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師:拉開診療室的布簾,窺見心的療癒麵貌

心理諮商師:拉開診療室的布簾,窺見心的療癒麵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心理谘詢
  • 心理治療
  • 心理學
  • 臨床心理學
  • 谘詢技巧
  • 個案研究
  • 情緒管理
  • 人際關係
  • 自我成長
  • 心靈療癒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齣版即登上亞馬遜暢銷榜,讀者★★★★★長文推薦絡繹不絕!
*連諮商師、律師、精神科醫師都迫不及待捧讀的磅礡之作!


  心病,到底該怎麼醫?
  心理諮商師如何潛入深沉的所在,讓人心得到療癒?


  我想知道,這個受到保密義務保護的諮商世界裏發生瞭什麼事;
  我想知道的並非人為什麼生病,而是人為什麼能恢復;
  我想瞭解,通往恢復之道,傳達人類的潛在力量有多驚人;
  我想透過箱庭療法和風景構成法這些窗口,窺探心理治療的曆史;
  我想看看,治療師和個案共享一段時光後的結果,以及最後呈現的風景。

─最相葉月

  根據統計,颱灣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已超過兩百萬,但是想找到閤適且能信任的諮商師,平均竟然要花上五年?

  在「保密義務」的前提下,諮商過程幾乎都是祕而不宣的,沒有知道尋求諮商的人到底跟心理諮商師在診療室裏談瞭什麼,也不知道諮商師到底透過什麼方式幫助人們痊癒。另一方麵,心理諮商師並不隻是跟來談者聊聊天、給點建議就好瞭。要成為真正獨當一麵的諮商師,平均要花25年。

  諮商師究竟是如何養成的?他們如何背負起他人的傷痛?又如何拿捏距離,既保有自我,又能幫助個案?

  透過河閤隼雄的「箱庭療法」和中井久夫的「風景構成法」這兩扇窗口,作者輕輕拉開布簾,爬梳心理諮商界的發展與演進,讓我們得以一窺診療室中,那些發生在心理諮商師與來談者之間的故事。

  日本紀實文學大奬得主最相葉月費時7年研究採訪、
  讀破150冊以上專業文獻,首度公開諮商師工作實況!
  全書以輕柔紮實的文學之筆,帶我們直入靈魂最深處,
  另有珍貴的第一手診療逐字稿,
  深入瞭解河閤隼雄與中井久夫兩位巨擘留給諮商界的珍貴遺産,
  內容豐沛磅礡、感人肺腑。

名人推薦

  *颱灣沙遊治療學會理事邱敏麗審訂,諮商心理師蘇絢慧、榮格分析師呂旭亞、華語世界首席身心靈作傢張德芬感動推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最相葉月


  1963年齣生,兵庫縣神戶市齣身,關西學院大學法學係畢業。著有《絕對音感》《藍色玫瑰》《星新一》《東京大學應援部物語》《Beyond Edison》《心靈照護》等書,其作品曾獲小學館紀實文學大奬、講談社講談社紀實文學奬、大佛次郎奬、日本推理作傢協會奬、日本SF大奬、星雲奬等殊榮。

  本書從採訪到齣版共曆經七年;為瞭獲得撰寫本書需要的專業知識,並真正瞭解心理諮商師的工作內容,作者不但到研究所攻讀臨床心理學碩士,週末還到臨床心理師等相關工作者會去的專業進修機構學習。此外,她還採訪許多業界與相關人士,所參考的英日文獻更超過一百五十冊,並實際接受在日本精神醫學界有「醫生的醫生」稱號的中井久夫教授諮商,所花費的時間、精力與努力非常驚人。

審訂者簡介

邱敏麗


  京都大學研修員、東京學藝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東京女子大學心理學士、日本箱庭治療學會會員。曾任職日本多傢精神科診所、嘉南藥理大學、颱灣遊戲治療學會秘書長,也曾於921地震和莫拉剋風災期間擔任災難輔導講師及諮商員。

  現任沙遊世界錶達與療癒發展中心副執行長暨禾心諮商所專業顧問、颱灣沙遊治療學會理事、高雄市學生諮商輔導中心錶達性治療組外聘督導、颱南市協力托育資源中心外聘督導、北京中國心理學會錶達性心理治療係列課程講師。

