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死亡之中

在死亡之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勞倫斯.蔔洛剋
圖書標籤:
  • 死亡
  • 絕望
  • 生存
  • 人性
  • 末世
  • 災難
  • 反思
  • 掙紮
  • 黑暗
  • 希望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眼前的女孩憂慮鼕天將臨。 誰都沒想到,她竟連鼕天都沒見著,就死瞭! 國際知名導演王傢衛想拍蔔洛剋的電影 影帝梁朝偉當導演最想拍的也是偵探史卡德的故事 硃天心x硃天文x李維菁x侯孝賢x唐諾x張大春x張國立x陳雪 傅月庵x詹仁雄x劉梓潔x駱以軍x顔忠賢x史蒂芬.金x麥可.康納利…… 知名作傢和導演,齊聲推薦 愛倫坡終身大師奬得主、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蔔洛剋 廣受全球萬韆書迷喜愛的馬修.史卡德係列全新修訂版 從漢密特、錢德勒、肯恩到今天的蔔洛剋,他們彷彿永遠有一隻腳伸到類型王國之外,永遠樂於援引現實世界來迴頭嘲笑這個簡單的類型母國,永遠顯現著強大而難以控製的自我更新力量, 並彷彿永遠存留著他們自身的犯罪原鄉記憶並心嚮往之——那是杜斯妥也夫斯基、康拉德、福剋納和葛林,而不是愛倫坡、柯南,道爾和阿嘉莎.剋莉絲蒂。——唐諾導讀,〈從史卡德的十月之旅講起〉 清洌的文字,下筆犀利見骨的散文體風格,這個風格從達許.漢密特、詹姆斯.凱恩到勞倫斯.蔔洛剋,一脈相承。沒錯,他就是寫得這麼好。——馬丁.剋魯茲.史密斯,《高爾基公園》作者 揭密的警察成瞭白嫖醜聞的焦點, 齣麵指控的妓女死在警察的公寓裏。 一切像是安排好的腳本, 順理成章的答案反倒是最可疑的惡意。 死亡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有人在四十八小時前刺死瞭她, 但是她的聲音依然在她的電話中答話…… 傑瑞.布羅菲爾是紐約警局的警察,他和檢察官閤作,以調查警方貪汙的真相,他的同僚對此不以為然,但傑瑞認為自己沒做錯。一名來自英國與他從甚過密的妓女,波提雅,被人發現死在他曼哈頓的公寓裏——傑瑞真是凶手嗎?或者這是個釜底抽薪之計?史卡德接受委託查齣真相,雖然他實在不太喜歡這個委託者。 正當所有的證據都指嚮傑瑞,幾乎令他無從辯駁之際,史卡德卻發現波提雅的恩客個個都有著詭異的特殊癖好,而她電話簿的下落,或許潛藏著更大的殺機。不過,她的電話簿究竟流落何方?裏麵到底有哪些高層名流,以緻為她招來殺身之禍? 警界間的爾虞我詐、錶裏不一的名人私生活、人性之間的搏鬥、名利的誘惑……史卡德的手法與自省,以及他意外的在艷遇裏,動瞭真情;不過到最後,這一切隻證明瞭:最平凡、最親切、最不可能的人,往往隱藏著最大的危機…… 事實上,我通常喜歡幫我不喜歡也不尊敬的人做事, 這樣成效很差的時候我比較不會痛苦。——史卡德 名人推薦 勞倫斯.蔔洛剋可謂犯罪小說大師……馬修.史卡德係列則可謂本世紀最棒的推理小說之一。──強納森.凱勒曼,亞力士心理探案係列作者 當代最棒最優質的小說傢之一……蔔洛剋的私探小說創新、令人激賞。──華爾街日報 蔔洛剋寫得真是好,他筆下的對白活像是在紐約街頭會偷聽到的片段一樣生動精采。──華盛頓郵報 他的世界處處斷垣殘壁、夢想傾頹,處處彌漫著絕望的氣息;然而這位都會私探即便在其中載浮載沉,卻仍然維持一貫風格,剛強與溫柔並存,絲毫不為所動。──亞特蘭大立憲報 清洌的文字,下筆犀利見骨的散文體風格,這個風格從達許漢密特、詹姆斯凱恩到勞倫斯蔔洛剋,一脈相承。沒錯,他就是寫得這麼好。──馬丁.剋魯茲.史密斯,《高爾基公園》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勞倫斯.蔔洛剋Lawrence Block


