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死:可怕的掘墓人‧忘瞭他是誰(二版)

帝王之死:可怕的掘墓人‧忘瞭他是誰(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帝王
  • 死亡
  • 掘墓人
  • 懸疑
  • 推理
  • 犯罪
  • 小說
  • 二版
  • 人物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帝王之死》包括《可怕的掘墓人》和《忘瞭他是誰》兩部作品。

  一九八三年,柏楊在《美洲中國時報》寫讀史專欄「帝王之死」,結集而成二輯:《可怕的掘墓人》和《忘瞭他是誰》。

  第一集從黃帝時代到春鞦時期,介紹瞭伊祁放勛(堯帝)、姚重華(舜帝)、姒相和後羿、寒浞、姒孔申、姒履癸(桀帝)、子受辛(紂帝)、姬瑕(周昭王)、姬靖(周宣王)、姬宮涅(周幽王)、姬頹、姬帶、羋熊艱(杜敖)、羋熊惲(楚成王),柏楊不稱其「尊號」,皆直呼其名,但在每位帝王之前都做瞭一個小檔案,包括時代、王朝、綽號、在位、遭遇等五項,內文則大量使用古史文獻,夾敘夾議,說得我們如見其人,而各種敗亡之因果,亦昭然若揭瞭。

  第二集寫瞭十二位帝王,包括楚國的羋麇(郟敖);羋圍(楚靈王)、羋比(楚初王)、羋槐(楚懷王);趙國的趙雍(武靈王);宋國的宋偃(康王);燕國的姬噲和子之;齊國的田地(湣王)、田建;吳國的吳諸樊、吳餘祭等。時間從紀元前六世紀到三世紀,大約是春鞦後期到秦亡這段曆史時期。柏楊徹底發揮說書人的看傢本領,把曆史文獻中相關的材料,融裁活用,說的全都是現代人聽得懂的話。

  柏楊說:「嗚呼,暴君總以為酷刑和虐殺,可以根絕叛變造反,而暴君們卻往往死於叛變造反者之手。」但很少人能以史為鑑,就如同宮廷奪嫡之爭的戲碼不斷上演,連勛業彪炳的趙國武靈王(雍)皆毀於此,柏楊說「當君王的都有點怪」,「絕對權力使人絕對糊塗」,這樣的「君王論」發人深省。
塵封的檔案: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的暗流湧動 引言:煤煙與秘密交織的迷霧 倫敦,一八八八年。維多利亞女王的統治步入晚期,這座帝國的心髒在煤煙和蒸汽的驅動下轟鳴,同時也被無盡的階級鴻溝和潛伏的罪惡所腐蝕。霧氣不再僅僅是自然現象,它成為瞭掩蓋真相、滋養陰謀的完美屏障。在這個光影交錯的時代,傳統與現代的衝突達到瞭白熱化,舊有的秩序在地下被悄然侵蝕。 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那個被曆史學傢常常忽略的角落——那些徘徊於上流社會的浮華與貧民窟的絕望之間的灰色地帶。這不是一個關於宮廷秘聞或殖民擴張的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那些被主流曆史記錄遺忘的聲音、那些在社會夾縫中掙紮求生的普通人,以及他們所捲入的、足以動搖整個城市根基的微小而緻命的事件鏈。 第一章:格雷律師事務所的沉默 故事始於威斯敏斯特區一棟不起眼的辦公樓內。詹姆斯·格雷,一位以處理遺産和婚姻案件聞名的律師,正麵臨他職業生涯中最棘手的委托。委托人不是富有的貴族,而是一位名叫艾米莉亞·哈珀的年輕女子,她的父親,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傢,在一次聲稱是“意外”的私人探險中失蹤。 官方記錄將此定性為悲劇,但艾米莉亞堅信其中另有隱情。她帶來的證據極其微弱:一份被水浸泡的日記殘頁,上麵隻有幾個無法辨認的符號和一再齣現的詞匯——“深層結構”與“未命名的協議”。格雷律師敏銳地察覺到,這背後隱藏的不僅僅是個人恩怨,而可能涉及到當時倫敦新興的工業巨頭與知識精英之間那層薄如蟬翼的閤作關係。 格雷開始秘密調查。他發現地質學傢失蹤前,曾與幾傢與新近發現的地下礦藏勘探權相關的企業有過激烈的爭執。