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俠亦狂一書生:夏誌清先生紀念集

亦俠亦狂一書生:夏誌清先生紀念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夏誌清
  • 近代史
  • 史學
  • 人物傳記
  • 紀念集
  • 學術研究
  • 文化史
  • 曆史人物
  • 清史
  • 近代中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收錄三十三篇文章,作者群包括有漢學界菁英、文壇名傢、紐約文友。他們筆下的親身見聞,為夏誌清先生晚年的生活留下鮮活見證。加上生平事略、照片身影,中英文著作一覽,除瞭紀念意義之外,也具有史料價值。

  他從西方人文主義傳統齣發,重新評估中國小說,對漢學界貢獻卓著。他治學一絲不苟,論述鞭闢入裏,勇於說真話。他識纔愛纔,提攜後進,為人人所樂道。

本書特色

  ★王德威先生專文推薦。
  ★集閤33位北美華文作傢撰文紀念夏誌清先生逝世週年。
  ★附上生平事略、照片身影,中英文著作一覽,具有史料價值。

名人推薦

  他是個心思縝密,洞燭世情的人,而他又極能寬厚待人,對人對生命,他都持有一份哀憐之心。--- 白先勇

  一般作傢跟他見麵、跟他通信都不難,一般集會他有請必到。到瞭學術圈外,不能談學問。於是夏公說笑話,在談笑間掌握全局,成為中心而又和悅可親。---王鼎鈞

  治學上的「傲慢與偏見」讓他成就一傢之言,而日常生活上的齣言無狀卻又機鋒處處,讓他活脫像是《世說新語》裏跳齣來的人物。--- 王德威

  一個名副其實的「快人」。反應快、思路快、心直口快。在任何場閤中,他像個導演,嘴裏說真話,心裏無所隱藏。--- 孫康宜

  跟他聊天充滿瞭自由聯想的挑戰,要學會讓思緒在雲端翱翔,還得博聞強記,廣涉中外文學的知識與典故,纔能舉一反三。--- 鄭培凱

  他愛書、愛纔、愛寫作、愛學問、愛朋友、愛女人、愛談笑、愛美食、愛生命。--- 叢甦
書名:《亦俠亦狂一書生:夏誌清先生紀念集》 簡介: 本書是一部紀念著名文學評論傢、學者夏誌清先生(1921-2018)的文集,旨在全麵而深入地迴顧與呈現夏先生在文學研究、批評實踐及其人生思想上的多維貢獻。夏誌清先生以其深厚的學養、獨到的眼光和強烈的批判精神,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樹立瞭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本書匯集瞭海內外數十位學者的紀念文章、研究論文以及未刊錄的珍貴資料,力求從不同側麵勾勒齣夏先生波瀾壯闊的學術生涯及其對後世學者的深遠影響。 一、 學術思想的梳理與重估 夏誌清先生最廣為人知的成就是其裏程碑式的著作《中國現代小說史》(與夏誌清之弟夏誌清閤著,但通常被視為夏誌清先生的主導性成果)。本書收錄的多篇論文,深入剖析瞭《中國現代小說史》在方法論上的創新與爭議。它不僅重新審視瞭夏先生對魯迅、張愛玲、瀋從文等作傢地位的重新定位,更探討瞭其“文學史觀”的內在邏輯——即如何以現代主義文學批評的視角,對中國二十世紀的文學傳統進行係統梳理和價值重估。 紀念集中有一部分篇章專門討論瞭夏先生對“被忽視的”作傢的發掘與推崇,如穆時英、施蟄存等“新感覺派”作傢。這些文章詳細闡述瞭夏先生如何突破既有的政治化或道德化的評價框架,迴歸文學本體,關注形式技巧、敘事策略和現代性體驗,從而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中國現代文學疆域的認識。 此外,書中還收錄瞭幾位學者的研究,側重於夏先生的早期思想形成,例如他對西方文學,特彆是英美現代主義文學的精深研究,如何反哺並塑造瞭他日後評價中國作傢的標準。這些文章揭示瞭夏先生“亦俠亦狂”的批判精神背後,是嚴格的學院訓練和對純粹文學價值的堅守。 二、 跨越半世紀的學人風範 夏誌清先生的學術生涯主要在香港與美國度過,其人生軌跡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文化史。本書不僅關注其學術成果,更緻力於呈現夏先生作為一位知識分子的風骨與人格魅力。 部分紀念文章迴憶瞭夏先生在香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期間的往事。這些迴憶文字,生動地再現瞭課堂上的夏先生:思維敏捷、言辭犀利、絕不輕易妥協。他對於青年學子的教誨,往往直指問題核心,雖然有時顯得嚴苛,但無不體現著對學術純粹性的不懈追求。一位前學生的迴憶錄片段中提到:“跟隨夏先生學習,你必須準備好麵對自己的思維盲點,他就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能精準地切開那些自以為是的陳詞濫調。” 書中還收錄瞭一些關於夏先生與文壇交集的片段,例如他與張愛玲之間非同尋常的交往與相互激發。這些記載不僅豐富瞭對張愛玲研究的側麵信息,更展現瞭夏先生“知音”的深刻洞察力,以及他如何不為世俗的眼光所動,堅持對文學經典的捍衛。 三、 批評實踐的拓展與爭議 夏誌清先生的批評是帶有強烈主體性和介入性的。本書中有一組文章,專門探討瞭夏先生晚年的批評轉嚮,特彆是他對當代中國文學乃至華語文學的評論。這些評論往往一針見血,充滿爭議性,但也常常促使文學界進行嚴肅的反思。 書中收錄的幾篇研究,探討瞭夏先生“文學本位”的立場在麵對快速變化的文化環境時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例如,有學者分析瞭夏先生對某些新興文學現象的保留態度,認為這並非是守舊,而是他一貫堅持“文學之美”高於一切社會功能的主張的自然延伸。這種堅持,使得他的批評始終保持著一種“狂”氣——即敢於對抗主流、不隨波逐流的學人勇氣。 四、 未刊史料與文獻價值 為瞭增加本書的史料價值,編者特地搜集並整理瞭一些關於夏誌清先生的未曾發錶或流傳不廣的文字材料。這可能包括他早年寫給友人的信件片段、課堂講義的謄本,或是針對某一具體文學現象的私人筆記。 例如,其中收錄的一組書信,展現瞭夏先生在處理個人生活與學術抱負之間的微妙平衡,從中可以窺見他“亦俠”的一麵——對傳統道義的尊重,以及在亂世中對個體精神自由的珍視。這些文獻的公開,無疑為未來研究者提供瞭更為立體、鮮活的夏誌清形象。 五、 學術遺産與後學傳承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夏誌清先生學術遺産的延續與發展。多位年輕一代的學者撰文,講述瞭夏先生的批評理論如何影響瞭他們自身的學術路徑。他們或繼承瞭夏先生對形式分析的嚴謹,或藉鑒瞭他批判的勇氣,並嘗試將他的理論工具應用於新的研究領域。 總而言之,《亦俠亦狂一書生:夏誌清先生紀念集》不僅僅是對一位傑齣學者的緬懷,更是一次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範式的深刻檢視。通過匯集多方聲音與珍貴史料,本書力圖展現夏誌清先生作為一個“文學殉道者”和“批評巨擘”的復雜而光輝的一生,激勵後來的學人,在學術的道路上,保持清醒的洞察力與不羈的批判精神。全書的結構嚴謹,內容豐富,旨在成為夏誌清研究領域中一座不可或缺的文獻寶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姚嘉為/主編


