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幀列傳:迎嚮書籍設計的狂飆年代

裝幀列傳:迎嚮書籍設計的狂飆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書籍設計
  • 裝幀藝術
  • 設計史
  • 視覺文化
  • 齣版
  • 藝術設計
  • 平麵設計
  • 書籍
  • 文化
  • 設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以人物群像寫曆史,從裝幀設計看時代

  在飆颺騷動的一九七○至九○年代間,舊的禁忌與束縛正鬆綁,新的可能不斷湧現,宛如夜裏煙火爆裂,璀璨開花。

  值此風起雲湧之際,有一群書籍裝幀設計師,也正置身從手工過渡到數位的遞變階段。他們獨運匠心誠意,各顯風格纔情,成就瞭颱灣的設計美學風範。

  本書以11位設計大傢的生命曆程為經,鋪寫齣或麯摺跌宕、或執著不悔、或桀驁不群的創作身影;以颱灣書籍裝幀發展脈絡為緯,藉由曾引領一時風騷的設計者與經典代錶作品,重現那狂飆年代的社會麵貌與文化氛圍,映照齣斑斕奪目的時代切片。

  書中穿插曆史照片,以及總計逾300幅的代錶性書影、雜誌、海報與文宣等圖像,深富史料價值。

  ●11位當代大傢,11則創作傳奇

  從淩明聲、黃永鬆、王行恭、楊國颱、霍榮齡、林崇漢、徐秀美、吳璧人、阮義忠、李男到呂秀蘭,11位卓然成傢的颱灣書籍裝幀設計師,為颱灣在地美學開拓新徑,留下彌足珍貴的設計發展軌跡。其中:

  黃永鬆《漢聲雜誌》透過紮實田野踏查功夫,緻力保存民間傳統藝術,不畏繁瑣細節與製作工序的裝幀設計,為颱灣留下獨一無二的書頁風景。

  充滿神祕氣息的霍榮齡,以【金庸作品集】、【巨匠與中國名畫】等大部頭設計作品,以及對紀實攝影技法的運用,展現既古典大度又摩登簡約的強烈個人風格。

  作品雋永典雅的李男,同時執掌陳映真《人間》雜誌共47期的封麵構成,呼應社會紀實走嚮的視覺語匯,成為颱灣非虛構寫作脈流裏最教人印象深刻的定格。

  呂秀蘭創辦「民間美術」,以素樸紙質布料、植物染色技法與手工裝幀方式,推齣古意拙趣的書衣、年曆、綫裝筆記本等,迄今成為許多藉以緬懷慘綠歲月的夢幻逸品。

  富東方傳統文人溫和內斂氣質的王行恭,作品常流露齣濃厚文化鄉愁,之後更憑藉豐富創作經驗與眼光,晉身成為當代設計教育具代錶性的領航者。

  以及,綫條明朗具現代感的淩明聲,擅長絹印版畫並鍾情鄉土文化的楊國颱,作品充滿戲劇張力的林崇漢,筆觸寫意如行雲流水的徐秀美,「瓊瑤小說封麵禦用畫師」吳璧人,以及圖像綫條前衛抽象的阮義忠,不隻是活躍當代的插畫傢,封麵設計作品更早已成為時代的印記。

  ●「颱灣裝幀三部麯」最終章

  本書是作者李誌銘繼《裝幀時代》、《裝幀颱灣》後,在讀者引頸期盼下,所推齣的「颱灣裝幀三部麯」最終章。

  鈎沉曆史碎片,重構颱灣美學脈絡。《裝幀列傳》為颱灣美術與齣版之路,寫下繁花齊放、異彩紛呈的「新史記」。
 
  ■隨書附贈【林崇漢手繪限量藏書票】
  由颱灣著名插畫大傢、書籍設計師林崇漢親自手繪,展現獨特書頁風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誌銘  
 

  1976年生於颱北,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與分析傾嚮。平日素以逛書店為生活之必須,閑暇時偏嗜在舊書攤中窺探曆史與人性。同時喜好蒐集黑膠唱片、聆聽現代音樂及颱語老歌。

  著有《半世紀舊書迴味》、《裝幀時代》、《裝幀颱灣:颱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裝幀列傳:迎嚮書籍設計的狂飆年代》、《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尋聲記:我的黑膠時代》,以及書話文集《讀書放浪:藏書記憶與裝幀物語》與《舊書浪漫:讀閱趣與淘書樂》。

  曾獲《中國時報》開捲十大好書與三次金鼎奬肯定。

  目前專事寫作。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要知上山路,需問下山人◎李根在           
推薦序   重現風華◎吳卡密   
緣起      走過狂飆年代的書籍設計
 
淩明聲   傳遞溫暖童趣的療癒係──生命力頑強的小巨人
黃永鬆   銜接傅統與現代的民藝美學——《漢聲雜誌》的意匠裝幀
王行恭   人文精神是永遠的鄉愁──設計教育者的古典與叛逆 
楊國颱   刻鏤齣前衛颱式圖騰──跨媒材的創作實驗 
霍榮齡   揮灑山川天地的時代畫捲──現代藝術風格先行者
林崇漢、徐秀美、吳璧人、阮義忠        百傢爭鳴一時代──手繪插畫創作群像 
李男      根植於土地的人間圖像——見證人文報刊的輝煌年代 
呂秀蘭   平生願為造書匠——「民間美術」的手作情懷     
 
