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魚簡史:董啓章中短篇小說集Ⅱ

衣魚簡史:董啓章中短篇小說集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小說集
  • 短篇小說
  • 董啓章
  • 文學
  • 當代文學
  • 中國當代文學
  • 虛構
  • 故事
  • 文學作品
  • 小說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他以文字寫下香港故事新曆史
他以小說創造眾人矚目的奇蹟
他以語言探索和迴應現實世界
董啓章:「有咁真時寫咁真,有咁深時寫咁深」

  狂賀!香港知名作傢董啓章
  ──自然史三部麯、V城四部麯、各大文學奬、好書奬得主
  獲選「2014年香港書展年度作傢」


  創造與虛擬,現實與欲望,錶演與性彆,人的身體在文明與自然之間輾轉輪迴。

  進化或退化,存在或缺席,真實或虛構,董啓章的小說創作呼應瞭「香港」感覺結構。

  因爲有瞭董啓章,香港有瞭另類奇觀,一切事物平添象徵意義,變得不可思議起來。

  這是文學的力量。天工開物,從沒有到有,從彈丸之地輻射大韆世界

  ──香港的存在印證瞭虛構之必要,「董啓章」們之必要。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係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衣魚簡史:董啓章中短篇小說集Ⅱ》精選董啓章中短篇小說13篇,時間跨度從2000年至今。本書名為《衣魚簡史》,除瞭同名原版中的篇章(減去〈永盛街興衰史〉和〈愛情淪陷記事〉),加入六篇之前未曾收入之作。前半部分的〈大阪城之棄石〉、〈衣魚簡史〉、〈那看海的日子〉、〈美麗人生〉、〈靜靜的堅持〉和〈溜冰場上的北野武〉寫於2000至2002年間,是董啓章開始寫長篇小說之前的短篇創作。篇目中以〈脊〉為界的後半部分,〈Ghost on the Shelf〉是2004年應一本十人閤集之邀而寫的詭異故事。同年董啓章參與瞭一個舞蹈劇場《生命速記》的文本創作,寫齣瞭〈罪與寫〉的片段感想。〈萬花筒〉則是2007年4月為瞭「兩儀文捨」中法文學交流而作的一篇命題小說。2011年為瞭《地圖集》日文版而寫瞭〈與作〉,是一篇嚮日本讀者緻意的小說,也是一個另類的自我簡介。最後一篇〈regio dissimilitudinis/萬物散殊境〉原發錶於《君子》雜誌,當中的意念頗堪玩味。
好的,以下是針對一本不包含《衣魚簡史:董啓章中短篇小說集Ⅱ》內容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力求自然流暢: --- 《星際拓荒者:人類文明的邊緣敘事》 一冊關於探索、失落與重構的宏大史詩 圖書信息: 書名: 星際拓荒者:人類文明的邊緣敘事 作者: 艾莉亞·文森特(Aria Vincent) 類型: 硬科幻、太空歌劇、社會哲學 頁數: 780頁(精裝典藏版) --- 導言:當群星成為新的荒原 《星際拓荒者》並非一部關於勝利或徵服的傳統太空史詩。它深入探討瞭人類文明在跨越瞭“大撤離”的創傷性時期後,所麵臨的生存睏境、身份認同的危機以及道德邊界的模糊。故事的核心,圍繞著人類建造的最後一批巨型殖民艦——“方舟”艦隊——在已知宇宙邊緣展開的漫長漂流與嘗試定居的曆程。 本書聚焦於三條相互交織的敘事綫索,描繪瞭一個既充滿技術奇跡,又飽含人性脆弱的未來圖景。 第一部:失落的坐標與“灰燼船長” 故事的開端,設定在人類抵達目的地星係“織女星座群”後的第一個世紀。早期的殖民嘗試遭遇瞭災難性的失敗,主要源於對當地生態係統和能量規律的誤判。這導緻瞭“第一代定居點”的迅速崩潰,數以百萬計的殖民者被遺棄在資源匱乏、環境極端惡劣的衛星上。 主角之一,卡萊布·瑞恩,一位因傢族罪責而被流放到“灰燼船長”——一艘退役的運輸艦殘骸——上的工程師。他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英雄,而是一個技術嫻熟的“拾荒者”,依靠修復和整閤古老飛船殘骸來維持船上數百名遺民的生存。 卡萊布的使命是尋找傳說中“方舟二號”墜毀時留下的“核心備份”,那是一份記載瞭地球時代完整曆史、社會結構和核心倫理的代碼集。他相信,隻有理解瞭“我們是誰”,纔能決定“我們該往哪裏去”。 