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犯焉識

陸犯焉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懸疑
  • 推理
  • 犯罪
  • 刑偵
  • 心理
  • 小說
  • 劇情
  • 反轉
  • 陸犯焉識
  • 原創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特色=
嚴歌苓改編電影名作,寫作生涯重要代錶作!
亂世裏,他們隻能隔著時空相濡以沫,直到生命盡頭……

最大膽的筆觸,直逼人類精神的灰色地帶;最溫情的迴眸,撫摸歲月帶給愛情的傷痕!
中西方文壇譽為「華文世界最值得期待的女作傢」──嚴歌苓,顛覆轉型之作!
導演張藝謀、女主角鞏俐電影代錶作之一──《歸來》原著小說。


《陸犯焉識》有最肅殺的題材,嚴歌苓的敍述卻讓故事充滿人間煙火氣味;這人間煙火可以是詛咒,也同樣可以是救贖。
我獨以爲這是嚴歌苓的特色所在;在「露骨」寫實主義的架構上,她要營造「有血有淚」的生命場景;在那失語的年代,她以華麗的文字繪影形聲。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 Edward C. Henderson 講座教授)

小說準確刻畫齣知識分子的精神際遇,書寫齣大時代風暴肆虐之下的生命之痛,《陸犯焉識》成為作傢獻給逝去的紅色年代的一麯交響哀歌。
──夏榆(《紐約時報》國際生活版書評)

=內容簡介=

當政治與人生相撞,孰是孰非……
非得要傾國傾城,滅頂之災,無期流放,纔能瞭解自己是深愛著對方?!
非得要經曆二十餘年分離、沙場苦刑、飢荒之惡,纔能領略生命的美好?!


他想婉喻多麼傻,從來沒有發現她的焉識有多麼浪蕩,從來不追問筆記本裏一縷栗色頭發的主人是誰。……也許為瞭婉喻的懵懂無知,他急於見她,給她一個發落他的機會。

  上海大戶人傢纔子陸焉識,聰慧而倜儻,擅長多國語言。父親去世後,迎娶繼母娘傢侄女馮婉喻。與婉喻沒有愛情的陸焉識很快齣國留學,在美國華盛頓毫無愧意地過瞭幾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畢業迴國後也仍然過著他風流得意的大學教授生活。
然而風水輪流轉,迴國後的陸焉識,不諳世事又放言無忌,他被打為「反革命」分子,幾次運動中,他可笑的書生氣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長,直至被判為無期。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著極高的學識在西北大荒漠上改造瞭二十年,而婉喻自始至終沒有停止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懷。
  流放期間,精神的匱乏、政治的嚴苛、犯人間的相互傾軋,以緻他滿布舊時代文人的華貴自尊凋謝成一地的碎片。枯寂中對繁華半生的反芻,漫漫長夜裏「盲書」無數信件錶達對妻子婉喻的思念。韆言萬語,刻骨銘心……
  

  與同代的中文作傢相比,嚴歌岺的寫作生涯是獨特的。她二十歲開始寫作,早年以舞蹈演員身分從軍,也曾在中越戰爭時期到前綫擔任戰地記者,之後赴美留學,並成為好萊塢專業華人編劇。特殊且多年海外的生活經驗,讓她的作品充滿鮮活的生命力,具有強烈的故事性、可讀性,深受各界好評。

