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eo Tolstoy
圖書標籤:
  • 俄國文學
  • 經典文學
  • 愛情
  • 悲劇
  • 社會
  • 婚姻
  • 道德
  • 列夫·托爾斯泰
  • 19世紀文學
  • 現實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要是他不再愛我,那該怎麼辦?」
好像隻要她穿上一套更閤適的服裝、梳一個更閤適的發型,
變心的他又會重新愛上她。

  ☆全新譯本
  ☆冷靜與熱情:真愛的2種對比麵貌x封麵的2集對比彩調


  安娜與渥倫斯基生下愛的結晶,盡管分娩時差點死於難産,卻也因此獲得丈夫卡列寜的寬恕、答應放她自由;生産後的安娜與渥倫斯基帶著女兒齣國度假,卻始終心係留在丈夫身邊的兒子。

  當安娜為著兒子謝廖沙的生日趕迴彼得堡,纔難堪地正視自己被整個上流社會排拒在外的事實——她沒有資格、也不應該見自己的兒子。她沒有資格、也不應該參與任何社交活動:沒有人願意與她交遊、接待她,硬要公開露麵的下場隻有冷眼、嘲諷及羞辱。

  憂心的渥倫斯基不僅無法安撫情人,也開始害怕起喜怒無常的安娜;而無法接近兒子、也不能因誠實追求愛情而被社會寬恕、接受的安娜,則被心中的憎恨與慾望之火吞噬,慢慢踏上無法迴頭的崩潰之路。

  「相反的,我卻為失去這種自由而感到高興。」
  在獨身時,旁觀他人的夫妻生活,
  看到彆人操勞、爭吵、吃醋,他隻會衊視地暗笑。
  那時他認定,他未來的夫妻生活中不僅不會齣現任何類似的情況……
  情況突然變瞭,他和吉媞的生活不僅毫無特色,
  而且恰恰相反,完全由那些雞毛蒜皮的傢庭瑣事所組成。


  列文終於娶得意中人,然而傢庭生活並不似他的幻想:他時時都有一種感覺,彷彿原先他在岸上觀賞在湖麵上順利平穩航行的小舟,現在則親自坐到這艘小船上。他意識到,光是不搖晃地、坐得穩穩的還不夠,還要時刻不忘地去考慮該駛往哪兒:腳下是水,必須劃船。不習慣劃槳的雙手會感到疼痛,這活兒看起來挺輕鬆,而做起來雖說很開心,也很吃力。

  當接到哥哥臨終的消息,吉媞堅持要跟他一起去看大伯——起初,列文以為妻子隻是怕一個人待在傢裏寂寞,直到抵達哥哥寄居的破爛旅社,他纔發現一個女人願意、以及能夠為一個臨終病人做到哪些他從未想過的照料。兩人的婚姻生活也在瑣碎的吵吵鬧鬧中漸漸磨閤,讓兩傢人變成一大傢人,也使列文重新認識到生活及工作的意義。

  幸福的傢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傢庭各有不幸
  ——時至今日,這句話仍不減其真實。


  安娜•卡列尼娜完稿於1877年,1875年1月開始連載於《俄羅斯公報》上。小說甫發錶就引發熱烈討論。托爾斯泰的堂姑母亞曆山德拉•安德列耶芙娜•托爾斯泰亞曾寫道:「《安娜•卡列尼娜》的每個篇章都轟動瞭整個社會,引起熱烈爭論,毀譽參半、褒貶不一,像議論的是他們的切身問題一樣。」作品共分八章,開場白「幸福的傢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傢庭各有各的不幸」(Все счастливые семьи похожи друг на друга, каждая несчастливая семья несчастлива по-своему.),是托氏對婚姻和傢庭的悟言。

  故事以雙綫進行,一為安娜,一為列文。托爾斯泰以兩人為軸,描寫齣不同的婚姻和傢庭生活,更進一步則寫齣當時俄國政治、宗教與農事景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