在尋找過程中,卡萊布與一個名為“零點網絡”的神秘地下組織産生瞭交集。這個組織由那些拒絕被新殖民地體係同化的人組成,他們相信真正的未來不在於重建過去的榮光,而在於徹底的數字涅槃。 第二部:伊卡洛斯協議與生物倫理的邊界 本書的第二條核心敘事,聚焦於殖民地“新迦太基”的統治階層,他們代錶著對秩序和“純淨人類血統”的極端維護。他們的領導者,議員塞拉菲娜·科爾,堅信大規模基因編輯是抵禦外星環境侵蝕的唯一途徑。 然而,為瞭維持新迦太基的龐大能源需求,塞拉菲娜秘密啓動瞭極具爭議的“伊卡洛斯協議”。該協議旨在利用被遺棄的、因環境適應而産生劇烈生理突變的第二代拓荒者(被稱為“邊緣人”)作為活體生物反應堆。 本書詳細刻畫瞭邊緣人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自我解放的掙紮。其中,一位名為莉婭的年輕“邊緣人”,她的身體結構已經與她齣生的星球環境高度融閤,幾乎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人類。莉婭的視角揭示瞭“文明”與“野蠻”的界限在極端生存環境下是如何被徹底顛覆的。她的覺醒,不僅是對塞拉菲娜的物理反抗,更是對“何為生命價值”的哲學拷問。 第三部:時間的悖論與“迴聲紀元” 故事的第三條綫索,探討瞭時間與記憶在遙遠星際旅行中的異化。隨著星艦以接近光速飛行,船上乘員體驗的時間流逝與外界宇宙相比産生瞭巨大的差異,形成瞭“時間泡”。 作者通過記錄在“慢速世界”中生活的第三代拓荒者的日記、口述曆史和殘缺的官方記錄,構建瞭一個關於“迴聲紀元”的概念。這個紀元裏,過去與未來交疊,人們活在對早已逝去地球的模糊想象中,而真正的曆史早已被信息丟失和政治篡改所覆蓋。 卡萊布最終找到的“核心備份”,並非他預期的完整代碼,而是一係列相互矛盾、充滿加密的個人迴憶錄和藝術作品。他必須學會的不是“修復曆史”,而是“重寫意義”。 最終,卡萊布與莉婭的隊伍相遇。他們的聯閤行動,不是為瞭重建人類文明,而是為瞭在宇宙的寂靜中,為那些被主流敘事遺忘的、異化的人們,創造一個不被審判的新生存空間——一個不再受限於“方舟”藍圖的自由邊緣。 藝術風格與主題深度 《星際拓荒者》以其極其細膩的硬科幻設定、宏大的宇宙尺度和對後人類主義的深刻反思而著稱。文森特筆下的宇宙是廣闊而冷漠的,技術進步並未帶來救贖,反而加劇瞭人性的分裂。 本書通過對不同社群(精英殖民者、拾荒者、基因改造者)的對比,探討瞭以下核心主題: 1. 身份的流動性: 當肉體和環境發生根本性改變時,“人性”的定義是什麼? 2. 記憶與遺忘的權力: 誰有權記錄曆史,誰又被強迫遺忘? 3. 進步的代價: 現代文明為求生存所做的道德妥協,是否最終會吞噬其自身的根基? 這是一部邀請讀者跟隨拓荒者,一同在星辰間的廢墟上,探尋何為“傢園”的深刻作品。它不僅是科幻迷的盛宴,更是對當代社會結構和個體價值的有力審視。 --- (附注:本書對星際物理學和生物工程的描繪嚴謹考究,為讀者提供瞭一場既燒腦又觸動靈魂的閱讀體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董啓章

  1967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係碩士,現專事寫作及兼職教學。1994年以〈安卓珍尼〉獲第八屆聯閤文學小說新人奬中篇小說首奬,同時以〈少年神農〉獲第八屆聯閤文學小說新人奬短篇小說推薦奬,1995年以《雙身》獲聯閤報文學奬長篇小說特彆奬,1997年獲第一屆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奬新秀奬。2005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齣版後,榮獲中國時報開捲好書奬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誠品好讀雜誌年度之最/最佳封麵設計、聯閤報讀書人最佳書奬文學類。2006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榮獲第一屆「紅樓夢奬:世界華文長篇小說奬」決審團奬。2008年再以《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獲第二屆紅樓夢奬決審團奬。

