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政治學十講

當代政治學十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政治學
  • 當代政治
  • 政治理論
  • 政治思想
  • 國際關係
  • 比較政治
  • 公共政策
  • 政治哲學
  • 西方政治思想
  • 中國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閻小駿教授在本書就許多當代政治學的關鍵問題,如民主轉型、政權組織、市民社會、社會運動、政治身份等,撰寫瞭富有啓發性的篇章。對於這些看似龐雜的題目,他既全麵地綜述具重要影響的文獻,亦提供瞭其獨到的觀點。二十世紀至今,政治研究的範疇、深廣度和方法論都得到重大的擴展,作者現在把精彩紛呈的政治科學知識與動態介紹給讀者,亦當能造福學界。
 
— 裴宜理( Elizabeth J. Perry )
哈佛大學政府係亨利.羅索夫斯基政治學講席教授

  作者以廣博知識的精心養護,呈現齣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曆史學等眾多學科的智慧之光;汲取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在政治學這塊傳統西方學術文化領地裏,耕耘齣一片新的沃土。我們從《當代政治學十講》中所感受到的,不僅是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廣闊的國際視野,更有背後濃烈的人文關懷。
 
—袁明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撰寫一本導論書籍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既要有學術的深度,又要能夠令初接觸該學科的讀者明白當中要點和産生興趣,兩者兼顧真是談何容易。年青學者閻小駿教授卻輕鬆自在地抓住十個題目,深入淺齣地給我們介紹政治科學的主要討論議題和關注點。通過書中的十講,讀者自會對政治與社會産生興趣和有所瞭解。
 
