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

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古典建築
  • 建築史
  • 建築常識
  • 文化遺産
  • 傳統文化
  • 建築設計
  • 古建築
  • 問答
  • 普及讀物
  • 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稿分為「選址與佈局」、「木石與建築」、「古城與古長城」、「皇城、皇宮、禮製壇廟」、「民居」、「園林」、「宗教建築」、「陵墓建築」、「建築裝飾」九個章節,以問答形式講解中國古典建築的相關知識,對中國古典建築愛好者具有參考價值。
建築的脈絡:中國傳統營造技藝與審美流變 引言 本書旨在為廣大學者、建築師、文化研究者乃至普通讀者,提供一部全麵而深入的中國傳統建築體係的導覽。我們著眼於超越單一朝代或風格的局限,嘗試構建一個連貫的知識框架,勾勒齣中國建築自史前萌芽至近現代轉型過程中,在技術、哲學、社會結構與審美觀念上所經曆的演變軌跡與核心特徵。 本書並非對現有經典建築名錄的簡單羅列,而是側重於“係統”的解析——即構成中國建築體係的底層邏輯、核心構件的演變及其背後的文化意涵。我們將深入探討中國傳統營造體係的獨特性,例如其對木結構的高度依賴、模數化的運用、以及將“天人閤一”思想融入空間布局的哲學基礎。 第一部分:源起與定型——技術的基石與早期宇宙觀的投射 本部分追溯中國建築的起源,探討史前聚落的形製與早期對自然環境的適應。重點分析夏商周三代的禮製對建築等級的初步確立,並著重解析夯土技術、木構架的雛形及其在宮室、宗廟中的初步應用。 1.1 早期建築的生態適應與材料選擇: 探討從穴居到架高、從茅草到瓦的應用轉變,分析不同地域氣候對建築形態(如斜屋麵、抬梁式)的塑造作用。 1.2 禮樂製度與“方正”觀念的奠基: 深入研究《周禮》中對都城規劃、宮殿布局的規定,闡釋“中正”、“南北軸綫”等概念如何內化為後世都城規劃的鐵律。分析颱基、屋頂的等級象徵意義的萌芽。 1.3 模數化的早期探索: 雖然缺乏成熟的度量衡體係,但本章將通過考古發現,探尋早期工匠對建築構件比例和模數概念的無意識或半自覺的運用,這為後來的鬥栱體係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分:秦漢至隋唐——成熟的框架與帝國氣象的體現 這一階段是中國古典建築體係的“黃金時代”,技術體係趨於完善,並承載瞭龐大帝國的政治雄心與文化自信。 2.1 漢代:雄渾與氣魄: 分析漢代宮殿、陵墓的宏大規模,重點解析木構架的成熟——穿鬥式與抬梁式的初步分化及其適用場景。探討瓦當、畫像石等裝飾元素對建築敘事功能的強化。 2.2 魏晉南北朝:技術的融閤與宗教的介入: 考察印度佛教建築(如塔、石窟)對本土木構體係的衝擊與融閤。研究佛教傳入後,鬥栱結構的復雜化進程,以及佛塔形製在本土化過程中的演變。 2.3 隋唐盛世:規範與典範的建立: 唐代建築是“大”與“壯”的極緻體現。本章詳細剖析唐宋《營造法式》前身所蘊含的結構思想。重點解析唐代鬥栱的結構作用與裝飾性的平衡,分析其屋頂形式(如廡殿、歇山)的成熟與規製化。研究唐代城市規劃的嚴謹性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第三部分:宋遼金元——精巧化、地域化與理性化趨勢 隨著技術經驗的積纍和文人審美的介入,建築體係開始展現齣更為精細化的趨勢。 3.1 宋代:從“大”到“美”的轉型: 詳述李誡《營造法式》的體係性與科學性,分析其對“材分製”的標準化操作,使得建築的建造流程和質量控製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探討宋代建築中裝飾性構件(如華麗的昂、復雜的梁枋)的增加。 3.2 地方風格的勃興: 研究遼、金時期受中原影響與自身遊牧文化融閤所産生的獨特建築風格,如遼代塔的密簷式發展,以及金代殿堂形製的特點。分析地域材料(如磚、石)在非核心建築中的應用增多。 3.3 園林藝術的興盛與空間哲學的深化: 元代及宋代文人階層對私傢園林的熱衷,標誌著建築審美從服務於“公權力”嚮追求“個體精神空間”的轉變。探討疊山理水、藉景對中國園林空間處理的獨特貢獻。 第四部分:明清——定型、繁復與宮廷範式的固化 明清兩代是傳統建築體係的“收官”階段,其特點是製度的極度嚴苛、等級的精確固化以及裝飾藝術的繁復化。 4.1 匠作製度與建築的等級鎖定: 分析明清兩代工部“樣式房”對建築設計的壟斷。重點解析《工程做法則例》對建築用材、彩畫、琉璃色彩的嚴格限定,如何導緻瞭官方建築風格的趨同和僵化。 4.2 木構架的精微化與“裝飾化”: 研究清代鬥栱的結構功能退化,逐漸嚮純粹的裝飾構件演變,以及梁架結構中穿枋、抱頭榫等細節的精巧化處理。 4.3 建築與裝飾藝術的融閤: 深入探討蘇式彩畫、和璽彩畫、盤龍雕刻等裝飾技藝的成熟。分析建築色彩(紅牆黃瓦)在皇權錶達中的終極運用。 4.4 民居的地域性多樣性: 在官方建築趨於統一的同時,本書也關注徽派的馬頭牆、客傢的土樓、四閤院的演變等地方民居在適應地方氣候、宗族結構方麵的智慧和特色。 第五部分:傳統建築的審美哲學與可持續性 本部分超越技術史的敘事,探討中國建築在哲學層麵上的深層含義,並反思其在現代轉型中所麵臨的挑戰。 5.1 空間哲學:虛實相生與內嚮性: 解析“間”的概念,探討中國建築如何通過牆體、廊道、庭院的組織,實現對外界的收束與對內部空間的強調,從而體現“天人閤一”的內在精神。 5.2 結構與雕塑的統一: 分析傳統建築中“結構即美學”的理念,即構件(如柱、檁、鬥栱)本身即是主要的審美載體,而非僅依賴外加的裝飾。 5.3 遺産保護與現代轉譯: 探討傳統營造技術的失傳危機,以及在當代城市化進程中,如何通過科學保護和適度的“活化利用”,使古典建築精神在新的語境下獲得延續。 結語 本書力求以宏觀視野,梳理中國傳統建築從材料、結構、製度到哲學的完整發展脈絡,揭示其曆經數韆年而不衰的核心邏輯。我們相信,理解這一體係,不僅是對曆史的尊重,更是為當代建築設計提供一脈深厚的文化資源與技術啓示。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選址與佈局
01 堪輿學與我國古代建築有何關係?
02 堪輿學中的形勢派有何特點?
03 堪輿學中的理氣派有何特點?
04 「天人閤一」觀念是怎樣影響我國古代建築佈局的?
05 「法天象地」是怎樣影響我國古代建築佈局的?
06 陰陽學說是怎樣影響我國古代建築佈局的?    
07 河圖和洛書在建築佈局中有何用處?
08 八卦在風水中有何用處?
09 五行學說是怎樣影響我國古代建築佈局的?    
10 古代帝陵選址為何特彆注重選擇「吉壤」之地?
11 什麼是厭勝?用於建築中的厭勝有哪些?    
12 我國古建築群的佈局有哪些方式?各有何特點?    
13 為什麼說靈颱、靈沼是苑囿的佈局特點?    
14 海島仙山為何會成為造園刻意追求的佈局形式?
15 園中園為何會成為皇傢園林的佈局形式?    
16 林泉丘壑之美為何會成為造園刻意追求的意境?    
17 田園村捨之美為何會成為造園追求的意境?    
18 梵刹琳宇之美為什麼是造園刻意追求的意境?    

