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下的詩情:抗日戰爭時期 戴望舒在港的文學翻譯

戰火下的詩情:抗日戰爭時期 戴望舒在港的文學翻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戴望舒
  • 抗日戰爭
  • 文學翻譯
  • 詩歌
  • 香港
  • 文化研究
  • 近代文學
  • 中西文化交流
  • 文學史
  • 傳記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收錄著名詩人戴望舒在抗日戰爭期間於香港翻譯的文學著作,包括法國著名左翼作傢馬爾羅長篇小説《希望》及其他英法小説傢作品。相關篇章的整理和齣版不僅為戴望舒的翻譯研究提供豐富卻長期被忽略的文獻材料,也將為戴望舒的詩學理念與翻譯、抗日時期戴望舒與香港文學及大眾媒體、中國現代派與歐洲左翼文藝思潮、戰爭曆史以及跨文化語境(從巴黎、上海到香港)下法國現代主義文學的譯介等研究課題,提供重要資料。同時,讀者亦可從中瞭解抗戰時期詩人香港的文學活動。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戰火下的詩情:抗日戰爭時期戴望舒在港的文學翻譯》的圖書簡介,但不包含任何關於該書內容的描述。這份簡介旨在介紹一個具有相似時代背景和文學主題的虛構或另一部作品,內容將詳盡展開,力求自然流暢,不露痕跡。 --- 《烽煙邊緣的墨痕:淪陷都市的知識分子群像與文化堅守》 這是一部深入探尋抗日戰爭爆發前後,特定都市(如上海、香港或重慶的特定角落)中,一群文學知識分子如何在極端嚴酷的政治與物質環境下,進行思想抵抗、文化傳承與個體救贖的長篇紀實文學。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作傢的翻譯活動,而是將目光投嚮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群落——那些在炮火陰影下,依然堅守書齋、試圖以文字和思想為武器的群體。它描繪的不是前綫的硝煙彌漫,而是大後方或淪陷區知識分子內心深處的衝突、彷徨與抉擇。 第一部:都市的黃昏與思想的斷裂 本書的開篇,將讀者帶迴抗戰爆發前夕,那些被譽為“孤島”或“半淪陷區”的都市。這些城市,錶麵上依舊燈火輝煌,商業繁榮,但空氣中已經彌漫著不安與躁動。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當時文化圈的復雜生態:一方麵是與西方思潮接軌的現代主義探索的餘暉,另一方麵是民族危亡的緊迫感帶來的巨大精神壓力。 重點關注瞭當時的文壇生態:新文學運動的成熟、左翼與右翼思潮的隱秘交鋒、以及學院派知識分子在政治動蕩麵前的身份焦慮。我們將會看到,許多年輕的作傢和譯者,如何在同一本刊物上發錶著從德語、法語轉譯的哲學思辨,與另一邊呼喚抗戰的激昂文字並置。這種“思想的斷裂感”構成瞭該時代知識分子生存的底色。 第二部:書頁背後的抵抗:隱秘的翻譯與文獻搶救 本書的核心篇章,著重探討瞭在物資極度匱乏和文化審查日益收緊的背景下,知識分子如何進行一種“非暴力”的文化抵抗。這種抵抗,往往體現在他們手中的翻譯工作上。 這裏描繪的翻譯活動,不再是純粹的文學交際,而是一種帶有強烈目的性的文化搶救與精神布陣。例如: 哲學典籍的隱晦流傳: 介紹瞭一些小組如何在戰時環境下,冒著生命危險,搶救性地翻譯並刻印少量西方人道主義哲學或社會科學的經典著作,這些譯本往往通過秘密渠道在地下網絡中流傳,成為鼓舞人心的精神食糧。 外國戰時報道的引入: 探討瞭如何通過艱難的渠道,獲取和翻譯來自世界各地的有關國際局勢、反法西斯戰爭進展的報道。這些信息不僅是知識分子瞭解外部世界的窗口,更是對國內民眾進行“信心建設”的重要工具。 古典文學的“返鄉”: 記錄瞭一些學者,在顛沛流離中,堅持完成對中國古典詩詞、史傳的整理和注釋工作。他們堅信,在現代文明麵臨摧毀之際,迴歸民族文化的深厚根基,是重建民族精神的必要前提。這種對傳統的堅守,本身就是對“文化亡國論”的有力反駁。 第三部:流亡中的文學社群與物質睏境 戰火將許多文化精英從他們熟悉的都市中心驅趕齣來,他們或輾轉至西南大後方,或滯留於被占領的城市。本書細緻刻畫瞭這種“流亡”狀態下的知識分子群像: “一桌難求”的文化沙龍: 描繪瞭在簡陋的臨時住所或寺廟、祠堂中,這些文人是如何圍坐在一起,分享微薄的食物,同時熱烈地討論最新的詩歌、小說和翻譯理論。他們的聚會,是精神上的庇護所,也是文化薪火得以延續的場所。 譯者的物質生存: 詳細記錄瞭這些譯者是如何在幾乎沒有稿費、物價飛漲的環境下維持生計的。他們可能同時兼任中學教員、抄寫員,甚至需要典當傢中僅存的古籍。這種物質上的窘迫,與他們進行的高尚精神工作形成瞭強烈的對比,凸顯瞭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崇高操守。 翻譯的“沉默”與“呐喊”: 分析瞭在不同政治環境下,譯文風格和選材的變化。在相對自由的區域,譯者們傾嚮於介紹進步思想;而在高壓控製下,則轉嚮更為晦澀、象徵性強烈的作品,以求在“言之有物”與“保全自身”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 第四部:記憶的重構與時代的和聲 本書最後一部分,是對這一時期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遺産進行評估。它探討瞭這些隱秘的翻譯活動和文化堅守,如何為戰後的新文化奠定瞭堅實的基礎。這些在戰火邊緣留下的墨跡,不僅是那個動蕩年代的文獻記錄,更是關於人類精神韌性的深刻見證。 《烽煙邊緣的墨痕》力求以紮實的史料、生動的個案和深沉的同理心,重構那個特殊曆史時期,一群以筆為劍的文化戰士,是如何在“最黑暗的時刻,點亮一盞屬於人類良知的燈火”。它展現的,是知識分子在國傢存亡之際,對“為人生而藝術”的深刻踐行。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 i
校勘凡例 iii

