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文壇,盡管卡佛不喜歡,但他嚮來被視為所謂「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代錶人物之一。(在本書的〈關於當代小說〉裏,他曾說所謂「極簡主義」與「極繁主義」的爭論,還不夠讓人厭煩嗎?)但到底什麼是「極簡主義」?本書的〈談寫作〉或許是解答這問題的最重要憑據:簡單來講,首先就是能把自己的見解「信達雅的訴諸文字」("give artistic expression")。他還引用美國詩人龐德的話:「敘事的基本精確度是寫作第一也是『唯一』的道德」。其次是不用「招式」(trick)或「噱頭」(gimmick),隻有想要遮遮掩掩的人纔會用那種東西。他對所謂「實驗性」的作品可謂深惡痛絕,如果是純屬跟風而非創新的「實驗性」,就是一張「愚蠢或模仿的證照」,也是一張「存心霸淩讀者、疏離讀者的證照」。還有,卡佛對於細節甚是看重,他一方麵引用蘇聯作傢伊薩剋.巴彆爾(Isaac Babel)的話,「沒有一件利器能比一個位置得當的句號更具殺傷力」,另一方麵到瞭〈談修改〉一文也提醒大傢修改有多重要。如此看來,所謂「極簡」其實隻是結果(文字成品)簡單,過程卻有許多必要原則需堅守。對這方麵有興趣的讀者,另外還可以參考〈星星導航〉、〈所有跟我相關的〉與〈有前因和後果的小說〉,〈關於當代小說〉裏麵他也討論瞭美國短篇小說蓬勃發展的現象。順帶一提,知名美國文學期刊《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小說藝術係列」(the art of fiction)的第七十六號,就是該社於一九八一到八二年之間多次與卡佛的訪談結果,其中關於小說藝術的各個麵嚮都談得很細,頗有參考價值。
【誰影響卡佛最深?】
在〈火〉裏麵,卡佛論及對他寫作生涯影響最大的人,首推他的女兒與兒子:他堅持這並非虛言,畢竟就是因為必須帶小孩他纔會選擇以短篇故事為創作文類,避開需要長時間專心的長篇小說。但如果真的談到「文學影響」,除瞭這本書裏麵屢屢提及的俄國短篇故事作傢契訶夫(Chekhov)之外,應該首推他的老師約翰.加德納(John Gardner)。加德納的名氣當然不及他的學生卡佛那麼響亮,但是加德納在加州契科市州立大學(Chico State University)任教時,非常照顧卡佛這個隻小他五歲的學生(卡佛年紀輕輕就結瞭婚,大學讀到二十五歲纔畢業),我想最重要的是卡佛透過他學會瞭「小說傢的思維方式」(比方說上述對於文字精確性的要求,加德納的「龜毛」絕對不輸卡佛)。加德納於一九八二年九月十四日因為騎哈雷機車發生交通意外而去世,享年僅僅四十九歲,卡佛負責把他留下來的遺稿整理齣版,就是《大師的小說強迫癥》(On Becoming a Novelist)一書:這本書裏麵的〈約翰.加德納:作傢老師〉其實就是《大師的小說強迫癥》的序言,裏麵提及與加德納討論作品的往事,還有加德納體諒他沒地方創作,甚至把自己的研究室藉給他,師生之間的情誼深厚錶露無遺。
另一位在本書齣現頻率最高的作傢,則是海明威。卡佛曾經在上述《巴黎評論》的訪談中坦承自己受到海明威許多早期故事的影響,例如〈雨中的貓〉、〈士兵之傢〉與〈大雙心河〉等等(這幾篇都是海明威第一本故事集《我們的時代》[In Our Time]裏的作品)。至於在本書〈成年,崩潰〉一文中(這是他為海明威的兩本傳記寫的書評,刊登在《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上),卡佛更是錶示自己因為看到報上誤傳的海明威死訊纔初次決定要當個作傢,還認為海明威的作品是如此「清澈、明朗、純粹;彷彿有一種貼身的交流,當你的手指在翻動書頁的時候,當你的眼睛在接收那些文字的時候,你的腦子自然的開始想像,開始體會文句中的意象」。另外我想提醒讀者的是,海明威的創作強調「電報體」與「冰山理論」,兩者的文字錶現都必須建立在簡單精確的基礎上,這與卡佛的「極簡主義」不能說沒有相通之處。
一九八一年:第二本故事集《當我們談論愛情》(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問世。〈謝夫的房子〉("Chef's House")被《紐約客》雜誌刊登齣來,是《紐約客》初次接受他的故事,之後常有故事在該雜誌裏問世。 一九八二年:結束與妻子長達四年的分居狀態,正式在十月離婚,與黛絲一起創作劇本《杜斯妥也夫斯基》。
有些作傢非常有天分;作傢應該都有天分吧。但是要擁有看待事物的獨特性和敏銳度,而且能精準貼切的錶達齣來,那又是另外一迴事瞭。《蓋普眼中的世界》(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rp),當然是作者約翰.厄文(John Irving)心目中最精采的世界。芙蘭納莉.歐康納(Flannery O'Connor)寫的則是她眼中的世界;另外,威廉.福剋納(William Faulkner)和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有他們的世界。契佛(John Cheever)、厄普代剋(John Updike)、以撒.辛格(Isaac Singer)、斯坦利.艾肯(Stanley Elkin)、安.比提(Ann Beattie)、辛西亞.奧茲剋(Cynthia Ozick)、唐納德.巴塞爾姆(Donald Barthelme)(註:巴塞爾姆,Donald Barthelme,1931-1989,美國後現代主義小說傢,重要作品有《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等。得奬無數,被譽為「今日眾多年輕作傢的文學教父」。)、瑪莉.羅比森(Mary Robison)、威廉.基特裏奇(William Kittredge)、貝瑞.漢納(Barry Hannah)、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也各自有他們心中的世界。每一位偉大的或是齣色的作傢,都是按照他自己的標準造就屬於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