  颱灣大學外文係學士,明尼蘇達大學大眾傳播碩士,休士頓大學電腦碩士,曾任雪夫龍石油公司資訊係統分析師。現為北美華文作傢協會副會長暨網站雙月刊主編,海外華文女作傢協會會員,曾任美南寫作協會會長。多次獲梁實鞦文學奬,包括散文、譯文與譯詩奬,北美作傢協會散文首奬,中央日報海外散文奬。

  著有《越界後,眾聲喧嘩》、《在寫作中還鄉》、《湖畔鞦深瞭》、《深情不留白》、《放風箏的手》、《教養兒女的藝術》、《愛冒險的酷文豪》、《會走動的百科全書》、《震撼舞颱的人》。

圖書目錄

夏誌清先生身影
夏誌清先生傳略
序言  「我已經永垂不朽!」  王德威

一介布衣                 劉紹銘
文學因緣                 白先勇
痛悼夏公                 王鼎鈞
中國現代小說的史與學     王德威
追懷夏誌清               鄭培凱
抖抖擻擻過日子           李渝
《金縷麯》藉申悼念之情   葉嘉瑩
快人夏誌清               孫康宜
夏誌清的遺産             王斑
行雲流水數十年           叢甦
悼念夏誌清教授           歐陽子
Colorful and Contentious 的夏誌清教授 施叔青
我所認識的夏誌清         趙淑俠
那一夕我們哈哈笑         趙淑敏
追憶故友夏誌清           董鼎山
隻此一傢夏誌清           宣樹錚
言猶在耳,哲人其萎       趙俊邁
縱論文學的史筆           姚嘉為
夏誌清教授的悲憫情結     張鳳
夏教授的歡顔再也看不到瞭 周勻之
性情中人–夏誌清         王渝
清澈的眼光               章緣
瑣憶夏公          宋偉傑,王曉玨
緬懷夏誌清先生           鄭達
初次見麵就是最後見麵     樸宰雨
錦綉般的一生             符立中
與夏誌清老師之緣         王剋難
金沙隨風而逝             顧月華
至誠可愛的夏誌清先生     湯振海
夏誌清大師的題字         呂紅
文學史傢一伯樂           潘鬱琦
憶夏公誌清               梅振纔
附錄(一)  追思會現場側記  李秀臻
附錄(二)  夏誌清著作目錄  王洞
編後記   亦俠亦狂一書生   姚嘉為

圖書序言

序言

「我已經永垂不朽!」  
懷念夏誌清先生  王德威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日,我迴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參加博士生論文答辯,更重要的任務是探望夏誌清先生。晚上與夏師母會閤來到醫院。走進病房,看到夏先生在床上半躺半臥,正在咕噥著晚餐不好吃。原來心裏老大的惦記頓時減輕不少:我們的夏先生雖然氣色虛弱,但還是挺有精神,對任何事情絕不放棄評論,而且語齣務必驚人。
  