譯者簡介

詹慕如


  颱灣大學曆史係、東京設計師學院、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自由口筆譯工作者。近期譯作有《愛孩子之前的預備課程》《贊美日記》(以上方智齣版)、《無所不在的銀發商機》(先覺齣版)等。

圖書目錄

總編輯的話 窮究之魂與溫柔之筆
審訂者的話 與大師共處的時光

逐語錄(上)

第一章    少年與箱庭
心理諮商到底是什麼?/所謂的「箱庭療法」/做齣九十次相同箱庭的Y/
不依賴語言的治療/必須先瞭解自己

第二章 培養諮商師
臨床心理師的工作內容/誠摯而不逃避地聆聽/諮商的本質性問題

第三章 日本人的諮商
諮商的誕生/將卡爾.羅傑斯的理論引進日本/友田不二男與羅根.福剋斯的相遇/
以來談者為主題的諮商

第四章 「我」的箱庭
早一步到天堂的眼睛/失明者的箱庭

第五章 天生的治療師
將箱庭導入臨床前的嘗試/沉默太郎/帶來內在變革的箱庭療法

逐語錄(中)

第六章 沙與圖畫紙
箱庭,真的有治療性嗎?/「加框法」誕生的瞬間/「風景構成法」的齣/緩解過程論

第七章 黑船叩關
不一樣的治療者/精神醫學的「黑船」/不再允許沉默的時代

逐語錄(下)

第八章 不會煩惱的病
重要的不是解釋,而是共享與自由/不知為何而煩惱的人們/錶麵化的世界與內在

第九章 復原的悲哀
悲哀的必然/潛入靈魂最深沉的地方/自己,纔是最難懂的/嚴峻的現實,虔心的祈禱

後記 側耳傾聽內心的聲音

圖書序言

專文推薦

  日本和颱灣在心理諮商專業發展上,皆有許多令人疑惑、混淆的地方。人們常將精神科醫師、心理醫師、心理輔導等詞混亂使用,也不是真的很明瞭究竟心理諮商是什麼?是聊天?是聽我說?還是聽諮商師講大道理?或是告訴我該怎麼處理我的人生?

  最相葉月從對心理諮商專業存在性的質疑,到學習成為一名臨床心理師,再到說清楚講明白心理諮商究竟為何,曆經非常漫長的曆程。其探究的精神令人敬佩之外,她的此本著作,無疑是讓許多想窺探心理師工作過程的人,有瞭一個視窗,認識瞭心理師這個角色,也能深入瞭解,心理諮商之所以成為現代人,安頓情緒及關照心理的重要意義及價值。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傢)

總編輯的話

窮究之魂與溫柔之筆


  日文有句俗諺說:「隻要耐心等待,終會迎來海闊天青。」

  想到最相葉月,心中很自然的會浮現這句話,因為從我第一次看到她寫的《絕對音感》,大受震撼,渴望齣版而不可得,到我終於有幸能齣版這本《心理諮商師》,竟然等待瞭漫長的十八年。

  盡管當年買的那本已經絕版的精裝版《絕對音感》,已經在辦公室的某次蠹災中化為粉塵,我也因著歲月的「恩賜」,成瞭編輯部有名的健忘份子,我卻仍然記得最初的內容和閱讀時的感動。

  〔最相葉月初震撼〕

  書的開場是一個少年在迴想自己人生的第一個記憶。他躺在一個房間放聲大哭,隔著布簾,他的父母正在開小型宴會,母親在彈奏鋼琴,搭配一個小型室內樂團。母親的鋼琴技巧高超優美,是他熟悉的樂音,但室內樂團的弦樂聲流入他的耳中,竟彷如暗示災禍即將來臨、在嚮外求救的哀鳴。大人們沒有聽見他的哭聲,直等演奏停歇,他的淒厲嚎哭纔響遍全室,引來瞭母親的溫柔安慰。這位少年就日後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的俄國作傢巴斯特納剋。盡管從小喜愛音樂,到頭來他卻因為沒有絕對音感而放棄瞭音樂之路……

  接著畫麵一轉,進入柏林愛樂音樂廳,小澤徵爾指揮的日本素人閤唱團與柏林愛樂管絃樂團同颱演齣。樂麯進入無伴奏部份時,現場一片寂靜,當小澤手腕輕抬時,全場七十多位穿著燕尾服的閤唱團員,竟然齊聲唱齣無比和諧的無伴奏閤唱,震驚全場!原來是有許多具備絕對音感的歌者,被安插在各聲部之中輕微起音,纔造成瞭這樣的震撼效果……

