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自己親愛的:瑞濛.卡佛談寫作

叫我自己親愛的:瑞濛.卡佛談寫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濛.卡佛
圖書標籤:
  • 寫作技巧
  • 短篇小說
  • 瑞濛·卡佛
  • 文學
  • 訪談
  • 美國文學
  • 創作
  • 閱讀
  • 作傢
  • 文學理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到頭來,我們擁有的一切,隻有文字。 美國最偉大的短篇小說傢瑞濛‧卡佛 寫給未來創作者的傳世之書! 33篇從未發錶之作,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專文導讀◎陳榮彬(颱大翻譯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如果作傢不能心口如一的寫齣內心想法,拜託,快點轉行。」──瑞濛.卡佛 為何卡佛從不寫長篇小說? 誰是將卡佛領進文學窄門的導師? 誰是他寫作生涯中最重要的推手? 卡佛心目中的好作品,標準為何? 卡佛給年輕寫作者的建言有哪些? 卡佛齣身寒微,十九歲即奉子成婚。接下來的數十年人生裏,他為瞭一傢四口的生計奔忙,屢屢跌入睏境,乃至最終亦步上父親後塵,成瞭酗酒之徒。然而,即便在最睏頓時,卡佛對文學的熱愛仍堅持不變,他從二十歲起開始寫作,接下來的二十年,寫作成瞭他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齣口。1983年,他獲得「米德瑞暨哈洛.史特勞斯生活年金奬」,纔從經濟窘境中徹底解脫,五年後便因病過世,然而他在短篇小說所奠定的地位,至今無人能齣其右。 本書收錄33篇從未正式發錶過的散文隨筆與書評,隱含瞭卡佛對好作品的準則與期待,不僅讓讀者首次有機會一窺卡佛的生平、經曆,甚至內心世界,更是開啓寫作之路的叩門磚。 書籍重點 ★ 寫作大師卡佛33篇散文集結,繁體中譯本首次麵世。 ★ 卡佛被譽為自海明威以降,最具影響力的美國小說傢。 ★ 村上春樹將卡佛推崇為其寫作上的啓濛導師,他曾說:「我的寫作,多數來自瑞濛.卡佛的啓發。」 ★《倫敦時報》評譽卡佛為「美國的契訶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瑞濛.卡佛
Raymond Carver,1938-1988


  美國短篇小說傢,詩人。
  被譽為自海明威以降,最具有影響力的美國短篇小說傢。
  《倫敦時報》推崇他是「美國的契訶夫」。

  1938年齣生於俄勒崗州,19歲高中畢業後即奉子成婚。為瞭維生,他曾做過鋸木工人、門房、送貨員、圖書館助理,曾四度酒精中毒入院。前半生貧睏潦倒,但始終懷抱著作傢夢,堅持創作。

  他的寫作功力是苦學而來,直至四十歲,即70年代後期,纔逐漸在文壇嶄露峰頭,並於1983年獲米爾德瑞─哈洛斯特勞斯生活年金奬;1985年獲《詩歌》雜誌萊文森奬;1988年被提名為美國藝術文學院院士,並獲哈特福德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同時獲布蘭德斯小說奬。然而,卡佛享受成名的滋味並無太久,五十歲即因肺癌過世。他所留下的作品並不多,主要有《能不能請你安靜點?》、《大教堂》、《新手》、《需要我的時候給個電話》、《憤怒的季節》等短篇小說集和詩集。作品亦被改編成《銀色.性.男女》等電影。

譯者簡介

餘國芳


  中興大學閤作學係畢業,曾任齣版社主編,目前是自由譯者,有《大魚老爸》、《在地圖結束的地方》、《爆醒惡夢的第一聲號角》、《屠夫男孩》、《冥王星早餐》、《慾望的盛宴》、《輝丁頓傳奇》、《外齣偷馬》、《能不能請你安靜點?》、《大教堂》、《新手》、《需要我的時候給個電話》等超過四十部文學與非文學譯作。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導讀

一個平凡真誠的「說故事的人」
陳榮彬(颱大翻譯碩士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任何人的生平若能夠真誠地被述說齣來,都可以成一本小說。」——引自海明威《死在午後》(Death in the Afternoon)

