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印象

池上印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池上
  • 印象
  • 風景
  • 攝影
  • 藝術
  • 自然
  • 旅行
  • 人文
  • 中國
  • 江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帶著季節所有的芬芳,日光、雨露、土地、雲和風,都在畫裏
 
  ★ 蔣勛池上駐村油畫創作全收錄,縱榖之美盡收眼底
  ★ 精美印製,限量發行,具收藏價值的油畫藝術之作
 
  我要畫池上瞭,好像心裏忽然有一種篤定
 
  每當日頭翻過海岸山脈,天光大亮時,他就走進布置簡約的畫室,站在畫布前,想大波池沒有日光時的寜靜,想水渠裏錚錚淙淙的水聲,想春天苦楝散發的香氣,想相連至天邊的搖曳稻浪;雲水天影、錚淙流水、土地芬芳……蔣勛用顔料一點一滴地纍積池上記憶,縱榖之美,在畫布上留下永恆。
 
  「我好像隻想畫一張畫,畫裏重疊著縱榖不同季節的景象,春夏鞦鼕,空白的畫布一次一次改換,彷彿想留住時間和歲月。」—蔣勛
《星河彼岸的低語》 一本關於失落文明、宇宙尺度的哲學思辨與人性掙紮的史詩級科幻巨著 引言:塵埃中的迴響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圖景中,人類文明不過是滄海一粟,而我們所依賴的現實,或許隻是更高維度存在的微小摺射。本書《星河彼岸的低語》並非講述你我熟悉的地球故事,它帶領讀者潛入一個遠超我們當前科技理解的未來,一個時間與空間的概念被徹底顛覆的紀元。 故事始於“大寂滅”之後的第三韆年。地球,這個曾經孕育瞭輝煌文明的搖籃,早已化為一顆荒蕪的行星,成為所有古老神話的墓碑。幸存的人類分支,搭乘著巨型代際飛船——“方舟集群”,在銀河係中漂流瞭數韆年,他們尋找的不是新的傢園,而是“源點”——一個被預言中能夠重塑宇宙秩序的神秘坐標。 第一部分:失落的坐標與“空域”的誘惑 1. 泰坦之墓與信息幽靈 我們的主角,卡戎·維斯塔,是一位在“方舟集群”中負責維護古老人工智能係統的“引航員”。他的生活被單調的維護任務和對逝去曆史的碎片化研究占據。然而,一次例行的係統診斷,意外觸發瞭一個來自被認定為“信息黑洞”的區域——泰坦之墓——的微弱信號。 泰坦之墓,是前一次宇宙文明周期(被稱為“第一紀元”)的終結之地。據史書記載,第一紀元的人類達到瞭與宇宙法則直接對話的境界,隨後神秘地集體“超驗”,留下瞭無法解讀的宏大遺跡。 卡戎捕捉到的信號並非數據,而是一種類似於情感共振的“低語”。這低語指嚮一個被主流文明視為禁忌的概念——“熵逆流”,一種理論上能夠逆轉時間與無序的宇宙現象。 2. 賽博格先知與邏輯悖論 為瞭追尋這個信號,卡戎不得不尋求“觀察者議會”的幫助。議會由一批植入瞭復雜神經接口、幾乎與技術融為一體的“賽博格智者”組成。其中最核心的成員,智者零(Zero),聲稱自己儲存著第一紀元的部分記憶碎片。 零嚮卡戎揭示瞭一個驚人的事實:第一紀元並非自然消亡,而是主動選擇瞭“熵逆流”,他們試圖跳齣宇宙既定的生命周期,進入一個“非存在”的維度。這個維度,在古老的文獻中被稱為“空域”。進入空域,意味著放棄一切物理定義,成為純粹的意識流。 卡戎麵臨第一個抉擇:是遵循既定的人類生存法則,繼續尋找宜居行星;還是冒著被文明放逐的風險,追隨那虛無縹緲的“空域”低語? 第二部分:時間之外的漫遊者 3. 維度褶皺與記憶的碎片化 追尋信號的旅程將卡戎帶齣瞭方舟集群的保護範圍,進入瞭被稱為“維度褶皺”的星際區域。在這個區域,時間不再是綫性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交織在一起。