  一會兒駐院大夫進來。夏先生單刀直入,開口就是「我看我要不行瞭!大夫,我還能活多久?」大夫囁嚅著,「挺好的,沒問題……」夏先生不耐煩瞭,「不用瞞我的!我是很現代,很科學的,人。不怕死的!你說,我還能活多久?」大夫無言以對。這會兒夏先生乘勝追擊,蘇州英語連珠炮般齣來,「死有什麼關係!不怕的,你知道我是全世界最有名的中國文學批評傢?我寫瞭這麼多偉大的書,我這麼偉大,你們都愛我的!你看,我早就已經永垂不朽瞭!」
  
  這真是夏先生的本色。一九八〇年在威斯康辛作研究生時,夏先生來訪講晚清小說。隻覺得先生的演講好生復雜,《玉梨魂》的鴛鴦蝴蝶怎麼會和好萊塢的馬龍白蘭度扯上關係?中間還站瞭起來比劃一次西部電影牛仔拔槍對決。先生的學問如此精準犀利,言談卻如此生猛驚人!未料十年之後,我竟然在夏先生催促之下,申請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文學教職,成瞭他的接班人。而知道他如何為瞭我的聘任獨排眾議,豁瞭齣去,已經是幾年以後的事瞭。
  
  自從一九六一年《現代中國小說史》問世,夏誌清先生不僅為現代中國文學研究樹立典範,而且實實在在的為英美學院開創一個新的領域。之後他的治學方嚮延伸到古典文學,《中國古典小說》(一九六七)又是一部石破天驚的著作。先生以他英美新批評的訓練以及西方人文主義精神,迴看中國古今敘事傳統。他批判五四知識分子作傢一味「感時憂國」的傾嚮,力倡文學的世界主義。他不吝發掘「吶喊」和「彷徨」以外的創作風格,瀋從文、張愛玲、錢鍾書因此成為經典。據此他更進一步思考古典說部從《三國演義》、《水滸傳》到《金瓶梅》、《紅樓夢》的現代意義,不僅點齣傳統社會復雜的世路人情,尤其為受到壓抑的女性作不平之鳴。
  
  我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十五年有幸追隨夏先生左右,真是最難忘的歲月。幾乎每週他都到我的辦公室—也曾經是他的辦公室—聊聊,更不談無數的宴飲聚會。我雖不是先生的門生,但實在受益良多。私底下夏先生沒有那麼歡喜插科打諢,但是思維的跳躍、情緒的轉換殊無二緻。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點評文學、臧否人事,永遠洞若觀火,而且不假辭色。他對我最大的批評是「太好說話」,「沒有勇氣」作真正的批評傢。誠哉斯言。他治學上的「傲慢與偏見」讓他成就一傢之言,而日常生活上的齣言無狀卻又機鋒處處,讓他活脫像是《世說新語》裏跳齣來的人物。
  
  在公眾場閤的夏先生永遠談笑風生,歡喜成為大傢注意的焦點。但喧嘩之後,夏先生又是什麼樣子?一九九〇年我到哥大應聘時,夏先生攜我到他當時在一一五街的公寓;坦白說,地方狹蹙,還真讓我有點意外,因為覺得和先生的盛名似乎不符。那天談著談著,他突然有感而發地說,不要看他錶麵這樣的口無遮攔,其實他是非常害羞緊張的人。當時隻覺先生之言有點突兀,多年之後,更瞭解他的生活,他的為人,纔明白此中有多少心事,不足為外人道。
  
  夏先生那一輩的留美學者是非常不容易的。求學經驗的艱難,國共裂變後的抉擇,還有感情生活的起伏,必定都在他的生命中留下層層陰影。而一九六五年夏濟安先生猝逝,那痛失手足兼知己的創傷,恐怕他再也沒有走齣來。愛熱鬧的夏先生可曾是苦苦抗拒孤獨與寂寞的?在他那些幾乎從不恰當的喧嚷笑話後麵,有一個我們並不知道,可能也永遠不會知道的夏先生。
  
  在哥大那些年和夏先生、師母王洞來往久瞭,真有如傢人一般。連我的學生也和夏先生、師母打成一片。夏師母的溫暖大度永遠烘托任何的聚會。我們舉辦瞭多少次會議演講,夏先生總是第一排座上賓,也總有(奇怪的)話要說。他稱贊王安憶、衛慧是平生僅見的上海美女,李銳留著小鬍子看來真像魯迅—牙齒可比魯迅衛生多瞭,張愛玲、硃天文都被鬍蘭成害慘瞭,莫言的皮夾剋看起來值不少錢……結論總是「我太偉大瞭,太有趣瞭,每個人都愛我的!」
  
  二〇〇四年我竟然有瞭見異思遷之擧。哥倫比亞是偉大的大學,但對紐約的生活我似乎總不習慣。在當時去留之間有許多考量,但最重要的是夏先生的態度。我當然知道夏先生是不希望我離開的,因此遲遲不敢錶態。一拖多月,直到最後還是決定請夏先生定奪,未料一開口,先生的迴應卻是「我祝福你。心裏既然有決定,就照自己的決定去做罷。」此時的夏先生無比清楚,也無比輕鬆。作為晚輩,我反而愈發覺得無地自容瞭。
  
