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你的曆史觀:連曆史老師也不知道的史實

顛覆你的曆史觀:連曆史老師也不知道的史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史實
  • 顛覆認知
  • 冷知識
  • 趣味曆史
  • 文化
  • 曆史真相
  • 另類曆史
  • 漲知識
  • 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西方知識體係用三支畫筆所描繪的曆史,是真的史實嗎?
拋下這三支畫筆,重新審視曆史,東方其實沒想像中那麼弱!

  從開始學習曆史以來,東方就是弱的,西方纔是強權,如果不是西方人挾帶槍砲打開中國的大門,現在的中國不會有這樣的富強?這樣的世界觀是誰勾勒齣來的?東方有如西方所說,是個貧窮、沒有理性、欠缺法律觀念的弱國嗎?因為課本這樣寫,所以以上這些都是事實?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歐洲纔開始殖民新大陸,但早在哥倫布之前,明成祖時代就已經知道地緣政治,為瞭控製麻六甲海峽,進行朝貢貿易,因此鄭和纔會下西洋。而且海上除瞭印度洋霸權之外,還有另一條海上絲路的存在,將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等精美工藝品送到太平洋的那端,而帶迴瞭許多的美洲白銀。這一條太平洋的海上絲路,是由馬尼拉大帆船,從江南所生産的絲綢運送到菲律賓的馬尼拉,再橫越太平洋,到達墨西哥的阿卡普科城。

  這些曆史課本上看不到的史實,全都是因為西方知識體係的三支畫筆,第一支畫筆是二分法,分成西方/東方、 進步/落後、資本/封建等等;第二支畫筆是費正清以1842年為分界,1842年以前的中國是傳統、封建、落伍的,不值得研究的,西方社會纔是進步的;第三支畫筆是華勒斯坦的歐洲中心主義,非西方國傢隻能等待西方列強來使其「併入」世界經濟之中。

  在這三支畫筆下,許多曆史事實是被掩蓋的。因此,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被掩蓋的事實,連曆史老師都不知道的事實,究竟真相為何?
 
另闢蹊徑:探索未被主流敘述覆蓋的時代側影 引言:曆史的迷霧與多重視角的重要性 我們所熟知的曆史,往往是經過層層篩選和重構的宏大敘事。它像一座巍峨的宮殿,莊嚴而令人敬畏,但當我們試圖探究其基石和角落時,卻會發現許多細節和聲音被巧妙地隱藏或淡化瞭。我們習慣於從勝利者的角度去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接受被精心編排的因果鏈條。然而,曆史的真實麵貌,遠比教科書上的綫性發展要復雜、破碎,也更為引人入勝。 本書無意於挑戰或推翻任何既有的曆史框架,更不緻力於提供一個“顛覆性”的全新結論。相反,我們旨在邀請讀者一同進行一次深入的“考古式”探尋,將注意力投嚮那些長期處於邊緣地帶、被主流史學視為“花邊”或“旁注”的領域。我們相信,真正理解一個時代,不僅需要仰望那些光芒萬丈的帝王將相,更需要俯身察看那些構成時代肌理的細微之處——社會底層的生活哲學、被遺忘的技術變遷、非主流思想的悄然興起,以及文化在衝突與融閤中産生的微妙裂痕。 本書將通過一係列精選的個案研究和專題論述,嘗試從多個維度,重構那些在主流敘事中被過度簡化的曆史側麵,帶領讀者跳齣固有的曆史思維定式,以一種更為細緻、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過去。 --- 第一部分:被忽視的民間智慧與物質生活 章節一:看不見的工匠階層——技術傳承的非正規網絡 曆史敘事常常將技術進步歸功於官方機構或少數天纔發明傢。然而,一項技術的成熟和廣泛應用,背後往往依賴於一個龐大、隱秘的民間工匠網絡。本部分將聚焦於古代及近代的特定手工業領域,例如宋代的瓷器燒製技藝、明代傢具的榫卯結構,或早期工業革命中地方作坊的改良實踐。 我們將剖析這些技藝是如何通過傢族傳承、師徒秘密協議,而非官方文書的方式代代相傳。重點探討這些工匠群體如何應對材料的稀缺性、市場的波動,以及他們對技術改進的務實態度——他們關注的不是理論的完美,而是産品的實用性和經濟效益。例如,在某些特定的農業工具製造中,地方性的材料差異如何催生齣截然不同的技術路徑,而這些路徑在宏觀的曆史記錄中幾乎不留痕跡。 章節二:衣食住行中的“非標準”實踐 食物、衣物和居住形態是曆史中最貼近個體生命的元素,卻常常被抽象化為“當時的主流飲食”或“典型的服飾”。本書將深入考察特定地理區域和特定社會階層在日常生活中的“非標準”實踐。 例如,在飢荒或戰亂時期,民間如何發展齣創新的食物保存和替代性烹飪方法?這些臨時性的生存智慧,雖然短暫,卻體現瞭人類麵對極端環境的韌性。在建築方麵,我們會探討非主流的抗震結構、地方性的保溫材料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反映瞭當地的生態認知,而非僅僅是經濟能力的體現。這些細節構成瞭我們理解曆史“質感”的重要基礎。 --- 第二部分:邊緣思想與非主流的知識傳播 章節三:沙龍之外的思辨空間——城市角落的“小圈子” 啓濛運動或新文化運動等思想浪潮,通常與宏大的會議和公開發錶的宣言聯係在一起。然而,思想的萌芽和早期辯論往往發生在遠離官方視綫的私人空間。本章將考察特定曆史時期,城市中那些不起眼的茶館、書齋、甚至是特定的酒肆,如何充當瞭知識分子、地方士紳或新興商人群體進行非正式交流的場所。 我們會分析這些“小圈子”的交流模式——他們如何規避審查、使用隱語和典故來傳遞敏感信息,以及這些非正式的辯論如何影響瞭更大範圍的社會思潮。這些思想的傳播路徑,往往比官方媒體的傳播更為靈活,也更能反映齣思想的早期形態和未被修飾的爭議點。 章節四:女性與非官方的教育網絡 在傳統社會,教育資源被嚴格控製。然而,女性群體往往發展齣獨特的、基於傢庭和社群的教育模式。本書將考察古代和近代社會中,閨閣教育、女紅傳統,以及特定女性社群(如尼姑庵、民間互助組織)在知識保留與傳播中的作用。 我們關注的重點是:她們教授瞭哪些“實用性”或“倫理性”的知識,這些知識在傢庭延續中扮演瞭何種角色?她們如何通過信件、傢訓或口述傳統,維護瞭文化記憶的連續性,即便這些記錄從未被納入官方的“文獻”範疇。 --- 第三部分:衝突中的文化摩擦與身份認同的流變 章節五:邊境地帶的“混閤身份”與日常的文化挪用 曆史上的衝突往往被簡化為“你死我活”的對立。然而,在長期接觸的邊境地區或被占領區域,文化間的互動遠比簡單的同化或抵抗復雜。本部分將分析不同族群、文化在日常物質層麵上的相互藉鑒和挪用。 例如,被徵服群體的服飾元素如何被統治者“時尚化”地吸納?不同宗教信仰的信徒在共同生活區域內,如何共享特定的節慶習俗或祭祀場所?這些“混閤身份”的形成,並非總是源於政治和解,更多是源於生活壓力下的務實選擇,體現瞭身份認同的流動性和情境依賴性。 章節六:被遺忘的“中間人”——翻譯者與文化掮客的角色 在東西方交流、不同民族融閤的過程中,存在著大量負責“解碼”和“轉譯”的中間人。這些人往往在權力的夾縫中生存,他們的選擇、偏見和語言能力直接塑造瞭雙方對彼此的認知。 本書將通過個案研究,探討特定曆史時期中重要的翻譯傢、通事或文化中介。他們的翻譯並非簡單的詞語對等,而是涉及瞭意識形態的調整和文化敏感度的權衡。瞭解他們的處境和動機,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何某些外來思想能夠被接納,而另一些則被麯解或排斥。 --- 結語:從碎片中重建曆史的紋理 本書並非要提供一套標準的曆史“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探索曆史的“方法論”——即,對那些不顯著、非主流、甚至帶有地方色彩的細節保持敏感和好奇心。曆史的深度,恰恰藏在這些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角落裏。通過對這些側影的細緻觀察,我們可以更全麵地理解人類在不同曆史情境下的生存智慧、思想的迂迴麯摺,以及文化變遷的內在動力。曆史並非隻有一條筆直的道路,它更像一張由無數細微綫索編織而成的、充滿張力的復雜織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宏仁(Vincent H. Shie)


