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讀本

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讀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明清史
  • 曆史
  • 文化
  • 社會
  • 性史
  • 暗黑史
  • 性文化
  • 曆史研究
  • 社會文化
  • 性與權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後宮太可怕!?
一起翻齣宮牆,遊曆更奇異的常民國度。
 
  勇戰火砲的赤裸女體;讓人又愛又怕的五通淫神;糾葛迷離的清代姦情……
  每個故事都令你張口結舌!

  《島嶼浮世繪》作者蔣竹山最新力作!

  本書透過陰門陣、過癩、身體書寫、五通神、宗教器物與舶來品、性、纏足、瓷器、茶葉等九篇故事,書寫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的明清中國曆史,反映史傢從經世濟民轉嚮聲色犬馬的視角,所著重的不再是教科書常提到的政治社會變動,而是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性、婦女、身體、物的課題貫穿全書,既微觀,也宏觀。不僅呈現明清社會的感官世界,也凸顯全球視野下的中西物質文化交流特色。
 
  扣除後宮甄嬛傳、故宮博物館、八國聯軍大轟炸⋯⋯
  你對明清印象還剩多少?
  陰門陣PK五通神,
  身體書寫混戰過癩病,
  宗教器物與舶來品有何瓜葛?
  性和纏足如何難分難捨?
  茶葉、瓷器、煙草與白銀帶來的全球大掠奪……
 
  暗黑、荒謬、失控,
  物件堆疊、人聲雜遝,
  帶你跳進明清中國的瘋狂感官世界。
 
  關於明清的性彆、身體與社會,
  不看這本書,
  你怎會知道曆史超乎你想像的有趣。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明清時期社會風貌、權力運作與文化變遷的深度曆史讀本的簡介: 《風雲際會:明清權力、社會與日常生活圖景》 一個關於轉摺、衝突與重塑的時代史詩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深入明清兩朝三百餘年的曆史長河,超越傳統上對宮廷秘辛或重大戰爭的敘事框架,專注於剖析這一曆史時期在權力結構、社會組織、經濟轉型以及日常文化生活中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復雜張力。我們聚焦於“微觀曆史”的視角,試圖從細微之處洞察宏大曆史的脈絡,重構一個立體、鮮活且充滿矛盾的舊時代圖景。 第一部:帝國的中樞與邊緣:權力的流動與製衡 明清兩朝的統治模式,既繼承瞭深厚的中華帝國傳統,又在應對邊疆壓力與內部秩序維護的過程中,發展齣獨特的治理技術。本書的開篇將集中探討這種“兩重性”的權力結構。 1. 廷議的藝術與內廷的陰影: 重點分析瞭明代的內閣製度如何與宦官勢力進行周鏇,以及清代軍機處如何在危機管理中取代傳統決策中樞的機製。我們不滿足於描述“誰在當權”,而是深入探究“權力是如何運作的”。例如,通過對奏摺的分析,展示皇帝的批紅與士大夫的撰擬之間微妙的權力製衡;通過對地方大員的任命與考核製度,解析中央集權在實際執行中齣現的彈性與妥協。 2. 宗藩與帝國: 明代宗藩製度對國傢財政與社會穩定的深遠影響是本書一個重要的分析點。我們將考察藩王在地方上的實際權力邊界,以及他們與士紳階層之間的利益衝突。而清代對“八旗”的收編與管理,則展示瞭徵服者如何逐漸融入並改造自身以適應中央集權的需求。這種對“特殊群體”的製度化處理,是理解明清社會穩定性的關鍵。 3. 律法與治理的實踐: 詳細審視《大明律》和《大清律例》的修訂與施行。本書特彆關注法律在具體個案中的應用,例如,在涉及族權、姻親關係和商業糾紛時,官方律法如何與地方習慣法(如宗族條例、鄉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治理並非一刀切的鐵腕,而是一個充滿地方性適應的動態過程。 第二部:士紳的崛起與社會重構 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結構經曆瞭深刻的流動性變化。科舉製度的成熟、商品經濟的發展,共同催生瞭一個強大且具有社會動員能力的“士紳”階層。 1. 儒學與社會資本: 分析理學(尤其是心學)在明中後期對知識分子群體心態的影響。士紳不僅是文化精英,更是地方上的實際管理者、慈善事業的組織者和公共事務的仲裁者。我們通過分析地方誌中的捐助記錄和族譜中的傢訓,來描繪士紳如何利用其文化資本構建地方秩序。 2. 商業革命與鄉紳的轉型: 商品經濟的繁榮,特彆是江南地區絲綢、茶葉等高附加值産業的發展,如何改變瞭傳統士紳的經濟基礎。本書探討瞭“士商”現象的興起,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投資、聯姻等方式,模糊瞭傳統上對“文”與“利”的界限。 3. 宗族網絡的韌性與邊界: 宗族製度在明清時期達到瞭其組織力的巔峰。我們考察瞭宗族祠堂的職能——從祭祀場所到族田管理,再到內部糾紛的解決機構。同時,本書也審視瞭在人口流動加劇的背景下,宗族網絡在維護血緣紐帶與應對外部衝擊時的韌性與局限性。 第三部:市井煙火與文化滲透 明清時期不僅是政治和經濟的劇變期,更是大眾文化與審美趣味形成的關鍵階段。本書深入考察瞭城市化進程中,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1. 城市生活的劇場化: 以江南的市鎮和北京、廣州等大都市為案例,描繪瞭專業化商業的興起(如行會、茶館、戲園)。我們將分析市民階層如何通過消費文化——從精美的瓷器、小說、戲麯到日益精緻的飲食——來構建其身份認同。 2. 知識的普及與通俗文化: 探討雕版印刷術的普及對知識傳播的影響。坊間流行的話本、纔子佳人小說、甚至民間信仰的印刷品,是如何超越瞭官方對文化的壟斷,塑造瞭更廣泛民眾的認知圖景。我們關注那些遊走於正統與邊緣之間的文化形式,如說書藝人的影響力。 3. 女性的可見性與傢庭秩序: 剖析明清時期禮教對女性生活的嚴格規範,但同時也要看到女性在傢庭經濟決策、生育傳承和日常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實際權力。通過解讀閨閣詩集、誥命、地方訴訟記錄,我們可以看到女性主體意識的萌芽,以及她們在傳統傢庭結構中的復雜生存策略。 結論:一個麵嚮現代的王朝體係 明清兩朝在麵對內部的人口壓力、外部的全球貿易衝擊以及技術的挑戰時,展現齣極強的適應性與復雜性。本書的結論部分將總結這些內部的張力如何共同塑造瞭一個既輝煌又充滿內在矛盾的帝國體係,並為其最終的衰落和嚮現代世界的過渡埋下瞭深刻的伏筆。通過對權力、社會和日常生活的細緻梳理,讀者將獲得一個更具厚度、更少臉譜化的明清曆史認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蔣竹山


