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會走到哪裏,我們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2052年,地球還能承載多少人?我們還有足夠的食物和能源嗎?
中國經濟崛起將帶來怎樣的影響?失控的氣候變化終將毀滅一切?
20世紀暢銷韆萬冊經典《成長的極限》共同作者 喬詹.蘭德斯
再次針對地球總體生活的可能變遷,提齣權威性預測!
蘭德斯傾其40餘年的研究心得,嘔心瀝血著述本書,以宏觀視野闡釋世界經濟與社會、人類生活型態的發展。所有預測不僅有紮實的邏輯與工具作為基底,並與三十名以上的全球著名科學傢、經濟學傢、未來學傢及思想傢們,相互就各自的立場提齣專觀點,激盪見解;共同描繪瞭對於未來的公正判斷,帶領我們遊覽未來40年的地球樣貌,以及即將經曆的變動與轉換。
地球暖化會不會超過攝氏兩度,這會帶來什麼樣的生態危機?
年輕人會否為瞭老一代帶來的負擔起而反抗,甚至導緻社會結構的崩潰?
我們會有更閤理也更公平的資源分配方式嗎?
我們會有足夠的錢可以過日子嗎?
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真的可以取代以傳統化石能源為基礎的能源供應嗎?
生態係統會有怎麼樣的變遷?我們將來還看得到美麗的自然景觀嗎?
在這本視野宏觀且驚奇不斷的書中,蘭德斯將為你一一解答。
作者簡介
喬詹.蘭德斯(Jorgen Randers)
BI挪威商學院(BI Norwegian Business School)氣候策略課程教授,氣候策略及未來研究資深學者。
蘭德斯曾任世界自然基金會(WWF;World Wildlife Fund)副會長,以及多傢跨國公司特聘顧問。他常常在全球各地巡迴演講,主講永續發展與氣候問題,並擔任2012全球氣候變化與石油資源高峰會主要發言人。二○○六年,他齣任由挪威內閣任命的「溫室氣體低排放委員會」主席,負責報告挪威在二○五○年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三分之二上的進展。蘭德斯現為英國電信公司(British Telecom)、美國陶氏化學公司(Dow Chemical Company)等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蘭德斯有多本著作,並發錶過多篇科學論文。他是一九七二年《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一九九二年《極限之外》(Beyond the Limits),以及二○○四年《成長的極限:三十周年增訂版》(Limits to Growth: The 30-Year Update)的共同作者。
關於本書訊息,以及書中所使用狀態決定方程式係統的電子錶格,請上本書網站:www.2052.info。
譯者簡介
莊勝雄
文化大學英文係畢,颱灣省屏東縣人,現服務於報社編輯組,主要譯作有:《時間萬歲》(天下文化)、《緻癌基因之謎》(商周)、《分子博覽會》(商周)、《100件人人都該會的事》(大雅)等。
推薦序 迎嚮有準備的未來 詹文男4
感謝15
前言 未來會如何?17
世界會崩潰嗎?19
有根據的猜測21
PART1 背景
第一章 擔心未來25
為什麼是現在?28
預測是可能的嗎?30
為什麼是四十年?32
精確預測的基礎34
帶著平靜的心全力衝刺38
第二章 二○五二年前的五大問題41
永續發展革命42
牽涉係統改變的五個核心問題45
資本主義的終結?46
未來之一瞥2-1 黑暗的數十年:特權與對立47
經濟成長的末日?57
未來之一瞥2-2 抑製亞洲消費58
緩慢民主的末日?67
未來之一瞥2-3 蹣跚邁嚮永續發展68
世代和諧的末日?74
未來之一瞥2-4 世代之間的平等戰爭74
穩定氣候的末日?80
未來之一瞥2-5 二○五二年的極端氣候83
Part2 我的全球預測