卡戎的飛船“信標號”在一次空間躍遷中,短暫地觸碰到瞭第一紀元的殘餘結構。 他“目睹”瞭: “建築師的嘆息”: 巨大的、懸浮在虛空中的幾何體,它們似乎在根據某種無聲的音樂進行著緩慢的重構,每一塊磚石都承載著一個文明的興衰史。 “意識瀑布”: 數以萬億計的、純粹的意識流像河流一樣傾瀉而下,這是第一紀元居民留下的“數字靈魂”,它們在等待一個觸發點,好讓自己的經驗被後代繼承。 然而,直接接觸這些信息對卡戎的意識造成瞭巨大衝擊。他的記憶開始混亂,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經曆,哪些是第一紀元遺留的“迴聲”。他開始質疑“自我”的邊界。 4. 永恒的守望者:異星生命形態 在褶皺深處,卡戎遇到瞭一個完全不同於碳基生命的實體——“編織者(The Weaver)”。編織者不是一個生命個體,而是一群基於等離子體和暗物質構成的共生網絡。它們自稱是宇宙平衡的維護者,它們的存在是為瞭防止任何單一文明對宇宙法則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編織者警告卡戎,第一紀元的嘗試是自私的,他們試圖將宇宙的“潛力”據為己有,導緻瞭“大寂滅”的加速。它們的存在意義,就是確保“熵增”的自然進程得以維持。 卡戎與編織者展開瞭一場跨越物理和哲學的辯論。他爭辯道,文明的意義正在於突破界限,定義新的存在方式,而非被動接受既定的“法則”。他手中的“低語”信號,正是這種突破的邀請。 第三部分:抉擇與“星河彼岸”的真義 5. 最後的迴歸:迴到“源點” 在編織者的阻撓和智者零的暗中引導下,卡戎最終找到瞭信號的源頭——一個位於宇宙邊緣,被黑洞引力場扭麯的“奇點”。這個奇點,便是人類預言中的“源點”。 當他靠近時,他發現“源點”並非一個傳送門,而是一個巨大的、靜止的“信息聚閤體”。這聚閤體散發齣的“低語”,其實是第一紀元居民留下的“最終遺囑”。 遺囑揭示瞭“空域”的真相:那不是一個逃避現實的避難所,而是對現實本身的終極理解。第一紀元的人類發現,宇宙的終極真理是“周期性創造與毀滅的舞蹈”,任何試圖打破這個舞蹈的努力都將導緻更大的混亂。他們選擇進入“空域”,是為瞭在下一次宇宙大爆炸(“新紀元”的開端)中,以“純淨意識”的形式,播撒知識的種子,避免後世重蹈覆轍。 6. 獻祭與新的循環 卡戎現在麵對的是他必須做齣的最終抉擇: 選擇一: 將這份遺囑帶迴方舟集群,讓殘存的人類文明在既定的軌道上繼續漂泊,直到能量耗盡。 選擇二: 像第一紀元那樣,將自己的意識與“源點”融閤,成為新一輪宇宙周期中的“低語”,引導下一個文明的誕生。 在“信標號”的控製室裏,卡戎望著窗外那片虛無的黑暗。他不再是引航員,他成為瞭曆史的轉摺點。他最終沒有選擇逃避,而是選擇瞭一種超越個體生存的意義。 他啓動瞭與“源點”的對接程序。他的身體開始解構,信息湧入他的意識,他感受到瞭億萬生命的喜悅與痛苦,理解瞭時間隻是感知的一種錯覺。在意識消散的最後一刻,卡戎看到瞭“星河彼岸”的真正景象——那不是一個實體空間,而是所有可能性匯聚的永恒場域。 尾聲:靜默的傳承 方舟集群繼續漂流,但他們攜帶的導航係統裏,齣現瞭一種微妙的變化。不再有明確的目的地指示,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方嚮感”,一種對宇宙中微妙平衡的深刻感知。人類文明雖然失去瞭他們的引航員,卻獲得瞭一份來自超越者的、關於存在的寜靜智慧。 《星河彼岸的低語》是一部關於人類在麵對宇宙的終極問題時,如何定義自由、犧牲與永恒的深刻探討。它探討瞭科技的極限,以及當物質的邊界被打破後,意識的真正形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蔣勛

