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謀殺瞭大唐?

誰謀殺瞭大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唐朝
  • 曆史懸疑
  • 曆史推理
  • 權謀
  • 宮廷鬥爭
  • 曆史事件
  • 古代史
  • 王朝興衰
  • 陰謀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自古無不亡之國,即使再強盛的王朝,也不能例外。

  然而唐朝被推翻後,齣現迴光返照,這個巨人奇跡般趴下又立起、立起又趴下,彷彿做瞭一個伏地挺身,這種復活現象在中國曆史上非常罕見。

  本書作者力圖用淺顯的語言、明白的脈絡、有趣的錶達,勾勒從盛唐到殘唐,從真唐到假唐的麯摺過程,判明誰是謀殺大唐的真凶、疑凶、僞凶,揭示他們的作案動機、背景、手法和成敗教訓。創造這段曆史的關鍵人物──硃全忠及李存勗,都是膽略和能力超群的英雄,但最後皆以悲劇收場。且讓我們步入大唐帝國的餘暉,看一看這樁精采的「謀殺─詐屍」奇案,和閤演這齣「殘唐五代」曆史妙劇的兩位主角吧。
《帝國挽歌:盛唐隕落的隱秘迴響》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時期的具體刑偵懸疑,而是深入剖析瞭支撐大唐帝國數百年輝煌的政治、經濟、軍事與文化結構,在特定曆史轉摺點上如何從內部開始瓦解、蛻變直至最終走嚮衰落的復雜曆史進程。它是一部關於“係統性失衡”的史詩,而非一起獨立案件的探究。 第一部分:盛世的基石與裂痕 我們首先迴溯到“開元盛世”的巔峰,詳細考察唐玄宗早期強有力的中央集權體係是如何建立並運作的。重點分析瞭租庸調製的精妙設計及其在人口增長與土地兼並加劇背景下麵臨的現實壓力。書中詳盡描繪瞭土地製度改革的嘗試與失敗,特彆是均田製走嚮名存實亡後,國傢財政賴以維係的薄弱環節。 隨後的章節將目光投嚮府兵製的衰亡。本書認為,府兵製的瓦解並非一蹴而就,而是與經濟重心的南移、邊防策略的調整(從主動齣擊到被動防禦)以及地方豪強對兵源和土地的侵占緊密相關。我們通過對具體軍事單位調動記錄的分析,揭示瞭國傢機器在應對外部威脅時,其核心軍事力量已然異化為地方節度使的私産。這種軍事力量的“私有化”,是中央權力衰弱的直接體現。 第二部分:權力中樞的異化與決策失誤 本書的核心分析之一,聚焦於“相權”與“君權”的動態平衡被打破的過程。通過對李林甫、楊國忠等重要宰相執政風格的細緻考察,我們探討瞭精英階層的政治忠誠度如何被個人恩寵和派係鬥爭所取代。這裏沒有側重於陰謀的描繪,而是側重於政策製定的“流程性缺陷”——當信息從地方上傳至中央時,如何被扭麯和過濾,導緻決策層對帝國真實睏境的認知齣現嚴重偏差。 玄宗晚年的“窮奢極欲”並非簡單的個人道德問題,而是係統性失衡後的“溢齣效應”。我們通過對大明宮的財政支齣報告、官營手工業的效率下降以及鹽鐵專營利潤的波動進行交叉比對,力圖還原齣帝國財政黑洞是如何逐漸擴大的,以及這種擴大如何迫使統治者采取更嚴酷的稅收手段,進一步激化瞭社會矛盾。 第三部分:邊疆的呼喚與內部的響應 本書大膽地將安史之亂的爆發定位為帝國長期積纍的“結構性矛盾的集中爆發點”,而非單純的“叛亂”。我們詳細梳理瞭邊疆節度使製度下,藩鎮坐大的內在邏輯。西北精銳的調動,實際上是中央為瞭彌補財政和軍事上的空虛,不得不進行的危險賭博。書中對“安祿山”這一曆史人物的分析,側重於他所代錶的“體製內”對中央權力的滲透與挑戰,而非聚焦於其個人野心。 隨後,我們將視角轉嚮叛亂發生後,唐朝“挽救”帝國的努力。這部分內容著重分析瞭“郭子儀式的中興”的局限性。這種中興,是建立在對地方藩鎮的妥協、對新興士族(如韓乾、顔真卿等地方精英)的權力授予之上的。帝國在“活下來”的過程中,實際上已經默認瞭中央集權的碎片化。這種“以空間換時間”的策略,為後來的五代十國埋下瞭難以逆轉的伏筆。 第四部分:文化與社會:看不見的潰散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社會文化層麵。盛唐文化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在動蕩時期如何轉變為社會結構的脆弱性?我們探討瞭科舉製度的異化——盡管選拔瞭人纔,但這些新晉官僚在麵對地方割據和經濟崩潰時,其忠誠對象更多是其齣身的地域或傢族,而非虛無的“國傢”。 本書還細緻分析瞭人口遷徙與經濟重心的轉移對國傢治理能力的影響。南方經濟的崛起,雖然為唐朝殘餘政權提供瞭物質支撐,但也意味著中央政府對賦稅來源地的控製力進一步削弱。 總結 《帝國挽歌》試圖揭示的“謀殺”不是一起單一的暗殺或政變,而是一係列由製度僵化、財政枯竭、精英失能和軍事權力分散共同編織而成的、緩慢而必然的曆史悲劇。它提供瞭一個宏觀的曆史視角,審視一個偉大帝國是如何在內部矛盾的重壓下,最終完成瞭嚮下一個時代的過渡。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多維度的解析框架,幫助讀者理解大唐帝國衰亡的復雜脈絡和深層原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陶短房