《陸犯焉識》是一部傢族史。小說以傢族為載體,選擇當代中國政治生活殘酷一頁進行書寫。全書聚焦中國「文革」政治運動中的暴行,以及大時代兒女的銘心愛情,呈現一代知識分子飽受戕害的肉體磨難。沉痛的傢族史被打開的同時,知識分子在紅色風暴中被摧殘被侮辱的命運也得以展現。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陸犯焉識》之外的圖書簡介: --- 《古都迷蹤:失落文明的密碼》 導言:時間的沙礫與未知的召喚 在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文明如流星般劃過夜空,留下耀眼的光芒,卻最終隱匿於無盡的塵埃之中。它們的名字或許隻在殘破的捲軸上留下模糊的印記,它們的故事則被時間的洪流衝刷得支離破碎。然而,總有那麼一小撮人,懷揣著對真相的執著與對未知的敬畏,試圖從這些遺留下來的“時間沙礫”中,重構齣宏大的文明圖景。《古都迷蹤:失落文明的密碼》正是這樣一部深入曆史腹地、追尋失落文明蹤跡的史詩級探索之作。 本書並非簡單的曆史敘事,而是一場結閤瞭考古學、語言學、密碼學和人類學視角的跨學科探險。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嚴謹的求證精神,將讀者帶入一個由綫索、符號和謎團構築的迷宮,目標直指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卻在人類文明史上扮演瞭關鍵角色的失落王國。 第一部:迷霧之地的呼喚——“賽姆利亞”的傳說 故事的開篇,我們將目光聚焦於傳說中位於中亞腹地的“賽姆利亞”(Xymelia)文明。這個文明在公元前三韆年左右突然崛起,以其超前的冶金技術和精密的星象學體係聞名,卻在短短數百年間神秘消失,未留下任何可供辨識的文字記錄。 作者從一份偶然發現於絲綢之路古代驛站的陶片殘骸入手。這塊陶片上刻畫著一組奇特的幾何符號,它們既非已知的蘇美爾楔形文字,也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體係截然不同。通過對這些符號進行形態學的比對和概率分析,作者構建瞭一套初步的“賽姆利亞符號矩陣”。 本部分詳述瞭賽姆利亞文明的物質遺存——那些精美得令人難以置信的青銅器和由特殊礦物熔煉而成的“夜光石”。這些遺物揭示瞭一個高度組織化、擁有復雜社會分工的社會結構。我們看到,賽姆利亞人的審美傾嚮於對稱、螺鏇和精確的黃金分割,這暗示瞭其哲學思想可能與宇宙秩序的和諧性緊密相關。 然而,賽姆利亞的消亡仍是最大的謎團。書中列舉瞭火山爆發、氣候劇變、瘟疫等傳統假說,但通過對該區域地質和生物學樣本的深入分析,作者提齣瞭一個大膽的設想:賽姆利亞的衰落可能源於內部社會結構的自我崩塌,或是某種高度集中的技術知識傳承鏈的中斷。這些技術,如“夜光石”的煉製原理,一旦失傳,其社會運作的根基便會動搖。 第二部:海洋深處的低語——“帕拉蒂斯”的航海日誌 將時間綫拉至更晚期,作者將視角轉嚮瞭環繞南太平洋島嶼的“帕拉蒂斯”(Paradis)文化群落。與賽姆利亞的內陸輝煌不同,帕拉蒂斯文明的成就體現在對海洋的徵服和對星辰的導航上。 本書的第二部分,主要圍繞著一次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發現:一艘在深海火山沉積物中被發現的,由某種未知硬木製成的船骸。船骸的結構設計超乎尋常地符閤流體力學原理,其耐波性遠超同期已知的所有航海技術。 更引人入勝的是,船骸中發現瞭一係列刻在玳瑁殼上的“航海日誌”。這些日誌並非使用字母,而是通過復雜的圖畫敘事來記錄航程、洋流和氣象變化。作者與海洋生物學傢、天文學傢閤作,成功地將這些圖畫轉化為可讀的地理信息。 讀者將跟隨帕拉蒂斯的水手們,穿越數韆海裏的未知水域,抵達那些從未被主流地理學界記錄的島嶼。這些島嶼上留存著帕拉蒂斯人建立的巨型石製天文颱,其定位精度令人震驚。書中詳細剖析瞭帕拉蒂斯人如何利用地磁場、潮汐規律以及特定的恒星位置來確定經緯度,展示瞭他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 帕拉蒂斯的衰亡同樣帶有悲劇色彩。日誌的末尾,圖畫變得潦草而驚恐,多次齣現象徵“黑暗深淵”和“巨浪吞噬”的符號。作者推測,這個航海民族的終結,很可能是一場突發的,超乎人類控製範圍的海洋災難,或許是海底地震引發的超級海嘯,徹底將其文明埋葬於海底。 第三部:密碼的交匯與文明的共性 在追溯瞭賽姆利亞和帕拉蒂斯兩大失落文明的碎片後,本書進入高潮部分——密碼的交匯。作者運用先進的計算語言學工具,對賽姆利亞的符號矩陣和帕拉蒂斯日誌中的敘事結構進行瞭比對分析。 令人驚異的發現浮現瞭:盡管在地理和時間上相隔遙遠,這兩個文明的某些核心數學概念,例如對特定素數數列的運用,以及對“生命周期”的描述方式,竟然存在著驚人的同構性。 書中詳細探討瞭“共性理論”:這些共同點是否意味著它們起源於一個更古老的“母文化”,還是人類思維在麵對自然界基本規律時,必然會導嚮的相似解決方案?作者並未給齣武斷的結論,而是呈現瞭所有可供考證的證據鏈,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 通過對大量失落文明研究案例的梳理,本書揭示瞭一個更宏大的曆史圖景:人類文明的發展並非一條筆直的綫性軌跡,而是由無數條平行發展的支流匯聚又分散的過程。每一個消亡的文明,都攜帶瞭尚未被解讀的知識遺産,而這些遺産,或許正是解開人類自身起源之謎的關鍵鑰匙。 結語:繼承者的責任 《古都迷蹤:失落文明的密碼》不僅僅是一部考古探險紀實,更是一部對人類集體記憶的追問書。它提醒我們,那些被曆史遺忘的名字背後,是曾經鮮活的智慧與奮鬥。對這些失落文明的探尋,最終指嚮的,是對我們自身文明根基的重新審視。 本書以一種嚴謹而不失浪漫主義情懷的筆調,為所有熱愛曆史、癡迷謎團的讀者,打開瞭一扇通往被塵封世界的窗戶。賽姆利亞的幾何之美與帕拉蒂斯的海洋智慧,在本書的敘述中獲得瞭新生,等待著新一代的探索者去繼承和發揚。 --- 圖書信息: 書名: 古都迷蹤:失落文明的密碼 作者: [虛構] 艾爾文·卡萊爾 主題: 考古學、密碼學、失落文明研究 關鍵詞: 賽姆利亞、帕拉蒂斯、符號學、古代科技、跨學科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嚴歌苓
嚴歌苓,女,一九五八年十一月生於上海,少年從軍,二十歲從文。一九八六年齣版第一本長篇小說,同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代錶作有:《扶桑》、《人寰》、《白蛇》、《少女小漁》、《第九個寡婦》、《小姨多鶴》、《金陵十三釵》、《穗子物語》、《陸犯焉識》等作品。一九八九年齣國留學,就讀於芝加哥哥倫比亞藝術學院,獲文學創作藝術碩士學位。自一九九○年陸續在海外發錶近百篇文學作品,曾獲得颱灣和香港十項文學奬,在大陸也獲得多項文學奬。二○○七年齣版第一部以英文直接創作的長篇小說《赴宴者》,受到英、美評論界的好評,並被BBC廣播電颱選入小說連播。根據她的小說改編、並由她親自參加編劇的電影《少女小漁》、《天浴》,分彆獲得亞太電影節六項大奬和金馬奬七項大奬,根據她的長篇小說《金陵十三釵》、《陸犯焉識》改編,由張藝謀執導的影片分彆參展於柏林和坎城影展。小說被譯成英、法、荷、義、德、日、西班牙、葡萄牙、希伯來等十六種語言。

相關著作:《媽閣是座城》

圖書目錄

從「裸命」到自由人──嚴歌苓的《陸犯焉識》  /王德威

引子
場部禮堂的電影
歐米茄
恩娘
加工隊
梁葫蘆
場部禮堂
電影
監獄門診部
齣逃
馮婉喻
逃犯
通緝令
長途電話
上海一九三六
上海一九六三
重慶女子
自首之後
還鄉
絕食
穎花兒媽
美好離婚
二十歲的魚
懺悔
王子來瞭
知青小邢
第二隻靴子
夜審
萬人大會
探監
青海來信
迴上海
「伊是啥人?」
老傭
相認
婉喻的炮樓
中鞦
浪子

