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以鬯捲

劉以鬯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
  • 小說
  • 香港文學
  • 現當代文學
  • 劉以鬯
  • 長篇小說
  • 意識流
  • 實驗小說
  • 經典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劉以鬯先生是香港文學界的泰鬥式人物,其文學創作生涯長達數十年。作品涵蓋小說、散文、文學評論,文類多種,獨具一格,著作等身。作品被翻譯為英、法、意、日等多種外語並榮獲多種奬項。
故園煙雨:一座南方小城的浮世繪 作者: 張牧之 齣版社: 瀚海文叢 裝幀: 精裝,附贈手繪地圖 頁數: 480頁 定價: 88.00元 --- 捲首語:在時間的長廊裏,尋找一盞不滅的燈 《故園煙雨》並非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它更像是一部用光影和氣味精心調製的私人相冊,聚焦於二十世紀中葉,一個被時光溫柔遺忘的南方縣城——“清河”。清河依傍著一條名為“浣江”的河流,它的命運、它的呼吸、它的人心起伏,都與這條江水緊密相連。 本書試圖剝開時代洪流留下的厚重塵埃,去捕捉那些細微的、日常的、卻又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瞬間。我們跟隨人物的足跡,穿梭於青石闆鋪就的老街、彌漫著樟腦丸氣味的裁縫鋪,以及那些被高牆圍起的深宅大院。這不是對逝去歲月的簡單懷舊,而是一次對“在場感”的重建——如何在一個固定的地理坐標上,體驗人生的聚散離閤,愛恨情仇。 第一部:浣江潮生——土地與血脈的糾葛 故事的開篇,浣江正值枯水期,河床裸露,露齣斑駁的鵝卵石。這裏是清河的命脈,也是矛盾的源頭。 (一)碼頭上的塵與光: 重點描繪瞭碼頭工人階層的生活圖景。老黃牛,一個終日與麻袋和濕氣打交道的腳夫,他的存在代錶瞭體力勞動的尊嚴與辛酸。書中細緻描繪瞭他們如何用號子聲對抗挑擔的重量,如何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完成貨物從船隻到陸地的艱難轉移。黃牛的女兒小翠,對外界的繁華世界懷有朦朧的嚮往,她偷偷學習城裏女學生的寫信體,為日後的命運埋下伏筆。 (二)陳傢的舊宅與新局: 陳傢是清河城裏世代經營絲綢生意的望族。宅院高大,雕梁畫棟,卻也規矩森嚴。陳傢掌權人陳伯雍,一個對傢族榮耀有著近乎偏執的維護者,他試圖用傳統禮教來馴服日漸躁動的世界。他的長子陳聿,卻是位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他渴望將陳傢的絲綢産業與更廣闊的市場連接,卻處處受到父輩的掣肘。這段父子之間的張力,是關於傳統與革新在傢族內部的微觀碰撞。書中花瞭大量的筆墨描繪瞭陳傢老宅中,夏日午後,陽光斜射進堆滿舊物的儲藏室,光柱中飛舞的塵埃,以及牆上褪色的傢族閤影,暗示著一個時代的謝幕。 (三)田埂上的誓言: 浣江對岸的佃農們,他們的生活與天氣息息相關。年輕的農民阿牛,他與青梅竹馬的阿嬋立下誓言,要用自己的雙手蓋一間有磚有瓦的房子。他們的愛情淳樸而堅韌,卻被突如其來的徵地和災荒無情撕扯。書中深入描寫瞭收割季的汗水與歡笑,以及旱季時,人們對著乾涸土地祈禱的虔誠與絕望。 第二部:巷陌深處的秘密——人情的紋理 隨著清河人口的增加和商業的繁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復雜起來。老城裏的每一條巷子,都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一)藥鋪裏的低語: 杏林藥鋪是清河消息最靈通的地方之一。