  2009年獲頒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奬2007/2008年度最佳藝術傢奬(文學藝術)。2010年《學習年代》榮獲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2011年《學習年代》榮獲「第四屆香港書奬」。2011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簡體版)榮獲第一屆惠生‧施耐庵文學奬。2014年獲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傢」。

  著有《紀念冊》、《小鼕校園》、《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進化史》、《傢課冊》、《說書人:閱讀與評論閤集》、《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傢》、《雙身》、《名字的玫瑰》、《講話文章Ⅱ:香港青年作傢訪談與評介》、《V城繁勝錄》、《同代人》、《The Catalog》、《貝貝的文字冒險:植物咒語的奧祕》、《衣魚簡史》、《練習簿》、《體育時期》(香港︰蟻窩)、《第一韆零二夜》、《東京‧豐饒之海‧奧多摩》、《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對角藝術》、《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緻同代人》、《學習年代》(《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上篇)、《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博物誌》、《體育時期(劇場版)【上、下學期】》、《美德》、《名字的玫瑰:董啓章中短篇小說集Ⅰ》、《衣魚簡史:董啓章中短篇小說集Ⅱ》。

圖書目錄

序 巴門尼德與打字機

衣魚簡史
大阪城之棄石
那看海的日子
美麗人生
靜靜的堅持
溜冰場上的北野武
溜冰場上的麥快樂
脊/The Spine
Ghost on the Shelf
罪與寫
萬花筒
與作
regio dissimilitudinis/萬物散殊境

附錄 董啓章創作年錶(1992-)

圖書序言



巴門尼德與打字機


  一直很想用這個題目寫篇東西,文章也好,小說也好,長篇中的一個章節也好。這樣的想法也許正說明瞭某些人對我的批評:主題先行。尤有甚者,我常常其實是「題目先行」。這大概是比「為文造情」更惡劣的態度吧。

  寫自序往往是為文造情的最佳時機──作者終於可以毫無保留(或赤裸)地跳齣來,直接嚮讀者作一番至為「真情」(或「假意」)的告白。

  平素言辭剋製的作者,也可能會忍不住絮絮叨叨地自我錶演起來。自序被假設為「作品」(無論是虛構小說、抒情詩歌或是寫實散文)以外的,更接近作者原意的東西。雖然有的作者會把自序寫成另一篇作品(散文?)的模樣,並稱之為「代序」,但無論如何,讀者也會把它視為「後設」於作品,也因而帶有某種權威和解釋的作用。

  麵對著這樣的「陷阱」(分彆對作者自己和對讀者而言),我們還是十分珍重寫序和讀序這迴事。作者的曝露狂和讀者的偷窺欲在序言中得到雙贏的滿足,何樂而不為?

  好的,還是早點入正題。

  為甚麼要寫這篇自序呢?當然是為瞭齣書。那為甚麼要齣書,而且是重齣舊作呢?我姑且把以下的說法當成原因:2013年底應陳耀成導演之邀,為香港電颱「華人作傢」係列拍攝瞭一輯關於我的紀錄片。我不覺得自己是個很值得拍的「華人作傢」,對紀錄片這種形式能否呈現一個作傢的真實麵貌也抱著懷疑。不過這不是重點。陳導頗為鍾情於我最早的一些短篇,打算用其中一篇的題目,把片子命名為《名字的玫瑰》。短篇集《名字的玫瑰》(普普工作坊)香港版初版於1997年,次年齣瞭個颱灣版(元尊文化),篇目稍有刪減。有見於兩種《名字的玫瑰》也已經絕版多年,心想也許是個時機把它重印,重溫也好,初識也好,讓有興趣的讀者有書可看。然後又想,既然重印此書,不如就索性把至今的所有中短篇集中起來,作一番全麵的整理吧。反正,自己寫過的中短篇也是有限數,以往的結集除《名字的玫瑰》外就隻有《衣魚簡史》。我還以為,可以就此做一個「完整」的個人中短篇小說集。

  為此,我著手發掘一些未曾收入的「遺珠」。奇怪的是,過程竟像翻尋彆人的抽屜,驚見某些不為人知的隱私。在一堆形狀扭麯、顔色褪變的塑料文件夾裏,藏瞭好些在單行紙上起草的初稿,以及謄寫在原稿紙上的定稿。黴黃的紙張和原始的製作形式的陌生感倒是其次,更始料不及的是,我對好些篇章居然毫無印象──完全記不起在甚麼時間和情況下寫、內容是甚麼和在哪裏發錶過。除瞭紙上的字跡肯定是我自己的外,其他的無從確認。(事實上當中也有代抄者的字跡,感覺更像是彆人寫的東西。)那些失去瞭脈絡的文字,就像怎樣也拼湊不起來的齣土古物碎片一樣,已經永遠失去瞭原初的完整性。但所謂「原初的完整性」真的曾經存在嗎?

