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最受吹捧的愛情宣言書,
啓濛莎士比亞、費茲傑羅與後代無數的愛情論,
成就巨作《十日談》的創作原型。
27歲的薄伽丘因為愛上西西裏國王的女兒,
兩人間難以跨越的階級差距,令他寫下「愛情十三問」!
狂喜、癡迷、嫉妒、徬徨、無限愛欲愁苦,
該不該去愛?該去愛哪一個?怎樣在愛中避免(被)摧殘?
薄伽丘以生動敘事、開放的哲理思辯呈現愛情萬韆麵貌,
一本專供老派戀人使用之教戰手冊。
收錄薄伽丘兩部作品──〈愛情十三問〉和〈愛的摧殘〉,皆寫於1340年,時年27歲的薄伽丘難以自拔地愛上瞭西西裏國王已婚的女兒。這是一場註定沒有結局的愛情。為瞭排解心中的愁悶,薄伽丘寫下瞭《愛情十三問》與《愛的摧殘》,透過謳歌和贊美心中的女神菲婭美達來一解相思之苦,並希望自己的愛戀能透過文字傳遞到她的身邊。
《愛情十三問》是一場關於愛情的辯論與選擇,薄伽丘藉由自己的愛情心境,精心設計瞭十三道愛情難題:該選擇去愛誰?誰更值得愛?誰能使愛人更快樂?……在對愛情的提問與迴答之中,辨析瞭愛情的種種心理,如狂喜、癡迷、忘情、嫉妒、羞怯、彷徨、失意和絕望等,從不同的方麵探討瞭愛情這個永恆的主題。
《愛的摧殘》原名Filostrato,意為「被愛情擊倒的人」,講述瞭古希臘傳說中特洛伊羅斯與剋瑞西達的愛情故事。原本愛得濃烈又難分難捨的兩人,在特洛伊和希臘的敵對立場下,被迫分離,成為希臘人質的剋瑞西達不敵時間與空間的距離,最後背叛瞭她與特洛伊羅斯的諾言,把自己交給瞭希臘英雄荻俄墨得斯。
在這個故事中,薄伽丘塑造齣癡情種「特洛伊羅斯」的形象,既多情又纔華洋溢,當是女人嚮往的愛人,無奈情勢發展詭變多樣,現實重於其他考量,對於一位美女子而言,愛情很重要,但是麵包與權力似乎更重要?
愛情13問 第1問.女子更愛兩男子中的哪一位?把自己的頭冠送給他的那個,還把頭冠的從他頭上摘下的那一個?(怎樣的行為錶示齣更多的愛意:送物品給情人?還是把對方的物品留在自己身邊?)
第2問.先跟乞丐老婦過生活,還是先跟年輕姑娘?(要先苦後甘,還是先甘後苦?世事難料,我們應該先享受。)
第3問.三個追求者,一個最英勇、一個最慷慨、一個最聰明,女子該選哪一個?(什麼是選擇對象最重要的評斷標準?)
第4問.丈夫、騎士情人、魔法師,誰的行為最慷慨?(怎樣的行為錶示齣最大的無私與慷慨?謳歌無私的愛=唯有做齣美德要求之外的善舉,纔可被稱為慷慨)
第5問.得不到情人眷顧的男人,和得到情人眷顧卻受到嫉妒占據的男人,誰更不幸?(論嫉妒)
第6問.要選擇走嚮男人獻媚的女人,還是選擇留在原地羞怯偷望的?(怎樣的行為錶示更大的愛意?)
第7問.愛情究竟是善還是惡?(我們是否應為快樂而愛?兼論愛情帶來的改變的力量:凶暴強悍的戰神變成謙和恭順的情郎V.S.與毀滅的力量:喪名失譽 )
第8問.一個男子應當選擇齣身、財富和地位都比他高的女子,還是都不如他的女子?
第9問.對年輕男人來說,處女、已婚女子和寡婦,愛上哪個更好?
第10問.怎樣的付齣纔更證明愛?(愛情可以這麼理性去判斷?愛真的可以藉由外在的事物、作為來判彆嗎?)
第11問.戀人齣現眼前(見與不見,哪一個更快樂)
第12問.一女子品嘗瞭愛情,愛著自己的戀人,但戀人不得不去流放,並再無返迴的希望;而命運從未允許另一女子與戀人品嘗愛的歡樂,這兩個女子哪一個更不幸?(嘗過愛情卻又失去,還是未曾嘗過愛情歡樂的,哪一個更不幸?)
第13問.高尚的情人,還是幸運的丈夫,後者重新獲得失去的妻子(他原以為她已死去),但她卻被情人從墳墓中救活,丈夫和情人誰更偉大?
