詞起源於何處?
6.誰是最早的「東道主」?
7.為何打瞭敗仗叫「敗北」呢?
8.皇帝的女兒為什麼被稱為「公主」?
9.皇帝的女婿為什麼被稱為「駙馬」?
10.女婿為什麼又被稱為「東床快婿」?
11.古代的「寺」不是指廟?
12.「老婆」和「老公」的稱呼是怎麼來的?
13.「無商不奸」是指奸商嗎?
14.為什麼把妻子的父親稱為「泰山」?
15.錢為什麼被稱為「孔方兄」?
16.為什麼在第一次見麵齣難題叫「下馬威」?
17.廚師為什麼被稱為「大師傅」?
18.「禍起蕭牆」的「蕭牆」是什麼牆?
19.「瓜田」和「李下」分彆指什麼?
20.人們常說的「指桑罵槐」,跟桑樹、槐樹有關係嗎?
21.為什麼用「東窗事發」來形容事情敗露?
22.求情時為什麼講「高抬貴手」?
23.口是心非的人為什麼被稱為「兩麵派」?
24.為什麼人們稱創始人為「鼻祖」?
25.女子為什麼又稱「巾幗」?
26.「跪拜在石榴裙下」齣自何處?
27.為什麼說「洛陽紙貴」?
28.古人為什麼把詐人錢財叫「敲竹槓」?
29.「露馬腳」的「腳」是指馬的腳?
30.「信口雌黃」中的「雌黃」是什麼?
31.什麼是「金龜婿」?
32.「足下」來自何處?
33.「傻瓜」的「瓜」是什麼瓜?
34.「公子」的「公」來自何處?
35.悍婦為什麼稱為「河東獅吼」?
36.「哪壺不開提哪壺」齣自哪裏?
37.俗語「半路殺齣個程咬金」是什麼意思?
38.何謂「東山再起」?
39.「以茶代酒」齣自哪裏?
40.「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說法來自何處?
41.什麼是「大水沖瞭龍王廟」?
42.「鹿死誰手」的典故齣自哪裏?
43.誰是史上「吃醋」第一人?
4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齣自哪裏?
45.什麼是「名落孫山」?
46.為什麼說「不是冤傢不聚頭」?
47.「死無葬身之地」與徐霞客有關?
48.「看人下菜碟」始於誰?
49.「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說的是誰?
50.為什麼說「三句話不離本行」?
51.「縣官不如現管」是什麼意思?
52.改邪歸正為何被稱為「浪子迴頭金不換」?
53.進步大為何被稱為「士彆三日,當颳目相看」?
54.「二百五」的稱呼是怎麼來的?
55.為什麼把阿諛奉承稱為「拍馬屁」和「溜須」?
56.世界上最快的人是曹操?
57.「一字韆金」是指一個字值韆金嗎?
58.是誰最先說齣「識時務者為俊傑」的?
59.「一錘定音」和什麼樂器有關?
60.「樹倒猢猻散」這句俗語是怎麼來的?
61.孔子為什麼會說「殺雞焉用牛刀」?
62.「開券有益」和哪位皇帝有關?
63.「韆軍易得,一將難求」為何與墨水有關?
 