第三章 預測背後的邏輯95
指路明燈97
粗略的圖像98
我的故事大綱98
預測的決定性支柱100
圓形迷宮中的綫性陳述102
數學公式103
關於資料庫的最後注解105
第四章 二○五二年的人口和消費107
人口將會達到高峰108
勞動人口達到高峰將會比預期的略早111
生産力將會成長,但會遭遇阻礙114
GDP將繼續成長,但愈來愈慢118
未來之一瞥4-1 非經濟成長的末日122
投資—不論強迫或自願—將會增加129
新的成本將會齣現133
適應與災難成本將會大爆炸141
政府將會介入更多143
未來之一瞥4-2 淡綠成長146
消費將停滯—部分地區會下跌151
第五章 二○五二年之前的能源與二氧化碳157
能源效率將繼續上升157
能源使用量將會成長,但不會永遠如此162
氣候密集度將因可再生能源而降低164
未來之一瞥5-1 太陽能光電之路168
未來之一瞥5-2 核能之死174
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二○三○年達到高峰180
氣溫上升將超過攝氏兩度183
氣溫升高攝氏二度將會造成大麻煩187
未來之一瞥5-3 陷入睏境的北極海域188
未來之一瞥5-4 逃嚮城市193
第六章 二○五二年之前的食物與生態足跡201
需求減少糧食生産將可餵飽大部分人201
生質燃料和白肉將增加205
未來之一瞥6-1 昂貴的石油=昂貴的食物205
未來之一瞥6-2 蛋白質的極限211
商業魚種將隻限於閤法養殖場214
全球生態係統將會受損219
未來之一瞥6-3 支持到最後221
未使用的生態承載能力將下降227
未來之一瞥6-4 在城市中開採金屬231
未來之一瞥6-5 公園裏的小小自然237
第七章 二○五二年之前的非物質未來243
較小的GDP:溫和推嚮全球極限245
生産力緩慢成長246
消費下降造成緊張247
短視主義的盛行249
更強勢的政府252
強製重分配254
超級城市的環境257
未來之一瞥7-1 超級大城市生活和心智的外化260
無所不在的網際網路264
消失的魅力266
改善健康269
未來之一瞥7-2 公共照護下的個人健康270
武裝部隊對抗新的威脅275
未來之一瞥7-3 未來戰爭和機器人的崛起275
未來之一瞥7-4 永續發展的軍隊280
第八章 二○五二年的時代精神287
碎裂:更專注於地方性解決方案287
未來之一瞥8-1 蘇格蘭加入新歐洲289
未來之一瞥8-2 地中海差異的終結295
未來之一瞥8-3 非洲的貧民區都市生活300
新觀念:與經濟成長脫鈎305
未來之一瞥8-4 整體評價308
修正後的資本主義:智慧政府將扮演更強大的角色315
未來之一瞥8-5 係統性的CSR,或CSR2.0320
集體創意:個人創意組成的網絡326
未來之一瞥8-6 運用集體智慧328
未來之一瞥8-7 年輕世代的公益遊戲332
世代平等:擴展視野338
Part3 分析
第九章 未來的省思341
主要的驅動力342
未來圖解344
極度緊張的關鍵時刻349
我自己的反應351
關於未來的八個直接問題356
不確定的因素373
通往二○五二年之路379
未來之一瞥9-1 太陽能突然竄紅381
未來之一瞥9-2 金援未來387
第十章 全球五大區域的未來395
邁嚮二○五二年:美國397
未來之一瞥10-1 太陽能的光明前途402
邁嚮二○五二年:中國407
未來之一瞥10-2 中國新霸權413
邁嚮二○五二年:不包括美國的OECD418
邁嚮二○五二年:BRISE424
未來之一瞥10-3 生質燃料帶來的財富429
邁嚮二○五二年:世界其餘區域435
第十一章 和其他未來的比較441
測試全球電腦模式441
和《成長的極限》的研究進行比較443
消耗過度和崩潰的一些細節451
二十一世紀後半段的視野460
未來之一瞥11-1 文化第五步462
未來之一瞥11-2 生命之樹的第三次開花467
第十二章 你應該怎麼做?475
全球社會應該做什麼478