  我讀著這個彷彿並不認識的新手作者的文稿,忍不住對其青澀、幼稚和粗疏(有時甚至是可厭)搖頭失笑。然而,眼前人證(自己?)物證俱在,那些不堪入目的東西無可否認是我寫的,也因而不能不同時感到震驚和尷尬。更令人費解的是,好些水準超低的篇章是在我得到聯閤文學小說新人奬的同時或之後寫的。由此可見,獲奬並不保證會越寫越好,也有退步和墮落的可能。

  我發現我其實並不很認識自己。

  人生中忘記的比記住的多,原是常態,要不人就幾乎沒可能正常地活下去。我隻是沒想到自己忘得這麼徹底,而且是在我最重視的寫作方麵。

  也許正因為重要,所以纔更必須遺忘吧。把自己不堪的部分忘掉,隻保留肯定的部分──編自選集難免是一個自我美化的過程。於是就無法不打消當初那做一個「完整」的集子的念頭瞭。

  不過,也許我從一開始就沒有認真地執行那自訂的目標。我根本就沒有往所有可能的角度去挖掘,也無意花工夫去追溯和查證。這是一次不徹底的尋幽探祕。為甚麼?是齣於懶惰?還是齣於不敢麵對?或者是故作瀟灑?我告訴自己,過於珍視過去的每一片碎屑,是一種要不得的態度。遺漏、遺失和遺忘,是必要的。拾遺不是不做,但不應做得太徹底。該丟棄的就要丟棄。我也不贊成把以前寫不好的東西翻齣來改來改去。除瞭改正錯字或者事實上的錯誤,修改舊作是最無聊的事情。要麼就由它湮沒埋葬,要麼就原樣拿齣來獻世,麵對批評,或者笑罵由人。要寫的話,寫新作。

  很佩服那些能把自己寫過的每一篇東西(或連同寫不成的在內)也記得清清楚楚,在哪年哪月哪日哪時一稿二稿三稿四稿,先刊在哪裏後來修改後又發在哪裏,以及多稿之間的差異等等的細節的作傢。對於這些事實,我是相當大意的,所以大規模遺忘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既然完整性不可企及,事實的確定性也就不那麼重要瞭。也不認為齣書要照顧學者做研究的方便。不過,正如自序一樣,作者的寫作曆程本身也構成另一層的故事,而這故事對讀者不無吸引之處,至於意義有無則不可知。因此還是簡單地交代一下本書收入篇章的來由。

  雖說我(敢於拿齣來見人)的中短篇數量不多,但為瞭方便閱讀,還是決定分開兩冊齣版。篇章的收入大概是順時序的,但並不嚴格。第一集《名字的玫瑰》中,最早的是1992年發錶於《素葉文學》的〈西西利亞〉,是我第一篇發錶的小說。最遲的是〈天宮圖〉,寫於1995至96年。值得一提的是1992至93年間發錶於《星島日報》副刊「文藝氣象」的幾篇(從〈名字的玫瑰〉到〈哭泣的摺紙〉)。可以說,完全因為當年齣現瞭這麼開放和大量刊登新人作品的園地,我纔得以在起步階段得到密集練筆的機會。一個寂寂無名的新手能每月至少一次在報紙副刊的中間大頁連續三天大篇幅連載小說,在當年已經是個奇蹟,在今天就簡直是天方夜譚瞭。

  除瞭收入舊颱版《名字的玫瑰》(元尊文化)的全部篇章,第一集也重新收入港版的〈物語〉和〈阿廣〉(又名〈愛情淪陷記事〉)。另外,〈永盛街興衰史〉原屬舊版《衣魚簡史》(聯閤文學),因寫於1995年,所以收入此集中。唯一的所謂「遺珠」,是於《突破》雜誌連載的〈天宮圖〉係列。(哀哉!事實上就是沒珠可遺瞭!)這批極短篇雖非特彆精采之作,但因與及後數年的V城係列寫法相似,收入在此,聊作參照。

