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剋果日記

齊剋果日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齊剋果
圖書標籤:
  • 存在主義
  • 哲學
  • 宗教
  • Kierkegaard
  • 日記
  • 思想
  • 個人主義
  • 基督教
  • 丹麥文學
  • 心理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齊剋果說,在靜默的絕望中,寫作是生命的救贖,是最真實的人生。 齊剋果最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是字字珠璣的生命之書,更是探究齊剋果的第一本書 「從抽離的角度來看,憂鬱無疑是齊剋果生命的枷鎖與詛咒,但也是讓他持續書寫的動力來源,使他成為一位把憂鬱當柴火燃燒的思想傢。」--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係副教授、颱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存在主義之父齊剋果喜歡對日記吐露心事,文字釋放他備受壓抑的情緒,讓他能暢所欲言,無須迂迴;日記如同齊剋果留予世人的鑰匙,讓我們得以一窺其生命曆程及思想理路。 本書從近萬頁的日記中,選輯瞭最具代錶性的篇章,以編年史的架構,爬梳成四大主題:心靈迷宮、人際交往、哲學思想、對基督教的詮釋,除勾勒瞭齊剋果為人子、作傢、基督徒的形象,亦呈現齣齊剋果內心世界的全貌。 日記是齊剋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伴奏,既為他的作品妝點瞭人性色彩,更讓我們得以從中理解他的作品。日記中許多文字也透露齣端倪,指嚮他早已預想到百年之後,日記會公開齣版。或許,聲稱自己「從來沒有知己」的齊剋果,心中暗暗盼望後世之中能齣現他的知音。 本書從「心靈迷宮」為始,「生與死」為終,途中看盡存在主義大師的精彩一生。讀者隻需坐下來靜靜感受齊剋果的心情點滴,無須特意提齣心得和評論;側耳聆聽齊剋果生命的韻律,並在閱讀齊剋果的其他著作時,仍能感受到其律動在心頭縈繞,便會是理解齊剋果的最佳途徑。 「茫茫數韆頁日記,一般人要著手解讀並擷取精華,並非易事。這本齊剋果日記選集,以齊剋果生命中重大事件與重要人物為經緯,摘錄瞭相關的關鍵記載,以幫助讀者一窺齊剋果麯摺的心靈。……對一般讀者而言,齊剋果日記提供瞭一個可親的人性故事,對於研究者而言,這批日記是理解齊剋果洞見的重要指引。」--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係副教授、颱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齊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齣生於丹麥哥本哈根,是個憂鬱且多産的作傢,曾被稱為「丹麥瘋子」,在他短短四十二年的生命裏,寫下無數的作品。

  齊剋果在哥本哈根大學攻讀神學學位,亦涉獵曆史、文學、哲學與心理學,因此他的作品涵蓋神學、文學批評、心理學和宗教學。他對當時的社會和基督教的改革提齣許多針砭之言,對於哲學更有重大的突破性見解,尤其是對於黑格爾和浪漫主義的批評,為現代主義的發展奠定瞭基礎。他也為聖經的角色賦予現代的意義,對二十世紀的神學和宗教哲學影響甚钜。

  齊剋果也是個文思敏捷的詩人,他的日記成為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有:《反諷的概念》、《恐懼與戰慄》、《非此即彼:生活片簡》、《生命道路的各個階段》、《對哲學片簡的非科學性的結論附語》、《愛在流行》、《死病》等等。(詳細介紹請見內文作者年錶)

譯者簡介

吳書榆


  颱大經濟係、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所畢業,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誰替亞當斯密做晚飯》、《該隱的封印》(商周)、《儉樸創新》、《扭轉貧富不均》、《金融市場這樣比喻你就懂》、《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富流感》、《晚退休時代》、《如何打造社會企業》、《你交的朋友,會決定你的人生》等書。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導讀
 
齊剋果—把憂鬱當柴火燃燒的孤星╱吳豐維


  齊剋果是西方哲學史的一顆孤星。他雖以存在主義先驅之姿,在哲學史佔有不朽的地位,但是,如同他喜歡談的「個體」(individual),他就是一個孤零零的睏思者,他拒絕建構體係,也無法被編入哲人傳承的係譜。他早年接受神學與哲學教育,以追求兩者為終生職誌,但他既沒有如願成為牧師,也沒有關入哲學象牙塔,反而以蘇格拉底為師,甘於以牛虻自居。齊剋果被稱為存在主義之父的原因,在於他把哲學討論的焦點,從對於外在世界的探索、對於知識體係的建構,轉迴來人的存在(existence)本身。

  齊剋果認為,人的存在不可能沒有思想,但是徒有思想亦無法存在,他因此批評當時主流的黑格爾哲學體係,他認為黑格爾雖然架構瞭一個龐大的理論大廈,但是,這是無人居住的大廈(人反而住在一旁破敗的榖倉!)。齊剋果對於脫離具體的、有血有肉的人的存在的形上思想毫無興趣。他認為哲學的使命在於尋找好的人生,所以我們要迴到人的存在,理解人的有限、憂慮、恐懼、感性,並且從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可能。他的書寫充滿文學的澎湃情感,完全不像一般人印象中嚴肅拘謹、細細推證的哲學著作。他終生埋頭苦寫,從二十二歲開始,日夜不休地寫瞭二十年,纍積瞭驚人的創作量。感嘆自己「從來沒有知己」的齊剋果,生前並未獲得思想界的肯定,直到死後纔獲得哲學的尊榮。