  國立清華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兼任人文社會學院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主持熱門網站「新文化史部落格」及臉書粉絲專頁「颱灣曆史評論」,並擔任蔚藍文化「大眾史叢書」主編。著有《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五南,2012)、《島嶼浮世繪:日治颱灣的大眾生活》(蔚藍文化,2014)、《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産、消費與醫療》(浙江大學齣版社,2015)。目前除瞭在進行東亞生活史四部麯的書寫外,另執行的研究計畫有「《燕行錄》裏的中朝醫藥交流」及「味素的全球史」。

圖書目錄

導言:從經世濟民到聲色犬馬
 
壹.陰門陣:明清抗砲之術
陰門陣是明清時期齣現的一種以裸體對抗火砲的陣法,不僅齣現在筆記或正史中,就連作傢魯迅都聽她的奶媽說過而寫在其作品裏。
 
貳.過癩:明清中國有關痲瘋病的社會想像
不探討明清痲瘋病的疾病本身及真實麵貌,而關注疾病的再現與隱喻,透過明清時期的小說與筆記等文本,說明明清有哪些有關痲瘋病的社會想像。
 
參.身體書寫:晚明祁彪佳傢族的疾病與醫療
聚焦明代士人祁彪佳傢族的醫療活動,嘗試從日記中病人的觀點,亦即祁彪佳與江南醫生的互動,來描繪晚明江南傢族的醫病關係。
 
肆.五通神:清初巡撫湯斌禁「淫祀」
江南五通神的形象常被形容為既能輸送金銀,使人緻富;卻又性好女色,降人禍福的「邪神」。這種使人又愛又怕的神格特質,引起清初巡撫湯斌的關注,上任後立即採取大規模的查禁行動。
 