第二章 木石與建築
19 我國古代建築為什麼以木結構為主?
20 木樑柱式結構有哪幾種形式?
21 木樑柱式結構體係有哪些特點?
22 鬥拱有何用途?
23 翹昂鬥拱有何特點?
24 除翹昂鬥拱外,常用的外簷鬥拱還有哪幾種?    
25 什麼是室內鬥拱?
26 品字科鬥拱有何特點?
27 十字科鬥拱有何特點?
28 隔架科鬥拱有何特點?
29 檁下鬥拱有何特點?
30 丁頭拱有何特點?
31 溜金鬥拱有何特點?
32 明清官式建築的屋頂形式主要有哪幾種?    
33 廡殿式屋頂有何特點?
34 懸山式屋頂有何特點?
35 攢尖式屋頂有何特點?
36 歇山式屋頂有何特點?
37 硬山式屋頂有何特點?
38 捲棚式屋頂有何特點?
39 勾連搭式屋頂有何特點?
40 盔頂式屋頂有何特點?
41 盝頂式屋頂有何特點?
42 十字重簷式屋頂有何特點?
43 扇麵屋頂有何特點?
44 平頂有何特點?
45 圓券頂有何特點?
46 一麵坡式屋頂有何特點?
47 什麼是宮?
48 什麼是殿?
49 樓有何特點?
50 堂有何特點?
51 閣有何特點?
52 亭有何特點?
53 颱有何特點?
54 什麼是榭?
55 什麼是廊?
56 什麼是塔?
57 什麼是石舫?
58 什麼是館?
59 什麼是軒?
60 什麼是齋?
61 什麼是室?
62 闕有何特點?
63 牌樓有何特點?
64 木牌樓有何特色?
65 琉璃牌樓有何特色?
66 石牌樓有何特色?
67 華錶有何特點?
68 北京天安門石華錶有何特色?
69 影壁有何特點?
70 北京故宮乾清門琉璃影壁有何特色?
71 琉璃九龍壁有何特色?
72 我國古橋樑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73 我國古代梁橋有何特點?
74 福建泉州洛陽橋有何特點?
75 我國古代浮橋有何特點?
76 我國古代索橋有何特點?
77 我國古代拱橋有何特點?
78 我國古代縴道石橋有何特點?
79 我國古典園林中的麯橋有何特點?
80 我國古典園林中的石拱橋有何特點?
81 我國古代閣道、古棧道有何特點?
82 我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建築傢?
83 我國古代建築官書主要有哪幾種?
84 我國古代建築私人著作主要有哪幾種?

第三章 古城與古長城
85 什麼是大型聚落?
86 古代城市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87 《周禮‧考工記》王城圖有何特點?
88 我國古代城市佈局有何特點?
89 城與郭有何區彆?
90 我國古代都城選址有何特點?
91 什麼是陪都?
92 什麼是市井?
93 什麼是市樓?
94 什麼是坊?
95 古代城市為何要建鍾鼓樓?
96 北京鍾鼓樓有何特色?
97 什麼是會館?
98 北京湖廣會館有何特色?
99 安徽亳州山陝會館有何特色?
100 書院有何特點?
101 河南嵩陽書院有何特色?
102 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有何特色?
103 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有何特色?
104 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有何特色?
105 古代城牆有何特點?
106 古代城壕有何特點?
107 城門和城門樓有何特點?
108 北京正陽門樓有何特點?
109 箭樓有何特點?
110 甕城有何特點?
111 北京正陽門箭樓有何特點?
112 北京德勝門箭樓有何特點?
113 角樓有何特點?
114 北京東便門角樓有何特點?
115 古人為何要修築長城?
116 秦長城有何特點?
117 漢長城有何特點?
118 明長城有哪些主要設施?
119 明代長城九鎮是哪幾處?
120 老龍頭有何特點?
121 山海關有何特點?
122 居庸關有何特點?
123 八達嶺長城有何特點?
124 司馬颱長城有何特點?
125 慕田峪長城有何特點?
126 金山嶺長城有何特點?
127 嘉峪關有何特點?

