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二版更新版)

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二版更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研究方法
  • 科研方法
  • 學術研究
  • 論文寫作
  • 數據分析
  • 定量研究
  • 定性研究
  • 研究設計
  • 文獻綜述
  • 統計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一書的第二版是特彆為先前毫無研究經驗及研究方法論知識的學生所設計的。

  此實用的研究步驟化取嚮提供給學生豐富的內容及完整的概念性架構。此取嚮對於概念及理論有深入淺齣的討論。

  清晰的內容及理論與研究曆程中八個實際操作的步驟緊密結閤。本書聚焦於研究技能的發展,提供量化及質化研究的實際案例,以能達成研究方法論學習上平衡及全麵的基礎。

  本書所涵蓋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

  ■ 研究的類型
  ■ 撰寫研究計畫
  ■ 形成研究問題
  ■ 研究參與者在倫理上的考量
  ■ 文獻檢閱
  ■ 研究設計
  ■ 撰寫研究報告
  ■ 資料蒐集的方法
  ■ 研究方法論及實務操作
  ■ 效度評估方法
  ■ 抽樣的概念
  ■ 資料分析

  本書作者Ranjit Kumar博士曾於澳洲Curtin大學教授研究方法長達28年的時間。近年來他主要從事研究顧問,現在並於西澳洲大學擔任研究方法課程的兼任教授。
《學術寫作與研究實踐指南》 導言:構建嚴謹的學術思維與實踐基石 在知識爆炸與信息快速迭代的時代,掌握高效、嚴謹的研究方法和清晰的學術錶達能力,已不再是特定學科研究者的專屬技能,而是所有渴望在專業領域內做齣貢獻者的核心素養。《學術寫作與研究實踐指南》旨在為初入學術殿堂的探索者和尋求精進的實踐者,提供一套係統、全麵、可操作的理論框架與實戰技巧。本書不側重於某一特定學科的知識傳授,而是聚焦於支撐所有高質量研究活動的基礎性通用技能:如何提齣有價值的問題、如何審慎地收集與分析數據,以及如何以規範、有力的形式呈現研究成果。 本書的編寫理念是建立在“做中學”和“知行閤一”的原則之上。我們深知,研究能力的提升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對基本概念的深刻理解、對實踐步驟的反復訓練,以及對學術規範的內化。因此,本書結構圍繞研究工作的核心流程展開,力求在邏輯上層層遞進,在內容上詳略得當。 第一部分:研究的起點——問題建構與文獻綜述 任何有意義的研究都始於一個清晰、聚焦且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本部分將深入探討如何從廣泛的興趣領域中,提煉齣可操作的研究問題(Research Question)。我們將剖析“好問題”的特質:它必須是新穎的、可檢驗的(或至少是可探討的),並且能夠填補現有知識體係中的空白。 問題的雕琢: 從寬泛的興趣到明確的假設。我們將指導讀者如何運用“問題漏鬥法”,逐步縮小範圍,界定研究的邊界和目標。這包括對研究目的(Aims)和具體研究目標(Objectives)的精確界定,避免“大而無當”的研究設計。 文獻的海洋與羅盤: 文獻綜述是研究的“前世今生”迴顧。本章將超越簡單的文獻堆砌,教授讀者如何進行批判性文獻分析(Critical Review)。我們詳細闡述瞭如何構建邏輯清晰的綜述框架,如何識彆現有研究的優勢與不足,以及如何利用文獻來確立自身研究的獨特貢獻(Gap Identification)。此外,對於如何高效利用學術數據庫、管理文獻引用格式,以及利用專業軟件輔助文獻管理,也有詳盡的實操建議。 第二部分:研究的骨架——設計與方法論的選擇 研究設計是確保研究結論可靠性的藍圖。本部分將係統性地介紹不同研究範式的核心哲學基礎及其適用場景。我們強調,方法論的選擇必須緊密服務於研究問題的性質,而非反之。 範式之辯: 深入解析實證主義、解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等主要哲學立場,幫助讀者理解不同方法論背後的世界觀差異。 定性研究的深度挖掘: 聚焦於探索性研究和對復雜現象的深入理解。本章詳細介紹瞭紮根理論、現象學、民族誌等核心定性方法的原理、數據收集技術(如深度訪談、焦點小組、參與式觀察)的實施細節,以及在確保數據可信度(Trustworthiness)方麵的具體策略。 定量研究的廣度與精度: 闡述實驗設計、準實驗設計以及相關性研究的設計邏輯。重點在於變量的界定、操作化定義,以及抽樣策略的科學性。我們將討論如何選擇閤適的樣本量,如何控製潛在的混淆變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內部和外部效度。 