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lengaw 0冷傲
Walis 突然打電話來,心想一定不會是什麼好事。果然,「要齣書啦,在印刻老初那邊,當然想到老大哥你嘍。稿子怎麼給你?Line 嗎?」拜託,屬於手工業時代的我,怎麼可能用 Line 來閱讀,難道整本書隻有十幾頁嗎?「好啦,Email 到你學校,信箱沒變吧?你列印齣來,就幫我寫個序啊。」隔兩天,秘書將厚厚一疊文稿放在我桌上,順手翻閱幾篇,哇,簡直目不暇給。尤其 Walis 信手拈來的讀書摘記、神話傳說、部落紀實或想像的黑色連接,天馬行空,我完全跟不上。心裏不免暗罵老初,怎會答應這樣集結編排 Walis 的作品。在我看來,這些文章應該分成三本短薄的集子,讓讀者一篇一章、一字一句慢慢讀,統統放在一起,令人窒息。
序要怎麼寫呢?不想分析,更不想東拉西扯。我想起童年在部落後山,隨父親走在狹窄山榖間的迴憶。父子對談的迴音嗡嗡作響,我好奇的問怎會這樣?老人傢也說不齣所以然來,隻告訴我這種現象卑南語叫「lengaw」(冷傲)。少年時代彈吉他,愛死瞭音箱的共鳴,輕輕撩撥,同時響應。lengaw 就是迴音,就是echo!能不能用 lengaw 的方式寫序呢?
1捕鼠人
卑南族的布勇(puyong),從小就是捕鼠高手,每迴部落大獵祭他常獲「獵王」的頭銜。前不久,他和我從政大側門恆光橋下來,在小公園的公告欄上看到一則海報,吸引他的是海報上畫著的一隻肥大全黑的老鼠。「哇,阿瑪,你們都市人好狠啊,竟然要殺光老鼠!」我往前細看,原來是颱北市文山區公所的滅鼠海報。上麵寫道:公所在各裏設有毒餌供應站,歡迎民眾來取。旁邊黑體大字,提齣「三不」防治鼠患策略:「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布勇嘴裏喃喃自語:「厲害!厲害!不怕動物保護團體抗議。」過兩天,布勇 Line 給我花蓮T大校門口的一座立牌,上麵工整地寫著兩行字:本校校園嚴禁採集或獵捕動植物,違者法辦。」他評論說:「阿瑪,我們東部還是比較有學問,不但愛護動物,連植物都照顧到瞭。」
2土石流後的學校
八八風災投入救災工作,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同胞們麵對災難後不失幽默的個性。某一晚,風雨中在太麻裏某受災戶傢討論災情。會後喝過鬼水,年輕人們開始唱起歌來瞭:
我傢門前有土石流
後麵有漂流木
漂流木的上麵有偃塞湖
隨時會潰流
沒關係,沒有關係
原民會有補助
隻要每天快樂喝酒
總會有永久屋
配上可愛的動作,風災的苦難彷彿一切凍結,像是大自然給我們製造的笑料。沒多久,學校的小朋友也都會唱瞭。
3牧師的兒子
在東海岸部落參加婚禮,路邊辦桌,席開四十幾桌。遠遠看到一位三十多歲的部落青年搖搖晃晃來到我們桌前:「老師,你信耶穌嗎?」一身酒味,但目光有神。「我是天主教徒,當然信耶穌。」我迴答說。「老師你一定要信耶穌,真的。耶穌愛我們,以前我曾被酒打敗,但耶穌救瞭我。每次人傢倒一杯米酒在我眼前,我一定虔誠禱告說:耶穌我信你!耶穌我信你!你知道發生什麼事嗎?那杯酒立刻變成瞭水……。」他亢奮地說。「然後呢?」我問。他一臉虔誠的迴答說:「我就恭敬地將那杯酒乾完瞭。」另一個青年攙扶著他離去時,隔座一位老師說:「他是部落牧師的兒子,三年遠洋漁船迴來之後,就成瞭這樣。」
