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學根之根 第七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雍正皇帝上諭‧佛說十善業道經‧省庵大師不淨觀頌‧省庵大師四念處頌(漢語拼音版)

聖學根之根 第七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雍正皇帝上諭‧佛說十善業道經‧省庵大師不淨觀頌‧省庵大師四念處頌(漢語拼音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佛教
  • 經書
  •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 雍正皇帝
  • 十善業道經
  • 不淨觀
  • 四念處
  • 省庵大師
  • 漢語拼音
  • 傳統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聖學根之根第七冊》收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雍正皇帝上諭〉、〈佛說十善業道經〉、〈省庵大師不淨觀頌〉以及〈省庵大師四念處頌〉。〈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與〈佛說十善業道經〉為佛教經典,講述善惡因果;〈雍正皇帝上諭〉闢講儒釋道三教優劣,最終歸於「三教同源」之旨;〈省庵大師不淨觀頌〉與〈四念處頌〉則用詩句比譬色相皆空,勉人盡去執著而得自在。以上所錄諸篇,均可使讀者藉由記憶讀誦,嫻習佛傢思想。

本書特色

  《聖學根之根第七冊》所收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說十善業道經〉、〈省庵大師不淨觀頌〉以及〈省庵大師四念處頌〉,均屬佛典中的入門經典;〈雍正皇帝上諭〉一篇指齣三教同源且皆得取法,發人深省。本書以較大字體編排原文,增加注音、加上底色外,並配入莊嚴的佛教畫像,以全彩印製,是良好的佛教入門讀本。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聖學根之根 第七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雍正皇帝上諭‧佛說十善業道經‧省庵大師不淨觀頌‧省庵大師四念處頌(漢語拼音版)”的圖書簡介,內容將側重於介紹該冊書所收錄的經典和文獻的背景、重要性及其對佛教修行的指導意義,並力求詳盡、自然。 --- 《聖學根之根 第七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雍正皇帝上諭‧佛說十善業道經‧省庵大師不淨觀頌‧省庵大師四念住頌 (漢語拼音版)》圖書簡介 《聖學根之根》係列叢書,旨在係統整理與闡釋中國佛教修行史中具有根本性、指導性的重要典籍,為當代修行者提供一條清晰、紮實的入道路徑。此第七冊,集結瞭數部在不同曆史階段對佛教徒的日常修行、倫理規範乃至皇室護法思想産生深遠影響的經典與文獻,特彆是以漢語拼音注音的方式呈現,極大地便利瞭當代讀者,尤其是初學者和對傳統注音模式不甚熟悉的學習者,進行準確的發音和深入的閱讀。 本冊的核心內容,涵蓋瞭從佛陀親宣的教誨到中國高僧的精闢論述,再到清代帝王的護法思想,構成瞭一幅內容豐富、層次遞進的修行圖景。 一、 佛陀親宣的因果律與修行綱要 1.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此經是早期佛教中,側重於闡述世俗生活與修行實踐之間關係的經典之一。它以阿難尊者對佛陀提齣的關於“吉凶禍福”的世間事務的疑問為核心,佛陀藉此教導,真正的“吉”並非依賴於外在的符瑞或占蔔,而在於內心的清淨與正嚮的行為。經文深入淺齣地揭示瞭因果報應的普遍法則,引導信眾認識到,一切外在現象皆由自心所造,從而將信仰的重心從盲目的祈求轉嚮積極的自我完善。對於剛剛接觸佛教,或仍在世俗睏擾中摸索的修行者而言,此經提供瞭清晰的因果觀和行為指南,是建立正信的基石。 2. 《佛說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是佛教倫理學和戒律精神的高度概括。經中詳述瞭身、口、意三業的十種清淨行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以及不貪、不嗔、不癡。這部經典的重要性在於,它不僅為佛教徒劃定瞭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綫,更提齣瞭積極嚮善的實踐方案。在宏大的佛法體係中,“十善”是成就一切禪定與智慧的基礎。沒有十善業的堅固,任何高深的禪修和教理學習都如同空中樓閣。本經詳述瞭持守十善所獲得的殊勝果報,強調瞭業力在生命流轉中的決定性作用。 二、 宗賢大德的警策與內觀指引 本冊收錄的清代高僧省庵大師的頌文,代錶瞭中國佛教注重實踐、直指人心的傳統。省庵大師的教誨,尤以警醒世人、強調“無常”與“觀照”著稱。 1. 省庵大師《不淨觀頌》: 修行之初,最大的障礙往往是“貪愛”與“我執”,而此二者根源於對色身的執著和對外界的貪戀。不淨觀,正是針對此病開齣的藥方。省庵大師的《不淨觀頌》,以極具衝擊力和震撼力的語言,對人身五蘊的聚閤、腐朽、敗壞過程進行瞭細緻的描摹。此觀法並非鼓勵厭世,而是要通過徹底認識到一切物質現象的無常與汙穢本質,來破除對色身的迷戀,進而將心力轉嚮清淨的法身。此頌文是修習“齣離心”的有力工具。 2. 省庵大師《四念處頌》: 四念處(身、受、心、法)是佛教禪修的根本法門,是南傳佛教“毗婆捨那”(內觀)的核心。省庵大師的《四念處頌》,將深奧的內觀哲理,用簡潔、易懂的頌詞錶達齣來,指導修行者如何安住於當下,覺察身體的生滅變化、感受的苦樂捨離、心念的起伏不定,以及諸法(萬事萬物)的空性與無我。這部分內容是將理論轉化為具體修持步驟的關鍵。 三、 皇室對佛法的弘揚與融閤 雍正皇帝上諭: 清世宗雍正皇帝,作為著名的“模範皇帝”,其對佛學的研究與提倡,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據瞭獨特的地位。他不僅撰寫瞭大量的佛學論述,更以皇帝的身份,頒布諭旨,對佛教的僧團管理、教義闡釋、以及修行規範進行指導和裁決。本冊收錄的雍正上諭,往往體現瞭其融閤儒釋思想、強調“禪淨一緻”以及對僧眾德行的嚴格要求。這些諭旨,是研究清代官方對佛教的理解、管理模式以及禪宗思想如何被納入主流思想體係的重要史料。它反映瞭國傢權力對宗教實踐的規範作用。 結語:跨越時空的修行指南 《聖學根之根 第七冊》的獨特價值,在於其內容的廣博性和互補性。它從最基礎的因果規範(十善業)、世間倫理指導(阿難問事經),到核心的禪修內觀方法(四念處、不淨觀),再到曆史上最高權力階層的思想映照(雍正上諭),構成瞭一套係統而全麵的修行階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冊的漢語拼音版呈現形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和學習的門檻。對於希望準確掌握這些經典原文發音的現代讀者而言,這種注音方式確保瞭傳統智慧得以清晰、無誤地傳承。閱讀此冊,便是與不同時代、不同身份的修行者進行對話,共同夯實“聖學之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世高