第四章 皇城、皇宮、禮製壇廟
128 我國古代皇城在佈局上有何特點?
129 明代皇城有何特點?
130 明代修建紫禁城時為何要在平地上堆齣一座山?
131 清代皇城有何特點?
132 社稷壇為何要建於皇城之內?
133 太廟為何要建於皇城之內?
134 紫禁城內金水河有何優點?
135 紫禁城護城河有何特點?
136 紫禁城城牆有何特點?
137 午門有何特色?
138 太和門有何特點?
139 太和殿在建築上有何特點?
140 中和殿在建築上有何特點?
141 保和殿在建築上有何特點?
142 內廷後三宮在佈局上有何特點?
143 乾清宮有何特點?
144 交泰殿有何特點?
145 坤寜宮有何特點?
146 什麼是養心殿?
147 養心殿的建築有何特色?
148 內廷東、西六宮有何特色?
149 奉先殿是皇帝的傢廟,與太廟有何不同?
150 紫禁城中的佛堂有哪幾處?
151 紫禁城中的道場有哪幾處?
152 坤寜宮中祭薩滿的場地有何特點?
153 暢音閣有何特色?
154 宮廷藏書樓文淵閣有何特色?
155 武英殿為何會成為清代宮廷齣版機構?
156 瀋陽故宮在佈局上有何特點?
157 瀋陽故宮大政殿有何建築特色?
158 瀋陽故宮崇政殿有何建築特色?
159 鳳凰樓有何特色?
160 禮製壇廟為何不同於宗教建築?
161 禮製壇廟有何特點?
162 明堂闢雍有何特點?
163 壇有何特點?
164 天壇有何特點?
165 地壇有何特色建築?
166 日壇有何特色建築?
167 月壇有何特色建築?
168 先農壇有何用途?有何特色建築?
169 先蠶壇有何特點?
170 供奉山神的五嶽廟為何是禮製壇廟?
171 山東泰安岱廟的建築有何特點?
172 衡山南嶽廟的建築有何特點?
173 華山西嶽廟的建築有何特點?
174 麯陽北嶽廟的建築有何特點?
175 登封中嶽廟的建築有何特點?
176 為什麼各地孔廟的佈局並不相同?
177 為什麼孔廟屬於禮製建築?
178 為什麼孔廟中不供奉孔子像?
179 阜城孔廟的建築有何特點?
180 關帝廟為什麼屬於禮製建築?
181 山西運城解州鎮西關關帝廟有何特點?
182 為什麼媽祖廟盛行於東南沿海地區?
183 為什麼湄州媽祖廟是最重要的一座媽祖廟?
184 中國古代祠堂為何屬於禮製建築?
185 祠堂的建築佈局有哪幾種?

第五章 民居
186 古村落有何文化意義?
187 浙江諸葛八卦村有何特點?
188 安徽西遞古村落有何特點?
189 安徽宏村有何特點?
190 江西婺源徽式民居有何特點?
191 井乾式房屋有何特點?
192 乾闌式房屋有何特點?
193 濛古包有何特點?
194 哈薩剋族氈房有何特點?
195 藏族氈房有何特點?
196 宅院有何特點?
197 徽派民居有何特點?
198 雲南一顆印民居有何特點?
199 北京四閤院有何特點?
200 窯洞有何特點?
201 為什客傢人要修建與當地不同的民居?    
202 福建客傢民居環形土樓有何特點?
203 廣東梅縣客傢民居圍攏屋有何特點?
204 江西客傢民居贛南圍屋有何特點?
205 晉商民居有何特點?
206 晉商民居山西靈石縣王傢大院有何特點?
207 晉商民居山西祁縣渠傢大院有何特點?
208 晉商民居山西祁縣喬傢大院有何特點?
209 廣東開平碉樓民居有何特點?
210 戲颱作為一種古代地方公共建築有何特點?
211 鄉村戲颱有何特點?
212 侗寨鼓樓有何特點?

第六章 園林
213 風景名勝區有何特點?
214 自然風景園林有何特點?
215 杭州西湖有何特點?
216 揚州瘦西湖有何特點?
217 皇傢園林有哪幾種類型?
218 大內禦苑有何特色?
219 什麼是離宮禦苑?
220 承德避暑山莊有何特色?
221 北京頤和園有何特色?
222 宅院園林有何特點?
223 蘇州宅院園林有何特點?
224 揚州宅院園林有何特點?
225 嶺南宅院園林有何特點?
226 徽州園林有何特點?
227 園林建築有何特點?
228 掇山置石有何特點?
229 理水有何特點?
230 花木配置有何特點?
231 我國古典園林的造景手法有哪幾種?    

第七章 宗教建築
232 我國佛教建築有何特點?
233 什麼是石窟寺?
234 麥積山石窟有何特色?
235 龍門石窟有何特色?
236 敦煌莫高窟有何特色?
237 雲岡石窟有何特色?
238 塔廟在佈局上有何特點?
239 我國佛寺在佈局上有何特點?
240 佛寺中的三門殿有何特點?
241 佛寺中的天王殿有何特點?
242 佛寺中的大雄寶殿有何特定意義?
243 佛寺中的三聖殿有何特定意義?
244 佛寺中的觀音殿(又名大悲壇) 有何特定意義?
245 佛寺中的祖師殿有何特定意義?
246 佛寺中的羅漢堂有何特定意義?
247 佛寺中的伽藍殿有何特定意義?
248 佛寺中的法堂有何特定意義?
249 藏傳佛寺有何特點?
250 北京雍和宮有何特點?
251 青海西寜湟中塔爾寺有何特點?
252 佛教建築中的塔有何特點?
253 樓閣式塔有何特點?
254 密簷式磚塔有何特點?
255 覆鉢式塔有何特點?
256 金剛寶座塔有何特點?
257 亭閣式塔有何特點?
258 傣族佛塔有何特點?
259 花塔有何特點?
260 過街塔及閘式塔有何特點?
261 寶篋印佛塔有何特點?
262 塔林有何特點?
263 群塔有何特點?
264 為什麼寺廟中要修建捨利塔?
265 北京八大處二處龍光寺佛牙捨利塔有何特點?
266 經幢有何用途?
267 道教建築為何叫宮觀?
268 道教宮觀有何特點?
269 道教宮觀的山門有何特點?
270 什麼是靈官殿?
271 什麼是三清殿?
272 什麼是四禦殿?
273 什麼是三官殿?
274 道教宮觀中的聖母殿有何特點?
275 道教宮觀中的真武殿有何特點?
276 道教宮觀中的祖師殿有何特點?
277 我國伊斯蘭建築有哪幾種類型?
278 我國古代清真寺在建築方麵有何共同特點?    
279 我國傳統建築風格清真寺有何特點?    
280 新疆維吾爾族地區清真寺有何特點?    
281 新疆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

第八章 陵墓建築
282 什麼是衣冠塚?
283 黃帝陵有何特色?
284 成吉思汗陵有何特色?
285 什麼是地宮?
286 什麼是封土形製?
287 明清帝王陵園中有哪幾種主要建築?
288 古代單葬製帝王陵有何特點?
289 古代陪葬製帝王陵有何特點?
290 漢茂陵有何特色?
291 唐昭陵有何特色?
292 唐乾陵有何特色?
293 古代群葬製帝王陵有何特點?
294 北宋陵有何特色?
295 西夏王陵有何特色?
296 明孝陵有何特色?
297 明十三陵有何特色?
298 清東陵有何特色?
299 清西陵有何特色?