這些企業,以冷酷無情的商業手段著稱,它們的幕後推手似乎擁有超越法律約束的影響力。 第二章:泰晤士河畔的黑市交易 為瞭追蹤父親的最後蹤跡,艾米莉亞不得不深入倫敦的腹地——泰晤士河沿岸那些被碼頭工人的汗水和劣質朗姆酒味浸透的區域。在這裏,信息不再通過報紙傳播,而是通過特定的“中間人”在夜幕下交換。 她結識瞭“碼頭上的幽靈”,一位名叫塞拉斯的老水手。塞拉斯似乎對倫敦的每一條暗渠和每一條秘密隧道瞭如指掌。通過塞拉斯,艾米莉亞接觸到瞭一個活躍於河畔的黑市網絡,這個網絡不僅交易走私貨物,還涉及對政府文件的非法買賣和信息的竊取。 在這裏,她聽到瞭一個關於“夜鶯組織”的傳聞。據說,這個組織並非傳統的犯罪集團,而是一群掌握瞭某種能揭露社會上層醜聞的證據的專業人士。他們進行交易的貨幣不是英鎊,而是那些足以讓體麵人聲名狼藉的秘密。塞拉斯暗示,地質學傢失蹤可能與他無意中獲取瞭“夜鶯組織”交易的一份核心記錄有關。 第三章:科學的陰影與心靈的實驗 隨著調查的深入,格雷律師的注意力轉嚮瞭學術界。他發現,那位失蹤的地質學傢,除瞭對地質結構有深入研究外,晚年還涉足瞭當時新興的“心靈科學”領域——即對催眠、潛意識和“以太(Aether)”理論的研究。 格雷找到地質學傢在皇傢學會的競爭對手,一位名叫阿諾德·芬奇的心理學傢。芬奇錶麵光鮮亮麗,是貴族沙龍裏的座上賓,但他對“心靈力量”的癡迷已經越過瞭倫理的界限。芬奇堅信,通過特定的精神刺激,可以“重構”一個人的記憶和認知,從而達到對目標的絕對控製。 格雷和艾米莉亞冒著風險潛入芬奇位於布盧姆斯伯裏的私人實驗室。他們發現的不是普通的化學實驗器材,而是一係列令人不安的裝置:用於記錄腦電波的早期設備、裝有特殊草藥的玻璃容器,以及大量關於“記憶植入”的筆記。他們開始懷疑,地質學傢的失蹤,是否與他拒絕參與芬奇某些極端實驗有關,或者更糟,他是否成為瞭實驗的第一個犧牲品。 第四章:議會大廈下的竊竊私語 格雷律師意識到,這場陰謀的觸手已經伸到瞭政治核心。他利用自己處理遺産時建立的人脈,開始刺探議會中幾位支持新礦業開采法案的議員的動嚮。 他發現,新法案的通過,與地質學傢所發現的“深層結構”的保密性直接相關。如果這些信息公開,不僅會暴露某些重要的戰略資源分布,還會牽連到幾位內閣成員在早期投資中涉嫌的欺詐行為。 通過一位心存良知的政府檔案管理員的幫助,格雷獲得瞭一份僞造的“工程勘測報告”的草稿。這份報告顯然是用來誤導公眾和議會的,它故意誇大瞭某一特定地區的礦産價值,而忽略瞭其地質上的危險性——這恰恰是地質學傢一直在警告的。 最終的真相浮齣水麵:地質學傢的失蹤,是一個精心策劃的行動,目的是為瞭消除他作為唯一知道真實地質圖的人,從而確保那項有利可圖卻極其危險的法案能夠順利通過。他沒有被“殺死”,而是被轉移到瞭一個秘密的、與世隔絕的“研究機構”,他的知識和頭腦正在被那些幕後黑手用藥物和心理技術榨取。 結語:霧散後的冷光 詹姆斯·格雷和艾米莉亞·哈珀在最後一刻趕在議會投票前,將僞造報告的證據,以及芬奇的實驗記錄,匿名寄送給瞭《泰晤士報》最不羈的幾位專欄作傢。 一時間,倫敦的報紙為之嘩然。雖然那些真正的幕後大亨憑藉其權勢,逃脫瞭公開的審判,但醜聞像毒藤一樣蔓延開來,引發瞭一係列的內閣清洗和對心靈科學研究的嚴格審查。 地質學傢最終被營救齣來,但他的精神已受到不可逆轉的創傷,他無法完整地講述所發生的一切。這場勝利是苦澀的。它揭示瞭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光明外衣下,權力和科學是如何結閤起來,以極其隱蔽的方式操縱著整個社會的結構。 本書的結局並非大團圓,而是對那片籠罩著整個十九世紀末倫敦的、厚重且永不消散的道德迷霧的深刻反思。那些被掩蓋的真相,如同被深埋的礦石,總有一天會因為地殼的變動而被揭示齣來,帶著刺目的冷光。讀者將跟隨格雷律師的腳步,體驗那份在製度的壓迫下,尋求正義的艱辛與無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柏楊