  本名陶勇,江蘇南京人。中國知名專欄作傢、時事評論傢,非洲問題專傢,不戲說的曆史作傢,學院外的太平天國史研究者。自幼喜愛寫作,涉獵文史,對小說、散文、雜文、占文、古詩詞甚至麯藝戲劇等多種文體均有心得和實踐,並且研究時政、經濟、社會、文化。大學法語專業畢業後曾從事多種性質截然不同的工作,足跡遍布非洲、北美。2006年移居加拿大,為多傢中文媒體擔任特約記者或專欄撰稿人。著有《這個天國不太平》、《1856:糾結的大清、天國與列強》、《小天堂》、《皇帝公關學》、《從曆史中我們能學到什麼》、《功過分明漢武帝》等書。

圖書目錄

□《實用曆史叢書》齣版緣起
□他序:誰能調侃曆史?  赤軍
□自序
□前言:大國的伏地挺身
□唐朝皇帝世係圖
□人物關係圖

【上篇】沒人想到他會成為大唐的掘墓人──後梁開國皇帝硃全忠

第1章 曆史開瞭個大玩笑
掘墓人第一人選黃巢:為他人做嫁衣裳的詩人造反者/掘墓人第二人選李剋用:本來他的傢族可以早成功一代人/掘墓人第三人選李茂貞:最像奸臣的人最後變成瞭大唐忠臣/該說說主角瞭
第2章 反賊硃溫

第3章 令人眩目的膨脹
不到一年工夫就當瞭宣武軍節度使/又不到一年工夫就消滅瞭老東傢黃巢/對獨眼龍開刀/齣現兩個假皇帝/再次背信棄義/朝廷送來大禮包

第4章 金角銀邊草肚皮
並非天性喜歡當白眼兒狼/跟獨眼龍硬來討不到好/還是先安定一邊的好/淮南節度使管不瞭淮南

第5章  迴頭看中瞭大唐天子
英雄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把北方諸侯拉過來/這次得勤幾迴王瞭/看看到底誰當傢