後記:誌謝 
附錄:參考文獻與圖片來源

圖書序言

推薦序01

要知上山路,需問下山人         
李根在


  國中同學在我當時的畢業紀念冊留下瞭這句話:「要知上山路,需問下山人。」

  國中時期因為對英、數、理化的不擅長,自己花很多時間在曆史與地理科目上。也許是閱讀瞭很多曆史故事,對於社會中的人情世故有瞭更深ㄧ層的理解,而這總也讓自己在為人處事上有個藉鏡,不隻在生活上如此,在專業上尤其是。

  真正學習「設計」,始於就讀實踐專校時。相較於高職美工科著重在手工技術上的磨練,在實踐時老師更看重的是學生在想法和思考上的錶達。當時應用美術科在謝大立老師的掌舵下,大力邀請眾多業界知名設計師,如張國雄、王行恭、王明嘉與劉開等老師前來任教授課。

  喜好曆史,自然而然對颱灣設計界經曆過的人事物特彆感興趣。而受教於這些老師門下,不曾在課堂上聽聞他們提起自己的豐功偉業,且在那資訊流通不便的年代,關於設計前輩的作品和報導介紹等,亦不像現在輕易可在網路上搜尋得知,往往隻能透過那些少之又少的設計類雜誌書刊,或是有心去光華商場的舊書攤上尋找翻閱。我即是因此陸續知曉,張國雄老師是颱灣戰後第一個設計展「黑白展」的展齣成員,王行恭老師是第一個跨界團體「變形蟲設計協會」的成員之一,而當時颱灣幾個重要藝文活動的視覺文宣均齣自劉開老師之手。

  話題還是迴到書籍裝幀設計這端。

  二十多年前曾聽過王行恭老師的公開演講,談到從日治時代到國民政府來颱後書籍封麵設計的變化,第一次真實感受到政治與社會風氣對設計的巨大影響。也許這影響不僅顯現在設計上,在社會各領域、各麵嚮都可明顯感受到。從日治時代書籍封麵設計的活潑性,到國民政府來颱後,受到白色恐怖的影響,創作者為避免所繪製的圖像被誣指、密告有反政府意圖,極度蒼白的視覺構成畫麵成瞭當時書籍封麵設計的基本調性,這些過往的曆史是當代設計師難以想像的。

  一九八七年解嚴後,思想開放,各領域百花齊放,附著在物件錶麵的平麵設計隨著解嚴有更多的創意想像。思想與言論齣版自由,在流行歌麯與以文字傳播訊息的齣版業尤其展現得更為顯著。書籍裝幀與唱片封麵設計在過去十多年間變成大眾關注的焦點,嚴格來說並非是突然而起的。細究整個設計發展過程,經濟發展到ㄧ個階段後,人們對於設計的需求大增,這已經超越實用取嚮,更多的是追求舒適生活的視覺美學感受。而在各項設計類彆中,唯獨書籍封麵裝幀和音樂專輯的設計師最為大眾所認識。個人觀察除瞭因為書籍和音樂專輯是少有會置放設計師名字的品項外,相較於商業類型的廣告設計或是為企業發想視覺識彆形象,文化與大眾流行文化類型的設計,對設計師而言更能發揮創意。

  在一九八○年代前,颱灣關於本土設計曆史的學術性研究始終付之闕如,大約是因為颱灣設計學門是以技術職業教育為始;直至一九九○年代後,大專院校的設計科係如雨後春筍般成立,接著又紛紛開立專門研究所,這纔逐漸從以技術人纔養成為主的技職教育,延展至專業的學術研究範疇。其中,本土設計史論雖不是研究所熱衷的題目,但如林品章與姚村雄教授等,亦開始針對日治時期平麵設計進行各麵嚮的研究。當然,被歸類為「曆史」是必須經過ㄧ段長時間的沉澱,於此,誌銘對颱灣戰後書籍裝幀設計相關人事物的蒐羅、爬梳與書寫,無疑補足瞭重要的一塊拼圖。

  幾年前便拜讀誌銘的《裝幀時代》、《裝幀颱灣》二書,書中梳理瞭國民政府來颱後的近代書籍設計風景,以人物為經、作品為緯的方式,介紹過去數十年來的書籍設計師和其作品。這樣係列性的書寫,可讓讀者依循時間的遞嬗次序看到颱灣書籍設計的樣貌與變化。而從書籍設計的形式風格,對照當下的政治與社會氛圍,更可讓後生晚輩更清楚颱灣過往書籍設計的發展過程。

  《裝幀列傳》是誌銘以颱灣書籍設計為主題的第三本,時序也往後推展到一九七○至九○年代,書中介紹的設計師不乏是曾教導過我的老師、認識的前輩,或是久仰大名卻從未當麵認識的前行者。從書中的敘述看到這些設計前輩走過那個時代,沿途遭遇種種睏難,留下深刻的創作軌跡。從他們的作品中看到的不隻是視覺形式與風格,更多的是麵對當下現實社會環境與保守文化氛圍,仍堅守文化本質與高度的態度。以設計作品詮釋當下環境,同時亦可觀照到文化對設計美學的深钜影響。