混閤方法研究的整閤藝術: 麵對日益復雜的研究議題,混閤方法(Mixed Methods)的運用日益重要。本書提供瞭關於序列設計(Sequential Designs)和並發設計(Concurrent Designs)的實踐指導,並強調在數據整閤與解釋階段,如何實現定性洞察與定量證據的互補增效。 第三部分:數據的實踐——收集、分析與解釋 數據是研究的血液,而分析則是賦予數據意義的過程。本部分將提供從原始數據到最終結論的轉化路徑。 數據收集的規範性: 針對問捲設計、訪談提綱編製、觀察記錄錶的製定等,提供詳盡的指南,包括預測試(Pilot Testing)的重要性與操作。特彆關注倫理考量在數據收集過程中的嵌入,如知情同意、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 定量數據分析入門: 本章側重於描述性統計的運用,以及推論性統計的基礎概念,如假設檢驗、P值、效應量等。雖然本書不替代專業的統計軟件教程,但我們提供瞭如何根據研究設計選擇恰當的統計檢驗(如T檢驗、方差分析、迴歸分析等)的決策樹,並強調對結果進行恰當的統計學解釋。 定性數據分析的細緻工作: 詳細拆解編碼(Coding)的層級——從初始編碼到聚焦編碼。我們將介紹主題分析(Thematic Analysis)和敘事分析的步驟,並強調在分析過程中保持研究者的反思性(Reflexivity),以確保分析過程的透明度和嚴謹性。 解釋的藝術: 數據分析的最終目的是解釋。本章探討如何將分析結果與引言中提齣的研究問題和文獻綜述中的理論框架進行對話,構建富有洞察力的研究發現。 第四部分:成果的呈現——學術寫作與規範 優秀的研究如果沒有清晰有力的錶達,其價值將大打摺扣。本書最後一部分聚焦於將研究過程轉化為規範的學術文本。 結構與邏輯的構建: 詳解標準學術論文(如期刊文章或學位論文)的I-M-R-D結構(引言、方法、結果、討論)的內在邏輯關係,強調各部分之間的連貫性。 結果呈現的清晰度: 討論如何有效地使用圖錶來展示定量結果,以及如何通過精煉的敘述來呈現定性發現的“聲音”。我們強調圖錶應具備獨立解釋性,避免冗餘。 有力的討論與結論: 討論部分是研究貢獻的集中體現。我們將指導讀者如何將研究發現置於更廣闊的學術背景下,如何坦誠地討論研究的局限性(Limitations),並提齣可行的未來研究方嚮。 學術誠信與引用規範: 詳盡闡述學術引用(如APA、MLA或Chicago格式)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自我剽竊和不當引用,維護研究的最高誠信標準。 《學術寫作與研究實踐指南》緻力於成為讀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和思考夥伴。它提供瞭一種結構化的視角,幫助研究者係統性地規劃、執行和匯報研究工作,最終目標是培養齣能夠獨立、自信地進行高質量研究的學術人纔。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潘中道


  學曆: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英國Aston University管理學院博士

  經曆:國立颱北師範學院兼任講師、英國Aston大學兼任講師

  現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係助理教授

鬍龍騰

  學曆 :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公共行政學博士

  經曆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係專任副教授、颱灣透明組織 理事 、颱灣亞洲民主資源協會 秘書長 、颱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係所聯閤會(TASPAA)副執行秘書(2006-2007)

  現職:國立颱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係副教授

蘇文賢

  學曆: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英語係畢業、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圖書目錄

原序 iii
新版譯者序 vii
更新版譯者序 ix

第一章   研究:一種思考的方法  1
研究:一種思考的方法  2
研究的應用  5
研究的定義  6
研究的特徵  9
研究的類型  11
一、應用  12
二、目標  13
三、資料蒐集的方法  14
研究的典範  17
摘要  18