老中醫蘇老先生,他的藥方裏藏著對人心的洞察。他不僅為病患治身,也常常“對癥下藥”地給齣一些含糊不清的箴言。書中記錄瞭數個發生在藥鋪裏的場景:少婦為求子方而來,卻隻帶走瞭蘇老先生開的“調氣血”的藥丸;一個失意的商人前來求助,蘇老先生遞上的卻是幾味清熱解毒的草藥,暗示其心結不在於商業,而在於良心的不安。 (二)戲班子的興衰: 清河的文化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流動的戲班子。書中描繪瞭“樂天班”的興衰史。當傢花旦月影,她的身段和唱腔足以迷倒一方,然而颱下的她,卻要麵對班主嚴苛的控製和生計的壓力。一次意外的火災,不僅燒毀瞭戲颱,也讓月影獲得瞭短暫的“自由”,她與一位愛慕她的本地富傢子弟産生瞭短暫的交集,這段短暫的絢爛,最終在現實麵前如煙花般散去。 (三)公社裏的新生活: 隨著社會形態的轉變,清河開始建立公社。這象徵著集體主義的興起,也帶來瞭新的衝突。原本依附於傢族和地主的人們,開始學習新的生産方式和意識形態。老一輩的工匠,如擅長雕刻的木匠張師傅,發現自己的手藝在新的工業化産物麵前,顯得既珍貴又多餘。他固執地在自傢的門楣上雕刻著傳統的祥雲紋樣,以此對抗外界的粗糲與快速。 第三部:風過舊樓——記憶的殘像與重構 小說的高潮部分,將敘事視角拉迴到多年之後。清河已經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樓大廈取代瞭低矮的瓦房,浣江也經曆瞭幾次治理和改道。 (一)重逢的渡口: 多年後,曾經離傢遠行的陳聿歸來。他發現,無論是故人還是故地,都已麵目全非。他試圖尋找當年在戲班中見過的那個影子,卻隻在老人們模糊的記憶中拼湊齣零星的碎片。渡口旁新修的公路取代瞭舊時的船運,象徵著速度對溫情的取代。 (二)時間的裁縫: 小翠(老黃牛的女兒)此時已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教師,她嫁給瞭一個外地來的工程師,過上瞭相對穩定的生活。然而,每當她整理舊物時,總會發現自己少年時偷偷描摹的江水紋理和船隻輪廓。她意識到,無論腳步走得多遠,故鄉的底色永遠是她性格的一部分。她開始著手整理清河的民間故事和老照片,試圖為逝去的人們留下一份“物的見證”。 (三)尾聲:雨夜的浣江: 故事的結尾,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大雨洗刷著城市,也衝刷著記憶的錶層。陳聿和小翠在浣江邊偶然相遇。他們沒有激烈的對白,隻是默默地看著江水咆哮著吞噬瞭岸邊堆積的雜物,也仿佛衝刷掉瞭彼此心中多年的隔閡。雨聲中,他們聽見的,是這座小城亙古不變的呼吸聲——它記錄瞭歡笑,也淹沒瞭淚水,但河流依舊,城市仍在時間的煙雨中,靜默地流淌。 評論傢的視角:一幅關於“在場”的精緻圖譜 《故園煙雨》的魅力,在於其對“環境細節”的極緻捕捉。作者張牧之摒棄瞭宏大敘事,轉而采用碎片化、多視角的記錄方式,成功地構建瞭一個有生命力的、可觸摸的清河。無論是布匹的紋理,還是飯菜的香氣,乃至雨後泥土的濕度,都融入瞭人物的命運之中。 本書的核心主題並非時代變遷,而是“個體在特定空間中的宿命感”。清河像一個巨大的容器,容納瞭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的掙紮與妥協,最終都與這片土地的肌理融為一體。它讓我們思考:當我們被拋入一個空間後,如何與周圍的環境共生,並最終留下屬於自己的、細微的印記。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關於“小人物”與“大時間”對話的傑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以鬯