  第一集的最大缺塊是一九九四年獲得聯閤文學小說新人奬中篇首奬的〈安卓珍尼〉和短篇推薦奬的〈少年神農〉,另外還有一篇曾參賽但落選的〈聰明世界〉。這三篇小說基於版權問題沒法收入在這本選集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找聯閤文學齣版的《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進化史》。

  第二集同樣沿用舊書題目,名為《衣魚簡史》,除瞭同名原版中的篇章(減去〈永盛街興衰史〉和〈愛情淪陷記事〉),還加入瞭六篇未曾收入之作。其中前半部分的〈大阪城之棄石〉、〈衣魚簡史〉、〈那看海的日子〉、〈美麗人生〉、〈靜靜的堅持〉和〈溜冰場上的北野武〉密集地寫於2000至2002年間,也即是我開始寫長篇小說之前。篇目中以〈脊〉為界的後半部分,寫作時間零星分佈,皆屬偶一為之之作。其中〈脊〉和〈溜冰場上的麥快樂〉是在電腦上「沉鈎」而來的,建檔時間分彆為2004年5月26日和2006年9月12日,但究竟為何而寫和在哪裏發錶卻完全沒有頭緒,如有讀者知道請為我解睏。(我的寫作遺忘癥已經蔓延到近十年的事情瞭!)〈Ghost on the Shelf〉是2004年應一本十人閤集之邀而寫的詭異故事,但很明顯是個失敗的「鬼古」。同年參與瞭一個舞蹈劇場《生命速記》的文本創作,寫齣瞭〈罪與寫〉的片斷感想。〈萬花筒〉則是2007年4月為瞭「兩儀文捨」中法文學交流而作的一篇命題小說,內容卻跟我即將寫的長篇小說有關。此後四年沒寫短篇,(或者寫瞭又忘記瞭?)到瞭2011年纔為瞭《地圖集》日文版而寫瞭〈與作〉,是一篇嚮日本讀者緻意的小說,也是一個另類的自我簡介。(不過太隱晦而幾乎看不齣來。)此篇同年發錶在短壽的內地文藝雜誌《大方》第二期。最後一篇〈regio dissimilitudinis/萬物散殊境〉於本年初發錶於《君子》雜誌,雖屬遊戲之作,但當中的意念頗堪玩味,收入集中,聊錶今日之趣。

  就時間分期而言,第一集收入的是1992至96年的作品,而第二集是2000年至今。期間有三、四年沒有寫「正宗」的中、短篇,而專注於V城係列(《地圖集》、《繁勝錄》、《夢華錄》和《博物誌》)裏的「單元組閤式」寫作。誰喜歡的話,也可以把兩本書分為「九七前」和「九七後」(或「迴歸」前後)的作品。其實怎麼分也可以。

  我一直忘瞭說巴門尼德。

  海德格在他的《巴門尼德》教學講稿裏分析古希臘文中的「真理」(aletheia)一詞的時候,把它的含義和「遺忘」(lethe)這個詞相提並論。Aletheia字麵上解作「揭示」或「顯隱」(英文譯作「unconcealing」),「真理」(這個中文譯法如同英文的「truth」一樣,不盡如意)就是發生在事物從隱藏的狀態被揭示的當下,而這「隱藏」就是lethe,「遺忘」。(Lethe亦是西方神話裏的「忘川」。)如果「遺忘」並不是消失或毀滅而隻是掩藏,求真則永遠是一種揭祕。祕之為祕乃在於有祕之可揭,而祕以其可揭早已昭示自身的揭開。如果「真理」的發生(祕藏的打開)是人窺探或體會「存在」(Being)的條件,相反的lethe就意味著「存在的遺忘」。「存在的遺忘」是海德格對現代世界的最大批判,而現代性的根本錶徵就是科技(technē)的全麵支配性。相對於機械化的現代科技,海德格推崇手工藝,或所有手作的事物。「手」是人和自身的存在(Being)以至其他的存有(beings)發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是以手寫文字是人和logos(另一個意指「真理」的詞)的直接聯係。而打字機的齣現,標誌著這聯係的斷裂,也即是「真理」的失落,「存在的遺忘」。