第九章 建築裝飾
300 日晷立於宮殿外有何用處?
301 嘉量立於宮殿外有何用處?
302 吉祥缸放於宮殿外有何用處?
303 鼎式香爐放於宮殿外有何用處?
304 銅龜、銅鶴放於宮殿外有何用處?
305 什麼是社稷江山金殿?
306 什麼是須彌座?
307 什麼是禦路石?
308 漢白玉石須彌座式高颱有何用處?
309 石欄杆有何特點?
310 古代民居門前的拴馬樁有何用處?
311 古代民居門前的上馬石有何用處?
312 門鼓石有何用處?
313 滾墩石在形製上有何特點?
314 門蹲石獅有何特點?
315 什麼是雕花石簷柱?
316 什麼是匾額?
317 什麼是壽匾?
318 常見的匾有哪幾種形式?
319 什麼是楹聯?
320 宮殿和敕建的廟宇使用的琉璃瓦有何特點?
321 屋頂上的吻獸有何用途?
322 為什麼殿宇的正脊上要安裝吞脊獸?
323 北京太和殿的龍吻有何特點?
324 為什麼殿宇上要安裝垂獸和戧獸?
325 殿宇垂脊上的蹲脊獸有何特點?
326 什麼是殿頂跑龍?
327 什麼是石敢當?
328 罩有何用途?
329 什麼是壁紗櫥?
330 什麼是太師壁?
331 什麼是博古架?
332 天花有哪幾種?
333 藻井有何用途?
334 和璽彩畫有何特點?
335 鏇子彩畫有何特點?
336 蘇式彩畫有何特點?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那些歷史悠久的建築物很感興趣,每次去旅遊,看到那些古色古香的廟宇、牌坊,總會讚嘆不已,但常常不知道這些建築的來龍去脈,隻能「看熱鬧」。這本書就像一座寶庫,把許多平常難以接觸到的建築知識,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 我非常欣賞書裡關於「建築的等級製度」的闡述。過去看到一些宏偉的宮殿,總是覺得氣派,但不知道為何有些建築就是比其他建築來得更莊嚴、更華麗。書裡解釋瞭從屋頂的形式、鬥拱的層數、樑柱的尺寸,到彩繪的圖案,都有嚴格的規定,這讓我明白瞭「禮」在建築中的體現,也更能理解古代社會的結構。 特別是關於「和諧與對稱」的原則,書裡對此有深入的探討。無論是建築的整體佈局,還是室內的空間劃分,中國古典建築都非常注重平衡和對稱的美感。這不僅帶來視覺上的舒適感,更蘊含著古人對宇宙觀和陰陽平衡的理解。這讓我在欣賞建築時,多瞭「閱讀」的層次。 我還對書裡關於「建築的材料與工藝」的介紹印象深刻。從各地不同品質的木材、石材的選擇,到磚瓦的燒製,乃至於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繪,都展現瞭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和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每一棟古典建築都凝聚瞭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 這本書的問答形式,真的非常適閤我這種「求知慾強但又怕枯燥」的讀者。它就像一個隨身攜帶的建築百科,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手翻閱,然後找到答案。而且,每個問題的解答都相當詳盡,不僅有理論,還有實際的例子佐證,讓知識變得立體而生動。 我尤其喜歡書裡解釋「迴廊」和「漏窗」的功能。以前覺得它們隻是裝飾,但書裡解釋瞭迴廊的遮陽避雨、連接空間的作用,還有漏窗的透景、藉景、通風、採光等功能。這讓我明白,古典建築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都服務於實用性和美學的結閤。 閱讀這本書,也讓我對「園林建築」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是單純的建築,更是將建築、山水、植物融為一體的藝術。書裡對「移步換景」、「麯徑通幽」等園林設計手法的闡述,讓我對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有瞭更深的體會。 這本書讓我看到,中國古典建築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歷史、地域、文化的不同,呈現齣豐富多樣的麵貌。書裡對不同地區建築風格的比較,讓我能更清晰地分辨齣差異,也更懂得欣賞它們各自的獨特魅力。 我認為這本書不隻是給建築愛好者看的,任何對中華文化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從中獲益。它讓我對自己身處的環境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能欣賞我們周遭那些承載著歷史的建築。 這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入門讀物,它用最親切的方式,將深奧的建築知識變得易於吸收,並且引人入勝。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想要更瞭解中國古典建築的朋友。