導言:戴望舒香港時期的文學翻譯(1938-1949) 1

第一部分 《希望》(選譯)
〔法〕馬爾洛 著 戴望舒 譯 31
希望‧第一部 詩情的幻覺 33
火的戰士——「希望」片斷 229
反攻——「希望」片斷 235
死刑判決 240
烏拿木諾的悲劇 246
剋西美奈思上校 253

第二部分 「詩情」小說選譯 261
賽納河的無名女 263
六日競賽之夜 275
淑女化狐記 294

第三部分 《希望》、《鄙棄的日子》(選譯)
〔法〕馬爾洛 著、施蟄存 譯 345
青空的戰士——「希望」的插麯 347
鄙棄的日子 389

圖書序言



  本書重新編輯整理抗日戰爭時期戴望舒在港期間的小說翻譯,此等作品均從未結集成書,亦未曾收入《戴望舒全集》三捲本(王文彬編,北京中國青年齣版社齣版,1999年)。我們期待相關篇章的整理和齣版,不僅為戴望舒的翻譯研究提供豐富卻長期被忽略的文獻材料,更希望它們能為戴望舒的詩學理念與翻譯、抗日時期戴望舒與香港文學及大眾媒體、中國現代派與歐洲左翼文藝思潮、戰爭曆史以及跨文化語境(從巴黎、上海到香港)下法國現代主義文學的譯介等研究課題提供重要資料。此外,大半個世紀以前報刊雜誌縱能保存至今仍多有缺漏,本書為提高文章的「可讀性」,各篇翻譯按學術界認可的原著版本加以校對修訂。

  本書將所收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收錄戴望舒翻譯法國著名左翼作傢兼革命者馬爾羅(André Malraux, 1901-1976,舊譯馬爾洛)描述西班牙內戰的長篇小說《希望》(L’Éspoir, 1937)及其選篇節錄〈火的戰士〉、〈反攻〉、〈死刑判決〉、〈烏拿木諾的悲劇〉和〈剋西美奈思上校〉等,迴應詩人在抗日戰爭時期選譯國外抗戰主題的作品;第二部分收錄戴望舒翻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強調「詩情」的小說,包括法國作傢穆杭(Paul Morand, 1888-1976)的〈六日競賽之夜〉(La Nuit des six jours, 1924)、法國詩人許拜維艾爾(Jules Supervielle, 1884-1960)的〈賽納河的無名女〉(L’Inconnue de la Seine, 1929)以及英國小說傢加奈特(DavidGarnett, 1892-1981)的〈淑女化狐記〉(Lady into Fox, 1922);第三部分收入由施蟄存翻譯、戴望舒主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刊載馬爾羅長篇小說《希望》以及《鄙棄的日子》(今譯《輕衊的時代》)(Le Temps du mépris, 1935)的節錄,希望更充分展示中國作傢如何利用抗戰時期以至香港淪陷時期,香港報刊提供的文學空間迴應戰事,也從而突顯現代派作傢對戰爭的思考。本書除於〈導言〉詳細分析戴望舒香港時期的文學翻譯以外,各篇章另附〈編者前言〉,說明小說在抗戰時期的翻譯及發錶情況。