第六章 文化藝術
1.正史是專門記述帝王的曆史嗎?
2.起居注是記錄帝王言行的實錄嗎?
3.《戰國策》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資料嗎?
4.流沙河是一條河嗎?
5.孟浩然的詩作為何被稱為「盛唐之音」第一聲?
6.李商隱為什麼被視為朦朧詩鼻祖?
7.〈鬍笳十八拍〉究竟為誰所作?
8.諸葛亮到底有沒有寫過〈後齣師錶)?
9.〈蘭亭序〉是王羲之寫的嗎?
10.《推背圖》有哪些深不可測的玄機?
11.〈滿江紅〉的作者是否為嶽飛?
12.誰是《金瓶梅》的真正作者?
13.《西廂記》的作者究竟是誰?
14.《永樂大典》的正本到底在何處?
15.高鶚到底有沒有續寫《紅樓夢》?
16.《紅樓夢》的名字有何來曆?
17.《洗冤集錄》是部講什麼的書?
18.「唐伯虎點鞦香」是真的嗎?
19.古代的「情人」和現代的意思是一樣的嗎?
20.為什麼說「書畫同源」?
21.宋體字是誰發明的?
22.中國最早齣現的報紙是什麼?
23.散麯是音樂的一種嗎?
24.「高山流水遇知音」中的「知音」是誰?
25.「靡靡之音」究竟是什麼樣的音樂?
26.編鍾是什麼樣的樂器?
27.中國最早的絃樂器是什麼?
28.「山歌」是一種什麼歌?
29.《霓裳羽衣麯》的作麯者是唐明皇嗎?
30.古代的「寫真」是指什麼?
3 .為何繪畫又叫「丹青」?
32.「揚州八怪」指哪「八怪」?
33.「濃墨宰相」和「淡墨探花」分彆指誰?
34.「連環畫」是怎麼來的?
35.戲麯藝人為何又稱「梨園弟子」?
36.「票友」的稱呼是怎麼來的?
37.做雜活為何叫「跑龍套」?
38.「壓軸戲」是最後一齣戲嗎?
39.川劇變臉是怎麼迴事?
40.錦標與奬盃起源於中國嗎?
41.清代也有花式冰上運動嗎?
42.圍棋源於何時?
43.百傢姓「趙錢孫李」是如何排序的?
44.獨腳戲是一隻腳的人錶演的嗎?
45.中國武術起源於何時?
46.「太極拳」和張三豐有關嗎?
47.「南拳北腿」中的「南拳」齣自何處?
48.少林寺與少林拳有什麼關係?
49.七巧闆是起源於中國嗎?
50.升官圖是圖畫還是遊戲?
51.貴由赤是古代的馬拉鬆嗎?
52.盪鞦韆也是起源於古代嗎?
 
第七章 醫藥科技
1.「懸壺濟世」就是古代的公費醫療嗎?
2.中醫學為什麼又被稱為「岐黃之術」?
3.中醫說的「精氣神」是什麼意思?
4.真有「懸絲診脈」這迴事嗎?
5.「大夫」、「郎中」的稱呼是怎麼來的?
6.「杏林」為何成為醫藥界的代名詞?
7.《黃帝內經》與黃帝有關係嗎?
8.中醫是如何從五官中看齣病情的?
9.中國古代有沒有女醫生?
10.誰被稱為「外科鼻祖」?
11.到藥店買藥為何稱「抓藥」?
12.中藥店為何多稱「堂」?
13.「定心丸」是一種什麼藥?
14.濛汗藥是怎麼製成的?
15.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
16.雲南白藥是怎麼來的?
17.諸葛行軍散是誰發明的?
18.六味地黃丸是誰研製的?
19.大柴鬍湯與小柴鬍湯是料理嗎?
20.五禽戲中的「五禽」是指哪五種鳥獸?
21.秦王試劍草是秦始皇發現的嗎?
22.金寄奴是誰發現的?
23.節食療法是誰先提齣來的?
24.「藥王」究竟是誰?
25.骨碎補真能把碎骨補起來嗎?
26.藥鋪櫃颱為何要放石獅子?
27.中醫看舌頭就能判斷病況嗎?
28.中醫所說的「邪不勝正」是什麼意思?
29.「藥鍋」為何又稱「急銷」?
30.脈象是怎麼迴事?
31.中醫為什麼會認為人的臉上就印著五髒六腑?
32.太醫指的就是禦醫嗎?
33.藥膳是怎麼迴事?
34.中藥裏的藥引子究竟有什麼作用?
35.「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有科學依據嗎?
36.推拿和按摩之間有區彆嗎?
37.針灸是怎麼迴事?
38.拔火罐做為醫療療法,源於何時?
39.颳痧療法起源於何時?
40.中醫的「免疫」思想從何而來?
41.「藥方」和「方劑」有何區彆?
42.吐納練息技法如何養生?
43.為何白娘子喝瞭雄黃酒之後就會現原形?
44.人體中到底有多少種藥物呢?
45.中藥為何稱「本草」?
46.中藥「六陳」是說藥越久越好嗎?
47.武俠小說裏「氣沉丹田」的「丹田」在哪裏?
48.行氣是氣功的一種嗎?
49.勾股定理為何又稱「商高定理」?
50.古代最精確的圓周率是怎麼發現的?
51.指南針為何指北卻叫「指南針」?
52.古代有沒有消防隊?
53.古人如何證明自己的身分?
54.古人究竟如何刷牙?
55.走馬燈起源於何時?
56.中國理發業的祖師是誰?
57.中國製筆行業的祖師爺是誰?
58.古人是用什麼做洗滌劑的?
59.瀋括是中國提齣石油概念的第一人?
60.「王老吉」涼茶最初的創意者是林則徐?
61.中國古代有賀年卡嗎?
62.伏羲氏是中國最早的發明傢?
63.為什麼說墨子對數學有貢獻?
64.誰是現代槍炮的「祖先」?
65.八字橋是中國最早的立體交叉橋?
66.為什麼說票號是清代最重要的信用機構?
 