评分

拿到這本《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真是太讓我興奮瞭!一直以來,我都對我們身邊那些充滿歲月痕跡的老建築,像是古老的廟宇、傳統的街屋、還有一些莊嚴的祠堂,充滿瞭好奇,但總覺得它們就像一本本深奧的歷史書,我卻讀不懂其中的奧秘。這本書用非常親切的問答方式,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把那些可能很學術的建築知識,變得簡單易懂,而且妙趣橫生。 我非常欣賞書裡關於「建築的等級製度」的介紹。以前看到一些特別宏偉的宮殿或者寺廟,總覺得它們比一般的建築來得更尊貴,但卻不知道原因。書裡詳細解釋瞭從屋頂的形製、鬥拱的層數、樑柱的粗細,到彩繪的圖案,都有嚴格的規定,這讓我明白瞭「禮」在建築中的重要性,也更能理解古代社會的階級劃分。 書裡對「庭院」的設計和功能也有深入的探討。我特別喜歡書裡解釋「天井」的作用,它不僅能採光、通風,還能調節室內溫度,更重要的是,它為傢庭成員提供瞭一個親近自然、交流互動的空間。這讓我感受到,中國古典建築的設計,蘊含著深厚的「人本」思想。 這本書的問答形式,真的太適閤我瞭!我常常會在閱讀時,像是跟著書中的提問者一起思考,然後期待著書中的解答。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讓我覺得自己參與其中,而不是單純地被動接受知識,因此也更容易記住書裡的內容。 我還對書裡關於「建築的材料」的選擇和運用,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各地不同的木材、石材,到磚瓦的燒製,以及各種精美的雕飾,都展現瞭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這讓我明白,每一棟古典建築都凝聚瞭無數人的心血和汗水。 這本書也讓我對「風水」和「建築」之間的關係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書裡用一種比較客觀的角度,探討瞭古代建築在選址、佈局上,是如何考慮到自然環境和人們的心理感受。這讓我覺得,古典建築的設計,是結閤瞭實用性、美學和對宇宙的理解。 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引導讀者從「看熱鬧」進階到「看門道」。它不僅讓你看到建築的美,更能讓你理解建築背後的文化、歷史和智慧。 這本書也讓我更瞭解颱灣一些老建築的特色,例如閩南式建築的「馬背」屋脊,或是「員光」的裝飾,都能在書裡找到相關的解釋和淵源。這讓我對自己傢鄉的建築文化,有瞭更深的認識和體會。 總的來說,《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入門讀物,它用最親切、最生動的方式,將深奧的建築知識變得易於理解,並且引人入勝。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中華文化感興趣的朋友。

评分

拿到這本《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我感覺就像拿到瞭一把開啟歷史寶庫的鑰匙!我一直對颱灣的老建築,像是那些充滿故事的廟宇、古老的街屋、或是傳統的閩南式建築,都充滿著好奇,但總覺得自己對它們的瞭解就像隔靴搔癢,很多細節都看不懂,也說不齣所以然。這本書用問答的形式,就像一位博學多聞的長者,耐心而細緻地為我解答,讓我彷彿置身於一個活生生的建築教室。 我特別喜歡書裡對「梁柱結構」的細緻講解。以前總以為那些木頭隻是簡單地堆疊,但書裡卻深入剖析瞭榫卯結構的巧妙,以及不同結構形式的演變,例如「抬梁式」和「穿鬥式」的區別,還有它們各自適閤的建築類型。這讓我驚嘆於古代工匠的智慧,竟然能用如此精巧的方式,創造齣穩固而美麗的建築。 書裡對「鬥拱」的介紹,更是讓我嘆為觀止。那精巧的結構,不僅能將屋頂的重量巧妙地分散到柱子上,還具有極高的裝飾性,展現瞭建築的層次感和藝術美。書裡不僅展示瞭不同種類的鬥拱,還解釋瞭它們的演變和功能,讓我對這個看似不起眼的木構件有瞭全新的認識。 我還對書裡關於「建築的色彩」運用,有著極大的興趣。為什麼有些宮殿是金黃色,有些寺廟是硃紅色?書裡解釋瞭這些色彩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象徵和等級意義,例如黃色代錶帝王,紅色代錶吉祥和喜慶。這讓我明白,建築的顏色並非隨意為之,而是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 這本書的問答形式,真的非常適閤我這種對傳統文化有興趣,但又不是專業人士的讀者。它就像一個隨身攜帶的建築百科,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手翻閱,然後找到答案。而且,每個問題的解答都相當詳盡,不僅有理論,還有實際的例子佐證,讓知識變得立體而生動。 我還發現,書裡也觸及到瞭「建築的材料」的選擇,例如木材的種類、石材的運用,以及磚瓦的製作。它解釋瞭為什麼不同的材料會被用於不同的建築部位,以及它們各自的特性和優缺點。這讓我對古代建築的精緻和對細節的重視有瞭更深的體會。 閱讀這本書,也讓我對「園林建築」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是單純的建築,更是將建築、山水、植物融為一體,營造齣詩情畫意的空間。書裡對「移步換景」、「麯徑通幽」等園林設計手法的闡述,讓我對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有瞭更深的體會。 這本書讓我看到,中國古典建築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歷史、地域、文化的不同,呈現齣豐富多樣的麵貌。書裡對不同地區建築風格的比較,讓我能更清晰地分辨齣差異,也更懂得欣賞它們各自的獨特魅力。 我認為這本書不隻是給建築愛好者看的,任何對中華文化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從中獲益。它讓我對自己身處的環境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能欣賞我們周遭那些承載著歷史的建築。 總而言之,《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是一本知識紮實、內容豐富、而且非常易於閱讀的優秀書籍。它不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文化、歷史和智慧的書。

评分

這本《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實在是太讓人愛不釋手瞭!以前總是覺得中國的古典建築遙不可及,那些飛簷翹角、雕梁畫棟,像藝術品一樣,但總不知道它們背後的細節和故事。這本書用問答的形式,把這些原本可能讓人望而卻步的知識,變得平易近人。 我特別喜歡它解釋「樑柱結構」的部分,以前隻覺得是支撐,但書裡細細講述瞭榫卯的巧妙,以及不同結構形式的演變,例如「抬梁式」和「穿鬥式」的區別,以及它們各自適閤的建築類型。這讓我明白,看似簡單的木頭,在古代工匠的手中,竟然能創造齣如此精巧穩固的結構,真的是智慧的結晶。 還有關於「屋頂形式」的介紹,像是「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還有「攢尖頂」等等,書裡不僅有清晰的圖示,還說明瞭它們的等級劃分和應用場閤。這讓我以後走在路上,看到不同的屋頂,都能一眼辨認齣它的身份和意義,不再是盲目欣賞。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裡還提到瞭「風水」和「建築」之間的關係。雖然我對風水不甚瞭解,但書裡以一種比較客觀的視角,探討瞭古代建築在選址、坐嚮、佈局上,是如何考慮自然環境和人們的心理感受。這讓我覺得,古典建築不僅是技術的展現,也蘊含著古人對宇宙、自然、人居環境的深刻理解。 這本書的編排方式非常巧妙,它不是一篇篇論文,而是以讀者可能會有的疑問為齣發點,然後逐一解答。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讓我更容易進入狀況,也更能記住書中的知識。我甚至會想像自己就是那個提問者,然後期待著書中的答案,這種體驗真的很有趣。 另外,書裡還探討瞭「色彩」在古典建築中的運用。為什麼有些宮殿是金黃色,有些寺廟是硃紅色?書裡解釋瞭這些色彩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象徵和等級意義,例如黃色代錶帝王,紅色代錶吉祥和喜慶。這讓我明白瞭,建築的顏色並非隨意為之,而是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 我還發現,書裡也觸及到瞭「材料」的選擇,例如木材的種類、石材的運用,以及磚瓦的製作。它解釋瞭為什麼不同的材料會被用於不同的建築部位,以及它們各自的特性和優缺點。這讓我對古代建築的精緻和對細節的重視有瞭更深的體會。 這本書就像一位溫文儒雅的嚮導,帶領著我走進中國古典建築的殿堂。它解答瞭我心中許多長久以來的疑惑,也讓我對這片土地上的建築文化有瞭更豐富、更立體的認識。我會毫不猶豫地將這本書推薦給身邊所有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朋友。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颱灣的一些老建築,像是那些閩南式的三閤院、或是日治時期留下的西式洋樓,它們之間其實也隱藏著許多可以和書裡內容連結的地方。這本書不僅拓寬瞭我對中國古典建築的視野,也讓我對颱灣的在地建築文化有瞭更深的思考。 最後,我認為這本《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不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是一份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它以一種溫柔而細膩的方式,展現瞭中國古典建築的魅力,讓人迴味無窮。

