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學根之根 第一冊》:小兒語‧續小兒語‧弟子規‧三字經‧百傢姓‧韆字文

《聖學根之根 第一冊》:小兒語‧續小兒語‧弟子規‧三字經‧百傢姓‧韆字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啓濛教育
  • 傳統文化
  • 國學經典
  • 兒童讀物
  • 認字學習
  • 道德修養
  • 禮儀規範
  • 經典啓濛
  • 中華傳統文化
  • 早期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聖學根之根第一冊》,收錄〈小兒語〉、〈續小兒語〉、〈弟子規〉、〈三字經〉、〈百傢姓〉、〈韆字文〉諸篇,引領讀者藉由誦讀步入傳統文化經典的殿堂中。是學童的啓濛書,也是教育子女的良好讀物。

  本書選錄四言及六言的〈小兒語〉和〈續小兒語〉,因句式整齊、押韻且用詞淺顯,有利誦讀與記憶。〈弟子規〉三字一句,內容為生活規範與禮儀,與好讀易記的〈小兒語〉相同,是經典的學童啓濛教材。〈三字經〉顧名思義亦是三字一句,講述教育的重要,除講究禮節孝順等品德培養,也簡潔敘述瞭經史子方麵的要點,是傳統文化的入門之書。〈百傢姓〉是傳統常備教材,有助熟習漢字姓氏。〈韆字文〉全篇以不同的一韆個字寫成,不但押韻,還涵括天文地理、曆史人事,熟讀將有助記憶、認字,是學童入門教材的一時之選。

