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漢文化之活動(全一冊)

元代漢文化之活動(全一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元朝一代,濛古鐵騎橫掃歐亞,中華文化實應瀕臨毀滅,卻日益昌盛,所謂何故?誠為世人所欲知。孫先生以其深諳宋遼金元曆史,乃以漢軍、儒士之漢文化為中心,旁搜宋金元人文集,而作是書,堪為史學界之盛事。

本書特色

  1.本書為元代文化史,並詳論漢文化對元朝的深刻影響。
  2.是書為治史者必備史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孫剋寬先生(1905-1993)


  為孫立人將軍姪子,早年學法,熟諳古典詩詞。來颱以後,隱於教職。1955年東海大學創立,因戴君仁先生之邀,前來任教古典詩詞。1972年退休,前往加拿大,仍研究不輟。孫先生研究著重在元代史﹑宋元道教﹑詩學三大領域。

圖書目錄

藍文徵先生序言
自序
 
第一編 背景
濛古初期軍略與金之崩潰
附 金將武仙本末考
 
第二編 儒學
元初儒學
一、元初東平興學考
二、元初儒學之淵源
三、元初正一教與江南士大夫
 
第三編 漢軍
元代漢軍人物錶
元代漢軍三世傢考
一、永清史氏本末
二、張柔行實考
三、槀城董氏本末
附(一)元王橶使宋事補
(二)忽必烈時代南中國人民之反抗
 
第四編 儒生與其著作
江南訪賢與延祐儒治
附 程钜夫與其雪樓集
元儒蘇天爵學行述評
附 滋溪集文槀彆記
元許有壬與其至正集
元集題記
(一)劉秉中之藏春集
(二)郝經之陵川集
(三)王惲之鞦澗先生大全文集
(四)魏初之青崖集
(五)趙孟頫之鬆雪齋集
(六)虞集之道園學古錄
(七)
附錄 晚宋劉剋莊研究兩種
(一)劉後村之傢世與交遊
(二)晚宋政爭中之劉後村

圖書序言

自序

  當我於三十八年一月間,來到南颱灣的屏東市。在那綠樹蔥蘢,蕉風椰雨之間,恢復瞭讀書生活,纔不幾時的翻天覆地的大動撼,仍然搖晃我的心靈,不斷地有一個思念在腦海衝擊,就是「今後的中華民族與他那深固不易的文化形態,如何在這已到來的大變亂中支持下去?」由今想到古,隻好嚮曆史中求解答。於是我重讀通鑑與畢氏的續通鑑,對曆史上中華民族的幾次大患難的過程,重加檢視:五鬍入侵之永嘉之亂,女真侵華的靖康之亡,一直到崖山之覆的濛古入主中原。這每一次的大變亂,都不止於國傢的瓦解,人民喪亂流離,而且更嚴重的是漢文化的麵臨毀滅。可是永嘉亂後,中原士族南遷,禮樂衣冠萃於江左,留在北方的還「用夏變夷」;北朝元魏還盡用漢法,以促進後來隋唐大一統的文化閤流,爆齣貞觀開元的儒治與文明。靖康之亂,南宋形成瞭東晉的再翻版,留在北方的文儒,弼佐完顔氏,齣現瞭大定明昌間彬彬儒雅的盛況。而濛元一代呢?初進長城,勢如疾風暴雨,血洗華北大平原;卻被幾位俘係身分的老儒,談笑嗟嘆之間,使鐵騎止戈,武夫下拜,又齣現瞭中統至元──延祐至順間的儒治局麵。這真是不可言說的奇妙!當然要歸功於中華文化的感染力與韌性精神,與中國儒生的「不變塞」、「強哉矯」的剛毅之力。

  於此沉酣史籍之中,我不覺地被金元時代一些俠士們、將軍們、黃冠道士們,乃至寬衣博帶的儒士詩人們的「保種存文」的偉大事蹟而吸引住瞭。於是我嚮南宋金元間史實從頭研討。我在宋史叛臣李全傳中,發現瞭金元之際南北紛爭中那些草莽英雄,以孤臣孽子的心情,為漢民族效命。於是我著手寫瞭「南宋金元山東忠義軍的李全」一文。從這個民兵集團,進而嚮全元史找尋貞祐崩潰後的那些起陸龍蛇──金末九公,東平嚴實,和河朔史張,這些傳記一一跳入我的腦際;更因讀詩的關係而飽讀元遺山集,發現瞭這位詩人而兼史傢的那樣孜孜不息地遊說諸侯,保存文化,招集散亡的文士,嚮新朝推轂,與另一位漢化的契丹人──耶律楚材朝野配閤,保全氣息緜緜的儒學與文章。於是我寫瞭一篇東平興學考,來錶彰這位漢軍大帥的苦心;更進而探索元使儒臣各傳,而鈎勒齣一篇元代儒學的淵源一文;又無意間從宋末人筆記與元人文集中發現正一教士與南宋儒生的因緣,而寫成「元初正一教與江南士大夫」。這樣就寫成我第一冊這方麵的著作──元初儒學。賴朋友們的推薦而獲得颱灣教育廳四十二年度著作奬助,也因此誘發瞭我對濛元時代漢文化活動的研究興趣。四十三年,從屏東移硯颱北,在擾攘市廛裏,奔波不定的生活中,我依然寫瞭一冊「濛古初期軍略與金之崩潰」,打算透視當時濛古人在歐亞的取勝之道,或有助於今日世勢。以上是我前期的研究過程。

  四十四年東海大學成立,我被戴靜山先生延攬在中文係教書,把興趣與時間擘一大半給中國詩方麵。生活雖然安定,心情雖然開朗,研究的環境雖然便利,可是對這方麵的研究工作,卻成瞭業餘,玩票的性質。十四年來,始終未逾這一課題,閱讀範圍窄狹,而見聞又淺露,以視並時的元史同道們的成就,簡直無法比擬。可是畢竟得有大學當局的鼓勵,與哈佛燕京社的支持,利用研究的補助,仍能寫成瞭若乾篇文章。這幾年又轉注力於元代道教問題,纔把元代漢軍,儒學與道教的共同趨嚮──傳衍漢文化,凝結為一個概念;斷斷續續地寫成研究論著,有的印成專書,如「濛古漢軍與漢文化研究」、「宋元道教之發展」;有的寫成專題論文,如「元代漢軍三世傢考」……,去年下季,我發狠把一些印成的小冊與已發錶的論文編輯在一起,裒然成帙,題名為「元代漢文化之活動」。更承孔達先生推介中華書局,慨允印行,使多年來的苦心緻力的作品,呈獻於讀者之前。迴首當年,驚濤駭浪般憂惶惴惴的心情,實不禁感慨係之!

  關於濛古人入侵對漢文化的死亡威脅,與中國人苦心奮鬥,屈己徇道的精神,書中各篇,皆有闡說,此處不擬復論。隻是我這十幾年來獨學冥行的研究,所以稍有所知者,實在不能不感謝颱灣大學史學教授姚從吾先生,不斷地指示,檢給參考書籍,而他那一不朽的著作──東北史論叢,給予我的幫助、啓示,實在是我的良師與指導者,在這裏我要嚮他衷心地緻謝。

  以我的謭陋,加之雜事旁鶩,書中各篇的幼稚、疏陋,勢必所在皆是還望同道與讀者,匡正、原諒。

舒城孫剋寬自序
五十七年四月六日於中颱大度山園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