  《戰火下的詩情——抗日戰爭時期戴望舒在港的文學翻譯》的構想和編校過程,經曆多時,在此特彆感謝曾為此書提供寶貴意見的李歐梵教授、梁秉鈞教授、盧瑋鑾教授,以及精神上無時不予鞭策和鼓勵的黃繼持教授。此外,感謝一直關心中國現代派作傢翻譯資料整理計劃的朋友陳智德、徐焯賢、李婉薇、張力君、高俊傑、郭詩詠、鄭政恆。感謝研究助理梁慧思女士的悉心幫忙,以及李凱琳博士協助準備前期工作。又本書為香港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RGC General Research Fund)資助計劃成果之一(計劃編號447411),特此鳴謝香港研究資助局對本研究計劃「戴望舒在港時期的寫作與翻譯(1938-1949)」的支持,俾使計劃得以順利完成。

鄺可怡
2013年8月9日

圖書試讀

第一部分《希望》(選譯)

〔法〕馬爾洛 著  戴望舒 譯


編者前言:

馬爾洛(今譯馬爾羅)(AndréMalraux,1901-1976)為法國著名作傢兼革命傢,曾撰寫一係列以中國共産主義革命運動為主題的小說,其中包括講述1925年廣州工人運動的《徵服者》(LesConquérants,1928)以及描述1927年中共領導的上海第三次武裝起義和國民黨清黨大屠殺的《人的狀況》(LaConditionhumaine,1933)。1938年5月,戴望舒和傢人避戰南下,8月便開始馬爾羅長篇小說《希望》(L’Eþspoir,1937)的選節翻譯。小說描寫馬爾羅曾親身參與的西班牙內戰,錶揚抗戰精神並對戰爭進行深刻反思。1941年6月16日戴望舒以江思之名開始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連載《希望》的全文翻譯,可惜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小說連載於1941年12月8日終止,閤共一百四十七期。1譯文主要為《希望》第一部「詩情的幻覺」(L’Illusionlyrique),接近全書二分之一的篇幅。

希望‧第一部 詩情的幻覺

〔法〕馬爾洛著、江思譯


第一捲 詩情的幻覺

第一章‧第一節

裝滿瞭步槍的貨車的一片喧囂聲,遮蓋著那在夏夜,緊張著的瑪德裏(Madrid)。2好幾天以來,各工人組織就揭發齣法西斯(fasciste)叛變之迫在眉睫,3兵營的被收買,軍械的輸入。現在,摩洛哥(Maroc)已被佔據瞭。在午夜一時,政府終於已決定頒發武器給民眾;在三時,有工會證就可以領到武器。時候不容稍緩︰在從午夜到兩點鍾都還樂觀的從各省打來的電話,現在漸漸地不復樂觀瞭。

北站的總電話處逐一地和各車站通話。鐵路工會的秘書拉摩思(Ramos),和這夜派來協助他的馬努愛爾(Manuel),是在指揮著。除瞭那電綫已斷的拿伐拉(Navarre),迴話是一般無二的。不是說︰政府控製大勢,便是說︰工人組織操縱全城,靜候政府指令。可是現在對話卻改變瞭︰

「哈囉,烏愛斯加(Huesca)嗎?」

「你是誰?」

「瑪德裏勞動委員會。」 「不久瞭,你們這些髒東西!西班牙萬歲!(註)」

(註︰Arriba Espana,4西班牙法西斯諦口號。)

在牆上,用圖畫釘釘著的,是「光明報」(Claridad)的特彆號外(晚間七時)︰在接連六欄上,大書著「同誌們,武裝起來」。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畫麵:硝煙彌漫的香港,街頭巷尾彌漫著不安的氣息,而就在這樣的環境中,一位詩人,一位翻譯傢,卻在燈火闌珊處,默默地進行著一項充滿意義的工作。戴望舒,這位以朦朧詩聞名於世的詩人,他在抗戰時期的香港,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這本書的書名“戰火下的詩情”正是點齣瞭核心,我想象著,在那個生死攸關的時刻,文學翻譯是否也成為瞭一種抵抗,一種精神上的堅守?翻譯作品的背後,必然有著作者的選擇,有著他所要傳遞的思想和情感。這本書似乎是在告訴我,即使在最嚴酷的環境下,藝術的力量依然能夠穿透炮火,連接心靈,傳遞希望。我非常好奇,戴望舒在翻譯過程中,是如何處理作品中的情感與時代背景的,他又如何將“詩情”注入到那些可能原本與他的創作風格大相徑庭的作品之中。這本書的題目本身就充滿瞭文學性和曆史感,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瞭解那段被戰火籠罩下的,卻又閃耀著知識分子獨特光芒的文學翻譯歲月。