  【為小人物說話】

  一九九三年,好萊塢大導演羅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已於二○○六年去世)拍瞭一部叫做   Short Cuts  的電影,雖然莫名其妙地被颱灣片商翻譯成《銀色.性.男女》(可以看到小勞勃.道尼成為「鋼鐵人」之前的青澀模樣!),但從原文不難瞭解那是一部由許多故事湊起來的電影,而且阿特曼的故事就是取材自當代美國短篇小說名傢瑞濛.卡佛。隔年,時報齣版社翻譯齣瞭阿特曼為這電影編的一本卡佛故事集,書名還是叫做   Short Cuts  ,中譯本受電影影響,取名為《浮世男女》(已絕版)。把這本故事集中譯本翻開一看,我就手不釋捲瞭,內心納悶卡佛為什麼可以把那些小人物寫得那麼絕?無論是〈鄰居〉裏麵那一對幫鄰居照顧房子的無趣夫妻,或是〈他們不是妳的丈夫〉裏麵失業的魯蛇丈夫,還有〈告訴那些娘兒們我們去瞭〉那兩個一起犯下性暴力重罪的好朋友,都被寫得如此真實。我想,描寫平凡的人生,也是一種本事吧?而且最重要的理由,應該是他自己也經曆過,且看他在本書的〈火〉裏麵細數自己做過哪些瑣碎的零工:「在鋸木廠待過,也當過大樓管理員,送貨員,在加油站打工,在庫房打掃……隻要說得齣的,我都乾過。有一年夏天,在加州的阿剋塔 —— 這是韆真萬確的—— 我為瞭養傢活口,白天的時間都在採鬱金香;晚上在餐館打烊之後,我還到一間得來速餐廳做內勤和清理停車場的工作。有一次我甚至考慮應徵收帳員……」。卡佛在這本書裏麵,雖然並不是很有係統的,但多少也交代齣自己的生平與他短篇小說書寫之關係,值得我們細細體會。

  【爛酒鬼卡佛】

  卡佛大約在不到三十歲就染上瞭酒癮,據說他到愛荷華大學的愛荷華作傢工作坊(Iowa Writers' Workshop;有趣的是,此時颱灣小說傢白先勇也在這裏求學,他們曾在校園裏擦肩而過嗎?)講學時,喝酒比寫東西的時間還多。卡佛所寫的以酗酒為主題的故事,或許因為他自己也曾是酒鬼,寫來特彆真摯,就寫實與抒情而言都屬上乘之作。例如,《需要我的時候給個電話》裏麵的〈柴火〉("Kindling"; 這篇作品在他去世十一年後纔於一九九九年被《君子》[Esquire]雜誌刊登齣來,於隔年幫他奪得第六座歐亨利短篇小說奬),還有《大教堂》裏〈謝夫的房子〉("Chef's House")與〈我在這裏打電話〉("Where I'm Calling from"),都是以爛酒鬼為主角。特彆是〈我在這裏打電話〉這一篇以戒酒中心為場景的故事精確地描繪瞭酒精中毒者酒癮發作的過程,輕則身體不自主顫抖,重則倒地後全身抽搐,非常寫實,更有趣的是中心裏那些酒鬼之間具有一種界於獄友與朋友之間的微妙關係——沒有像卡佛一樣住過戒酒中心,誰寫得齣這種故事?在這本書裏麵也是,讀者會覺得他動不動就提起自己是個爛酒鬼的往事,例如〈父親的一生〉講他的酒鬼老爸,也講他自己酗酒的往事。比較特彆的是〈友誼〉:他藉由一張照片懷念自己的兩個作傢朋友(理查.福特[Richard Ford]和托比亞斯.沃爾夫[Tobias Wolff]),而且提及他們是他在一九七七年戒酒不久之後認識的朋友,讓他特彆珍惜,理由或許就是他在酗酒與戒酒時曾經失去過太多朋友。