Ending
讀Walis的每一篇故事,故事的迴音飄盪在我腦海,很難保持距離客觀閱讀,滿腦袋嗡嗡作響,lengaw、lengaw……。
孫大川
二○一六年八月十一日
(本文作者為監察院副院長)
導讀
迷霧森林•殘酷之旅
瓦曆斯•諾乾及其《七日讀》 說到瓦曆斯•諾乾,不由得想起二○一一年鞦天盛況空前的《賽德剋巴萊》,以及他當時獲聯閤報文學奬散文首奬的〈七日讀〉。這篇其實並不長的散文,以上帝創世紀七天分節,將山地部落的近年災厄與早期北美、澳洲原住民命運並舉。行文冷靜而節製,全無火氣硝煙。也因為文字的乾淨簡潔,掉書袋掉得剛剛好,反而襯齣瞭背後巨大的悲傷怨念,實在是一篇好文,也成瞭當時《賽德剋巴萊》電影最佳註腳。這之後,我到處都遇見瓦曆斯•諾乾的作品,也同在中興大學兼課並同颱評審過文學奬。見他一筆字寫得潦草又不失款式,頗為性格,文壇上有關他的傳言不少,我卻一貫隻是保持著距離看他。
這些年,瓦曆斯•諾乾和夏曼•藍波安,幾乎成瞭原住民作傢山與海指標性的代錶。多年筆耕不輟,纍積的作品數量是其他人無法望其項背的,二人皆中壯之齡,還能愈寫愈多,真是不多見(所不同的是,瓦曆斯•諾乾似乎較諸夏曼•藍波安體製內一點,編雜誌,任小學教師,投稿演說不輟,編漢語字典,到國高中教人寫二行詩,臉書上跟讀者五四三,「瓦曆斯挖曆史」)。但同樣曾受漢化教育,跨越原運與社運,走瞭一條漫長麯摺的返鄉(及文學)道路,切切為自己的族群發聲,我好奇今天在總統府前,如果被小英總統接見並道歉的是他們,他們的反應是否會大過巴奈與張震嶽(「ⅩⅩⅩ,我寫瞭那麼多你們到底是看瞭沒?」)。
曆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從來都隻是虛言。小英自己的外祖母排灣族群的血淚,又上哪兒討去? 至於我(一個與瓦曆斯•諾乾約略同齡,疑似有平埔族血統的麻豆人,弱勢文評者),倒是知道當今世界還有歧視原住民的。幾年前在知名版本中學國文課本的編審會上,聽見天龍國某第一誌願中學國文老師否決加一篇瓦曆斯•諾乾或夏曼•藍波安入課本,理由竟是「原住民已經有瞭嘛!總要明夷狄之辨」。身為編審委員之一的我,被後麵那句嚇到掉下眼鏡,憤而(也隻能)很俗辣的辭掉這個橡皮圖章差事不乾瞭(「我我我……此生與你漢夷不兩立」)。
日頭赤炎炎,如今想來,那麼多府會發言人或委員會鼓譟不休喬不定政策麵,還不如先落實文學麵——加一篇瓦曆斯•諾乾〈七日讀〉到課本裏。文章很短(符閤需求),補充教材就用電影《賽德剋巴萊》與導演魏德聖的訪問(教師手冊、主題討論與延伸閱讀都有瞭)。
瓦曆斯•諾乾〈七日讀〉是這麼說的:
美國小說傢福剋納一生經營在地寫作,像是用短暫的生命對抗巨大的曆史,他說:「過去絕未死亡,甚至還未過去。」過去其實就是日升月落,每天留下一點蛛絲馬跡,一點唾沫汗液,日久就成為麵目可鑑的時間軌跡,曆史的軌跡從未消失……
曆史的軌跡從未消失。過去絕未死亡,甚至還未過去。小說傢且心心念念:「童年父親帶我狩獵的夏坦森林,……在一紙命令的包圍下早已易手國傢部門,現在它已是林務局與農委會的實驗機關所在地——『中海拔特有生物中心』。我曾試著來到父祖之地,卻因為沒有通行的公文被排拒在紅色鐵門之外。」
曆史的長河總是不斷嚮前推進,但隻要有少數人記得,這世界就沒完沒瞭。電影《賽德剋巴萊》如此,這本瓦曆斯•諾乾新結集的散文《七日讀》也是如此。風雨雷電兼土石流,幾乎成瞭一部「九二一後的部落災難學」。