  下一年,我重迴哥倫比亞舉辦夏氏昆仲國際研討會。夏先生終於等到機會。討論結束之前,夏先生突然指著專程參加會議的哈佛大學韓南(PatrickHanan)教授說,他自己好比三國的劉備,韓南就好比曹操。哥倫比亞的劉備好不容易找來個王德威,原來以為是個忠心耿耿的諸葛亮,沒想到這個諸葛亮是個叛徒,半夜逃到曹操那裏去瞭……
  
  所幸紐約與波士頓畢竟不遠。我和夏先生、師母還是常有機會見麵。先生的健康在二〇〇九年齣現警訊。那一年因為肺炎和心髒病他輾轉醫院長達半年之久。有一段時間情況並不樂觀,我和夏師母幾乎天天電話聯絡。我們許願如果先生復原,就要為他慶九十大壽。夏先生也必定真想再熱鬧熱鬧,居然奇蹟般的齣院瞭,而我們也的確為他辦瞭盛大壽筵。在宴會上,他為《夏語錄》又添瞭一段名言,「等王德威九十嵗瞭,我再來慶祝一次!」
  
  夏先生熱愛生命,對所信仰的學問和事物,從義大利沙丁魚到張愛玲到共和黨,有近乎偏執的堅持,但在此之下卻是一顆與人為善的心,一顆童心。六、七○年代的老左,八、九○年代的新左對他的撻伐何曾少過?而夏先生兵來將擋,一笑,不,大笑置之。看看這些年他的「敵人們」如何前倨後恭,或者如何搖身一變,隨大國崛起而崛起成為新派學術買辦,我們這纔理解「擇善固執」這樣的老話,真是知易行難。
  
  夏先生的生命裏不能沒有夏師母。她以她的雍容和智慧照顧夏先生,更重要的,保護夏先生。他們四十五年的生活裏經過許多風雨,而夏師母堅此百忍,不動如山。尤其她對先生最後十年的照顧如此無微不至,那是中國傳統裏最真實的親情和恩義。夏師母敬重夏先生的學問和風骨,包容他的任性和奇行。就像過去敦煌守護佛龕的供養人一樣,是她讓「夏誌清」成為一則傳奇。
  
  我最後一次和夏先生、師母共聚是在二〇一三年的三月中。那時我在重重壓力下身心俱疲。很奇怪的,就是有一個意念想看看夏先生,終於專程到紐約去瞭一趟。見瞭麵,隻覺得先生老矣,很是不忍。但我們居然一塊兒到中城一傢高級法國餐廳吃瞭頓飯。夏先生此時齣入早已必坐輪椅,而夏師母自己照顧,決不假手他人。那天的飯其實吃得不錯,夏先生體力有限,卻還是堅持談笑風生,照例對女侍者作齣匪夷所思的奉承。彷彿之間,一切恍如昨日。
  
  晚餐結束瞭,沒想到外麵下起大雪。三月的雪來得又快又猛,紐約街上白茫茫一片,幾乎沒有行人瞭。等瞭又等,總算攔下一部齣租車。我們和兩位餐廳的服務人員閤力將夏先生抬進車裏,夏師母拎著大包小包這纔和我上車。到瞭一一三街的公寓,我們又好不容易把夏先生抬下車。風雪更大瞭。夏師母堅持一切靠自己,夏先生依舊嘟嘟囔囔的批評這個那個。就這樣,擁抱,揮手,我目送他們一點一點地進入公寓。
  
  再往後,就到瞭十二月醫院的探視。那天我必須搭乘午夜的飛機到颱北去。離開醫院,夏師母陪我到附近的小舘吃瞭點東西。夏師母是堅強的。幾天以後,電話中她告訴我醫生的預期並不樂觀,但她覺得夏先生還是可以挺一陣的:他是那麼想活下去,過瞭年,還是要迴傢的。但是二十九日電話,夏先生晚上睡夢中走瞭。夏先生一輩子愛熱鬧。在關鍵時刻,他卻選擇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的,「永垂不朽」瞭。
  
  我懷念夏先生。在另一個世界裏,他是不是還忙著和女士們熱情擁抱,和左派繼續鬥爭,勸住在隔壁的魯迅多刷牙,提醒張愛玲多運動、多吃維他命?而他對學術最高標準的堅持想必一如既往,對文學和生命之間的復雜關懷絕不讓步。比起行走江湖、大言誇誇的大說傢們,夏先生獨自在小說的世界裏看到瞭一個世紀中國人的動蕩與悲歡。是這種堅持「小說」曆史的勇氣和洞見,讓他成為現代中國文學最重要的批評傢。彷彿之間,我們好像又聽到他得意的蘇州腔英語,又急又快:「我知道,我知道。我這麼偉大,你們都愛我的!你看,我早就已經永垂不朽瞭!」
  
編後記
  
亦俠亦狂一書生 姚嘉為

  
  二○一三年底,驚聞文學評論巨擘夏誌清教授辭世,北美作協領導團體當即決定在網站上製作紀念專輯,於二○一四年一月十八日夏教授追思會當天推齣,傳送到兩岸三地,敬送夏公一程。
  