第八章 天文曆法
1.「文麯星轉世」中的「文麯星」是指什麼?
2.曆史上哪些年號取自《易經》?
3.二十四節氣是怎麼來的?
4.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處於什麼地位?
5.《十二氣曆》是何人於何時所作?
6.何謂帝王年號紀年法?
7.什麼是十二生肖紀年法?
8.「北鬥」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9.「四象」和「二十八宿」是指什麼?
10.「五星」是指什麼?
11.陰曆是怎麼來的?
12.為何會有閏月?
13.黃曆就是皇曆嗎?
14.曆法中的「三正」是指什麼?
15.乾支紀年法是怎麼迴事?
16.常說的「虛歲」和「實歲」有何不同?
17.為什麼鼕至開始「數九」,而不是「數十」呢?
18.為什麼有「鼕三九,夏三伏」之說?
19.萬年曆是誰提齣來的?
20.人的生辰八字是怎麼計算齣來的?
21.陽曆、陰曆和陰陽曆有什麼區彆?
22.每年春節的西曆日期變化有規律嗎?
23.古代的元旦和春節是一樣的嗎?
24.最早的曆書是《夏小正》嗎?
25.《大衍曆》是何人所作的?
26.《大明曆》是指明朝的法律嗎?
27.《授時曆》是誰著的?
28.朔、望、晦是指什麼?
29.何謂上弦月,何謂下弦月?
30.農曆一月為什麼又被稱為「正月」?
31.農曆十二月為什麼又被稱為「臘月」?
32.「十二時辰」所指的具體時刻是什麼?
33.中國為什麼把一週叫「一星期」?
34.「小時」是如何來的?
35.古代的計時法主要有幾種?
36.更和點各是指什麼?
37.人們為什麼把十五分鍾稱為「一刻鍾」?
38.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觀測儀器是什麼?
39.古代的天文觀測源於何時?
40.中國第一座「天文館」齣現在何時?
41.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載有哪些?
42.古代日食的記載有哪些?
43.最早關於太陽黑子的紀錄是哪一年?
44.中國關於地震的最早記載是哪一年?
45.地動儀是如何發明的?
46.一日為何從半夜開始?
47.古老的太極八卦圖是怎麼來的?
48.十二生肖是怎麼來的?
49.十二生肖之中為何沒有「貓」?
50.故宮被稱為「紫禁城」與「紫色」有關嗎?

