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的戰役濃墨重彩,失利的戰役輕描淡寫。
毛澤東最痛心的一場戰役 解放軍9086人登陸,3900餘人被俘,其餘全部陣亡,沒有一船一板得以返回大陸。
關鍵一戰,一方潰敗,一方大捷。
自此,兩岸隔絕。 活著的,懊悔沒有與同袍們共走歸途。
被俘的,獲釋後卻又懷抱另一種鄉愁。
血濺灘頭六十載,解放軍前線總指揮官後人,奔走兩岸集結散落四處的文獻,以及第一手資料
將金門戰役的成敗真相,正本清源,消弭訛誤,交叉比對,全方位公正客觀的紀錄
歷經10年書寫,以60萬字、63張珍貴照片的紀事本末文體,帶領讀者親臨這場改變歷史的戰役。
這一次,讓我們以對岸的視角,鳥瞰1949年的金門。
金、廈、臺、澎脣齒相依,從大陸敗走臺灣的蔣中正痛切明白,而忙于建國大業的毛澤東卻忽略了。
是解放軍大意輕敵?還是做為困獸的國軍力挽狂瀾?
缺失現代化的海上作戰觀念、懸殊的兵力差距與數十倍的後援……
共產黨陣營,從中央到地方,沒有任何人意識到這場小小的「金門登陸戰」,
卻成為關乎中華民族、關乎國家「統一」,影響整個中國未來局勢的關鍵戰役。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4天後,福建沿海,金門戰役打響,解放軍第二十八、二十九軍八千多官兵藉助夜幕掩護,乘三百隻木船向國民黨軍退守的金門島發起攻擊,激戰三晝夜,全軍覆沒。
古寧頭獲勝的消息傳到臺北,蔣中正流了淚:「這一仗我們全勝了……台灣安全了。」
金門戰役,或稱古寧頭戰役,是國共戰爭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遭遇的、對國民黨軍的最大失利,規模不大,卻極為關鍵。當時,國民黨政府一路敗走臺灣,立足未穩,解放軍倘若順利拿下金門,就能一舉攻占臺灣。然而,這場戰役卻以失敗告終;此後共方的「解放臺灣」計畫,也因政局、韓戰情勢、美國干預等……一再錯失機會,導致急欲完成統一願望的毛澤東,啟動了實際落彈數高達九十七萬發的砲戰,爾後更是基於無奈,採「單打雙不打」方式陸續鳴砲,直至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為止,兩軍偃鼓息兵。
但兩岸,卻再也回不去了。
名人推薦 吳鈞堯專文推薦
不單是「復原」了一場戰役,更讓戰役成為現場。《金門戰役記事本末》是紀錄、是歷史的再建立,更是高潮迭起,發人深省的歷史回顧。──吳鈞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