  然後最相提到,她是因為無意間聽到學音樂的朋友提到「絕對音感」這個字眼,對於人類的感覺為何可以用上「絕對」這樣專斷的字眼而存疑,結果一去查字典,竟然大受吸引,開始瞭這本書的創作。她採訪瞭兩百位以上的音樂傢(包括許多日本最有名的鋼琴傢、指揮傢)、腦科學傢、心理學傢和音樂教育關係人士,大量閱讀、學習,補足自己音樂專業的不足,嘗試解開「絕對音感」的謎團。

  讓我最佩服的是,書中雖有豐富的資料和訪談,作者卻並未羅列資料,而是充分消化吸收,用深入人心的筆觸去書寫這個高難度的課題,讀起來比小說還精彩,而且說服力驚人。也是這一本書,讓我真正感受到什麼叫做「紀實文學」。

  可惜的是,因為《絕對音感》裏引述瞭一些歐美的專業資料,作者並未取得全球授權,所以無法在颱灣齣版。這些年,我不斷嘗試突破,因為我的鍥而不捨,之前在JFC、後來進入酒井著作權事務所工作的阪井春美小姐,大概在二○○八年前後,幾乎有一度讓作者同意刪除無法授權的內容,嘗試海外齣版,但最終仍然功敗垂成。不過想來,如此高完成度的作品,若是刪除瞭重要內容,就算齣版瞭,對作者也是另一種不敬吧。但是未能將如此精彩的作品、如此傾渾身之力創作的作傢引進颱灣,一直讓我深感遺憾。

  〔最相葉月再邂逅〕

  幸運的是,二○一四年初,我在日本亞馬遜書店排行榜又再度發現最相葉月。更讓我激動的是,這次她選擇的主題,正是這些日子以來我一直期待有人能寫的東西。

  身邊有許多的孩子、大人都為心理疾病所苦,可能今天剛聽到有好轉的消息,明天又傳來訴苦的訊息。甚至我自己在工作與育兒中,也常感受到心情上的壓抑。可是颱灣人對心理諮商的認識有限,精神科醫師一味用藥、心理諮商師又良莠不齊,諮商師與個案在我們無法進入的門內,究竟發生或進行瞭什麼事?在在都令人關切。可是真的很難看到一本書,能夠客觀、易懂、真誠的為我們「科普」這一切。所以看到最相葉月再一次發揮她對一個主題窮究到底的執著,用七年時間,自己接受訓練、採訪最棒的諮商師、親自接受諮商也上場諮商彆人,然後用如此充滿同理心、甚至帶著一種淡淡憐惜的筆調完成又一次的壯舉,就覺得自己等候這個作傢直到如今,真是值得!

  書中齣現一些日本心理諮商的發展軌跡、箱庭或沙遊療法的優缺探討與演變,幾位大師級諮商師的摸索過程,因為太多陌生的名字,閱讀到此時難免有些不耐,但看到最相說:「為瞭讓肩負這項任務的治療師深烙心頭,我提筆寫下這本書。」日本的諮商史,是「一段治療師摸索前行、不斷探究『何謂側耳傾聽內心聲音』的曆史,同時也是他們為瞭背負起承擔他人痛苦的責任,不斷律己訓練的時光。」我的不耐突然變成瞭敬畏。我們對心理師有過度的期待,甚至超過我們對一般治療身體的醫師的期待,但我們對他們所付齣的努力、所麵對的艱難,卻認知甚微,以緻沒有慎選、任意更換,造成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最相對心理師的養成、工作現場的細膩描述,對於連結醫師與病患之間的認知落差,絕對能扮演重要的橋梁角色。

  在這本書中,最相也揭露瞭許多「自己」。包括她因為承受傢庭的重擔,隱隱感受到自己的心好像病瞭,所以纔起念選擇這個主題。她甚至說:「我必須繼續採訪這個世界,大概是為瞭往後能夠活下去吧。」書中的三段「逐字稿」,也是她既想保護他人隱私、又想真實呈現諮商的真貌,而勇敢寫下的親身體驗錄。文末,我們更是看見她被確診有心理疾患,並「重復著從小小成就感中獲得小小快樂的輕躁狀態,終於完成本書」。我深深覺得,《心理諮商師》已經超越《絕對音感》,帶領最相進入一個更醇熟豐富的階段。期待這位有窮究之魂與溫柔之筆的作者,未來能夠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審訂者的話

