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造瞭地球上最大信貸泡沫,如未能及時將泡沫釋放,將很可能成為新一輪環球金融海嘯的源頭。」──張化橋
美國部署退市,投資者滿以為金融海嘯危機已過,卻忽略瞭中國纍積瞭二三十年的信貸泡沫!而全球新一浪的金融海嘯,源頭極有可能來自中國的「影子銀行」!
被譽為「最佳中國分析師」的張化橋,毅然從投行跳進小額貸款行業,更鏇即被業界封為「小額信貸年度人物」。本書揭示張化橋在小額貸款業兩年來驚心動魄的日子,詳盡分析當下中國金融體係中最大風險在於信貸過度膨脹,若未能及早糾正,信貸泡沫勢成下一波金融海嘯起點。
中國「影子銀行」危機在海內外已引起廣泛關注,取得業界第一手資料的張化橋見解獨到,使本書英文版在海外引起極大迴響,甫齣版即登上Amazon金融及銀行類暢銷書榜,更獲《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紐約時報》、Bloomberg、BBC等多傢全球知名媒體爭相採訪報道,絕對不容錯過!
本書特色
‧作者被譽為「最佳中國分析師」,擁有十多年投行經驗,作風大膽敢言,而且見解一針見血,言論備受全球主要媒體和公眾人士關注。
‧海內外均對影子銀行危機及中國經濟走嚮深錶關注,作者以在業界所得的第一手資料,深入剖析影子銀行的潛在破壞力及內地經濟前景,內容極具參考價值。
‧在影子銀行及中國經濟的危局中,仍不乏值得投資的闆塊及機構,作者細數並解釋各個潛在投資良機,不容錯過。
‧本書英文版推齣後鏇即在海外引起重大迴響,不單登上全球最大網上書店Amazon(亞馬遜)銀行類暢銷書榜,而且更獲得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Financial Times(《金融時報》)、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Bloomberg、BBC等多傢全球知名媒體報道。
作者簡介
張化橋
現任慢牛投資公司董事長。2011年至2012年曾擔任廣州萬穗小額貸款公司董事長。2012年1月被中國小貸行業協會選為「小額信貸年度人物」。
他曾在全球知名的瑞士銀行(UBS)工作瞭11年,期間曾擔任UBS中國研究部主管和投資銀行部中國區副總經理。1986年至1989年間,他曾在人民銀行總行工作。2006年至2008年間,他在香港上市的深圳控股有限公司(0604.HK)擔任首席營運官。
在擔任UBS中國研究部主管期間,他的團隊曾連續5年(2001年至2005年)被美國著名財經雜誌Institutional Investor雜誌評為「最佳中國研究團隊」,他本人也曾連續4年(2001年至2004年)獲財經雜誌Asiamoney選為「最佳中國分析師」。
他於1991年在澳洲國立大學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並在1991至1994年在坎培拉大學任教金融學。過去20多年,他曾在《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和《國際先驅論壇報》等主要報章發錶多篇文章,他個人博客的財經評論更獲得600多萬次點擊量。他還著有兩本中文暢銷書:《投行分析師的叛逆宣言》和《避開股市的地雷》。
譯者簡介
黎木白
80後普通青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對金融和投資有濃厚興趣,一直關注張化橋先生的博客。愛好翻譯,興趣廣泛。
這本《影子銀行危局:中國的金融海嘯?》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它的現實緊迫性。當下中國經濟正處於一個轉型和調整的關鍵時期,伴隨而來的各種金融風險也備受矚目。影子銀行,這個詞在我看來,就是這些風險中最具代錶性的一類,它就像一個巨大的、不為人知的“蓄水池”,一旦發生潰堤,後果不堪設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現象的描述,更能觸及到問題的根源。比如,為什麼中國會發展齣如此龐大的影子銀行體係?這其中是否存在結構性的原因,比如信貸管製、資本市場的不成熟,或者地方政府的融資需求?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見解,能夠幫助我理解,究竟是什麼樣的土壤孕育瞭影子銀行的生長,又是什麼樣的機製讓它變得如此難以控製。書名裏的“海嘯”讓我聯想到,一旦影子銀行係統性爆發風險,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會有多大?是否會引發連鎖反應,波及股市、樓市,甚至影響到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作者有沒有探討過,中國政府在管理和化解這些風險方麵,有哪些有效的手段,又麵臨著哪些挑戰?這纔是最讓我關心的部分。
评分從書名來看,《影子銀行危局:中國的金融海嘯?》似乎是在探討中國龐大金融體係中一個相對隱蔽但可能影響力巨大的部分。我一嚮認為,任何經濟體的健康發展,都離不開一個透明、穩健的金融環境。而“影子銀行”這個概念,恰恰暗示瞭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不透明和潛在的風險。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從哪個角度切入?是側重於其發展曆史,解釋它為何會應運而生?還是會聚焦於當下,分析其規模、構成以及主要的風險點?我期望書中能提供詳實的統計數據和深入的案例分析,比如那些曾經風光無限的理財産品、信托計劃,以及那些迅速崛起又悄然消失的金融平颱。如果作者能夠剝開層層迷霧,揭示影子銀行與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産市場,乃至居民財富管理之間的復雜聯係,那就太有價值瞭。畢竟,金融的本質是風險的定價和轉移,而影子銀行的齣現,很可能意味著風險的纍積和擴散,甚至可能超齣傳統監管的範疇。書名中的“海嘯”二字,雖然有些誇張,但也足以說明作者認為問題的嚴重性。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評估這種“海嘯”的可能性和潛在的破壞力,又是否對中國政府的應對能力有所判斷?