圖書序言

從「裸命」到自由人
— 嚴歌苓的《陸犯焉識》 ∕王德威

《陸犯焉識》講述瞭一個社會主義中國的傷痕故事。主要人物陸焉識齣身民國上海沒落世傢,曾經留美卻不諳世故。新中國成立後,陸焉識因為齣身和言行問題被劃為右派,下放到大西北勞改。因為種種反抗甚至逃亡,他的刑期被不斷延長,以緻成為「無期」。
勞改的二十多年裏,陸焉識念念不忘妻子馮婉喻--一個他當年勉強結閤、未曾真正愛過的女子。迴到妻子身邊成為他最大的心願。文革後陸焉識終於平反迴傢,與婉喻和子女團圓。然而婉喻已逐漸失去記憶,甚至不再認得她日夜思慕的丈夫。
《陸犯焉識》的故事彷彿讓我們又一次迴到傷痕文學的時代,但這部小說卻極有與眾不同之處。作者嚴歌苓是知名的海外中國作傢,九○年代曾是颱灣各大文學奬的常客,也有多部小說(如《天浴》、《少女小漁》等)被改編搬上銀幕。近年嚴歌苓更因為與導演張藝謀的閤作(如《金陵十三釵》)而聲名大噪。張的最新作品《歸來》正是改編自《陸犯焉識》。
從電影《歸來》不難發現對《陸犯焉識》所做的更動。顧名思義,小說中從四○年代到八○年代的曆史場景被濃縮成文革後陸焉識歸來以後的遭遇,電影的焦點也從陸焉識轉到馮婉喻。小說中讓陸焉識受盡摺磨的大西北在電影裏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在上海苦守寒窯的馮婉喻。當然,最重要的更動發生在陸焉識歸來以後,是去是留的決定。
文學改編為電影不是易事,《歸來》又是一個例證。有關反右到文革經驗如何呈現,一嚮是中國影視媒體的罩門之一,《歸來》的劇本經「修改後」通過審查,製作團隊的努力已經難能可貴。然而如果並列《陸犯焉識》和《歸來》,我們不難看齣兩者的巨大差彆。張藝謀的問題不在於必須因應電影特色、官方壓力,或市場口味,而在於沒有對嚴歌苓所思考的問題作齣有效的迴應。換句話說,檢查和市場以外,編劇和導演對原作的體會不足,纔是癥結所在。
這是為什麼我們更應該重視嚴歌苓的原著的原因。《陸犯焉識》是她創作以來最重要的作品。嚴歌苓是說故事的能手,她的行文風格華麗豐富,一嚮引人入勝。但她不諱言《陸犯焉識》帶給她的壓力,因為故事取材自傢族曆史:陸焉識的原型人物是她的祖父(嚴春恩)。在述說傳奇之餘,嚴多瞭一層感同身受的體會,也對曆史的暴烈和生命的荒謬,有瞭不同於以往的看法。

三種「露骨寫實」的方法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共産政權展開一係列運動,迅速清理社會各個階層。這一政權對知識分子的控製尤其雷厲風行。從鎮反到肅反,從「洗澡」到反右,知識分子無不首當其衝。一九五○年代勞動改造製度齣現,作為鎮壓、監禁異議人士的新手段。勞改源於蘇聯,意圖透過長期集體勞動的方式,對犯人的身心做齣徹底監控改造;史達林時代的古拉格集中營尤其惡名昭彰。中共的勞改形式包括集體農場到監獄等,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牛棚」和「乾校」也是變相延伸。二○○一年中共終於廢止瞭勞改製度,至此四十年來的受害與犧牲者人數已高達韆萬以上。
嚴歌苓小說裏的祖父陸焉識正是這韆萬勞改犯中之一。小說關鍵場景之一,寫的就是一九六○年陸焉識從上海提籃橋監獄被押往青海勞改營,馮婉喻擠在人群中希望再看丈夫一眼。陸焉識到底犯瞭什麼滔天大罪?焉識生於一九一三年,民國時期也享受過好日子。他風流倜儻,聰明過人,三○年代留學美國,精通四國語言,卻也因言賈禍,往往得罪他人而不自知。焉識抗戰時期因為高談自由主義,在重慶坐過國民黨的牢。未料解放以後,又因為言行失誤成為共産黨的階下囚。一九五四年他被捕入獄,甚至曾經因為反革命罪名被判死刑。六年後移送青海終生勞改,已經是黨的大恩大德。
八○年代以來,知識分子對過往傷痕的描寫不絕如縷,有關勞改所帶給受刑人的羞辱和摺磨,讀來尤其令人怵目驚心。夏誌清先生曾以「露骨寫實主義」(hardcore realism)一詞描寫現代文學寫實∕現實主義敘述的特徵, 也適用於此。夏指齣麵對社會不公不義,作者每每以钜細靡遺的風格,狀寫「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種種慘狀。這樣的書寫如此直截瞭當,而讓我們有瞭無言以對的感嘆,以緻任何理論詮釋和立場支撐都顯得空洞虛僞。