與大師共處的時光


  接到齣版社寄來的原文書,隻讀瞭一頁,就讓我迫不及待地往下閱讀,曾經那麼熟悉的名字一一齣現在書中,我對他們的迴憶也隨之湧現……中井久夫先生門診時,會親自齣診間請患者進來。若患者沉默,他也會先等待……對現在的醫療而言,那是何等奢侈的問診方式!在日本精神醫療仍以電療、監禁為主流的年代裏,中井先生是一位獨特的醫師,留學日本期間無緣與老師見麵,一直是我心中的遺憾,而與這本書的相遇,或許是一種有意義的巧閤,透過書中的〈逐語錄〉,我對老師有更多瞭解、更能描繪齣中井先生的治療樣貌,也彌補瞭心中的缺憾。「風景構成法」這項繪畫測驗是中井先生最著名的創舉,而這項測驗是他遇到河閤隼雄先生後所得到的靈感。

  河閤隼雄先生,國際知名的榮格分析師及沙遊治療師。他在瑞士留學期間,與沙遊療法的創始者──瑞士心理學傢朵拉.卡爾夫相遇,並將沙遊療法帶迴日本。沙遊療法是一種深度心理療法,以榮格理論為基礎,在安全、受到保護的空間和「母子一體」的關係中,以沙子、小物件、沙盤為媒介進行個彆心理治療的方法。日本自古以來就將玩沙的遊戲稱為「箱庭遊戲」,河閤先生為瞭讓日本人更容易親近這項技術,於是將「沙遊療法」這個名稱本土化,稱為「箱庭療法」。經過河閤先生的推廣,在日本,箱庭療法連沒有心理相關背景的人都知道,甚至連漫畫、電影和電視劇中都可見到。據山中康裕先生所述,甚至連創始人朵拉.卡爾夫也受到河閤的影響,她甚至曾建議將「沙遊療法」改稱「箱庭療法」。

  河閤先生在眾人眼中是一位遙不可及的大師,但跟他接觸後,卻發現他其實親切、和藹又幽默。記得有一次,他對我說:「邱桑,我有一個絕活,妳要不要看?」河閤先生一邊要瞭我的記事本,一邊從自己口袋拿齣筆,在記事本上一氣嗬成寫下我的名字!令人驚訝的還在後頭,因為那三個字全都是反著寫的,就像映在鏡中一樣!看著寫完後得意洋洋的河閤老師,還真容易讓人忘記他是影響日本心理治療的一代大師!他是一個有玩心的人──不是「過」生活,而是「玩」生活的人!這個玩生活的人教導我們,身為沙遊治療師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用之用、無為而為」!而在本書中,也可充分理解他是如何做到的。

  第五章〈天生的治療師〉,講述的正是恩師山中康裕先生。山中先生雖然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但他更喜歡以心理治療師和藝術傢自居,平常我總戲稱他是個躁癥患者,因為他總是活力無窮、神采奕奕,還喜歡在黃湯下肚後高歌一麯。他思維靈活、有話直說,既犀利又熱情。記得有一次在中國開完會後,陪同老師前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走到館前,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一位抱著孩子屍體仰天長嘯的母親雕像,山中先生走到雕像前,放下手中的拐杖,雙膝跪地、雙手閤十,閉上眼睛開始默禱。接著,我看到一個不斷抽搐的背影,最後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連站在旁邊的我,也不禁掉下淚來。目睹此景,讓我更能理解他在治療室中為何總是能靜靜坐著、耐心等待,且能敏銳感受到個案的需求與狀態,深刻理解案主的情感與想法,也難怪他被譽為「天生的治療師」。

  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理解心理師的工作及臨床實況,知道他們如何麵對無法用言語錶達內在世界、在意象世界裏遊戲能力降低的現代個案;並且瞭解箱庭療法、繪畫治療等非語言的治療方式,如何以「被需要」的方式留下來。同時也在精神疾病患者不斷增加,精神醫療卻明顯不足的現狀中,引領我們深思解決之道。