伍.宗教器物與舶來品:晚清駐藏大臣有泰的拉薩行
晚清駐藏大臣有泰的日記可視為晚清拉薩城市生活史的微觀縮影。透過這部日記,我們見到他在這座高原上的宗教聖殿裏,不僅感受到宗教的精神體驗,也接觸到大量的西方舶來品。
 
陸.性:「姦」的社會文化史
繼研究中國古代性與社會享譽學界的荷蘭漢學傢高羅佩後,美國學者蘇成捷從社會史的角度將十八世紀中國的性、法律與社會的關係,透過法律檔案作瞭最詳細的分析。
 
柒.纏足:「金蓮崇拜」文化的再思考
高彥頤教授「非典型纏足」的最新研究,意欲能不以嘲諷手法寫一部纏足史,跳脫曆來有關纏足的研究都是「反纏足」的曆史。她認為纏足的敘事並不單一,而是有各種可能!
 
捌.瓷器、煙草與白銀:物的全球史
十七世紀,歐洲人前僕後繼找尋通往中國之路,這熱情影響瞭整個曆史進程。這也就是《維梅爾的帽子》書中,為何即便乍看與中國無關的故事,背後都藏有中國因素的緣故。簡單來說,中國富裕的魅力,籠罩並吸引瞭十七世紀的世界。
 
玖.茶葉:植物獵人羅伯.福鈞的中國探查之旅
十九世紀中葉,中英兩大帝國因罌粟及茶掀起戰爭,緻使版圖巨變。英國試圖取得頂級茶樹的健康標本,及中國流傳韆年的製茶知識。這任務得交給植物獵人、園藝傢、竊賊、間諜,他是「羅伯.福鈞」。
 
附錄:明清文化史研究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導言

從經世濟民到聲色犬馬

 
  聲色犬馬的曆史

  曾有學者提到,當代颱灣明清史研究的走嚮可以簡單用幾個字形容,即所謂:「從經世濟民到聲色犬馬」,此話一點都不誇張。這種轉變可以視為是當代史學的「文化轉嚮」,研究者對於社會文化的課題特彆關注。

  這種轉嚮多少與國際學界的研究趨勢有關。二十世紀的歐美史學發展有兩次重大轉變,一是自六○年代以來的社會史挑戰瞭傳統史學,逐漸成為曆史學研究的主流。到瞭八○年代,「新文化史」取代「社會史」成為學界寵兒。為瞭要和十九世紀末的布剋哈特(Jacob Burckhart)的古典文化史作區彆,一九八九年,美國史傢林‧亨特(Lynn Hunt)在《新文化史》(The New Cultural History),首次將這種史學研究類型稱為「新文化史」。

  英國文化史傢彼得‧柏剋(Peter Burke)曾提道:「新文化史的史傢們大多認為,個人是曆史的主體,而非客體,他們至少在日常生活或長時段裏影響曆史的發展。新文化史的最新發展方嚮是在文化裏包含瞭政治、飲食、服裝、日常語言、身體等主題。法國年鑑學派第四代史傢羅傑‧夏蒂埃(Roger Chartier)則從上層文化/下層文化、生産/消費、真實/虛構三方麵,來明確定義傳統社會史與新文化史的區彆,直指當代西方史學研究的特色是「從文化的社會史轉變為有關社會的文化史」。

  然而上述現象大多發展於一九八○至二○○○這二十年間,史學界對於近十年的新文化史的發展則關注較少。例如美國學界近來的發展,就已經有很大的轉變。Lawrence B. Glickman在曾指齣,新文化史已經在美國獲得空前的勝利。從一九八○至一九九○年代是「新文化史」興起的時代。到瞭二○○一年,James Vernon已經宣稱「我們現在都是文化史傢」。這同時也顯示齣在文化史拔得頭籌的同時,曾經具有獨特性的文化史開始在邁嚮新世紀時,其形象卻越來越模糊。

  在中國史方麵,近來羅威廉(William T. Rowe)所寫的一本清史新書《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China’s Last Empire),也指齣美國的清史研究目前當傢的是「新清史學派」,研究取嚮就是新文化史走嚮,同時也可稱為「內亞轉嚮」或「中亞轉嚮」,研究的主題已經由以往的社會史時代的下層民眾轉變至研究宮廷。
 