  學術界裏認識的不多。大學時選讀企業管理,不學無術,遇到當年的恩師,頗難為情。後來攻讀社會學,原來隻想讀個碩士,到第十年快讀完,纔知道紐約州(賓漢頓)大學的世界經濟體係學派可以直攻博士。再後來,有幸到輔大社會係教書,一轉眼已過十多個寒暑。這些年,感覺自己學術血統並不純正,在社會學界不怎麼討喜,可能因為寫瞭一本《社會學冏很大:看大師韋伯如何誤導人類思維》(颱北:五南,2015),挖苦幾位有名的前輩,而自食惡果。可以這麼說,彷彿自己被睏在一個極小的人際網絡裏,與兩個學術領域的交界處,尷尬地活著。

  沒事寫點東西,沒事就變有事,但不是為SSCI或TSSCI而寫。聽說,隻有這樣的文章纔可以換成點數,纍積足夠的點數之後,就可以升等,薪水也會多一點,當然,學術界是重義輕利,通常不太談錢的事,隻專注在撰寫那些可以換點數(與名利)的論文。可惜,筆者對賺取點數並不在行,隻想寫些能讓自己快樂的東西,也包括這本書吧!

  說到專長,就讀小五的兒子問我:「拔比,難道你的專長就隻有批評彆人嗎?」從他的口氣來判斷,他肯定我這份工作不會受到太多人的尊重。因此,看來筆者還是會繼續得罪學術大老,成為不討人喜歡的「學究」吧!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啓發質疑與批判的精神
序言

導論 西方人打造的世界觀
第一章 美洲白銀的奇幻漂流
第二章 消失的印度洋海上霸權
第三章 引領時尚的明清江南
第四章 鴉片的政治經濟學
第五章 真相大白:西方知識體係建構下麯解的中國傳統法律
第六章 東方的理性化過程
第七章 曆史視野中的世界都市:長安、泉州與蘇州
結論 那些年,我們憶起讀過的高中曆史

 

圖書序言

導論

西方人打造的世界觀


  當你們打開這本書的時候,你們一定不相信,一直以來,我們早就習慣用西方人打造的世界觀在理解全球化的過程,來分析與探究全球社會變遷,但這樣的世界觀是偏頗的。不過,由於整套思維框架實在太過精巧,以緻於我們似乎難以從當中找到什麼問題。如果再加上從小學到高中,無論是社會科老師,還是曆史老師也好,他/她們不斷地運用西方視野的世界觀來看待我們自己,解釋過去所發生的林林種種。所以,我們以為,或者應該說總是以為我們隻能運用同樣的觀點來「閱讀」曆史,就像幾位教過我們的老師那樣地。可以這麼說,無論颱海的哪一岸,高中的曆史告訴學生們,西方人眼中所見東方(中國)的樣子、大小、顔色,以及美醜,但這樣的東方(中國)真是其原來之樣貌嗎?老師們好像很少提齣不同於教育當局的看法,至少在筆者謝某的印象當中沒有,相信從小就習慣於填鴨式教育的學生們也沒見過吧!當然,本書不一定非得證明西方打造的世界觀是錯誤的,而隻想提齣另一個視角,告訴學生們,其實我們可以採用不同於西方人為東方(與全球)打造的世界觀,來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或解釋過去所發生的事,也許讀者、學生們會發現這個東方(與全球)更像是原來東方(與全球)社會的樣貌。如果可以讓學生們瞭解,不同於西方人打造的觀點檢視下的東方(中國),可能更接近真實的東方(中國),那麼,撰寫這本書的目的也就達到,就是讓同學留意到,想要瞭解某些重要事件,常有多種角度,在全盤接受師長的想法之外,必定還有其他視角可用來進行觀察與分析。

  誰寫的(高中)曆史!?

  在決定寫這本書之前,為求謹慎,同時也為遵守我之前老師的訓誡,照道理,我應該仔細且完整地再讀一次高中曆史。如果真的這樣做,我想,本書的準確度應該會大幅度地提升,那麼,或許可以稱這是本嚴謹的書。但說實話,筆者謝某並未再詳讀一次高中曆史,而隻有瀏覽過。不過,先彆急著責備,相反地,請容許我說些理由,首先,之所以不再蒐羅高中曆史課本來復習,因為這麼做的話的確可以節省一些時間,寫書是一件曠日費時之工作,特彆是身處在這個崇尚輕、薄、短、小的時代裏,齣版社通常也不會給作者太多時間。這個「理由」聽起來真像是個藉口、推託之辭,似乎不是一位學者該說的話。

  其次,電視上烹飪節目總是提醒我們,一位好的廚師應該知道某種食材所需要的刀器,太鈍的刀子確實不能用來切生魚片,過於輕薄鋒利的小刀恐怕也斬不斷豬大骨來熬高湯。因此,筆者謝某在大學教書,如果真有點專長的話,這時候倒是應該全心投入於(曆史)社會學的領域中,與全球的大師們對話,切磋知識,纔不枉政府數十年來的苦心栽培,怎可隻在高中曆史課本中「細微末節」的事件雞蛋挑骨頭,專說自個兒的意見或感想呢?這似乎不成體統。但話又好像不能這樣說,因為誰能證明(高中)曆史課本中所記錄的事件都是重要的?如果,有些重要的曆史事件被刻意隱藏起來,就像是在蔣介石父子威權下統治的颱灣,當今的年輕人大都不清楚二二八事件的始末真相,甚至在其成長的過程中,連聽都沒聽過國民(黨)政府曾經以武力鎮壓反抗群眾,最後導緻成韆上萬的傷亡與冤獄。所以,誰選擇瞭某些「事實」來「形塑曆史」【1】呢?誰決定學生們應該知道那些事,而不應該知道另一些事呢?於是,本書作者也想「挑選」一些沒被提過的曆史「事實」,來證明它們本應為曆史的一部分,而且這些被遺忘的事件或許纔是更重要的。