  原名劉同繹,1918年12月7日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鎮海。1941年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

  1948年底定居香港。1941–2000年,先後在重慶、上海、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任報紙副刊編輯、齣版社和雜誌總編輯。1936年開始發錶作品,迄今已有數十本著作問世。主要作品包括小說集《酒徒》、《對倒》、《寺內》、《陶瓷》、《島與半島》、《天堂與地獄》、《打錯瞭》、《多雲有雨》;散文和雜文閤集《不是詩的詩》、《他的夢和他的夢》;文學評論集《端木蕻良論》、《看樹看林》、《短綆集》、《見蝦集》、《暢談香港文學》等。作品屢獲奬項,入選海內外多種作品選本、鑑賞辭典和大學教材,並被譯為英、法、意、法蘭德斯和日語。2001至2012年,先後榮膺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教授銜、榮譽文學博士學位;香港書展及文學節首屆「年度文學作傢」;香港藝術發展局「傑齣藝術貢獻奬」;香港特區政府榮譽勛章和銅紫荊星章。

圖書目錄

導讀:悅讀劉以鬯  梅子……11

小說
【中、短篇小說】

寺內……28
對倒……96
迷樓……137
北京城的最後一章……142
天堂與地獄……157
副刊編輯的白日夢……162
霧裏街燈……167
鏈……172
動亂……178
春雨……187
吵架……193
除夕……199
俯視……210
時間……215
蛇……224
蜘蛛精……231
一九九七……235

【微型小說】
風雨篇……254
她是馬來人……256
崔鶯鶯與張君瑞……259
白鴿……262
父親節的禮物……264
打錯瞭……267
追魚……270
認字……273
爭辯……274
我與我的對話……277

散文
渡輪……282
錯體郵票……284
記陸晶清……287
憶施蟄存……300
旅行……314
他的夢和他的夢……316
寒風吹在臉上像刀割……318
這是一幅用文字描繪的抽象畫……321
遊戲……327
九十八歲的電車……329
迴傢……330
尖沙咀鍾樓……332
砌模型……335

文學評論
中國現代文學與中國電影……340
——一九七九年五月五日在「中國電影四十年研討會」上的發言
現代中國短篇小說的幾個問題……352
——一九八一年八月十日在第三屆「中文文學週專題講座」上的發言
懷正,四十年代上海的一傢齣版社……366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中文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討會」上的發言
端木蕻良在香港的文學活動……373
——一九八三年八月十一日在第五屆「中文文學週專題講座」上的發言
三十年來香港與颱灣在文學上的相互聯係……399
——一九八四年八月二日在深圳「颱港文學講習班」上的發言
五十年代初期的香港文學……417
——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七日在「香港文學研討會」上的發言
從《淺水灣》到《大會堂》……432
——一九九一年六月一日在香港嶺南學院「雅與俗座談會」上的發言
香港文學的雅與俗……440
——一九九八年七月四日在第二屆「香港文學節研討會」上的發言
香港文學的起點……449
蕭紅的《馬伯樂》續稿……453
颱靜農的短篇小說……466
吳煦斌的短篇小說……473
《外國短篇小說選》前言……476
新小說‧反小說……480
——二零零三年十二月五日在第二屆「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奬」專題講座上的發言

附錄
一、劉以鬯著譯編係年……488
二、編者已見到的劉以鬯研究書目……500

圖書序言

導讀

悅讀割以鬯  梅子


  長盛不衰的好奇心以及熱烈而不帶偏見的探索,使古希臘人在曆史上獲得瞭獨一無二的地位。——英國哲人羅素(一八七二—一九七零):《西方的智慧》

  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國共決戰方殷,政經動盪,社稷蜩螗,一批文人南來,希冀開拓新境。箇中精英展纔謀生之際,嘔心瀝血構思華章,栽培後秀,成瞭文壇翹楚,在香港文學史上留下珍績異彩。劉以鬯先生便是其傑齣代錶之一。

六十年文學編輯之緣

  劉以鬯原名劉同繹,字昌年。祖籍浙江鎮海。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七日(農曆十一月初五)生於上海殷實傢庭。父親劉灝(字養如)畢業於上海中西書院後加入同盟會,一九二五年任黃埔軍校英文秘書,鏇放潮海關監督兼汕頭交涉員。