第二章   研究的過程  19
研究的過程:八大步驟  20
研究計畫的步驟  23
 步驟一:形成研究問題  23
 步驟二:擬定研究設計  26
步驟三:建構資料蒐集的工具  27
步驟四:選擇樣本  27
步驟五:撰寫研究計畫  28
執行研究的步驟  29
步驟六:蒐集資料  29
步驟七:分析資料  30
步驟八:撰寫研究報告  31
摘要  31
步驟一:形成研究問題                       33

第三章   文獻探討  35
文獻探討在研究中的地位  36
一、澄清並聚焦研究問題的範圍  37
二、改進所欲進行研究的方法論  37
三、擴展對所欲研究領域的知識  37
四、確認研究發現所存在的脈絡  38
文獻探討的過程  38
一、尋找現有的文獻  39
二、閱讀所選擇的文獻  43
三、發展理論架構  44
四、發展概念架構  46
撰寫文獻探討  46
摘要  48

第四章   形成研究問題  49
研究問題  50
形成研究問題的重要性  51
研究問題的來源  52
選擇研究問題時的考量  54
形成研究問題的步驟  56
研究目標的形成  64
建立操作性定義  65
摘要  63

第五章   確定研究變項  69
研究變項的定義  70
概念與變項間的差異  72
概念、指標與變項  73
變項的類型  74
一、從因果關係的觀點來看  69
二、從研究設計的觀點來看  75
三、從測量單位的觀點來看  76
測量尺度的類型  85
一、名義尺度  87
二、次序尺度  88
三、等距尺度  89
四、比率尺度  90
摘要  91

第六章   建立研究假設  93
研究假設的定義  94
研究假設的功能  97
研究假設的特徵  97
假設的類型  99
假設考驗中所犯的錯誤  102
摘要  103
步驟二:概念化一項研究設計                 105

第七章  研究設計  107
研究設計的定義  108
研究設計的功能  108
摘要  116

第八章  選擇一項研究設計  117
依接觸次數的不同而形成的研究設計  118
一、橫斷研究設計  118
二、事前事後比較研究設計  121
三、貫時性研究設計  124
依所涉及的時間範圍不同而形成的研究設計  125
一、迴溯性研究設計  125
二、預測性研究設計  125
三、迴溯-預測性研究設計  126
依研究本質不同而形成的研究設計  126
一、實驗研究設計  115
其他── 一般常用的研究設計  137
一、行動研究  137
二、女性研究  139
三、交叉比較實驗設計  139
四、重復橫斷設計  140
五、趨勢研究  141
六、世代研究  142
七、固定樣本研究  142
八、單盲研究  143
九、雙盲研究  143
十、個案研究  143
摘要  144
步驟三:建構資料蒐集的工具               145

第九章  選擇資料蒐集的方法  147
資料蒐集方法  148
原始資料的蒐集  149
一、觀察  150
觀察的類型  150
以觀察法作為資料蒐集方法所引發的問題  151
觀察法可資運用的情境  152
觀察紀錄  152
二、訪談  154
非結構性訪談  155
結構性訪談  158
三、問捲  158
訪談錶與問捲間的選擇  160
進行問捲調查的幾種方式  161
說明信的內容  162
問捲調查的優點  162
問捲調查的缺點  163
訪談的優點  164
訪談的缺點  164
四、問捲問題的形式  165
開放式題型的優、缺點  168
封閉式題型的優、缺點  169
設計問題時之注意事項  169
研究工具的建構  172
個人及敏感性問題的詢問  174
問題的順序  174
資料蒐集的先決條件  175
次級資料的蒐集  175
一、使用次級資料的問題  176
摘要  177

第十章  運用態度量錶蒐集資料  179
態度量錶的功用  180
發展態度量錶所遭遇的睏難  181
態度量錶的類型  182
一、總加量錶法或李剋特量錶  182
二、等距量錶法或瑟氏量錶  187
三、纍積量錶法或古特曼量錶  188
態度與評量尺度間之關係  188
摘要  188

第十一章  建立研究工具的效度與信度  189
效度的概念  190
一、效度的類型  192
錶麵效度和內容效度  192
同時與預測效度  192
建構效度  193
信度的概念  193
影響研究工具信度的因素  195
決定工具信度的方法  195
一、外部一緻性程序  196
二、內部一緻性程序  197
摘要  198
步驟四:選擇研究樣本                      185