  短短兩星期內,從邀稿、收稿、編輯、張貼到傳送,緊鑼密鼓進行,於追思會當天推齣紀念專輯,內容有三十餘篇文章,三十張照片。這是北美學界文壇群策群力的結晶─夏師母提供夏先生早年照片,趙淑俠和張鳳嚮文壇學界廣為邀稿,學者作傢迅速撰文迴應,網站編輯部李秀臻、傅士玲、林玲襄助編校,令人動容之際,也堅定瞭我們日後蒐集報導北美文壇史料的信心。
  
  紀念專輯發布後,收到不少來信,詢問何時齣版紙本書,及時提醒瞭我們,網站雖然傳播快速,無遠弗屆,但有朝一日不存在瞭,這些從各方蒐集而來的珍貴圖文資料也將隨風而逝。我們決定進行齣版紙本書,有幸得到颱灣商務印書館的支持,徵得夏師母的同意,作者們的授權,於夏教授辭世一週年前齣版紀念文集。
  
  本書主要選自北美作協網站《夏誌清紀念專輯》,加上白先勇在香港《明報︾月刊發錶的紀念文章,共收錄三十三篇,另有生平事略、照片身影,中英文著作一覽錶和追思會現場側記。除瞭紀念意義之外,也具有史料價值。
  
  多年來,華人世界認識的夏誌清,多半來自報章雜誌的報導和他的著作,如《中國現代小說史》是西方漢學界的經典,抬高張愛玲、錢鍾書、瀋從文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夏濟安的兄弟情深,幾場轟動文壇的筆戰,與張愛玲的通信,等等,大多集中在早、中期的學術成就與文壇身影,比較缺乏晚年的資料。
  
  本書作者以北美學者與紐約作傢為主,學者包括學界菁英,新生代學者,移居香港、大陸的傑齣學者,韓國漢學傢,呈現瞭漢學界世代交替,開花散葉的譜係。作傢有文壇重量級名傢、紐約文友、大陸鄉親、颱灣作傢。有的作者與夏先生相識數十載,有的時相往來,有的僅一麵之緣,他們筆下的親身見聞,拼貼齣夏先生中晚年的生活、言行、笑貌,可謂栩栩如生,我們看到瞭夏先生在紐約的活躍身影。
  
  六、七○年代起,文壇學界人士到紐約,都希望「去看看夏先生」,這情形數十年來不變。親切沒架子,集會有請必到。支持文壇活動,到新書發錶會捧場,冒雪參加同鄉會。九十大壽馬英九總統頒贈的賀匾和文友送的賀壽聯,都掛在客廳顯眼處。他好客,經常款待訪客、朋友、學生去餐館享用中西美食。
  
  有他在的場閤,笑聲不絕,絕不冷場。也喜愛誇奬人,慷慨地使用極端的贊美詞,如「偉大」、「瞭不起」、「奇纔」、「纔女」、「美若天仙」、「英俊瀟灑」,令人受寵若驚。大傢津津樂道的是他獨特的說話風格,心直口快,思緒跳躍,濃重的蘇州口音,每令初識者錯愕。有人說他腦子太快瞭,語言跟不上,更多人乾脆以縱容溺愛的口吻,稱他一聲「老頑童」。
  
  「老頑童」嘻笑熱鬧的身影後麵,其實「並非沒有憂傷挫摺,他有位需要特彆照顧的女兒」。他曾自剖是個「非常害羞緊張的人」。如同世間一流的喜劇明星,他戴上歡笑的麵具,掩飾內嚮羞怯,帶給周遭人快樂。
  
  通過書中作者們的親身見聞,我們看到瞭學術場閤中的夏先生。大傢一緻推崇他從西方人文主義傳統齣發,重新評估中國小說,對西方漢學的卓越貢獻,也著墨於他治學的一絲不苟,論述鞭闢入裏,旁徵博引,勇於說真話。他識纔愛纔,提攜後進,照顧哥哥夏濟安的學生,為同事、朋友、晚輩寫推薦信,不遺餘力。
  
  身影集以照片呈現夏先生一生的裏程碑,如早年在上海與父母兄妹閤影,到耶魯大學讀書,錢鍾書、瀋從文訪美時閤影,與唐德剛握手言和,到香港參加張愛玲研討會,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九十大壽壽宴,其中最動人的是晚年與始終陪伴相隨的夏師母閤影。
  
  編罷掩捲沉思,我彷彿見到一位亦俠亦狂的書生,含笑揮手,步入永恆,他的名字早已鎸刻在文學史冊上。
  
  與夏教授情同父子的王德威教授在百忙中寫序,為紀念文集增加份量與高度;北美作協趙俊邁會長協助審稿,作者們撰寫精采生動的紀念文字,並授權北美作協齣版本書,王曉藍女士協助李渝文章的授權事宜,在此一併緻謝!
  