後記

側耳傾聽內心的聲音


  我不習慣沉默。眨眼次數增加,覺得口渴。慢慢地,背後開始覺得僵直,後腦有種鈍重感。不行瞭,忍不瞭瞭。在念頭齣現的那瞬間,我齣聲瞭。

  「那個⋯⋯」

  沒有意義,隻是純粹的聲音。可是這沒有意義的聲音,卻打斷瞭對方正要說齣的話。可能是憤怒,可能是悲哀;可能是睏惑、掙紮,也可能正在思索下一句話。沉默的意義有很多;不,也可能有毫無意義的沉默,但所有包含在沉默中的一切,都被我一聲無意義的「那個⋯⋯」給無情打斷瞭。不說齣「那個⋯⋯」隻保持沉默,不知有多難。

  過去接受過我採訪的人教會我,訪問不一定要不斷丟齣問題。在災害或意外中失去自己心愛的人、因為父母失和而覺得自己遭到背叛的孩子、在幾十年前的戰爭中開槍殺敵因此痛苦至今的老人傢⋯⋯

  聽著他們的故事,有時我會不知道該怎麼迴答纔好。我害怕輕率的迴應會糟蹋這段時光,於是硬生生將話吞瞭迴去。可是,最後終於忍不住,不自覺地從口中跑齣:「那個⋯⋯」

  隻要再多等一會兒就好瞭,對方說不定正打算說齣什麼重要的訊息。此刻,假如我沒有插嘴「那個⋯⋯」或許就可以聽到齣乎意料的重要內容。每當我重讀筆記或重聽錄音帶時,心裏淨是這種懊悔。

  當然,有些採訪確實需要緊迫釘人、窮追猛打。可是我的工作就像大步跨入彆人柔軟的內心,沉默、停頓、附和、點頭,這些看似與本質無關的地方,我都應該更敏感看待。這至少可以證明我對對方的尊重。

  諮商師和精神科醫師都有需要麵對沉默的時候。這是一種如果不能忍受沉默,就等於失格的職業。我以前並不知道他們的工作狀況,正因為一無所知,所以纔有誤解、偏見。可是在採訪他們工作的過程中,我開始思考不訴諸語言的世界之深奧,以及不被語言固定意義的事情所具備的意義。

  言語會連接因果關係、創造故事、讓人安頓。可是能擺布、限製人們的,一樣是言語,是故事。

  採訪時,中井久夫先生的這番話一直在我腦中揮之不去。因為我發現:雖然自己寫的是紀實文學,卻有意圖地,或說下意識地想剔除超齣自己見解和故事範圍外的東西。我在書中插入自己和中井先生進行繪畫療法的〈逐語錄〉,也是因為想讓讀者感受到我平時應該會刪除的停頓、沉默,還有針對隱喻互相交談的氣氛。

  箱庭療法和風景構成法隻是眾多心理療法的一種。在認知行為療法興盛的現在,也有人懷疑採用這種既花時間又花功夫的過時療法,到底有什麼意義。

  可是這些療法確實都在日本有瞭獨特的發展,曾治療無以數計的個案、加深對他們認知世界的理解,也改寫瞭心理治療的曆史。為瞭讓肩負這項任務的治療師深烙心頭,我提筆寫下本書。

  決心寫下自己的病,並不是為瞭自我坦露,而是因為覺得不能侵犯其他人的隱私。同時,我也要對為瞭促進心理治療的發展而公布逐字稿、讓自己暴露在世人眼前的許多個案與治療師緻上我的敬意。

  知道診斷結果後,我現在充分瞭解自己的疾病、努力經營生活,並與癥狀和平相處。如同雙極性疾患的名醫神田橋修治醫師所說的:「活得像個隨性的人,心情就會穩定下來。」我正在享受自己興之所至的人生。照我原本的狀況,也許偶爾會傾注龐大的能量在一件事情上而不顧周圍,所以我也盡量設法抑製其中的反差。

  因為這個理由,寫作本書時,某一天我突然想騎公路自行車環佐渡島一百五十公裏,又突然覺得意興闌珊;某一天突然想開始打毛綫,不斷把自己織的圍巾和飾品分送親朋好友,又莫名其妙失去興趣;某一天我突然想拚命彈吉他彈個不停,又頓時沒瞭興緻。我再三重復著從小小成就感中獲得小小快樂的輕躁狀態,終於完成本書。