第6章 皇帝輪流做,該到我傢瞭
把清流變成濁流/皇帝是打齣來的

第7章 後梁大皇帝硃晃
改瞭國號再改名,如今俺是梁太祖/還是河西最要緊

第8章 英雄難過美人關
強娶公主是謠傳/發妻雖醜卻有賢/可惜老婆死得早

第9章 誰曰如此不英雄
 
【下篇】百戰百勝卻丟瞭天下──後唐莊宗李存勗

第10章 如果老爹爭氣,本來江山不用來得這樣辛苦

第11章 二十四歲便稱晉王
這新王也不是那麼好當的/內亂雖平,外敵未退

第12章 一步一步強大起來
機會終於來瞭/大燕皇帝劉守光

第13章 是對付梁朝的時候瞭
天平在嚮自己一方傾斜/契丹人成瞭氣候/打過黃河去

第14章 後院起火
王鎔和王處直居然同一年齣瞭意外/小小鎮州城,竟然害死瞭晉軍三員名將/李嗣昭的死又引齣大麻煩

第15章 現在該過把皇帝癮瞭
還沒登基就氣死瞭張承業/不叫建國叫復國/其實這一年形勢並不好

第16章 十根手指奪天下
王鐵槍,一個神話的誕生/賭還是不賭/王鐵槍的末日/終於把梁朝皇帝的腦袋裝進瞭盒子

第17章 還是想接著打:此時天下有幾個皇帝?
前蜀的王傢皇帝,已經傳到第二代/廣東還有個大漢天子/淮南也快齣皇帝瞭

第18章 攘外必先安內

第19章 該收拾後蜀那個王衍瞭

第20章 長處是會打仗,短處是隻會打仗
用人是個大問題/這錢怎麼掙又怎麼花/皇帝喜歡唱戲/皇後也不是省油的燈

第21章 十指上滑落瞭親手打下的天下
俘虜的王衍還沒送進京城,天下已亂作一鍋粥/終於又有人造反瞭/討賊的元帥變成瞭賊元帥/這時還不捨得錢

第22章 巨人到底死於何時

圖書序言

他序

誰能調侃曆史?  
             
 
  閤久必分,分久必閤。

  中 國曆史雖然以統一為總的趨勢,卻也多次齣現過混亂分裂的局麵,較著名的比如漢末三國、東晉南北朝、殘唐五代,等等。其中要說最亂的,大概非五代莫屬瞭,從 唐末黃巢起義算起,直到北宋建立,雖然還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卻亂得夠徹底、夠血腥,後人看來是既扼腕嘆息,又一頭霧水。

  誰能把這一頭霧水驅除乾淨,把無數團亂麻梳理清楚呢?陶短房先生的《誰謀殺瞭大唐?》,算是基本做到瞭這一點。

  《誰謀殺瞭大唐?》雖然沒有完整地解構五代史,隻寫瞭唐末和其後的後梁、後唐兩朝,但整個殘唐五代的混亂局麵卻可以一目瞭然瞭,再往後也不外乎軍閥混戰、皇帝輪流做而已,天子換瞭一朝又一朝,骨子裏的殘暴和血腥基本不變。

  本 書書名裏所謂的「大唐」其實有兩個含義,一是指李淵建立的隋唐之唐,二是李存勗建立的後唐之唐。前一個唐亡於官僚黨爭、宦官弄權和藩鎮割據,後一個唐其實 也差不太多,病根不除,哪怕再有多少個中原王朝建立,有多少個野心傢頂著「大唐」的名號「復興」,短命的結果恐怕也都相同。

  對於曆史 來說,陶先生有知識、有見識,更有一枝鞭闢入裏的犀利文筆,讀他的書實在是一種享受。所謂「嘻笑怒罵,皆成文章」,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現今流 行著一種風潮,那就是用調侃的筆調去解構曆史,使得原本沉重的曆史變得輕鬆,原本艱澀的史學變得大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能不說是一件好事情。然而隻有 對一件事情瞭解足夠之深,足夠之廣,纔能去調侃,纔能用看似輕鬆的筆調抒寫沉痛之事,坊間流傳的很多書籍卻根本達不到基本要求,在史識不足、史觀不正的前 提下還膽敢調侃曆史,說句不客氣的話,那根本就是缺乏史德。

  要知道,你從史書上看到的,你打算用今文解構以傳達給讀者的,並不是憑空 虛擬齣來的故事,而是一大群留下名字或被曆史大潮湮滅的實實在在的人,有五官、有四肢,有血有肉、會動會走、或喜或悲的,與你並無不同的活生生的人,對於 他們在曆史大潮中主動或被迫所做的、被史傢所記錄下來的事情,站在今人的高度固然有資格去評論成敗、臧否得失,但因何以成、因何而敗,為何能得、為何而 失,若無深入的研究和縝密的分析,還是不宜妄加品評的,更遑論調侃瞭。調侃古人、往事本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易地而處,你又能做得比他們更好嗎?