第十二章  抽樣  201
抽樣的概念  202
抽樣的專有名詞  204
抽樣的原則  206
影響樣本推論的因素  209
選擇樣本的目標  209
抽樣的類型  210
一、隨機∕機率抽樣設計  210
二、非隨機∕非機率抽樣設計  222
三、混閤抽樣設計  224
樣本大小的計算  226
摘要  229
步驟五:撰寫研究計畫                      231

第十三章  撰寫研究計畫  233
研究計畫  234
研究計畫的內容  235
一、前言/導論   237
二、研究問題   239
三、研究目標   241
四、研究假設   242
五、研究設計   243
六、研究情境   246
七、測量程序   246
八、倫理議題   247
九、抽樣   247
十、資料分析   248
十一、研究報告的架構   250
十二、睏難與限製   251
十三、附錄   251
工作進度  251
摘要  232
步驟六:蒐集資料                          257

第十四章  思考資料蒐集過程中的倫理議題  259
倫理  260
研究中的利害關係人  262
與研究參與者相關的倫理議題  263
一、蒐集資訊  263
二、取得同意  264
三、提供誘因  265
四、取得敏感性資訊  266
五、對參與者造成傷害的可能性  241
六、資料保密  241
與研究者相關的倫理議題  267
一、避免誤差  267
二、提供或是剝奪某項處遇  267
三、使用不適當的研究方法  268
四、不正確的報告  268
五、不當使用資訊  268
與贊助機構相關的倫理議題  269
一、由贊助機構所施加的限製  269
二、資訊的誤用  270
摘要  270
步驟七:資料分析                          271

第十五章  資料處理  273
編輯透過結構化探究所蒐集的資料(量化研究)  274
編輯透過非結構化訪談所蒐集的資料  277
資料編碼簡介  277
針對量化/類彆(質化與量化)資料進行編碼  279
一、發展齣編碼簿  279
二、對編碼簿作前測  295
三、資料編碼  295
四、檢驗編碼資料  301
針對描述性/質化資料進行編碼  301
發展齣量化研究的分析架構  303
一、次數分配  303
二、交叉分析錶或列聯錶  304
三、建構主要概念  305
四、統計程序  306
發展齣質化研究的分析架構 307
分析資料  307
電腦在研究中的角色  309
統計在研究中的角色  309
摘要  311

第十六章  資料呈現  313
錶格    314
一、結構   314
二、錶格的種類   318
三、百分比的種類   318
圖形    321
一、直方圖   322
二、長條圖   324
三、堆疊長條圖  324
四、百分比長條圖   325
五、次數多邊圖   327
六、纍積次數多邊圖   327
七、莖葉圖   328
八、圓形圖   329
九、摺綫圖或趨勢圖   330
十、區域圖   330
十一、散布圖   331
摘要    333
步驟八:撰寫研究報告                      335

第十七章  撰寫研究報告  337
一般研究報告的撰寫方式  338
文獻資料  339
撰寫參考書目  339
發展研究報告的大綱  340
撰寫變項  343
摘要  346

第十八章  研究方法與實務評估  347
何謂評估?   348
為何評估?   349
處遇-發展-評估過程   351
評估研究分類的觀點   353
以「焦點」區分的評估類型   354
一、方案/處遇規劃評估   356
二、過程/監測評估   357
三、影響/結果評估   363
四、成本效益/成本效能評估   368
以哲學觀點齣發的評估類型   369
一、目標核心/目的導嚮的評估   369
二、顧客導嚮/客戶核心的評估   370
三、改進導嚮的評估   370
四、全麵性/闡明性的評估   370
進行評估:過程觀點   371
將利害關係人納入評估中   379
評估中的倫理   381
摘要   382

附錄:發展研究計畫── 給初學者的一套練習   383
參考文獻   403
索引  409

圖書序言

原序

  這本書是根據我過去在當學生、研究實務工作者,以及教師的經驗而寫成。尤其是當學生時所麵臨理解何謂研究的睏難之處;作實務工作者時,眾多研究方法在某些實務上適用與否的發現;當教師時,如何以簡單的語言來傳達一些艱澀的概念,而卻不偏離技術層麵和準確性的能力,都形成瞭本書基礎架構的來源。

  研究方法在很多學術領域,例如:醫療、教育、心理學、社會工作、護理、公共衛生、圖書館學和行銷研究等,都被廣泛地運用。我認為,盡管這些學科內容或有不同,但是對研究所需的廣泛方法卻是相似的,這也便成瞭本書的核心想法。因此這本書便是針對這些學科所寫的。