  劉以鬯在滬上接受中小學和大學教育,課餘喜好閲讀、寫作。一九三六年五月十日,在硃血花(旭華)主編的《人生畫報》第二捲第六期上,發錶處女作《安娜‧芙洛斯基》,小説寫一個白俄女人離鄉背井流轉到上海的生活。自此走上創作道路。他中學、大學愛打籃球,還是校隊健將;昔日的鍛煉,造就他的堅韌毅力。往後越一甲子筆耕不輟;日寫八韆字(最多每天應付十三個專欄共一萬三韆字)而能持續三十年;今已九十六遐齡仍脊背筆直步履穩健,每天齣外散步數小時毋庸拄杖,想必攸關此事。他十一歲(一九二九年)心儀集郵,四十四歲(一九六二年)喜砌模型,四十七歲(一九六五年)鍾情陶瓷,三樣與趣保持迄今。他十分關注周遭變化,一生對新事物充滿童稚似的好奇心,晚年每見精美圖片賀卡、彆緻模型小玩意兒……總愛買迴欣賞。他雖言封筆,但文思不竭,如見電車對馳、街景對流或巴士與乘客互動,也興味盎然,頓感寫作題材閃爍。他所以長葆鮮活的想像力,創意汩汩湧流,想必也此事攸關。

  一九四一年夏,畢業於聖約翰大學(主修哲學係)。是年鼕,太平洋戰爭爆發,「孤島」陸沉,避宅重慶。濛乃父好友、《國民公報》社長曾通一先生提攜,進報社任副刊編輯。數月後,復得大學同窗楊彥岐(筆名易文,一九二零—一九七八)先生推介,兼職《掃蕩報》收聽電訊;一九四四年,《掃蕩報》副刊編輯陸晶清(一九零七—一九九三)女士赴英,劉先生奉命接替。另外,還做過《幸福》雜誌主編。當年陪都,文纔濟濟,以未屆而立而掌兩報副刊和一份雜誌,唯劉先生一人而已。

  勝利後,《掃蕩報》易名《和平日報》,升任電訊主任兼編副刊。一九四五年鼕,自渝迴滬,以《和平日報》主筆名義續編副刊。

  一九四六年,離開日報,創辦「懷正文化社」。這傢齣版界「初生之犢」竟能組得徐訏(一九零八—一九八零)、姚雪垠(一九一零—一九九九)、熊佛西(一九零零—一九六五)、王西彥(一九一四—一九九九)、戴望舒(一九零五—一九五零)等新文學名傢傑作印行,一時傳為佳話。

  一九四八年,首部著作、中篇小説《失去的愛情》齣版,被國泰電影公司改編成電影。是年底,金融大亂,紙價飛騰,懷正運作陷滯,離滬來港,希望規劃新猷,終未如願,決定放棄。一九四九年八月四日經友人引薦,入甫創刊的《香港時報》編副刊,名《淺水灣》。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受聘為《星島遇報》執行編輯及《西點》半月刊主編。

  一九五二年,赴新加坡任《益世報》主筆兼副刊編輯。四個多月後,此報自動停刊,又先後編有《新力報》、《中興日報》、《鋒報》、《鐵報》、《鋼報》、《生活報》、《獅報》等。還曾任吉隆坡《聯邦日報》總編輯。一九五六年在新加坡邂逅現代舞錶演藝術傢羅佩雲(一九三五— ),翌年迴港共結連理。她成瞭他的第一個忠實讀者,常常還是寫作素材的提供者,彼此相濡以沫迄今。

  一九五七年返港,重入《香港時報》編《淺水灣》副刊,並逐漸將之改為文學副刊(一九六零年二月十五日─一九六二年六月三十日)。一九六三─一九八八年,編《快報》副刊。一九八一─一九九一年,兼編《星島晚報》文學副刊《大會堂》。一九八五年,主編《香港文學》,直到二零零零年退休。至此,近一甲子的文學編輯緣畫上句號。

  一九八五年與其他三十名文藝傢,共同發起成立「香港作傢聯會」,當選副會長、會長。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以港澳地區特邀代錶身份到北京參加「中國文學藝術界聯閤會第五次代錶大會」。一九九四年受聘為香港臨時市政局「作傢留駐計劃」第一任作傢,主編完成前所未有的《香港文學作傢傳略》(大三十二開,凡九百八十六頁),共收錄五百六十名作傢小傳及主要著作目錄,一九九六年八月,由市政局公共圖書館齣版,為香港文學研究鋪就瞭首項基礎工程。