圖書試讀

文學因緣—感念夏誌清先生
 
白先勇

 
我因文學而結識的朋友不少,但我與夏誌清先生的一段文學因緣,卻特殊而又悠久,前後算算竟有半個多世紀瞭。我在颱大唸書的時期,便從業師夏濟安先生主編的「文學雜誌」上讀到夏誌清先生的文章。尤其是他那篇論張愛玲小說《秧歌》的力作,對當時颱灣文學界有振聾啓聵的作用,兩位夏先生可以說都是我們那個世代的文學啓濛老師。
 
一九六三年我到美國唸書,暑假到紐約,遂有機會去拜訪夏誌清先生,同行的有同班同學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因為我們都是夏先生兄長濟安先生的學生,同時又是一群對文學特彆愛好、開始從事創作的青年,我們在颱大創辦的《現代文學》雜誌,夏先生亦是知曉的,所以他對我們特彆親切,份外熱心,那天他領瞭我們一夥去赫遜河(HudsonRiver)坐遊船,那是個初夏的晴天,赫遜河上涼風習習,紐約風光,曆曆在目,夏先生那天的興緻特彆高,笑話一直沒有停過,熱鬧非凡,五十年前那幅情景,迄今栩栩如生。有夏先生在,人生沒有冷場的時候,生命不會寂寞,他身上散發齣來的一股強烈的光與熱,照亮自己,溫暖彆人。
 
六三年夏天,我在哥倫比亞大學上暑期班,選瞭一門瑪莎.弗莉(MarthaFoley)開的「小說創作」,弗莉是《美國短篇小說年度選》的資深編輯,這本年度選集,頗具權威,課上弗莉還請瞭一些名作傢如尤朵拉.韋娣(EudoraWelty)來現身說法。課餘,我便到哥大KentHall夏先生的辦公室去找他聊天。那時年輕不懂事,在夏先生麵前高談闊論,誇誇其言自己的文學抱負,《現代文學》如何如何,說的興起,竟完全不顧自身的淺薄無知,夏先生總是耐心的聽著,還不時說幾句鼓勵的話。夏先生那時心中不知怎麼想,大概會覺得我天真幼稚,不以為忤。夏先生本人從不講究虛套,快人快語,是個百分之百的「真人」,因此我在他麵前,也沒有甚麼顧忌,說的都是心裏話。打從頭起,我與夏先生之間,便建立瞭一份亦師亦友,忘年之交的關係,這份情誼,一直維持瞭半個世紀,彌足珍惜,令人懷念。

用户评价

评分

《亦俠亦狂一書生:夏誌清先生紀念集》,這書名一齣來,就讓我感覺非常親切,也充滿瞭期待。夏誌清先生,在我眼中,簡直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一座巍峨山峰。當年,我第一次接觸中國現代文學,就是通過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這本書為我打開瞭全新的視野,讓我看到瞭那些隱藏在曆史塵埃中的文學瑰寶。而“亦俠亦狂”這四個字,簡直就是對夏先生人格的最佳概括。“書生”二字,代錶瞭他嚴謹治學,學貫中西;“俠”字,則體現瞭他敢於堅持真理,敢於為被低估的作傢發聲的勇氣;“狂”字,則象徵瞭他對文學藝術的熱愛,那份不計代價、不畏艱難的執著。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收到瞭一份來自遙遠時代的珍貴禮物。我迫切地想知道,書中會收錄哪些關於夏先生學術生涯的感人故事?是關於他如何發掘齣張愛玲的創作纔華,還是他如何與西方文學界溝通,將中國文學推嚮世界?我更期待的是,能從書中讀到一些關於夏先生治學理念的深入探討,例如,他如何看待文學的價值,如何平衡曆史的客觀與個人的判斷?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對夏先生的紀念,更是對我自身文學審美的滋養,一次對純粹學術精神的緻敬。

评分

《亦俠亦狂一書生:夏誌清先生紀念集》這個書名,一齣現就讓我眼睛一亮。夏誌清先生,這個名字在颱灣的文學界,就像是一座永恒的燈塔,指引著我們這些文學愛好者前行的方嚮。我至今還記得,當年為瞭寫一篇關於中國現代文學的論文,是如何在圖書館裏翻閱他的著作,那些精闢的論述,那些對作傢和作品的深刻解讀,至今仍舊曆曆在目。而“亦俠亦狂”這四個字,更是將夏先生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書生”的儒雅和博學,“俠”的擔當和仗義,“狂”的激情和執著,他集於一身,構成瞭一位獨特而令人敬仰的文學巨匠。這本紀念集,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場關於夏先生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有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的貢獻,他們或許能從新的角度,去解讀夏先生的學術思想,比如,他對中國現代小說史的梳理,他對張愛玲、瀋從文等作傢重新評價的意義。我也同樣期待,能讀到一些關於夏先生生活中的點滴迴憶,那些他與朋友、學生之間的互動,那些他身上閃耀著“俠”與“狂”光芒的瞬間,這些細節,往往比宏大的學術論述,更能打動人心。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紀念性的讀物,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一次對純粹文學熱愛的重新喚醒。

评分

當我看到《亦俠亦狂一書生:夏誌清先生紀念集》這個書名時,腦海中立刻勾勒齣瞭夏誌清先生的形象。他不僅僅是颱灣文學研究界的一位巨擘,更是無數讀者心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我記得,當年讀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那份係統性、那種對文學史的深刻洞察,讓我對中國現代文學有瞭前所未有的認識。而“亦俠亦狂”這四個字,恰如其分地描繪瞭他一生的精神特質。“書生”代錶瞭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學養,“俠”則象徵著他對文學事業的仗義和敢於挑戰的勇氣,“狂”則體現瞭他對文學藝術近乎癡迷的熱愛和投入。這本書的齣版,對我而言,是一次期盼已久的文化事件。我非常好奇,書中會收錄哪些關於夏先生學術生涯的鮮為人知的故事?比如,他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依然堅持學術的獨立與尊嚴?他如何發掘並推介瞭許多被埋沒的文學 talent?我尤其期待看到,書中是否有關於夏先生如何與西方學術界互動,如何為中國文學在國際上贏得聲譽的篇章。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對夏先生個人的一份紀念,更是一種對知識分子精神風骨的傳承,一次對純粹文學價值的堅守。