露骨寫實主義有其弔詭。當非人的待遇、苦難的煎熬成為大傢競相控訴的話題時,我們難免感到審美疲勞。或對類似書寫避之唯恐不及,或甚至希望書寫者「推陳齣新」,好吸引我們的注意。問題是,難道貨真價實的苦難也需要包裝麼?魯迅在《祝福》裏寫祥林嫂不斷重復她悲慘的故事,以緻失去聽眾同情,不啻對傷痕敘事的寫和讀提齣清醒的批評。
然而故事必須說下去。就像一韆零一夜裏的沙荷拉撒德王妃(Scheherazade),麵對暴虐的國王「沒有故事,就是死路一條」的要求,隻能以一個又一個故事引起聽者注意,延宕死亡的威脅,或那絕對沉默的到來。 更進一步,我們要說敘述就是一種賡續溝通、傳遞意義的行動,就是生命的倫理底綫。在過去幾年中,有關勞改的敘事依然此起彼落。最值得注意的至少有兩部作品。楊顯惠的《夾邊溝紀事》(二○一一)講述一九五七年甘肅酒泉沙漠邊緣的夾邊溝農場曾有三韆勞改犯人屯駐,然而在極左政策以及「自然災害」肆虐下,到瞭六一年倖存者不及一半。多年後楊纍積採訪所得,以紀實兼虛構的方式還原當年大量死亡的慘烈,以及生還者的悲傷。他寫一個上海女人來到夾邊溝找尋丈夫遺骸的悲痛與莊嚴,或資深勞改犯見證死亡的世故與絕望,令人怵目驚心。當楊以冷冽的筆調寫齣「死幾個犯人怕什麼,搞社會主義哪有不死人的!」 ,不由得讀者不悚然以對。這是露骨寫實主義的力量瞭。
另一方麵,作傢閻連科反其道而行。他的《四書》(二○一一)以黃河邊上的一座勞改農場「罪人育新區」為背景,寫齣一百二十七個反右運動後下放的知識分子,如何在一群「孩子」的指揮下,過起芻狗不如的生活。大飢荒的年代為瞭活命,這些原來之乎者也的學者文人放下身段,苟且求生。他們相互背叛鬥爭,無所不用其極。到最極端的時刻,人吃人的事情發生瞭。閻連科刻意經營素樸簡約的敘事,幾乎有瞭聖經寓言的況味。同時他又誇張勞改營內的種種醜態,營造齣鬼魅也似的嘉年華氣氛。兩者之間所形成的張力,在在引人注目。
在這兩種露骨寫實—紀實和寓言—的方法之間,嚴歌苓示範瞭第三種可能。她當然花瞭極大篇幅描寫勞改營的非人生活。大西北的荒涼、勞改營的殘酷、犯人生活的艱苦都不在話下。然而嚴歌苓不僅寫陸焉識在勞改營二十多年的求生過程,更迴溯他早年一切:公子哥兒般的行徑,和妻子勉強的結閤,美國的風流佳話,抗戰中逃難、外遇經驗……還有他的不識時務,和莫須有的反革命嫌疑。嚴歌苓將陸焉識的前半生和他的勞改經驗穿插敘述,讓這個人物的形象陡然豐富起來。陸雖然聰明自得,其實胸無大誌。他之淪落為勞改犯沒有什麼可歌可泣的理由,甚至有點咎由自取。但也正因為如此,他深陷絕境後,少瞭些悲憤,反有瞭自行其是的個性。而這竟成為他死裏求生的力量。
嚴歌苓有意叩問,像陸焉識這樣舊社會過渡到新社會的人,也許身負階級原罪,但是在什麼樣的社會裏,他竟然會被冠上滔天的罪名?陸焉識算不得平庸之輩,卻平凡得可以。但日常生活裏似乎有種看不見的力量,一步一步將他推入萬劫不復的地步。同樣重要的,嚴歌苓也好奇勞改犯的傢屬如何應付突如其來的巨變,如何又將隨之而來的屈辱、怨恨再融入日常生活裏,日久天長的處變不驚起來。《陸犯焉識》有最肅殺的題材,嚴歌苓的敘述卻讓故事充滿人間煙火氣味;這人間煙火可以是詛咒,也同樣可以是救贖。
更重要的是,在嚴歌苓的調度下,一切的生活細節重三疊四而來,如此豐富,以緻産生不可思議的舞颱效果。這裏所謂「舞颱」指的是一種巴爾紮剋式(Balzac)的命名、描述現實的力量,用以堆砌悲歡離閤各種節目,在在引人入勝。相對《夾邊溝紀事》的慘淡、《四書》的荒謬,《陸犯焉識》充滿相關或不相關的人間情事,敘事時間更綿亙七十年,來到上個世紀末。陸傢解放以前的勾心鬥角,陸焉識驚險重重的草原逃亡,馮婉喻為瞭丈夫犧牲自己,陸傢兒女為瞭前程背叛父親,犯人和領導相互傾軋、重逢與失憶甚至陸焉識的便祕、牙痛,勞改營裏最慘澹的偷情,外加西北草原的狼群,青海湖鼕天的湟魚,寫來都是要讓讀者動容的。
論者或從嚴歌苓的敘事看齣煽情(melodrama)的元素,過於戲劇化。但我獨以為這是嚴歌苓的特色所在:在「露骨」寫實主義的架構上,她要營造「有血有淚」的生命場景;在那失語的年代,她以華麗的文字繪影形聲。捷剋戲劇傢也是一九八九年推翻捷共的領導人之一哈維爾(Václav Havel)曾說,「極權主義的社會裏是沒有故事發生的。」 沒有故事,因為所有的欲望和絕望,幻想和行動都被「和諧」掉瞭。嚴歌苓式的修辭政治學要讓「故事」再發生,而且務求扣人心弦。以此,《陸犯焉識》不僅批判瞭那個時代,也逆轉瞭書寫那個時代的方法。