  二零零一與二零一一年,先後獲香港特彆行政區政府頒授榮譽勛章和銅紫荊星章。二零一零年,獲選為香港書展及香港文學節第一屆「年度文學作傢」。香港公開大學分彆於二零零九與二零一一年授予榮譽文學教授榮銜及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二零一二年,榮膺香港藝術發展局「傑齣藝術貢獻奬」。

  劉以鬯的作品以小說為大宗,基本上先發錶於報刊,據他本人估算,總字數達六韆餘萬字。他說:「在報刊撰寫連載小說時,我隻寫通俗小說,不寫庸俗小說;隻寫輕鬆小說,不寫輕薄小說;隻寫趣味小說,不寫低級小說。」「問題是:過份重視小市民口味與市麵價值,即使不寫黃色小說,不寫神怪小說,不寫廉價小說,寫得一多,難免背叛自己,忘掉自己,甚至失去自己。」「我不願失去自己,即使日寫萬字『娛人小說』,為瞭找迴失去的願望與興趣,也寫自己想寫的小説。」①他把這些「自己想寫的小説」稱作「娛樂自己的小説」②。後來結集齣版的,數量僅佔發錶的二十一分之一強,即約二百八十萬字左右,包括小説、散文和文學評論(未計外國文學中譯)等,大多屬「娛己」部份,也有從「娛人」部份截選、刪改成的。也斯(一九四九—二零一三)指齣:「我覺得經過多年努力之後,劉先生嚮我們證明瞭:現代與現實、娛己與娛人,未嘗不可以結閤在一起。」③

  他的小説有些已被譯為英、法、意、法蘭德斯和日語。《酒徒》入選北京「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香港《亞洲遇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説一百強」和《香港筆薈》「二十世紀香港小説百強」:《劉以鬯中篇小説選》和《對倒》先後榮膺第四屆(一九九五—一九九六)、第六屆〈一九九九—二零零零〉香港中文文學雙年奬小説組奬和小説組推薦奬。受篇幅所限,考慮到他的主要長篇小説不難找到,本捲僅著重精選齣中篇二題、短篇十五題、微型小説十題,散文十三題,文學評論十四題,閤共五十四題,供讀者一窺作傢心血結晶的奇美景觀。

注釋:
①《我怎樣學習寫小說》,見《他的夢和他的夢》頁三四四,明報齣版社,二零零三年六月。
②同上,頁三四五。
③也斯《耕耘不輟,默默開創新境——頒授名譽教授銜賀辭》,《城市文藝》頁九,第四捲第十一期,總第四十九期,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十六日。

圖書試讀

小說
【中、短篇小說】
 
寺內
 
第一捲

 
那頑皮的小飛蟲,永不疲憊,先在「普」字上踱步,不能拒絕香氣的侵襲,振翅而飛,又在「救」字上兜圈,然後停在「寺」字上。
 
「廟門八字開,」故事因弦綫的抖動而開始。「微風遊戲於樹枝的抖動中,唯寺內的春色始於突然。短暫的『——』,藐視軌道的束縛。」
 
下午。黃金色的。
 
簷鈴遭東風調戲而玎玲;抑或簷鈴調戲微風於玎玲中?
 
和尚打瞭個嗬欠,冉冉走到門外,將六根放在寺院的圍牆邊,讓下午的陽光曬乾。這時候,有人想到一個問題:金麵的如來佛也有甜夢不?
 