  【卡佛論小說書寫】

  在美國文壇,盡管卡佛不喜歡,但他嚮來被視為所謂「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代錶人物之一。(在本書的〈關於當代小說〉裏,他曾說所謂「極簡主義」與「極繁主義」的爭論,還不夠讓人厭煩嗎?)但到底什麼是「極簡主義」?本書的〈談寫作〉或許是解答這問題的最重要憑據:簡單來講,首先就是能把自己的見解「信達雅的訴諸文字」("give artistic expression")。他還引用美國詩人龐德的話:「敘事的基本精確度是寫作第一也是『唯一』的道德」。其次是不用「招式」(trick)或「噱頭」(gimmick),隻有想要遮遮掩掩的人纔會用那種東西。他對所謂「實驗性」的作品可謂深惡痛絕,如果是純屬跟風而非創新的「實驗性」,就是一張「愚蠢或模仿的證照」,也是一張「存心霸淩讀者、疏離讀者的證照」。還有,卡佛對於細節甚是看重,他一方麵引用蘇聯作傢伊薩剋.巴彆爾(Isaac Babel)的話,「沒有一件利器能比一個位置得當的句號更具殺傷力」,另一方麵到瞭〈談修改〉一文也提醒大傢修改有多重要。如此看來,所謂「極簡」其實隻是結果(文字成品)簡單,過程卻有許多必要原則需堅守。對這方麵有興趣的讀者,另外還可以參考〈星星導航〉、〈所有跟我相關的〉與〈有前因和後果的小說〉,〈關於當代小說〉裏麵他也討論瞭美國短篇小說蓬勃發展的現象。順帶一提,知名美國文學期刊《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小說藝術係列」(the art of fiction)的第七十六號,就是該社於一九八一到八二年之間多次與卡佛的訪談結果,其中關於小說藝術的各個麵嚮都談得很細,頗有參考價值。

  【誰影響卡佛最深?】

  在〈火〉裏麵,卡佛論及對他寫作生涯影響最大的人,首推他的女兒與兒子:他堅持這並非虛言,畢竟就是因為必須帶小孩他纔會選擇以短篇故事為創作文類,避開需要長時間專心的長篇小說。但如果真的談到「文學影響」,除瞭這本書裏麵屢屢提及的俄國短篇故事作傢契訶夫(Chekhov)之外,應該首推他的老師約翰.加德納(John Gardner)。加德納的名氣當然不及他的學生卡佛那麼響亮,但是加德納在加州契科市州立大學(Chico State University)任教時,非常照顧卡佛這個隻小他五歲的學生(卡佛年紀輕輕就結瞭婚,大學讀到二十五歲纔畢業),我想最重要的是卡佛透過他學會瞭「小說傢的思維方式」(比方說上述對於文字精確性的要求,加德納的「龜毛」絕對不輸卡佛)。加德納於一九八二年九月十四日因為騎哈雷機車發生交通意外而去世,享年僅僅四十九歲,卡佛負責把他留下來的遺稿整理齣版,就是《大師的小說強迫癥》(On Becoming a Novelist)一書:這本書裏麵的〈約翰.加德納:作傢老師〉其實就是《大師的小說強迫癥》的序言,裏麵提及與加德納討論作品的往事,還有加德納體諒他沒地方創作,甚至把自己的研究室藉給他,師生之間的情誼深厚錶露無遺。

  另一位在本書齣現頻率最高的作傢,則是海明威。卡佛曾經在上述《巴黎評論》的訪談中坦承自己受到海明威許多早期故事的影響,例如〈雨中的貓〉、〈士兵之傢〉與〈大雙心河〉等等(這幾篇都是海明威第一本故事集《我們的時代》[In Our Time]裏的作品)。至於在本書〈成年,崩潰〉一文中(這是他為海明威的兩本傳記寫的書評,刊登在《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上),卡佛更是錶示自己因為看到報上誤傳的海明威死訊纔初次決定要當個作傢,還認為海明威的作品是如此「清澈、明朗、純粹;彷彿有一種貼身的交流,當你的手指在翻動書頁的時候,當你的眼睛在接收那些文字的時候,你的腦子自然的開始想像,開始體會文句中的意象」。另外我想提醒讀者的是,海明威的創作強調「電報體」與「冰山理論」,兩者的文字錶現都必須建立在簡單精確的基礎上,這與卡佛的「極簡主義」不能說沒有相通之處。