  懂 得皮毛,就敢調侃,隻把曆史當成自己手裏可以隨心任意揉搓的玩具,這種治史態度,給個「缺乏史德」的評價,一點也不過分。曆史要怎樣纔能輕鬆描述,從而順 利傳達給讀者,調侃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法,但要怎樣的作者纔有調侃的資格,要怎樣調侃纔不失公允、不乏史德,那些二把刀作者其實都應該來讀讀陶先生所寫的 書。

  對於曆史人物來說,隻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卻不能隨意地嘲其不悟、笑其不敏,因為把你自己放到那個時代,你恐怕比他更不悟且更不敏。看人挑擔不吃力,但在根本就不瞭解挑擔之苦的前提下,看過以後還要嘲笑對方,那實在是太輕率,太不負責任瞭。

  從柏楊開始,有很多作者用調侃的筆法來寫曆史,其中又有幾個人真有深厚的史識、正確的史觀,從而真有調侃的資格呢?鳳毛麟角之中,陶先生無疑算是一個吧,讀 他所寫的曆史,治世也好,亂世也罷,看看笑笑之餘,掩捲卻不由得人長嘆和長思,隻有這樣寫史,纔真正能夠達到傳播知識、警戒後人的作用。若不能作為鏡鑒來 警戒後人,若不能讓後人比較準確地窺知曆史大潮的一星一斑,隻不過看時一笑,看完拋諸腦後,那麼這種書還齣它乾嘛?讀它乾嘛?

  好在還有陶先生這般寫史的作者存在,還有這種錶麵調侃、內在深刻的文章存在,纔讓我覺得中國曆史不至於學界神祕化、坊間庸俗化,這兩條枝杈越分越遠,最後一腦袋撞進死鬍同裏去吧。

  曆史,可以高深,但決不能神祕,可以通俗,但決不能庸俗。讀陶先生的《誰謀殺瞭大唐?》,我纔終於從近年來滿坑滿榖卻大都不堪卒讀的曆史散文中找到瞭一本好書。

── 知名曆史小說作傢  赤軍

自序
 
  中國人津津樂道而又很少會引起不同傾嚮者對掐的朝代並不多,除瞭漢朝,大約也隻有唐朝能享此殊榮。

  詩雲:「靡不有初,鮮剋有終。」自古無不亡之國,即使強盛如漢唐,也無法例外。然而這兩個朝代又不約而同地齣現瞭「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奇妙局麵:東漢之亡,先有劉備的蜀漢續命,迨三傢歸晉,天下一統;又有八竿子打不著的匈奴左賢王劉淵,打著「漢朝外孫」的旗號重建瞭一個「漢朝」。唐朝之亡,則有個後唐替這個大帝國收屍、復仇、還魂,這個後唐的主人非但本來不姓李、不是漢族,而且總共四位帝王,居然有三個姓氏。好不容易後唐也摺騰完瞭,東南又冒齣個南唐,將這個光輝的國號,一直延續到宋朝開國後很久。

  可同樣是盛世末葉,同樣是死而不僵,殘漢以《三國誌》、《三國演義》而不朽,殘唐卻顯得寂寂無聞。

  要說沒人寫那是冤枉:論正史,《三國誌》隻有一本,《五代史》卻有新舊兩套;論小說,《三國演義》和《殘唐五代史演義傳》都是羅貫中所寫。可《三國誌》備受重視,裴鬆之的注校竟比原文多齣數倍,而《新五代史》則被譏為「主觀史」,《舊五代史》乾脆失傳,要逼得後人從字紙堆裏去扒拉;《三國演義》流傳韆古,中外馳名,而《殘唐五代史演義傳》非但籍籍無名,甚至現在流行的這本是否當年羅貫中的原著都說不清楚。同是大國,殘唐未免死得太冤瞭吧?

  其實關鍵齣在謀殺者身上。

  漢朝的謀殺者證據確鑿,罪證清楚,案情簡單──不就是老曹傢麼,所爭的,無非是這樁謀殺是有罪或無罪,是替天行道、正當防衛、防衛過當還是謀財害命;而唐朝的謀殺者則撲朔迷離,一拎能拎齣一串兒來,這一串疑凶中,有的是有賊心沒賊膽,有的是有賊膽沒賊心;有的動瞭刀,卻沒砍著要害,有的本來是去殺人的,卻不留神把彆的凶手給砍跑瞭……如此亂糟糟的案情,偏攤上中國傳統紀傳體按人頭記事的習慣,專業人士倒沒什麼,普通人翻開書本,除瞭人名還是人名,沒翻幾篇傳記便一腦袋糨糊,自然是提不起興緻來。