评分

《亦俠亦狂一書生:夏誌清先生紀念集》這個書名,瞬間就觸動瞭我心中最柔軟的角落。夏誌清先生,在我心目中,不僅僅是一位文學評論傢,他更像是一位無私奉渡的精神導師。每一次提到他,我總會想起他那本《中國現代小說史》,這本書如同打開瞭我認識中國現代文學的另一扇大門,讓我看到瞭那些曾經被忽略的璀璨之星。而“亦俠亦狂”這四個字,簡直是夏先生人格魅力的絕佳注解。他如同一位“書生”,嚴謹治學,披閱古今;但他又有著“俠”的擔當,敢於為文學理想發聲,不畏強權;更有“狂”的熱情,對文學藝術的執著,近乎癡迷。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場遲來的盛宴,我迫切地想知道,書中匯集瞭多少對夏先生的深情迴憶,多少對他學術思想的解讀,多少關於他個人生活的點滴細節。我尤其期待能看到一些來自不同背景、不同領域的紀念文章,它們或許能從更廣闊的視角,來展現夏先生的“俠”與“狂”,比如,他如何與西方漢學界交流,如何影響瞭年輕一代的治學風氣。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夏先生的紀念,更是一種對純粹學術精神的緻敬,一種對文學熱愛的傳承。

评分

《亦俠亦狂一書生:夏誌清先生紀念集》,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股傳奇色彩。夏誌清先生,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位文學評論傢,他更像是一位引領我們走進中國現代文學殿堂的引路人。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幾乎是我瞭解那個時代文學的啓濛讀物,那種嚴謹的分析和獨到的見解,至今令我迴味無窮。而“亦俠亦狂”這四個字,用在夏先生身上,實在是太貼切瞭!“書生”二字,代錶瞭他治學的嚴謹和淵博,“俠”則象徵著他對文學事業的仗義執風,敢於為被埋沒的作傢呐喊,“狂”則體現瞭他對文學藝術近乎癡迷的熱情和追求。這本紀念集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在一個浮躁的時代,重新找迴瞭那份沉靜而又熱烈的情感。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有更多關於夏先生學術生涯的珍貴迴憶,比如,他當年是如何發掘齣張愛玲的纔華,又是如何不遺餘力地嚮西方介紹中國文學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他個人生活和治學理念的深入探討,例如,他如何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保持獨立的思考和批判精神?他對於文學的“俠”與“狂”,又是如何體現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的?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夏先生個人的一份紀念,更是對一種純粹的文學精神的緻敬,是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風骨的追懷。

评分

《亦俠亦狂一書生:夏誌清先生紀念集》這個書名,首先就攫住瞭我的目光。夏誌清先生,對於我們這一代在颱灣成長起來的讀者來說,他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更是一種學術的標誌,一種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標杆。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我至今仍記得當年捧讀時的震撼,那種係統性、那種深刻性,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許多作傢和作品的認知。而“亦俠亦狂”這四個字,用在夏先生身上,簡直是妙不可言。他一生所從事的,是看似“書生”般的嚴謹學術研究,但他骨子裏卻有著“俠”的氣概,敢於挑戰既定的文學史觀,為被埋沒的優秀作傢和作品“平反”;更有“狂”的勁頭,對文學的熱情,對真理的追求,近乎癡迷,無怨無悔。這本書的齣版,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與夏先生精神的對話。我非常好奇,在這本紀念集中,會有哪些學者和作傢,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夏先生的“俠”與“狂”?是關於他如何憑一己之力,推動瞭張愛玲、瀋從文等作傢在國際上的聲譽?還是他如何堅持學術的獨立與尊嚴,在紛擾的環境中,保持清醒與批判?我尤其期待看到一些更為個人化、生活化的迴憶,比如,他與其他文化人的交往,他授課時的風采,他如何在一個相對孤立的環境中,構建起自己的文學王國。這些細節,或許比單純的學術論述,更能觸動人心,更能讓我們感受到這位文學巨匠的真實溫度。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學術資料的堆砌,更是對一位精神導師的懷念,對一種可貴的治學精神的傳承。

评分

“亦俠亦狂一書生:夏誌清先生紀念集”,這書名一齣來,立刻就勾起瞭我腦海中關於夏誌清先生的種種畫麵。夏先生,在我心中,一直是那樣一位近乎神聖的存在,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百科全書,更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偶像。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當年為瞭寫一篇關於張愛玲的論文,是怎樣捧著夏先生的著作,一字一句地啃讀,纔得以窺見張愛玲作品背後那深邃的意涵。而“亦俠亦狂”這四個字,簡直是為夏先生量身定做的。他一身“書生”的儒雅,卻有著“俠”的骨氣,敢於挑戰權威,為被忽視的文學 talent 奔走呼號;他的“狂”,是對文學藝術近乎偏執的熱愛,是那種不計較個人得失,隻為心中所愛付齣的執著。這本書的齣版,對我來說,絕對是一場盛大的文學朝聖。我非常渴望在書中,能夠看到夏先生的學界同仁,他的學生,甚至是他所推崇的作傢們,用他們自己的筆觸,來描繪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夏誌清。我期待著那些關於他治學過程中的點滴故事,那些他如何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挖掘齣文學的 jewels,那些他如何在一個相對孤寂的環境中,堅持自己學術信念的種種細節。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對一位文學巨匠的緬懷,更是對我自身文學追求的一次精神激勵,一次對純粹學術精神的再次洗禮。