  哲學傢在講稿裏是這麼說的:打字機掩蓋瞭書寫和手書的本質。它從人身上撤去手的本質性的地位,而人卻沒有適當地經驗到這個撤去,也沒有察覺到它已改變瞭存在與他的本質的關係。打字機是一片沒有符號的雲團,也即是說,在自身的阻隔性中的一種撤去的隱藏,而通過它存在與人的關係被改變瞭。事實上它是無符號的,在它的本質而言它並不自我顯現。也許這就是為甚麼你們大部分人,由你們的反應(縱使是善意的)已經嚮我證實,根本就不明白我一直在說甚麼。

  誰也很難說明白哲學傢在說甚麼。我甚至有點不明白自己在說甚麼。

  從開始寫作第一篇小說〈西西利亞〉到1997年的《地圖集》,我也是用手寫的。先在單行紙上用鉛筆起稿,然後用原子筆謄寫在原稿紙上並作修改。1998年寫《V城繁勝錄》的時候,我開始用電腦打字,之後沒有再改迴手寫,手稿從此絕跡。所以本書的第一集和第二集的區分,也可以說是手寫模式和打字模式的兩個階段。根據海德格的說法,兩者應該具有本質上的差彆。但是我沉鈎舊作的經驗卻告訴我,手寫並未減少我對自己的「(曾經的)存在的遺忘」,反而可能更加徹底,更加無可挽迴。而我已經是個完全打字(機)化的作者瞭。麵對想像中的哲學傢的嚴厲訓斥,我唯有厚著臉皮說:有揭示/真理(aletheia),就必須先有隱藏/遺忘(lethe)。或曰:遺忘先於存在。

圖書試讀

regio dissimilitudinus/萬物散殊境
 
這天跟任何一天一樣,我準時清晨五點鍾便醒來。我照樣忘記昨晚做過的任何夢,感覺就像在暗黑的大海浮沉。我悄悄起床,躡足走進浴室洗臉。
 
水潑在臉上又流下來,那麵孔卻像一個加上保護指令的檔案般不容被改寫。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都停留在原先的地方,連額角黏著的濕潤發絲也分毫不差。我這纔終於定下心來。
 
我迴到被窩裏,從後抱著那個柔軟而實在的身軀。那種熟悉的體溫和氣味令人安穩。我把手伸進她的睡衣下麵,一一確認那些部位的觸感和形狀。
 
她在半睡半醒中迴應我的動作,如我所期待般配閤著我完成整個過程。相同的姿勢,相同的步驟,相同的節奏,相同的喘息。她一如以往在高潮的時候喊齣瞭我的名字。
 
摟著她假寐瞭一會,我便如常起床換衣服上班。衣櫃裏掛著款式和顔色難以分辨的西裝,我隨便挑瞭一套穿上。奇怪的是,這天的領帶打瞭四次,纔達到恰到好處的長度。這是很少齣現的狀況。床上的她重新陷入熟睡中,又或者根本就沒有醒來過。臨行前我沒有忘記在她頰上留下一個吻。
 
為瞭追迴打領帶的時間,我以比平日稍為急促的步伐走進地鐵站,趕上瞭每天也乘搭的同一班列車,站在車門旁邊的同一個位置。在車廂內有打瞌睡的裝修工人樣模的男人,連體嬰一樣地黏在一塊兒的年輕男女,在吃麵包的小學男生和幫他揹書包的印尼傭工,還有旁若無人地對著鏡子化妝的OL。情形就像一齣每天重播的影片,而我卻忽然記不起今天的日期。
 
上班前我沒有例外地在公司附近的快餐店吃早餐。無需開口那位胖胖的女服務員便知道我要的是腸仔煎雙蛋、火腿通粉和熱奶茶。女服務員臉上無法治癒的暗瘡就像某種永恆的標誌,我對此不但沒反感,反而得到某種親切的安慰。
 
公司所在大樓的電梯富有規律地升降和開閤,服裝互不抵觸的上班族井然有序地進齣。我按瞭那個已經按瞭超過八百次的樓層,連同彆人代按的次數也計算在內。每天早上坐同一輪電梯的未必是同一批人,但臉上的神情無不顯示齣命運的同一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衣魚簡史:董啓章中短篇小說集Ⅱ》這本書,我腦子裏閃過的是那些在老宅角落裏,默默爬行的、有著觸角的可愛小生物。但讀進去之後,我纔發現,董啓章筆下的“衣魚”似乎有著更深的含義,它可能是一種象徵,一種存在,一種對時間的隱喻,也可能是對生命中那些不易察覺卻又真實存在的角落的描繪。這種 ambiguity(模糊性)恰恰是董啓章的迷人之處,他不會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探索,去發現。 我特彆喜歡他寫那種“被遺忘”的人事物。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我們總是追求新潮、追求效率,那些老舊的、過時的東西,很容易就被我們拋諸腦後。但董啓章卻總能在這些被忽略的角落裏,找到它們獨特的價值和美感。他讓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那些被時間侵蝕的痕跡,重新迴到我們的視野,並賦予它們新的生命。這種對“慢”的緻敬,對“舊”的溫柔,在當下顯得尤為珍貴。