  其實越是復雜的案情,就越有故事性、趣味性和研究價值。關鍵在於,第一,要把脈絡理順;第二,要用大多數人看得懂、願意看的語言寫齣來。

  《誰謀殺瞭大唐?》便是筆者試圖按照上述兩個要素,所做的一次小心翼翼的嘗試,力圖用淺顯的語言,明白的脈絡,有趣的錶達,展示從盛唐到殘唐,從真唐到假唐的一段曆史,以及曆史背後的鏡鑒和感悟。

  當然,最重要的不僅是勾勒齣唐帝國這個受害者的遇難過程,更是揭示那一大串真真假假、大大小小的謀殺者,揭示他們的作案動機、背景和手法。

  殘漢之所以精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謀殺者──曹操父子──形象豐滿,有很強的故事性;筆者不揣冒昧,希望通過這樣一本小書,將原本精采不遜色於殘漢的「殘唐謀殺案」,用更多人能讀、樂讀的語言勾勒齣來。

  「殘唐」習慣上總和「五代」連在一起說,這部書隻說殘唐,不全及五代,並非殘唐之後的五代十國不精采,而是為瞭集中筆墨,把這樁「謀殺案」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更清楚。
 
前言

大國的伏地挺身
 

  中國是地球上盛産帝國和皇帝的國度,從西元前二二一年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到西元一九四五年最後一個「皇帝」僞滿洲國溥儀,能被稱作「朝代」的「正版」帝國有十七個,雖不被列入朝代但也獨霸一方的「帝國」差不多上百,正版的盜版的、公認的自稱的皇帝更多到難以統計的地步。

  帝國數量多自然也意味著被消滅的帝國多,中國人講究「天無二日,國無二君」,除非實力相當,誰也吃不掉誰,否則皇帝甲的登基坐殿必然意味著皇帝乙的人頭落地。中國曆史上最混亂的五鬍十六國時期,山東泰山一帶有個國境大約隻有幾座山頭大小的「帝國」,其皇帝王始在被彆的皇帝捉住,押赴刑場就地正法之前,大義凜然地喊齣瞭一句流傳韆古的真理:「自古豈有不亡之國!」

  的確,自古無不亡之國,彆說王始的小小帝國,即使號稱強盛的漢、唐、元、清,也一樣逃脫不瞭滅亡的命運。

  古人說「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意思是大國的崛起不易,大國的趴下卻又快又容易,元朝從斡難河源一個小小部落到橫跨亞歐的空前帝國,曆經百年徵戰,但他們被趕迴濛古高原卻隻經曆瞭短短十餘年;清朝從西元一五八三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到一六四四年滿清入關,建立最後一個全國性帝國,經營瞭六十一年之久,而武昌起義一聲槍響,不過幾個月工夫就土崩瓦解。

  但號稱中國曆史上最強大富足的漢族人帝國--大唐王朝的衰亡軌跡卻與眾不同,它在被消滅十六年後又重新齣現,彷彿做瞭一個伏地挺身(俯握撐),又奇跡般支撐起身軀。在中國曆史上,這種在哪兒趴下、就在哪兒爬起來的伏地挺身現象非常罕見,隻有另一個漢族強大王朝──大漢帝國,在被王莽的「新朝」取代後又復國成功,形成著名的西漢、東漢;如果連不叫皇帝的也算,那還可以勉強加上史前的夏代,那個連一件確切文物都沒有流傳下來的王朝,曾經在喪失王權兩代人之後成功復國。

  然而夏代復國的少康是已故國王太康的嫡親孫子,東漢復國的光武帝劉秀也是錯瞭管換的正宗皇族子孫,他們的復國是真正的復國,把原先顛倒過來的再挪迴原位。唐朝並非如此,以大唐的名義從血泊中重新站起來的真龍天子,其實是個跟姓李的唐朝皇帝毫無血緣關係的少數民族沙陀族人,更有意思的是,這個「復」齣來的大唐一共産生過四位皇帝,卻分屬三個姓氏、兩個民族,而且他們沒有一個是原本姓李的皇族。

  看到這裏我們應該有點明白瞭:所謂的大唐復興,其實不過是一個虛幻的影子,倒下去的是大唐帝國的軀殼,重新站起來的卻是個藉屍還魂的新生命。

  黑格爾曾說,曆史往往會重復兩次;馬剋思補充說,這兩次,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喜劇;但對於趴下又立起、立起又趴下的大唐帝國和「殘唐」而言,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同樣是悲劇。

  喜劇是屬於小醜的,悲劇卻永遠屬於英雄。不論是推翻大唐帝國的硃全忠,還是讓這被顛倒的乾坤至少在錶麵上重新顛倒迴來的李存勗,都是憑藉過人的膽略和能力,決定和影響瞭曆史進程的人物。盡管他們的結局都是悲劇,但前者赤手空拳打倒巨人,後者更打倒瞭打倒巨人的人,誰敢說他們不是英雄?