  明清史的文化轉嚮

  在明清史方麵,學者研究的課題也開始轉嚮,涵蓋有以下主題:「物質與消費」、「傳播與公眾社會」、「商業與文化」、「身體、醫療與社會」、「城市、空間與日常生活」、「族群、認同與國傢」、「感官與飲食文化」、「性彆與社會」、「文化相遇」、「政治文化」、「思想與文化」、「旅遊與書寫」、「法律文化」、「娛樂與大眾生活」、「雅俗與士庶文化」、「視覺與圖像」、「信仰、宗教與社會」、「環境與社會」、及「記憶與曆史」。

  雖然這些研究提供我們對明清史有新一層的認識,但大多屬於專精的學術研究,離讀者仍有段距離。對這些主題感興趣的朋友,在進入明清的身體與物的感官世界之前,有個觀念必須先認識,那就是全球史與物質文化的視角。

  在上個世紀,講到明清史的著名史傢,不外乎黃仁宇及史景遷。然而,近十年來,最常被提到的大概就屬蔔正民(Timothy Brook)。這不是偶然,而是反映時代的趨勢。近來的明清史,最受重視的兩個領域不外乎是跨文化交流及物質文化。其中,得以聯係二者的視角就是全球視野,而這位老兄的作品正好就有這樣的特色。有句話最能呈現這方麵的研究成果,那就是:「明朝時期的世界中心是中國,而不是歐洲」。
 
  全球視野下的明清中國

  然而,這種觀念的轉變,若要說其源頭,當然不得不提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那本於二○○○年得到美國曆史學會費正清奬的重要著作《大分流》,這本書跳脫以往的歐洲中心論,不再以西方的擴張為分析的視角。他主張一八○○年之前,中國與歐洲基本上在經濟發展的方嚮是大緻相同的,此後,纔有瞭分流。最主要的關鍵,不在於以往的技術的創新論點上,而是一種偶然性的因素,也就是所謂的地理上的好運帶來的能源革命,以及海外人力資源的特權。這種論點,著實影響蔔正民寫《縱樂的睏惑》、《維梅爾的帽子》,甚至近來的《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
對於這種世界史的動嚮與明清的關係,白銀的故事相當重要。我們或許可以模仿《國傢為什麼失敗》的作者批評《槍砲、病菌與鋼鐵》作者賈德‧戴濛(Jared Diamond)一樣,說齣「笨蛋,關鍵在白銀。」的確,此後的明清曆史的確與白銀有密切關聯。

  主導這場曆史變遷的就是在明中葉以後成為民間主要流通貨幣的白銀。缺少白銀,十六世紀後期及十七世紀初期中國商品的全球齣口就不可能齣現。

  中國與歐洲的需求,創造齣白銀的大量流通,從而促使日本和南美成為兩大供應來源。十七世紀的全球經濟,基本上是圍繞著這個供需結構而形成。到瞭明中後期,白銀已經是通行全國,位居貨幣流通的主導地位。當明代的白銀儲存量與開採量不足以應付民間日益擴大的白銀需求時,海外的資源自然成為探尋的焦點。此時,舊的對外貿易模式——朝貢貿易已不能滿足國內需要,私人海外貿易蓬勃發展,直接刺激瞭日本銀礦的開採。在此同時,葡萄牙人於一五四○年代到達日本,他們發現中日間的絲銀貿易可以獲得巨大利潤,遂開始積極扮演中介的角色,並將貿易範圍擴大至歐洲。

  西班牙人到亞洲後,也發現瞭這項商機。一五七○年代起,西班牙大量開採他們在南美洲波多西(Potosi)的銀礦,再經由墨西哥的阿加普科(Acapulco)轉運至他們在菲律賓馬尼拉的基地,以購買中國齣口到此地的商品。其中,絲綢與瓷器是最主要輸齣至歐洲的商品。其中,有些白銀是經由葡萄牙人之手,經由澳門流入中國。

  因而,白銀的故事將我們對於明清的曆史,拉大到全球史的脈絡下來觀看,唯有如此,纔能看到明清曆史各種變化的發展特色。有關這點,我們不妨可以找齣包樂史的名著《看得見的城市:全球史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他不僅引領我們看到這些白銀流通帶來的影響,更將三座城市的曆史與當時的跨國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聯係在一起。
 
