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通病

語文通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語文
  • 寫作
  • 病句
  • 修辭
  • 語言文字
  • 初中語文
  • 高中語文
  • 寫作技巧
  • 語病分析
  • 語言規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為作者原載於《經濟日報》校園版的專欄文章集結。作者通過一篇篇淺白、生動的小短文,將香港人在日常生活和寫作中常犯的語病,輔以生活化、有趣的示例和分析,介紹給讀者。讓讀者瞭解易犯語文通病的同時,也掌握一些不同範疇的實用語文知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梁慧敏


  香港大學語言學係哲學博士,現任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係助理教授,兼任中國語文教學中心副總監。主要從事有關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和粵語語法的研究與教學。近著包括《正識中文》和《潮語解密》,另有中英文學術論文十餘篇,先後發錶於港澳、內地和美加的學術期刊。曾任無綫電視語文節目「正識第一II」專傢評判,並為香港電颱「人民人情」、《明報》、《香港經濟日報》撰寫多篇探究生活語文的文章,亦參與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文科模擬試捲的編撰工作。

圖書目錄

序言 003

PART 1 漢字的形音義
通病01 誤解字義導緻的字形錯
有來自「楊洲」的炒飯嗎? 015
難倒人的「蘭桂坊」 018
民主發展是花拳綉腿的「功夫」? 021
形近字辨析 024

通病02 同、近音字混淆
公營骨灰「庵位」嚴重不足? 028
「愈來愈」多人寫「越來越」 031
「緣於」源於佛教 034
同音字辨析 037
閤裝淨蜜芽糖 040

通病03 簡化字的誤用和濫用
簡化字都可類推嗎? 044
來源不明的簡化字 047
依樣葫蘆的街頭字 050

PART 2 詞的運用和搭配
通病04 助詞的誤用
進「過」學校讀書 059
貼「瞭」上壁佈版 062
明天「大概」會下雨「嗎」? 066
你在哪兒住「哇」? 069

通病05 副詞的誤用
天氣「又再」轉涼 074
一年後「纔」作檢討? 077
「再」講「多」一次? 080
無論誰「也」要處理? 083

通病06 數量詞的誤用
農曆「9月9日」重陽節 087
翻瞭兩「番」還是兩「倍」? 090
一「位」在囚人士? 093
一「條」筷子? 096

通病07 連詞的誤用
「即使」世事無常「就」隨風而去? 100
局長「及」特首纔有決定權 103
「如」遇睏難「纔」堅持? 106
「不但」衝浪「而且」潛水 109

通病08 詞語搭配不當
壽宴上的「壽頭」 113
堂堂「一介」醫生 116
缺點可以「改進」嗎? 119
嚴格和苛刻即是「嚴刻」? 122

PART 3 句子成分的組閤
通病09 句子成分殘缺
到底誰悶悶不樂? 131
在餐廳「晚膳」 134
解決不足? 137
針對的是「成效」? 140

通病10 句子成分多餘
原因是玩火所緻? 144
內心耿耿於懷 147
如欲「報名課程」…… 150

通病11 歧義句
兩個老婆的耳環? 154
儲物櫃沒有鎖 157

PART 4 句子的形式
通病12 歐化句
市場「憂慮」美國衰退 165
「明顯地」受英語影響 168
作齣「一個錶態」 172
音樂性節目? 175
顧客們請自理財物 178
「女性化」趨勢? 181

通病13 被動句和否定句的誤用
訊息已被傳送 185
米吃光瞭 188
無處閲讀 192

PART 5 語言運用的策略
通病14 描繪類修辭格的誤用
讀者「鳥獸散」 201
縴體療程一次見效? 204
迴響著充滿墨香的書聲 207
他的一頭篷草 210

通病15 詞句類修辭格的誤用
「食色性也」是孟子説的? 215
「三十而立」就要結婚? 218
年年有「餘」與「兩兩」計較 221
班「資」迴朝 225

參考資料 228

後記 235

圖書序言

序言

  進入網絡科技時代以後,信息流通的數量之大、知識更新的速度之快,已經到瞭一個令人招架不住的地歩。此刻産生的一段信息、一篇文字,可能不到一天半宿就廣泛流傳,也可能轉眼又被淹沒在渺無邊際的信息海洋中。在追求時效、講究速度的網絡時代,人們的書寫習慣正在悄悄地起著變化。為瞭應對急速的時代歩伐,下筆細心推敲、字斟句酌的空間逐漸縮減,有時候甚至連工整端正地把字寫好,都顯得有點不閤時宜。

  古人把倉頡造字的傳說,想象為「天雨粟、鬼夜哭」那樣驚心動魄的場麵,認為文字的創造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事跡,不但對識字的讀書人尊崇有加,就連一張張寫瞭字的紙條,也不敢隨便糟蹋。古人對文字這種虔敬的心情,大概是身處網絡世紀的很多現代人所難以理解的。也許正為缺乏對文字這種珍惜和尊重的精神,所以現代社會雖然科技發達、知識膨脹,信息搜尋查證極為容易,但一般民眾行文造句,卻越顯粗疏;要求即時迴應、夾雜符號圖像的社交平颱溝通模式,大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瞭這種趨勢。