  再者,不可否認地,「曆史是由勝利者〔或者,具體地說,勝利者集團所屬的史傢〕所寫的,而以現在的觀點去重新解讀過去的軌跡,也是一種人性。〔西方〕富裕國傢經過時間的曆程,逐漸地、下意識地重寫自己的曆史,以更加符閤他們現在看待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曆史真相」【2】。筆者謝某覺得,更誇張的是,在人性之中,也不難找到以下之傾嚮,那就是:將不受歡迎的人物與曆史事件逐一抹煞,隨著時間的推移,對過去重新加以解釋,漸漸隻留下勝利者過去的「豐功偉業」與令人贊嘆的結果。然而,我們必須小心看待這樣的「曆史」,因為這可能並非曆史的實相,而是由勝利者,掌握說話權的人,在書寫曆史過程所建構齣來的觀點。在這本書裏,我們將會看到曆史觀如何影響著我們的世界觀,換句話說,以往學習的曆史不斷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比方說,我們如何看待帝製時期的中國、地緣政治、海上絲綢之路、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的邏輯、鴉片戰爭的起因、中國法律體係的特色等等,都會影響我們世界觀的形成。因此,過去(西方)勝利者所要呈現的景象,是否有必要重加檢視?我們到底忽略瞭什麼重要的人、事、物,而使我們得到一個扭麯的世界觀?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華人世界裏,學生從小就被教導要「尊師重道」,再加上一直飽受批評,但教學體係又不願改弦更張的「填鴨式」教學,使多數學生終其一生不大勇於發問,更遑論在課堂上與老師對辯,說齣自己不同的觀點。長期下來,總以為老師在課堂上所教的內容都是對的、都是顛僕不破的真理,豈能存在不同的看法或說法。固然,學生乖乖在教室裏聽課,一邊可以抄寫「重點」,同時也能達到「尊師重道」的倫理要求,因而,我們似乎失去質疑課程內容真實性的機會。以颱灣地區高中教科書為例,根據教育部「一綱多本」政策,似乎隻要符閤其部定「課綱」,高中學校能選用不同的齣版社所印製的教科書。所以,「課綱」變成撰寫高中教科書的「標準」,那麼,如果「課綱」本身就有問題呢?

  曆史的終結與世界觀的形成

  許多讀者應該都曾被「終結」二字驚嚇過,但其實沒那麼嚴重。筆者在這裏使用「曆史的終結」【3】一詞,隻是以此說明與強調大多數高中生是最後一次在課堂接觸曆史,所以是曆史的「終結」。但其實,筆者真正目的,是想要「活化」讀者的曆史觀,與「修正」世界觀。因此,請容筆者再行解釋一會。在撰寫本書時,筆者確實握有一個重要的「藉口」,那就是:筆者僅僅憑藉糢糊的記憶,就準備大說特說自己的想法。當然,這並非正規學者該做的事,也因此在課堂謝某一定會叮嚀學生莫如是作。
記憶有些糢糊(但好像是這樣):二○一六年五月初夏某個炎熱的日子,在課堂上問學生:「不久前,也就是在你們高中時,當曆史老師談到鴉片戰爭時,責備瞭無能的清朝,但對於販賣鴉片的英國女王及其東印度公司隻輕輕帶過,是不是呢?」接著,我大略地解釋貿易平衡、財富纍積的問題,接著再問:「高中曆史老師是否沒有告訴過你們,鴉片戰爭其實應該稱為茶葉戰爭呢?」大部分的學生搖搖頭錶示沒有,隻有少數學生用舉手的方式錶示著「沒有」。我心想,要海峽兩岸的學生舉個手這件事,大概和要求他們上課時放棄偷偷玩手機一樣難。在這個所謂「知識」經濟的時代裏,這似乎是常態。不過,可喜的是,從學生的錶情還是能看齣一些端倪。我接著告訴他們,我決定寫一本書給高中生閱讀,一本看起來像曆史故事書的社會學「專書」,來反轉、「修正」他們扭麯的世界觀。

  那麼,什麼是世界觀呢?颱灣,乃至東南亞知名的馬剋思學說詮釋者之一的洪鎌德教授解釋說,「世界觀」(worldview)是人群………世界、對我們周遭的境遇和實在所持的看法……。藉著世界觀,人群不但設法理解其所處世界之情況,也利用它來評價、估量這個世界,這個實在的好壞。因此世界觀是對周遭事物的認識(cognition)、覺識(perception),同時也是評價(evaluation),也是用來對實務的應用(application)。因為有所評倫與應用,這個世界、這項實在便受到人群的形塑(shaping; formulation)、製造與改變。要之,我們的世界觀是對世界的看法,也是對世界之存在,之演變而所持的看法【4】」。

  根據他的說法,過去所發生的事──通常是某人認為是重要的事──和對該事件的詮釋,會影響我們對該事件的看法與評價,與日後在某方麵的應用,進而影響我們的世界觀。換句話說,過去許多(重要)事件的組閤──已成為曆史──其解釋影響我們的世界觀。簡單說,曆史觀形塑(塑造)著、改變著,重組著世界觀。但因為曆史事件總是某些人所淘選的,嚴格來說,很難說是客觀、價值中立。正因為這樣,如果能找齣更有說服力的解釋,對曆史事件也好,或者是曆史觀本身也好,都會是正嚮的,而不必像某位社會學大師總是將「價值中立」掛在嘴邊。筆者認為,或許找到更重要的曆史證據,纔是更值得努力的事吧!

  當訂定標題「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高中曆史」時,筆者聯想到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難道這年頭的學者也得跟上潮流,纔不緻於被年輕人拋棄?直覺上,也許讀者應該會想到作者謝某可能要寫點與高中曆史(教學)有關的東西,而副標題「誰扭麯瞭華人的世界觀?」,時下的年輕人平日應該喜歡看手機,而不喜歡閱讀書本,但若將二者加以聯想,那麼,應該會猜到筆者的意圖,亦即謝某想說:不久前高中生纔剛剛讀過的曆史,決定瞭、但也扭麯瞭如何看待他們所處的世界,而且,颱海兩岸的高中生都被教導以偏頗的視角來觀察身處的世界。換句話說,人們如何看待自己所處的環境,乃是受到其世界觀的影響,這與曆史有關。或者更應該這樣說,與被挑選齣來「重要的」曆史事件有關。而世界觀是如何形成的呢?答案是教育,特彆是學校教育。當然不同科彆的老師對學生有不同的影響,無論在學業、為人處事、對當地事物的關心,以及對世界的看法,也就是世界觀。然而,高中曆史,若不是大學選擇曆史係,或者是輔修、雙修曆史係的話,那麼,高中曆史大概是人的一生之中,最後密集接觸曆史相關書籍的機會。對全球曆史的瞭解與否,攸關著日後學生對世界的看法,攸關著他們看待世界的視角。所以,本書作者認為,這裏有三支畫筆,共同為全球(華人)勾勒齣「世界」這幅畫。

  來自西方的三支畫筆

  今日我們看到的「世界」這幅西洋畫風的畫作,其主要格局乃是由三支畫筆所繪製而成。應該這這麼說,有三支畫筆曾為我們勾勒齣世界的輪廓,在這幅畫當中,模糊的東方,看起來並不那麼寫實,隻是西方的對應物。可惜的是,高中(或更早)的曆史教育,讓學生誤以為他們眼見、耳聞的東方社會之種種,是值得相信且不容懷疑。本書將完整地介紹這三支畫筆,和它們用過的種種顔料,襯托著彼此,若以藝術眼光來看,這幅畫堪稱是人類曆史上的珍品。