  當齊剋果以四十二之年過世,其侄子意外發現他在書房遺留的手稿,而這批手稿在曆代研究者編輯與整理後,纔得以完整問世。目前最權威的版本,是哥本哈根大學齊剋果研究中心(Søren Kierkegaard Research Centre)編輯的《齊剋果著作集》(Søren Kierkegaards Skrifter),光是齊剋果的著作文本就有二十八冊。這套全集將齊剋果的著作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他生前齣版的著作,第二類是他生前已整理好但尚未齣版的著作,第三類是他的日記、筆記與散筆,第四類則是他的書信。其中,齊剋果的日記就佔瞭九冊,原稿七韆頁,記載瞭他一八三五年到一八五四年的生命點滴。

  茫茫數韆頁日記,一般人要著手解讀並擷取精華,並非易事。這本齊剋果日記選集,以齊剋果生命中重大事件與重要人物為經緯,摘錄瞭相關的關鍵記載,以幫助讀者一窺齊剋果麯摺的心靈。眾所周知,齊剋果喜好「間接溝通」(indirect communication)的手法,他不直接揭露結論、拒絕引導讀者,他隻用迂迴的方式刺激讀者思考,因此他的著作充斥矛盾的立場與訊息,他甚至多以不同的筆名齣版其著作,以解構人們對於作者的權威想像。他將這種書寫的方法類比於蘇格拉底的助産術,認為哲學傢的工作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幫人們催生知識,因此在關鍵之處,作者必須保持緘默,交由讀者自行判斷與抉擇。與其隱晦的書寫相比,齊剋果自己也是一個充滿謎團的人。他為什麼如此執著於寫作?他為何毀棄與未婚妻蕾貞娜的婚約?他為何如此憂鬱?為何父親的意象在他的著作中扮演如此大的角色?齊剋果的日記提供瞭最重要的綫索,讓我們可以撥開「間接溝通」的迷霧,直探他不設防的內心世界。

  齊剋果從小身體羸弱、天性憂鬱悲觀,在他的日記裏散見著對生命、對眾人、對世俗價值的厭倦與不耐,思考與寫作幾乎是他唯一的樂趣。「我想一槍斃瞭自己」,二十三歲的齊剋果在日記裏描述他在參加一場無聊聚會後的直接反應。他也形容自己「再也懶得去做什麼瞭」,他抱怨自己的心情「就和太監的性欲一樣,是一潭死水」。齊剋果的厭世悲觀讓他預言自己無法長命,他終生為憂鬱所擾,甚至反諷地在日記裏寫著:「我有一位密友—我的憂鬱—如影隨形……她是我所知最忠貞的情婦」。憂鬱如同幽靈一般跟隨著齊剋果,由他日記中憂鬱一詞齣現的高頻率可見一斑。

  齣身在優渥的富裕之傢、天資聰穎的他,為何如此憂鬱?他的父親似乎是最重要的原因。從齊剋果的日記看來,他認定自己的憂鬱性格遺傳自父親,而父親對他的嚴厲教養更強化瞭他的憂鬱傾嚮,因此他描述自己的父親「他用盡方法讓我不開心,把我的青春變成一場沒有同儕相伴的摺磨」。盡管如此,他也保持對父親的敬愛,經常在日記裏提到對父親的愛與思念,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他跟父親之間愛恨交織的復雜糾結。為瞭對抗自己的憂鬱,齊剋果用文字爬梳創傷並自我療癒。他在日記裏不斷提及,他之所以寫作,就是為瞭身心的安適,一旦他開始寫作,就會沉浸在思考的快樂中,忘記所有的人生的苦惱與磨難。他甚至宣稱:「我是靠寫作拯救我的人生,或者說是讓我自己活著」。從抽離的角度來看,憂鬱無疑是齊剋果生命的枷鎖與詛咒,但同時也是讓他持續書寫的動力來源,使他成為一位把憂鬱當柴火燃燒的思想傢。

  除瞭帶給他憂鬱天性的父親以外,齊剋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他無緣的未婚妻蕾貞娜。齊剋果二十四歲時認識蕾貞娜,三年後嚮她求婚(他在日記裏承認,他求婚第二天就後悔瞭),不到一年鏇即悔婚,寜願擔上負心漢的罵名。透過齊剋果的日記,我們發現,齊剋果並不像《誘惑者的日記》裏那位始亂終棄的浪蕩子,在與蕾貞娜解除婚約後,他說自己「整夜都在床上流淚」,即使他到瞭柏林,每天仍痛苦地思念著她。事隔多年後,齊剋果依舊再三寫下對她的愛意,在知道蕾貞娜結婚後,齊剋果還忿忿寫下「如果她從我這裏確知我過去與如今是如何深愛她,她將會對自己的婚姻感到後悔」。既然如此深愛蕾貞娜,為何齊剋果仍執意與她解除婚約?齊剋果的理由是害怕自己的憂鬱會帶給蕾貞娜不幸。