  下麵就讓我們步入大唐帝國的餘暉,看一看這段奇特的「謀殺─詐屍」,和上演這齣曆史妙劇的兩位聯閤主演吧。

圖書試讀

第1
曆史開瞭個大玩笑
 
唐代是中國古代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其廣袤的疆土、強盛的國力、燦爛的文化、無堅不摧的兵鋒、海納百川的胸懷,都使它無愧於當時世界第一帝國的稱號。

可惜人無韆日好,花無百日紅,開元盛世之後的一百多年裏,安史之亂、吐蕃來犯、宦官專權、大臣黨爭……把昔日強大的唐帝國弄得韆瘡百孔,四分五裂。由於戰亂不斷,皇帝的威信下降,各地的封疆大吏「節度使」們逐漸控製瞭轄區內的軍政大權,在各自的轄區內,他們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自行徵兵,自行控製財稅,對管下軍民任意行賞,甚至處決也不上報朝廷,節度使死瞭,常常由他的子弟或親信自行繼任,皇帝往往也隻能接受既成事實。這些節度使的轄區被稱為「藩鎮」,事實上就是一個個半獨立的小王國,他們的長期存在,割裂瞭唐朝的疆土,減弱瞭唐朝的凝聚力,枯竭瞭唐朝的財源,讓這個偉大的帝國無可奈何地一天天走嚮它的末日。
 
在這無可奈何中大唐天子換瞭一茬又一茬,終於輪到瞭一個叫李儇的皇帝,後來被稱作唐僖宗。話說這唐僖宗聰明伶俐,音樂、算術、騎馬、射箭,除瞭正事那是樣樣精通,他喜歡的是聽戲、打球、鬥鵝、鬥雞,有一次戲聽得美瞭,曾喜孜孜地對伶人(演員)石野豬說:「如果這皇帝非得考試纔能當,隻要考的是打球,朕一樣穩當天子。」這石野豬笑嘻嘻地答道:「如果是堯舜當主考,陛下一定要名落孫山的。」這皇帝齣手大方得很,買鬥鵝、鬥雞,賞賜伶人,動輒就是幾百、上韆吊錢──反正沒錢可以挪用公款,怕什麼,隻管花。
 
可皇帝終究要乾點兒事的。唐僖宗自有他的主意:他找瞭個乾爹,一位叫田令孜的小太監。這太監果然有些祕書天分,知道皇帝喜歡玩,每次見皇帝都自備兩盤點心零食,一邊伺候他吃著喝著,一邊隨口匯報朝務,而皇帝吃得高興,玩得開心,哪還聽得清乾爹說些什麼?隨口敷衍幾句「你辦事我放心」之類的廢話,一門心思還放在那些文娛活動上。於是這田令孜便成瞭二皇上,為所欲為,毫無顧忌,把本已一團糟的大唐江山,弄得更是烏煙瘴氣。
 
皇帝畢竟不是白癡,朝野也還有些明白人,他們在不犯渾時不免也會感慨「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之類的話,甚至私下裏還會偷偷嘀咕,究竟是何方神聖,將成為大唐帝國的掘墓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對曆史細節比較挑剔的讀者,尤其喜歡那些能夠提供新穎視角和深度分析的作品。 “誰謀殺瞭大唐?” 這個書名,恰恰滿足瞭我對這類書籍的期待。 我認為,一個成功的曆史解讀,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敘事,而更應該深入到曆史事件的根源。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我未曾接觸過的觀點,或者對一些熟悉的事件提齣新的解讀。 也許,作者會從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將各種因素有機地結閤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圖景。 我對書中對“謀殺”這個概念的運用非常感興趣。 它暗示著某種主動的、甚至是帶有惡意的影響,這與我們通常理解的王朝自然衰落有所不同。 這種帶有“偵探”色彩的提問,是否意味著作者找到瞭某種被忽視的關鍵因素,或者某位被低估的曆史人物?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驚喜,讓我對大唐的認識有一個全新的飛躍。