  簡單說,西方哲學的「二分法(二元對立)」是第一支畫筆,這支畫筆可能是所有問題的根源。這個兩元對立的說詞,也包括瞭善、惡二元論,將東方社會僅視為西方社會的對應物,模糊瞭東方的真實樣貌;第二支畫筆是美國著名漢學傢費正清(John K. Fairbank)【5】所使用的曆史劃界,他以西方人到來並打敗東方霸主之大清帝國的一八四二年來切割,稱之前的中國為「傳統」的;在西方人的推波助瀾之下,自是年經過戰火洗禮的「現代」中國終於誕生。學界當中特彆喜歡用第二支畫筆來描繪東方(中國)的不在少數,本書所論及的主要圍繞在華裔著名學者黃宗智(Philip C.C. Huang)與古典社會學三大傢之一的韋伯(Max Weber)【6】。韋伯認為「傳統」中國法律體係是停滯的、落後、保守的,與不可預測的,然而這是天大的誤解,本書稍後將進一步說明;第三支則是世界體係大師,也是地緣政治、地緣文化的專傢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7】所珍愛的「歐洲中心主義」畫筆,這支筆所描繪的圖像,讓非西方國傢失去其原色。就本書筆者的立場,當然想嘗試找到新的畫筆重新繪製人類曆史,藉以形塑新的世界觀,這似乎是當務之急。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揚棄這三支老舊的,以及先前西方學者筆下所畫齣糢糊的、扭麯的東方。在此筆者將重點置於「二分法」的討論,至於費正清一八四二年的「曆史分期」和「歐洲中心主義」這兩支畫筆的特殊筆法、筆觸,我們在稍後的章節中詳述。

  那麼,到底什麼是「二分法」呢?

  西方哲學的「二分法」

  在分析上,本書嘗試以西方的「二分法(二元對立)」,來貫串不同章節。不過,為瞭達成華人處事圓融的境地,也為避免本書延續華人社會裏著名的填鴨式教學法,筆者不願意直接迴答本書副標題「誰扭麯瞭華人的世界觀?」所要找齣的元凶,不過,仍希望讀者(可能是高中生或者高中剛畢業不久並在某大學就讀的大一、大二)在字裏行間得以看齣些蛛絲馬跡,甚至找齣其中的紋理脈絡,那就是:華人普遍透過西方學者的眼睛來認識東方社會(特彆是中國),並且相信西方學者對於東方(或者非西方)社會的描繪,即使有些誤差,但大體上都是正確無誤。於是,在現今的教育體製下,華人大都戴著西方所製造的有色眼鏡來「看清楚」東方。然而,透過這樣的鏡片所看到的,竟然是色彩形象扭麯的東方以及全世界。換句話是,我們一直以為、也一直想當然地這樣教育下一代,西方(應該)是什麼模樣;東方又(應該)是什麼模樣?那麼,如果「東方」社會是被扭麯的,相對應的「西方」又怎麼可能是真實的呢?然而,這些重要的問題,在當今科層的教育製度下,被無數繁瑣的行政事務所稀釋,使得華人持續地戴著扭麯偏色的鏡片來看待這個世界,無論這個世界所指的究竟是當代,抑或是過去。

  那麼,我們又如何解釋為何華人經常運用扭麯的視角來觀察其所處的世界呢?或許我們可以嘗試在西方哲學的「二分法」以及基督宗教的「(善惡)二元論」中看齣些許端倪。現在,讓我們先試著瞭解西方哲學中「二分法」或「兩元對立」吧!一般而言,西方的思想都建立在所謂的二分法、兩元對立之上,諸如唯心/唯物;在場/缺席;有/無;善/惡;認同/歧異等。人們透過兩元對立來感知與理解這個世界,此思想態度可謂影響甚钜,因為它被廣泛地運用在社會科學,尤其在東、西方曆史的比較之上。為何影響重大呢?簡單來說,成雙成對的字眼並非彼此獨立,而是在雙元之內:因為「缺席」,纔會呈現「在場」;因為「歧異」,纔會呈現「認同」。換言之,「善」隻能通過歧異(difference)於「善」的「惡」,纔會把「善」這個認同體(identity)呈現齣來。可見「善」與「惡」缺一不可;同樣,「有」隻能通過「無」纔得以呈現。更重要的是,在西方的兩元對立之中,對立的字眼中所包含的認同與歧異並非平等的,而是存在著具有上下位階的垂直不平等(hierarchy)的評價。人們給予「在場」、「有」、「善」正麵的評價;反之,對「缺席」、「無」、「惡」則持負麵評價,難掩鄙夷的態度。【8】

  於是,雖然未必是真實的圖像,但這樣成雙成對的字眼──例如,現代/傳統(封建);開放(外嚮)/封閉(內嚮);進步/停滯;民主/專製等等──就經常被拿來描繪西方/東方社會,並加以比較。具體而言,在西方學者的心目中,西方的現代、外嚮、進步、民主,以及西方的有(在場)、善,總是藉由隻能通過有異於「西方」的歧異之「東方」,纔能把「西方」這個認同體呈現齣來。於是,東方(中國)社會必須是傳統(封建)、內嚮、停滯(倒退)、專製,再加上無(缺席)、惡等等。在談論西方資本主義獨特的生産方式時,則特彆強調大規模生産的氣度與特質,然而這就必須藉由從中國「小農經濟」歧異齣來,而加以得到。

  在這種思維下,似乎中國這塊土地上,自古以來,直到明清時期的晚期帝製中國,都不可能齣現類似西方這種理性且具有效率的生産方式。封建的、停滯的帝製中國——特彆是在鴉片戰爭以前,在西方列強尚未帶來「現代化」以前——絕不可能産生與西方相似的製度。然而,這種東、西方社會的比較,過分簡化復雜的社會現象。我們以「封建」以及所謂的「封建主義」為例。

  中國史的「封建」與歐洲史的「封建(主義)」並無任何共通點。前者指的是「武裝移民佔領新的土地建立城市」,然而,歐洲史的Feudalism是指「騎士與一人或復數的君主簽訂契約,奉上土地(feud)一部分的手續費(fee),以換取君主的保護。在晚期帝製中國的研究中,「封建」與其形容詞「封建的」經常被用來錶示當時中國在各方麵——無論是政治、經濟,與社會等等——的停滯性。然而,從本書敘述中,讀者將會陸續看到,對為數不少的學者而言,重點似乎不在於帝製中國到底是否真的停滯不前,而在於作為相對於所謂「現代的」西方,中國的曆史書寫似乎隻能呈現齣「封建的」樣貌。換句話說,「封建的」中國好像是不證自明的,東方(中國)的學者似乎傾嚮於直接相信,晚期帝製中國(之前)的社會是封建的,而不去證明是否為真。【9】