  身為語文教師,我和慧敏一樣,對這種現象百感交集。一方麵,我們固然為社會進步、科技發展,乃至人類生活和溝通模式的變革而感到興奮,並且欣然麵對社會變化對語言生態所帶來的種種挑戰;但是另一方麵,我們不能不對某些語文現象有所否定,對另一些運用模式有所執著,這固然與語文教師的身份有莫大關係,同時也是作為「用傢」,對自己所使用的語文的一種責任。十多年前,我也齣版過類似的書籍,我相信慧敏所持的心情跟我當年的心情相若,都希望以語文教師和語文研究者的身份,為我們所使用的語文做一點整理、關照、維護、推廣的工作。誠然,語文的麵貌會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並且正因為有變化,纔有生命力。但是,變化應該有規律、有常態,這樣人們纔有可能相互溝通;隨心所欲或掉以輕心的語文使用態度,就算不緻於破壞語文的規律,起碼也會對人際溝通交流造成障礙,這也是我們最關注的地方。慧敏在日常教學、研究和觀察的基礎上,搜集瞭大量生活中誤用語文的例子,分類辨析,詳加指正,並成書齣版,對慣於在網絡信息中泅泳、卻無暇思索語文細節的蕓蕓學子和一眾讀者,肯定可以帶來助益。慧敏囑我為書寫序,我遂欣然應允,並深信本書貼近生活、緊扣現實的內容和清通流暢、深入淺齣的分析會受到讀者的歡迎。

陳瑞端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係教授
二〇一四年四月於香港理工大學

圖書試讀

 PART 1 漢字的形音義
01 誤解字義導緻的字形錯
02 同、近音字混淆
03 簡化字的誤用和濫用

 
所有漢字都有「形、音、義」三個屬性,即每個字都有其形狀、發音和意義。漢字的形音義高度統一,三者之間相互關聯。從古至今,漢字無論在形體、讀音和意義上都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可是漢字基本的「形音義」性質並沒有改變,現代的漢字在形音義之間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種關聯。
 
所有漢字都有「形、音、義」三個屬性,即每個字都有其形狀、發音和意義。漢字的形音義高度統一,三者之間相互關聯。從古至今,漢字無論在形體、讀音和意義上都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可是漢字基本的「形、音、義」性質並沒有改變,現代的漢字在形音義之間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種關聯。

漢字的形體看似韆變萬化,復雜非常。但由於漢字是由一定數量的部首和偏旁所組成的,倘若掌握常用的部首和偏旁,理解字形結構和意義的關係,就能很容易地識彆並書寫大量的閤體字。比如説「坊」和「芳」讀音相同,都以「方」為聲旁,字形相近,隻部首不同,一個土部,一個艸部。假如我們明白土部的字一般與地理有關,而艸部的字則和植物有關,那麼「坊」和「芳」這兩個形聲字就不會混淆瞭 。

此外,漢語另一個特點是同音字多,如緣/源(於)、(不)恥/齒、供/貢(品)等,它們的字形雖然不相近,但由於讀音一樣,應用時一不小心,還是可能産生混淆的。掌握部首的意義對分辨形近字有一定幫助,但要辨析同音字則似乎還需藉助其他語言知識,例如構形理據和使用語境。比方説,「仕」和「侍」,部首同為「人」,但字形上「仕」以「士」為部件,錶示「仕」在意義上與權貴、官宦有關;而「侍」往往齣現在「侍候、侍從」的語境。因此,掌握瞭相關的語言知識,要區分「仕女」和「侍女」的詞義理應不是太睏難。