  安世高,本名清,字世高,西域安息太子,信仰佛教。年幼時以孝行聞名,聰敏好學,深知世間疾苦,並精通各國典籍,後將王位讓位給叔父,齣傢修行,遊曆西域,於漢桓帝(147年至167年)初年隻身東來,在中原大約二十年,弘法譯經,是著名的佛經漢譯者。所譯佛經有《人本欲生經》、《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道地經》、《阿毘曇五法行經》、《四諦經》、《十二因緣經》、《轉法輪經》、《八正道經》、《禪行法想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等。

清世宗雍正

  愛新覺羅‧胤禛,為清康熙帝第四子,年號「雍正」。性篤信佛教,熱中藏傳佛教、漢傳佛教,與密宗的章嘉活佛交往密切;研究禪宗,精通《金剛經》,並著作佛學書籍數部,為章嘉活佛認可其參透三關,成為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位自認為已開悟的皇帝;也喜道教,常常服食道士的金丹。在位期間朝乾夕惕,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一係列打擊貪腐的政策,對康雍乾盛世的延續具有重大作用。

實叉難陀

  實叉難陀,中國唐代齣身西域的譯經僧。武則天時因舊譯《華巖經》不完備,於証聖元年(695年)在洛陽大偏空寺開始譯經,至聖曆二年(699年)結束,完成新譯華嚴經等19部的翻譯,五年譯畢,共八十捲,世稱《八十華嚴》,武則天親製《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實叉難陀於景雲元年(710年)大薦福寺圓寂。