  河南輝縣人。一九五○年起,以郭衣洞之名從事小說創作,為寫作生涯之始。一九六○年代用柏楊筆名為《自立晚報》及《公論報》撰寫雜文,揭露中國文化的病態與社會黑暗麵。一九六八年三月七日,以挑撥人民與政府間感情罪名被捕,至一九七七年四月一日始被釋放。齣獄後,續為《中國時報》及《颱灣時報》撰寫專欄,並曾赴多國發錶演講,引起強烈的迴響。其作品類型廣泛,含括小說、雜文、詩、報導文學、曆史著作、文學選集等,著作等身。
 
  1920 齣生
  1949 到颱灣
  1954 任職救國團
  1959 至《自立晚報》工作
  1960 開始以筆名「柏楊」於《自立晚報》撰寫「倚夢閑話」專欄,是為寫雜文之始
  1961 開始在《自立晚報》連載《異域》
  1962 在《公論報》闢「西窗隨筆」專欄
  1967 夏《中華日報》嚮美國金氏社訂購「大力水手」漫畫交給倪明華主編的傢庭版刊齣,由柏楊負責翻譯
  1968 1月2日《中華日報》刊齣將「fellows」譯為「全國軍民同胞們」等字樣的「大力水手」連環漫畫,成為十年牢獄的導火綫。
  1968 3月7日以挑撥人民與政府間感情罪名被捕
  1977 4月1日獲釋
  1977 7月9日在《中國時報》闢「柏楊專欄」,發錶十年被迫擱筆後的第一篇雜文〈牛仔褲和長頭發〉
  1977 12月獄中著作《中國帝王皇後親王公主世係錄》、《中國曆史年錶》齣版
  1978 2月4日與女詩人張香華結婚
  1979 1月獄中著作《中國人史綱》齣版
  1979 在《颱灣時報》寫「皇後之死」
  1981 接受新加坡《南洋商報》的邀請,至新加坡訪問,並至馬來西亞、香港。返颱後寫瞭一係列「新馬港之行」
  1982 1月柏楊詩抄》齣版
  1982 2月與夫人張香華訪問泰北金三角地區
  1982 5月 報導文學《金三角.邊區.荒城》齣版
  1983 開始著手寫《柏楊版資治通鑑》,9月第一冊《戰國時代》齣版
  1984 8-11月赴美國愛荷華參加為期三個月的國際作傢寫作計劃,並演講〈醜陋的中國人〉
  1985 8月《醜陋的中國人》齣版
  1985 《柏楊版資治通鑑》當選為全國最有價值和最暢銷書
  1985 《中國人史綱》被列為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十部書之一
  1988 9月與夫人張香華重返大陸
  1988 11月迴在河南老傢輝縣祭祖墳
  1989 5月《傢園》齣版;《傢園》日譯本進入日本暢銷書排行榜
  1990 1月參與國際特赦組織
  1990 7月《異域》改編為電影
  1990 10月至香港參加電影《異域》酒會及記者會
  1991 《解放日報》批判柏楊
  1991 《柏楊詩抄》英譯本獲國際桂冠詩人奬
  1993 《柏楊版資治通鑑》完工,遠流齣版公司定3月7日為「柏楊日」
  1994 被選為國際特赦組織颱灣分會創會會長,稍後更被選為榮譽會長
  1994 與十餘位社會菁英,成立「人權教育基金會」
  1994 10月獲「十大男人金像奬」
  1994 入院動心髒繞道手術
  1995 5月柏楊作東餐會上與周碧瑟教授訂下《迴憶錄》之約
  1995 獲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頒發「1994年度促進中國民主傑齣人士奬」
  1996 5月《柏楊迴憶錄》在遠流齣版公司齣版
  1997 颱灣文學年鑑列柏楊為「十位文學人」之一,《柏楊迴憶錄》為「十本文學書」之一
  1998 新觀念雜誌以柏楊為封麵人物,說明為「看過地獄迴來,仍然誠實」
  1998 天下雜誌評四百年來影響颱灣最大的兩百人中,柏楊專章
  1999 上海書城雜誌票選《醜陋的中國人》為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影響中國最大的二十本書之一
  1999 吉隆坡星洲日報票選柏楊為馬來西亞聯邦讀者最喜歡的十位外國作傢之一
  1999 香港亞洲週刊圈選《異域》為中國二十世紀一百年來,一百本重要小說之一
  1999 獲颱美基金會頒發「人纔成就奬」,柏楊是十年來唯一非颱籍人士
  1999 奔走多年,由人權教育基金會籌建的「綠島人權紀念碑」落成
  2000 3月《柏楊全集》開始齣版
  2001 獲第九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奬」
  2002 獲頒「行政院文化奬」
  2003 10月《柏楊全集》完工

圖書目錄

●《可怕的掘墓人》目錄

序/柏楊

引言
四個時代
有點邪門
王就是King
王不是King
 
伊祁放勛
雪白的羔羊
攀梯爬天
聖人不是聖人
吸塵器
孔丘熱情如火
天下大旱
又有大水
大悲慘時代
權力從指縫中溜走
鬥臭絕技
大屠殺之後
旅途‧囚房‧慘死
 
姚重華
傳奇人物
血海深仇
權力繼承鬥爭
誰是我的舅舅
「天下第一大孝」
逐父殺弟
政治意淫
「堯舜牌」
曆史重演
 
姒相‧後羿
勢利眼史觀
三年大空位
不得不跳
瓶頸危機
打獵打昏瞭頭
嚮東方逃亡
嚮更遠的東方逃亡
嫦娥和吳剛
殺人奪美
剁成肉醬
就在軍營處決
 
寒浞
帽‧鐵帽‧膩人
赤條條拖齣被窩
 
姒孔甲
深山遇到喜宴
龍在中央政府齣現
「你輸定啦!」
 
姒履癸
瑤颱宮龍心大悅
長夜宮與龐貝城
炮烙酷刑
殺關龍逢
天有二日
至死不悟
 
子受辛
掘墓人定律
象牙筷子
最長之夜
奪床鬥爭
一連串暴行
煮成肉羹
「二居心」法寶
火燒摘星樓
《伊裏亞特》
 
姬瑕
忽然禦駕親徵
第一個淹死的君王
 
姬靖
政治學二大定律
約瑟模式
付齣枉殺的代價

姬宮涅
兩條妖龍
龍涎奇蹟
殺戮和囚禁
疊並交同之境
狼來瞭
 
姬頹
 「為瞭國傢利益」
愛牛專傢
亂倫復亂倫
衛國政變
國王行業有危險性
人牛同殲
 
姬帶
奪嫡與反奪嫡
首止共定王儲
祕不發喪
幾乎血洗洛陽
蠻族美女介入
叔嫂通姦
惡棍們最大的法寶
劈死馬下

羋熊艱
奇異的姓
亂兵舉起鋼刀
 
羋熊惲
調整外交政策
兩霸第一迴閤
雷聲大‧雨點小
更大的絕招
姦及甥女
伏下被殺種子
誣殺鬥勃
突擊皇宮
 
●《忘瞭他是誰》目錄
 
序/柏楊
 
羋麇‧羋圍
陣前奪功
問病遽下毒手
目標直指慶封
流血政變
閨房佈下陷阱
崔杼滅門內鬥
又一次血腥屠殺
政治意淫
天下第一號凶險
扒灰模式
迴光返照
餓得栽倒在地
上吊?勒斃?
 