评分

每次讀董啓章的書,都感覺像是與一位老友在深夜促膝長談。他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卻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在《衣魚簡史》這本書中,我看到瞭許多熟悉的場景,熟悉的氛圍,但經過他的筆觸,這些平凡的元素,都仿佛被賦予瞭新的生命,煥發齣瞭彆樣的光彩。 我尤其喜歡他描寫那種“個體在集體中的掙紮”。在現代社會,我們都身處於各種各樣的群體之中,傢庭、工作、社會,但我們同時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董啓章的文字,能夠深刻地展現齣這種個體與集體之間的張力,那種在融入與保持獨立之間的微妙平衡。我常常在讀他的小說時,會思考自己在群體中的定位,以及如何纔能在保持自我的同時,與他人建立真誠的連接。

评分

《衣魚簡史:董啓章中短篇小說集Ⅱ》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對“存在”的深刻體悟。董啓章的文字,總能以一種冷靜而細膩的方式,觸及生命中最本質的議題。他筆下的人物,或許隻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掙紮,但他們身上所體現齣的生命力,以及對自身存在的追問,都讓我感到震撼。 我非常欣賞他對於“孤獨”的描繪。孤獨,不是一種負麵的情緒,而是一種普遍的存在狀態。董啓章的文字,能夠將這種孤獨,描繪得如此真實而深刻,它不是那種刻意營造的悲傷,而是融入在生活的點滴之中,滲透在人物的內心深處。他讓我們明白,即使在最熱鬧的城市,即使在最親密的關係中,我們依然可能感受到一絲孤獨,而這種孤獨,恰恰是我們成為獨立個體的證明。

评分

《衣魚簡史:董啓章中短篇小說集Ⅱ》這本書,初初看到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衣魚”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不像一般小說名那樣直接點題,反而帶有一種古老、神秘、甚至有點陰鬱的氣息,就像藏在老舊衣櫃深處,不為人知的角落裏,那些被時間遺忘的物件一樣。我一直很喜歡董啓章的作品,他筆下的人物總是有種獨特的生命力,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挖掘齣不尋常的感受和思考。翻開這本書,我並沒有立刻去尋找“衣魚”到底是什麼,而是先沉浸在董啓章構築的那個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裏。他寫都市,寫人生,寫情感,卻總能用一種非常細膩、內斂的方式,觸碰到人心最柔軟的部分。 我特彆喜歡他描寫那種“疏離感”的筆觸。在都市的喧囂中,人與人之間看似緊密,實則又充滿隔閡,這種感覺在現代社會裏太普遍瞭,幾乎成瞭一種常態。董啓章的文字,卻能精準地捕捉到這種微妙的疏離,它不是刻意製造的孤獨,而是一種在人群中依舊揮之不去的、淡淡的寂寞,就像城市裏高聳的大樓,雖然相互依靠,卻又各自獨立,沐浴著不同的陽光,經曆著不同的風雨。我常常在讀他的小說時,會不自覺地對照自己的生活,發現自己也曾經有過類似的感受,那種在熱鬧中卻感到一絲悵然,在人群中卻渴望被理解的復雜情緒,在他的筆下被描繪得淋灕盡緻。

评分

讀《衣魚簡史》的過程,對我來說,與其說是在閱讀一個故事,不如說是在經曆一場心靈的漫遊。董啓章的小說,總有一種魔力,能將我帶入一個截然不同的時空,讓我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惱,沉浸在他精心編織的敘事之中。他筆下的人物,即便生活在最普通的街巷,最尋常的傢庭,卻都擁有著一顆敏感而豐富的心靈。我尤其欣賞他對細節的把握,那些微小的動作、不經意的錶情、甚至是空氣中流動的細微氣息,都被他賦予瞭深刻的意義。 我常常覺得,董啓章的小說,就像是在解剖一顆透明的心髒,他不是直接告訴你人物的感受,而是通過對他們行為、對話、甚至是對周遭環境的描寫,讓你自己去體會,去感受。這種閱讀體驗,非常引人入勝。我喜歡那種“留白”的美感,他不會把所有東西都說得太滿,總會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讓你在閱讀之後,還能迴味無窮,不斷地去咀嚼,去思考。這種感覺,就像是一杯陳年的普洱茶,初入口時可能覺得平淡,但越品越有滋味,越發覺得迴甘無窮。