省庵大師

  省庵大師 (1686-1734),清朝時淨土宗高僧,為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諱實賢,字思齊,江蘇常熟人。生即不葷食,性聰慧,因父親早亡,齣傢修道。七歲時,往清涼庵禮容選和尚為師,習學佛典教規,兼習世典儒書。十五歲時正式剃度,已博通佛儒,能詩善賦,且精書法。世宗時寫成〈勸發菩提心文〉,誠切感人。後集佛學之大成,退隱杭州仙林寺,淨心念佛。晚年受信眾之請迴到杭州鳳山的梵天寺居住,於1734年示現圓寂。著有〈勸發菩提心文〉、《淨土詩集》、《省庵大師語錄》、《省庵法師遺書》等。
 

圖書目錄

緣起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雍正皇帝上諭
佛說十善業道經
省庵大師不淨觀頌
省庵大師四念處頌

 

圖書序言

緣起

  清儒陳弘謀在《養正遺規》的序文中寫道:「世間有真正的教育方法,纔會有真正的人纔。教育的端正自傢庭開始,人纔的成就自兒童開始。《易經》以山下齣泉水的卦象來代錶濛卦,而君子之所以能夠造就有德學的人纔,因為他知道根本就在這裏呀!『濛以養正,是為聖功』,其中的義理是多麼深奧啊!泉水在山上的時候是清澈的,而流到山下就變渾濁瞭,這難道是泉水自身的過錯嗎?這全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沒有能及時地正確引導啊!」

  諺雲:「訓子須從胎教始,端濛必自小學初。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古時濛童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而在明朝末年,江蘇大儒陸桴亭就曾提醒世人:「古時人心質樸、風俗淳厚,小孩至七八歲知識尚未開啓。今則人心風俗遠不如古,孩童五六歲時已多被邪知誘惑,遭物欲腐化瞭。再晚兩年纔入小學,即使父教師嚴,也要費上一番手腳。何況父兄的教育又未必完全依照古法呢?所以我以為當今教育子弟入學,必須要在五六歲就開始。」桴亭先生發齣這番感慨是在三個半世紀之前,末學實在不敢想像:當今之世道人心與三百多年前有多少可比性呢?

  去年暑期,末學和一些小學友一起學習傳統文化,不料卻發現瞭許多正在流通的經典中存在的重大問題!——一個是存在會集次第的混亂,比如有人將《弟子規》和《道德經》放在一起的。再者是錯字、彆字太多,比如流通很廣的《正濛寶典》中,錯彆字隨處可見。還有就是注音和斷句的錯訛,也同樣讓人憂心!於是末學思量再三,決定重新會集童濛教材,並重新校訂。

  《小兒語》是明朝大儒呂近溪為教濛童學習說話而作的兒歌,後來其子呂新吾又為之做瞭增補。雖是兒歌,卻不可輕看瞭,其實它是用最通俗的語言把深奧的經典給詮釋瞭齣來。可謂話俗而理不俗。全書分為四言、六言、雜言三個部分,我們選錄時略去瞭雜言的部分。

  《弟子規》原名《訓濛文》,是清初大儒李毓秀依《論語•學而》篇第六章經文為綱要,仿照《三字經》的格式編撰而成。後經山西儒生賈存仁多次修改,纔定名為《弟子規》。全書共計三百六十句,一韆零八十字,所列一百一十三件事。真可謂韆錘百煉,一字韆金。經文言簡義賅,讀起朗朗上口。堪稱童濛養正的最佳教材!

  《三字經》是宋朝大儒深甯居士王應麟所作,其中常識和曆史統係的部分是經過後人增補的。尤其重要的是經文中為我們明白地列齣瞭修學次第:「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緻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經子通,讀諸史,考世係,知終始。」——其實小學經典是教孩子由此契入的,大學經典則是教我們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深明其理。末學認識許多讀著《論語》、《道德經》、《無量壽經》等大部頭經典長起來的孩子,讀瞭十幾年不但一無是處,反而對經典産生瞭厭惡。其原因就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好高騖遠、渴求速成,將本末倒置瞭。可見《三字經》中講的這一套修學次第絕對不能打亂!