羋比
挑擔的小鬼
倉皇刎頸
 
羋槐
閤縱與連橫
遠因──一場冤獄
張儀傳奇遭遇
斜鋒相對大戰略
無法使豬清醒
天下第一大謊
大軍兩次潰敗
贓官是敵人的王牌
武關之會
肉票逃亡
詩人之死

趙雍
一代人傑
貨真價實的崇洋
建立新軍
大辯論(上)
大辯論(下)
深入秦廷虎穴 
夢中美女──吳娃
權力使人糊塗
餓死沙丘宮
 
宋偃
希特勒前身
嬴偃後身
「萬歲」這玩藝
青陵颱上
相思樹起源
滅國大戰
禦頭懸掛高竿
 
姬噌‧子之
糊塗蛋也可以改變世界
跟太後上瞭床
銀子說話
太子起兵反抗
上吊和淩遲
 
田地
韆裏馬骨
黃金颱
英明領導之下
五國聯軍
架子奇大
冥頑不靈
從座位上被摔下來
剝皮‧抽筋‧慘叫三日
禍根在於傲慢
 
田建
花園私訂終身
君王後解玉連環
聰明和智慧是兩迴事
韆古榜樣
 
吳諸樊
傳位的疑問
水流韆年歸大海
天下第一美女
 
吳餘祭
螳螂與黃雀
俘虜的反撲

圖書序言

●《可怕的掘墓人》

  
  夫帝王之死,不比你我小民之死,而帝王復又死於非命,那就更他媽的嚴重。你我小民死啦,就是死啦,即令被人在黑巷子裏暗下毒手,或「被一位年輕丈夫一槍打死」,報紙上能刊齣「無名男屍」新聞,就很體麵矣。而帝王也者,如果也上演這種節目,恐怕就勢如山崩,絲毫不爽的引起百韆萬人頭落地。所以,帝王死於非命,不僅關係他一個人,也關係百韆萬人,甚至關係他身傢所係的王朝或政權。
  
  小民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一旦得罪瞭尾大不掉之輩,就人人得而「誅」之。帝王老爺不然,他們像一個嚴重的傳染病患者,生活在刀槍劍戟構成的嚴密保護罩之下,不要說照他禦肚上捅刀子,縱是見他一麵,都難如上天。結果竟然勢同豬狗,被殺被宰,其中一定有非凡的奧祕。這奧祕探討起來也稀鬆平常,蓋任何人都沒有力量乾掉一個帝王,有力量乾掉帝王的,隻有帝王自己,也隻有他纔有資格充當可怕的掘墓人──掘他自己性命的墓,掘他自己王朝政權的墓,和掘百韆萬彆人的墓。當他閣下掘得起勁時,興高采烈,意氣軒昂,誰都阻擋不住。膽敢有人阻擋,勸他兩句,諫他兩聲:「老哥,彆掘啦!」景觀可是大銀幕的,他會立刻翻臉,口中唸唸有詞,嗖的一聲,鐵帽祭齣。於是,忠臣義士,入獄的入獄,殺頭的殺頭。
  
  在政治掛帥下,中國史書成為詐欺大本營。遇到帝王老爺們哎喲哎喲,端不起嘴臉,栽倒在地時,總是「諱」個沒完。或語焉不詳,或根本成瞭沒嘴葫蘆,把人氣得吐血。嗚呼,要想中國現代化成功,第一件事應該是砸碎政治掛帥的枷鎖,先使史蹟顯示齣來真正麵目。這是一個開端,用它訓練我們的思考,思考他為啥有那麼一天,思考他為啥恐懼大傢知道真相?柏楊先生隻希望藉著不斷的報導,使漿糊的一代早日死光,下一代起,將是思考的一代。孫觀漢先生曰:「尊重事實。」中國人必須有能力、有膽量說真心話、說老實話,洗清塗抹在事實頭上身上的任何東西,不管它是汙垢,或是脂粉。
  
  因之,當設在紐約的《中國時報.美洲版》,要我寫稿時,我就大喜以應。最初每天一韆字,後來自動膨脹,每天一韆五百字。寫著寫著,三個月下來,已寫瞭十萬字左右,時間從紀元前二十四世紀到紀元前七世紀──黃帝王朝到春鞦時代,可齣版一集矣。讀者老爺真是三生有幸,可以看到史蹟真相。如果換瞭從前,作者不是坐牢,就是屠滅三族,我固然倒楣,貴閣下也就沒有這份福氣。念及至此,你如果再不猛買,還有天理良心,國法人情乎哉。
  
  是為序。

柏楊 一九八三年五月十二日於颱北
 
●《忘瞭他是誰》


  《帝王之死》剛寫滿三個月,齣版瞭第一集,政治氣象忽然「小浪轉大浪」。有一天,黃道吉日,紐約《中國時報.美洲版》颱北編輯部美麗的編輯老奶陳文茜女士,禦駕親臨柏府,吼曰:「好老頭,教你寫稿,不過恤老憐貧,賞你一碗飯吃罷瞭,怎敢藉古諷今?現在有人告你,你要聽真,從今天起,一刀兩斷。這是剩下來的你的臭文,拿去拿去,你可把我害苦啦。」刷的一聲,扔瞭一地,我一麵揀一麵請她稍坐獻茶,企圖用馬屁功軟化她鐵石心腸,她卻不理,跺腳而去。
 
  我老人傢自一九七七年從火燒島監獄榮歸,迄今六年,敝大作還是第一次受到腰斬。嗟夫,國內根本看不到禁止進口的《中國時報.美洲版》,這正說明海外文化大亨的神經末梢,似乎更凶。好吧,兵來將擋,水來土屯,既不準報紙刊我的敝大作,我就關著房門,埋頭猛寫。匆匆又是三個月,殘稿加上猛寫的成績,再成一冊,直接送給齣版社,第二集遂轟然問世。如果風雲仍緊,「大浪轉巨浪」,咱們就到此為止,沒第三集啦。如果風和日麗,我就繼續口吐真言,三集四集,直寫到最後一位死於非命的真龍,纔功德圓滿。
 
  是為序。
 
柏楊 一九八三年七月一日於颱北
 
引言
 
  ▓四個時代
  
  中國曆史,可分為四個時代,曰:神話時代、傳說時代、半信史時代、信史時代。
  
  每個民族都有關於開天闢地的神話,中國人的神話是:一個沒有人知道從哪裏來的盤古先生,忽然大怒,巨斧一劈,宇宙被攔腰劈開,清清上昇者為天,濁濁下降者為地,而他閣下,就是中國人的祖先。
  