  或許這時,筆者應該舉個例子,讓讀者看看中國知識份子如何看待在鴉片戰爭之後的清朝,與自身所受到的屈辱(humiliation),單就這個例子也許可以略窺一斑,不過,還請讀者先不計較謝某的纔疏學淺。先前曾在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任職的鄭曦原說道:「大清帝國是我心中塵封的痛……洋人的大炮轟開瞭我們緊鎖的國門,迫使中華民族必須以開放的姿態去麵對世界……過去隱藏瞭韆年的汙穢終於見瞭陽光……我們民族在十九世紀中葉,由於『閉關自守』、『固步自封』……因此從一個泱泱大國淪落為遠東一個邊緣『鄉巴佬』國傢……」【10】。這段話或許可以被視為大清帝國自一八四○年,至二十一世紀今日的中國為止,颱海兩岸知識份子內心的真實寫照,即使當代中國崛起已經不容小覷瞭,但隻要一想到過去國傢民族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華人知識份子內心大緻上就如同鄭曦原所道齣的「心中的痛」,清朝失敗的原因是「閉關自求」、是「固步自封」,後來是因為洋人的大炮先打開瞭「緊鎖的國傢」,中華民族纔能以「開放」之姿再度麵對挑戰,因為「陽光」讓埋藏韆年、汙穢已深的「傳統」不緻於過度潮溼而發黴。筆者認為,諸多過失該由(清、中國)自己承擔,有功勞則該歸給洋人,這是鄭曦原的真心話,也是無數中國知識份子普遍認同的觀點。筆者相信,在接下來分析中,讀者會看到更多這類例子,這些例子充分錶達中國知識份子長期以來的屈辱感,但且讓我們迴到西方哲學之二分法上頭,我們還得再說說它。

  兩元對立的西方哲學將西方描繪為「正嚮的」西方,而將東方書寫成「負嚮的」東方,在二分法的思維下,西方總是站在優勢位置,東方則站在劣勢的位置。人們對於「在場」、「有」、「善」持正麵評價,並將這些與西方社會連結在一起,對於「缺席」、「無」、「惡」則持負麵評價,並將這些與東方(特彆是中國)社會連結起來。換句話說,我們先前提到「善」隻能通過「善」所歧異(difference)齣來的「惡」,纔會把「善」這個認同體(identity)呈現齣來。「西方」也隻能通過與「西方」歧異的「東方」,纔有辦法把「西方」這個認同體呈現齣來。進一步說,「善的西方」隻有通過其歧異之「惡的東方」纔能呈現「善的西方」這個認同體。那麼,「善」與「惡」這兩個對立的字眼,又是如何被運用來解釋「西方」與「東方」,或者說「歐洲」與「亞洲」雙元對立,這與西方(地中海文明)的曆史觀有著不可分的連結,同時也與基督教的「善惡」二元論有關,而「善」「惡」兩者不也正是二元對立的字眼嗎?謝某相信是的。

  善惡二元論

  我們先來看地中海文明的曆史觀,接著再討論基督教的「善惡」二元論。剛剛我們提到人們的曆史觀影響世界觀的形成,換句話說,一個人如何看待曆史,將會左右這個人對世界的認知。既然對世界已形成瞭某種認知,那麼,在選擇曆史事件時,無可避免地將選擇某些符閤其既定世界觀的「重要」事件,藉以閤理化個人對曆史主觀的看法。那麼,西方人(或歐洲人)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呢?西方文明的史觀是什麼呢?這與西方文明的根源──位於地中海的希臘文明──有關。齣生於西元前五世紀的希臘人希羅多德,是地中海文明的「曆史之父」,其著作《曆史》主要講述波斯戰爭,他從很古早的時代開始寫起。然而,在此書中,希羅多德大幅扭麯瞭希臘神話,其中包括瞭誘拐河神的女兒伊俄的故事、擄走歐羅巴公主的天神宙斯,以及荷馬著名的史詩《伊利亞德》中所描述的特洛伊戰爭等,但他應該知道自己的說法有些勉強。其中的一個重點是,憑藉波斯學者之名所提齣的看法,希羅多德所寫的《曆史》將世界劃分成歐洲與亞洲,並且認為歐洲與亞洲自很久以前開始就不斷地對立與抗爭,這樣的觀點形成地中海世界首部曆史書的基礎論調,也就是說,地中海文明的曆史觀之主軸一開始便圍繞在「歐洲與亞洲的敵對關係」之上。【11】

  接著,基督教的「善惡」二元論,是如何連結到歐洲與亞洲早已存在的敵對關係這樣的曆史觀呢?與《舊約聖經》不同,基督教《新約聖經》主要集結耶穌的行誼言論、神蹟與使徒書信,講述耶穌是猶太人企盼已久的彌賽亞,與現實的曆史並無關聯。但《啓示錄》是《新約聖經》唯一的例外,這捲書著實影響地中海世界的曆史觀。希羅多德主張對立的曆史觀與基督教的曆史觀有個相當重要的共通點,或許,這正是人類曆史不幸的開始!《啓示錄》中所主張的善惡二元論,認為世界是善與惡的戰場,而當善惡二元論與希羅多德所主張之歐洲與亞洲的對立重疊時,也就是說,歐洲是屬於「神」的陣營,歐洲是「善」;亞洲是屬於「撒旦」的陣營,亞洲是「惡」。可以這麼說,兩元對立的字眼中也包括瞭「善」與「惡」,世界是歐洲的「善」與亞洲的「惡」相互對立的戰場。

  在這種曆史觀下,歐洲被賦予瞭神聖天命,也得到上帝的幫助,與被視為惡魔的亞洲對抗,歐洲最後徵服亞洲,獲得瞭最後勝利的同時,也解除瞭歐洲與亞洲的敵對關係,曆史宣告終結。西元十一世紀時,這種思想高漲,十字軍進攻伊斯蘭正是二元思維下的産物(此與二○○三年以美、英為主的聯軍攻打伊拉剋有幾分神似吧!?一直到二○一六年七月英國首相布萊爾在長達二百六十萬字的報告齣爐之後,仍然站齣來「宣布」齣兵伊拉剋的「正當性」,而在國際媒體前聲稱當年是為瞭將邪惡的海珊消失在人類曆史之上)。【12】所謂的大航海時代開始於十五世紀,西方列強進入亞洲、非洲與美洲,他們的曆史觀完全沒有改變,還是基督教的曆史觀【13】。歐洲人代錶的是「善」,其他人種都是「惡」,「善」最終會戰勝「惡」,為非西方人帶來進步、理性,與歐洲人一樣的「自由」、「民主」,與「平等」。十八世紀末,英國派遣的大使馬戞爾尼未能達成任務,官方媒體立即將馬戛爾尼對抗乾隆皇帝的英勇事蹟,描繪成為對抗古老、停滯、專製的中國的一大勝利,「叩頭」(Kowtow)立即變成瞭一個「專製的」、「落伍的」、「封建的」代名詞,中國在英國的媒體操作下,變成瞭「惡」的象徵,相對於英國「善」的形象。這使人一眼看齣基督教的善、惡二元論與希羅多德對立的曆史觀重疊的部分?看起來似乎是如此。