评分

讀到《亦俠亦狂一書生:夏誌清先生紀念集》這個書名,心中湧起一陣莫名的感動。夏誌清先生,這個名字在颱灣文壇,乃至華人學術界,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不僅是文學批評的巨擘,更是我們理解中國現代文學史不可或缺的指南。每次提及夏先生,腦海中浮現的總是他那嚴謹又不失溫情的學術身影,以及他對文學作品那精準獨到的見解。這本書的齣現,恰似在風雨飄搖的時代裏,為我們這些迷失在文學海洋中的讀者,點亮瞭一盞指路明燈。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紀念集裏,究竟凝聚瞭多少對夏先生的深情懷念,又承載瞭多少他畢生推崇的文學價值。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夏先生的書,更應該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他內心深處的文學世界,感受他對於真善美的執著追求,以及他對培養後進不遺餘力的關懷。想象一下,集結瞭眾多與夏先生有過交集、受他影響至深的學者、作傢、甚至學生的文字,他們的迴憶、感悟、以及對夏先生學術思想的解讀,定會呈現齣一個立體而飽滿的夏誌清先生。我期待書中能夠有那些關於他治學過程中的趣事軼聞,那些他如何發掘被埋沒的文學瑰寶的艱辛曆程,以及他如何以一己之力,重新梳理和定義中國現代文學的宏大敘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從這些文字中,感受到夏先生身上那種“亦俠亦狂”的精神,那種為瞭學術理想,不畏權勢、不懼寂寞的孤勇,那種對文學事業如同江湖俠客般的仗義與豪情,以及他對藝術的狂熱追求。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是對一位文學巨匠的緻敬,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文學精神的重新汲取。

评分

當我在書店偶然看到《亦俠亦狂一書生:夏誌清先生紀念集》時,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終於有這樣一本集結瞭對夏先生最深切懷念的書籍問世瞭!夏誌清先生,他的名字在颱灣的文學圈裏,簡直就是一座不朽的豐碑。我記得,當年剛開始接觸現代文學時,手邊必備的就是他的幾本著作,那簡直是開啓我文學視野的金鑰匙。他不僅僅是寫瞭厚重的文學史,更重要的是,他用他那敏銳的眼光,發掘齣瞭許多被當時主流文學史所忽視的寶藏。而“亦俠亦狂一書生”這個書名,更是精闢地概括瞭夏先生一生獨特的精神氣質。他骨子裏是個“書生”,但他身上卻有著“俠”的風骨,敢於堅持自己的判斷,敢於為被低估的作傢發聲;同時,他對文學的熱愛,對學術的執著,又充滿瞭“狂”的激情,那種不計成本、不畏艱難的投入,令人動容。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次與夏先生靈魂的重逢。我非常想知道,在書中,會有哪些我們熟悉的學者、作傢,用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曆和深刻感悟,來描繪夏先生的形象。或許會有關於他如何麵對學術上的爭議,如何堅持自己文學判斷的論述;或許會有他與朋友、學生之間,那些溫暖而動人的交往細節;又或許,會有一些對他學術思想的最新解讀,能夠幫助我們這些晚輩,更深入地理解他的貢獻。我堅信,這本紀念集,不僅僅是對夏先生本人的紀念,更是對一種純粹的學術精神,一種對文學事業的赤誠之心的緻敬。

评分

初見《亦俠亦狂一書生:夏誌清先生紀念集》這個書名,一股肅然起敬的情感油然而生。夏誌清先生,這個名字在颱灣的學術界和文學界,幾乎是一個無法繞過的 landmark。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更是許多人學習中國現代文學的必讀之作,裏麵對作品的深刻剖析,對作傢命運的體察,總能讓人掩捲長思。而“亦俠亦狂”這四個字,用在夏先生身上,真是再恰當不過瞭。他作為一位“書生”,治學嚴謹,眼光獨到,卻不乏“俠”的擔當,敢於挑戰權威,為被遺忘的纔華呐喊;他對待文學的熱情,更是如同“狂”客一般,充滿著不羈與澎湃。這本紀念集,對我而言,就像是一次與夏先生精神世界的深度對話。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會收錄哪些對他學術思想的全新解讀?是關於他如何係統地梳理和評價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貢獻,還是他如何以一種獨特的視角,發掘齣那些被主流忽略的文學珍品?我也非常期待看到,有哪些與夏先生有過學術往來或師生情誼的學者,能夠通過他們的文字,再現夏先生在學術研究中的風采,以及他身上那種“俠”與“狂”的精神是如何體現在他的言行中的。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是一本紀念性質的文集,更是一次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方法的傳承,一次對知識分子獨立精神的呼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