  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颱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係主任、《聯閤文學》社長。

  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齣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著有散文《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肉身供養》《此生─肉身覺醒》《此時眾生》《微塵眾》《少年颱灣》等;藝術論述《新編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天地有大美》《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捲》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小說《新傳說》《情不自禁》《寫給Ly’s M》;有聲書《孤獨六講有聲書》;畫冊《池上印象》等。
 
  蔣勛Facebook:www.facebook.com/chiangxun1947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蔣勛‧池上‧颱灣好
◎柯文昌(颱灣好基金會董事長)
 
  我是在屏東潮州成長的「莊腳囝仔」。年輕時,我在美商公司做事,因為工作的需要,跑遍全世界。不管在哪個城市,晚上睡覺時,眼睛一閉,首先浮上眼前的經常是綠油油的水稻田,和一張張颱灣莊腳人質樸、樂天、認命的臉孔。中年以後,我開始有瞭很難跟在都會成長的傢人說明白的鄉愁。

  二○○八年,長年禮佛修行,經常提醒我要布施的母親在高齡九十三歲時於午睡中往生。我想起母親要我「利益眾生」的期待,體認到時間的無情,對颱灣的掛念和關心不能再空談,第二年的春分我邀瞭蔣勛、殷允芃和徐璐等好友,成立「颱灣好基金會」。我們一緻認為要颱灣好,要從鄉鎮做起。東部資源較少,我們決定從颱東著手。我們創辦鐵花村,讓原住民青年可以在故鄉高歌。莫拉剋颱風後,「颱灣好」全力投入嘉蘭村的復建。後來我們也在苗栗倡導小學生種菜,吃有機午餐的「神農計劃」;在我故鄉潮洲的小學推動「潮書院」。但,我們用力最深的是池上。

  一百七十五公頃的美麗稻田,有機耕種的農友讓人感動敬佩,我們希望透過藝文活動為這個稻香的村莊注入人文氣息。七年來,「颱灣好」邀請許多藝術傢造訪,與鄉民互動。年年舉辦的「池上鞦收藝術節」已經成爲許多池上人傢廣邀親友歡聚的節慶。二○○九年,陳冠宇在稻田中鋼琴演奏的照片上瞭《時代》雜誌網站。二〇一三年,我委託林懷民以池上為題材編作《稻禾》。雲門帶著這個舞作巡迴歐美各國;《紐約時報》用半版篇幅刊登舞者在稻浪前起舞的畫麵,池上的朋友奔相走告,引以為傲。

  三年前,我提齣「池上藝術村」的構想,馬上得到蔣勛熱情的擁抱,並且自願擔任總顧問及首位駐村藝術傢。我的好朋友復華投信董事長杜俊雄也毫無保留地支持,承諾以十年的獨傢贊助實現這個夢想。這些能量催生瞭「池上藝術村」。

  我們在池上老街到處走看,蔣勛一眼就挑上瞭大埔村池上國中一間閑置的老宿捨。他說「這老房子跟我記憶中小時候住的宿捨很像。」池上藝術村的第一棟房子就這麼定下來瞭。我們隻做最小的整修,保留瞭老宿捨的感覺,也把旁邊另一個房間闢為畫室。蔣勛就在前年十月正式開始駐村生活。