過去數韆年,漢字一直在變化。近代漢字的重大變化,莫過於上世紀內地推行的文字改革,其結果就是現行的簡化字方案。2000年通過的《國傢通用語言文字法》,將簡化字提升至國傢規範的層麵。自此以後簡化字成為瞭文字使用的法規,具有法律地位。近年中港關係密切,齣於現實需要,越來越多香港人會寫簡化字。可是由於港人沒有係統地接受簡化字訓練,以緻亂象時有發生,例如將簡化原則鬍亂推類,或錯寫成瞭日本漢字而不自知。
本書第一部分將就漢字的結構和意義、同音字或近音字的辨析、國傢規範的新字形三個方麵的常見通病,輔以例子作齣解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點醒我的書充滿敬意,而這本書無疑屬於這一行列。它並非那種驚天動地的宏大敘事,也非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但它卻能悄無聲息地改變你的閱讀和寫作習慣。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信息傳遞的有效性”這一角度的解讀。很多時候,我們辛辛苦苦寫下的文字,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有錶達清楚,而是因為我們的文字本身存在著一些“暗礁”,阻礙瞭信息的順利抵達。比如那些模糊不清的代詞指代,那些邏輯跳躍的段落銜接,那些過於主觀的判斷,都會讓讀者在理解時付齣額外的“認知成本”。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我在文字的叢林中穿行,指點那些隱藏的陷阱,教我如何規避那些容易導緻誤讀和理解障礙的“病癥”。我發現,作者在分析問題時,不僅僅停留在“現象”層麵,而是深入到“原因”和“解決之道”的層麵。他沒有簡單地批判,而是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文字視野”開闊瞭許多,也更加懂得如何去審視他人的文字,並從中學習。它讓我明白瞭,所謂的“好文章”,絕不僅僅是辭藻的華麗,更是信息的準確、清晰和高效傳遞。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是給我帶來最大驚喜的語文類讀物之一。我原本以為,關於“語文通病”的討論,可能隻是對一些陳詞濫調的重復。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新穎且極具洞察力的方式,解讀瞭我們當下在文字運用中普遍存在的睏境。作者並沒有采取一種說教的姿態,而是以一種“同行者”的身份,與我們一同探索這些“通病”的根源。他深入剖析瞭現代社會快節奏、碎片化信息環境下,語言錶達所麵臨的挑戰,以及我們如何在這種挑戰下,依然能夠保持文字的清晰和力量。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語感”的培養。它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通過對大量鮮活的、甚至可以說是“失敗”的案例的分析,讓我們去體會什麼纔是真正有效的錶達。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所謂的“語文通病”,其實是我們對語言的“惰性”和“習慣性思維”所産生的後果。它教會我如何去“傾聽”文字本身的聲音,如何去審視那些隱藏在句子背後的邏輯和情感。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在一位智慧的引路人的指引下,嚮著更清晰、更有效的語言錶達邁進。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眼前一亮的書。我一直覺得,雖然在各種專業領域我們都力求精準,但在日常的語文錶達上,總有那麼一些“不自覺”的習慣,或者說是“通病”,它們像幽靈一樣潛伏在我們的文字中,不易察覺,卻悄悄地影響著我們信息的傳遞效率和閱讀體驗。這本書就像一把銳利的解剖刀,精準地剖析瞭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語法書,也不是羅列瞭無數晦澀難懂的古文典籍,而是從我們最常遇到的、最容易犯錯的地方入手,比如那些讓人費解的冗長句子、那些被濫用的網絡詞匯、那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邏輯斷層。作者的筆觸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一位資深編輯的洞察力。他沒有直接告訴你“什麼是錯的”,而是通過大量的實例,引導你去發現問題,去體會為什麼這樣寫會顯得彆扭,為什麼那樣錶達會引起歧義。讀完這本書,我仿佛開啓瞭新的“語文雷達”,以前那些模糊不清的文字“噪音”現在都變得清晰可見。我開始審視自己的寫作,那些曾經以為理所當然的錶達方式,現在看來竟然是如此地“病入膏肓”。它不僅僅是關於“寫得好”,更是關於“清晰地錶達”,關於如何讓你的思想不被文字的“通病”所羈絆。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絕不亞於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我一直以為自己在文字運用上還算可以,至少能滿足基本的溝通需求。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沒有像很多工具書那樣,直接給齣“正確”的答案,而是通過一種更加引導性的方式,讓你自己去“診斷”問題。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日常口語化錶達在書麵語中的“遷移”現象的分析。很多時候,我們習慣瞭口語的隨意性,把它帶入到正式的寫作中,結果就造成瞭文章的“氣質”不搭,顯得不夠莊重,甚至貽笑大方。作者舉瞭許多生動的例子,從新聞報道到工作郵件,從文學作品到網絡論壇,幾乎涵蓋瞭所有我們可能接觸到的文字場景。他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語言,將那些看似復雜的問題,比如斷句的妙用、詞語的精準選擇、邏輯的嚴謹性等等,解釋得深入淺齣。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産生一種“原來是這樣!”的恍然大悟之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所謂的“語文通病”,其實是我們長期以來在語言運用上的一些“慣性思維”和“思維惰性”的體現。它不僅僅是一本講“文字病癥”的書,更是一本教你如何“治愈”這些病癥,從而提升溝通效率和思維清晰度的“良方”。

评分

這真是一本“治愈係”的語文讀物。我一直覺得,我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往往過於強調“寫齣優美動人的句子”,卻忽略瞭文字背後更深層次的“溝通本質”。這本書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不像那些教你如何寫齣“名篇佳作”的書那樣,給你設定一個高不可攀的目標。相反,它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小毛病”入手,比如那些讓人頭疼的“的、地、得”不分,那些讓人費解的“重復陳述”,那些讓人失去耐心的“長篇大論”。作者用一種非常親切且富有智慧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這些“通病”的危害,以及如何去“根治”它們。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固定搭配”的糾正,以及對一些“流行語”在正式場閤使用的邊界的界定。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卻能極大地影響一篇文章的整體質感和可信度。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和一位博學而風趣的朋友在聊天,他不僅能指齣你的不足,更能讓你在歡笑中恍然大悟,並且樂於去改變。它讓我重新認識瞭“簡潔”、“準確”和“清晰”在語文錶達中的重要性,也讓我對自己的文字有瞭更嚴苛的要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