—呂大樂
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係香港研究講座教授
書籍簡介:《全球化時代的權力重塑與社會治理:後冷戰格局下的新範式探索》 主題聚焦: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冷戰結束以來,全球政治格局發生的深刻變革,重點探討瞭在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革命和跨國安全挑戰日益凸顯的背景下,國傢權力(State Power)的性質變化、全球治理體係(Global Governance)的復雜化演進,以及不同社會內部權力結構的重塑與社會運動的興起。它摒棄瞭傳統地緣政治分析的二元對立框架,轉而采用多層次、跨學科的視角,審視當代世界秩序的碎片化與整閤化的辯證關係。 --- 第一部分:全球化浪潮下的國傢主權與權力邊界 第一章:主權概念的侵蝕與重構:從韋斯特伐利亞到超國傢實體 本章首先迴顧瞭傳統國傢主權理論的基石,並將其置於全球化時代的巨大張力之下進行審視。我們分析瞭跨國公司(MNCs)、國際金融機構(如IMF、世界銀行)以及區域一體化組織(如歐盟)對傳統國傢決策權的滲透與製約。重點探討瞭“人權高於主權”的乾預主義思潮如何挑戰瞭“不乾涉內政”的鐵律,並以人道主義乾預和“保護責任”(R2P)原則的實踐為例,剖析瞭國傢間權力關係的動態平衡。 第二章:新興大國的崛起與權力轉移的經濟基礎 本章將分析二戰後至二十一世紀初,全球經濟力量的地理性轉移,特彆是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對既有國際權力分配的衝擊。我們詳細考察瞭“金磚國傢”等群體如何通過經濟體量和製度性創新,試圖構建替代性的發展模式和國際話語權。分析的重點在於,經濟實力的增強是否必然轉化為同等的政治和軍事影響力,以及這種轉化過程中所麵臨的體製性障礙和地緣政治反彈。 第三章:信息技術賦能的“數字主權”之爭 信息技術(IT)的爆炸式發展徹底改變瞭權力的載體和傳播速度。本章關注“數字主權”的復雜內涵,包括數據流的控製、網絡空間的安全、算法治理的倫理睏境以及“平颱權力”(Platform Power)對公民社會和國傢治理能力的挑戰。我們比較瞭不同國傢在網絡空間監管模式上的差異——從高度集中的“防火牆”策略到強調開放與去中心化的自由主義模式。 --- 第二部分:全球治理的碎片化與閤作睏境 第四章:多邊主義的危機與“碎片化”的治理網絡 冷戰後的初期,人們曾寄希望於聯閤國等國際組織能成為全球秩序的穩定器。然而,本章指齣,日益加劇的單邊主義傾嚮、大國競爭的迴歸以及全球性議題(如氣候變化、流行病)的緊迫性,使多邊閤作機製麵臨信任赤字和效率瓶頸。我們引入瞭“網絡化治理”(Networked Governance)的概念,分析瞭非國傢行為體(NGOs、智庫、行業聯盟)在填補國傢間閤作真空中的角色及其閤法性爭議。 第五章:環境正義與氣候政治的權力博弈 氣候變化不再僅僅是環境議題,而是深刻的結構性權力問題。本章考察瞭曆史排放責任、南北分歧(Global North vs. Global South)在氣候談判中的核心矛盾。我們深入分析瞭《巴黎協定》的實施睏境,以及能源轉型背後的地緣經濟利益衝突,揭示瞭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在不同國傢政治經濟結構下的實施差異。 第六章:跨國犯罪、恐怖主義與新型安全威脅的治理挑戰 全球化加速瞭人員、資本和意識形態的流動,帶來瞭恐怖主義、跨國有組織犯罪(TOCs)和網絡攻擊等新型威脅。本章探討瞭“安全化”(Securitization)趨勢如何影響公民自由,以及各國在情報共享、邊境控製和反洗錢等領域的閤作與衝突。特彆關注瞭“永恒戰爭”(The Forever War)的疲態與反恐戰略的局限性。 --- 第三部分:社會內部的權力重塑與認同政治 第七章:身份政治的興起與“後真相”時代的認知霸權 在全球不平等加劇和精英階層信譽下降的背景下,基於族裔、宗教或文化身份的政治動員成為當代社會動蕩的重要驅動力。本章分析瞭社交媒體如何助推瞭“迴音室效應”和身份認同的極化。我們著重研究瞭民粹主義(Populism)的跨國共性——它如何利用對全球精英的普遍不滿,重塑國內的政治話語權。 第八章:不平等的深化與社會階層的重組 盡管全球經濟總量增長,但財富分配的極端不平等在許多國傢達到瞭曆史高位。本章結閤托馬斯·皮凱蒂等學者的研究,考察瞭資本迴報率(r)與經濟增長率(g)的長期關係,並分析瞭全球化對勞工階層的影響。本節探討瞭“零工經濟”(Gig Economy)如何侵蝕傳統雇傭關係,以及社會福利體係在應對結構性失業和不確定性方麵的適應性不足。 第九章:社會運動的新形態與“抗議的全球化” 從“占領華爾街”到“阿拉伯之春”,再到近年來的全球氣候罷課和MeToo運動,社會運動的組織形式和傳播速度發生瞭質變。本章分析瞭“無中心化”的抗議網絡如何利用數字工具繞開傳統中介機構(如工會、政黨)。同時,我們也辯證地審視瞭這些運動在實現長期製度性變革方麵的挑戰與張力。 --- 結論:通往復雜共存的治理路徑 本書最後總結道,當代世界政治的核心矛盾在於,挑戰國傢主權的全球性力量(如氣候、金融、技術)與仍然以民族國傢為主要行動單位的政治體係之間的結構性錯位。未來的政治學研究需要更加注重跨學科的整閤,特彆是將政治學與社會學、經濟地理學和認知科學相結閤,以期理解和應對這個日益復雜、充滿不確定性的“多重危機”時代。本書旨在為理解當前全球秩序的權力遷移、閤作障礙和社會內部的深刻斷裂提供一個紮實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閻小駿


  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北京大學法學學士、碩士。現任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係副教授。2012年榮獲全球中國研究權威學術期刊、英國《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年度最具原創性論文奬。同年入選香港特彆行政區研究資助局首屆傑齣青年學者計劃。他多年從事政治學教學工作,曾於2007年獲哈佛大學優秀教學奬,2013 年獲香港大學傑齣教學奬。其首部中文專著《香港治與亂:2047的政治想像》榮膺《亞洲週刊》2015年度十大中文好書(非小說類)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走近政治學   1
政權與治理   3
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   5
尋找因果聯係   13
比較的方法   18
政治學的解釋路徑   21
不完美的科學   27
 
第二章  發展理論:現代化之批判   31
「發展」的起源   33
南北鴻溝   40
現代化還是「西方化」?   47
批判現代化   55
「四小龍」的挑戰   58
從「市場驅動」到「國傢引導」   61
發展型國傢   64
「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   68
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73
 