「裸命」的潛在寫作

陸焉識剛進囚牢時編號二八六八,但是隨著飢寒病恙死亡,囚牢人數遞減,他的編號成為一五六四;而當他的號碼隻剩下三位數二七八時,其中恐怖不問可知。但是他到底身犯何罪,我們始終不得而知。小說的命名陸犯「焉識」—如何知其所以?—已經點齣作者的深意。陸焉識聰明過人,最大的缺點是不識時務,而他的罪名也因為口無遮攔,言辭虛妄而起。作者描寫陸麵對控訴時曾極力辯彆自己的清白。但他越是據理力爭,反而越坐實瞭他的妄尊自大,罪加一等。一種卡夫卡式的詭圈油然而生,他的刑罰從有期變成無期。
更進一步,嚴歌苓由此點齣在一個新中國的時代,罪與罰的辯證不是基於罪證的真確與否,而基於「人民」的指控。這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時代。但誰是「人民」卻是不能聞問的謎題,甚至是一個空虛的能指。「人民」的閤法性唯有從先確立「人民」的對立麵—敵人—纔能間接證明。陸焉識就是韆萬的革命敵人之一,必須從階級隊伍裏清除,纔能保證「人民民主專政」宏大目標的實現。
陸焉識既不真左,也不真右;既沒有犯意,也沒有罪證。然而正因為對自己的處境渾然不覺,我行我素,他反而成為一個容易被羅織罪名的對象。有瞭陸焉識這樣的人莫名其妙的鋃鐺入獄,統治者的權威更越發莫測高深起來。他成為權力當局必須布置的替罪羔羊。近年阿甘本(Giorgio Agamben)對西方曆史「裸命」(bare life)機製的研究成為流行理論。阿甘本指齣在羅馬帝國社會裏有一種稱為「牲人」(homo sacer)的邊緣者。他們是社會的賤民,任人宰割而不引起法律後果,同時也無權作為神聖的犧牲。牲人隻有裸命一條,被社會「包括在外」。弔詭的是,正因為牲人曖昧、邊緣的位置,他們被視若無睹的存在反證瞭社會人與非人、內與外的秩序,以及威權者行使法、又高於法的位置。
阿甘本認為二十世紀的裸命不必隻由被「包括在外」的牲人代錶。資本主義社會以及極權主義社會早已發明瞭種種方式,控製成員的生命∕政治意義。「裸命」其實內化成為現代人的宿命。在號稱自由主義的西方社會裏,居無定所的難民,非法入境的移民,隨季節遷移的打工者,植物人等都是存在於閤法非法的邊緣、或不死不活的狀態。這種懸而不決的存在大大諷刺瞭自由主義者強調的人權、民主等理想。另一方麵,極權主義者如納粹和史達林政權對人的踐踏,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最極端的錶現是集中營的設置。
迴看《陸犯焉識》,我們要問「裸命」之於中共的勞改製度意義何在?如上所述,勞改源自蘇聯,是一種特殊審理、監禁、流放、改造的製度,雖有法律基礎,但是執行的過程卻每每違反法律運作,總是創造「例外狀態」,因此打開迫害異議人士的方便之門。 陸焉識從一九五四年入獄以後,刑期不斷延伸;一九六○年遣送勞改後,遠離社會,形同「非」人,生亦無足畏,死亦無足惜。多年後他獲得平反,迴到上海,不但與傢人恍若隔世,也與社會格格不入。他的一生其實已經犧牲,而他的犧牲越沒有意義,越凸顯統治者恣肆生殺的大權。
至此,「裸命」的理論用於《陸犯焉識》似乎言之成理。但果真是如此麼?阿甘本也許指齣瞭現代社會裏法律、威權與身體的相互為用,形成現代人物所逃遁的網羅。這樣的看法其實因襲傅柯(Michel Foucault)有關訓誡與懲罰的研究。 很奇怪的是,阿甘本從左翼批判立場齣發,卻沒有訴諸革命作為解決難題的方法:他的「裸命」論設想社會的禁錮如此嚴絲閤縫,甚至封閉瞭曆史語境裏任何解放力量。當現世如此無望,他隻能投射未來彌賽亞(終極革命?)的拯救。也因此他揭露自己根深柢故的神學背景。
麵對這類論述,文學研究者實在不必亦步亦趨。我們恰恰要說:眼前無路想迴頭。嚴歌苓的小說裏,陸焉識遞送到青海勞改營後被剝奪瞭所有權利。在極度睏頓的情況下,犯人勞作猶如行屍走肉,生命成為本能的苟延殘喘。然而陸焉識有一樣東西權力當局看不見,也拿不走。那就是他的想像力。嚴歌苓告訴我們陸焉識當年放言無忌,以緻吃瞭大虧,但他畢竟是聰明人,在危機時刻善用自己深藏不露的另一麵。勞改生活何其險惡,為瞭自保,陸僞裝口吃,避免言多必失的可能。更重要的,他憑著驚人的記憶力,在漫漫長夜裏「盲書」無數的信件給他的妻子。相對於他通過檢查,發給妻子的那些傢書,這些盲寫的信件發自內心,迴到內心,沒有文字記錄,卻是韆言萬語,刻骨銘心。
陳思和教授討論新中國成立到文革時期的文學,曾經指齣一種「抽屜裏的文學」不容忽視。 那就是作傢和知識分子在極端隱祕的情況下,以異於尋常的文類私自寫下的文章;這些文章是一種潛在寫作,書寫完畢無意也絕難發錶,因為本身就是危機的存證。 文革之後我們重新發現這些「抽屜裏的文學」,斷簡殘篇,無不是記錄一個時代最麯摺的心史。發掘、解析這些文字的工作其實方興未艾。論斯特勞斯(Leo Strauss)「隱晦的詮釋學」(esoteric interpretation),當代中國顯然不乏最極端的例證。
嚴歌苓將潛在寫作的邏輯推嚮更深一層。陸焉識甚至連自己的抽屜也沒有。他卻能無中生有,在腦海裏開闢瞭祕密書信庫存處,且分門彆類,形成巨大檔案。憑著這些無形的書寫,陸焉識讓思緒馳騁韆裏之外,與妻子一次又一次重逢,也熬過一次又一次的絕望。小說中的敘事者是陸的孫女(或現實中的嚴歌苓)無從進入祖父當年的記憶,但是憑著後者日後的迴憶,她居然也「無中生有」的,「還原」瞭陸焉識的勞改生活,還有他想像中的傢書。
這是虛構—也是文學—最大的勝利瞭。不論是微言大義,或僅隻是臆想連篇,《陸犯焉識》作為一個文本,讓故事,也是「故」事,講下去,留待後人詮釋,已經是一種延續意義,從沉默中發聲的嘗試。
迴到「裸命」論述。我們要說,盡管極權主義憑藉「例外狀態」的藉口,製造無數冤獄,隻要被禁錮的犯人一息尚存,就無從禁止他們思維的橫生枝節,從「例外狀態」裏製造他們自己的例外狀態。作為後之來者,我們麵對曆史殘骸,與其不斷聲言陸焉識等「裸命」的絕望,不如設想—甚至幻想—他們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可能。沒有「裸命」潛在敘事的可能,故事無從繼續,曆史也就變為永恆的沉默。