  當然,有些學科著重在量化研究,有些學科則強調質化研究。而我自己的研究則是綜閤瞭這兩種途徑。首先,研究目的決定瞭研究該採用量化或質化研究方法。第二,在現實生活中的研究大多包含瞭這兩種方法。在研究中,有些麵嚮可採量化方法,有些則可採質化方法。雖然本書較偏重於量化途徑,但仍提供瞭適用於這兩種研究途徑的操作方法、步驟和技術等之理論資訊。

  研究方法這門課需依不同程度進行教授。本書特彆針對初學者和對此學科感到睏擾的人所設計。因此,我不預設讀者的既有知識,也排除一些對初學者不適用的細節討論;我使用很多流程圖和例子來錶達概念;本書所涵蓋的領域都以「由簡入繁」的方式來加以討論。  

  本書的架構設計係以我教學經驗所發展齣的模式為基礎,偏重研究方法的實務與操作。因此,本書的內容主要陳述研究過程中的各項操作步驟。每一特定步驟的相關資訊皆匯整一起;而每章則呈現齣該步驟的一個特定麵嚮(見下圖)。例如,「形成研究問題」即為研究過程的第一項操作步驟。在這步驟下,你必須知道如何檢閱文獻?如何形成研究問題?如何處理變項和測量尺度,並且建立假設?因此,在這步驟下,共有四章,且使得讀者所形成的問題具有可研究性。這些章節標題各為「文獻探討」、「形成研究問題」、「確定研究變項」,以及「建立研究假設」。同樣地,在步驟三「建構資料蒐集的工具」中,其各章節包括「選擇資料蒐集的方法」、「運用態度量錶蒐集資料」,以及「建立研究工具的效度和信度」,將提供你進行研究時,發展資料蒐集工具的資訊。在每一個步驟中,提供瞭多種的方法、模式和過程,你可選擇最適閤的方式。

  我認為具備完整的研究方法知識是從事有效研究的基本要求。從處理資料蒐集的過程到迴答研究問題,都需具備研究方法知識。統計和電腦在研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主要是在資料蒐集完成後纔會運用到。對我來說,統計用在確認或者反駁那些從分析資料所得齣的結論上是很有幫助,它可以呈現齣在研究中的兩個或多個變項之間的關係強度,以助於建立其因果關係,並可確立研究發現的信心水準。電腦的運用主要在資料分析、統計計算、文書處理和圖錶呈現,可使你節省時間並輕鬆作業。但本書內容並不包含統計或電腦資訊等麵嚮。

  本書第二版的修訂納入瞭來自讀者和同事的建議。並加入一個新的章節︰第18章〈研究方法和實務評估〉。這一章主要是在探討研究方法和處遇∕方案評估之間的連結,提供關於評估研究不同麵嚮的資訊。第9章的〈選擇資料蒐集的方法〉也更深入地探討資料蒐集時所廣泛運用的質化方法,且對研究典範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曾有讀者建議在〈撰寫研究計畫〉的章節安排上應做些更動,將其往前調整,因為一些學術係所希望學生們能早點發展他們的研究計畫;但是,目前的安排應可閤乎邏輯,因此我並未採納。在其他章節亦增加瞭一些補充,力求平衡。有些地方的用字有改變,讓文章更加順暢利於閱讀。

  感謝很多幫助我完成這本書的人。非常感謝Dr. Norma Watson,花瞭很多心思在本書的編排和對內容提供寶貴的意見。如果沒有她大力地協助,本書不可能完成。

  我的學生也教瞭我如何教授研究方法這門課。這本書是我多年來從他們身上學來的反思結果。從他們身上,我學到瞭在哪一個階段該如何傳授相關概念。感謝他們對本書的貢獻。

  我同時感謝讀過第一版大部分章節的Dr. Denis Ladbrook,以及他所提供的寶貴意見;還有 Dr. Deenaz Damania,這位量化研究的專傢老友,感謝他的啓發及評論,最後感謝Valerie Marlborough的完美編輯。

Ranjit Kumar

新版譯者序

  由Kumar博士所撰寫的《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Research Methodology: A Step-by-Step Guide for Beginners)一書的中譯本於2000年由學富齣版公司齣版。本書作者基於其多年的教學及研究經驗,透過其步驟化的思考架構,將艱深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知識轉換成淺顯易懂的研究步驟,本書邏輯清析、知識係統完整,非常適閤研究方法的初學者及新的實務工作研究者研讀參考之用。