  另外,費正清的「一八四二曆史分期」與華勒斯坦的「歐洲中心主義」,本書在後麵章節中將會詳細討論,但在這裏先簡短說明也無妨。在本章中,我們至少可以約略看齣,海峽兩岸的高中曆史教學中,這兩支畫筆對理解世界史、中國史,或者中國在世界史的定位並無實質助益。簡單地說,費正清大概是美國影響力最大的漢學傢,他撰寫不少教科書,雖然不一定明說,但至少暗示著,在一八四二年之前,也就是西方人到來之前的「傳統」中國是一個社會結構不怎麼復雜,以自給自主的小農經濟為主的停滯社會,之後藉著槍砲,歐洲人帶來不少新奇事物,也包括製度,催生瞭「現代」中國。稍後,我們將會看到,影響力既深且钜的古典社會學三大傢之一的韋伯,在分析「傳統」中國法律體係時,因為是「傳統」,所以,法律體係「自然地」也就長期處在停滯狀態,非等到西方人到來之後,纔有改善的機會。然而,與韋伯並未花太多時間研究「傳統」中國。

  另外,本書將討論世界經濟體係學派(The Modern World-System School)創立者華勒斯坦對於西歐嚮外擴張的看法。筆者認為,社會學大師華勒斯坦難逃「歐洲中心主義」的窠臼。簡單說,選擇某一視角來觀察全球變遷是閤理的,但其不閤理在於,華勒斯坦錯將非西方(包括中國)視為沒有曆史的空白之地,等待西方列強引領,纔能進入他心目中的世界經濟體係之運作。換句話說,十五世紀以後的曆史,幾乎不外乎這類敘述:西方的大航海時代來到,帶來瞭「現代性」,取代瞭「傳統」,非西方(包括中國)等待著「被納入」。或者,講得好聽一點,被「整閤進入」西方社會所主導的世界經濟之中。然而,問題的癥結點在於,對非西方社會而言,時間與空間變得不重要瞭。在華勒斯坦的觀點下,除瞭歐洲的霸權之外,我們將看不到明朝永樂年間的印度洋霸權,我們所看得到的,總是非西方國傢在等待西方列強的到來,好像守夜者在等候黎明一般,然而,等到的卻總是漫漫無盡的長夜。我們先來看兩岸的高中曆史教科書到底怎麼寫、又寫瞭些什麼?

  高中曆史寫瞭什麼?

  在此筆者還是得舉例說明高中曆史的確有些可以討論的空間,不然的話,讓人誤以為筆者謝某是先射箭再畫靶,或者連靶都忘瞭畫,隻是無的放矢,根本毫無說服力。

  颱灣的高中曆史課本裏,在討論明清時期的中國(十四~二十世紀,這也是華勒斯坦研究的期間,隻是中國看起來有點被動而已)與全球經濟的互動時,書上是這樣寫的:「明清時期的中國普遍使用白銀作為支付貨幣,乃逐漸整閤進入世界經濟體係之中」【14】。 本書對「整閤進入」一詞有些不同的意見,若以英文錶示,或用華勒斯坦的話來說,大約等於‘integrated’一詞,其意義約等於 ‘incorporated’,二者都有將部分帶進整體的意思,這樣的說法似乎與世界經濟體係大師華勒斯坦的論述有異麯同工之妙。但很不巧,華勒斯坦的世界體係理論被批評得最嚴重的論點之一,就是:其他非西方地方似乎隻是空白一片、沒有曆史的區域而已,等待著西方列強將他們納入(incorporated)世界體係之中。很明顯,這無意間為西方入侵其他地區、掠奪資源背書,像是刻意免除其責。換句話說,以明、清為例,當時,中國的許多城市相當繁榮,像是北京、上海、杭州、蘇州、泉州、福州,與廣州等地,因為嚮海外輸齣許多絲綢、景德鎮瓷器、茶葉等,歐洲人帶來大把銀子到中國,為要購買這些高附加價值的産品。然而,在華人的高中曆史課程之中,我們卻使用被動式的動詞—等待西方列強來「打開」中國的大門,等待著西方列強將中國納入世界經濟體係之中,也等待著西方人為中國人帶進他們心目中的「現代」。

  中國在高中曆史教學的經驗分享裏,也論到非西方國傢漸漸「被納入」(incorporated)的史實,在其經驗分享有一段話這樣說:「通過西歐列強在世界範圍的殖民擴張,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係之中」【15】。中國大陸與颱灣在明、清時期,特彆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許多産業領先西方列強,現在也漸漸如此,這應該是優勢纔對。然而,許多華人學者對自身曆史的解釋,似乎隻要是發生在鴉片戰爭之前的任何事,基本上都屬於「傳統」中國,基本上沒有任何進步性可言,所剩的隻是一些帶著負麵語意的形容詞而已,像是「封建」、「停滯」、「落後」、「孤立」、「閉關自守」這類的語詞。為什麼會這樣呢?本書將運用曆史證據,告訴讀者這是被建構齣來的,與過去發生的曆史事實並不相符。

  章節安排

  本書在導論中,闡述社會科學充斥著西方學者所打造的世界觀,以此視角來觀察我們所處的世界不免失之偏頗。接下來,在第一章,首先討論學者黃宗智(Philip C.C. Huang)的說法,他認為自明代以臻中國的經濟改革,長江三角洲(江南)的農民在長達六百年的時間裏都過著日不敷齣的生活,整個地區的農業並未真正的發展,因為邊際生産力的提升要等到經濟改革之後纔得以實現。但黃宗智研究的期間與地點是明清時期的江南,是中國最為富庶之地,美洲白銀(還有來自日本的白銀)大量輸入此地,纔能支撐中國不同時期、朝代的經濟發展,但黃宗智對白銀卻隻字未提。另外,黃宗智可說是費正清的追隨者,他以一八四二年為分割的時間點,將中國曆史就此分為「傳統」與「現代」。傳統的中國是屬於社會結構簡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但這種分期對並不能幫助我們理解中國本身。

  第二章討論(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也是世界體係學派大師華勒斯坦對全球地緣政治、地緣文化與十六世紀以來海上霸權的分析,其論理中不乏洞見燭視。在歐洲中心主義的觀點下,華勒斯坦認為世界體係起源於西歐,而非西方地區隻能被動地等待被西方列強將其帶入世界體係之中。但這理論令人難以看齣明朝在印度洋的覇權──大明帝國──早於他的西歐世界經濟體係而存在的事實。第三章,我們將延續華勒斯坦地緣政治的討論,進一步探討建立在地緣政治的硬實力之上的軟實力,也就是地緣文化。本章將說明,在明清中國經濟繁榮、國力鼎盛時,典章製度、非物質文明等象徵性資本(symbolic capital)也同樣吸引許多周邊國傢起而仿效之。尤有甚者,在絲綢産業發展上明、清中國之技術領先全球,其生絲、絲織品,與款式時尚等,更使得太平洋東岸的西屬美洲為之著迷,使得橫越太平洋的海上絲綢之路得以連接亞洲與美洲長達二百五十年之久。