圖書序言



  在不少讀者心目中,諸子百傢,之乎者也,精深高妙,晦澀難懂,這就是人們對國學的詮釋。一直以來,在捲帙浩繁的國學世界中,隻看得見專傢、學者們孤獨的身影,尋常百姓對這個神祕的藝術殿堂卻可望而不可即。

  基於此,本書精編五百個最經典、最有趣的國學問題,文史兼備,內容翔實,力求摒棄枯燥乏味的傳統詞條說教形式,以有趣、獨特的問答方式,集知識性、實用性、趣味性於一體,是對五韆年最精彩的中華文化的真實再現和全新闡釋。

  閱讀本書,有益於培養高雅、精緻的生活情趣。你會看到,中國古代的琴棋書畫、金石篆刻、唐詩宋詞,何其燦爛,何其精緻!你會看到,古人在宴飲時要酬唱應答,觀景時則吟詩作賦,生活何其詩意!而反觀今天的我們,吃的是速食,玩的是手機,生活相比於古人又是何其鄙陋!我們的頭腦應該被優質的文化占據,而不是被商業社會的資訊塞滿。

  本書講的是國學常識,而不是艱澀的國學理論。這裏所說的「常識」,有兩個重點:一是基礎知識、基本概念;二是讀書時經常遇到的、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大傢知其然但未必知其所以然的問題。

  本書共分八章,包括典章製度、法律教育、飲食起居、民風民俗、文字趣談、天文曆法、文化藝術、醫藥科技。以問題入於,以有趣為主旨,嚮讀者展示國學常識。

  翻開此書,便走進瞭博大精深的國學文化長廊,一個故事,一段曆史;一種文化,一份傳承……讓您在較短的時間內領悟國學的精髓,感受國學的神祕和智慧,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
 

圖書試讀

聖旨前為何要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
 
古代皇帝的詔書前,通常會有一段特殊的文字,用來昭示其閤法性。例如,漢代皇帝的詔書前,多有「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八個字,強調皇帝的權力是天命所歸,他人不得竊奪。至唐代,詔令分為冊書、製書等七種形式,天命所歸的話,往往見於皇帝的即位詔令中,如德宗即位冊文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宋代的詔令繼承唐代,但又有所變化以「朕紹膺駿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開頭的,占有相當比例。
 
我們如今所見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主要運用於明代。明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不遺餘力,自然少不瞭受命於天、君臨天下的氣勢,所以其詔書開頭就是「奉天承運」、「承天受命」等字樣。清承明製,詔書也多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日」開頭,中間詔示內容,最後一般以「布告天下鹹使聞知」結尾。直至一九一二年宣統皇帝發布退位詔書,「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式詔書纔告終結。
 
古代官員是不是也和我們一樣「朝九晚五」呢?
 
中國古代官吏的工作時間很緊張,也要受到嚴格規章製度的限製。那麼,官員的上下班時間是幾點呢?
 
實際上與現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不過確切時辰則與中國古代農耕社會中大多數人的生活習慣相配閤。《詩經‧齊風‧雞鳴》中,妻子催丈夫起床:「雞既鳴矣,朝既盈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因為古人雞鳴即起準備上班的傳統,這個時間段稱為「卵時」(早晨五至七時)。清朝時期,中央各機關供職官員一般需要參加朝會,這也是由君主親自主持的最高國務會議。除瞭一、二品年事已高的大員,可以特賞騎馬或坐椅轎,其餘官員一律步行人宮;親王和部堂長官上朝的時候,會有專人打燈引至景運、隆宗二門;軍機大臣則有角燈導人內右門。清朝《欽定六部處分則例》載有中央官員統一的下班時間,規定是春分後於申正(約下午四時)散值,鞦分後於申初(約下午三時)散值(即下班)。
 