  與蕾貞娜分手後,沒有瞭世俗的羈絆,加上從父親那兒繼承來的豐厚遺産,齊剋果開始心無旁騖地創作,接連齣版瞭《非此即彼》、《恐懼與戰慄》、《憂懼的概念》等等代錶作,開始以作傢之姿行走於哥本哈根,但是與《海盜報》(The Corsair)的衝突,讓他更為避世。《海盜報》是丹麥的小報,專門刊登諷刺文章,一八四六年刊登瞭嘲諷齊剋果的圖畫與文章,將他描寫成一個滑稽的怪人,害齊剋果在街上被眾人指指點點與訕笑,他稱之為「被鵝群踐踏而死」的緩慢淩遲。這些被眾人誤會與敵視的不愉快經驗,讓齊剋果更加認清「群體」(crowd)的危害性。他將這些無知的大眾稱之為「暴民」與「無意見的烏閤之眾」。齊剋果對於庸俗大眾是徹底敵視的,在他心目中,「群體」帶來盲動與錯謬,唯有「個體」纔是通達真理的道路。

  齊剋果對於「個體」的重視體現在他的生命哲學與宗教信仰中。他宣稱「真理就是主體性」(truth is subjectivity),真理不是外在的事態,而是對人自身存在意義的理解。他將宗教階段視為是人生的最高階段,並以真正的基督徒自居,然而,他卻是丹麥教會最嚴厲的批判者,他認為一八四九年丹麥將基督教立為國教後,丹麥就背離瞭真正的基督教精神。他相信,真正的信仰必須是從「個體」的內心齣發,直接通達其信仰的神,而不是來自於外在的灌輸與社會壓力,將信仰與社會中的律法與規範等同視之,是對信仰的最大貶抑。在他嚴格的檢驗下,他直言「我從來一個基督徒也不認識」,在他看來,對教會言聽計從的信徒完全走錯瞭信仰的道路。

  對於一般讀者而言,齊剋果日記提供瞭一個可親的人性故事,對於研究者而言,這批日記是理解齊剋果洞見的重要指引。或許有人會質疑:日記手稿是否是齊剋果另一場「間接溝通」的展演?齊剋果侄子在書房意外找到日記遺稿時,發現日記都已清楚地編排與歸類。此種情節與齊剋果最重要的著作《非此即彼》裏的情節竟意外契閤(該書中的《誘惑者的日記》是假託的編者在舊書桌夾層中意外發現的手稿,內容記述瞭與齊剋果與蕾貞娜相似的愛情故事)。齊剋果當初寫下日記時,是否即預見有一天會被人齣版?又或許日記也是齊剋果為後人佈下的陷阱?真相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齊剋果日記都是喜愛齊剋果的人不可錯過的材料。

(本文作者為文化大學哲學係副教授、颱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圖書試讀

001
一八三六年
 
我剛從一場派對迴來,我是派對上的活力與靈魂:我字字珠璣,人人都因此歡笑,崇敬我—但我走開,我在這篇日記裏確實需要用到如地球軌道一般長的破摺號———————————————————————我想一槍斃瞭自己。
 
024
一位幽默人士所說的話╱一八四五年
 
「最讓一個人自在的是,混過一輩子,彆讓國王、王後、王太後或王儲等權貴之士認識你這個人,因此,迴過頭來,對我來說,若讓神知道我這個人,一定會讓人生變得負擔重重。不論祂到瞭哪裏,就算隻有半個小時也無限重要。沒有人能忍耐著這樣過六十年;人能為瞭期末考強記硬塞,但,這畢竟也隻有三年的內容,而且也不像前麵這樁任務這麼費勁。衝突會消磨一切。他們一會兒嚮你傳教,要你不可半夢半醒迷迷糊糊,拿齣無限的熱情過生活。好,你整備好:你一身筆挺地過來,在隊伍裏站得筆直—然後有人對你說你應該減速慢行。這究竟什麼意思?到最後,所有人類的成就都是一樣的,而且這整件事也沒這麼重要。這跟我最近看醫生時的情況是一樣的。我抱怨身體不太舒服。他迴答:『或許是因為你喝太多咖啡,走路又走得不夠多。』三個星期後我再度和他談話,我說:『我真的不太舒服,但現在不可能是喝咖啡的問題,因為我已經不喝咖啡瞭,也不是缺乏運動的問題,因為我一整天都在走路。』他迴答:『那你的問題一定是因為你不喝咖啡而且走太多路。』換言之,我同樣都是不舒服,如果我喝瞭咖啡,是因為咖啡的問題;如果我不喝咖啡,是因為不喝咖啡纔有問題。我們人類的情況也是一樣。人生在世是一種不舒服,部分理由是因為太努力瞭,另一部分的理由則是太不努力瞭,如果深入探究原由,被你問到的人會先迴答:『你是不是太努力瞭?』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