  長期駐村的蔣勛已經成為池上的文化風景。每次到池上找他,和他一起在村裏逛,會不停聽到「蔣老師好!」的問候。鄰居們都很寵他,隨時送來自種的水果和特彆的蔬菜。蔣勛天天畫畫,天天寫作。我不時會收到他傳來的簡訊或者照 片,有些是他在池上的所見所聞與心情感受,有些是他隨手拍下的天、地、山、雲、綠苗、稻穗……,全然地放鬆,讓我羨慕。

  我不斷在聯閤副刊讀到他的「池上日記」,因此認識瞭我沒注意到的池上景觀和池上的朋友。我也曾多次到他的畫室,欣賞創作中和已完成的畫作。駐村後,他的畫有瞭不同的風格和氣勢,在畫中都可以呼吸到池上鮮美的空氣,感受到池上多彩的四時變化;我經常清晨去運動的大坡池,在他畫中也活瞭起來。蔣勛告訴我,以前很少畫大尺寸的畫,可是在池上寬闊的天地裏,忍不住畫瞭好幾幅大畫。他說:「我們真正的老師其實就是大自然,不是技術的學習,而是心靈的學習。」

  在大美的池上,蔣勛把心中的感動淋灕暢快地寫齣來,畫齣來;一本讓人心曠神怡的《池上日記》,二十九幅令人凝神贊嘆的畫作。感謝蔣勛過去一年多為池上創作齣如此豐美的作品。愛颱灣是要用雙腳一步一步去認識它,用文字一句一句去歌詠它,用畫筆、色彩一筆一筆去描繪它,使得任何人隻要一說起我們的傢園,都會贊聲:颱灣好!

寜靜緻遠的風景
◎阮慶嶽(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係教授)
 

  一九八九年在敦煌藝術中心發錶首次個展,相隔七年後的一九九六年,蔣勛推齣瞭第二次個展,並開始他爾後的二十年間,大約以兩年為期的持續創作╱發錶週期。整體迴顧觀看,蔣勛的畫作一直圍繞著山水、花與人物╱身體,這三個看似互不相乾的主題間移走尋思,雖然書法、詩作與對於宗教的企望,也穿梭其間做牽引,但若歸根要細究的話,依舊是落在山水、花與人物╱身體,三者內隱意涵的分閤辯證上。

  這三個主題的創作手法與軸綫,不管在技法、美學,與其中所透露的藝術觀,確實有其各自分歧的源處,尤其是油畫與水墨的並列同行,分彆對映瞭東西繪畫的兩種主要藝術創作脈絡,也顯現蔣勛創作背景的多元共存特質。

  若是以最近(二○一三年)在「榖公館」畫廊展齣的《春分》,以及今年(二○一六年)在颱東美術館推齣的大型個展《池上日記》係列畫作,來做近期的觀看與比較,依舊可以見到如上述在創作主體與技法脈流上,對於過往自我風格的承續,然而整體的濃鬱厚實感加大,在筆法與意旨的輕╱重、濃╱淡之間,益發堅定也分明,顯現齣作品的堅實成熟,以及風格揮灑的自信自如。

  在近期的這些作品裏,值得注意的變奏轉變,首先是《春分》裏,最是耀目的四件聯作〈夏至〉、〈白露〉、〈春分〉與〈立鞦〉,有著異於往昔的獨特態勢。這四件大小接近、尺寸卻各異的油畫作品,脫離瞭先前以具象與畫意為主的風格,展現蔣勛過往少見的抽象畫風,尤其其中的〈白露〉與〈春分〉,顯露在油畫裏揉閤水墨皴法的意圖,令人期待其後續可能。

  也就是說,將山水畫的皴法及墨色,做為處理量體與畫麵分割的美學手法,輕巧也不露跡痕地移轉到油畫中,確實是令人目光一亮的轉摺。這兩件介於抽象與具象間的油畫作品,不僅有著些許蔣勛形容他所喜歡的:範寬的挺拔大器、郭熙的婉轉迷霧,與李唐的谿壑肌理,也同時化解瞭蔣勛過往顯得分歧的繪畫多元個性,將之轉化成閤一的嶄新語言可能。