《七日讀》除瞭篇首這篇主文〈七日讀〉外,如同細數創世紀以來不絕的人世苦難一般,輯一「籃子裏的世界」是部落哀歌,輯二「颱風的腳走上來瞭」是震災水淹組閤屋,輯三「城市之前」談論曆史過往。那一種深切的痛,是漫到瞭無邊無際去,漫到瞭你覺得看瞭都纍的心智狀態。你突然發覺,穿越瞭《戰爭殘酷》(二○一四)這俯瞰世界苦難的史詩小說係列,那個昔日寫《戴墨鏡的飛鼠》(一九九七)、《番人之眼》(一九九九)、《迷霧之旅》(二○○三)時而幽默時而迷惘的瓦曆斯•諾乾有點不一樣瞭。當然離《永遠的部落》(一九九○)、《番刀齣鞘》(一九九二)、《荒野的呼喚》(一九九二)的激情社運與詩作時期就更遠瞭。
《七日讀》(二○一六)的體例與書寫手法,其實與《城市殘酷》(二○一三)是比較接近的。雖然結集有先後,但都收錄瞭十幾年間的散文隨筆而成,事實上可做同係列短篇散文來讀,基本上都是稍早《迷霧之旅》的延續。一點點傢人,一點點史實,一點點族人流落大城的辛酸與對官方政策的批判,有些閑散隨心的收攏在一塊兒,隻是《七日讀》土石流風災雷電特多,和短篇小說集《戰爭殘酷》「以史證文」的嚴謹結構完全不同。
二○一四年瓦曆斯•諾乾用力甚深的《戰爭殘酷》一書,展現瞭他作為說故事人的絕佳技藝,其實也恐怕是瓦曆斯•諾乾至今最好的一本書。那是鐵絲網和機關槍的悲慘世界,生存與血涙的灰敗天空。一篇小說附一段真實戰爭簡史,從以巴戰爭、國共內戰、車臣獨立、高棉屠殺、賴比瑞亞內戰、哥倫比亞毒梟、寮國生化武器,歸結到和泰雅族群有關的曾祖,祖母與父親以降的傢族曆史。從〈羽毛〉、〈鹽〉、〈父祖之名〉、〈黑熊或者豬尾巴〉、〈姬娃斯〉、〈我正要拈熄開關〉以下,正當我以為要寫成一部泰雅版「百年孤寂」時,它嘎然而止瞭。那是瓦曆斯•諾乾未完成的傢族史,還是以世界的苦難鳥瞰自己族群悲劇的宏圖,我為之震驚莫名。隻是這部短篇小說齣版後,不知是否因為主題太過沉重(正如《賽德剋巴萊》般,上集是馘首,下集是肉搏,觀眾的腦袋幾乎是被打糊瞭,混漿一片),評論界的關注似乎也少瞭點。
《七日讀》起首幾個部落青年的淪亡記,寫得風生水起頗精彩;輯二則是風災水患不絕,九二一以降,真實的部落土石流悲劇一再重演。〈瑪莎颱風十日譚〉以十日分篇,大概最能總結輯二涵義,旁觀彆人的痛苦其實是毫無痛苦的(想想那些在風災新聞裏渾身濕透站不住腳的女記者)。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早期的《論攝影》中,對影像造成的情感疲乏就有過批判。當災難、戰爭影像每日每夜曝露並侵入我們的生活時,人的感受將被腐蝕,道德判斷也會流失,到最後可能無動於衷:「遙遠地,通過攝影這媒體,現代生活提供瞭無數機會讓人去旁觀及利用——他人的痛苦。」在〈瑪莎十日譚〉中,瓦曆斯•諾乾更引蘇珊•桑塔格的《旁觀他人之痛苦》說:
他們隻不過要挑釁,你敢看嗎?能夠毫不畏懼的觀看,可予人一分滿足。不敢看的畏縮又是另一重快感。
這可真是當頭棒喝。對那些老覺得這些原住民乾啥不搬離山區水邊危險之地,成天災禍連連搞什麼常要齣動直升機浪費社會資源之天龍平地人。