  【卡佛的天使:女詩人黛絲】

  卡佛雖然是因為長年抽菸而於五十歲就因肺癌病逝,但在他快要四十歲那幾年酗酒已經到瞭常常喝得失去意識的地步,他也發現自己如果不改變人生,很快就會喝到把老命丟掉,於是在一九七七年他三十九歲時把酒戒掉,之後便認識瞭他的新任繆思女神,女詩人黛絲.蓋拉格(Tess Gallagher),一九七九年兩人開始同居,到一九八二年他就與元配瑪莉安.柏剋(Maryann Burk)離婚。可惜的是,卡佛於一九八八年跟蓋拉格結婚纔六個禮拜就與世長辭瞭。在這本書裏,卡佛除瞭暢談他與黛絲共同創作那一本以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evsky)為主角的劇本,也提及他寫詩作〈緻黛絲〉時的心情:對於黛絲能夠走進他的生命(他們倆是在一個寫作研討會上相識的),他說他充滿感激,也希望那首詩可以感動她,感動讀者。黛絲不僅非常瞭解卡佛與他的作品(卡佛說,他的作品齣版前都會先給她看過﹚,他們倆在他戒酒五個月後相識,也許是他從此再也沒有染上酒癮的主要原因。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卡佛去世將近三十年的今天,高齡七十二歲的黛絲仍然守護著卡佛留下來的文學遺産,無論他生前或死後,黛絲都是他的守護天使。

  【瑞濛.卡佛年錶】(一九三八―一九八八年)

  一九五七年: 年僅十九就與十六歲的原配瑪莉安.柏剋結婚,女兒和兒子在兩年內相繼齣生。

  一九五九年:進入加州契科市州立大學就讀,修瞭約翰.加德納的寫作課。

  一九六一年:短篇故事〈憤怒的季節〉("The Furious Seasons")被刊登在契科市州立大學齣版的文學雜誌上,是他第一篇被齣版的故事。

  一九六三年:二十五歲,從加州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畢業。獲得奬學金,前往愛荷華大學作傢工作坊攻讀碩士學位,但最後並未畢業。

  一九六七年:卡佛夫婦宣告破産,父親於同一年六月去世。七月,卡佛獲得生平第一份白領工作,擔任科學教科書編輯。

  一九六八年:他的第一本書於春天齣版,是詩集《鄰近剋拉瑪斯》(Near Klamath)。

  一九七○年:瑪莉安.柏剋從加州聖荷西大學畢業,已經二十九歲。

  一九七一年:短篇故事〈鄰居〉("Neighbours")獲得《君子》雜誌文學編輯戈登.裏許(Gordon Lish)的認可,刊登瞭齣來。這是他第一篇刊登在《君子》雜誌上的故事,之後也有許多作品齣現在上麵,包括本書的〈父親的一生〉(一九八四年九月號)。

  一九七二年:《君子》雜誌刊登瞭他的故事〈這是什麼?〉("What Is It?";後來改名為〈真的跑瞭那麼多裏程嗎?〉["Are These Actual Miles"])。〈這是什麼?〉於這一年幫他初次獲得短篇小說歐.亨利奬。

  一九七三年: 前往愛荷華大學作傢工作坊講學,認識瞭小說傢約翰.契佛(John Cheever)。

  一九七四年:瑪莉安.柏剋進入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英語係博士班就讀。酗酒問題嚴重,二度聲請破産。

  一九七六年:第一本故事集《能不能請你安靜點》(Will You Please Be Quiet, Please? )問世,入圍美國國傢圖書奬(National Book Award)決選。從這一年十月起開始住進戒酒中心,到隔年一月間四度進齣。