  1938年齣生於紐約水牛城。除瞭極少時間之外,蔔洛剋幾乎都定居於紐約市內,並以該城為主要背景,從事推理文學創作,成為全球知名推理小說傢,因而獲得「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美譽。

  蔔洛剋的推理寫作,從「冷硬派」齣發而予人以人性溫暖;屬「類型書寫」卻不拘一格,常見齣格筆路。他的文思敏捷又勤於筆耕,自1957年正式齣道以來,已齣版超過50本小說,並寫齣短篇小說逾百。遂將漢密特、錢徳勒所締建的美國犯罪小說傳統,推嚮另一個引人矚目的高度。

  蔔洛剋一生獲奬無數。他曾七度榮獲愛倫坡奬、十次夏姆斯奬、四次安東尼奬、兩次馬爾他之鷹奬、2004年英國犯罪作傢協會鑽石匕首奬,以及法、德、日等國所頒發推理大奬。2002年,繼1994年愛倫坡奬當局頒發終身大師奬之後,他也獲得夏姆斯終身成就奬。2005年,知名綫上雜誌Mystery Ink警察奬(Gumshoe Award)同樣以「終身成就奬」錶彰他對犯罪推理小說的貢獻。

  「馬修.史卡徳」是蔔洛剋最受歡迎的係列。透過一名無牌私傢偵探的戒酒曆程,寫盡紐約的豐饒、蒼涼和深沉。此係列從一九七○年代一路寫到新世紀,在綫性時間流淌聲裏,顯現人性的復雜明暗,以及人間命運交叉的種種因緣起滅。論者以為其勝處已超越犯罪小說範疇,而達於文學經典地位。

譯者簡介

黃文君


  一九六六年生於颱北,廣東靈山人。日本慶應塾大學法學部政治學科畢業。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關於這一版……傅月庵


  嚮一名作傢緻敬的最好方法是什麼?買本書追隨請他簽名,這不錯。如其因緣湊巧,能為他效勞,編一套書,那更好!

  認識蔔洛剋是一九九七年的事。

  那年,初入編輯這一行,工作壓力不大,看書成瞭最大福利,天經地義。恰巧「推理傳教士」詹宏誌加上「臉譜」總編輯唐諾,聯兩手之力把原本冷門的「歐美推理」硬是加溫炒熱瞭起來,讓嚮來浸淫「日本推理」,隻識「本格派」、「社會派」的颱灣讀者,得見世界之奇,滄海之闊,慢慢竟都轉嚮西顧瞭。我是其中之一。

  於是,《八百萬種死法》甫登陸颱灣,便即邀來一晤,一見傾心,驚為天人。此後十多年時間裏,但凡「馬修.史卡德係列」中文新書齣版,總要在第一時間購入,無暝無日讀完始休。若說我是那些年「馬修.史卡德現象」(開口閉口:「我今晚隻聽不說」、「我一天戒一次」、「大多時候我是容易收買的,但你不能收買我」……)參與製造者,一點不為過。更多時候,傢裏所買的蔔洛剋新書,一如硃天心她傢一樣,總是被拿走,總要再補。

  甚至讀著讀著,竟把他與王國維等量齊觀瞭:

  「嗚呼!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過,即以生活之苦痛罰之。此即宇宙之永遠的正義也。自犯罪,自加罰,自懺悔,自解脫。」,四月裏,斷斷續續,我一直在重讀蔔洛剋的馬修.史卡德探案。原因是偶然看到王國維〈紅樓夢評論〉這幾句話,忽然隱約理解一些「生命自持」的綫索,因而更想靠近蔔洛剋,貼近馬修.史卡德。有些書,你不論何時讀,總會讀齣一些道理。有些書,時候不到,你很難理解。人間無理可推,無謎可解。我所等待的四月的雨,最終還是沒有落下來,但我還有五月可以等。我一次等一天……。

  奇怪的是,盡管日後蔔洛剋其他係列一一被引入,我也嘗試找來一讀,卻都不甚入港,從「雅賊」到「殺手」,就是有「隔」,進得去,耽溺不瞭。這事,跟小說行不行關係不大,純然緣分作怪,緣淺還能說什麼?有位朋友,他是「雅賊迷」,愛跟我鬥嘴,老說柏尼.羅登拔如何如何機智迷人,怎樣怎樣淵博難說,「真正愛書人都該喜歡他!」對此,我想瞭想,總冷冷一句迴嗆:「不會老的不是人,角色而已,喜歡個什麼勁兒?」

  誠然,「馬修.史卡德」與其他類型小說最大的不同是,馬修肉體會衰老,意誌會動搖,道德會踰矩,辦案會潛行由徑,人傢給錢他通常都收下,轉個身卻又丟一些到教堂捐獻箱。案件嚮來不是他的睏擾,女人也不是,真正睏擾他的,無非紅塵滾滾,該如何照著自己的那一套存活下去,或說存活齣來自己的那一套。而幾乎有大半的時間(至少從一九七六到一九八二年,整整六年時間裏,他終於明白且麵對「我是酒鬼」這一事實),他都是在跟酒瓶奮戰,To be or not to be?說穿瞭,馬修既不「冷」也不「硬」,與我們人人都一樣,他心中也有一個哈姆雷特。

  至於辦案方式,也奇瞭,他似乎沒多少小小的灰色腦細胞,也沒有角落或輪椅,鐵拳或好大一把槍。接瞭案子,他隻能不停打電話,不斷上街晃盪詢問,「有時候我們知道一些事情,卻不知道我們知道」、「去他的,東西全在那兒,隻是我看的方法不對。」要想知道,要看對,隻有一個方法:GOYAKOD,Get Off Your Ass and Knock on Doors,抬起屁股敲門去!天道酬勤,也許就對瞭。但「其實百分之九十八的調查工作皆毫無意義,你隻能把想到的事都做好。你不知道哪件有用。你就像在煤礦堆裏找尋一隻不存在的黑貓,但除此之外我不曉得還能怎麼做。」——這不就是人生嗎?「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幾韆年前,傳道者早已論定。你我人等孜孜不倦所打拚之事,有哪幾件不是徒然、枉費的呢?

  然而,他還是一旦咬住瞭就不鬆口,就是要從百分之九十八的徒然裏,找齣那百分之二的存在意義。

  於是,推理一點不重要,破不破案也不是重點瞭。有人從馬修身上讀到瞭堂吉訶德,有人看到瞭卡拉馬助夫兄弟;有人說他是班雅明筆下「復製時代的抒情詩人」、「步行者」;有人則相信他是推著石頭上山的現代薛西佛斯……。凡此種種,無非說明瞭一件事:馬修.史卡德像鏡子,人人都可在他身上照見到自己,照見到比敘事更多的其他東西。而這,大約就是「經典」的本質瞭。

  一口咬定「馬修.史卡德係列」已成「經典」,未免說得快瞭,畢竟最近一本《烈酒一滴》齣版於二○一一年,還待時間考驗汰擇;但若說,這套從一九七六年創作迄今,曆時三十多年,前後十七冊的小說,已然具備「推理名人堂」候選資格,相信絕不會有什麼人有意見的。

  也因此,當「臉譜齣版」期望為此係列再齣一個新版本,邀請我參與其事時,我欣然同意。畢竟,人生能有幾次機會為自己所仰慕的作傢編一套書呢!?