一九九四年,瓦曆斯•諾乾請調迴故鄉颱中縣和平鄉雙崎部落,任教自由國小,至今已然二十年。憤青成憤老。他人的隱痛,我們聽著隻覺得新奇。例如「埋伏坪」(Mihu)這名字聽著就不懷好意,像有一支奇兵要時持突圍而齣一般。在平地人心中,大雪山國傢森林遊樂區是避暑勝地;鳶嘴山,稍來山適閤考驗登山能耐;「三叉坑步道」號稱「小瑞士」,連結東勢舊火車站,小中嵙步道,人少冷門卻是極佳健走套裝行程。可是讀瞭瓦曆斯•諾乾《七日讀》中的〈捨遊呼〉與〈YAYAYA〉,纔知道泰雅族人如狂野不羈的風,早期活動於清末隘勇綫圈禁之地,「三叉坑」就是他們後來被無情侵奪,原稱Sr-yux的祖靈地。歸結到底,我們的旅遊勝地,原是建築在人傢傢園破滅的痛苦血淚上,就像瓦曆斯•諾乾早期的詩作〈關於1930年,霧社〉:「遙遠的記憶有如夢的泥土/深黑色的夢魘底下/有著肥沃的血液」。
這東勢北方大安溪的上遊,乃至大安溪(男人之河)、大甲溪(女人之河)、中嵙崁(聚集樟樹的小山)可全是他們泰雅族北勢群神聖的祖靈之地,生身之所。九二一大地震重創「三叉坑」,部落餘生者集體遷齣。〈YAYAYA〉寫的是母親伊娃蘇彥的一生,伊娃蘇彥生為泰雅女兒,父親客籍入贅部落,日治年代備嘗艱辛,〈延伸練習〉裏寫到外祖母生生為遠古泰雅的活化石,赤腳可把鐵釘踩彎(「雞爪番」又稱黥麵番,足證名不虛傳),同樣的傢族傳奇。
這些古調,看似尋常,《七日讀》用來作為結束的兩文〈尋常生活〉、〈周而復始〉,則用加薩走廊的以巴衝突曆史,對應泰雅族群的百年苦難,也迴應瞭〈七日讀〉這個用美洲與澳洲原民對應颱灣原住民的開篇。以巴衝突,是永無止盡的民族世仇,〈周而復始〉可與瓦曆斯•諾乾短篇小說集《戰爭殘酷》裏的〈通往耶路撒冷的路上〉閤看,巴勒斯坦女殺手,人肉炸彈,保證溽暑中讓你寒毛颼颼竪瞭起來。聖地實為戰場,和平其實並不和平,自由其實沒有自由。像一八七七年美洲穿鼻族被追殺滅絕,約瑟夫酋長被運送到貧瘠的保留區,發錶的痛苦而心死的演說:「讓我做一個自由的人吧……」
自由不易,寬恕亦然。看著這原住民日的總統道歉戲碼,總覺得少瞭點什麼?是賠不起瞭,但說不齣口,於是成為支支吾吾的空談嗎?瓦曆斯•諾乾《七日讀》最終迴的〈周而復始〉或許給齣瞭答案:「舞動民族大義大旗的往往是少數的政客。倖存者伊瑪奇蕾•伊莉巴吉劄以《寬恕》一書對著殺害她傢人的鬍圖族商人費利先說:『我原諒你。』因為寬恕隻有在暴力停止的時候纔是可能的。」
暴力停止瞭嗎?誰能給齣答案?
從族人、番刀、飛鼠到殘酷係列,瓦曆斯•諾乾是個道地「Atayal」泰雅魂,有著迅疾如風的意誌。至今我仍然念念於他早期優美的詩句:「所有的謠言開始被河水證實……/那年鼕天,立霧溪、中港溪/大安溪以及未名的溪榖/山羌再也越不過隘勇綫飲溪水/有人看見男人的發火器/棄擲在冰凍而哽咽的溪水/散落的發絲,再也找不到靈魂的居所。」 那是看完《賽德剋巴萊》之後的懸念,至今不絕如縷。「賽德剋巴萊」(真正的人)的意義其實超越瞭霧社事件或原住民抗暴,它所述說的是人之所以活著的意義,要活得像一個「真正的人」,也就是「用自己的樣子去活著」,然而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用自己的樣子去活著?早已麵目全非矣!
迷霧森林•殘酷之旅。瓦曆斯•諾乾的文學是加法哲學,百川匯入,俱成力量。在蠻荒未闢的心裏,我們都是那個赤足踩過溪澗的年輕獵人,冷靜等待一頭月光下美麗的鹿,那是夢中的情景,那時清晨的西剋麗鳥會預示我的未來,而我是善等待的……。
張瑞芬
二○一六年八月三日
(本文作者為逢甲大學中文係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