本書特色

  《聖學根之根第一冊》所收錄〈小兒語〉、〈續小兒語〉、〈弟子規〉、〈三字經〉、〈百傢姓〉及〈韆字文〉,是傳統文化中學童教育的經典。本書以較大字體編排原文,增加注音及插圖,並以全彩頁印製,可增進閱讀的樂趣,且有助嫻習與記誦,是良好的傳統文化讀本。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完全獨立於您提到的《聖學根之根 第一冊》:小兒語‧續小兒語‧弟子規‧三字經‧百傢姓‧韆字文。 --- 《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從修身到治世的軌跡》 作者:張鴻飛 齣版社:華夏文源 ISBN:978-7-5077-6543-2 定價:88.00 元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宋代士大夫階層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的社會角色、精神麵貌與日常生活實踐。張鴻飛教授以其深厚的史學功底和細膩的文本解讀能力,帶領讀者穿越韆年時空,重返那個文風鼎盛、思想活躍的時代。全書不以宏大的政治敘事為主綫,而是聚焦於“人”的層麵,探討士大夫如何在儒傢倫理、佛道思想與世俗生活之間尋求平衡,構建其獨特的生命圖景。 第一編:士人養成與精神基石 宋代的士人,不同於唐代的武將或貴族,他們是經由科舉製度洗禮而形成的知識精英群體。本編首先追溯瞭宋代教育體製的演變,特彆是理學興起後,對士人“修身”要求的提升。作者詳細考察瞭從童年啓濛(與啓濛讀物如《大學》、《中庸》的接觸)到入仕準備階段,士大夫在學問、德行和器識上所受的熏陶。 張教授特彆關注瞭“格物緻知”與“存天理,滅人欲”等核心觀念如何在士人日常的讀書、交友中得到體現。書中引用瞭大量士大夫的私傢著述、尺牘和傢訓,揭示瞭他們如何在日常的自我反思中,將抽象的哲學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行為規範。例如,對“慎獨”的堅持,如何在他們處理傢庭事務、管理財富時顯現齣來。這不僅是一種道德要求,更是士人區彆於其他社會階層的文化標識。 第二編:雅緻與煙火:士大夫的物質生活 士大夫的生活,常被浪漫化地描繪為“清談雅集”,但本書更著力於還原他們日常生活的真實麵貌——一種在清貧與雅緻之間微妙遊走的平衡。作者詳述瞭宋代士大夫的居住環境、服飾習慣以及飲食文化。 在居住方麵,書中通過對“園林”的研究,探討瞭士人如何通過營造個人化的自然空間來寄托情懷,實現“居士”情結。從蘇軾的“雪堂”到歐陽修的“醉翁亭”,這些空間不僅僅是物理存在,更是士人精神世界的物化體現。 飲食部分則展示瞭宋代士大夫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追求,但這種追求並非奢靡,而是與季節、養生哲學緊密結閤。通過分析當時的食譜記載和文人筆記,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如何將日常的飲食行為提升至一種審美品味。此外,對於文房用具、書畫收藏的偏好,也反映瞭士人階層對“尚雅”的集體追求。 第三編:交遊、風骨與政治參與 士大夫的社會生命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廣泛的交遊網絡中。本編聚焦於士大夫群體的互動模式——從亦師亦友的同儕關係到以詩文唱和為載體的精神共鳴。作者分析瞭“唱和之風”背後的文化邏輯,揭示瞭這並非簡單的文人遊戲,而是士人之間建立信任、鞏固政治聯盟的重要途徑。 書中對士大夫的“風骨”進行瞭細緻的辨析。在宋代復雜的黨爭環境下,如何堅守氣節,如何平衡個人安危與政治理想,是每一位士大夫必須麵對的難題。本書通過對範仲淹、司馬光等代錶性人物的政治抉擇進行個案分析,闡釋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理想是如何在實際的政治博弈中被詮釋和實踐的。他們如何以“不乾則已,一乾必有所為”的態度,介入國傢治理,同時也展現瞭他們作為精英階層對國傢命運的深切責任感。 第四編:詩文中的生命體驗 文學創作,尤其是詩詞,是宋代士大夫錶達自我、排遣鬱悶、建構身份的核心方式。本書的第四編專門探討瞭士人如何通過文學這一媒介來處理人生的四大主題:宦海浮沉、山水寄情、親情倫理與生死觀照。 作者認為,宋詩的平易近拙與宋詞的婉約穠麗,恰恰反映瞭士大夫內心世界的復雜性——既有齣世的灑脫,又有入世的眷戀。通過對蘇軾豪放詞與李清照婉約詞的對比分析,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人生境遇如何雕刻齣獨特的文學風格。對於他們處理貶謫、喪親等人生重負的文本記錄,為我們提供瞭理解士人內心世界的珍貴窗口。 結語:未竟的理想與曆史的迴響 本書最終落腳於宋代士大夫階層在曆史長河中的定位。他們是理想主義者,是文化載體,更是古代社會治理的核心力量。張鴻飛教授以嚴謹的考據和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勾勒齣一個鮮活、立體、充滿矛盾與魅力的士大夫群像。閱讀此書,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宋代文明的精髓,更能引發對當代知識分子群體如何平衡理想與現實的深刻反思。 ---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對中國宋代曆史、社會文化史、思想史以及傳統知識分子群體研究感興趣的讀者。同時,對於希望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人生活美學與精神世界的普通愛好者,也是一本極佳的讀物。 作者簡介 張鴻飛,著名曆史學傢,專攻宋史及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現任職於國內某知名學府曆史係,長期從事士大夫階層生活史、理學與民間信仰交叉領域的研究。著有《宋代士人的財富觀》、《徽宗朝的文化生態》等多部有影響力的學術專著。其研究風格注重文本細讀與社會背景的結閤,深受學界推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近溪、呂新吾

  呂近溪為明代大儒,撰寫學童啓濛書〈小兒語〉。呂近溪之子呂新吾作增補,撰成〈續小兒語〉。〈小兒語〉及〈續小兒語〉兩篇鹹認是幼童學習傳統文化的基礎。

李毓秀

  李毓秀,字子潛,號采三,是清初著名的學者及教育傢。著作有《弟子規》、《四書正僞》、《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其中〈弟子規〉因廣為流傳,是著名的童濛教材。

王應麟

  王應麟,字伯厚,號深甯,南宋的政治人物、經史學者以及文字學傢。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宋亡後在傢鄉隱居講述經史二十年。宋亡後不齣,作品隻寫甲子不寫年號,以示不稱臣。其著作甚多且學術價值高,著有類書《玉海》、經史研究筆記《睏學紀聞》及《漢製考》、《通鑑地理通釋》、《小學紺珠》。據傳為〈三字經〉的作者。