  此次新版修訂作業,大體分為兩部分,內容與裝幀都有許多變動。

  內容方麵,由於齣版時間跨越十多個年頭,執行編輯屢經更迭,譯者多有,許多人名、地名或專有名詞未見統一,前後冊常見扞格,趁此機會一一修訂,讓讀者閱讀時,得以一氣嗬成,疑惑不生;譯文方麵,盡量保持譯者多元風格,但若確定錯譯、漏譯,經徵詢後,都予修正。甚至連書名,隻要有問題,也都盡量求取確定答案。譬如讀者曾質疑,《每個人都死瞭》(Evebody Dies)中譯書名若為《每個人都會死》,當更精準。為此,我們特彆親詢蔔洛剋,經他迴答:「都可以!書名應該保持某種曖昧,讓讀者有更多想像空間。」遂決意維持原名不動。

  至於實有發微抉幽之功的「唐諾導讀」,早已成為此係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基本維持不動,僅於涉及時事處,加以註解,方便讀者掌握行文來龍去脈,瞭解敘事理路;係列編號則按照英文齣版,重新依序排列,讓這套書最大特色的「時間感」,得以凸顯。閱讀過程裏,讀者更能感受馬修在時間之河裏奮力泅泳,逐漸老去,終而得以迎嚮隧道最後那一綫光芒的微妙心境轉摺。

  裝幀設計上,特彆邀請著名平麵設計工作者楊雅棠擔綱,除瞭提供一般讀者的「平裝版」之外,更設計一款附有鬆木書箱,亦得為書架的「珍藏版」,限量五百套,用饗重度發燒友,以便傳傢。此版封麵,楊雅棠以「一抹紅」錶達瞭這一套書「懸疑、危險、溫暖」本質,簡潔明亮的設計齣「很不傳統、很不一樣」的成組推理封麵,讓人耳目一新,心湖大大為之一蕩。

  相對於此,平裝版封麵幾乎每一個都獨立錶達一個抽象的詞匯,譬如「背叛」之於《酒店關門之後》,「執念」之於《到墳場的車票》,「情慾」之於《屠宰場之舞》……等等。整體則維持他一貫素雅細緻的風格,並與時俱進,添加更多「現代」元素,希望跳脫窠臼,吸引更多新世代年輕讀者,親近這套「非常不推理的推理經典」。

  「馬修.史卡德係列」全套十七冊,數逾五韆頁,共二百餘萬言。短短半年不到的時間裏,要完成浩大的「改建重裝」工程,其艱難可知,疏漏必然不免,還望四方讀者不吝予以指教。「校書如掃落葉,鏇掃鏇生」,編書當亦如是,隻能盡力,無從滿意。而這一份「永遠追求更好」之心,實即一名編輯所能奉獻給作傢與讀者的最大溫情與敬意瞭。

導讀

從史卡德的十月之旅講起


  流亡者是一種模式。即使不是真正的移民或放逐,仍可能具有移民和放逐者的思維方式,麵對阻礙卻依然去想像、探索,總是能離開中央集權的權威,走嚮邊緣——在邊緣你可以看到一些事物,而這些是足跡從未越過傳統和舒適範圍的心靈通常所失去的。——艾德華.薩伊德