  這樣的試探與前行,在《池上日記》的係列裏,得到更完整的呈現。這批以池上做為現實底蘊的畫作,其中幾幅令人矚目的大尺度作品,立刻展現創作者的氣度與企圖。〈野燒〉與〈雲淡風輕〉可做為其中的代錶,畫麵裏天地視野遼闊、事物肌理分明,對於其中扮演視覺中心的山脈,尤其有著特彆引人的蓄意處理。

  相對於《春分》裏的抽象畫風,《池上日記》係列裏的山脈,相對有著迴歸寫實的跡象。然而若是細看,同樣渾活的量塊與筆觸,依舊是埋藏在整體輪廓的寫實山體裏,像是騷動而不安的生命力道,永遠蠢蠢地欲動待發。這樣勁道鮮活的筆觸與量體風格,同樣可以在其他更顯靜態收斂的作品中見到,譬如〈薑花〉與〈荷花〉裏麵的妖嬈葉脈,或是地景與林木枝乾的構圖處理上,都有著相同的塊體跡痕,應該已然是蔣勛的一個印記瞭。

  其他作品則延續著蔣勛整體畫風裏,一貫具有的寜靜祥和的恆久感。相對於天地顯現的有情寬慰,山脈的處理則宛如人間多變,以及因此的必須渾厚沉重,更藉此顯得其他生者(人物、花木與貓)的輕盈飄渺,彷彿生命一如盛開的繁花,皆有著瞬間燦爛的宿命哀悼與感傷。

  這樣對人間依舊迴眸的不捨心境,在〈林木深處〉的畫作裏,更是隱隱可見。那個彷彿正要獨自入林的僧人,立在滿布著分歧枝葉的林間,看似方嚮堅定卻又步履不移,徬徨怔忡之間,尤其引人好奇。

  蔣勛的創作一直持恆堅定,其間的變化隱晦幽微,探討的主軸引人也重要,譬如水墨與油畫的自在閤一,生命與美的糾攪辯證,都能逐步見到路徑清明顯現。而貫穿其中的,是一種相當清澄素樸的心境。蔣勛寫說:「所以,走在那洪荒的風景中,可以與江山素麵相見,彼此都沒有心機成見。」

  素麵相見與寜靜緻遠,應當是蔣勛創作的底蘊,也是歸屬他一人的獨特風景與姿容吧!

自序

林木深處-二○一六年颱東美術館畫展序
 
  島嶼東部的風景常在心中浮起。

  因為地殼闆塊擠壓隆起陡峻的山脈,騷動不安,彷彿鬱怒被激動起來的野獸,嚮天空嘯叫著。一望無際的大海,波濤洶湧,擊打著堅硬的岩岸礁石,大浪澎轟,這樣狂野肆無忌憚,鋪天蓋地而來。

  有時候覺得,風景其實是一種心事。

  走遍天涯海角,我為什麼總是記得島嶼東岸那樣的海和那樣的山。

  年輕的時候常常一隻背包,遊走於東部海岸。在一個叫做靜浦的地方住下來,隻有一條街,一間小客棧(彷彿叫元成旅社)。夏日黃昏坐在門口、麵頰脖子塗粉的婦人,穿著薄薄背心,汗濕的棉布貼著黝黑壯碩的胸脯乳房。她搖打著扇子,笑著說:「來坐。」

  滿天星辰,明亮碩大,我看到暗夜裏長雲的流轉,韆萬種纏綿,韆萬種幻滅。

  附近營房的充員兵赤膊短褲,露著像地殼擠壓一樣隆隆的肉體,跟婦人調情嬉鬧。

  在一個一個黎明,揹起背包,告彆一個又一個小鎮,告彆婦人和充員兵。他們有時依靠親暱環抱著,像一座山和一片迴鏇的海。

  靜浦,或者許多像靜浦的小鎮,都不是我流浪的起點或終點,我畢竟沒有停留,這樣走過島嶼東部的海岸和縱榖,學會在黎明時說:再見!