评分

我是一位曆史愛好者,對於中國古代史,尤其是唐朝,有著濃厚的興趣。 每次閱讀關於唐朝的書籍,我總會從中汲取不同的養分,而“誰謀殺瞭大唐?”這個書名,就像一個拋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 我猜想,作者可能並非僅僅在敘述曆史事件的發生,而是試圖從一個更為宏觀和深刻的角度,去剖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深層原因。 也許,書中會涉及到政治體製的僵化,經濟結構的失衡,社會矛盾的激化,甚至是文化思潮的變遷。 每一個時代都有其自身的邏輯,而唐朝的覆滅,絕不可能是單一因素能夠解釋的。 我期待作者能夠為我揭示那些潛藏在錶麵事件之下的更普遍性的規律,讓我能夠跳齣對具體人物的關注,去理解曆史發展的整體趨勢。 這種分析性的視角,對於我理解曆史的演變,以及思考當今社會的發展,都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撥雲見日”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曆史的脈絡,也為我對唐朝的理解增添更厚重的色彩。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瞬間聯想到那些經典的偵探小說。 “誰謀殺瞭大唐?” 這樣的錶達方式,雖然是曆史題材,卻充滿瞭文學的張力。 我好奇作者的敘事手法,是否會像小說一樣,層層遞進,設置懸念,引導讀者一步步接近真相。 也許,書中會通過大量的史料細節,構建齣一個個生動的場景,讓我們仿佛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我期待作者能夠用引人入勝的筆觸,描繪齣大唐曾經的輝煌,以及其走嚮衰亡過程中的那些關鍵節點。 那些曆史的轉摺點,究竟是由怎樣的力量推動的? 是某個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還是內部的腐朽與崩潰? 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清晰而富有邏輯的方式,為我梳理這些復雜的因果關係。 讀史,不僅僅是記住事實,更重要的是理解事實背後的邏輯和動因。 如果這本書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它將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智慧之作。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初初看到的時候,著實讓我眼前一亮。 “誰謀殺瞭大唐?” 這樣的提問,本身就帶著一種強烈的懸念和戲劇性。它瞬間勾起瞭我對曆史的興趣,也讓我好奇作者究竟會如何解讀這個宏大的曆史命題。是有人為的陰謀,是某個關鍵人物的失誤,還是潛藏在曆史洪流中的必然? 讀這本書,仿佛是在扮演一個偵探,試圖在浩瀚的曆史塵埃中,挖掘齣那個隱藏在時間深處的真凶。 我對書中對人物的刻畫充滿瞭期待。 大唐盛世,群星璀璨,有多少叱吒風雲的人物,有多少影響曆史走嚮的決策? 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挖掘這些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他們的掙紮、權謀、野心,以及他們在大唐命運麵前的抉擇。 每一個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是人與人之間,人與時代之間,錯綜復雜關係的産物。 因此,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否將這些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他們的言行舉止,他們的情感糾葛,都能夠成為解開“大唐之死”謎團的關鍵綫索。 讀曆史,有時候就像是在和古人對話,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那種穿越時空的共鳴,仿佛我就是那個親曆者,與書中人物一同感受大唐的榮光與衰落。

评分

閱讀“誰謀殺瞭大唐?” 這樣一本帶有強烈疑問的書名,我更多的是將其視為一種對曆史的反思和求索。 大唐,一個曾經輝煌燦爛的帝國,其由盛轉衰的過程,一直是曆史學傢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那些陳詞濫調的敘述,去探索那些更深層次的、更具普遍意義的教訓。 也許,作者會從政治腐敗、社會不公、民族矛盾、外患內憂等方麵,層層剝繭,揭示導緻大唐走嚮覆滅的根本原因。 我更看重的是作者能否從曆史的長河中,提煉齣適用於當今社會的智慧。 任何一個時代的興衰,都並非偶然,而是有著其內在的邏輯和規律。 如果這本書能夠通過對大唐命運的解讀,為我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避免曆史重蹈覆轍的思考,那麼它將具有非凡的價值。 我期待它能夠成為一本能夠引發讀者深度思考,並從中獲得啓發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