评分

這本《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簡直太棒瞭!我一直對我們傳統的建築風格充滿著好奇,但總覺得自己對它們的瞭解非常有限,很多專業術語聽起來都霧煞煞。這本書用問答的方式,就像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師,把那些複雜的建築知識,用最簡單、最生動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一下子就愛上瞭它。 我尤其喜歡書裡對「梁柱結構」的介紹。以前隻覺得它們隻是支撐,但書裡細細地講解瞭榫卯結構的巧妙,以及不同結構形式的演變,例如「抬梁式」和「穿鬥式」的區別,還有它們各自適閤的建築類型。這讓我明白,看似簡單的木頭,在古代工匠的手中,竟然能創造齣如此精巧穩固的結構,真的是智慧的結晶。 書裡對「鬥拱」的解釋,更是讓我驚嘆。那複雜而又精美的結構,不僅承載著屋頂的重量,還具有裝飾作用,展現瞭建築的層次感和藝術美。書裡不僅展示瞭不同種類的鬥拱,還解釋瞭它們的演變和功能,讓我對這個看似簡單的木構件有瞭全新的認識。 我還對書裡關於「建築的色彩」運用,有著濃厚的興趣。為什麼有些宮殿是金黃色,有些寺廟是硃紅色?書裡解釋瞭這些色彩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象徵和等級意義,例如黃色代錶帝王,紅色代錶吉祥和喜慶。這讓我明白,建築的顏色並非隨意為之,而是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 這本書的問答形式,真的非常適閤我這種對傳統文化感興趣,但又不是專業人士的讀者。它就像一個隨身攜帶的建築百科,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手翻閱,然後找到答案。而且,每個問題的解答都相當詳盡,不僅有理論,還有實際的例子佐證,讓知識變得立體而生動。 我還發現,書裡也觸及到瞭「建築的材料」的選擇,例如木材的種類、石材的運用,以及磚瓦的製作。它解釋瞭為什麼不同的材料會被用於不同的建築部位,以及它們各自的特性和優缺點。這讓我對古代建築的精緻和對細節的重視有瞭更深的體會。 閱讀這本書,也讓我對「園林建築」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是單純的建築,更是將建築、山水、植物融為一體,營造齣詩情畫意的空間。書裡對「移步換景」、「麯徑通幽」等園林設計手法的闡述,讓我對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有瞭更深的體會。 這本書讓我看到,中國古典建築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歷史、地域、文化的不同,呈現齣豐富多樣的麵貌。書裡對不同地區建築風格的比較,讓我能更清晰地分辨齣差異,也更懂得欣賞它們各自的獨特魅力。 我認為這本書不隻是給建築愛好者看的,任何對中華文化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從中獲益。它讓我對自己身處的環境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能欣賞我們周遭那些承載著歷史的建築。 最後,我認為這本《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不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是一份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它以一種溫柔而細膩的方式,展現瞭中國古典建築的魅力,讓人迴味無窮。

评分

拿到《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感覺就像收到一份珍貴的禮物!我一直對颱灣的老街、古厝、廟宇情有獨鍾,但總覺得自己對它們的認識隻是皮毛,很多背後的故事和知識都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本書的問答形式,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位無私的老師,把這些寶貴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分享瞭齣來。 我特別喜歡它對「梁架結構」的解釋,以前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木頭,總覺得很複雜,但書裡細緻地拆解瞭「梁、柱、枋、檁」等構件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透過榫卯結構組閤在一起,形成穩固的屋頂承載係統。這讓我對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由衷地感到佩服。 書裡對「鬥拱」的介紹,更是讓我驚嘆不已。那精巧的結構,不僅能將屋頂的重量傳遞到柱子上,還能起到裝飾作用,展現齣建築的層次感和藝術美。書裡不僅展示瞭不同種類的鬥拱,還解釋瞭它們的演變和功能,讓我對這個看似簡單的木構件有瞭全新的認識。 我還對書裡關於「屋頂上的裝飾」有很深的興趣。那些色彩斑斕的琉璃瓦、精美的脊獸、以及屋簷下的彩繪,不僅增添瞭建築的美感,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寓意。書裡對這些裝飾的詳細解讀,讓我明白,每一處細節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這本書的問答方式,讓我覺得學習過程非常輕鬆有趣。它像是與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在聊天,你提齣疑問,他就會耐心、細緻地解答。這種方式,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容易記憶。 我還特別欣賞書裡對「建築與自然的融閤」的探討。無論是庭院的佈局、天井的設計,還是窗櫺的雕刻,都體現瞭古人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和對「天人閤一」理念的追求。這讓我覺得,古典建築不僅是人造的空間,更是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部分。 書裡還觸及到瞭「建築的材料」的選擇和運用,從堅固的石材到溫潤的木材,從色彩豐富的琉璃瓦到樸實的青磚,都各有其特色和用途。這讓我對古代建築的選材智慧有瞭更深的理解。 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引導讀者從「看熱鬧」進入「看門道」的階段。它不僅告訴你建築是什麼樣子的,更重要的是,它告訴你為什麼是這樣子的,以及它背後的故事和文化。 這本書也讓我聯想到颱灣許多保存良好的古蹟,例如颱南的孔廟、鹿港的龍山寺,我都能在書裡找到對應的知識點,這讓我在欣賞這些建築時,有瞭更深入的理解和體會。 總而言之,《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是一本知識紮實、內容豐富、而且非常易於閱讀的優秀書籍。它不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文化、歷史和智慧的書。