  颱灣的書籍設計受到現實政治發展影響頗大,對照於中國與日本等,颱灣在曆史上似乎永遠處於非主流的狀態,而在這樣長期被殖民的過程中,身處時代洪流中的颱灣人似乎始終無法找到自信。自信,無關好壞,而是清楚知道自身的優缺點。或許從過往曆史脈絡中去梳理並找到自身文化上的優缺點,清楚看到問題後,纔能真正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信心,卓然於世,不亢不卑。

(本文作者為設計師、颱科大工商業設計係專任副教授)
 
推薦序02

重現風華
吳卡密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臉書會跑齣迴顧過往今日的動態,提醒你某一年的此時,你在做什麼、想什麼、經曆什麼事。在我開始寫《裝幀列傳》推薦序時,臉書迴顧瞭二○一○年《裝幀時代》新書發錶會當天的照片,這個巧閤,提醒瞭我,這本書就是一個傳承,一個延續。
 
  《裝幀時代》是一個起點,也是誌銘第一階段的努力成果。一開始,他應該沒想到這是一趟漫長的創作旅程,在完成第一本裝幀大師的介紹後,他也愈發感覺到:這些曾經輝煌一時的創作者、産量豐富的插繪傢,如果不把握機會對他們進行訪談,這些記憶、經曆終將會隨著時間慢慢地流逝,許多寶貴的創作過程和經驗就無人知曉瞭。
  
  在陪誌銘和郭英聲老師進行關於淩明聲(一九三六-一九九九)的訪談時,經由郭老師口述,加上當時的地點、人物,當所有資訊一切到位時,我們彷彿也能遙想當年情境:在大馬路旁,兩個瘋狂熱愛藝術的少年郎,為尋求一個畫麵、一種氛圍,用獨特的觀照方式,奇異的頻率,尋找震撼心靈的強烈互動。那也正是為什麼我會想:做一個撰寫者,如果想要領略時代風華,再現曆史情境,訪談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時移事往,很多第一手資料,往往會隨著不可控製的因素漸漸消失,那真的非常可惜。我們同樣感受到:與其在資料堆、檔案中翻尋他們,不如把握機會,和他們麵對麵的深談。
 
  為瞭將每本裝幀漂亮、曆久不衰的書籍的幕後工作者故事詮釋到位,誌銘盡力聯係到書中的裝幀傢及其傢人朋友,在訪談前做瞭大量準備功課,讓受訪者愈說愈起勁,包括創作過程的甘苦談,大環境的條件、社會的狀態如何成就他們的專業,那些美好的點點滴滴,經由誌銘的整理再分享給大傢,雖然工作量很大,但我深信這是非常重要且意義深刻的工作,因為這是呈現「人」的成就和故事。
 
  對我來說,這次收錄的前輩裝幀傢更貼近自己的閱讀曆程,例如我對傳統建築美感的印象就是從霍榮齡為郭英聲老師設計的《Images of Taiwan》(颱灣映象)那大膽又傳統的設計而來。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林崇漢老師,他的作品常常齣現在報紙副刊上。因緣際會,我們在《聯閤文學》二九七期(二○○九)「舊書摩登」專題有閤作機會。林老師的外錶看起來非常草根,有點粗獷,和畫作呈現的氣質相當不同。我們聊起他手繪的封麵作品,在非常細膩而寫實的綫條下,卻營造齣超現實的氛圍,畫麵組成充滿驚奇,讓人感到一種縹緲和滄桑,但又充滿廣濶能量,在視覺上很是新鮮奇特。我記得當時林老師聽瞭之後微笑許久,說:「是這樣啊!」
 
  當我初次見到徐秀美老師時,忍不住對她說:「真的是看妳設計的書長大!」不管是倪匡或剋莉絲蒂係列,我非常喜歡她極具特色的封麵。她人物水彩畫的暈染功力非常厲害,人物造型獨特,常有一雙細長迷濛的眼睛,背景的荒蕪和異次元的空間感,讓畫麵充滿神祕感,超過二、三十本的書係封麵記憶是無人可取代的。聊起這兩個係列時,也能感受到老師的滿意度,倪匡老師也非常喜歡,覺得她是最能夠詮釋他作品的插繪傢。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王行恭老師。王老師是位舊書、舊文物的愛好者、收藏傢。在《裝幀列傳》裏,王老師是我最熟悉的人,因為我從小在父親的舊書店幫忙,小時候總覺得老師是個又帥又時髦的長輩,加上不同於大多數人留學美國,老師選擇留歐,但作品卻又非常古典優雅,甚至傳統懷舊,對我來說,這是很有趣的反差。書籍設計,絕對不是隻指封麵,還需要經由裝幀、內頁編排、紙張的選擇運用,完整呈現作者的創作意念。這是王老師一直想要推廣的,一如多年來他在金蝶奬等書籍設計推廣的貢獻,我想這也是一種使命感。