周興嗣

  周興嗣,字思纂,十三歲至建康(今南京)遊學,梁武帝時,周興嗣上奏〈休平賦〉,受到重視,官朝散騎侍郎。武帝十二年官至給事中,武帝十四年擔任臨川郡丞,十七年又官給事中,後病故。著有《皇帝實錄》、《皇德記》、《起居注》、《職儀》等百餘捲,又著有《韆字文》。《太平廣記》載周興嗣纔思過人,奉詔一夜之間作成《韆字文》。雖鬢發皆白,卻使周興嗣流芳韆古。

圖書目錄

緣起
總目
第一冊目錄
小兒語
續小兒語
弟子規
三字經
百傢姓
韆字文

圖書序言



緣起

 
  清儒陳弘謀在《養正遺規》的序文中寫道:「世間有真正的教育方法,纔會有真正的人纔。教育的端正自傢庭開始,人纔的成就自兒童開始。《易經》以山下齣泉水的卦象來代錶濛卦,而君子之所以能夠造就有德學的人纔,因為他知道根本就在這裏呀!『濛以養正,是為聖功』,其中的義理是多麼深奧啊!泉水在山上的時候是清澈的,而流到山下就變渾濁瞭,這難道是泉水自身的過錯嗎?這全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沒有能及時地正確引導啊!」

  諺雲:「訓子須從胎教始,端濛必自小學初。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古時濛童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而在明朝末年,江蘇大儒陸桴亭就曾提醒世人:「古時人心質樸、風俗淳厚,小孩至七八歲知識尚未開啓。今則人心風俗遠不如古,孩童五六歲時已多被邪知誘惑,遭物欲腐化瞭。再晚兩年纔入小學,即使父教師嚴,也要費上一番手腳。何況父兄的教育又未必完全依照古法呢?所以我以為當今教育子弟入學,必須要在五六歲就開始。」桴亭先生發齣這番感慨是在三個半世紀之前,末學實在不敢想像:當今之世道人心與三百多年前有多少可比性呢?

  去年暑期,末學和一些小學友一起學習傳統文化,不料卻發現瞭許多正在流通的經典中存在的重大問題!——一個是存在會集次第的混亂,比如有人將《弟子規》和《道德經》放在一起的。再者是錯字、彆字太多,比如流通很廣的《正濛寶典》中,錯彆字隨處可見。還有就是注音和斷句的錯訛,也同樣讓人憂心!於是末學思量再三,決定重新會集童濛教材,並重新校訂。

  《小兒語》是明朝大儒呂近溪為教濛童學習說話而作的兒歌,後來其子呂新吾又為之做瞭增補。雖是兒歌,卻不可輕看瞭,其實它是用最通俗的語言把深奧的經典給詮釋瞭齣來。可謂話俗而理不俗。全書分為四言、六言、雜言三個部分,我們選錄時略去瞭雜言的部分。

  《弟子規》原名《訓濛文》,是清初大儒李毓秀依《論語·學而》篇第六章經文為綱要,仿照《三字經》的格式編撰而成。後經山西儒生賈存仁多次修改,纔定名為《弟子規》。全書共計三百六十句,一韆零八十字,所列一百一十三件事。真可謂韆錘百煉,一字韆金。經文言簡義賅,讀起朗朗上口。堪稱童濛養正的最佳教材!

  《三字經》是宋朝大儒深甯居士王應麟所作,其中常識和曆史統係的部分是經過後人增補的。尤其重要的是經文中為我們明白地列齣瞭修學次第:「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緻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經子通,讀諸史,考世係,知終始。」——其實小學經典是教孩子由此契入的,大學經典則是教我們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深明其理。末學認識許多讀著《論語》、《道德經》、《無量壽經》等大部頭經典長起來的孩子,讀瞭十幾年不但一無是處,反而對經典産生瞭厭惡。其原因就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好高騖遠、渴求速成,將本末倒置瞭。可見《三字經》中講的這一套修學次第絕對不能打亂!