愛與自由的辯證

《陸犯焉識》最為膾炙人口的部分是陸焉識與妻子馮婉喻畢生的愛情。但這兩人的愛情其實充滿波摺。民國時期的陸焉識是舊傢公子,對任何事都無所用心。繼母恩娘齣於私心,安排本傢的姑娘婉喻嫁給焉識,以便繼續掌控陸傢。麵對這樣無愛的婚姻,焉識的態度可想而知,他在美國、在重慶的齣軌,也似乎就情有可原。婉喻是舊式女子,十七歲見到焉識就傾心不已,她自慚沒有丈夫的風度學問,也因此對一切逆來順受。
新中國成立時,陸焉識、馮婉喻已經是老夫老妻。焉識的入獄改變一切,此時的婉喻奔走一切營救丈夫,她的堅毅讓所有人颳目相看。直到小說最後,我們纔赫然知道,婉喻為瞭將丈夫從死刑判決裏救齣,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貞潔。她一次一次上瞭戴同誌的床,終於得到瞭丈夫改判死緩的報償。而在牢裏的焉識一無所知,他所感動的還是妻子為他準備的棉衣,親手調治的吃食,一封又一封報平安的傢書。然後,在西北無邊荒涼的歲月裏,在大飢荒瀕死的邊緣上,焉識一點一點開始理解婉喻對他的好,對他生死相許的情義。他終於愛上她瞭,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但這是一場時空倒錯的愛情。無期徒刑勞改注定瞭陸焉識的命運,他對婉喻的愛隻能是一種後見之明。他已經錯過瞭四十年的歲月,一切為時已晚。但有這樣的可能麼?正是因為陸焉識退此一步,已無死所,他對婉喻的愛纔得以爆發,而且濃烈得摧枯拉朽。在絕望和死亡的前提下,陸焉識迴憶他所曾辜負的,他應該擁有的,因此有瞭無限悔恨與愛。他一度逃迴上海,為瞭此生再見婉喻一麵。勞改於他陡然有瞭不同意義。彷彿一切政治控訴就是他感情失誤的附註;苦難與飢荒彌補瞭他對婉喻的虧欠。張愛玲《傾城之戀》式的邏輯隱隱可見。
陸焉識的愛情最後歸嚮他在心裏默寫而且記誦的無數情書。這些情書從來不能寄齣去,收信人也就是發信人自己。我們可以猜想,與其說焉識終於發現他對婉喻的愛,不如說他愛上婉喻所代錶的「愛」的符號:「婉喻」這個人物的名字原來就影射麯摺婉轉的比喻。 我們也可以說焉識的愛指嚮他內心欲望的黑洞,他大半生的尋尋覓覓就是要填補那難以名狀的匱乏。 但這樣的看法仍然受限於主體自我意識的循環。或許嚴歌苓另有所見。在那極度荒涼的勞改營裏,焉識終於理解愛的前提是麵對(化身婉喻的)「他者」所開啓的無盡可能,他放下我執,迴應召喚,付齣多少都心甘情願。
同樣的,我們在馮婉喻的生命也看到類似轉摺。解放之前,她沒有得到丈夫的愛,解放後,因為丈夫的罪,她反而得以完全實踐她的德行以及真情。然而當她獻身戴同誌,換取丈夫死緩的判決時,我們見證愛的徹底犧牲及毀壞:失貞毀瞭婉喻的後半生,因為她等同貞操與愛情。論者對於嚴歌苓這樣的安排,尤其延宕到小說結尾部分纔以倒敘方式說明,多認為過於煽情。 但嚴顯然意在強調陸、馮愛情的辯證關係。陸焉識在勞改營裏的愛情啓悟,其實不僅遲到,甚至仍然是被濛蔽的。因為他不知道當婉喻將視若性命的貞操交換瞭丈夫的性命時,她已經死過一次瞭。
這樣險峻的愛情辯證以陸焉識歸來,婉喻卻罹患失憶癥為高潮。老去的婉喻性情大變,唯對當年的陸焉識念念不忘,但那個焉識是不曾愛她的。同樣的,陸焉識浩劫餘生,希望重新開始愛戀婉喻,然而那個婉喻已不復存在。這時我們看齣嚴歌苓的用心所在:有一種愛是不期盼迴饋的,不因為缺憾,而因為滿溢。焉識矢誌照顧婉喻,就彷彿婉喻當年無怨無悔的伺候他一樣。這對夫妻的愛與被愛的位置又一次對倒。
不少讀者對《陸犯焉識》這一結局唏噓不已。顯然包括張藝謀導演在內。於是電影《歸來》就此大做文章。電影中的陸焉識、馮婉喻從來就是模範夫妻,卻橫受政治打擊。婉喻失憶,與焉識重逢卻不再相識。我們最後看到焉識陪同婉喻日復一日,等待她心目中的丈夫的歸來。失憶是通俗小說影視常見的橋段,張藝謀的詮釋無可厚非。但有鑑於以上的討論,《陸犯焉識》所碰觸的問題,從罪與罰,從愛情到犧牲,電影顯然力有不逮,而將小說演成失憶版社會主義王寶釧的故事瞭。
與嚴歌苓的愛情辯證相輔相成的是她對自由的辯證,這一點張藝謀完全無力觸及,卻是小說真正的終極追求。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從小說的第一段對西北草原羊群的描寫,到小說最後陸焉識的不知所終,嚴歌苓緊扣的關鍵詞就是「自由」。焉識不願意落入婚姻的枷鎖,嚮往國外的留學生活,都與他念玆在玆的自由有關。他在學術上甚至是半吊子的「自由」主義者。但是事與願違,焉識卻一次又一次陷入不自由的僵局。他的婚姻猶如《圍城》的翻版,而他的學術理想在人間重重關係中已經消耗殆盡,更何況共産黨的集權統治。
但這隻是嚴歌苓的自由辯證的開始。「解放」以後陸焉識動輒得咎,終於身陷囹圄。奇妙的是,就在生命遭受最嚴苛的壓迫時,他發現瞭自己的記憶和想像竟可以如此狂放不羈。循此,他找到多年追求而從來不知為何物的愛情;這愛情原來是在他避之唯恐不及的婚姻枷鎖裏。同樣的,馮婉喻相夫教子,經受瞭人間種種屈辱,始終在委麯求全的狀態下討生活。唯有失憶以後,她纔開始無拘無束起來,甚至赤身裸體的在傢裏行走自如。束縛瞭一輩子,婉喻因為忘記瞭過去一切而解放瞭。而也到瞭這個時候,她曾渴望而不可及的愛,就像在無邊的黑夜裏偶然閃爍的星光,帶給瞭她最大的解脫。然而,這真是主體所能或所願成就的自由麼?
陸焉識在新時期裏並沒真正享受到夢寐以求的自由。日子還是得過下去:失憶的妻子,各有打算的子女,躁動不安的社會,在在讓他無所適從。他與婉喻朝夕相守,雖然妻子不再迴應他。他開始懷想勞改所在的大西北。小說急轉直下,婉喻去世,陸焉識帶著她的骨灰離開上海,迴到當年他一刻也不願意多待的大西北,那裏「草地大得隨處都是自由」。
這帶來《陸犯焉識》最後的二律悖反。 嚴歌苓曾經有言,「最最強烈的愛情是被禁錮的愛情」。 更進一步,她要思考另一個艱難的議題:最最強烈的自由是被禁錮的自由。但什麼是禁錮?是約束(如婚姻)還是信仰?是記憶還是失憶?是死亡還是生活?在陸焉識、馮婉喻的關係裏,自由是無拘無束的個性解放,還是擇善固執的道德嚮往?是愛的奉獻,還是愛的捨棄? 更重要的,陸焉識最後對自由的選擇不隻關乎歸來與信守,也關乎離開,關乎失去。
就像陸焉識的愛情難題一樣,這些關於自由的大哉問小說無法,也不必,圓滿迴答。但正是嚴歌苓提問的方式,以及對各種生命兩難情境的演繹,給予我們無限思辯的餘地。她由小說開啓的種種生命可能纔是真正吸引我們的原因。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名言:「文學就是自由」! 共和國的曆史不過六十五年,帶給中國人一場又一場的艱難考驗。在國傢領導人號召和諧和夢的年代裏,嚴歌苓迴到勞改現場,審視傷痕,寫下一則驚心動魄的故事,並將個人、傢族經驗提升到寓言嚮度。從「裸命」到自由人—或尋求自由而不可得的人,這是《陸犯焉識》為當代文學提供的重要命題。

圖書試讀

引子
 
據說那片大草地上的馬群曾經是自由的。黃羊也是自由的。狼們妄想瞭韆萬年,都沒有剝奪牠們的自由。無垠的綠色起伏連綿,形成瞭綠色大漠,韆古一貫地荒著,荒得豐美仙靈,蓄意以它的寒冷多霜疾風嗬護經它苛刻挑剔過的花草樹木,群馬群羊群狼,以及一切相剋相生、還報更迭的生命。
 
直到那一天,大草漠上的所有活物都把一切當作天條,也就是理所當然,因此牠們漫不經意地開銷、揮霍牠們與生俱來的自由。一邊是祁連山的韆年冰峰,另一邊是崑崙山的亙古雪冠,隔著大草漠,兩山遙遙相拜,白頭偕老。
 
不過,那一天還是來瞭。紫灰晨光裏,綠色大漠的盡頭,毛茸茸一道虛綫的弧度,就從那弧度後麵,來瞭一具具龐然大物。那時候這裏的馬、羊、狼還不知道大物們叫做汽車。接著,大群的著衣冠的直立獸來瞭。
 
於是,在這大荒草漠上,在馬群羊群狼群之間,添齣瞭人群。人肩膀上那根東西是不好惹的,叫做槍。
 
槍響瞭。馬群羊群狼群懵懂僵立,看著倒下的同類,還沒有認識到寒冷疾風冰霜都不再能嗬護牠們,因為一群無法和牠們相剋相生的生命駐紮下來瞭。
 
那以後,汽車沒完沒瞭地載來背槍的人們。更是沒完沒瞭地載來手腳戴鐐、穿黑色衣服的人們。大草漠上的生靈還有待瞭解,這是一群叫做囚犯的生物。正是這些失去自由的生物的大批到達,結束瞭牠們在大草漠上的韆古自由。成韆上萬的人隻帶著嘴來的,有恃無恐,就是本著「靠山吃山」信念來吃草漠,吃海子,吃溪流,自然包括吃大荒草漠上一切活物。後來牠們發現,活物被吃光後,他們是不挑揀的,各種生物的屍首、枯骨他們都吃。
 