  物質打造的明清史

  另外一種視野是物質文化的取嚮。

  李孝悌在他所編的《中國的城市生活》書序〈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課題〉中明白提到:「物質文化的研究,是一個已經被提上議程,卻有待進一步研究的課題。在這一方麵,對中古時期的椅子、茶,以及明清時期的流行服飾、轎子等細微之物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這其中關於服飾與交通工具的研究,其實和海峽兩岸學者對十六世紀初葉之後,商品經濟的勃興所造城的社會風氣及物質生活的改變所作的大量研究,有極密切的關係」。舉凡逸樂、宗教與士人生活、士庶文化、城市生活、商人的文化、微觀曆史、傳統與現代都是當前明清史學者關注焦點,例如有巫仁恕的服飾、交通研究,邱仲麟的冰、水、煤炭及花卉研究、賴惠敏的毛皮與洋貨研究。在參考上述成果的同時,李孝悌的提醒相當中肯,他認為,像轎子、椅子、服飾及遊具等玩物或小道,該進一步思考如何讓這些瑣碎之物與大的曆史及社會脈絡産生關連。

  在這波研究趨勢下,二○○六年,《新史學》主編邱澎生則規劃「物質文化專號」,其中有兩個方嚮值得我們思考。第一,物質文化作為一種特彆的視角,協助研究者不斷的創新與深化自身所處的研究傳統;第二,這些研究是更有自覺的跨學科研究。 二○○七年,巫仁恕的《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有兩大主軸,一是嘗試把近代早期中國的消費史,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下,觀察晚明時期的重要性;另外是探討士大夫的消費文化,採用文化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重新觀察晚明士大夫的消費文化。

  在醫療史領域上,我們也可以見到商業的需求如何驅使著曆史的發展。近來的西方醫療史強調藥物的流通研究,尤其是會特彆放在商業的脈絡去思考問題。Harold Cook在〈全球醫學史會是什麼樣子?〉一文曾提齣類似的看法。他認為如果我們藉鑑全球史研究的一些方法,或許我們會開始思考應該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醫源史這個課題。他認為關於植物學和醫學的資料,以及針灸醫術,都像商品一樣,也會沿著貿易路綫從亞洲傳入歐洲。通過貿易公司和傳教機構促使人員、技術、訊息、商品甚至疾病的相互流通,這充分說明物、商業與全球史的重要性。全球史的視野不僅讓我們開始留意那些距離遙遠的人們是如何相聯係的,也提醒我們注意小區域的人們在不同文化與語言的條件下是如何相互影響。
 
  我的研究取嚮

  我的曆來研究,大緻也可以放在文化史與全球史交替的脈絡來看。

  尤其是前幾年的東亞人蔘的研究及近來味素的全球史研究。我從碩士時代的五通神到博士時的東北人蔘研究,基本上就是這種趨勢轉變的最好寫照。還記得大學時代的最後一年,颱灣的史學界正麵臨從社會經濟史轉到新社會史的階段,當時的重要推手,就是曾任教育部長的杜正勝教授,一九九一年,我每週從政大騎著機車,越過萬芳社區到公館颱大聽他的社會史課程。此後我接觸的曆史研究多是他所主張的要做個有血有肉而不是隻有樹枝骨乾的曆史。

  到瞭清華,那些年影響最深遠的一本書是至今尚未有譯本的《明清時期的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85)論文集,透過梁其姿教授的書評,這書開啓我對明清社會文化史的興趣。此後,在梁老師的指導下,開始關注地方官、士紳與民間信仰的互動,因而有瞭五通神的研究。博士時,轉而朝嚮醫療史,開始從身體史的角度研究醫療,於是有瞭痲瘋女、陰門陣及祁彪佳日記的研究。有一段時間,我甚至想做明清身體史的研究,但最終研究的是物的曆史,也就是東北人蔘的曆史。
 
  暗黑明清史書寫

  本書的九篇文章,許多修改我自一九九○年代以來所寫的明清文化史論文,不論是專論或書評書介,多少反映齣這二十年來明清史研究從社會文化史發展到全球史的走嚮,我所切入的重點是物、身體與社會文化的關聯。這些文章的故事似乎不屬於傳統的明清政治史或製度史的敘事框架,談的多與明清的感官世界有關,有裸體抗砲、過癩習俗、士人的身體書寫、五通淫神、官員的拉薩之旅、清代姦情的社會文化史、纏足的修正史、物的十七世紀流通、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看完這九篇文章,宛如進入一場明清的感官世界之旅,或者說是一場「暗黑世界之旅」,這裏頭「暗黑、荒謬、失控,物件堆疊、人聲雜遝」。
 
  身體與明清社會文化

  這些故事大緻可分為兩類:「身體與明清社會文化」及「物與明清社會文化」。

  身體方麵,陰門陣談的是明清時期齣現的一種裸體對抗火砲的陣法,不僅齣現在筆記或正史中,就連大名鼎鼎的魯迅,對這種故事,都聽她的奶媽說過而寫在其作品裏。痲瘋女的故事不在探討明清痲瘋病的疾病本身及真實麵貌,更關注疾病的再現與隱喻,主要透過明清時期的一些小說與筆記等文本,書寫明清有哪些有關痲瘋病的社會想像,這些社會想像是如何建構齣來的?如何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實際操作與處置措施?與痲瘋病患者的社會處境有何關聯?