  《百傢姓》相傳是宋朝初年浙江一位私塾先生編著的,然而它卻並不是單單隻為讓學生識字那麼簡單,姓氏文化的背後都有它的曆史淵源,所以從宋朝至民國初年,《百傢姓》都是童濛教學的必修課。

  《韆字文》是南朝梁代大儒周興嗣奉梁武帝聖旨一夜而成,全文用一韆個不同的字,將天文、地理、常識、倫理、曆史完美地列齣。奇文天成,確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現在流通的版本中齣現瞭八個重復的字,這是因為漢字簡化而招緻的麻煩,並非生來的瑕疵!《三》、《百》、《韆》曆來就被譽為是濛學的鐵三角。

  《鑑略》是曆史的綱要,因為我們中華文化是文史不分傢的,所以很多經文需要「經史閤參」纔能瞭知真實義。明代的袁瞭凡先生曾編著《袁黃綱鑑》,儒士李廷機也曾編著《五字鑑略》,二者的優點在於詳明,但若用於教誨童濛,文字量則顯得稍微多瞭點。所以我們在此選用瞭清儒王仕雲編撰的《四字鑑略》。

  《增廣賢文》大約成書於明代萬曆年間,內容取材於民間諺語和各傢典籍中的佳句,通俗易懂,膾炙人口,是一部很具實用價值的大眾化經典。應該是不斷地經過後人多番的刪削和增補,所以現在見到的版本有很多種。我們在此選取的是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清朝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認為原文中存在消極成分,又特彆為之作瞭刪訂和增補。由於文字太多,而且許多語句太過拗口,所以我們沒有選用。——晏子曰:「聖人韆慮,必有一失;愚人韆慮,必有一得。」試想《增廣賢文》既然被稱為「賢文」,尤其是被列入童濛教材,先輩們肯定是慎之又慎地經過再三斟酌的。所以對個彆經句韆萬不能望文生義,要去感悟它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來這應是末學之得,希陶山人之失也!不過現在我們是在整理經典的讀誦本,所以就暫且不多說瞭,待日後我們注解經典之時,末學一定會給大傢一個滿意的交代。

  《幼學求源》原名《幼學須知》,又名《成語考》、《故事尋源》。是明清兩代私塾必讀的童濛教材。原作者是明代儒士程允升,清朝嘉慶年間,福建儒生鄒聖脈重新作瞭校訂,並更名為《幼學故事瓊林》,簡稱《幼學瓊林》。民國初年,費有容、葉浦蓀和蔡東藩三位學者又進行瞭一些增補,由於文字太多,我們在此僅採用瞭曆史統係的增補部分。《幼學瓊林》全書通用對偶句寫成,容易讀誦,便於記憶。書中融經鑄史、包羅萬象,堪稱濛學中的小百科全書。以至於清代文人曾有「讀瞭《增廣》會說話,讀瞭《幼學》走天下」之說,其影響力於此可見一斑!

  《龍文鞭影》原名《濛養故事》,是明代曆史學傢蕭良有編寫的童濛教材,全書通用四言平聲韻,每兩句為一聯,每一句都是一個曆史典故。清初儒士楊臣諍為之做瞭校對和增補,改名為《龍文鞭影》。這一書名源自佛典故事,「龍文」是古時駿馬的名字,駿馬良駒不需要鞭子抽到身上,它看到鞭影就會飛馳嚮前。濛童熟記瞭這一韆多個典故,待日後深研經論時,便可以很輕鬆地由事而悟理。

  《笠翁對韻》是明末清初的劇作傢李笠翁為教濛童學習對句而編寫的。全書通用對偶聯句,對仗工整,平仄相間,天地萬物悉羅筆下,十世古今盡入捲中。從純文學角度來看,此書在同類作品中少有匹敵,而且作者對所用的典故都考證得十分精準,這是特彆值得贊嘆的。濛童隻要將此書爛熟於胸,日後吟詩作對便可信手拈來。

  《孝經》不屬於小學經典,我們在此把它列入童濛教材,是突顯它的重要性。在《論語·學而》篇次章,有子便引用夫子的話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一生道在《孝經》,「孝悌」二字深廣無邊、通澈本源。所以自古便有「以《孝經》統群經」的說法。明白瞭「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纔真正入德學之門瞭。《孝經》有古本、今本和硃子改訂本之彆,我們選錄的是流傳最廣的今本《孝經》。

  《太上感應篇》是道傢的根本,教人明因知果、獲福遠禍的方法。我們從許多古書上看到,《感應篇》在古時流傳之廣,已不僅僅局限在道傢弟子的學習,許多大儒,甚至佛傢的高僧大德都每天拿它來檢驗自己的功過得失。