  拉雜細數,可以看到這些大師跟自己的閱讀曆程是如何緊密聯結。圖像永遠都是讓人記憶深刻的,藝術與文字的結閤能夠跨越時代,而經典則是能夠超越時空。隱身在作品背後的他們,可能也需要很多的機會或訪談,纔得以窺見內心真正的創作動力和想望。誌銘比我們更瞭解這些創作者,如何用最真實生動的文字來論述、分享他們一生的努力,點亮他們的成就,這是一種挑戰。我在誌銘的文字中嗅到興奮和嫉妒,在我們來不及參與的年代和創作曆程中,誌銘不斷地挖掘、探索,呈現的不隻是他們一生努力的過程,某種程度也展現瞭一個時代的美學、社會氛圍與流行文化,這些前輩大師豐富瞭颱灣裝幀的內容,也幸好有誌銘為他們留下一份寶貴的紀錄。
 
  書籍設計是很多年輕人嚮往的工作,這本厚實的《裝幀列傳》沒有為設計錦上添花,老師們都再三強調,在基礎教育之外,廣泛涉獵群書、對生活多方麵觀察,都可以讓他們在創作時更刺激靈感,這也是為什麼他們能在這份工作中獲得成就。《裝幀列傳》是藉由對專門領域的撰述與分享,給予大傢積極正麵的能量,提醒要對自己的人生投注熱情和夢想,而專注執著,是每個成功夢想傢最重要的付齣。
 
  對誌銘來說,這是龐大又漫長的寫作計劃,也許不是初衷,卻不小心一步步深陷其中,因為我們對舊書的熱愛與挖掘,一直都樂此不疲。我想,以裝幀來寫部文學史應該是下一個目標吧!我也期許自己和舊香居能給他更多協助,讓這一部分盡早完成,對於讀者,對於颱灣的書籍史,都會是令人值得期待的!

(本文作者為「舊香居」店主)

緣起

走過狂飆年代的書籍設計
李誌銘

 
  話說這幾十年來,颱灣已有多少一時興起、卻無法讓人長久感動的東西?

  時間是最公正的裁判。

  有些作品能夠百看不厭曆久不衰,那就是經典。誠然,提及所謂「書籍裝幀」(Book Binding)、「封麵設計」(Cover Design)也自不例外。

  就「設計」的發展過程而言,颱灣島內總是相對欠缺瞭對於過往「曆史脈絡」(Historical Context)的傳承及深化(一般來說設計史也並非業界顯學)。關於一九五○、六○年代西方大躍進的設計現代化過程,現下絕大多數成長於一九八○年代後的新一代年輕設計師,幾乎未曾經曆早年純手工繪畫、完稿的技藝洗練,就直接跳到數位時代新的設計思維、新的視覺工具,亦不瞭解過去設計界的前輩們到底曾經做過哪些挑戰、進行過什麼樣的革命?於是乎,在欠缺縱深思考以及商業速食文化的影響下,有些作品往往流於錶麵的拼貼或模仿(君不見近年來層齣不窮的設計海報抄襲與封麵「撞衫」事件,其中又特彆深受當代日式風格設計之影響),隻因覺得它很酷或很屌,甚至不乏強調純粹性、標榜「極簡即流行」的現代設計觀,隻是孤立地談風格、造型、顔色(主要偏愛黑、白、灰等無色彩)、結構,卻很少迴過頭來省思或瞭解自身美學文化的曆史根源究竟從何而來。
 
  從《裝幀颱灣》到《裝幀時代》
 
  《周禮》〈考工記〉有一段話:「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閤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

  迴看二十世紀初,伴隨著西方印刷術的傳入,傳統綫裝木刻形式的書籍裝幀逐漸式微。中國最早的現代書籍設計,其源頭可溯至一九三○年代魯迅、陶元慶、錢君匋等人的新文學版本裝幀。與此同時,位在海峽另一端的颱灣,正處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當時在日本齣生、自幼在颱灣度過童年時光的日籍詩人小說傢西川滿(一九○八-一九九九)與「灣生」版畫傢立石鐵臣(一九○五-一九八○)等人,對於颱灣民俗風土的深切喜好,毋寜提供瞭他們在書籍美術造型以及文學創作上的豐厚資源。

  作為近代颱灣最早推廣藏書票文化的先行者、且熱衷與木刻藝術傢閤作齣版裝訂書籍而被稱作「限定私版本の鬼」的西川滿,在他長居島內、堪稱生命中最浪漫輝煌的三十六年裏,先後創設瞭「媽祖書房」、「颱灣創作版畫會」,耽溺於自製「限定本」的造書事業,在颱灣民俗版畫裏融入常民生活題材,一冊冊灌注瞭愛書的熱情,製作齣許多精緻絕美的限量手工書。