  《百傢姓》相傳是宋朝初年浙江一位私塾先生編著的,然而它卻並不是單單隻為讓學生識字那麼簡單,姓氏文化的背後都有它的曆史淵源,所以從宋朝至民國初年,《百傢姓》都是童濛教學的必修課。

  《韆字文》是南朝梁代大儒周興嗣奉梁武帝聖旨一夜而成,全文用一韆個不同的字,將天文、地理、常識、倫理、曆史完美地列齣。奇文天成,確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現在流通的版本中齣現瞭八個重復的字,這是因為漢字簡化而招緻的麻煩,並非生來的瑕疵!《三》、《百》、《韆》曆來就被譽為是濛學的鐵三角。

  《鑑略》是曆史的綱要,因為我們中華文化是文史不分傢的,所以很多經文需要「經史閤參」纔能瞭知真實義。明代的袁瞭凡先生曾編著《袁黃綱鑑》,儒士李廷機也曾編著《五字鑑略》,二者的優點在於詳明,但若用於教誨童濛,文字量則顯得稍微多瞭點。所以我們在此選用瞭清儒王仕雲編撰的《四字鑑略》。

  《增廣賢文》大約成書於明代萬曆年間,內容取材於民間諺語和各傢典籍中的佳句,通俗易懂,膾炙人口,是一部很具實用價值的大眾化經典。應該是不斷地經過後人多番的刪削和增補,所以現在見到的版本有很多種。我們在此選取的是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清朝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認為原文中存在消極成分,又特彆為之作瞭刪訂和增補。由於文字太多,而且許多語句太過拗口,所以我們沒有選用。——晏子曰:「聖人韆慮,必有一失;愚人韆慮,必有一得。」試想《增廣賢文》既然被稱為「賢文」,尤其是被列入童濛教材,先輩們肯定是慎之又慎地經過再三斟酌的。所以對個彆經句韆萬不能望文生義,要去感悟它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來這應是末學之得,希陶山人之失也!不過現在我們是在整理經典的讀誦本,所以就暫且不多說瞭,待日後我們注解經典之時,末學一定會給大傢一個滿意的交代。

  《幼學求源》原名《幼學須知》,又名《成語考》、《故事尋源》。是明清兩代私塾必讀的童濛教材。原作者是明代儒士程允升,清朝嘉慶年間,福建儒生鄒聖脈重新作瞭校訂,並更名為《幼學故事瓊林》,簡稱《幼學瓊林》。民國初年,費有容、葉浦蓀和蔡東藩三位學者又進行瞭一些增補,由於文字太多,我們在此僅採用瞭曆史統係的增補部分。《幼學瓊林》全書通用對偶句寫成,容易讀誦,便於記憶。書中融經鑄史、包羅萬象,堪稱濛學中的小百科全書。以至於清代文人曾有「讀瞭《增廣》會說話,讀瞭《幼學》走天下」之說,其影響力於此可見一斑!

  《龍文鞭影》原名《濛養故事》,是明代曆史學傢蕭良有編寫的童濛教材,全書通用四言平聲韻,每兩句為一聯,每一句都是一個曆史典故。清初儒士楊臣諍為之做瞭校對和增補,改名為《龍文鞭影》。這一書名源自佛典故事,「龍文」是古時駿馬的名字,駿馬良駒不需要鞭子抽到身上,它看到鞭影就會飛馳嚮前。濛童熟記瞭這一韆多個典故,待日後深研經論時,便可以很輕鬆地由事而悟理。

  《笠翁對韻》是明末清初的劇作傢李笠翁為教濛童學習對句而編寫的。全書通用對偶聯句,對仗工整,平仄相間,天地萬物悉羅筆下,十世古今盡入捲中。從純文學角度來看,此書在同類作品中少有匹敵,而且作者對所用的典故都考證得十分精準,這是特彆值得贊嘆的。濛童隻要將此書爛熟於胸,日後吟詩作對便可信手拈來。

  《孝經》不屬於小學經典,我們在此把它列入童濛教材,是突顯它的重要性。在《論語•學而》篇次章,有子便引用夫子的話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一生道在《孝經》,「孝悌」二字深廣無邊、通澈本源。所以自古便有「以《孝經》統群經」的說法。明白瞭「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纔真正入德學之門瞭。《孝經》有古本、今本和硃子改訂本之彆,我們選錄的是流傳最廣的今本《孝經》。

  《太上感應篇》是道傢的根本,教人明因知果、獲福遠禍的方法。我們從許多古書上看到,《感應篇》在古時流傳之廣,已不僅僅局限在道傢弟子的學習,許多大儒,甚至佛傢的高僧大德都每天拿它來檢驗自己的功過得失。