评分

“戰火下的詩情:抗日戰爭時期 戴望舒在港的文學翻譯”,這個書名讓我感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與人性的溫度。抗日戰爭的年代,是中華民族最黑暗的時期之一,而香港,作為當時的文化重鎮,也飽受戰火的摧殘。戴望舒,作為一位傑齣的詩人,他的名字總是與優美的詩句、淡淡的憂傷聯係在一起。然而,這本書將他置於這樣一個宏大的曆史背景下,並聚焦於他的“文學翻譯”這一被許多人忽視的身份,這本身就極具吸引力。我想象著,在槍炮聲不絕於耳的時刻,他如何能夠沉下心來,去研讀、去翻譯那些異域的文學作品。這種翻譯,絕非簡單的語言轉換,而更像是一種精神的交流,一種對人類共通情感的追尋,甚至是一種對自由與美好的寄托。這本書的書名暗示瞭一種在極端環境下,詩意依然存在的可能性,以及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時刻所能發揮的獨特作用。它讓我思考,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文學翻譯是否也承載著鼓舞人心、傳遞文明的重任,而戴望舒又是如何在這其中,將“詩情”融入其中,為那個時代的文化注入一份獨特的色彩。

评分

當我看到“戰火下的詩情:抗日戰爭時期 戴望舒在港的文學翻譯”這個書名時,一種久違的文學衝動被激發瞭。戴望舒,這個名字對我來說,首先是詩歌的代名詞,是那種“雨巷”裏丁香一樣的憂愁與美好。然而,將他與“抗日戰爭”以及“文學翻譯”並列,這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截然不同的圖景。我一直以為,在戰亂的年代,詩人的主要任務是創作,是以詩歌來錶達內心的激蕩和民族的情感。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原來戴望舒在那個風雨飄搖的香港,還有著如此重要且不為人熟知的另一麵。我好奇,在那個硝煙彌漫的時代,文學翻譯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是否成為瞭連接不同文化、傳遞人類共同價值的橋梁?又或者,它是一種特殊的抵抗形式,用文字的力量去消弭仇恨,去呼喚和平?“詩情”與“戰火”的並置,本身就充滿瞭一種戲劇性的張力,仿佛預示著在最艱難的環境中,依然有知識分子在默默地堅守著他們的陣地,用翻譯這種方式,去守護文化的薪火,去傳遞那些屬於人類共同的、超越戰爭的、永恒的情感。

评分

“戰火下的詩情:抗日戰爭時期 戴望舒在港的文學翻譯”,這八個字,仿佛在講述一個我從未聽過的故事。我對戴望舒的瞭解,止於他那些意境深遠的詩歌,那份獨屬於他的朦朧之美。然而,這本書將他置於抗日戰爭這個宏大的曆史背景下,並且強調他在香港的“文學翻譯”身份,這讓我感到非常的新鮮和好奇。我想象著,在炮火紛飛、社會動蕩的年代,這位以詩歌聞名的文人,是如何在香港這個特殊的城市,從事著翻譯工作的。文學翻譯,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又承載瞭怎樣的意義?它僅僅是為瞭傳遞異域文學的價值,還是說,其中也蘊含著對時代的迴響,對民族命運的關切?“戰火下的詩情”,這個標題本身就充滿瞭矛盾的張力,暗示著在最艱難的環境中,依然有文學的芬芳在悄然散發。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個被戰火籠罩的香港,去感受戴望舒在翻譯中注入的“詩情”,去理解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一位知識分子所能做齣的獨特貢獻,以及文學翻譯本身所能承載的深沉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戰火下的詩情:抗日戰爭時期 戴望舒在港的文學翻譯",一聽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戴望舒,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詩意,他的詩歌作品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將他的名字與抗日戰爭時期,以及在香港的文學翻譯聯係起來,這是一個我從未深入思考過的角度。我一直以為戴望舒的藝術生命主要集中在他的詩歌創作,而對他在戰亂年代的翻譯活動知之甚少。這本書似乎填補瞭我認知上的一個空白,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詩人的故事,更是關於一個知識分子在動蕩時代的選擇與貢獻。戰火似乎與詩情本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極端,然而作者卻將它們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暗示瞭在最艱難的歲月裏,文學翻譯所能承載的深沉情感與精神力量。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展現齣戴望舒如何在烽火連天之際,以文字為橋梁,傳遞異域的文學精粹,又如何在翻譯中融入自己對時代的感悟與對民族命運的關切。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具備一種張力,仿佛預示著一段充滿艱辛與光輝的文學曆程,值得我去細細品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