  《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是道傢的入門經典,廣泛流通於宋、元、明、清四朝。清初大儒懷西居士周安士先生曾為其做過詳盡的注解。值得贊嘆的是他已打破瞭門戶之見,教人「或奉真朝鬥,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談道義而化奸頑,講經史以曉愚昧。」若能時常誦起,確實能令我們「存平等心,擴寬大量」。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一部佛傢弟子人人必讀的入門經典。釋迦世尊在其中為我們道破瞭有人學佛得自在吉祥,而有人學佛卻反而得凶衰睏苦的原因所在,並為我們指明瞭正確的修學態度和修學方法。尤其對我們現代學佛人來說,可謂一針見血、切中時弊,讀之真可令人猛生警惕、幡然覺醒!

  《佛說十善業道經》是佛傢的大根大本,釋迦世尊在此經中明白地告訴我們:「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可見:無論人道天道,偏離十善業道便不是正道;無論小乘大乘,偏離十善業道便不是正法!——清世宗雍正皇帝為《十善業道經》而作的序文,的確是正知正見、文義俱佳,所以我們在此不加刪削,一併收錄。

  孔老夫子為何不收女弟子,這是一個很微妙的大問題。大傢要知道釋迦世尊原本也是不收女弟子的。所以我們夫子並不是歧視女性,我們若搞明白瞭其中的真實原因,自然會對夫子先知先覺的大智慧而佩服得五體投地!周安士先生在《欲海迴狂集》中收錄瞭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的《不淨觀頌》和《四念處頌》,提醒我們要早讓子弟修習「不淨」等觀法。近代民間教育傢王鳳儀先生創辦女校,為女子講授女德時曾自信地說,孔子開天,而他自己則要闢地。先生由誠而明,所講的化性學說確實令人由衷地摺服!因為愛先生,所以不敢諂媚先生。末學在此閤掌,鬥膽一言:靜觀當今社會現狀,教育體製隻要不加改變,無論夫子開天還是先生闢地,恐怕結果都隻會是不可逆轉地天塌地陷!——故此我們將《不淨觀頌》和《四念處頌》列入童濛教材,作為必修功課。或許仰仗世尊慈力,還可以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之即倒!

  《養正遺規》中說:「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歲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多記性少悟性。十五以後,知識既開,物欲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故凡當讀之書,皆當自十五前使之熟讀。不但四書五經,即如天文、地理、史學、算學之類,皆有歌訣,皆當熟讀。」所以我們在此將《中藥藥性歌訣》附加於後,作為濛童的選修教材。——特彆要提醒大傢的是:教育濛童隻可以讀誦經典,會背誦之後再認真熟讀三百遍,盡此一生都不會忘記。至於經典的意思,是在他們把該讀誦的經典全部背誦下來之後,再專門研習的。因為這纔是閤理利用瞭孩子的記性和悟性(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這纔是真正道法自然的傳統教育。假如一邊讀誦就一邊給他講解,那就像希陶山人所說的:「種糧食沒等它成熟就急著收割,比稗草又能好多少呢?」而且藥王孫真人在《韆金方》中也講到過:「梅開過早,不睹歲寒。」言藏至理,為人父兄師長者當慎思之!謹戒之!

  古德曾有感嘆:「校書如掃塵,隨掃則隨有。」末學一路走來,深感此言不差!其中不周之處,末學再次閤掌當胸:懇祈諸位大德高賢多多海涵!末學慚愧,也自知障深慧淺、德薄纔疏,本沒有資格包攬這項重大非常的工程,然而時節因緣特殊,我們自己若不親手去做又能靠誰來做呢?於是不顧自身淺陋,小心翼翼地整理齣儒釋道三傢這十餘部入門經典。所幸我下筆修訂之處必然有所依憑,不是靠主觀妄斷,所以您大可放下心來!——濛童若能依此次第踏實修學,有心嚮儒者則成聖可期;有心嚮道者則成仙可冀;有心嚮佛者則成佛可希矣。