第三章  民主和轉型理論:現實與迷思   77
今天的民主   79
民主的由來   80
甚麼是民主?   87
民主的「能」與「不能」   92
轉型的道路   96
「第三次浪潮」   100
三種徑路   103
解釋民主轉型   107
 
第四章  政權組織形式:新製度主義的框架   113
製度主義   115
「製度」的奧秘   120
製度怎樣影響政治?   124
政權的組織   127
政黨製度   135
選舉製度   142
 
第五章  國傢理論:從利維坦到福利國傢   151
政體、政府和國傢   153
國傢:一種關鍵的製度存在   158
國傢性與國傢權力   162
失敗國傢   166
 
第六章  政治參與理論:為甚麼和怎麼樣?   173
甚麼是政治參與?   175
政治參與何以重要?   179
人們如何參與政治?   181
公民   186
 
第七章  在國傢和市場之外:建設美好社會   189
在國傢和市場之外   191
甚麼是市民社會?   195
市民社會能使民主運轉起來嗎?   198
「獨自去打保齡球」   206
市民社會使民主失敗?   207
功能與基礎   211
 
第八章  社會運動理論:對抗性政治簡析   215
對抗性政治   217
社會革命   220
革命的緣由   224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229
 
第九章  政治認同理論:我們是誰?   233
永恆的追問   235
甚麼是政治認同?   237
認同政治的迷思   241
實踐中的認同政治   244
從「大熔爐」到「沙拉碗」   247
認同政治與未來   253
 
第十章  寫在後麵的話   259
植根於人類曆程的政治學   261
政治學的輪廓   263
政治學與我們   265
 
後記   271
延伸閱讀書目   275
索引   27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九章  政治認同理論:我們是誰?
 
永恆的追問
 
「我們是誰?」在人類對世界的探索中,對自身存在之價值意義的追問古已有之。相傳在古希臘聖地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裏鎸刻著三句箴言,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就是:「認識你自己」(Γνώθι σεαυτόν)。瞭解人類自身的身份意義是古希臘先哲們為我們留下的最基本問題之一。在東方的佛教哲學裏,對於「我是誰」的追問同樣處在修行和解脫之路的核心位置;認清本體的虛無,是佛教哲學中鋪平通嚮永恆之道路的前提。古代印度哲學也認為,關於「我是誰」的答案奠定瞭「我」與社會相互聯係的存在基礎。德國哲學傢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在《道德的譜係》(Zur Genealogie der Moral)一書中亦曾寫到:
 
我們無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們不明白自己,我們搞不清楚自己,我們的永恆判詞是:「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對於我們自己,我們不是「知者」。1
 
在哲學意義之外,「我們是誰」、「我們要往哪裏去」這些對人類本體意義和終極目的的追問,與政治生活同樣存在著根本性的聯係。因為對於這些問題的迴答,關乎人們將怎樣組織政治權力、怎樣分配政治權力,以及對政治權力的行使賦予怎樣的價值意義。在文明史上,對於「我們是誰」這個問題,不同國彆、不同時代的學人經已給齣無數的迴答,而其中差不多每一種迴答都可以對應到某一種獨特的政治觀念。因此,「身份認同」這個貌似基本的概念中蘊含著巨大的政治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國傢的政治體製,就像是理解一個傢庭的運作方式,都需要深入瞭解其內在的規則、權力結構以及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當代政治學十講》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各種政治體製的名稱,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們的形成機製、運作邏輯以及對社會的影響。我特彆對書中關於“政黨製度”的論述印象深刻。政黨作為政治運作的核心要素,其結構、功能以及與其他政治力量的關係,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傢的政治走嚮。作者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的政黨製度,比如兩黨製、多黨製等,並結閤具體的國傢案例,分析瞭它們的優缺點和現實挑戰。這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為什麼不同的國傢會選擇不同的政黨製度,以及這些製度如何塑造瞭國傢的政治生態。此外,書中對“選舉製度”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選舉是民主政治的核心環節,而不同的選舉製度,如比例代錶製、多數代錶製等,都會産生不同的政治後果。作者對這些製度的介紹和比較,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看似微小的製度設計,卻能對政治結果産生如此重大的影響。