從秦漢到明清,中國古代官員每天上下班的時間基本如此,各級地方機關也與中央相似。古代官吏要按時上下班,不得違反,否則會受到懲罰。《唐律疏議‧職製五》有一條法令說,官員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處笞二十小闆,每再滿三天加一等,滿二十五天處杖打一百大闆,如果滿三十五天判處徒刑一年。假如是軍事重鎮或邊境地區供職的軍官還要罪加一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常常覺得,我們之所以對某些曆史典故、生活習俗感到陌生,並非是它們本身有多麼晦澀難懂,而是我們缺乏一個好的引導者,能夠將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串聯成一條清晰的脈絡。這本書,恰恰就扮演瞭這樣一位睿智的長者,它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也沒有枯燥乏味的科普,而是用一種極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引導我們去探索那些隱藏在日常語言和文化中的奧秘。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挖掘每一個“為什麼”背後的故事,將曆史的演變、社會的變遷、思想的流轉,巧妙地融入其中。我常常在閱讀時,會突然頓悟,原來一直以來我們習以為常的某個說法,竟然有如此深厚的文化根源。這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比任何知識的灌輸都更能觸動人心,也更能激發我們主動去學習、去探究的欲望。它就像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瞭一扇扇通往古代生活的大門,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人的智慧、情感和生活方式。而且,它的語言風格非常考究,既有學者般的嚴謹,又不失文人的風趣,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纍,反而覺得津津有味,仿佛在和一位博學多纔的朋友聊天。

评分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為什麼”的解讀,往往能夠顛覆我固有的認知。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或者從各種渠道獲得的信息,可能存在一些片麵或者不準確的地方。而這本書,則能夠以更客觀、更全麵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這些問題,揭示齣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真相。它讓我學會瞭獨立思考,學會瞭質疑,學會瞭去探究事物的本質。例如,某個我們習以為常的節日,它的起源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甚至與一些我們不曾想到的曆史事件有關。這種“解構”和“重塑”的過程,讓我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成熟。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讓我能夠以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世界。

评分

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理解他們的語言。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思想的流淌。這本書正是從語言這個獨特的視角切入,去解讀中國文化的方方麵麵。它讓我明白,我們口中的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都可能蘊含著一段古老的故事,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一種鮮活的生活氣息。它不是簡單地講解詞匯的意思,而是去追溯詞語的演變,去探究詞語背後的文化邏輯。比如,某個詞語的起源,可能與某個曆史事件有關,與某種社會習俗相關,甚至與某種哲學思想相連。通過對這些語言現象的解讀,我仿佛看到瞭古人是如何觀察世界,如何錶達情感,如何構建社會的。這種從微觀的語言現象入手,卻能夠觸及到宏觀的文化變遷的寫作手法,讓我耳目一新。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文化自信的提升。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那些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那些曆經韆年而不衰的文化精髓,都讓我由衷地感到驕傲和自豪。它讓我明白,我們不僅是曆史的繼承者,更是文化的創造者。通過瞭解過去,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現在,也更有信心地去創造未來。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中華文化的獨特光輝,也照齣瞭我們自身文化根源的深厚力量。我常常在讀完後,會有一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覺得自己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並願意為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種“溫故知新”的愉悅。很多內容,我可能在孩提時代就聽長輩說過,或者在其他書中讀到過,但這本書以一種更係統、更深入、更具啓發性的方式,讓我重新審視瞭它們。它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挖掘瞭更深層的文化內涵和曆史淵源,讓我對這些“舊”知識有瞭全新的認識和理解。我發現,很多我們現在引以為豪的文化傳統,其實在古代就已經奠定瞭基礎,而我們對此卻知之甚少。這本書就像一座寶藏,將那些被遺忘的珍寶重新發掘齣來,讓我們得以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常常會在讀完一個章節後,陷入沉思,迴味古人的智慧,感嘆曆史的變遷。這種閱讀體驗,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升華。它讓我對自己的文化根源有瞭更強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评分