  根據拙著《裝幀颱灣》一書所述,這些作品無論是在美學藝術或其印刷工藝的質感呈現,迄今仍為颱灣近代書籍裝幀史上難以超越的一道高峰。

  其後,走過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及至戰後一九五○、六○年代,此時颱灣正值西方現代思潮(包括存在主義、新小說、意識流、現代主義)大量湧進島內,年輕人開始不斷試驗、摸索並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一如另部拙著《裝幀時代》書中所言:彼時甫從中國大陸渡海來颱的第一代美術設計工作者,如廖未林(一九二四-二○一一)、龍思良(一九三七-二○一二)、黃華成(一九三五-一九九六)、高山嵐(一九三四- )、楊英風(一九二六-一九九七)、梁雲坡(一九二七-二○○九)、硃嘯鞦( 一九二三-二○一四)、陳其茂(一九二六-二○○五)等人,陸續對純藝術創作的「獨一性」産生瞭質疑與反思,過去從事封麵設計的畫傢(藝術傢)角色也開始産生變化,所謂「美術設計」、「圖案設計」亦逐漸從藝術這門學科當中獨立齣來,成為一門新興的專業。他們大多熱衷於現代文學、音樂、電影等藝文活動,並且藉由協助藝文界友人繪製書籍封麵的實務操作而體認到,原來「設計」纔是現代藝術的起點。

  人們迴顧過去,不光隻是為瞭懷舊,有時更是為瞭參照當前的一些想法。

  對於從日治一九三○年代以降,截至戰後一九七○年代中期左右的裝幀設計發展,《裝幀時代》先以個彆人物為經,《裝幀颱灣》復以視覺風格和曆史事件為緯,兩方相互穿針引綫、縱橫交織,筆者即由此試圖歸納、理解颱灣早期手工圖繪時代的書籍裝幀「設計美學」,以及其與土地、曆史和社會脈絡之間的關係。
 
  俯瞰《裝幀列傳》的設計傢群像
 
  走過一九七○年代、準備邁入下一階段的十年,那是一個颱灣社會甫迎來經濟起飛,國民所得逐年成長,房地産和股市不斷狂飆,人人都在為經濟打拚的時代(「颱灣錢淹腳目」指的就是一九八○年代這段時期)。這年代雖很不平靜,卻挾有其獨特的生猛氣味,樸素而有力。再者由於政治上的解嚴、黨禁報禁的解除,更讓纍積已久的民間力量瞬間迸發,緻使各種倡議思想百傢爭鳴、社會運動遍地烽火,甚至包括齣版文化也都齣現瞭前所未有的産業劇變。

  一九八二年,《聯閤報》開始採用「電腦檢排」係統以加速報業産製流程,從此之後,颱灣報刊及圖書齣版業者開啓瞭一場劃時代的媒介革命:逐漸淘汰以往著重手繪字稿的鉛印排版、開始進入以電腦排版為主流的數位時代。

  重迴昔日的曆史切片,那時候的颱灣美術設計界到底發生瞭什麼事?

  就在麵臨「手工圖繪」過渡到「數位工具」時代分水嶺的這一年(一九八二):淩明聲(一九三六-一九九九)四十六歲,白天在自己開辦的萊勒斯設計公司拚搏事業,晚上兼職替齣版社畫插畫;三十九歲的黃永鬆(一九四三- )率先帶領《漢聲雜誌》團隊如火如荼地展開搶救颱灣各地古蹟的保存工作;王行恭(一九四七- )三十五歲,剛從美國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迴颱的他,先是任職《故宮文物月刊》美術指導,五年後創立瞭自己的設計事務所;三十四歲的霍榮齡正忙於替當時剛成立不久的雲門舞集進行一係列深具開創風格的視覺設計;李男(一九五二-)三十歲,方進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擔任美術編輯,後來也同時兼差負責《雄獅美術》、《人間雜誌》的美術設計;二十一歲的呂秀蘭(一九六一- )甫從國立藝專美術印刷科畢業,鏇即在雄獅美術公司工作,六年後創辦瞭名聞遐邇的「民間美術」工作室,以齣版手工筆記書獨領風騷。

  上述這幾位當時最富盛名的美術設計工作者,整體來說,皆有彆於上一代在戰前齣生,以手繪圖像為主要創作內容的廖未林、龍思良、高山嵐、梁雲坡、硃嘯鞦與陳其茂等前輩(按《裝幀時代》所述,這群人在一九七○年代中期以後幾乎完全隱退),經曆瞭被史傢稱作「狂飆時期」、颱灣社會風起雲湧的一九八○年代,他們的創作與設計事業大抵都正值意氣風發、精神體力全在巔峰狀態。

  就圖書市場而言,一位具有代錶性的傑齣書籍設計工作者,不僅作品要有鮮明的個人美學風格,更重要的是,也得纍積某種程度以上的作品數量(以本書收錄標準,一般能夠在舊書店找到的,個人設計封麵至少要超過三十本以上)。因此,同為一九七○、八○年代這段期間相對活躍的淩明聲、黃永鬆、王行恭、楊國颱、霍榮齡、林崇漢、徐秀美、吳璧人、阮義忠、李男與呂秀蘭等,他們的各類設計作品(包括海報設計、書刊插畫、封麵裝幀等)平均來說都有相當明顯的市場可見率與創作質量,故而收錄於《裝幀列傳》當中。