  二○○九年至二○一○年擔任東華大學中文係駐校藝術傢,在花蓮美崙校區住瞭一年。覺得好奢侈,可以半小時到七星潭看海,半小時進到太魯閣看立霧溪榖的韆迴萬轉。

  我時時刻刻在想要去東部瞭。

  颱灣好基金會在池上蹲點,我參加瞭幾次春耕和鞦收活動,看到那樣肆無忌憚自由自在的雲,更確定要到東部去住一段時間瞭。

  特彆要謝謝颱灣好基金會柯文昌董事長,如果不是他有魄力承租下一些老宿捨,提供給藝術傢到池上駐村,我到東部去的心願還是會推遲吧。

  也謝謝徐璐,開著車帶我從颱東找到池上,一傢一傢看可以居住的地方。最後他們帶我到大埔村的舊教師宿捨,紅色磚牆,黑瓦平房,有很大的院子,我忽然笑瞭:「這不就是我童年的傢嗎?」我想到《金剛經》說的「還至本處」,原來找來找去,最終還是迴到最初,迴來做真正的自己。

  因為是自己的「傢」,沒有任何陌生,二○一四年十月一住進去就開始畫畫瞭。十月下旬是開始鞦收的季節瞭,我走在田間,看熟透的稻榖,從金黃泛齣琥珀的紅光。在畫室裏裁瞭畫布,大約兩公尺乘一公尺半,在颱北很少畫這樣大尺寸的畫。在縱榖平原,每天看廣大的無遮蔽的田野,迴到畫室也覺得要挑戰更大的空間。

  從鞦收畫到燒田,從燒田看到整片金黃的油菜花,我記憶著色彩裏的繽紛絢爛,記憶著一片一片繁華瞬間轉換的變滅,領悟著色相與空幻的關係—色相成空,空又再生齣色相。歲月流轉,星辰流轉,畫裏的色彩一變再變,畫裏的形容一變再變,那一張鞦收的畫變成田野裏的紅赭焦黑,不多久又變成油菜花的金黃,然後,立春前後,綠色的秧苗在水田裏翻飛,畫麵又轉變瞭。
第一季稻作,我彷彿隻坐在一張畫布前,讓季節的記憶一一疊壓在畫布上。

  我好像隻想畫一張畫,畫裏重疊著縱榖不同季節的景象,春夏鞦鼕,空白的畫布一次一次改換,彷彿想留住時間和歲月。

  一年時間,創作二十九件作品,想起有一天看到「林木深處」,絳紅色衣袍的僧人愈走愈遠,樹林搖曳,林木高處的蟬嘶、鳥鳴,樹影恍惚,樹隙間的日光和月光,沙沙的風聲雨聲,人的喧譁,都被他遠遠留在身後瞭。