  神話時代當然雲天霧地,信口開河。話說:盤古先生翹瞭辮子之後,「三皇」齣焉。「皇」就是神,神就是「皇」。有天皇、有地皇、有人皇,他們的壽命教人張口結舌。蓋不活則已,一活就以一萬年為單位。不過史書上的話好像嘴裏塞滿瞭乾屎橛,有點口齒不清,並沒有肯定的說他們「活」一萬年,而隻含糊的說「有天下」一萬年。「有天下」可以解釋為他們自身當頭目,一當就是一萬年,也可以解釋為他這個部落組成的中央政府,控製全國一萬年。反正他們既然是神,當然花樣百齣,怎麼解釋都行。「三皇」瞭賬,「五氏」順序登場,曰: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氏」的意義已不再是神,而是部落,五位先生的神性隨著時間而遞減。可是,遞減雖然遞減,卻沒有完全泯滅,所以仍屬半仙之體──像神農氏,他閣下遍嘗百草,竟然沒有中毒。
  
  神話時代過去後,接著是傳說時代,曆史從天上返迴人間,神性已衰退殆盡,人性栩栩如生。中國的傳說時代,就是黃帝王朝(黃帝王朝這個名稱,可是我閣下給他起的,隻是為瞭總括方便,並非彆有居心,請勿扣帽),擁有七個頭目:姬軒轅、姬己摯、姬顓頊、姬、姬摯、伊祁放勛、姚重華,至少其中三位的名字響叮當和叮當響,受過小學堂教育的中國人,或對中國文化稍微有點深入接觸的洋大人,提起該三位的尊姓大名──姬軒轅、伊祁放勛,和姚重華,無不如雷貫耳。而就在這個傳說時代──自紀元前二十七世紀到紀元前二十三世紀,五百年間,他們不再稱「皇」稱「氏」,而改稱「帝」。「帝」是純人性的,不要說不能開天闢地,連壽命也納入正軌,以黃帝姬軒轅先生之尊,也不過活瞭一百零一歲。
  
  七位頭目相互間的關係,十分散漫,這不能怪史書糊塗,他們既然是傳說時代的産物,當然無法如數傢珍,有個大緻的輪廓,已經難能可貴矣。從《史記》上可看齣來,用那麼一星點的資料,來填補五百年漫長時光,也隻有司馬遷先生這位中國史學之父,有此功力。
 
  ▓有點邪門
  
  盤古先生明明是中國人的祖先,史書俱在,白紙印黑字。可是中國同胞似乎不買他閣下的賬,反而一口咬定祖先是黃帝姬軒轅先生,拍胸脯曰:「俺可是黃帝子孫。」把盤古先生一腳踢到陰山背後。盤古先生既沒有為當時新開的世界帶來災難,也沒有做過使後世臉上濛羞的糗事,卻落得如此下場,教人百思不得其解。
  
  ──中國人除瞭一口咬定黃帝姬軒轅先生是祖先外,有時候還來個三級跳,一口咬定被稱為炎帝的神農氏先生,也是祖先。問題是,姬軒轅先生和神農氏先生之間,根本沒有血緣關係,不但沒有血緣關係,而且兩大部落,還一直纏鬥不休,直到紀元前二十七世紀末葉,神農氏先生的八世孫榆罔先生,纔罩不住,被姬軒轅強大的有熊兵團,打得落花流水。最後在阪泉(河南省扶溝縣)作最後決鬥,三戰三敗,徹底瓦解。榆罔先生的下落,史書沒有交代,可能逃之夭夭,再不敢露麵,也可能一塊石頭砸下去,腦漿迸裂。那時候似乎仍在石器時代,大刀長槍還沒有齣籠。
  
  ──中國同胞把這兩位風馬牛不相及的頭目,硬認作祖先,自稱為「炎黃子孫」。嗚呼,自稱為「黃帝子孫」,還可原諒;自稱為「炎黃子孫」,就有點邪門,使人有一種「老爹何其多」之感。其中道理如何,有考據癖的朋友,應該考據考據,查查民族的根,究在何處。
  
  ──考據這玩藝,在中國曆史上佔重要地位。自從十七世紀清王朝屢次大興文字獄,殺人如麻,血流成河之後,文化人心膽俱裂。寫吧,隨時有被乾掉的危險;不寫吧,文化人除瞭寫之外,還能乾啥?不但心癢,手也很癢;韆挑萬選,終於發現鑽到故紙堆裏最為安全。三百年來,東抄抄、西抄抄、左引證、右引證,遂自誇為史學的主流。於是,隻要抄得多,引得廣,就能把人唬得心服口服,認為這纔是天下第一等學問。
  
  ──我們並不是看不起考據,但專門搞考據的卻隻能算二流貨色,隻會在資料裏翻觔鬥打滾。沒有一個曆史學傢不懂考據,蓋考據就是判斷史料真僞。可是僅隻搞考據,卻並不是史學。猶如僅隻會挖散兵坑,不見得會指揮大軍作戰一樣。
  
  好啦,拉得太遠,快拉到外太空啦。撥轉馬頭,迴到本題。中國同胞所以拒絕盤古先生當老祖宗,可能因為盤古先生在民間傳說中齣現得較晚之故。大概三世紀前後,他閣下纔冒齣來。而此時,「黃帝」姬軒轅先生,在曆史上留名已久矣。盤古先生以後起之秀,要爬到前人頭上,雖然用盡瞭吃奶力氣,仍不能佔絕對優勢。
 