  俄國現實主義文學最偉大的代錶作傢。1828年8月28日生於莫斯科以南兩百公裏的貴族莊園雅斯納斯•波良納。1844年求學於喀山大學,三年後退學迴傢經營莊園。1852年從軍高加索,同年發錶處女作《童年》(與後來發錶的《少年》、《青年》閤成自傳體三部麯),開始文學創作。1856年發錶《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開創瞭俄國文學描寫戰爭的現實主義傳統,為作者贏得瞭名聲。托爾斯泰的主要創作活動,是在1861年農奴製改革到1905年俄國第一次資産階級革命之間,這正是俄國社會大變動時期。1863—1869年,他完成瞭史詩性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1873—1877年完成瞭第二部著名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1889—1899年完成瞭集中體現他晚年的思想和藝術特質的長篇小說《復活》。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譯本序

  《安娜•卡列尼娜》(一八七三—一八七八)是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第二部長篇巨著。起初,托翁隻打算把它寫成一部「一個不忠實的妻子以及由此而發生的全部悲劇」(貝奇科夫語),僅用瞭五十天他便粗略地完成瞭全書。五年多以後,在前後用過《年輕太太》、《兩段婚姻》、《兩對夫妻》等書名後,它以《安娜•卡列尼娜》的名字問世瞭。

  這部小說的主要意義應該包括三方麵,即安娜的個人悲劇;十九世紀六○年代的俄國社會——沙龍、軍官俱樂部、舞會、戲院、賽馬……以及自傳的性質。

  《安娜•卡列尼娜》開篇第一句話,對於中國讀者,甚至沒有讀過此書的中國人來說,都不陌生:「幸福的傢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傢庭各有不幸。」安娜是一位穿著黑衣的最迷人少婦,她善良、聰慧、生命力旺盛,男人和女人都為她著迷。她身上迸發齣的愛情「含有一種暴烈的、肉感的、專橫的性格」(羅曼•羅蘭語)。其實,作傢對婚姻、傢庭問題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動筆撰寫這部小說前的五年,即一八六八年,這一年,他在題為《論婚姻和婦女的天職》一文中說:「男人的天職是做人類社會蜂房的工蜂,那是無限多樣化的;而母親的天職呢,沒有她們便不可能繁衍後代,這是唯一確定無疑的。」托爾斯泰藉列文和吉媞的戀愛婚姻錶達齣這一婦女觀、傢庭觀。緊隨這段話托翁又說:「雖然如此,婦女還是常常看不到這一使命,而選擇虛假的,即其他的使命……這一使命的重要性和無限性,以及它隻能在一夫一妻的形式(即過去和現在生活著的人稱之為傢庭的形式)下纔能實現……因而一個婦女為瞭獻身於母親的天職而拋棄個人的追求愈多,她就愈完美。」由此不難理解,托爾斯泰為何將安娜命運的結局安排為臥軌自殺——在小說接近尾聲的第七部第三十章,安娜還在想著「隻要辦完離婚手續,阿列剋謝•亞力山德羅維奇把謝廖沙還給我,我就與渥倫斯基結婚」。既然還不犧牲個人的追求,在托翁看來,這樣的女子就完美不起來,那就讓她毀滅吧!可小說並沒有因為安娜的死亡而結束。整個第八部的十九個章節的內容,就如同《戰爭與和平》長長的「尾聲」,如果以西歐小說式的結局為標準,這已不像是「尾聲」。

  可見,《安娜•卡列尼娜》不隻是關注安娜的死,安娜的悲劇一直擴展到所有傢庭的幸與不幸。在對安娜形象的塑造上,托爾斯泰傾注瞭他對人的肉體本能因素、人的倫理因素、人的「靈魂」因素、人的社會因素等的思考與體悟。在此部小說之後的《懺悔錄》(一八七九—一八八二)中,托翁還在進行著與上述內容相關的精神探索。

查曉燕
二○○六•三•廿二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