评分讀到《影子銀行危局:中國的金融海嘯?》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各種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和“黑天鵝”事件。一直以來,中國經濟的體量和發展速度都牽動著全球的目光,而隱藏在其繁榮錶象之下的金融風險,更是許多分析傢關注的焦點。影子銀行,這個概念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感,仿佛是金融體係中那些不被陽光直接照射的部分,卻可能積聚著巨大的能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幫助我理解影子銀行究竟是如何在中國崛起的,它的主要參與者是誰,又通過哪些渠道運作。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將它與“金融海嘯”聯係起來的?這種聯係是基於理論推演,還是有實際的案例支持?我特彆想瞭解,那些曾經齣現的“雷潮”,或者是一些地方性的金融風險事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歸因於影子銀行的運作?如果真的發生“海嘯”,它可能對中國經濟的宏觀層麵,比如GDP增長、就業市場,以及微觀層麵,比如居民的儲蓄、投資,産生怎樣的具體影響?這本書有沒有提供一些關於風險規避或者危機應對的建設性意見?
评分這本《影子銀行危局:中國的金融海嘯?》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黑白主色調,隱約的“陰影”效果,再加上那個聳動的副標題,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對大陸的經濟發展抱有高度關注,尤其是那些被外界解讀為“灰犀牛”或者“定時炸彈”的議題。影子銀行這東西,聽起來就有點神秘,感覺像是躲在正規金融體係背後,但又可能擁有巨大能量的東西。書名裏的“危局”和“海嘯”更是讓人心生警惕,不知道作者是抱著一種怎樣的觀察視角,是冷峻的分析,還是帶有某種情緒化的擔憂?我比較好奇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淺齣地解釋什麼是影子銀行,它在中國是如何形成的,又為何會被冠以“危局”的名頭。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 P2P 爆雷、信托産品違約等等,讓我們這些非金融專業人士也能大緻理解其中的邏輯和風險。畢竟,金融海嘯這個詞,聽起來就讓人聯想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那次我們颱灣也受到瞭不小的衝擊。所以,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中國的影子銀行問題,與可能發生的“海嘯”聯係起來的,這種聯係有多大的可信度?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應對的思路,或者至少讓我們知道,作為普通人,在這種金融風險麵前,應該如何保護自己?
评分《影子銀行危局:中國的金融海嘯?》這個標題,立刻就勾起瞭我這個對金融領域素來保持好奇心的普通讀者的興趣。我一直在關注中國經濟的發展動態,尤其是那些被廣泛討論的風險點。影子銀行,這個詞聽起來就很有代錶性,它似乎暗示著某種程度的“監管真空”或者“灰色地帶”,而這往往是風險滋生的溫床。我特彆想瞭解,這本書會如何定義和解讀中國的影子銀行?它所包含的範圍有多廣?是僅限於信托、券商資管,還是包括瞭 P2P、民間藉貸等更廣泛的非正規金融活動?我期望作者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輔以具體的案例,來解釋這些復雜的金融産品是如何運作的,它們又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風險。書名中的“危局”和“海嘯”,無疑是在強調問題的嚴重性,這讓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評估這種潛在風險的?它是否會像2008年的次貸危機一樣,對全球金融市場産生連鎖反應?或者,中國政府是否已經有瞭有效的控製和化解這些風險的措施,從而避免一場真正的“海嘯”?我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為我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識彆和規避這類金融風險的實用建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