馬群羊群不久就明白瞭。成韆上萬叫做囚犯的生靈把韆古未變的草漠掀翻,撒下遠方異地的種籽;又伐倒韆歲百歲的紅柳,用去烹煮他們可憐的收成;挖起草根下的泥土,壘建起他們整齊畫一,令兔鼠、旱獺瞠目的窩穴。同時,槍聲響個沒完。槍彈的射程結束在狼群羊群馬群裏,也偶爾結束在他們自己的群落裏。叫做逃犯的人便是靶子。
 
直到這個時候,馬群羊群鳥群纔悟到不好瞭。於是牠們拖兒帶女地滾滾嚮西逃奔,呼嘯著:人來瞭!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陸犯焉識》的書名,總讓我想起一些老電影。你知道嗎,就是那種以前在電影院看的,畫麵稍微有點模糊,但故事卻特彆紮實的電影。那種電影的主角,往往不是什麼大人物,也不是什麼完美的人,他們可能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他們的經曆,卻能讓你感同身受,甚至讓你為他們捏一把汗。這個“陸犯焉識”,聽起來就很有故事。我猜,他一定是個經曆過很多事情的人。不是那種坐在辦公室裏寫寫報告的,而是真正地在生活中摸爬滾打,經曆過風風雨雨的。在我看來,書名裏包含“犯”字,有時候是一種命運的昭示,也可能是一種自我認知的過程。也許他曾經犯過錯,也許他曾經被誤解,也許他身上背負著某種沉重的過去。但無論如何,這個“焉識”二字,又透著一股子淡然,一種看透世事的從容。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樣一個角色,這樣一個看似平凡卻又飽含深意的人物,呈現在我們麵前的。他是如何展現他的內心世界,他的掙紮,他的堅持,他的成長?這本書,會不會像一部個人史詩,把一個人的命運,巧妙地編織進時代的變遷之中?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看到一個鮮活的個體,看到他在時代的洪流中,如何努力地活著,如何保持自己的尊嚴,如何去理解和麵對自己的人生。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是被這個名字勾引的。“陸犯焉識”,聽起來就像是武俠小說裏某個隱姓埋名的前輩高人,或者是什麼曆史劇裏的重要配角,總給人一種故事性很強的感覺。我平常看書,有時候就是看眼緣,看書名,看封麵,然後就感覺,嗯,這本書好像在召喚我。拿到書後,我並沒有急著去翻開,而是先讓它靜靜地躺在我書桌上,偶爾瞄一眼,心裏就在琢磨,這個人到底是誰?他犯瞭什麼罪?“犯”這個字,也很有意思,它不僅僅指犯罪,也可能是一種錯誤,一種無奈,一種命運的羈絆。在我看來,一個“犯”字,就足以勾勒齣一個角色的復雜性。他可能不是個壞人,但他的人生一定充滿瞭麯摺和坎坷。書中的故事,我猜想,一定不會是那種一帆風順的敘事,更不會是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它更可能是一幅描繪人性幽深復雜的水墨畫,裏麵的人物,包括這位“陸犯焉識”,恐怕都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著各種各樣的灰色地帶。我一直在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怎樣的世界,讓我去理解那個時代背景下,人們所麵臨的睏境和抉擇。它能不能讓我看到,在時代的洪流中,個體的渺小與堅韌?它能不能讓我思考,我們今天的生活,究竟是怎樣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曆史的真實,也映照齣人性的光輝與黯淡。

评分

“陸犯焉識”,這書名本身就帶著一股子的陳舊勁兒,又有點說不齣的江湖氣。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颱灣正流行著一股懷舊風,到處都是老物件、老歌,感覺就像是捧著一本穿越時空的舊相冊。翻開書頁,裏麵的文字也是那種沉甸甸的,字裏行間透著一股子歲月的痕跡,不是那種快餐式的閱讀體驗。它讓我想起小時候爺爺給我講故事,那種慢慢悠悠,把一個人的經曆掰開瞭揉碎瞭講給你聽的感覺。我常常在想,這本書描繪的那個時代,那個社會,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們的生活是怎麼過的?有沒有經曆過我曾聽長輩們提起過的那些動蕩和變革?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能窺探到那個遙遠而又真實的過去。讀的時候,腦海裏總會不自覺地浮現齣黑白照片的畫麵,加上一點點泛黃的濾鏡,那種感覺特彆強烈。有時候,甚至覺得耳邊能傳來那個時代特有的口音,看到人們穿著粗布衣裳,在街頭巷尾忙碌的身影。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此,它不是直接告訴你發生瞭什麼,而是讓你去感受,去想象,去拼湊齣那個時代的圖景。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好書,是可以把讀者帶到另一個時空去的,而“陸犯焉識”無疑做到瞭這一點。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樣一本充滿年代感的書名之下,究竟藏著一個怎樣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它能讓我從中看到什麼,學到什麼,又引發我怎樣的思考?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深處對於曆史、對於人生、對於那個不曾親曆卻又深深影響瞭我們的時代的種種情感。

评分

我總覺得,一個好的書名,就像一扇窗,能讓你窺探到窗後的風景。“陸犯焉識”,這書名,就給瞭我這種感覺。它不像很多書名那樣直接,而是有點麯摺,有點留白,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去探究。我一直覺得,颱灣的讀者,對於那種能夠觸及我們民族集體記憶的書籍,有著特彆的情感。而“陸犯焉識”,聽起來就很有那種年代感,很可能涉及到一段我們很多人都曾經聽長輩們提起過的曆史。我猜想,這個“陸犯焉識”一定不是一個一帆風順的人物,他的名字裏帶著“犯”,這暗示著他的人生可能充滿瞭波摺,甚至是有過錯誤或者被誤解的經曆。但是,“焉識”這兩個字,又透露齣一種沉靜和智慧,好像經曆過風雨之後,他反而更加懂得去“識”人,去“識”事,去“識”自己。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個人物的命運,與那個時代的變遷聯係在一起的?他是否能讓我們看到,在曆史的大背景下,個體的渺小與偉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深刻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講一個故事,更能引發我對於曆史、對於人生、對於人性更深層次的思考。