  身體書寫的故事則焦點集中在明代士人祁彪佳傢族的醫療活動,嘗試從日記中病人的觀點,亦即祁彪佳與江南醫生的互動,來描繪晚明江南傢族的醫病關係。五通神的故事裏,我們看到江南五通神的形象常被形容為既能輸送金銀,使人緻富;卻又性好女色,降人禍福的「邪神」。這種使人又愛又怕的神格特質,引起清初巡輔湯斌的關注,上任後即針對江南的五通神信仰採取大規模的查禁行動。當「正氣」官員對上五通「邪神」,誰輸誰贏,吸引曆來眾多江南文人筆記及官方檔案記錄者的目光。

  以研究中國古代性與社會享譽學界的荷蘭漢學傢高羅佩(R.H.Van Gulik),在他那本被列為研究中國古代房中術的經典著作──《中國古代房內考》中提到,隨著明帝國的崩潰,這些情慾男女的尋歡作樂便銷聲匿跡,歡樂的氣氛隨之煙消雲散,性則成為一種負擔,而非享樂。受到高羅佩的啓發,美國學者蘇成捷(Matthew H. Sommer),持續探討帝製晚期中國對性的管製的社會麵與法律麵問題,特彆是清代司法與審判機構的實際運作。Sommer從社會史的角度將十八世紀中國的性、法律與社會的關係,透過法律檔案作瞭最詳細的分析。

  纏足故事說的是高彥頤教授「非典型纏足」的最新研究。高彥頤的用意是希望不以嘲諷手法寫一部纏足史,意思是說曆來有關纏足的研究都是反纏足的曆史。在這些著作之中,有相當比例的焦點是聚集在反纏足運動的成就之上,或者從反纏足的爭論轉移至前近代婦女的遭遇。她認為纏足的敘事不隻一個,而是有很多個。
 
  物與明清社會文化

  另一類,物與社會文化方麵:我談到瞭晚清駐藏大臣有泰在拉薩的感官之旅、物質打造的世界史及植物獵人福鈞的中國探查之旅。

  晚清駐藏大臣有泰的日記相當有意思,我在偶然的機會中,在圖書館發現這部日記。日記裏除瞭有晚清官員對政治及外交的詳細記事之外,也有許多和日常生活有關的劄記。這部日記可視為是晚清拉薩城市生活史的縮影。透過這部日記,我們見到的一位晚清駐藏大臣,如何在拉薩這樣一座高原上的宗教聖殿,不僅感受到宗教的精神體驗,也接觸到大量的西方舶來品。

  蔔正民的《維梅爾的帽子》則是我近年來最喜歡的大眾史學讀物,因此每到各地演講,我一定介紹給社會大眾認識這本書,尤其是針對高中老師時,會特彆強調不要再隻跟學生說要讀《萬曆十五年》,更要介紹這本全球史好書給學生認識。一本書用七張圖像講十七世紀的全球貿易故事,這功力隻有蔔正民做得到。最近他的功力更上一層樓,新書《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用一張十七世紀中國人畫的南中國海地圖,就寫瞭一本書。

  在這個時代,一本書要吸引讀者,不僅要有好的題材,還要會說大眾感興趣的故事。在過往,我們隻知有史景遷、蔔正民、《太平天國之鞦》的普拉特(Stephen R. Platt)、《決戰熱蘭遮》的歐陽泰(Tonio Andrade),現在又多瞭一位寫手,莎拉.羅斯(Sarah Rose)也有這樣的好本事。

  本書最後一章談的就是Rose的好書《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透過她的敘事筆法,我們的確看到一幅茶葉如何改變中英財富版圖的有趣圖像。她在一開始的前言,就抓住瞭我們的目光。她寫道:「現在,英人活動範圍不再侷限於中國最南岸,而是能深入産茶與製茶區。若想在印度製茶,英國必須取得頂級茶樹的健康標本、數以韆計的種子,及中國知名茶廠流傳韆年的知識。這項任務得交給植物獵人、園藝傢、竊賊、間諜。英國需要的人,名為羅伯.福鈞」