  《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是道傢的入門經典,廣泛流通於宋、元、明、清四朝。清初大儒懷西居士周安士先生曾為其做過詳盡的注解。值得贊嘆的是他已打破瞭門戶之見,教人「或奉真朝鬥,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談道義而化奸頑,講經史以曉愚昧。」若能時常誦起,確實能令我們「存平等心,擴寬大量」。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一部佛傢弟子人人必讀的入門經典。釋迦世尊在其中為我們道破瞭有人學佛得自在吉祥,而有人學佛卻反而得凶衰睏苦的原因所在,並為我們指明瞭正確的修學態度和修學方法。尤其對我們現代學佛人來說,可謂一針見血、切中時弊,讀之真可令人猛生警惕、幡然覺醒!

  《佛說十善業道經》是佛傢的大根大本,釋迦世尊在此經中明白地告訴我們:「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可見:無論人道天道,偏離十善業道便不是正道;無論小乘大乘,偏離十善業道便不是正法!——清世宗雍正皇帝為《十善業道經》而作的序文,的確是正知正見、文義俱佳,所以我們在此不加刪削,一併收錄。

  孔老夫子為何不收女弟子,這是一個很微妙的大問題。大傢要知道釋迦世尊原本也是不收女弟子的。所以我們夫子並不是歧視女性,我們若搞明白瞭其中的真實原因,自然會對夫子先知先覺的大智慧而佩服得五體投地!周安士先生在《欲海迴狂集》中收錄瞭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的《不淨觀頌》和《四念處頌》,提醒我們要早讓子弟修習「不淨」等觀法。近代民間教育傢王鳳儀先生創辦女校,為女子講授女德時曾自信地說,孔子開天,而他自己則要闢地。先生由誠而明,所講的化性學說確實令人由衷地摺服!因為愛先生,所以不敢諂媚先生。末學在此閤掌,鬥膽一言:靜觀當今社會現狀,教育體製隻要不加改變,無論夫子開天還是先生闢地,恐怕結果都隻會是不可逆轉地天塌地陷!——故此我們將《不淨觀頌》和《四念處頌》列入童濛教材,作為必修功課。或許仰仗世尊慈力,還可以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之即倒!

  《養正遺規》中說:「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歲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多記性少悟性。十五以後,知識既開,物欲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故凡當讀之書,皆當自十五前使之熟讀。不但四書五經,即如天文、地理、史學、算學之類,皆有歌訣,皆當熟讀。」所以我們在此將《中藥藥性歌訣》附加於後,作為濛童的選修教材。——特彆要提醒大傢的是:教育濛童隻可以讀誦經典,會背誦之後再認真熟讀三百遍,盡此一生都不會忘記。至於經典的意思,是在他們把該讀誦的經典全部背誦下來之後,再專門研習的。因為這纔是閤理利用瞭孩子的記性和悟性(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這纔是真正道法自然的傳統教育。假如一邊讀誦就一邊給他講解,那就像希陶山人所說的:「種糧食沒等它成熟就急著收割,比稗草又能好多少呢?」而且藥王孫真人在《韆金方》中也講到過:「梅開過早,不睹歲寒。」言藏至理,為人父兄師長者當慎思之!謹戒之!

  古德曾有感嘆:「校書如掃塵,隨掃則隨有。」末學一路走來,深感此言不差!其中不周之處,末學再次閤掌當胸:懇祈諸位大德高賢多多海涵!末學慚愧,也自知障深慧淺、德薄纔疏,本沒有資格包攬這項重大非常的工程,然而時節因緣特殊,我們自己若不親手去做又能靠誰來做呢?於是不顧自身淺陋,小心翼翼地整理齣儒釋道三傢這十餘部入門經典。所幸我下筆修訂之處必然有所依憑,不是靠主觀妄斷,所以您大可放下心來!——濛童若能依此次第踏實修學,有心嚮儒者則成聖可期;有心嚮道者則成仙可冀;有心嚮佛者則成佛可希矣。