  除此以外,他們本身往往也都相當注重設計界(或者有關視覺藝術跨領域創作)同行友人彼此之間相互激勵、交流、切磋、分享的夥伴關係(包括像是淩明聲當年曾和一群攝影界好友共同發起成立「V-10 視覺藝術群」,而王行恭、楊國颱、霍榮齡等人早年亦皆曾參與「變形蟲設計協會」,相約每年定期舉辦聯展活動),並且更重視新一代人纔的培養,比如黃永鬆的漢聲齣版社,至今儼然已成瞭孕育幾代編輯新人的搖籃(早期遠流颱灣館、兒童館的編輯基本皆來自漢聲),而後由呂秀蘭一手創立的民間美術也不遑多讓,有些員工盡管已經離職多年,卻仍深深感念當年民間美術給予的環境滋養。
 
  想像「書捲氣」:一種美妙的聲音
 
  記得曾經有小說傢形容翻開書頁攪動空氣猶如蝶翼振翅飛舞,我以為書籍裝幀也該是一種聲音的呈現。

  於此,我不禁想起先前和《漢聲雜誌》發行人黃永鬆進行訪談時,令我動容的某些記憶片段。「你隻要好好做事,必然會有人來幫你忙。」黃永鬆說道。他在《漢聲》從事田野調查與齣版工作四十多年,直到現在,其實都是「心無罣礙,一心做著自己想要做的事。」

  其間我順帶提到瞭,《漢聲》齣版每一本書的開本大小跟裝幀樣式都大不相同,用紙也很特彆。

  對此,黃永鬆錶示:《漢聲》的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新生命。因此當初他選紙印書,過程中就是一直在跟紙廠的師傅商量,相互討論如何解決吃墨過多、或暈開、或版壓過重等問題,不斷經過多方實驗與試印,最後纔形成現在這樣的風格。在過去沒有電腦的時代,由於負責「做書」者往往必須經常跑印刷廠來迴溝通,並深入理解各種印刷製程與工法,反而因此激發瞭某種想像力以及對紙張材料的敏感度。

  「這是我們很講究的」,黃永鬆強調:基本上這個就叫作「書捲氣」,「拿起來是軟的、輕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很好翻,翻起來很舒服。」(相對於現在有些設計師做齣來的書封外觀美則美矣,實際上卻很難翻,也不好閱讀。)

  語畢,黃永鬆童心未泯般翻動著手上的書冊,一頁又一頁,蕩起瞭層層疊疊的漣漪,在空氣中,我彷彿聽見美麗的蝶翼擦過耳旁的聲音,窸窸窣窣、翩翩飛舞。

  但願,往後每逢遭遇波摺睏頓的當下,我都會牢牢記住這樣的聲音、這樣的感動,並且時時刻刻不忘初心。
 
後記:誌謝

  書籍裝幀與人們對書的熱愛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但凡愛書戀書之人大抵深信,每本書裏都住著靈魂,其印刷紙張與裝幀工藝就像是魔法般,一頁頁翻開,反覆摩挲、耽溺於一種極其私密的觸感和溫度,微聞那印刷油墨深深地嵌進紙張縴維的氣味,彷彿便可聽見它們在耳邊低鳴,傳到心坎裏去。

  遇見一本裝幀細緻、美麗的書總能讓我細究許久,倘若是有來頭的、有故事淵源的書,那更是教人欲罷不能瞭。

  猶然想起過去這幾年,每當我受邀前去各地城市或學校演講,總要抽空走訪當地的書店,偶然間的書緣和際遇雖各不同,倒也引我逐漸尋獲、纍積瞭一些颱灣早期裝幀設計獨具風格而令人驚艷之書,同時更為我帶來許多美妙的迴憶和樂趣。

  這些有緣搜得的舊書,既屬於它曾經所在的時代,又能經得起日後歲月的淘洗,跨越當前的時空,乃至於參照今日的某些書籍裝幀,竟還不及當年樸拙素雅的封麵設計來得有感染力。

  所幸,在網路傳播快速、紙本閱讀被視為愈來愈不閤時宜的當下,仍有許多愛書人兀自追求著淘書、讀書的樂趣,並且透過紙本書的裝幀印刷、版本的考掘,解讀一個時代的文化現象。

  且看拙著《裝幀列傳》一書輯錄這些戰後一九七○年代到九○年代期間的封麵設計,不禁令人懷想昔日紙本書籍手作氣味的獨一無二,包含它在曆史上的發展足跡,以及裝幀外觀的各種形製變化。翻看其筆下綫條流轉、印刷裝訂的紙上技藝雖僅在方寸之間,但觀作品背後所隱含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卻宛如書海浩瀚、天地遼闊。

  對此,首先我得要誠摯地感謝《裝幀列傳》書中願意親自接受訪談的諸位傳主:黃永鬆、王行恭、霍榮齡、李男、林崇漢與徐秀美等早期颱灣美術設計界的前輩們,以及在採訪過程中協助還原曆史記憶,並且不吝提供許多迴憶紀錄──包含早期的老照片與其他相關文件史料的阮義忠、霍鵬程、郭英聲、王鎮華、林永欽等諸位老師,還有熱心而大方相贈、齣藉《文化慢報》的Vicky與孫其芳小姐,另外也要謝謝「漢聲巷」店長鄭美玲、編輯部羅敬智的居中聯係與熱切招待。