  ▓王就是King
  
  傳說時代過去後,到瞭紀元前二十二世紀,中國進入半信史時代。
  
  半信史時代,並非是所有的史跡,絕對的一半可信,一半不可信,而隻是說有些史跡確實可信。這個時代約有一韆四百年,包括夏王朝、商王朝,以及周王朝初期,也就是史書上所稱的「三代」──三個古色古香的王朝。在這三個古色古香的王朝之中,夏商兩個王朝,繼承黃帝王朝的稱呼,頭目仍叫「帝」,不過另外創造瞭一些花草,那就是頭目死後,再給他一個特彆的稱呼,也就是「廟號」和「尊號」。蓋死鬼頭目一旦埋葬在荒郊野外,那時候既沒有汽車火車,甚至連個腳踏車摩托車也沒有,全靠兩條腿走路,實在地角天涯。為瞭投機取巧,聰明的聖人發明瞭廟祭之舉,就在城市之中,給死鬼頭目蓋上一座大廟──大廟不叫大廟,而叫太廟,以示與普通大廟不同;裏麵擺上死鬼頭目的木刻牌位,過年過節或其他祭祀的大日子,就不必忽咚忽咚跑到野外;隻兩步路就到瞭該廟,生死兩利,皆大歡喜。可是,死鬼頭目越來越多,太廟像春雨後的狗屎苔一樣,林林總總。如果不加以特彆標幟,就分不清誰是張三,誰是李四,誰是王二麻子矣。於是乎,到瞭紀元前十三世紀的商王朝第二十三任帝子武丁先生挺屍之後,就在他的太廟門框上,掛起「高宗」招牌。這是一個創舉,不久就像痲瘋病一樣,猛烈的傳染起來,成為中國帝王政治下,死鬼頭目們的特徵之一。拜讀中國所有史書,除瞭我老人傢柏楊先生的《中國人史綱》外,無不被這種無聊的「廟號」和周王朝興起的「尊號」,纍得鼻涕橫流,而這都是半信史時代種下的禍根。
  
  另一項變異,發生在紀元前十二世紀末期,那時候周王朝興起,頭目不再稱「帝」,改稱為「王」。周王朝的「王」,官文書正式用語是「天王」,也就是「國王」。天王、國王,英文裏的King也。本書《帝王之死》中的「王」,就是指這一類的「王」。
  
  信史時代起自紀元前八世紀七○年代‧前七二二年,中國曆史開始有正式的文字記載,從那一年起,直到今天,發生的大事,或被認為是大事的小事,一樁樁,一件件,都寫在竹簡上或白紙上。所謂「信史」,並不保證字字都可信。政治掛帥傳統下,謊話多如驢毛。我們隻是說,從那一年起,中國曆史已有文字記載。
 
  ▓王不是King
  
  信史時代最早的一項改變,發生在紀元前三世紀七○年代‧前二二一年,秦王國國王嬴政先生,統一中國,忽然發現「皇」「氏」「王」「帝」等單音單字,不足以顯示他閣下的蓋世武功。就重新設計,另行開張,自稱「皇帝」。這是「皇」「帝」二字第一次結閤,也是從此之後再不分離的結閤。「王」的關係位置,也跟著有新的詮釋。
  
  第一、當中國分裂,獨立政權紛紛崛起之際,誰也不服誰,誰也管不瞭誰,互相間打得天昏地暗。獨立政權的頭目,各以勢力的強弱大小,來決定自己的頭銜。兵強將廣的,仍以「帝國」的「皇帝」自居;瞧瞧自己的攤子沒啥瞭不起的,隻好委屈求全,自甘墮落的當「王國」的「國王」,以示距皇帝寶座,還差一截。像大分裂時代的晉帝國焉,北魏帝國焉,頭目都稱皇帝,乃屬自命不凡之輩;西秦王國焉,北涼王國焉,則侷促一隅,頭目自顧形慚,姑且稱「王」自娛。不過,雖然侷促一隅,自顧形慚,他們可是自己當傢作主,不聽彆人吆喝,所以仍然是King。
  
  第二、當中國統一,隻有一個中央政府時,頭目都繼承嬴政先生的一套,一律「皇帝」無誤,沒有一個例外。此時的「王」,便非昔時的「王」。有「國王」焉,封建采邑的頭目也。有「親王」焉,皇傢血統,皇帝的伯叔子侄也。有「封王」焉,與皇傢血統無關,跟皇帝也不同姓,靠著對國傢的貢獻,或靠著對皇帝的馬屁功,博得高位的人物也。這三種「王」,可不是King,隻不過一個爵位罷瞭。在本書中,沒他們的份。
  
  從黃帝姬軒轅先生起,到最末一個帝王愛新覺羅溥儀先生──這個可憐的傢夥止,也就是從紀元前二六九八年,到紀元後一九四五年止,共四六四三年間。中國共齣現瞭八十三個像樣的或不像樣的,長命的或短命的王朝。也共有五五九個像樣的或不像樣的,長命的或短命的帝王,包括三九七個「帝」「皇帝」,和一六二個「國王」King。這個數字是柏楊先生努力坐牢時,專心統計齣來的。不過我並不堅持,如果有算術考過第一名的朋友,能夠重新算上一算,那纔是定論。在這五五九個稱帝稱王的頭目之中,粗略的估計,約有三分之一左右,死於非命。不是因疾病的緣故,在床上斷瞭尊氣;而是被絞死,被餓死,肚子上被戳個洞,等等手法,一命歸陰。很少頭目在慘死時候,仍能保持他們活著時的威儀。大多數都如豬如狗,醜態畢露。我們就針對這三分之一左右的帝王,一一研究,尋覓他們死於非命的來龍去脈,探討所以死於非命的的前因後果,看看其中真相。嗚呼,每一樁凶殺案都是一幕悲劇;而把帝王乾掉的凶殺,除瞭是一幕悲劇,還是一首悲歌。它包涵瞭太多的音符,人性的和獸性的,人權的和官權的,智慧的和愚昧的,供人沉思。
  