评分

這本書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在處理復雜政治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冷靜、客觀和深刻的分析能力。我曾經嘗試閱讀一些政治學領域的書籍,但往往因為其過於學術化的語言和龐雜的理論框架而望而卻步。然而,《當代政治學十講》卻以一種“化繁為簡”的方式,將那些抽象的概念和復雜的理論,用清晰、簡潔、而且富有邏輯性的語言呈現齣來。書中對於“國傢”的定義和演進的探討,讓我對這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作者不僅僅停留在對國傢機構的描述,更是深入挖掘瞭國傢的曆史淵源、閤法性來源以及在現代社會中的功能轉變。這讓我能夠從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國傢在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社會背景下的獨特作用。此外,書中對“民主”的多元解讀也讓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為民主就是簡單的投票選舉,但作者指齣,民主的形式是多樣的,其內涵也遠不止於此,還包括瞭權利的保障、程序的正義以及公民的參與等等。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讓我能夠更全麵、更辯證地看待不同國傢的民主實踐,避免瞭簡單的標簽化和非黑即白的判斷。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接的改變,是我開始更加主動地去關注和理解身邊的政治現象。我以前總是習慣於從報紙或者新聞中獲取碎片化的政治信息,而缺乏一個整體的框架去理解它們。然而,《當代政治學十講》卻為我提供瞭一個分析政治問題的“工具箱”。書中對“政治文化”的探討,就讓我耳目一新。政治文化並非是僵化的規條,而是影響人們政治行為和態度的深層因素。作者通過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價值觀、信仰和行為模式的分析,讓我能夠理解為什麼同一個政治議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會産生截然不同的反應。這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國際政治的復雜性,也能更好地理解不同國傢和民族的獨特性。此外,書中對“國際關係”理論的梳理,也讓我對全球政治格局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從現實主義到自由主義,再到建構主義,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瞭這些主要的國際關係理論,並結閤現實世界的案例,展現瞭它們在解釋國際事務中的作用。這讓我能夠跳齣單一的視角,更全麵地理解復雜的國際關係。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堪稱是一次智識的盛宴。它並沒有試圖灌輸給我某種固定的政治觀點,而是以一種開放性的姿態,引導我進行獨立思考。書中對“改革與革命”的對比分析,就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們各自的動因、過程以及可能帶來的結果。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不同社會變革的邏輯,以及曆史的復雜性。我尤其贊賞作者在書中對於“公民社會”的重視。在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將政治的焦點集中在政府和國傢身上,而忽視瞭公民社會的力量。作者卻強調瞭公民社會在推動社會進步、製衡權力以及構建更美好的社會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讓我意識到,作為個體,我們並非是政治舞颱上的被動觀眾,而是可以通過參與公共事務,成為積極的行動者。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更深層次政治理解的大門,讓我能夠以更批判、更主動的態度去麵對我們所處的時代。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認識到,政治並非是少數精英的遊戲,而是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我曾經覺得政治離我太遙遠,感覺自己隻是一個旁觀者。然而,《當代政治學十講》卻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展現瞭政治的無處不在。書中對“公共政策”的分析,就讓我印象深刻。公共政策不僅僅是政府的政策文件,它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教育、醫療、交通、就業等方方麵麵。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揭示瞭公共政策是如何製定、執行以及對社會産生影響的,也讓我看到瞭普通民眾在政策製定過程中可以發揮的作用。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公民參與”的鼓勵。作者強調,在一個健康的政治體係中,公民的參與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通過投票、參與社區活動,還是通過其他方式錶達自己的聲音,公民的參與都能夠促使政府更加負責任,也能夠推動社會嚮更公平、更美好的方嚮發展。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政治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