评分

這本《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真是太有意思瞭!我一直對颱灣的老建築,像是那些充滿歷史感的街屋、古老的廟宇、或是傳統的閤院,都非常著迷,但常常覺得自己隻是在「看熱鬧」,對於它們背後的結構、設計原理,甚至是文化意涵,都瞭解得不多。這本書用問答的方式,就像一位親切的長輩,耐心解答瞭我心中許多長久的疑惑,讓我對古典建築有瞭全新的認識。 我特別喜歡書裡關於「鬥拱」的介紹。以前看到古厝屋簷下那些複雜的木結構,總覺得很神奇,但不知道它們的具體作用。書裡詳細地解釋瞭鬥拱如何將屋頂的重量巧妙地傳遞到柱子上,同時也起到瞭裝飾作用,展現瞭建築的層次感和藝術美。這讓我對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由衷地感到佩服。 書裡還介紹瞭許多不同的「屋頂形式」,例如「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等等,並且解釋瞭它們的等級差異和適用場閤。這讓我以後走在路上,看到不同的古建築,都能一眼辨認齣它們的「身份」,不再隻是單純地欣賞它們的外觀。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裡還探討瞭「建築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解釋瞭為什麼有些建築會坐北朝南,為什麼庭院會有天井,以及這些設計是如何利用自然光線、通風,並且創造一個舒適宜人的居住環境。這讓我明白瞭,古典建築不僅是藝術品,更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這本書的問答形式,真的太適閤我瞭!我常常會在閱讀時,想像自己就是那個提問的人,然後期待著書中的解答。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讓我覺得學習起來非常輕鬆,而且容易記住。 我還發現,書裡也觸及到瞭「建築的材料」的選擇,例如木材的種類、石材的運用,以及磚瓦的製作。它解釋瞭為什麼不同的材料會被用於不同的建築部位,以及它們各自的特性和優缺點。這讓我對古代建築的精緻和對細節的重視有瞭更深的體會。 閱讀這本書,也讓我對「園林建築」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是單純的建築,更是將建築、山水、植物融為一體,營造齣詩情畫意的空間。書裡對「移步換景」、「麯徑通幽」等園林設計手法的闡述,讓我對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有瞭更深的體會。 這本書讓我看到,中國古典建築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歷史、地域、文化的不同,呈現齣豐富多樣的麵貌。書裡對不同地區建築風格的比較,讓我能更清晰地分辨齣差異,也更懂得欣賞它們各自的獨特魅力。 我認為這本書不隻是給建築愛好者看的,任何對中華文化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從中獲益。它讓我對自己身處的環境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能欣賞我們周遭那些承載著歷史的建築。 總而言之,《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是一本知識紮實、內容豐富、而且非常易於閱讀的優秀書籍。它不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文化、歷史和智慧的書。

评分

拿到《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這本書,我有一種挖到寶藏的感覺!我一直對颱灣那些充滿歷史感的建築物,像是老街上的街屋、古老的廟宇、還有一些傳統的民宅,都充滿瞭好奇,但總覺得自己對它們的瞭解非常有限,很多細節都看不懂。這本書用問答的方式,把這些看似複雜的建築知識,變得非常容易理解,而且生動有趣,就像一位知識淵博的朋友在身邊為我講解一樣。 我尤其喜歡書裡關於「鬥拱」的部分,以前看到古厝屋簷下那些精巧的木構件,總覺得很神秘,但不知道它們的實際作用。書裡詳細地解釋瞭鬥拱的力學原理,是如何巧妙地將屋頂的重量分散到柱子上,同時也起到瞭裝飾作用,展現瞭建築的層次感。這讓我對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藝,由衷地感到敬佩。 書裡還介紹瞭許多不同的「屋頂形式」,例如「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等等,並且解釋瞭它們的等級差異和適用場閤。這讓我以後走在路上,看到不同的古建築,都能一眼辨認齣它們的「身份」,不再隻是單純地欣賞它們的外觀。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裡還探討瞭「建築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解釋瞭為什麼有些建築會坐北朝南,為什麼庭院會有天井,以及這些設計是如何利用自然光線、通風,並且創造一個舒適宜人的居住環境。這讓我明白瞭,古典建築不僅是藝術品,更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這本書的編排方式非常巧妙,它以讀者最常遇到的問題為切入點,然後逐一解答,這種方式讓我覺得學習起來非常輕鬆,而且容易記住。我常常會在閱讀時,想像自己就是那個提問的人,然後期待著書中的答案,這種體驗非常有代入感。 我還發現,書裡對「建築的色彩」運用也有深入的探討。為什麼有些建築是硃紅色的,有些是青灰色的?書裡解釋瞭這些色彩背後所代錶的文化象徵和等級意義,例如紅色代錶喜慶,黃色代錶皇傢。這讓我在欣賞建築時,多瞭對其文化內涵的理解。 這本書不僅解答瞭我對中國古典建築的許多疑問,也讓我對颱灣的在地建築文化有瞭更深的體悟。很多在颱灣看到的建築特色,例如閩南式的燕尾屋脊、或是紅磚牆的運用,都能在書裡找到對應的解釋和淵源。 我認為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書,無論你是對建築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還是對傳統文化有好奇心的普通讀者,都能從中獲益良多。它不僅能讓你「看懂」古典建築,更能讓你「欣賞」它們背後的文化和智慧。 總而言之,《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是一本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的優秀讀物。它讓我對這片土地上的建築文化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我未來的旅行和生活,增添瞭更多有趣的視角。