跨過高高的門檻。
 
那個踱著方步的年輕人,名叫張君瑞。
 
「這裏倒清靜。」他想。
 
清靜的大雄寶殿,很喑。一個女人的香味,加上另一個女人的香味,直撲過來,濃得像酒。
 
風不大,燭光卻在黑暗中發抖。第一對綉花鞋踏過石闆。第二對繍花鞋踏過石闆。輕盈似燕子點水;是的,輕盈似燕子點水。
 
春在神壇底下打盹,忽然睜開眼睛。
 
店小二説過的:
 
「普救寺裏的蝴蝶也喜歡互相追逐。」
 
張君瑞來瞭。他看到兩對綉花鞋。
 
不是童話。不是童話式的安排。那位相國小姐忽然唱瞭一句「花落水流紅」。誰也不能將昨夜的夢包裹在寜靜中。每一條河必有兩岸。普救寺內的蝴蝶也喜歡花蕊。
 
「那個男子有一對大眼睛,」鶯鶯悄聲説。
 
「那是一對飢餓的大眼睛,」紅娘説。
 
「會説話的嘴。」
 
「怕老太太聽到?還是怕那個年輕人聽到?」
 
笑聲膽怯如小偷,像一根無形的絲帶,在金色的佛臉上兜個圈,與裊裊的青煙同時消失在黑暗裏。慾望仍未觸礁,張君瑞無意翻開書捲。
 
「這裏倒清靜,」他想。
 
那隻二月天的小飛蟲停在小和尚的頭上。小和尚的頭像剝去皮的地瓜。小和尚正在唸經。小和尚眼前齣現無數星星。慾念屬於非賣品,誘惑卻是磁性的。
 
張君瑞抵受不瞭香味的引誘;
小和尚抵受不瞭香味的引誘;
小飛蟲抵受不瞭香味的引誘;
金臉孔的菩薩也抵受不瞭香味的引誘。
 
縱有落葉,敲木魚的人也在迴憶中尋找童年的好奇。燭光照射處,每一凝視總無法辨認鬼或神的呈現。
 
袈裟與道袍。
 
四大金剛與十八羅漢。
 
磬與木魚。
 
香火與燈油。
 
崔鶯鶯與張君瑞。
 
攻與被攻。
 
「那是一根會呼吸的木頭,」小飛蟲對菩薩説。菩薩有一個永遠的微笑。
 
尖著嘴唇,嗖的一聲,龍井與山泉的聯盟,具有老實人的特質。那法聰的眼睛瞇成一條縫。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目錄,看到篇目名稱,就覺得非常有意思。有些篇目直接點齣瞭時間,比如“1950年代的香港”,有些則充滿瞭敘事感,像是“街角那個賣報紙的老人”。這立刻就勾起瞭我的閱讀興趣,我總覺得,對於一個作傢來說,他捕捉時代脈絡的能力,以及描繪個體生命體驗的細膩度,是衡量其作品高度的重要標準。我很好奇,在劉以鬯先生的筆下,那個時代的香港究竟是什麼樣的?是煙雨朦朧的南國風情,還是戰火紛飛的動蕩不安?亦或是經濟起飛的繁華景象?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點,都會孕育齣截然不同的故事和人物。他會如何通過文字,將這些鮮活的場景和人物呈現在我們麵前,這讓我非常期待。

评分

我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讀者,常常會被作者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巧思”所打動。比如,一個貼切的比喻,一個精妙的構詞,抑或是對某個場景氛圍的營造,都可能成為連接讀者與作者心靈的橋梁。我深信,劉以鬯先生作為一位功力深厚的作傢,定然會在文字的運用上有著爐火純青的功力。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發現那些令人拍案叫絕的文字妙處,那些精準捕捉時代氣息的詞句,以及那些能夠瞬間將讀者帶入情境的描寫。我相信,這些細節的打磨,恰恰是偉大作品的靈魂所在。

评分

這本《劉以鬯捲》啊,我拿到手纔幾天,就迫不及待地翻開瞭。說實話,我對劉以鬯先生的名字並不陌生,他可是華人現代文學殿堂裏響當當的人物。這本書的裝幀就很有質感,硬殼封麵,紙張也偏厚實,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經過精心編排的版本。我特彆喜歡封麵設計,那種略帶復古的色調和構圖,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帶迴瞭那個年代,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我一直覺得,好的書籍不僅僅是文字的載體,它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能夠從視覺和觸覺上就傳達齣作者和編輯的心意。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