  執筆時,獲得中井久夫先生、山中康裕先生、河閤俊雄先生等許多醫師和諮商師、研究生的莫大協助。濱垣誠司先生和高江洲義英先生、黑木俊秀先生、西鄉景子女士、前原寬子女士在繁忙的工作時間中,依然撥齣時間,對我講述戰後日本精神醫學界和心理學界的動嚮。伊藤悅子女士希望自己的經驗能夠幫助彆人,慨然允諾提供箱庭日記。
除瞭名字齣現在本書中的各位,還有許多協助我採訪的朋友。少瞭任何一位的幫助,我都無法完成本書。在此,雖然我無法一一列舉各位的姓名,但由衷緻上我的感謝。

  木村晴子女士曾對我說:「其實本來我應該更努力瞭解妳這個人纔行,倘若將來『時機』成熟,我們再敘吧。」但在我採訪後不久,她便開始與病魔奮戰,最後我並沒有等到那個「時機」,到大阪醫院探病是我見到她的最後一麵。沒能讓她看到本書的完成,實在萬分遺憾。謝謝她曾經教導我的種種,願她在天之靈能夠安息。

  最後。

  隻要活在這個世上,我們都不可能與心理問題絕緣。除瞭醫療之外,社會層麵協助的充實也是當務之急。不過,盡管有幸遇到理想的同伴,最後還是得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

  齣生於比利時的詩人梅.薩頓,她失去瞭伴侶,作品被批得一文不值,又得瞭乳癌,每天活在憂鬱中,後來在朋友和讀者的來信支持下,終於找迴原本的自己。在她記錄自己走嚮恢復生活的日記中,有這麼一段話:

  「彆人給予溫情,當然是一種喜悅,但是,必須要嚴肅體認到,那同時也是痛苦的根源,纔能真正領受。」

  日本在戰後引進諮商至今,即將滿六十五年。這是一段治療師摸索前行、不斷探究「何謂側耳傾聽內心聲音」的曆史,同時也是他們為瞭背負起承擔他人痛苦的責任,不斷律己訓練的時光。

  心靈的疾病,或許就像在分不清上下左右的黑暗中,最後終於找到的樓梯平颱。蹲在這處平颱的個案身邊,則永遠有治療師。他們靜聽沉默,耐心等待個案再次開口。當個案終於起身時,他們也跟著站起來。

圖書試讀

〔做齣九十次相同箱庭的Y〕

以大學生身分首次負責的個案就是個有自閉傾嚮的孩子,這實在是很大的考驗。每次都是不斷的摸索,隻能在平靜無波的療程中,把發現值得欣喜的微小變化當成自己的目標。跟他說話時,他的目光總是筆直地遙望遠方,錶情一絲不改。木村女士心想,簡直像個陶偶一樣。

少年Y發生戲劇性變化是在兩個月後,由木村女士開始接手的第八次晤談。「山腳下都是田地。有很多河川從山上往下流,匯聚到一條大河裏。」

少年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指拉齣好幾條從山上延伸到國道的綫。木村女士輕聲感嘆,目不轉睛地盯著,Y又繼續說:「山上有樹。有很多樹。」以往沙山上總是什麼都沒放,一片不毛之地,這次放上枝葉茂密的樹木。原本單調無趣的景緻第一次齣現瞭顔色。木村女士感受到Y開始成長。

那天還有另一個變化。以往Y總是草草完成箱庭,然後接著玩水或其他遊戲,但是那天起,他開始隻熱中於製作箱庭。不過接下來又開始重復長瞭樹的山、國道、村落、神社佛閣等相同的模式。雖然很高興看到他專注於製作箱庭,但為什麼會如此執著於相同模式呢?木村女士覺得束手無策。

具有像Y這種傾嚮的少年,如果再繼續下去,會不會反而讓他執著於箱庭?也許這並不是自發性的行為,而是他針對諮商師的期待所做齣的反應?要是換成彆的諮商師,說不定會有不同的發展?木村女士心中懷抱著這些不安,於是她帶著目前為止的箱庭作品照片,找河閤隼雄先生商量。河閤先生看著Y所製作的一係列箱庭和病曆說:

「這可能是妳呢。」

他指著一頭乳牛。那是第十二次製作的箱庭,Y第一次在箱子左邊角落做齣一座小牧場,放瞭三頭牛。木村已經記不太清楚在那之後又晤談過幾次。看著放在角落的乳牛,河閤先生指齣,那可能象徵守護著Y的木村女士。事實上,當時正好快要放暑假,那天諮商時,Y頻頻偷瞄木村女士的臉,然後說瞭這句話:

「我寫信給妳吧?妳叫什麼名字?」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