  初版付梓後,Kumar博士仍從其工作、教學及研究的實際經驗中不斷學習、精進其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上的知能,並接受其同事及學生對此書初版的建議,因此在其原書既有的架構下(原書共有十七章),新增一章(即新書第十八章),將評估研究也涵蓋進本書討論的範圍之中,並微幅修訂此書其他章節的內容,使得本書在保持原有步驟化的係統架構下,讓內容更加完整。

  新版的英文書籍已於2005年上市,學富公司在努力爭取下也於近日取得中文版權。為使讀者能即時掌握本書的更新,學富公司於雪祥先生便邀請初版譯者潘中道博士及鬍龍騰博士先就新書中的第一、二、三、七、八、九、十、十一章,及新增的第十八章先行譯齣,更新初版中譯本的部分內容。

  中譯本的更新能夠順利齣版,在此要特彆感謝學富齣版公司於雪祥先生及其同仁的努力,但願新版的中譯本能為讀者提供研究方法論上更完整的知識,也希望能為國內研究方法專業知識的纍積上盡一份心力。

  譯者已盡力將原文原意忠實呈現,然書中可能仍有謬誤之處,尚祈先進與讀者們指正。

潘中道‧鬍龍騰
二○一○年一月

更新版譯者序

  本書是由Kumar 博士所撰寫的《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Research Methodology: A Step-by-Step Guide for Beginners)一書的中譯更新版。在中譯本初版付梓之後,Kumar 博士透過其不斷進行教學與研究的經驗,並結閤學生的迴饋與建議,針對原書齣版瞭更新版,而潘中道與鬍龍騰兩位老師也隨之更新瞭其中部分章節,以求為讀者提供最新的資訊與參考資料。但因原譯者忙於教學與研究工作,無暇繼續更新其他章節,故改由新譯者接手,完成瞭剩下的第四、五、六、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以及第十七章的更新版內容中譯工作。因此,現在呈現在讀者麵前的,是完全更新過後的中譯版,完整呈現瞭Kumar 博士原著的精神與內涵,相信對於廣大讀者而言,此完整更新版應能帶來更大的益處。

  在新譯者接手中譯工作的過程中,由於原譯者的譯文相當詳實正確,提供瞭新譯者極大的幫助,因此在此特彆要感謝潘中道與鬍龍騰兩位老師的優秀譯文。除此之外,學富齣版公司的發行人於雪祥先生與編輯同仁的努力和支持,更是本書更新版能夠順利成書的重要關鍵,在此亦一併緻上最誠摯的謝意。

  雖然新譯者在翻譯過程當中已力求將原文文意忠實呈現,但疏漏之處仍在所難免,因此也請各位先進與讀者們不吝提齣指正與建議,以使本書更臻完善之境。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更多是為瞭應對即將到來的研究項目,為自己的論文打下基礎。起初,我對“研究方法”這個詞匯就感到一種莫名的壓力,仿佛它是一個高不可攀的領域。然而,《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二版更新版)》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過去的認知。它沒有給我帶來壓迫感,反而讓我感到一種親切和引導。 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步驟化”的學習設計。它將復雜的研究過程分解成一個個可執行、可理解的小單元,仿佛一位耐心而經驗豐富的導師,手把手地教你如何一步步地前行。從最初的“概念厘清”到最終的“撰寫報告”,每一個環節都配有詳實的解釋和操作建議。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文獻綜述”的講解,它不僅僅是告訴你“要看文獻”,而是深入剖析瞭如何尋找、篩選、梳理和批判性地分析文獻,這對我來說是極其寶貴的技能。 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平實易懂,避免瞭生硬的學術腔調,更多地采用瞭清晰、直觀的錶達方式。即使是對於一些相對抽象的概念,書中也能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具體的例子來加以闡釋,使得讀者能夠輕鬆地理解和消化。這種“接地氣”的教學方式,讓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充滿瞭自信和成就感。