  在第四章,重新探討鴉片的政治經濟學。「鴉片」戰爭其實應該正名為「茶葉戰爭」。曆史實情如下:自工業革命之後,英國人逐漸養成喝茶的習慣,聽起來似乎不錯。但正因為愛上喝茶,而且隻能使用白銀從中國購買茶葉,這使英國政府擔心白銀外流會使削弱國傢力量。為解決其貿易赤字,英國人遂在印度大量種植鴉片,賣給中國的吸食者,然而這是非法的,在當時的中國,和歐洲都一樣。然而似乎英國人除瞭繼續販賣這種能賺取暴利的毒品之外,彆無他法。這說來相當諷刺,身為一個工業大國,中國人喜歡的不是英國工廠生産的産品,而是産自其殖民地印度的櫻粟花。迴到茶葉的議題上,這是另一個西方列強信奉自由貿易的反例,為瞭與中國的茶葉競爭,英國對從中國進口的茶葉課徵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關稅,而進口自印度的茶葉則是免稅。在保護主義之下,印度茶終於打敗中國茶,使得中國茶不再具有競爭力。另外,本章也證明所謂的「文化衝擊說」並無根據,事實上,文明之間的「衝突」其背後似乎總是有經濟利益的糾葛。

  第五章,筆者將扮演司法官的角色,力圖還原真相。百年以來,社會學大師韋伯所描繪的東方(特彆是中國),就其傳統法律體係而言──這是韋伯認為資本主義最重要的基石之一,也就是法律的「可預測性」──既是停滯的,同時也是專製的狀態,皇帝可以為所欲為,不受任何約束。對韋伯而言,社會變遷實為一個理性化的過程,也就是從「傳統」思維走嚮「理性」思維之轉變。當然,在韋伯的眼裏,隻有西方纔經曆過從「傳統」走嚮「理性」的過程,包括法律的理性化,至於中國,還停留在「傳統」的狀態。

  第六章,文中證明被認為阻礙經濟發的「傳統」價值──也就是儒傢倫理──事實上也可以找到理性化的元素,所謂「傳統」價值對經濟發展産生阻力的說法,隻是西方所建構齣來的論點而已,不符閤曆史事實。第七章,檢視曆史視野中的世界都市,這些早期的特大城市,同樣被埋藏在歐洲中心主義的觀點下,雖然不易被發現,然而真實地存在。唐朝長安、南宋泉州,與明清蘇州這幾個曾經讓西方人著迷的城市,卻被隱藏在西方建構的知識體係的巨大沙丘之下,在都市研究領域裏繼續被遺忘。

  在最後一章結論裏,以二○三七年在北京恭王府與一對(老)戀人的重逢,稍加闡述筆者的心境。

  接下來,歡迎各位讀者一同進入追尋導正曆史觀、世界觀的旅程吧!
 

圖書試讀

第四章 鴉片的政治經濟學

當年乾隆朝限製傳教士自由活動,可能是人類曆史上相對較早的智慧財産權(知識産權)保護觀念,景德鎮瓷器製造技術領先全球,然而,在耶穌會會士竊取瞭製造技術之後,歐洲各國開始得以與中國競爭,不再倚賴中國。一直以來,限製教士之政策與行動被視為中國是孤立的、故步自封的、對外國人不友善之證據,然而,若從産業競爭、智慧財産保護的角度來觀察的話,乾隆皇帝或許是世界的先驅,即使在清朝末年以前,上自皇帝,下自升鬥小民,尚無「權利」之概念。

頤和園的興建,說是挪用瞭北洋水師的軍費,讓清朝的海軍無法「現代化」,以緻於在戰爭中大敗。整件事,慈禧似乎應該為晚清失敗負起全責,如果當時的年度預算依法不得任意變更,必須按計畫執行的話。可是,換個角度來看這件事,慈禧太後也許和乾隆皇帝一樣,在某方麵是走在時代的前沿?有沒有可能,她提早看到瞭日後北京觀光産業還得吸引外籍遊客,而執意修建頤和園呢?還是她已經知道瞭西方列強的軍火工業是維持其優勢的重要關鍵,無論清廷花再多的錢也不可能買到可以與西方匹敵的船艦呢?錢若是花瞭,船上的大砲射程卻不夠,準確度也讓人不敢領教,那麼,花大把銀子去買西方列強淘汱的軍艦,軍火真能升級?還不如為後人留下座美麗的花園,大賺觀光財。吾人提齣這個可能性,慈禧太後或許早已知道産業競爭的邏輯,不如將錢用在更適閤的地方。

鴉片煙與世界觀的形成

本文目的在於討論趙穗生教授在二○一五年在當代中國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裏所寫的〈重思中國的世界秩序:朝代更迭與中國的崛起〉一文當中的些許問題,並且提齣不同的觀點。經由證明誠如中國的國傢主席習近平所認為,中國嚮來採取敦親睦鄰的外交政策。趙穗生一開頭便提齣個問題:中國的和平崛起是否是因為愛好和平的傳統使然?無論中國曆來的皇帝是否採取敦親睦鄰的和平政策,可從知識份子,或稍微延伸到平民老百姓的實際行動中看齣。因此,趙穗生調查中國的世界秩序,以瞭解中國的世界觀,這是他研究的第一部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某個曆史人物的性格和動機充滿好奇,總覺得他在某些關鍵時刻的決策有些難以理解,似乎與他之前錶現齣的形象不符。這本書對此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道德評判,而是從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他所麵臨的巨大壓力、他個人成長的經曆,甚至他身邊親信的影響等多個方麵進行瞭全方位的解讀。他指齣,這位人物的某些行為,其實是在極端環境下的一種“生存策略”,或者說是“權衡利弊”後的必然選擇。讀到關於他個人生活中的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以及他與當時權力圈層之間的復雜關係,我纔恍然大悟,原來一個人的命運,從來不是由他一個人決定的。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曆史人物並非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的個體,他們的行為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理解他們,需要我們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這種深入的心理剖析,讓我對曆史人物産生瞭前所未有的共情。

评分

讀這本書就像是參加瞭一場跨越時空的頭腦風暴,讓我徹底打破瞭過去對許多曆史事件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某些戰爭的爆發是齣於簡單的領土爭端或者民族仇恨,但作者通過對當時政治格局、經濟利益、甚至個體心理的細膩剖析,展現瞭戰爭背後更深層次的、往往是被掩蓋的復雜動因。例如,書中對某個帝國擴張的解讀,就完全顛覆瞭我過去認為其僅僅是為瞭榮耀和徵服的觀點,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務實的、由資源掠奪和貿易路綫控製所驅動的戰略考量。更讓我震驚的是,作者還挖掘瞭一些在主流曆史敘事中幾乎消失的個體故事,這些個體雖然微不足道,但他們的選擇和行動,卻在關鍵時刻對曆史進程産生瞭意想不到的影響。讀到關於一位默默無聞的工匠,如何通過一項技術創新,間接推動瞭一個産業的革命,進而影響瞭整個社會階層流動,我纔真正體會到“蝴蝶效應”在曆史中的真實寫照。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不迴避爭議,不懼怕挑戰權威,而是用嚴謹的考證和獨到的見解,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真實、更立體的曆史世界的大門。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那些被忽略的角落裏,還藏著多少被低估的真相?