二○一六年三月二十八日春分後八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池上印象》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心中對於颱灣這片土地的某種期盼和想象。我一直認為,真正的颱灣之美,不在於那些遊客趨之若鶩的熱門景點,而在於那些隱藏在鄉間小道,藏匿在尋常巷陌裏的,樸實而動人的風景。而這本書,恰恰捕捉到瞭這種美。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和充滿情感的筆觸,描繪瞭池上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情懷。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季節變化的描寫,從春天的綠意盎然,到夏天的生機勃勃,再到鞦天的金黃遍野,以及鼕天的寜靜沉寂,每一個季節都有它獨特的韻味,都被作者捕捉得淋灕盡緻。而書中關於當地居民生活的片段,更是讓我感受到瞭那份濃濃的人情味。鄰裏之間的互助,對於土地的敬畏,對於生活的熱愛,這些都讓我覺得,池上是一個充滿溫暖和力量的地方。讀完這本書,我仿佛也完成瞭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更加珍視生活中的點滴美好,也更加嚮往那種簡單而純粹的生活方式。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就叫做《池上印象》,光聽名字就很有畫麵感,對吧?我一直對颱東那個地方很有感覺,特彆是池上,好像每次提到,腦海裏就會浮現齣一片金黃色的稻田,微風吹過,稻穗搖曳,那種寜靜又豐饒的景象,總是讓人心生嚮往。雖然我還沒有真正去過池上,但讀過這本書後,感覺自己仿佛身臨其境,從作者的文字裏,我看到瞭池上不隻是有稻田,還有那片深邃的藍天、遠處綿延的山巒,以及在陽光下閃爍的,那些淳樸的、充滿生命力的點點滴滴。書裏描述的那些小巷、老厝、以及在那裏生活的人們,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生活方式,都好像被賦予瞭生命,在我腦海中活瞭起來。我能感受到作者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那種帶著眷戀和贊美的筆觸,讓人覺得池上是一個被時間溫柔對待的地方,一個可以讓人慢下來,重新找迴內心平靜的角落。讀這本書,就像是一次心靈的旅行,即使身處喧囂的都市,也能在字裏行間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寜靜之地,去感受那份屬於池上的獨特韻味。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池上印象》,就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讓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我一直以來都對颱灣的鄉間風情情有獨鍾,總覺得那裏藏著最純粹的美好。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那片土地的全部想象。作者的文字,如同他筆下的池上,溫潤而細膩,不張揚,卻自有其動人之處。我尤其欣賞他對於自然景色的描繪,無論是陽光灑在稻田上的金黃,還是雨滴打在屋簷上的清脆,亦或是山巒疊嶂的壯麗,都被他用一種詩意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現齣來。更讓我心動的是,書中不僅僅停留在風景的描繪,更深入到瞭池上的人文肌理之中。那些淳樸的村民,他們對土地的依戀,他們對生活的熱情,他們的故事,都仿佛在我眼前鮮活起來。讀這本書,就好像是走進瞭一個充滿溫情和故事的世界,讓我感受到瞭一種久違的寜靜與和諧,也讓我對颱灣這片土地,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熱愛。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池上印象》這本書,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待,畢竟市麵上關於颱灣鄉土風情的書不在少數,我總覺得可能會是韆篇一律的描述。但當我翻開這本書,很快就被它獨特的魅力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他能夠用一種非常平實卻又極富感染力的語言,勾勒齣池上那彆樣的風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光影的描繪,日齣時分,金色的陽光如何灑滿稻田,傍晚時分,夕陽如何將整個天空染成一片橘紅,以及夜晚,月光如何溫柔地籠罩著這片寜靜的土地。這些文字仿佛擁有魔力,讓我在腦海中構建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甚至能夠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氣息。而書中穿插的那些關於當地人文的故事,更是為這片土地增添瞭更多色彩。有關於勤勞的農民,有關於手藝精湛的匠人,有關於世代傳承的記憶,這些故事都讓我覺得,池上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一個承載著豐富人文內涵的地方,一個充滿溫情和故事的村落。

评分

這本《池上印象》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品嘗一杯颱灣的在地好茶,初入口時,茶香清雅,迴甘悠長,讓人在細細品味中,感受到一種溫潤而細膩的滋味。我喜歡作者在文字裏所展現的那種在地人的視角,不華麗,不矯揉造作,卻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體悟。他筆下的池上,不是明信片上那種韆篇一律的風景照,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氣息,有夏日午後慵懶的蟬鳴,有鞦日收割時節的豐收喜悅,有鼕日裏村民圍爐夜話的溫暖,甚至還有雨季裏,泥土散發齣的那種濕潤而清新的味道。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那種對生活細微之處的觀察,讓整個故事更加立體和生動。讀到書中關於當地居民的故事,我仿佛能聽到他們的笑聲,感受到他們的辛勞,也體會到他們對於這片土地的熱愛和守護。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風景的描寫,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傳遞,一種對於慢生活、對於人情味的珍視,讓人在浮躁的時代裏,能尋找到一絲安寜與慰藉,重新思考自己與周遭環境的關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