愛情十三問 佳句選摘 1.無論男女,若是愛上瞭一個人,愛情的力量都必定會使他(她)最渴望去做使戀人最喜歡的事。
2.愛情應當總是帶來安寜和善意,而不該造成現在的爭執。
3.眼前的好事絕不應留到將來再去享受,而為瞭將來的好事也絕不該去忍受眼前的壞事,因為我們都知道,誰也不曉得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4.先苦後甜,天經地義。我們不該希冀不經磨難的安逸,況且那樣的安逸也毫無快樂可言。
5.愉快生活中最令人厭惡的事情,莫過於時刻都想著我們死後的屍體會腐爛。
6.隻要心中還記得死亡,我們在現世的事中便永遠品嘗不到歡樂。
7.上帝不允許人尚未旅行便覬覦安歇,不允許人不勞而先獲,不允許人不曆睏苦便獲得歡樂。
8.應選擇先享受各種現實快樂,再去應付隨後的現實苦惱,而不是相反。這是因為,擁有時間並能耐心等待者,無不寄望於時間。
9.倘若一個人曆盡瞭注定的磨難,命運女神便一定會施恩於他,我們便應當說,我們必須先去吃苦。但誰又能知道,忍受瞭眼前的苦惱,隨後到來的究竟是更大的苦惱,還是較好的運氣呢?
10.因為人皆會死,無一例外。
11.唯有做齣瞭美德要求之外的善舉,纔可被稱為真正的慷慨。
12.一個人若是有苦而無法言錶,那便苦上加苦瞭。
13.一旦心生猜疑,任何東西都無法驅走它。所以,隻要他的愛情還在持續,他便會始終心懷哀愁,永無寜日。
14.我堅信:有理由去嫉妒,這要比流著眼淚空懷渴望強得多。
15.頭腦能裝滿多少憂慮,便能裝滿多少悲哀。
16.嫉妒中包藏的害處,顯然大於愛情中包藏的害處,因為你心中若燃燒著愛火便不會去注意其他一切。而隻想得到你心愛姑娘的眷顧。得不到心上人的愛情,纔是讓你最痛苦的事情。
17.你也應拋棄心靈嬴弱者的悲嘆懊惱,還應當相信你堅定不移的愛情絕不會得不到相應的迴報。
18.無論是誰,心中有多少愛情,同樣就會有多少懼怕。
愛的摧殘 佳句選摘 1.倘若不嚮你,我又能嚮誰傾訴這一切?
2.我並不是說一切都會使我的雙眼感到如此悲傷,但我敢說:它們唯有朝一個方嚮觀望纔會如此傷懷,那便是當它們巡覽那些國度、群山與那一片天空的時候,因為我相信你正在那些地方,正在那片天空下麵。
3.強忍痛苦瀕臨於絕望的死亡,而倘若死亡來臨,我一定會無比珍視它。
4.我們都知道:一旦有瞭新鮮的事情,一個女人便會去告訴另一個知心的女人。
5.我若在剛剛感到這熊熊愛火時便死掉,那該有多好!
6.我們注定要用離彆之痛償還愛情的甜蜜。
7.歡樂之後若想得到更大的快樂,便必準備去忍受艱辛的摺磨。
8.唯有死亡纔能結束我的悲傷。
本書特色 1.歐洲中世紀最受吹捧的愛情宣言書。
2.「歐洲短篇小說之父」薄伽丘愛與愁的實錄。
3.個性解放,謳歌有血有肉的愛情,是兩部作品共同的思想內容。
4.《愛情十三問》二選一,兩難情境的巧妙設計,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開放性答案,充滿思辯的樂趣。
5.《愛情十三問》各方的答案反映瞭文藝復興早期義大利社會的愛情觀與道德觀,顯露人文主義思想的萌芽。
6.《十日談》的雛型:《愛情十三問》是薄伽丘於八年後所寫齣巨作《十日談》的雛型,在內容與形式能看齣兩部作品共同的思想內容。
7.澎湃激昂的文筆與癡情的騎士形象塑造,是訴苦,也是言情,是陷在情網的薄伽丘正在為陷在情網的戀人們解答愛情習題,全書間接為我們勾勒齣一位深情勇敢濃烈熱情而無懼世俗目光的薄伽丘形象。
8.取材自希臘羅馬神話故事:《愛的摧殘》取材於1287年被義大利人圭多收入在《特洛伊故事集》的特洛伊羅絲與剋瑞西達的傳說。
9.女性意識與女性對愛情的背叛:《愛的摧殘》為後世不少藝術傢提供瞭創作依據,如莎士比亞《特洛伊羅絲與剋瑞西達》、費茲傑羅《大亨小傳》皆是在錶現女性對於愛情的背叛。
10.在《薄伽丘論愛情》中分彆看見一代文豪在愛情創作中的的理性與感性。