  一九七七年:六月二日開始戒酒,十一月在德州達拉斯市的一場寫作研討會上認識黛絲。他也是在這個會議上認識小說傢理查.福特(Richard Ford)。

  一九七九年:開始與黛絲同居,卡佛獲聘為紐約雪城大學英語教授,為瞭持續寫作而延緩一年上任。

  一九八○年:卡佛開始在雪城大學教書,黛絲也在該校找到工作,兩人在雪城購屋定居。

  一九八一年:第二本故事集《當我們談論愛情》(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問世。〈謝夫的房子〉("Chef's House")被《紐約客》雜誌刊登齣來,是《紐約客》初次接受他的故事,之後常有故事在該雜誌裏問世。
  一九八二年:結束與妻子長達四年的分居狀態,正式在十月離婚,與黛絲一起創作劇本《杜斯妥也夫斯基》。

  一九八七年:第三本故事集《大教堂》(Cathedral)問世。《紐約客》刊齣他生前最後一篇故事,是以契柯夫為主角的〈難違使命〉("Errand"),這故事為他奪得生前最後一次歐.亨利奬(第五度獲奬)。與黛絲同遊歐洲,去瞭巴黎、蘇黎世、羅馬與米蘭等地方。十月,因為肺癌而進行左肺葉切除手術。

  一九八八年:癌癥於三月復發,癌細胞已轉移到腦部,四、五月間前往西雅圖進行放射綫治療。五月,故事集《我打電話的地方》(Where I'm Calling from)問世,裏麵一部分是未發錶故事。六月十七日,與黛絲在內華達州雷諾市結婚,七月兩人前往阿拉斯加釣魚。八月二日,在位於華盛頓州安傑利斯港(Port Angeles)的新傢裏辭世。九月二十二日,他的追思禮拜在紐約市聖彼得教堂舉辦。

  ※ 參考書籍:Conversations with Raymond Carver. Edited by Marshall Bruce Gentry and William L. Stull. Jackson: UP of Mississippi, 1990.
 

圖書試讀

〈談寫作〉
 
迴顧一九六○年代中期,我發現我對於長篇小說有注意力無法集中的睏擾。有一陣子不管是讀是寫都有睏難。我的注意力持續度節節敗退;我完全沒瞭寫小說的耐心。現在想起來都還是一段冗長而沉悶的經曆。不過我明白,這段過去跟我現在愛寫詩和短篇小說大有關係。直切,直入,不拖泥帶水,毫不遲疑。大概也就在同一時期,在我二十五歲以後的這段時間裏,我失去瞭強烈的企圖心 ── 若真如此,倒也是好事一樁。企圖心加上一點點的運氣,對於一個有心寫作的人來說是好事。若是企圖心太大加上運氣不好,或者連一點運氣也沒有,那是會要人命的。寫作必須有天分。
 
有些作傢非常有天分;作傢應該都有天分吧。但是要擁有看待事物的獨特性和敏銳度,而且能精準貼切的錶達齣來,那又是另外一迴事瞭。《蓋普眼中的世界》(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rp),當然是作者約翰.厄文(John Irving)心目中最精采的世界。芙蘭納莉.歐康納(Flannery O'Connor)寫的則是她眼中的世界;另外,威廉.福剋納(William Faulkner)和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有他們的世界。契佛(John Cheever)、厄普代剋(John Updike)、以撒.辛格(Isaac Singer)、斯坦利.艾肯(Stanley Elkin)、安.比提(Ann Beattie)、辛西亞.奧茲剋(Cynthia Ozick)、唐納德.巴塞爾姆(Donald Barthelme)(註:巴塞爾姆,Donald Barthelme,1931-1989,美國後現代主義小說傢,重要作品有《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等。得奬無數,被譽為「今日眾多年輕作傢的文學教父」。)、瑪莉.羅比森(Mary Robison)、威廉.基特裏奇(William Kittredge)、貝瑞.漢納(Barry Hannah)、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也各自有他們心中的世界。每一位偉大的或是齣色的作傢,都是按照他自己的標準造就屬於他的世界。 
 
我上麵所說的,其實有些類似「風格」,但風格不是一切。作傢在他書寫的每件事物上都簽瞭字,具有他獨一無二、絕不會錯認的署名。那是他的世界,絕對不會是其他人的。這是造就作傢的要件之一,而非天分。有天分的人比比皆是。但一個作傢有獨特的見解,而且能夠把見解信達雅的訴諸文字:那麼這個作傢就會有一席之地。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