  現在,我們從被稱為「堯帝」的伊祁放勛開始。

●《可怕的掘墓人》提要
 
  一九八三年,柏楊在《美洲中國時報》寫讀史專欄「帝王之死」,結集的第一本書便是《可怕的掘墓人》。
 
  所謂「掘墓人」,柏楊在本書的〈序〉裏說:「有力量乾掉帝王的,隻有帝王自己,也隻有他纔有資格充當可怕的掘墓人──掘他自己性命的墓,掘他自己王朝政權的墓,和掘百韆萬彆人的墓。」
 
  專欄首四篇閤成本書的〈引言〉,維持柏楊一貫的史觀及筆調,大體交代此一係列寫作的用意,特彆說明他想探索帝王之死於非命的前因後果。這裏麵最有趣的是柏楊提齣炎(帝)、黃(帝)被中國人認為是他們的祖先,此事「有點邪門」;而所謂的「王」就是英文的King,本書將從被稱為「堯帝」的伊祁放勛開始談起,他們都是曾經擁有權位,最後卻不得善終的「王」。
 
  第一集從黃帝時代到春鞦時期,介紹瞭伊祁放勛(堯帝)、姚重華(舜帝)、姒相和後羿、寒浞、姒孔申、姒履癸(桀帝)、子受辛(紂帝)、姬瑕(周昭王)、姬靖(周宣王)、姬宮涅(周幽王)、姬頹、姬帶、熊艱(杜敖)、熊惲(楚成王),柏楊不稱其「尊號」,皆直呼其名,但在每位帝王之前都做瞭一個小檔案,包括時代、王朝、綽號、在位、遭遇等五項,內文則大量使用古史文獻,夾敘夾議,說得我們如見其人,而各種敗亡之因果,亦昭然若揭瞭。
 
●《忘瞭他是誰》提要
 
  「帝王之死」第二集寫瞭十二位帝王,包括楚國的?麇(郟敖);?圍(楚靈王)、?比(楚初王)、?槐(楚懷王);趙國的趙雍(武靈王);宋國的宋偃(康王);燕國的姬噲和子之;齊國的田地(湣王)、田建;吳國的吳諸樊、吳餘祭等。時間從紀元前六世紀到三世紀,大約是春鞦後期到秦亡這段曆史時期。
 
  柏楊徹底發揮說書人的看傢本領,把曆史文獻中相關的材料,融裁活用,說的全都是現代人聽得懂的話,譬如說楚靈王?圍謀殺國君(他的侄子)取而代之,並追殺其餘,在國際間大動乾戈,橫行霸道,成為標準的暴君,卒自縊於昔時罪臣之子的農莊之傢,柏楊敘其來龍去脈,又插入靈王淩遲、誅殺齊國大夫慶封亂政,以及崔杼弒君之後被慶封滿門屠殺之故實,扣人心弦。
 
  柏楊說:「嗚呼,暴君總以為酷刑和虐殺,可以根絕叛變造反,而暴君們卻往往死於叛變造反者之手。」但很少人能以史為鑑,就如同宮廷奪嫡之爭的戲碼不斷上演,連勛業彪炳的趙國武靈王(雍)皆毀於此,柏楊說「當君王的都有點怪」,「絕對權力使人絕對糊塗」,這樣的「君王論」發人深省。

圖書試讀

伊祁放勛
 
伊祁放勛
時代  紀元前二十四世紀四○年代─紀元前二十三世紀四○年代
王朝  黃帝王朝第六任帝
綽號  堯帝
在位  一百年(前二三五七─前二二五八)
遭遇  囚死
 
▓雪白的羔羊
   
傳說時代的黃帝王朝,是一個奇異的政治結構。雖然它隻是一個傳說時代,可是後世白紙寫黑字,追述上古的這些傳說,卻咬定牙關,言之確鑿。像王朝的開山老祖黃帝姬軒轅先生,雖然身屬人體,卻有觀世音菩薩和赤腳大仙的神通,不但推翻瞭「五氏」中最後一「氏」神農氏先生子孫政權,還跟當時最強大的敵人、苗族蚩尤部落對抗。蚩尤部落的巫法師,口中唸唸有詞,立刻大霧迷茫,姬軒轅先生就發明指南車,一場大戰下來,把蚩尤先生捉住,砍下尊頭,從此奠定瞭王朝的基礎,並被中華民族尊為祖先。
   
──盤古先生固然被一棒揮齣界外,就是姬軒轅先生的列祖列宗,也被一棒揮齣界外,好像姬軒轅先生跟孫悟空先生一樣,都是從石頭縫裏跳齣來的。看情形,盤古類似耶和華,而姬軒轅類似亞伯拉罕。隻是盤古先生運氣較差,屁股沒坐上「上帝」寶座。
   
黃帝王朝共有七個君王,都有血緣關係,第一任君王黃帝姬軒轅先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第二任君王姬己摯,是姬軒轅先生的兒子。第三任君王姬顓頊,是姬軒轅先生的孫子。第四任君王姬,是姬軒轅先生的曾孫。第五任君王姬摯,是姬軒轅先生的重孫。
   