這本書的選材非常廣泛,涵蓋瞭中國語言與文化的方方麵麵。從古代的典章製度,到民間的風俗習慣,從文人的詩詞歌賦,到市井的俚語俗語,無所不包。而且,作者在選擇這些文化常識時,非常注重其“趣味性”和“代錶性”。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知識羅列,而是選取瞭那些最能引起讀者好奇心,也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獨特魅力的方麵。我發現,很多我曾經感到睏惑,或者覺得很有趣的問題,在這本書中都能找到令人滿意的解答。它就像一本百科全書,又像一本故事集,滿足瞭我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書中的內容並非隻是簡單的陳述,而是充滿瞭作者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思考,讓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更加全麵和立體。

评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常識”的重新定義。我們普遍認為的“常識”,很多時候隻是停留在錶麵,而這本書則深入肌理,去挖掘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模糊不清的文化基因。它不是那種教你如何泡茶、如何寫毛筆字的實用手冊,而是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語言文字背後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以及這些信息是如何滲透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中,並最終影響瞭我們今天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我發現,很多我們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觀念,其實在古代就已經有瞭清晰的雛形,而這本書正是幫助我們去追溯這些源頭的。它讓我意識到,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是無數代人智慧和經驗的結晶。通過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中國文化的“前世今生”,對中華文明的厚重感和延展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種層層剝離,見微知著的解讀方式,讓我對“文化”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鮮活的生命體。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相當有品位,封麵那種水墨暈染的風格,既古樸典雅,又不失現代的留白美感,一看就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網絡快餐讀物。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質也很好,觸感溫潤,翻閱的時候沒有任何廉價感。我尤其喜歡它字體的大小和行間距,讀起來非常舒服,即使是深夜,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而且,書頁邊緣那種微微泛黃的色調,仿佛自帶一種曆史的沉澱感,讓人在翻開它的時候,就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期待。我一直覺得,一本好書,從外在的包裝到內在的排版,都是在與讀者進行一次無聲的交流,而這本書,顯然是用心在與讀者溝通,傳遞著一種對知識的尊重和對閱讀的儀式感。它不是那種隨手翻翻就能丟在一旁的消遣品,而是值得擺在書架上,時常拿齣來細細品味的收藏品。它的設計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符號的體現,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讀者的審美和品味。我曾收到過一些書籍,封麵花哨得讓人頭疼,內容卻空洞無物,這樣的書就像包裝精美的劣質食品,令人失望。但這本書不同,它的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底蘊,讓人相信,裏麵的內容也同樣值得期待。這種內外兼修的書籍,在這個浮躁的時代,真的太難得瞭。

评分

這本書最令人稱道的一點,在於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通俗易懂的語言之間的完美結閤。一方麵,作者在考證史料、解讀典故時,展現齣瞭紮實的學養和嚴謹的邏輯,每一個觀點都言之有據,令人信服。另一方麵,作者的語言錶達卻非常流暢自然,絲毫沒有學術著作的生硬和枯燥。它不像某些科普讀物那樣,為瞭追求通俗而犧牲瞭準確性,也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為瞭追求嚴謹而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這本書恰到好處地找到瞭一個平衡點,既保證瞭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又兼顧瞭閱讀的趣味性和易讀性。我常常會驚嘆於作者的錶達能力,能夠將復雜的曆史現象和文化概念,用最簡潔明瞭的語言闡釋清楚,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知識。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實在是太難得瞭。

评分

我特彆欣賞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它不是那種按部就班的編年體或者主題式寫作,而是以一個個引人入勝的“為什麼”作為綫索,將各種看似不相關的文化現象串聯起來。這種“故事性”的敘述,讓原本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極大地激發瞭我的閱讀興趣。我常常會在讀到一個問題時,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然後循著書中的講解,一步步地揭開謎底。這種“解謎”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智力上的挑戰和樂趣。而且,書中的案例選擇非常巧妙,都是那些我們似曾相識,卻又說不齣所以然的詞語、典故、習俗。比如,某個成語的由來,某個節日習俗的起源,某個生活用品的演變等等。這些貼近生活,卻又常常被我們忽略的細節,通過作者的解讀,瞬間煥發瞭生命力。它讓我感覺到,原來曆史並沒有那麼遙遠,它就藏在我們身邊,藏在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