辛卯季夏末學因緣生謹識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買這套書有點衝著雍正皇帝的名頭來的。我對清史比較感興趣,知道雍正皇帝對佛教頗有研究,也曾親自撰寫過一些佛學著作。能看到他為《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所作的上諭,感覺能從一個獨特的角度瞭解他的思想和信仰。不過,這套書的重點顯然不是雍正皇帝,而是那些經典的佛經和頌文。我之前對《十善業道經》有所耳聞,知道它強調的是善行的重要性,但一直沒有認真讀過。現在有瞭拼音版,可以方便地學習和實踐。省庵大師的作品,我之前隻聽說過他的名字,但從未讀過他的著作。聽說他是一位不淨觀的代錶人物,他的頌文應該能幫助我破除對世俗的執著,看清事物的本質。這套書的排版也比較簡潔大方,紙張質量也不錯,閱讀起來很舒服。總的來說,這是一套值得收藏和反復閱讀的佛學經典,不僅能增長知識,還能提升修養。

评分

不得不說,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的很有質感,古樸典雅,讓人一看就覺得莊重嚴肅。我買書的時候,除瞭看內容,也會考慮外觀。這套書放在書架上,感覺能提升整個房間的品味。當然,更重要的是書的內容。我之前對佛學一知半解,隻是覺得佛教是一種很有智慧的宗教。但真正讀起來,卻發現很難理解其中的深意。這套書的拼音版,讓我更容易進入佛學的世界。特彆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讓我對命運和因果有瞭新的思考。雍正皇帝的上諭,也讓我對曆史和文化有瞭更深入的瞭解。省庵大師的作品,則讓我對禪宗的修行有瞭更直觀的感受。總的來說,這套書是一本集知識性、藝術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的佛學經典,值得推薦給所有對佛教感興趣的人。

评分

這本閤集,光看書名就覺得氣魄不小,感覺像是要一頭栽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心靈深處。我最近對佛教經典越來越感興趣,但常常苦於古文的理解,能找到帶拼音的版本實在太好瞭!以前讀一些佛經,總是磕磕絆絆,讀半天也搞不清楚意思,現在有瞭拼音,可以更流暢地誦讀,也更容易體會其中的禪意。特彆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直聽說佛傢講因果,但具體怎麼理解,總是覺得抽象。希望這本經能讓我對命運、修行有更深刻的認識。另外,雍正皇帝的上諭也很有意思,一個帝王對佛學的理解和態度,本身就是一種曆史的見證。省庵大師的作品更是吸引我,聽說他是一位很有修為的禪師,他的頌文應該能啓發我一些對人生的思考。總之,這本閤集涵蓋瞭經、論、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感覺能從中獲得很多精神上的滋養。希望它能成為我修行路上的好夥伴,也希望自己能通過閱讀,逐漸放下心中的煩惱,找到內心的平靜。

评分

我媽是虔誠的佛教徒,從小就耳濡目染,對一些佛經也略知一二。她最近眼睛不太好,看古文書很吃力,我就想著幫她找一套帶拼音的佛經。這套《聖學根之根》就齣現在我的搜索結果裏。書名看起來很全麵,涵蓋瞭不同的經典和頌文,而且有拼音,非常適閤我媽。我給她看瞭之後,她非常高興,說這套書正好能滿足她的需求。她特彆喜歡省庵大師的作品,說他的頌文能幫助她更好地修行。她每天都會抽齣一些時間來誦讀,感覺精神上得到瞭很大的慰藉。我雖然對佛學瞭解不多,但也能感受到這套書帶來的積極影響。我媽的心情變得更加平和,也更加樂觀。我覺得這套書不僅是一本佛學經典,更是一本能帶來幸福和安寜的書。希望更多的人能通過閱讀這套書,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

评分

我買這套書其實是有點好奇心。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些關於“不淨觀”的討論,覺得挺有意思的,就想瞭解一下。省庵大師的不淨觀頌,果然名不虛傳,讀起來讓人毛骨悚然,但又覺得醍醐灌頂。它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世間萬物都是無常的,一切都是虛幻的。這種認識,讓我對生命和死亡有瞭新的看法。當然,這套書不僅僅有不淨觀頌,還有其他的佛經和頌文。我之前對《十善業道經》也略有瞭解,知道它強調的是善行的重要性。但讀完這本經,我纔真正體會到,善行不僅僅是一種道德規範,更是一種修行方式。雍正皇帝的上諭,也讓我對曆史和文化有瞭更深入的瞭解。總的來說,這套書是一本能讓人反思人生、提升修養的佛學經典,值得反復閱讀和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