穿越時空的愛戀:文藝復興的熾熱心跳 內容提要: 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和藝術領域中“愛”的主題變遷。我們將聚焦於但丁、彼特拉剋以及喬叟等文學巨匠的作品,剖析他們如何在中世紀神學框架與新興人文主義思潮的碰撞中,重新定義瞭愛情的內涵與錶達方式。全書分為四個部分,係統梳理瞭從柏拉圖式的精神愛戀到世俗、情欲的真實體驗的轉變,探討瞭愛情在社會結構、性彆角色以及個體精神世界中扮演的角色,並輔以大量中世紀晚期至文藝復興早期藝術作品的圖像分析,力求呈現一幅立體、豐滿的“愛之圖景”。 第一部分:從天堂之光到塵世之歌——中世紀的愛戀基石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中世紀早期,基督教神學如何將愛(Caritas)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即對上帝無條件的奉獻之愛。隨後,我們將詳細考察“宮廷之愛”(Courtly Love)的興起。這種新型的、高度儀式化的愛情模式,通常發生在貴族階層中,以騎士對無法企及的貴婦的無私奉獻為核心。它在形式上遵循著嚴格的規則,但在本質上,卻為世俗的情感錶達開闢瞭道路。 我們將深入分析托馬斯·阿奎那對情感與理性關係的哲學探討,以及這一思想如何間接影響瞭早期文學對愛欲的審視。重點將放在對“頌歌”和“戀歌”體裁的解構上,探究這些詩歌如何平衡宗教虔誠與凡人情感的張力。讀者將看到,盡管當時的文學創作深受教會教義約束,但愛情的“痛苦與狂喜”已經開始滲透到莊嚴的詩歌形式之中,預示著一次重大的文化轉嚮。 第二部分:彼特拉剋的革命:個體情感的浮現 彼特拉剋(Petrarch)被譽為人文主義的先驅之一,他的作品,特彆是對勞拉(Laura)的深情吟詠,標誌著文學敘事重心的一次決定性轉移。本部分將聚焦於《歌集》的結構與主題,探討彼特拉剋如何將傳統的“宮廷之愛”主題,轉化為對自身內心衝突、記憶和時間流逝的深刻內省。 我們分析彼特拉剋對“迴憶”的迷戀——他並非僅僅歌頌情人,更是在歌頌自己在愛中所體驗到的復雜情感光譜。這種對“自我”的關注,將愛情從一種社會規範,轉化為一種純粹的、深刻的個體精神體驗。我們將對比他與但丁在《新生》中對貝緹麗絲的描繪差異,明確指齣彼特拉剋如何將靈性升華(Dantean Elevation)的過程,轉變為一種更具人性、更貼近現實的、充滿矛盾的愛之錶達。此外,本章還會探討彼特拉剋體(Petrarchan Sonnet)如何因其精巧的結構,成為後世詩人錶達精確情感的黃金標準。 第三部分:從佛羅倫薩到巴黎——人文主義視域下的情欲與智慧 隨著文藝復興的深入,人文主義思潮帶來瞭對古典世界,尤其是對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思想的重新發掘。本部分考察瞭這種哲學迴歸如何影響瞭對“愛”的理解。我們不再僅僅將愛視為對美德的追求,而是開始正視其在生理和心理層麵的復雜性。 我們將探討佛羅倫薩新柏拉圖學派(Neoplatonism)對愛情觀的改造。馬西利奧·費奇諾等思想傢試圖調和古典哲學與基督教教義,提齣瞭“愛之階梯”的概念——即愛始於肉體之美,但必須通過智慧和道德的引導,最終達到對“至善”的領悟。這種觀點為文藝復興時期對肉體之美的贊頌提供瞭理論基礎,使得裸體藝術和對人類情欲的正麵描繪得以在藝術界占據重要地位。 同時,我們也將考察早期諷刺文學和喜劇對這一宏大敘事的反撥。例如,喬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對不同階層人物愛情觀的描繪,展現瞭愛情在世俗生活中所呈現齣的更粗糲、更具目的性的一麵,這與學院派對“完美之愛”的理想化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第四部分:藝術中的絮語——視覺語言對愛情的詮釋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轉嚮視覺藝術,分析文藝復興早期的繪畫和雕塑如何以非文字的方式,闡釋瞭前文探討的愛情觀念。我們將對比分析桑德羅·波提切利(Botticelli)畫作中的神話主題,如《維納斯的誕生》,探討其如何巧妙地融閤瞭異教神話中的情欲與新柏拉圖主義中的精神升華。維納斯形象的復興,代錶瞭對“自然之愛”和“人性之美”的肯定。 我們還將研究早期肖像畫中眼神和手勢的意義。在沒有直接文字說明的情況下,藝術傢如何通過對人物間距離、相互注視的方嚮,甚至服裝的細節處理,來暗示親密關係、傢庭聯盟或柏拉圖式的友誼。通過對提香、拉斐爾等大師作品的細緻入微的觀察,我們將理解文藝復興藝術傢如何將抽象的愛戀理論,轉化為可感、可觸摸的人類情感錶現。本書力求揭示,在那個思想劇烈變革的時代,“愛”不再是一個單一的、被定義的實體,而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被重新界定的文化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