  當然,這九篇文章無法涵蓋明清時期的物、身體與社會文化的所有麵嚮。讀者若有進一步的興趣,可以參考本書的附錄「明清文化史研究參考書目」,這些論著提供我們更多閱讀明清史的不同視角,有城市文化、旅遊空間、消費、士庶關係、曆史記憶、圖像研究等等。然而,書目的整理永遠跟不上研究的腳步,像是「域外看中國」的領域就相當不足,有關這點,我希望日後能在下一部計畫中的著作《明清文化史研究指南》中增補一切缺漏。

圖書試讀

一、陰門陣:明清抗砲之術
 
魯迅的抗砲奶媽
 
(保姆)……說道:「像你似的小孩子,長毛也要擄的,擄去做小長毛。還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擄。」
 
(魯迅)「那麼,你是不要緊的。」我以為她一定是最安全瞭,既不做門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況且頸子上還有許多炙瘡疤。
 
「哪裏的話?」她嚴肅地說。「我們就沒有用麼?我們亦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牆上,外麵的大砲就放不齣來,再要放,就炸瞭。」
 
這是一段魯迅小時候與其保姆阿長的對話,其中「長毛」泛指洪秀全的太平軍及一般的土匪。文中描述清末太平天國之亂時,阿長被太平軍叫去裸身站在城牆上抵禦清軍。原本魯迅以為他的保姆隻有滿肚子的煩人禮節,卻不料她還有如此偉大的抗砲神力,從此對她産生特彆的敬意。
 
類似太平軍這種以婦女裸身方式對抗大砲的方式,明末以來有專門的稱法——「陰門陣」。此陣法的記載,大緻可上溯至明朝末年。荷蘭漢學傢高羅佩(R.H.van Gulik)在《中國古代房內考》就曾提到此種現象:「十七世紀早期,殘暴的軍閥張獻忠,作為當時為四川省的主要軍事統治者,曾將被屠殺的裸體女屍暴露於被圍攻的城外,想用它産生魔力,防止守城者的砲火。」高羅佩的說法來自一九五九年美國研究明末反亂的學者James Parsons的研究,這種以婦女裸身抗砲的例子,在明末之後不僅有增多的趨勢;而且對此現象的描述更為詳細,「厭砲」、「陰門陣」等詞匯屢見於後來的戰事資料。
 
本文所謂的「厭砲」則指與火砲有關的厭勝法術「陰門陣」,它不僅可抗砲,還可以助砲。「厭」有鎮壓、鎮服、壓抑及禳除之意,意思是以強力鎮壓、逼迫、排除某種東西,使其屈服而取勝。嚴格來說,所謂的「厭勝」之術,並非單指特定法術,而是強製性法術的通稱。依道教史學者林富士的看法,其施行的目的可概略分為疾病、水災、火災、生育、權位、戰爭及謀殺七種。陰門陣可視為戰爭類的其中一項。
 
相較於中國,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也有類似例子,但內容與意涵都和陰門陣不同。一份法國報紙漫畫裏,描繪著法國貴婦裸露下體及臀部以及雅各賓黨(Jacobins)手執象徵男性性器官的臘腸與奧地利軍隊對峙的場景,史傢認為這幅漫畫錶達瞭男性對當時的政治及女性角色轉變的焦慮與恐懼。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段評價(對社會學、人類學有興趣,關注文化變遷的讀者)** 這本讀物,提供瞭一個極具顛覆性的視角來審視明清社會。它不僅僅是關於曆史事件的堆砌,更是一次深入的社會文化人類學式的考察。作者通過對一些“非主流”的社會現象進行細緻的描繪和分析,揭示瞭隱藏在錶麵之下的權力結構、社會規範以及個體在其中的生存策略。它挑戰瞭我們對那個時代“秩序井然”的刻闆印象,讓我們看到社會運轉的另一麵——那些在夾縫中求生存、在規則邊緣試探的真實寫照。書中對一些文化符號、民間習俗以及社會心態的解讀,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它們視為“奇談怪論”,而是嘗試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下去理解,從而揭示齣更深層次的社會意義。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的演進,往往是多種力量相互博弈、相互妥協的結果,而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和現象,往往也蘊含著解構和重塑曆史的力量。它拓展瞭我理解社會運作的維度,也讓我對曆史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第一段評價(偏嚮曆史愛好者,強調細節和考據)**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在平靜的曆史長河中投入瞭一顆重磅炸彈,讓許多人猝不及防。作為一名長期浸淫明清史的愛好者,我一直覺得市麵上關於那個時代的讀物,要麼過於宏大敘事,要麼流於通俗獵奇,真正能觸及肌理、挖掘深層文化和社會現象的著作少之又少。而這本書,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不像那些堆砌史料的學術專著那樣晦澀難懂,卻又遠比那些淺嘗輒止的通俗讀物來得有深度。作者在字裏行間展現齣的嚴謹態度,對史料的細緻梳理和解讀,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真實、更立體、甚至更令人驚訝的明清。那些被曆史的塵埃掩蓋的細節,那些隱藏在正史字縫裏的“潛規則”,那些在文人墨客筆下諱莫如深的角落,都在作者的筆下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敏感話題時的審慎和專業,他並沒有一味地渲染和煽情,而是嘗試從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觀念、經濟狀況等多個角度去解釋現象的成因,給讀者提供一個更全麵的認知框架。讀這本書,與其說是在閱讀曆史,不如說是在和曆史對話,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讓你仿佛穿越時空,親眼見證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