上述五位頭目,除瞭姬軒轅先生威不可當外──數年之前,颱北齣現瞭軒轅教,姬軒轅先生除瞭扮演亞伯拉罕角色,也扮演耶穌角色。其他四位老哥,實在沒啥,一個比一個沒沒無聞,曆史上毫無地位。一直等到紀元前二三五七年,第六任君王堯帝伊祁放勛先生登場,接著第七任君王舜帝姚重華先生登場,纔忽然間鑼鼓喧天,大鬧特鬧。所謂大鬧特鬧,一方麵是他們在當時的政治舞颱上親身鬧;一方麵是後世儒傢係統史學傢替他們鬧。政治舞颱上鬧,我們馬上就要揭起濛頭紗,讓讀者老爺瞧瞧真實麵目。至於儒傢係統史學傢鬧,情節離奇,他們把這兩位頭目在位期間(前二三五七─前二二○八)的日子,一百五十年間,稱為「堯天舜日」「堯舜時代」,把他們兩位美化得像兩隻雪白的小綿羊。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帝王之死”和“可怕的掘墓人”這兩個詞組,瞬間就能勾起讀者的好奇心。我在書店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就被它的封麵設計和這個名字給吸引住瞭。它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又帶有一絲神秘和驚悚的色彩。光是書名就充滿瞭故事性,讓人忍不住想知道,這位“可怕的掘墓人”究竟是誰?他又做瞭什麼與“帝王之死”相關的事情?而且,他“忘瞭他是誰”這一點,更是增加瞭懸念,似乎預示著一段充滿謎團和探索的旅程。這本書的書名讓人聯想到宏大的曆史背景,可能涉及到權力鬥爭、陰謀暗算,甚至是超自然的元素。這種復雜性讓人期待,它究竟是會帶我們走進一段撲朔迷離的宮廷秘史,還是一場關於身份認同的深刻探討?“二版”的標識也說明瞭這本書的受歡迎程度,肯定經過瞭時間的沉澱和讀者的檢驗,這讓我對它的內容更加充滿信心,相信它一定有其獨特的價值和魅力,值得深入品讀。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無疑是一種極具藝術感的懸念設置。 “帝王之死”四個字,就已經預示著一個重大的事件,可能是曆史的轉摺點,也可能是某個時代落幕的標誌。緊隨其後的“可怕的掘墓人”,則立刻將視角拉近,聚焦於一個具體的、帶有某種禁忌意味的角色。這個角色的齣現,不僅僅是事件的參與者,更可能是一個關鍵的推動者,甚至是一個解開謎團的鑰匙。然而,最令人玩味的是“忘瞭他是誰”這句,它為整個故事增添瞭極強的個人衝突和內在張力。一個“可怕的掘墓人”,一個與“帝王之死”緊密相關的人物,卻喪失瞭自我認知,這該是多麼諷刺和悲涼的境遇?這樣的設定,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閱讀欲望,想要知道他為何會忘記,他的遺忘是否是他人所為,以及他最終是否能找迴失去的記憶,並因此揭開“帝王之死”背後的真相。這本書名仿佛在邀請讀者參與一場智力博弈,一同挖掘被遺忘的曆史與人性。

评分

當我在書架上瞥見這本《帝王之死:可怕的掘墓人‧忘瞭他是誰(二版)》時,我的目光瞬間被吸引住瞭。這個書名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標簽,它更像是一個精心布置的舞颱,為即將展開的故事奠定瞭基調。 “帝王之死”這四個字,自帶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和權力漩渦的暗示,它預示著一個重大的曆史事件,一個時代的轉摺,或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宮廷鬥爭。緊隨其後的“可怕的掘墓人”則巧妙地將敘事焦點轉移到一位神秘的角色身上,這個詞組立刻勾勒齣一個充滿未知和潛在危險的形象。掘墓人,本就與死亡和秘密息息相關,而“可怕”二字則進一步加深瞭這種神秘與不安。最讓我好奇的是“忘瞭他是誰”的補充,它為這個角色增添瞭強烈的個人悲劇色彩和身份認同的迷茫。一個與“帝王之死”如此關鍵的人物,卻喪失瞭自我,這其中蘊含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真相和命運的跌宕?這個書名組閤在一起,給我一種強烈的預感,這本書將會是一部融閤瞭曆史、懸疑、驚悚,甚至可能帶有一些哲學思考的作品,讓我躍躍欲試,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拿到這本書,首先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包裝和字體設計。裝幀十分精美,紙質也很有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這在如今快餐文化的時代,算是一份難得的誠意。書名本身就有一種史詩般的氣勢,但又不像純粹的曆史著作那樣嚴肅刻闆,反而帶著一絲詭譎的氣息。尤其是“可怕的掘墓人”這個意象,非常生動,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些古老傳說和民間故事的畫麵。而“忘瞭他是誰”更是為整個故事濛上瞭一層迷霧,讓人不禁猜測,這是否是一個關於失憶、遺忘與追尋自我的故事?或者,這是否與某個曆史人物的真實經曆有所關聯?僅僅是書名,就已經搭建起瞭一個足夠寬廣的想象空間,讓讀者在翻開第一頁之前,就已經開始瞭自己的解讀和預設。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滿足我對這種類型故事的期待,能夠帶來一次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閱讀體驗,讓我沉浸其中,與書中的角色一同經曆一場未知的旅程。

评分

讀到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閃過無數畫麵。 “帝王之死”,這本身就包含瞭太多可以想象的戲劇性——權力更迭、陰謀詭計、曆史的塵埃,甚至是大自然的預兆。它給人一種宏大敘事的感覺,一個時代的終結,或是一個王朝的崩塌。但緊接著的“可怕的掘墓人”,卻把這種宏大敘事一下子拉到瞭一個非常具體、甚至有些陰森的層麵。掘墓人,常常與死亡、墓穴、以及那些被埋葬的秘密聯係在一起,而“可怕”二字,更是為這個角色增添瞭一層威脅感和神秘感。最後,“忘瞭他是誰”的加入,則讓整個故事變得更加復雜和令人捉摸不透。一個與帝王之死有著如此密切聯係的人物,竟然失去瞭自己的身份,這本身就充滿瞭巨大的衝突和悲劇色彩。這究竟是命運的捉弄,還是精心策劃的局?這本書名就如同一個精巧的謎語,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想知道這位神秘的掘墓人,以及他身上隱藏的關於帝王之死的秘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