  再者,我要特彆嚮已故美術設計傢淩明聲的夫人李紹榮女士,以及他的女公子淩嘉小姐緻謝,感謝妳們多年來悉心保存瞭淩明聲生前完整的照片影像、圖文手稿和新聞剪報等珍貴資料,同時也相當熱心地提供瞭諸多訪談上的協助,使我在個人能力極為有限的條件下,得以盡可能呈現當年曆史的精采麵貌。

  非常謝謝前輩設計師劉開,我永遠記得那天下午到您工作室拜訪、彼此聊天的一席話,至今仍令我頗受啓發、感悟良多。但很可惜的是,直到最後我都無法說服您接受進一步的深度訪談、並且寫入書中,乃為這部《裝幀列傳》最大的遺珠之憾。

  然而,我也能夠理解,所謂的愛書人,莫不希望擁有一個靜謐的空間,僅跟自己對話,抑或將那個不願曝光的自己,藏身在他人不知的角落。但隻要隨身帶著一本書,就有瞭某種厚實的安全感,時間便在安適中靜靜地流淌。

  於此,我更要由衷地感謝能夠在百忙之中替拙作撰寫序文的諸位作者:身兼教師、設計師與策展人的李根在兄,以及這十多年來在寫作路上持續給予支持和鼓勵的「舊香居」女主人雅慧(吳卡密)。

  謝謝「舊香居」書店友人梓傑、浩宇、小琍以及吳伯伯在平日店內下午茶時間的閑聊漫談與殷殷關切。

  最後,我必須衷心地感謝遠流齣版公司總編輯黃靜宜對於拙作的關愛和用心良苦,執行主編蔡昀臻於編輯過程中費心替全書潤飾書稿、修整枝葉,並且不斷協調溝通諸多繁瑣的齣版事宜。除此之外,美術設計林秦華獨齣構思的內文排版與封麵設計更賦予瞭這部《裝幀列傳》一幅清新而雋永的裝幀麵貌,我由衷地嚮各位緻上最誠摯的謝意。

  常言道:設計的藝術真諦是不能教的,它隻能從過去的經典當中被發現。正是在前人豐厚成就的激勵下,新一代設計師纔能體會什麼是「任重道遠」。

李誌銘

圖書試讀

呂秀蘭
平生願為造書匠
「民間美術」的手作情懷
  

喜愛手工紙信箋、版畫年曆、綫裝筆記書、手綉棉布筆袋的讀者,或許仍記得,在一九九○年代曾有一個以「做書的團體」(Make a Hand-made Book)自許的「民間美術」,在颱灣藝文界掀起瞭一股鄉土懷古風潮。

時光燦爛、年華似水。

且循光陰的長廊溯迴一九八八年,那一年颱灣島內充滿瞭躁動、激情、渴求自由的氛圍,人們翹盼改革、反抗禁忌,包括解除報禁、蔣經國去世、股市飆漲,以及解嚴後首次爆發的五二○大規模農民運動等,整個社會彷彿亟欲跨入一個追尋理想浪漫的新時代。彼時接受新地文學基金會委託製作海報,而在颱北平麵設計圈嶄露頭角、年方二十七的呂秀蘭,憑一己之力草創「民間美術」工作室的來龍去脈,便往來穿插在這些曆史事件間,彼此交織、輝映。

一九九○年代中期在誠品書店,常見民間美術所推齣的紙製作品,琳瑯滿目,頗受好評,總是賣到缺貨,可謂叫好又叫座。舉凡各種印刷紙製品──包括以傳統版畫與水墨作插圖、採用長春棉紙廠純棉海月紙印製的年曆日誌;結閤復古裝幀與黑陶工藝的經摺本筆記;以及遵循古法以植物染料製作的布染係列商品,如書衣、書包、筆袋、名片夾、經摺書袋、背心、桌布,以及各種素色或紮有花色的布料等,由內而外皆樸素古拙的手工質感,凝聚著秀雅渾成的氣質,彷彿透露齣一股魔力,迅即風靡當時,一整個世代的文青競相收藏。

生長於純樸農傢、齣身國立藝專美術印刷科的呂秀蘭,喜歡在印章上刻畫、刻句,寫詩、隨筆和小說,並且將一枚枚拓紙串冊成書,在大量留白的冊頁裏伸展一頁又一頁的素描與記憶,同時也熱衷於鄉土傳統版畫與現代美術設計的交融混搭,無有窒礙。她陸續替大雁書店、新地齣版社、派色文化等齣版公司製作瞭許多文學書籍封麵,色調明朗而帶有樸拙古意的視覺風格,每每讓人耳目一新。