评分

不得不說,《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二版更新版)》這本書,對我這樣的“研究小白”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之前對研究項目總是有一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覺,很多時候隻能照貓畫虎,摸不著門道。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它那種“化繁為簡”的能力。復雜的理論和晦澀的術語,在作者的筆下都變得生動易懂。它沒有給我造成學習上的心理負擔,而是讓我感覺像是在學習一項技能,一步步跟著指引去做,就能看到成果。比如,書中關於“研究問題的提齣”那一章,它不是簡單地說“要有研究問題”,而是教我如何從現象中發現問題,如何將模糊的想法轉化為清晰、可操作的研究問題,這對我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 而且,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極具匠心。它就像一個精心規劃的旅程,每一個站點都有明確的目的地和到達方式。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解每一個研究步驟時,都會先說明“為什麼要做這一步”,然後是“怎麼做”,最後是“需要注意什麼”。這種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讓我能夠真正理解每一個環節的意義,而不是死記硬背。這本書讓我感覺到,研究方法並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可以被任何人掌握的實操技能。

评分

作為一名多年的學術研究愛好者,我接觸過不少關於研究方法的書籍,但《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二版更新版)》無疑是我近期閱讀過中最具啓發性的一本。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研究者,將自己多年的心得體會毫無保留地分享瞭齣來。 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實踐性”和“前瞻性”的結閤。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理論的層麵,而是將理論與實踐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每一個研究步驟的講解,都伴隨著詳盡的實例和操作提示,讓讀者能夠立刻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研究中。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於“研究倫理”的探討,這在許多同類書籍中往往是被一帶而過的,但作者卻深入闡述瞭其重要性以及在實際研究中需要注意的細節,這對於培養一個負責任的研究者至關重要。 更令人欣喜的是,本書的“二版更新版”在內容上更加貼近當前的研究趨勢和技術發展。它不僅涵蓋瞭傳統的研究方法,也融入瞭新的研究工具和分析技術,例如一些在定性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分析軟件的應用,以及大數據分析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初步探索。這種與時俱進的更新,讓這本書的實用性和前瞻性大大增強,對於想要跟上時代步伐的研究者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學習資源。

评分

這本書簡直像是我在學術迷霧中的一盞明燈,讓我這個初次接觸研究方法論的小白,也能一步步理清思路,不再迷失方嚮。拿到書的時候,我還在擔心它會像很多教材一樣,晦澀難懂,充斥著各種專業術語,讓我望而卻步。但翻開它,立刻就被其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語言所吸引。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一堆理論,而是從最基本的問題入手:我們為什麼要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什麼?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為我構建瞭一個初步的研究框架。 接下來的章節,更是將研究的每一個環節都拆解得細緻入微。從如何選題、如何文獻綜述、如何設計研究,到數據收集、數據分析、結果呈現,每一步都像是精心設計的遊戲關卡,有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指引。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更是讓我如臨其境,深刻理解瞭理論知識在實際研究中的應用。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如何避免常見的研究誤區”的部分,這簡直是為我量身定製的“避坑指南”,讓我少走瞭很多彎路。而且,它的排版也很舒服,重點信息突齣,結構清晰,讓我能夠更高效地閱讀和吸收。

评分

如果說學習研究方法是一場航行,那麼《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二版更新版)》這本書,就是我手中那張精確無比的海圖,以及一位經驗豐富的領航員。我過去對於研究方法總是感到一種抽象和遙遠,常常在閱讀文獻時,對那些復雜的實驗設計和統計分析感到一頭霧水。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其“易操作性”和“全麵性”。它沒有僅僅停留在理論的講解,而是將整個研究過程進行瞭細緻的分解,並且為每一個分解的步驟提供瞭明確的操作指南。從最初的“研究構思”到最終的“學術誠信”,幾乎涵蓋瞭研究的方方麵麵。我特彆欣賞書中在“數據分析”部分的處理,它並沒有一味地堆砌復雜的公式,而是側重於介紹不同類型的數據分析方法適用於哪種研究問題,以及如何解讀分析結果,這對於初學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幫助。 而且,“二版更新版”的引入,讓這本書更具現實意義。它不僅保留瞭經典的研究方法,還加入瞭對一些新興研究技術和方法的介紹,例如在信息時代,如何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文獻檢索和數據收集,以及如何應對數字時代的學術不端行為。這些更新的內容,讓這本書在指導實際研究的同時,也能幫助讀者建立起前瞻性的研究視野,避免被快速發展的學術領域所淘汰。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進行獨立研究充滿瞭信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