评分

每次在書店看到“陸犯焉識”這本書,都會忍不住多看兩眼。它不像那些暢銷書一樣,封麵花裏鬍哨,名字起得嘩眾取寵。它就那樣靜靜地擺在那裏,帶著一種古樸而又神秘的氣息。我一直覺得,書名是一個故事的門臉,一個好的書名,就像一個引人入勝的引子。“陸犯焉識”,這個名字就充滿瞭故事性,讓我立刻聯想到一些曆史的片段,一些被遺忘的人物,一些不為人知的往事。我猜想,這個“陸犯焉識”一定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可能經曆過大起大落,可能背負著沉重的過去,也可能在某個重要的時刻,做齣瞭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犯”這個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錯誤或者罪過,但“焉識”二字,又似乎帶著一種探究和理解的意味。也許,這本書就是要講述一個關於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時代的故事。它是否能讓我看到,在曆史的長河中,個體的命運是如何被塑造的?它是否能讓我思考,我們在麵對睏境時,該如何去堅持和成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置身於主人公的世界,去感受他的喜怒哀樂,去理解他的選擇與掙紮。

评分

“陸犯焉識”,這個名字,第一眼看過去,就讓人覺得不一般。在颱灣,我們讀的書很多元,但總有一些書,它的名字就能立刻抓住你的眼球,讓你覺得,這本書一定有東西。它不像很多書那樣直白,而是帶有一種含蓄的、引人遐想的空間。我常常會在想,這個“陸犯焉識”到底是誰?他犯瞭什麼,又為什麼會被人“識”?這種“犯”和“識”的組閤,在我看來,可能就暗示著一個復雜的人物命運。也許是犯瞭錯,被世人所議論、所評判,但最終,他自己或者彆人,卻能夠真正地“識”得他,理解他。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構建這樣一個人物的?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生活的時代又是怎樣的?這本書會不會展現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人的奮鬥與沉浮,或者是一個民族的記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深刻的閱讀體驗,它不應該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消遣讀物,而應該是能夠讓你反復迴味,並且在腦海裏留下深刻印記的書。我期待著,在文字之間,我能看到一個鮮活的、立體的“陸犯焉識”,也能通過他的故事,看到更廣闊的曆史和人生。

评分

“陸犯焉識”,這書名在我腦子裏盤鏇瞭好久。颱灣的讀者,很多都對曆史題材的小說情有獨鍾,我們總覺得,讀曆史,不僅是瞭解過去,更是為瞭更好地理解現在。而這本書名,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它會是一個關於曆史、關於人物、關於命運的故事。我猜想,這個“陸犯焉識”一定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的身上一定承載著那個時代的印記,他的人生軌跡,可能與我們所熟知的曆史事件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尤其對“犯”這個字感到好奇,它可能暗示著一種過錯,一種懲罰,甚至是一種被時代洪流裹挾的無奈。但緊隨其後的“焉識”,又似乎透露齣一種沉靜和豁達。也許,這是一個關於一個人如何麵對自己的過往,如何在睏境中尋求救贖,如何最終獲得內心平靜的故事。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細膩而深刻的方式,展現那個時代的風貌,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人性的復雜與偉大。我希望,它能帶給我一種閱讀上的沉浸感,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與主人公一同經曆他的喜怒哀樂,他的掙紮與抉擇。它能否讓我對曆史有更深的理解?它能否讓我對人生有更深的感悟?這些都是我閱讀這本書時,最期待的。

评分

我第一次看到“陸犯焉識”這個書名的時候,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很多畫麵。它不像是那種很新潮、很現代的書名,反而有一種說不齣的厚重感,好像一本陳年的老書。你知道,我住的地方,周圍有很多老建築,走在巷子裏,感覺就像穿越迴瞭從前。這本書名,就給我這種感覺,讓我覺得裏麵一定藏著一個很有故事的人,一段很不平凡的人生。我對“犯”字特彆敏感,它總是會讓人聯想到一些負麵的東西,比如錯誤、罪行,甚至是牢獄之災。但緊接著的“焉識”,又好像一種反轉,一種釋然,或者是一種看透。所以,我猜測,這本書的主人公“陸犯焉識”,可能經曆過一段非常艱難的時期,也許是被誤解,也許是被冤枉,也許是犯過錯,但他並沒有因此沉淪,而是憑藉自己的某種力量,或者說是某種心態,走齣瞭睏境。我一直在想,這種“犯”和“識”之間的張力,是如何在書裏展開的?它是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嗎?還是一個關於自我認知和成長的故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真實而又充滿情感的世界,讓我去理解一個人物的命運,去感受那個時代的變遷,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它不一定需要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一定需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评分

“陸犯焉識”,這書名,就像一個謎語,總讓我忍不住去猜想。我猜,這一定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一本有分量的、能夠觸動人心的書。在颱灣,我們很喜歡讀那種能讓我們瞭解自己民族曆史的書,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是誰。而“陸犯焉識”,聽起來就帶著濃濃的曆史氣息,我能想象到,裏麵一定描繪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故事。我尤其對“犯”和“識”這兩個字感到好奇。一個“犯”字,可能代錶著某種錯誤、過失,甚至是命運的捉弄。而“焉識”,則可能意味著一種豁達,一種洞察,或者是一種自我救贖。我很好奇,這個“陸犯焉識”究竟經曆瞭什麼?他如何從“犯”走嚮“識”?這本書,是否是一部關於一個男人在時代洪流中掙紮、奮鬥、最終找到自我價值的史詩?我期待著,它能夠以一種真實而細膩的筆觸,展現那個時代的風貌,刻畫齣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在睏境中所展現齣的堅韌和智慧。它能否讓我對曆史有更深刻的認識,對我的人生有更深刻的啓發?這是我閱讀這本書時,最大的期待。

评分

“陸犯焉識”這個書名,總能讓我聯想到一些老電影的配樂,那種略帶滄桑,卻又充滿力量的鏇律。颱灣有很多讀者,對曆史題材,特彆是涉及中國近代史的書籍,有著特彆的興趣。我們喜歡從這些故事裏,找到屬於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所以,當我看到“陸犯焉識”這個名字時,我立刻就覺得,這應該是一本有分量的書。我猜想,這個“陸犯焉識”,一定是一個在時代洪流中,有著獨特經曆的人物。他可能不是什麼大英雄,也不是什麼大反派,但他的人生,一定充滿瞭跌宕起伏,充滿瞭故事。我特彆好奇“犯”字所帶來的寓意。它可能是一種過錯,一種懲罰,也可能是一種命運的羈絆。但緊隨其後的“焉識”,又顯得頗有深意。它是否意味著,在經曆瞭“犯”之後,他有瞭某種“識”?是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是認識到人生的真諦?這本書,會是一部關於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交織的宏大敘事嗎?我期待著,它能夠以細膩的筆觸,描繪齣那個時代的風貌,展現齣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在睏境中展現齣的堅韌和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