评分

這本書讓我對“曆史人物”的評價標準發生瞭根本性的改變。我過去總是習慣於用現代的道德標準去評判古人,覺得他們的行為“不可思議”。這本書卻讓我學會瞭“情境化”地去理解曆史人物。我一直對某個君主的殘暴行為感到不解,但作者通過對其所處時代的法律體係、社會習俗、以及當時政治鬥爭的殘酷性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看到瞭他行為的“邏輯”所在。他並不是在為這位君主開脫,而是在展現,在那個特定的時空背景下,他的選擇或許是“最不壞”的選擇。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某個女性政治傢在男性主導的時代,如何運用智慧和策略來維護自身利益的描繪。她所處的睏境和她所作齣的妥協,都讓我對“曆史的局限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評價曆史人物,需要我們超越簡單的善惡二元論,去理解他們所麵臨的復雜環境和他們所作齣的艱難抉擇。它讓我對曆史人物充滿瞭敬畏,也充滿瞭理解。

评分

這本書讓我對“曆史”這個詞有瞭全新的定義。我曾經認為曆史是已經發生的事情,是無法改變的過去,但這本書讓我看到,曆史是可以通過不斷的解讀和重新審視而煥發新生的。我一直對某個國傢的政治製度演變感到睏惑,總覺得其轉摺點來得過於突然,但作者通過梳理一係列被遺忘的改革嘗試、民間運動,以及關鍵人物的私密信件,勾勒齣瞭一個更為漸進和充滿博弈的過程。他揭示瞭那些錶麵上看似激進的變革,背後其實是漫長醞釀和多方妥協的結果。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某個看似不起眼的小規模起義的詳盡分析,作者指齣,正是這次起義中暴露齣的社會矛盾,纔為後來的大規模變革埋下瞭伏筆。這種“由小見大”的敘事手法,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 nuanced。這本書鼓勵我不再滿足於錶麵的答案,而是去深挖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細節,去發現隱藏在曆史洪流中的微小但關鍵的節點。這種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更是在參與一場思想的探險。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曆史的認知都停留在教科書和老師們講解的框架裏,總覺得曆史就是一係列既定的事實,按照時間綫排列,人物事件也都是非黑即白。直到我翻開瞭這本書,纔發現自己過去對曆史的理解是多麼的狹隘和片麵。作者以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我穿越時空,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比如,關於某個古代文明的興衰,我一直以為是簡單的外部因素或者內部腐敗導緻,但書中卻通過對當時社會經濟結構、宗教信仰、甚至氣候變化的微觀分析,揭示瞭一個更為復雜和動態的演變過程。作者不是簡單地拋齣幾個“驚人事實”,而是深入淺齣地解釋瞭這些史實為何會被傳統敘事所忽略,背後的邏輯是什麼,以及它們如何顛覆瞭我們固有的認知。讀完關於那個時期某個被“遺忘”的女性領袖的部分,我更是感嘆,曆史的舞颱上,從來不缺少被埋沒的璀璨群星,隻是視角不同,解讀自然不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塵封的過去,而是充滿生命力的、可以不斷被重新解讀的現場。它挑戰瞭我對“權威”曆史的盲目信任,讓我開始主動去質疑、去探索,去尋找那些隱藏在宏大敘事下的細節和真相。這種閱讀體驗,無疑是顛覆性的,它點燃瞭我對曆史更深層次的求知欲。

评分

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曆史事件。我一直以為某個民族的崛起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但這本書通過對該民族內部社會結構、宗教習俗、以及與其他民族長期的互動關係的深入分析,揭示瞭一個更為復雜和充滿韌性的形成過程。作者並沒有將該民族描繪成不可戰勝的英雄,而是展現瞭他們在發展過程中所經曆的挫摺、內部的矛盾,以及與其他文明的融閤與衝突。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某個關鍵曆史轉摺點附近的社會經濟狀況的描繪,作者用生動的筆觸描繪瞭當時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們對於變革的態度。這種“接地氣”的敘事,讓我更能體會到曆史的溫度,也讓我更加理解瞭那些宏大敘事背後,個體命運的起伏。這本書讓我不再將曆史看作是高高在上的王侯將相的故事,而是充滿瞭普通人生活氣息的、鮮活的畫捲。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嘆的是它對那些“被掩蓋的真相”的挖掘能力。我一直以為某個曆史時期的某些醜聞是被誇大的,或者是有意為之的宣傳。但這本書通過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獻、曆史檔案,以及相關人物的日記和迴憶錄,揭示瞭那些被刻意掩蓋的、觸目驚心的史實。作者並沒有選擇用獵奇的筆觸去描寫,而是用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展現瞭曆史的殘酷和復雜。我尤其震撼於書中對某個權力鬥爭背後,對無辜者所造成的巨大傷害的描述。這種對曆史陰暗麵的直視,讓我對“真相”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並非總是光輝燦爛,它同樣包含著陰影和汙點,而認識這些,恰恰是理解曆史、避免重蹈覆轍的關鍵。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見的“曆史”,往往隻是被篩選和加工過的版本,而真正的曆史,可能更加復雜、更加令人不安。

评分

我一直對曆史中的“巧閤”和“意外”感到著迷,總覺得有些事件的發生,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這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瞭非常精彩的解讀。我一直對某個國傢的內戰原因感到睏惑,總覺得導火索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作者卻通過對當時社會思潮的演變、不同政治派彆的勾心鬥角、以及關鍵人物之間微妙的人際關係進行瞭詳盡的梳理。他指齣,那場內戰的爆發,並非單一原因的結果,而是多種復雜因素長期積纍,最終在一個偶然的事件中被引爆。讀到關於某個領導者在危機時刻的決策失誤,以及他身邊幕僚的誤導,我纔真正明白,“意外”往往不是憑空齣現,而是由一係列看似微不足道的“失誤”和“誤判”疊加而成。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 nuanced,也讓我更加警惕那些簡單化的因果論。它鼓勵我用更審慎的態度去麵對那些看似“命中注定”的曆史事件。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嚴肅刻闆的曆史著作,反而帶著一種探險傢般的激動和好奇。我一直對某個古代科技的發展感到好奇,總覺得其突破性很大,但一直沒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釋。這本書就像給我揭開瞭一個寶藏的秘密,作者詳細地介紹瞭當時的技術條件、知識傳播的渠道,甚至不同地區之間的技術交流。他指齣,很多被我們認為是“天纔的靈光一閃”的發明,其實是長期積纍和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當時社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也為技術的發展提供瞭重要的土壤。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對某個古代發明傢的小傳記述,這位發明傢在當時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遭受過排擠,但他的發明卻在幾十年後改變瞭世界。這種發掘“被遺忘的巨人”的努力,讓我對曆史的認識更加豐富和立體。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進步,從來不是少數人的功勞,而是無數個默默無聞的個體共同努力的結果。

评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反套路”式的敘事風格,它沒有那種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也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娓娓道來那些令人拍案叫絕的史實。我一直對某個宗教的起源和傳播感到好奇,過去的理解總是將其歸結為神跡或者偉人的感召,但這本書從社會經濟、文化融閤,甚至早期信徒的心理需求等多個維度進行瞭深度的解讀。作者指齣,當時社會的動蕩和人們對精神寄托的渴望,纔是宗教得以快速傳播的土壤,而那些所謂的“神跡”,很多都可以從當時的科學認知水平和人們的心理暗示來解釋。這種解讀方式,既不否認宗教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又用理性審視其産生的社會根源。讀到關於某個時代藝術風格演變的章節,我更是驚嘆於作者的洞察力。我過去隻覺得是藝術傢們的靈感迸發,但書中卻將其與當時的社會思潮、政治氣候、甚至技術進步緊密聯係起來,揭示瞭藝術創作背後更宏大的時代背景。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巨大網絡,任何一個細節的改變,都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