评分

**第三段評價(偏嚮對曆史不熟悉,但對人文社科感興趣的讀者)** 這是一本極其“不正經”的曆史書,卻又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讀物。我承認,我之前對明清史並沒有太深的瞭解,對曆史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教科書的層麵。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吸引瞭我。它沒有像枯燥的史書那樣羅列年代和事件,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帶我走進瞭那個遙遠的時代。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甚至有些幽默感。但是,韆萬不要被它輕鬆的外錶所迷惑,這本書的內核卻非常硬核。它所揭示的許多社會現象,雖然發生在幾百年前,但其中蘊含的關於權力、欲望、人性以及社會規則的探討,在今天看來依然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另一麵,一個充滿矛盾、復雜和不確定性的真實世界。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明清那個時代有瞭新的認識,更對人性的普遍性和社會的運行規律有瞭更深的理解。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否也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潛流”。

评分

**第四段評價(文學性較強的讀者,注重敘事和文筆)** 這本書的文筆,可以用“辛辣而精準”來形容。作者駕馭文字的能力極強,他能在冷靜客觀的敘述中,注入一股股直擊人心的力量。那些被曆史風塵掩埋的真相,被他用一種極具張力的筆觸重新呈現。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曆史普及讀物,更像是一部充滿張力的曆史偵探小說。他抽絲剝繭,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搜尋齣那些被忽略的蛛絲馬跡,然後用邏輯和推理,構建齣令人信服的敘事。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經曆一次智力上的冒險。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人物塑造時的功力,他沒有將人物簡單地臉譜化,而是深入挖掘其內心的掙紮、動機的復雜,以及在時代洪流中的無奈與選擇。那些曾經被標簽化的人物,在這本書裏重新獲得瞭生命,也獲得瞭更復雜的解讀。書中的許多段落,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們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對人性深處的探索,對社會本質的洞察。讀罷掩捲,心中迴蕩的不僅僅是曆史的餘音,更是對現實的警醒。

评分

**第二段評價(偏嚮對曆史有一定瞭解,但想看點新鮮角度的讀者)** 說實話,剛看到書名的時候,我以為這又是一本走“賣弄風情”路綫的曆史書,可能會充斥著一些捕風捉影的野史和坊間傳聞。但當我真正翻開它,纔發現自己錯得離譜。這本書所探討的內容,雖然看似“離經叛道”,但其背後卻蘊含著對社會結構、權力運作以及人性深層需求的深刻洞察。它並沒有迴避那些我們習慣性忽略的“陰暗麵”,反而以一種冷靜甚至有些殘酷的筆觸,將它們攤開在我們麵前,讓我們不得不去審視。那些在“正史”中被美化或被遮蔽的人物和事件,在這本書裏得到瞭截然不同的詮釋。作者巧妙地運用曆史文獻、文學作品、甚至一些不太“主流”的史料,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畫麵。它不是簡單地批判或歌頌,而是呈現瞭一種復雜性,一種曆史的灰色地帶。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明清社會的理解,不再是單一的、刻闆的印象,而是多維度的、充滿張力的。它挑戰瞭我們固有的認知,也引發瞭我更多關於曆史真相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