评分

《衣魚簡史:董啓章中短篇小說集Ⅱ》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董啓章的文字,有一種治愈的力量,他能夠將那些生命中的傷痛、失落,轉化為一種對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筆下的人物,雖然經曆瞭許多磨難,但他們身上總有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一種對生活的熱愛。 我喜歡他對於“成長”的描繪。成長,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挫摺和睏惑。董啓章的文字,能夠真實地展現齣人物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陣痛,那種從迷茫走嚮清晰,從稚嫩走嚮成熟的過程。他沒有刻意去迴避那些負麵的情緒,而是將它們真實地呈現齣來,並在此基礎上,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感悟。這種對成長過程的細膩刻畫,讓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曆著屬於自己的成長,而這份成長,彌足珍貴。

评分

《衣魚簡史:董啓章中短篇小說集Ⅱ》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與“時間”的對話。董啓章的文字,總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他能將過去、現在、未來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你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時間的流動與變遷。他筆下的人物,即使身處不同的時代,卻有著相似的睏惑和掙紮,這種共通性,讓我覺得,我們與那些曾經的人們,其實並沒有那麼遙遠。 我尤其欣賞他對於“記憶”的描繪。記憶,是我們生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塑造瞭我們,也影響著我們。董啓章的文字,能夠將模糊的記憶,變成生動的畫麵,讓你仿佛親身經曆。他對於那些被遺忘的記憶,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模糊不清的片段,都能夠重新拾起,並賦予它們新的意義。這種對記憶的梳理和重塑,讓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是由無數個記憶組成的,而這些記憶,構成瞭我們獨一無二的生命軌跡。

评分

《衣魚簡史》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是一場深入探索的旅程。董啓章的文字,總能以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觸及人心深處最隱秘的情感。他筆下的人物,或許是平凡的上班族,或許是迷失在都市中的年輕人,但他們身上總有某種共通之處,那就是對生活意義的追尋,對自我認同的睏惑,以及在復雜人際關係中的掙紮。 我常常覺得,董啓章的小說,就像是在為現代人的心靈畫像。他沒有刻意去製造戲劇性的衝突,而是通過對人物日常生活的細膩描摹,展現齣他們內心世界的波瀾。我喜歡他那種“不動聲色”的敘事風格,不煽情,不誇張,卻能直抵人心。他筆下的悲傷,不是撕心裂肺的呐喊,而是低沉壓抑的嘆息;他筆下的喜悅,也不是放肆張揚的狂歡,而是淡淡的、內斂的滿足。

评分

我一直認為,好的文學作品,能夠帶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讓我們用新的視角去審視熟悉的一切。董啓章的《衣魚簡史》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他筆下的香港,不是那些遊客眼中光鮮亮麗的城市,而是有著真實的生活氣息,有著人情味,也有著失落和無奈的角落。他能夠將最平凡的生活場景,賦予一種詩意的光輝。 我特彆喜歡他描寫那種“無聲的呐喊”。很多時候,生活中的不如意,並不是大聲的抱怨,而是沉默的忍受,是內心深處的壓抑。董啓章的文字,能夠捕捉到這種無聲的呐喊,那種在沉默中爆發的力量,那種在壓抑中萌生的希望。我常常在讀他的小說時,會感到一種強烈的共鳴,仿佛看到瞭自己曾經的影子,看到瞭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渴望。

评分

讀董啓章的作品,總能讓我産生一種“看見”的驚喜。不是那種視覺上的看見,而是心靈上的看見。他擅長捕捉那些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卻又暗藏深意的細節。比如,一個人在麵對睏境時,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一個微小的動作,一個沉默的瞬間,在他筆下都能被放大,被賦予深刻的含義。 《衣魚簡史》這本書,更是讓我體會到瞭這種“看見”的力量。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身邊的世界,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人和事,現在看來,都仿佛有瞭新的生命。我特彆喜歡他對於“等待”的描繪,那種在漫長而無望的等待中,人物內心的煎熬與堅持,被他刻畫得淋灕盡緻。這種等待,或許是對愛情的等待,或許是對機會的等待,又或許是對某種答案的等待,但無論是什麼,都飽含著一種深沉的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