  《在死亡之中》,這是蔔洛剋的馬修.史卡德係列在颱灣齣版的第十本書,距第一本的《八百萬種死法》約十個月時間,這是個滿特彆的史卡德十月之旅,發生瞭些有意思的事。

  粗糙的說,這是一組老得已形容難識的老類型小說和一個新生猶在嬰兒期的新閱讀社會的有趣撞擊。

  更有趣的是,在這個史卡德十月之旅中,這組小說並未馬上招徠這個社會為數不多的偵探小說迷(相反的,他們不大知道該拿它們如何是好,很睏惑於「不像」他們預期中的推理小說),反倒嚴重驚動一批奇奇怪怪的讀者——我所說的「嚴重驚動」,從時間來說,是立即、馬上、一見如故,像久違的愛情;從強度來看,這些人熱愛史卡德小說的程度,會讓他們丟開身分、性格(害羞、高傲或疏離)和平日的行事習慣,彼此爭相走告、寫信或寫傳真到齣版社緻意或探詢(比方說,蔔洛剋的其他係列是否會齣版?或《酒店關門之後》中那首歌〈最後的點酒〉在哪裏買得到?),他們甚至於禮貌的抱怨,一個月齣版一到兩本的速度實在是太慢瞭。於是,史卡德小說和颱灣閱讀社會暫時的關係是:在總體銷售量並不大的外錶下,流竄著一批熱切的讀者,這個圖像讓人想到什麼?我覺得很像我們腳下這顆高齡已達五十億(以上)的藍色小行星:在堅厚冷凝的地殼之下躲藏著熾烈流動的心。

  這批扮演地底岩漿的讀者,之所以讓我個人覺得很奇怪,理由在於:他們先是包含當前一群最優秀的創作者如硃天心、硃天文、鍾阿城等人;再來,這些人幾乎絕少是三十歲以下的年輕有為族群,而是舉步蹣跚走嚮滄桑的中年之人;然後,如果我的私人小統計沒錯的話,這批人原來並沒有閱讀偵探類型小說的習慣,其中甚至不乏不喜歡、乃至不屑於類型小說「固定」趣味的人。吸引他們的是「彆的」——其中身兼創作者、中年和非類型小說讀者的作傢硃天心,還公然宣稱(在誠品書店的對談會上),彆把史卡德小說納入類型小說的範疇,以為那是對史卡德小說不可忍受的貶抑;硃天心還不惜引用班雅明著名的「拾荒者」論述和薩伊德的「知識分子」論述來詮釋史卡德小說,言下,認為這組小說的正確位置,根本就應該擺入馬奎斯、葛林、卡波提、納布可夫這些瞭不起的作傢群中。

  好吧!一流的正統小說傢如此鄭重推介一名類型小說傢,到不顧身分不惜信譽受損的地步;一些早已棄絕偶像崇拜、學會尊重個人選擇的中年人主動嚮齣版社「錶態」,完全違背自己日常行事習慣,這當然都是很奇怪的。
他們究竟看到瞭什麼,令他們如此「失常」?

  不作夢的人和狗不準進入

  首先,我相信,類型小說通常並不能真正的「觸動」這些人,事實上,類型小說本來也不打算要我們以性命相待——當然,某些讀者(尤其是愈年輕的讀者)的容易自我激動,雖屬誤會,但對類型小說而言是「受歡迎的誤會」。我們可以說,人的年歲增長,其實也是某種除魅的過程,我們生命中的夢幻成分,逐步被現實成分所粉碎所替代,夢與皺紋的數量成反比。

  類型小說的閱讀方式和氛圍,通常被描述為床上、爐火邊和安樂椅,這是休息的所在,而不是搏命的戰場,我們好整以暇的欣賞類型小說的種種有趣的「鬍說八道」,得到的迴報是「舒適」。

  對類型小說及其作者而言,最煞風景的莫過於,我們一再去追問它和現實世界的對應關係:你頂好彆奇怪,為什麼羅曼史小說中的皇族或億萬富豪的第二代總是男的英俊瀟灑、女的性感美麗,我們當然都很清楚現實裏的英國查爾斯王子、力霸財團少主王令麟先生或敝國的李安妮「公主」長什麼一種樣子;你也頂好彆抬槓,為什麼星際式的科幻小說中的太空船(或說星艦,一個頗好聽的譯名),總輕易看到艦長下令,「彎麯空間,光速(或更過分,超光速)飛行」,而我們齣差一趟到歐洲美國,卻得忍受十幾個鍾頭的腰痠背痛、無聊至極、怪味道的空調和幽閉恐懼;你更不要沒事重蹈硃天心說她看武俠小說時時陷入的麻煩,為什麼古老中國的「江湖」像另一個空間,如同高速公路禁止行人腳踏車上去一樣,在那個世界中好像有兩組道路係統,其中一種僅供有武功的人使用,在這條路上,你不管碰到的是和尚尼姑、乞丐、年輕少女、小孩乃至於殘障者,每一個都是絕世高手。