                             辛卯季夏末學因緣生謹識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小時候,外公就常念《三字經》給我聽,那時候覺得那些字詞好古怪,但又覺得琅琅上口,有一種說不齣的韻味。後來上學瞭,纔知道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啓濛教材,瞭解瞭“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現在看到市麵上齣現將《三字經》和其他經典古文匯集成冊的圖書,感覺很有意義。以前學這些都是零散的,容易忘記,現在集中起來,方便孩子反復學習,加深印象。而且,這些經典不僅僅是文字,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對孩子的品格培養很有幫助。我記得小時候學《弟子規》的時候,老師特彆強調“入則恭,齣則遜”,這些規矩雖然現在聽起來有些古闆,但確實教導我們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待人接物。如果能從小就讓孩子接觸這些經典,培養他們的禮儀和修養,對他們未來的發展肯定有好處。希望這本圖書的編排能夠考慮到孩子們的接受程度,采用一些生動有趣的方式,讓孩子們更容易理解和學習這些經典。

评分

身為一個忙碌的上班族,我常常覺得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學習。以前總想給孩子報一些補習班,但又擔心孩子負擔太重。現在看到這本圖書,感覺它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傢庭學習方案。它可以讓孩子在傢裏就能學習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而且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我覺得這本圖書的優勢在於它的便捷性和實用性。它將這些經典都收錄在一起,方便孩子隨時隨地學習。而且,這些經典的內容都比較簡短,適閤孩子在碎片化的時間裏學習。我記得小時候,媽媽經常在睡前給我講故事,這些故事不僅讓我感到快樂,還讓我學到瞭很多知識。我覺得這本圖書也可以作為睡前讀物,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中華文化。當然,作為傢長,我們也需要積極參與到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討論,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這些經典的內容。希望這本圖書能夠配有一些親子活動,讓傢長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评分

我個人覺得,現在很多教育都過於注重應試,忽略瞭對孩子品德和修養的培養。而這些傳統文化經典,恰恰是培養孩子品德和修養的重要資源。比如,《弟子規》強調的“尊師重道”、“孝悌忠信”,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我覺得這本圖書的齣現,彌補瞭現代教育的一個缺憾。它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到這些經典,瞭解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而且,這些經典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一種文化基因,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們的思想和行為。我記得小時候,爺爺經常教我做人要正直、善良、誠實,這些道理對我影響很大。我覺得這本圖書也可以幫助傢長們更好地教育孩子,培養他們成為一個有道德、有責任感的人。希望這本圖書能夠配有一些案例分析,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這些經典的內容,並將它們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些傳統文化經典瞭解不多,以前也沒怎麼認真學習過。但最近幾年,隨著對中華文化越來越感興趣,也開始嘗試閱讀一些經典書籍。我覺得這些經典不僅僅是曆史的遺存,更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它們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生智慧,對我們現代人也有很大的啓發意義。看到這本圖書,感覺它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入門機會。它將《小兒語》、《續小兒語》、《弟子規》、《三字經》、《百傢姓》、《韆字文》這些經典都收錄在一起,讓我們可以一次性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概貌。我覺得這種編排方式非常巧妙,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而且,這些經典的內容都比較精煉,適閤我們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我特彆喜歡《百傢姓》這種記錄中國姓氏的圖書,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中國的姓氏文化,還可以讓我們瞭解中國的人口分布和曆史變遷。希望這本圖書能夠配有一些背景介紹,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經典的曆史文化背景。

评分

我本身是學曆史的,對這些傳統文化經典一直都很有興趣。但說實話,以前讀這些書,總覺得有些晦澀難懂,很多字詞都需要查字典,而且很多道理也需要深入思考纔能理解。現在看到這本圖書,感覺它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學習路徑,將《小兒語》、《續小兒語》、《弟子規》、《三字經》、《百傢姓》、《韆字文》這些經典都收錄在一起,讓孩子們可以循序漸進地學習。我覺得這種編排方式非常閤理,因為這些經典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可以互相補充,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而且,這些經典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代錶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通過學習這些經典,孩子們可以瞭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強民族自豪感。我特彆喜歡《韆字文》這種用一韆個漢字概括整個宇宙萬物的形式,它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們學習漢字,還可以讓他們瞭解古代的知識體係。希望這本圖書能夠配有一些注釋和解讀,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這些經典的內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