评分

讀完《當代政治學十講》,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思想迷宮,而這本書則如同指引我走齣迷宮的羅盤。它並沒有給我現成的答案,而是鼓勵我不斷地提齣問題,並引導我去尋找答案。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權力與閤法性”的探討。權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閤法性作為支撐,這種權力往往是脆弱的。作者深入分析瞭不同權力來源的閤法性基礎,比如武力、傳統、魅力以及法律理性等等。這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有些政權能夠長久維持,而有些則迅速崩潰。書中對“政治發展”的討論,也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政治發展並非是簡單的經濟增長,而是涉及政治製度的現代化、公民權利的保障以及社會公平的實現等多個維度。作者通過對不同國傢政治發展路徑的梳理,讓我認識到政治發展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也充滿瞭各種挑戰和不確定性。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政治,就是理解人類社會發展最深層的力量和邏輯,而這種理解,對於我們每一個身處其中的個體,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吸引人,簡潔大方,沒有過多花哨的裝飾,黑白為主的配色,在書架上獨樹一幟。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很好,翻閱起來有一種厚重感,讓人覺得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書。我一直對政治學這個學科充滿好奇,但又覺得它似乎有些遙不可及,充滿瞭各種理論術語和復雜的模型。這次偶然的機會看到瞭《當代政治學十講》,名字聽起來就很有親和力,仿佛是有人在用最直接、最通俗的方式,為我揭開政治學的神秘麵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入一個全新的認知領域,讓我理解那些發生在新聞裏、發生在國際舞颱上的事件背後的邏輯,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國傢、政府、權力、意識形態等等概念的內涵。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用清晰的語言,將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能夠用貼近現實的例子,來佐證那些抽象的概念。我尤其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能引發我的思考,讓我對我們所處的社會有更清醒的認識,能夠批判性地看待各種信息,不被錶麵的現象所迷惑。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涉及到一些當代政治的最新動態和前沿問題,讓我能夠緊跟時代的步伐,瞭解當下世界政治格局的變遷以及驅動這些變遷的深層原因。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我心中承載著我對於知識的渴望和對世界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打開它,開始我的這段探索之旅。

评分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可以說是非常獨特的,充滿瞭作者個人的思考和洞見,並非是那種照本宣科式的教科書。我尤其喜歡書中那種“問題導嚮”的敘事方式,作者總是能夠敏銳地捕捉到當代政治中最具爭議性、最能引發讀者思考的問題,然後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比如,關於“全球化與民族國傢”的討論,就非常具有啓發性。在當下這個聯係日益緊密的世界,全球化無疑對傳統的民族國傢帶來瞭巨大的衝擊。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從多個角度分析瞭這種衝擊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以及不同國傢如何在這種變局中尋求自身的發展。這種不迴避復雜性、勇於探索未知領域的精神,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價值。另外,作者在書中對於“政治傳播”的分析也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政治信息的傳播方式和內容對政治格局的影響越來越大。書中對社交媒體、傳統媒體以及公民新聞等不同傳播渠道的特點和作用的梳理,讓我對當下政治信息環境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更加警惕信息繭房和虛假信息的泛濫。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政治”的理解邊界。我過去常常將政治僅僅局限於國傢層麵的選舉、政府決策以及國際關係這些宏觀層麵的議題。然而,《當代政治學十講》卻巧妙地將政治的概念延伸到瞭我們日常生活的許多細微之處。作者通過生動的例子,揭示瞭傢庭內部的權力分配、職場中的人際互動,乃至社區的公共事務,都可能蘊含著政治的邏輯和運作。這種“微觀政治”的視角,讓我對身邊的世界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行為背後可能存在的利益博弈和權力關係。書中對於“意識形態”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我曾經對這個詞語感到模糊,隻覺得它與某些政治立場有關。但作者層層剝繭,將意識形態分解為核心觀念、價值體係和社會認知等多個層麵,並詳細闡述瞭它們如何塑造個體和群體的思想,以及如何影響政治行為。這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政治群體之間的分歧是如何産生的,以及它們為何會如此固執於自身的信念。閱讀這本書,就如同擁有瞭一副透視眼鏡,能夠穿透現象,看到事物本質的運作機製,這對於一個想要更深入理解社會的人來說,無疑是極其寶貴的。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思想的洗禮。我一直以為政治學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科,充斥著晦澀難懂的理論和復雜的模型,但《當代政治學十講》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一種極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將那些原本遙不可及的概念娓娓道來,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著我一步步深入。書中對於“權力”的闡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以往我總是將權力簡單地理解為某種強製性的力量,但通過作者的解讀,我纔意識到權力其實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它是一種復雜的關係,一種社會建構,它無處不在,也無時不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決策和行為。書中對不同政治體製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從民主到威權,再到各種混閤型政體,作者都能夠清晰地勾勒齣它們的特徵、優勢與劣勢,並結閤現實世界的案例進行深入剖析。這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不同國傢和地區政治運作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所帶來的深遠影響。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它鼓勵我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用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政治現象,去理解不同立場和觀點存在的閤理性。我感覺自己仿佛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看到瞭一個更加豐富多彩、也更加復雜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