  這是一個神話國度,它有它賴以立國的憲法,國內的偵探小說傳教士詹宏誌仿盧騷的「民約論」,稱之為類型子民和類型國傢的契約——你彆這麼煩老要問真假,老是想迴到現實世界,你得放棄一部分堅持,你得做一點小小的遺忘,讓這個國度的文字導遊帶著你走,這裏,「不作夢的人和狗不準進入」。

  對這個類型世界最準確的畫麵,是米亞.法蘿那張現實的挫摺悲傷逐漸褪去、兩眼盯緊銀幕、開始一點一點浮現笑意的麵容,這是伍..艾倫《開羅紫玫瑰》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

  抗拒者的收編

  基本上,類型是簡化的、框架的;人生現實則是復雜的、連續的,兩者相互背反,相互顛覆。

  所以,我們便碰到一個有趣的問題瞭:有沒有一種類型小說是以「寫實」為標的呢?答案居然是有,而這也恰恰好是史卡德小說的「宗派師門」所在——美國革命的冷硬私探派,由當年兩名和今天的蔔洛剋一樣麻煩的寫作者開頭,他們的名字當然就叫達許.漢密特和雷濛.錢德勒。

  這種看起來不可能的事究竟如何可能?我個人的猜想是這樣子的:當年,漢密特和錢德勒所做的,隻是寫小說而已,寫一種與他們人生經驗相符、和現實犯罪不偏離的小說,他們不僅沒要開創新類型,相反,他們反倒極力要打破過往的犯罪小說類型神話(即英式的古典推理)。這兩人生前談到自己的創作時,不約而同都嚴重提到亨利.詹姆斯的影響,眾所周知,亨利.詹姆斯一生沒寫過什麼類型小說,他是十九世紀後半到二十世紀初的寫實小說大師,而此人的長兄威廉.詹姆斯名氣也不遜於乃弟,他的曆史地位是美國實用主義的宗師,杜威哲學的祖師爺。

  冷硬私探派之所以迴歸成為一種新的類型,其實是漢密特和錢德勒成功後追隨者的事。我們今天稱之為冷硬私探派,而不尊重漢、錢二氏當年的強烈寫實主張,直接稱之為諸如「偵探寫實小說」,其實大有道理——這個類型小說的新約定,取用的是其中私傢偵探的身分和造型、以及這名私探和周遭世界的關係這部分,而不是「寫實」本身,畢竟,現實世界太復雜太流動,像流沙,在上頭不好建構如此綫條簡單的類型小說華廈。

  於是,我們看到瞭,一種原本帶著挑釁、對抗甚至顛覆掉原有類型意味而來的小說,如何隨著時日緩緩轉嚮,重新被收編到類型之中,這裏,我們見識到類型小說,乃至於其背後資本主義(沒資本主義何來類型小說?)的強大吞噬力量或說更新力量,喜歡「重鹹」批判口味的人,可去翻翻羅蘭.巴特的神話學,聽他細說所謂的「神話化過程」,巴特說,神話(巴特所謂的神話當然涵括著類型小說)的特色是什麼?是把意義轉化為形式,是一種「語言的掠奪」。巴特特彆舉瞭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有名公式E=MC2為例,這本來是數學的、純淨的、最有對抗神話之力的符徵(Significant),但都能被「綁架」(巴特的用詞)為某種科學神話的首席代錶。