迴顧一九九○年代初,身兼詩文圖畫創作者與齣版人的呂秀蘭,總是勇於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因嚮往古代造紙技藝而隻身探訪中國大陸雲南邊境金沙江岸一偏僻小村落,用近似認養的方式請當地村民在農閑時投入造紙工作,參照傳統方法,一手打造民間美術生産手工造紙的上遊衛星工廠,品牌形象和市場口碑迅即遠播海內外,就連嚮來在齣版印刷領域自豪的日本人也大為贊賞。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夠讓人心潮澎湃。“裝幀列傳:迎嚮書籍設計的狂飆年代”,這不僅僅是一個書名,更像是一聲號角,召喚著所有熱愛書籍、熱愛藝術的人們,一同進入一個充滿激情與創意的時代。我一直認為,書籍的靈魂不僅僅在於文字,更在於它被呈現齣來的形式。一個絕妙的裝幀設計,能夠讓一本普通的作品煥發新生,成為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這本書的書名,讓我對那個“狂飆”的年代充滿瞭遐想,那個時期,一定是設計理念和風格都在經曆著巨大的變革,湧現齣無數前衛而大膽的作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會帶我走進那些設計師的內心世界,瞭解他們的創作靈感,他們的設計哲學,以及他們如何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將書籍設計推嚮新的高峰。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那些關於材料的運用、色彩的搭配、字體的選擇、版式的創新等等,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終造就瞭一本本令人驚艷的書籍。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抓人瞭,光是“裝幀列傳”這幾個字,就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傳記的鮮活感,再加上“迎嚮書籍設計的狂飆年代”,更是瞬間將人拉入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我一直對書籍的內在美和外在美都充滿瞭好奇,一本好書,不僅內容引人入勝,它的裝幀設計更能成為點睛之筆,甚至升華作品的意境。我常常在書店裏流連,被那些精美的封麵、獨特的排版、考究的紙張所吸引,不禁會想,究竟是誰,在背後默默地雕琢著這些閱讀的載體?這本書似乎就是為我這樣的人而準備的,它承諾要帶領我們走進那些被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幕後英雄的世界,去窺探他們如何在那個充滿創意與變革的年代,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創造齣一本本令人驚艷的藝術品。我期待著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關於書籍設計的故事,關於設計師們的靈感來源,關於他們如何與內容創作者碰撞齣火花,以及在那個時代特殊的社會文化語境下,書籍設計又呈現齣怎樣的獨特風貌。我想象著,這本書或許會像一本精美的畫冊,又或許會像一本充滿故事的訪談錄,總之,它必定會是一次關於書籍之美的深度探索,一次對文化傳承與時代精神的緻敬。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瞬間點燃瞭我對書籍設計這個領域的探索欲。“裝幀列傳”,光是這幾個字就充滿瞭故事感,仿佛即將展開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講述那些為書籍注入靈魂的設計師們。而“迎嚮書籍設計的狂飆年代”,更是勾勒齣瞭一個充滿活力、大膽創新、甚至有些叛逆的時代圖景。我常常在想,一本有靈魂的書,它的外在一定也凝聚瞭無數匠心。我特彆想瞭解,在那個“狂飆”的年代,書籍設計是如何擺脫束縛,尋找自我,甚至挑戰傳統的?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當時的設計思潮,有哪些重要的設計運動或者理論在影響著書籍的誕生?我期待著能夠從中看到那個時代的設計師們是如何用他們的纔華和熱情,去擁抱書籍設計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領域,去創造齣既實用又富有藝術美感,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之作。我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在內容和形式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是如何通過封麵、字體、版式、材質等多種元素的巧妙運用,來賦予書籍獨特的個性和生命力的。

评分

剛拿到這本書,就被它的封麵設計深深吸引住瞭。不是那種花裏鬍哨的視覺衝擊,而是一種沉靜而富有力量的美感。那種質感,那種色彩的搭配,瞬間就傳遞齣一種“有料”的感覺,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一探究竟。我總覺得,書籍的設計,就像是給一本書的靈魂穿上瞭一件得體的外衣,它能瞬間拉近讀者與書本之間的距離,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它已經決定瞭讀者是否願意走進這本書的內心世界。尤其是“狂飆年代”這個詞,我立刻聯想到瞭某個時期,社會思潮湧動,藝術形式百花齊放,人們對美的追求也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是一張邀請函,邀請我去那個充滿創造力與激情的年代,去見證書籍設計如何在那樣的土壤裏生根發芽,最終綻放齣令人矚目的光彩。我希望在這本書裏,能夠看到那個時代書籍設計的風貌,那些大膽的創新,那些對傳統工藝的繼承與發展,以及那些在這個行業裏默默耕耘的先行者們的故事。我想瞭解,在信息傳播方式相對單一的那個時期,書籍設計是如何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是如何承載和傳遞那個時代的精神的。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名字,一股澎湃的藝術激情似乎就要湧上心頭。我一直覺得,書籍不僅僅是文字的集閤,它更是一種融閤瞭藝術、工藝與思想的綜閤體。而“裝幀列傳”,聽起來就像是一部史詩,講述著書籍設計領域裏那些不為人知的傳奇人物和他們的傑齣貢獻。加上“迎嚮書籍設計的狂飆年代”,更是讓人聯想到那個充滿變革與創新的時代,一個設計師們敢於突破、勇於嘗試,將書籍設計推嚮藝術高峰的輝煌時期。我很好奇,在那個年代,究竟有哪些設計理念引領瞭潮流?設計師們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技術條件下,創造齣令人驚嘆的作品?這本書會不會包含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那些經典書籍的裝幀設計是如何與內容完美契閤,甚至成為作品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渴望從中學習到關於書籍設計的曆史脈絡,瞭解不同時期設計風格的演變,以及這些設計是如何反映當時社會文化和審美取嚮的。如果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那些設計師們的工作室,聽他們講述創作背後的故事,那就更妙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