评分

對於一本書的閱讀體驗,除瞭文字本身,其蘊含的情感基調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喜歡那些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情感,讓我能夠産生共鳴的作品。劉以鬯先生的作品,我一直覺得有一種獨特的“味道”,它可能是淡淡的憂傷,也可能是對生活的熱愛,更可能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我期待在這本《劉以鬯捲》中,能夠再次感受到那種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衝擊。他會如何通過筆下的故事,錶達他對生活的理解,對人性的態度?我期待在字裏行間,找到那些能夠觸動我心弦,甚至讓我潸然淚下的瞬間。

评分

說實話,我對於文學作品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能否引發我的思考,能否在我閤上書本後,還能在腦海中留下一些揮之不去的漣漪。我希望《劉以鬯捲》能夠給我帶來這樣的閱讀體驗。我想,劉以鬯先生的作品,一定不會是那種看完就忘的快餐式讀物。他所描繪的世界,所探討的主題,很可能觸及的是人類共通的情感和睏境,是關於存在、關於時間、關於記憶,甚至是關於孤獨和選擇。我期待在閱讀中,能夠與作者進行一場深刻的思想對話,從中獲得新的感悟和啓發。

评分

閱讀文學作品,對我而言,最吸引我的往往是那些看似平凡卻蘊含深意的瞬間。偉大的作傢,總能在最尋常的生活片段中,挖掘齣人性的復雜與幽微。我猜想,《劉以鬯捲》中定然不會缺少這樣的“瞬間”。也許是一段關於擦肩而過的陌生人的對話,也許是對一扇緊閉的門後故事的想象,又或者是對某個老物件的凝視,從中品味齣時光的痕跡。我期待在閱讀中,能夠發現那些觸動靈魂的共鳴點,感受到字裏行間流淌的真摯情感,甚至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一些想法,被他巧妙地揭示齣來。

评分

我常常覺得,文字的魔力就在於它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將遙遠的過去帶到我們眼前,將素未謀麵的人們活在我們的心中。而劉以鬯先生,在我看來,無疑是這種魔力的 masterful(大師級)運用者。我曾經讀過一些他關於城市生活的描寫,那些筆觸總是那麼精準,那麼不動聲色,卻能勾勒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麵。比如,他對某個街區日常的觀察,對人物眼神的捕捉,對細微動作的描繪,都充滿瞭生命力。這本書收錄的作品,會不會有更多這樣令人拍案叫絕的細節描寫?他是否能讓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的讀者,也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過去人們的情感和生活狀態?這是我非常關注的一點。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描繪齣“時代群像”的作品情有獨鍾。因為我覺得,個人命運的軌跡,往往與時代的洪流緊密相連。一個作傢能否將個體置於廣闊的曆史背景下,描繪齣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時代下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麵貌,往往是衡量其作品深度和廣度的重要標準。我非常好奇,《劉以鬯捲》中是否會呈現齣這樣一個豐富多彩的時代畫捲?他筆下的人物,是時代的弄潮兒,還是被時代洪流裹挾的普通人?他們的故事,又會如何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獨特印記?

评分

對於任何一本新書,我都抱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心態去閱讀。我喜歡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新的驚喜,不斷地拓展自己的視野。我相信,《劉以鬯捲》這本書,一定能夠帶給我不少意想不到的收獲。我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更深入地瞭解劉以鬯先生的創作世界,更全麵地認識他的文學成就。我也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從中汲取到更多的養分,豐富我的精神世界,甚至對我的生活産生一些積極的影響。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消遣讀物,更是一次精神的旅程。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個好的故事,就像一麵鏡子,能夠照見現實,也能摺射齣人性的多麵性。劉以鬯先生在文學界享有盛譽,想必他的作品在故事的構思和人物的塑造上,都有著獨到之處。我很好奇,在這本書中,他會如何構建他的敘事框架?他會采用怎樣的敘事視角?是第一人稱的親曆親聞,還是第三人稱的旁觀者視角?不同的敘事方式,會帶來截然不同的閱讀體驗。我期待看到他如何運用技巧,將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娓娓道來,讓讀者在字裏行間沉醉,跟著人物一同經曆喜怒哀樂,感受命運的跌宕起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