  比較心平氣和的人亦可發現,類型的約定,不真正是一種白紙黑字的不變契約,相反的,它更接近某種文字或符號,一直處於變動之中,不斷流失一部分的意義,也不斷取得新的意義。正像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像生物的演化,它變動的來源,不起於已馴服者,而來自抗拒者,其變動的地域,不容易發生在舒適、適應良好的中心地帶,而發生在危機四伏、充滿嚴酷試驗的邊緣之地。通常,既有的類型會先懲罰這些不聽話的越界者,然而,一旦越界者取得醒目、具延展潛力的漂亮成功,和解和收編行動便取而代之,於是,原來的類型便得到新的材料、新的領地和新的視野,也因此得到一部分新的意義。

  長著反骨的冷硬派

  冷硬派是被收編為偵探小說的美洲新殖民地,但這塊新殖民地卻也一直是古老偵探類型小說王國中持續不穩定(也最有活力)之所在。一部分固然和新領地的契約控製未臻成熟有關,但更重要的一部分,我個人以為,係來自冷硬派最原初對抗類型的「寫實」記憶,這個幽靈徘徊不去,是冷硬小說的天生反骨。

  依羅蘭.巴特,這原初的意義在神話(類型)化的過程中,是不可能倖存的,一定會被抽光,徒留形式的軀殼,然而,我以為這個說法誇張瞭些(誇大不實一直是巴特的力量以及毛病所在),神話做為某種吞噬性菌體,亦有它難以完全消化掉的原初意義,它不得不讓這頑強的意義留在體內,承受自身被混淆、難以辨識的麻煩,甚至冒著被顛覆、被取代的危險——這很像傑剋.倫敦名小說《海狼》中那位自詔「我是個強大酵母」的超人船長,他服膺弱肉強食的掠奪性哲學,但終究有他難以完全嚥下、完全消滅之物。

  偵探類型小說取用瞭漢密特和錢德勒小說中的「偵探形式」成為類型,亦不得不一併收受這份寫實的記憶,於是,在非寫實的封閉夢幻世界中遂永遠開著一扇通嚮現實世界的古怪窗子,這扇窗的存在,使得冷硬派的馴服工作難以完全實現。因為現實世界的歧異復雜,會一再「嘲諷」簡單的形式框架,而且現實世界其他領域的豐富進展和持續變動更可源源提供新的反抗材料和靈感——我們知道,把現實世界扁平為隻是布景、訴諸邏輯推理的主流古典推理,並不容易從現實的發展中得到新詭計和新死法,一些利用電腦、傳真機或其他通訊設備改進所得到的不在場證明僞造,以及利用新閤金、新工業材料而得以成立的新祕室雲雲,總淪為機關派詭計,從來沒有好效果和好的說服力;相對的,人類生活方式及配備的變動、社會問題的更新,甚至小至心理學的新主張新進展,很容易被納入冷硬派及其族裔的犯罪小說之中,在類型和現實的國境交界處一再碰撞齣新的反叛火花。

  這使得冷硬派小說成為最曖昧、最難以安心歸類的一種類型小說,每一部好作品都像隨時會掙脫而去。從漢密特、錢德勒、肯恩到今天的蔔洛剋,他們彷彿永遠有一隻腳伸到類型王國之外,永遠樂於援引現實世界來迴頭嘲笑這個簡單的類型母國,永遠顯現著強大而難以控製的自我更新力量,並彷彿永遠存留著他們自身的犯罪原鄉記憶並心嚮往之——那是杜斯妥也夫斯基、康拉德、福剋納和葛林,而不是愛倫坡、柯南,道爾和阿嘉莎.剋莉絲蒂。

  我們彼此瞭解

  OK,我沒忘,我知道我們一開始問瞭個大哉問:那些一流作傢、中年人和非類型小說讀者究竟從史卡德小說看到什麼令他們如此激動?——我沒忘,我隻是覺得自己沒資格代所有人迴答這問題,小說閱讀,從來是「獨派」而非「統派」,每個人有他一己的眼睛、經曆和心事,引領他們看到他們想望的不同東西。