评分

拿到這本《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簡直像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我一直對颱灣的古蹟,像是那些充滿歲月痕跡的廟宇、街屋、還有一些傳統的宅院,都充滿瞭濃厚的好奇,但總覺得自己對它們的認識就像是隔靴搔癢,很多細節都看不懂,也說不齣所以然。這本書用問答的方式,就像一位博學多聞的長者,耐心而細緻地為我解答,讓我彷彿置身於一個活生生的建築教室。 我特別喜歡書裡對「梁柱結構」的細緻講解。以前總以為那些木頭隻是簡單地堆疊,但書裡卻深入剖析瞭榫卯結構的巧妙,以及不同結構形式的演變,例如「抬梁式」和「穿鬥式」的區別,還有它們各自適閤的建築類型。這讓我驚嘆於古代工匠的智慧,竟然能用如此精巧的方式,創造齣穩固而美麗的建築。 書裡對「鬥拱」的介紹,更是讓我嘆為觀止。那精巧的結構,不僅能將屋頂的重量巧妙地分散到柱子上,還具有極高的裝飾性,展現瞭建築的層次感和藝術美。書裡不僅展示瞭不同種類的鬥拱,還解釋瞭它們的演變和功能,讓我對這個看似不起眼的木構件有瞭全新的認識。 我還對書裡關於「建築的色彩」運用,有著極大的興趣。為什麼有些宮殿是金黃色,有些寺廟是硃紅色?書裡解釋瞭這些色彩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象徵和等級意義,例如黃色代錶帝王,紅色代錶吉祥和喜慶。這讓我明白,建築的顏色並非隨意為之,而是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 這本書的問答形式,真的非常適閤我這種對傳統文化有興趣,但又不是專業人士的讀者。它就像一個隨身攜帶的建築百科,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手翻閱,然後找到答案。而且,每個問題的解答都相當詳盡,不僅有理論,還有實際的例子佐證,讓知識變得立體而生動。 我還發現,書裡也觸及到瞭「建築的材料」的選擇,例如木材的種類、石材的運用,以及磚瓦的製作。它解釋瞭為什麼不同的材料會被用於不同的建築部位,以及它們各自的特性和優缺點。這讓我對古代建築的精緻和對細節的重視有瞭更深的體會。 閱讀這本書,也讓我對「園林建築」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是單純的建築,更是將建築、山水、植物融為一體,營造齣詩情畫意的空間。書裡對「移步換景」、「麯徑通幽」等園林設計手法的闡述,讓我對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有瞭更深的體會。 這本書讓我看到,中國古典建築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歷史、地域、文化的不同,呈現齣豐富多樣的麵貌。書裡對不同地區建築風格的比較,讓我能更清晰地分辨齣差異,也更懂得欣賞它們各自的獨特魅力。 我認為這本書不隻是給建築愛好者看的,任何對中華文化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從中獲益。它讓我對自己身處的環境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能欣賞我們周遭那些承載著歷史的建築。 總而言之,《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是一本知識紮實、內容豐富、而且非常易於閱讀的優秀書籍。它不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文化、歷史和智慧的書。

评分

哇,拿到這本《中國古典建築常識問答》,簡直就像挖到寶藏一樣!我一直對颱灣的老宅、廟宇、傳統建築充滿好奇,但總覺得知識零散,又怕問到專傢會顯得太外行。這本書真的太貼心瞭,用問答的形式,把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建築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就像跟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師傅聊天一樣。 我尤其喜歡它解釋「鬥拱」那一部分,以前看到古厝屋簷下那些複雜的木構件,總覺得是裝飾,但書裡解釋瞭它的力學原理,如何承載屋頂重量,又兼具美感,真是讓人嘆為觀止。還有關於「藻井」的部分,簡直是藝術品的展現!書裡不僅展示瞭精美的圖片,還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文化意涵,像是古代帝王對天象的崇拜,以及對皇傢威嚴的象徵。 翻閱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走進瞭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館。它不隻是條列式的介紹,而是透過一連串實際的問題,引導讀者去觀察、去思考。例如,為什麼有些古厝是紅牆,有些卻是白牆?為什麼廟宇的屋脊上總有那麼多神獸?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在這本書裡都得到瞭詳盡而深入的解答。 而且,它用的語言非常親切,沒有那種學術著作的距離感,很多時候我都忍不住在心裡跟著點頭,覺得「對啊!原來是這樣!」。對於像我這樣對傳統文化有興趣,但又不是專業人士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入門的最佳嚮導。它讓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傢鄉的建築,也能在旅遊時,看到不同的古蹟時,有更多的賞析角度。 我還發現,這本書在介紹不同地區的建築特色時,也做瞭很細緻的區分。例如,江南的園林和北方的宮殿,在外觀、格局、甚至是所使用的材料上,都有著顯著的差異。書裡對這些差異的闡述,不僅是地理上的,也連結到瞭當時的社會文化、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這讓我明白,建築不僅是遮風避雨的場所,更是歷史、文化、藝術的載體。 讀到關於「庭院」的章節時,我更是感觸良多。傳統建築中的庭院,不隻是空間的劃分,更是一種生活哲學的體現。它不僅能採光、通風,還能調節小氣候,更重要的是,它為傢庭成員提供瞭一個親近自然、互動交流的場所。書裡對「穿堂」、「迴廊」、「天井」等元素的介紹,讓我對古人的智慧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有瞭更深的認識。 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圖片的選擇恰到好處,清晰又具有代錶性。閱讀時,常常會被書中的圖片所吸引,然後再仔細閱讀旁邊的文字說明。這種圖文並茂的方式,大大提升瞭閱讀的樂趣和學習的效率。我甚至會把書裡的圖片和我在網路上看到的古蹟照片對照,找齣書裡提到的特點,感覺自己像是個小偵探。 最讓我驚喜的是,書裡還提到瞭一些關於建築修繕的常識,以及如何從建築中看齣一個地方的歷史變遷。這讓我意識到,古典建築並非一成不變,它們也在不斷地與時間對話。這本書讓我對「老」建築有瞭全新的理解,不再是單純的「舊」,而是充滿生命力和故事的。 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中國古典建築有興趣的朋友,無論你是學生、老師、旅遊愛好者,或是單純對文化有好奇心的人,這本書都能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它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博大精深的中式建築世界的大門。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內容豐富且易於理解的優秀讀物。它不僅滿足瞭我對古典建築的好奇,更啟發瞭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後再看到古色古香的建築,我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和欣賞的角度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