  這裏,我唯一敢豪壯斷言的是,那不會是偵探類型的傳統趣味;而我謙卑的試著指齣的是,某種人的「處境」。史卡德小說所書寫的某種處境,即使我們人不同在紐約,但同樣活在城市、走過歲月、看過想過擔憂過死生契闊,我們蓄積著難以言說的層層心事,很偶然的,被這個踽踽獨行的無牌私探給叫瞭齣來。

  我們讀小說,卻像找到瞭一個終於可以說話的好友一般,對我們這些已過瞭交友年紀的人來說,這值得激動。

  曾經有人問到蔔洛剋,你如此描述紐約這獨一無二的城市,不怕紐約之外的其他讀者有不知所雲的隔閡之感嗎?蔔洛剋肯定的錶示不會,他相信任何國度任何城市的人們都會懂史卡德,懂他所看到和所說的東西。

  您曉得,他說對瞭!


唐諾

圖書試讀

馬修.史卡德係列\在死亡之中\摘文

十月份就像這個城市一樣漸入佳境。夏日最後的暑熱已經過去,真正沁骨的寒鼕尚未到來。九月下雨,下得還真不少,但是現在都過去瞭。空氣因此比平常少瞭點汙染,而現在的氣溫則使空氣顯得更乾淨。

我駐足在第三大道五十幾街街口的一個電話亭前。一個老婦人在街角撒麵包屑餵鴿子,一邊餵,一邊發齣咕咕咕的聲音。我相信有一條城市法規是不準餵鴿子的,通常我們會在警察局裏用這種法規嚮菜鳥警員解釋,有些法律你會執行,有些法律你會忘記。

我走進電話亭,這個電話亭起碼有一次被人錯當成公共廁所,不過從外觀看來倒也不意外。還好電話還能用;最近的公共電話大部分都能用,換在五、六年前,絕大多數的室外公共電話亭的電話都是壞的。看來在我們的世界裏,並不是每件事情都愈來愈糟,有些事的確是漸入佳境。

我撥瞭波提雅.卡爾的號碼,她的電話答錄機總是在鈴響的第二聲就啓動,所以當電話鈴響第三次時,我還以為我撥錯號瞭。我一嚮都認為,隻要我打過去,她就一定不會在傢。

然而她卻接瞭電話。
「喂?」
「卡爾小姐嗎?」
「我就是。」電話裏的聲調不像答錄機傳齣來的那麼低,而聲音裏的倫敦梅菲爾口音也沒那麼明顯。
「我叫史卡德,」我說,「我想過來見你,我就在附近,而且——」
「很抱歉,」她打斷我的話說,「我恐怕不會再見任何人瞭。謝謝你。」
「我想——」
「請打給彆人吧。」然後她就掛瞭電話。

我找到另一個一角錢銅闆,正準備放進投幣口再打給她時,我改變瞭主意,把銅闆又放迴瞭口袋。我嚮下走瞭兩個街口,又嚮東走瞭一個街口,來到第二大道和五十四街交口;我發現這裏有傢咖啡店的午餐吧颱有公共電話,而且恰好可以看到卡爾小姐住的那棟大樓入口。我把銅闆丟進電話,撥瞭她的號碼。

她一接起電話,我就說:「我叫史卡德,我想跟你談談傑瑞.布羅菲爾的事。」
電話那頭停頓瞭一下,然後她說:「哪位?」
「我告訴你瞭,我叫馬修.史卡德。」
「幾分鍾前你打來過。」
「對,你還掛瞭我的電話。」
「我以為——」
「我知道你怎麼想,我想跟你談談。」
「我真的很抱歉,真的,我不接受訪問。」
「我不是媒體的人。」
「那你想知道什麼?史卡德先生?」
「你見瞭我就知道。我想你最好見我一麵,卡爾小姐。」
「事實上,我想我最好不要見你。」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