給你的二十項個人建議484
與災難共存,永抱希望517
結語519
附錄523
註釋547
推薦序
迎嚮有準備的未來∕詹文男
作為一個市場研究者及政策幕僚,筆者平常關注的重點之一,即在於趨勢的掌握與其演變,以及推導齣這些趨勢的假設與邏輯,期望能夠藉由這些分析協助産業提前因應部署、趨吉避凶。也因為這樣的工作性質與任務,而有機會閱讀大量有關預測未來的書籍與資料。觀察歸納這些十年、數十年,甚至百年的趨勢預測後發現,這些研究主要是透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推演:
首先是「數字推移」:亦即從過去到現在的統計數字分析所呈現的一個穩定發展趨嚮。例如這幾年各國政府及跨國企業所非常關心的人口結構的變化,如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或者少子化的趨勢,都是數字推移可以掌握到的關鍵趨勢,而這變化深刻影響著産業的長期産品及市場發展規劃。
其次是「理論推導」:許多理論或市場模型的用途除瞭以簡化的概念解釋復雜的實務現象外,重要的是其能夠預測下一階段市場的變化,例如S麯綫(S-curve)或科技擴散理論的應用。
再者是「現象觀察」:常常在觀察趨勢過程中,讀者會發現有些現象的發生似乎愈來愈明顯,但又沒有實際數字統計做為依據,也無理論可以解釋,隻是一些個彆事件逐步在發生,但似乎這些事件間又有所關連,而且不斷的以不同的樣貌在各角落齣現,例如「冏世代」的成型。
此外,「典範的關注」也是觀察趨勢的重要手法:意指對領導或重要國傢或典範的監測。所謂「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市場發展亦復如此,有時環境因素讓企業崛起,有時則企業創造流行與市場,Apple所造成的鏇風可以為代錶。
最後是所謂的「情境分析」,是從想像思索未來的一種方法。主要是透過可能的情境分析來掌握社會、生活或産業未來的可能的樣貌。國傢可以在情境的思索模擬中推估國土空間、城市社會以及人口未來可能的發展而提前做政策規劃,企業則可藉此探求未來的産品或服務,及其可能的功能,進而推演齣相關的技術或零組件的需要,藉以規劃産品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圖(Road Map)。
而筆者手上這本《2052:下一個40年的全球生態、經濟與人類生活總預測》,即以人口為基礎做數字推移,輔以典範的觀測與情境的分析,針對全球人口、勞動力、能源、碳足跡及糧食等麵嚮,進行2052年的預測。同時也對影響未來趨勢的主要驅動力,以及區域情境進行分析。與作者喬詹蘭德斯四十年前所參與一起寫作齣版的《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相較,此書同樣以人口作為推論基礎,不過已將環境超限視為事實,進而針對不同層麵的議題進行推論,並且分析不同層麵之間交互的因果關係。
而為什麼選擇2052年?相信讀者都會有如此的疑問。緣由是成長的極限一書齣版至2012年已過四十年,因此作者希望對下一個四十年進行未來情境分析,因此選擇2052年為其預測的範疇。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匯集眾多觀點,提齣下一個四十年全球可能齣現的五大關鍵議題,事實上,這些議題在現今的颱灣也逐漸浮現,其影響也漸漸深遠,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並結閤有識之士共同尋求解決之道。包括:
1. 資本主義的終結?資本主義促使財富集中於少數人的手中,而各國普遍失業率過高的現象,各種不平等的關係,尤其資本主義倚賴石油發展,未來油價高漲的情況下,對於窮人影響更甚。也因此資本主義所受的批評越來越劇烈,有愈來愈多人同意「資本主義」是需要批判的,未來的階級衝突緊張情勢勢必升高。
2. 經濟成長的停滯?資源的量(原料、能源、空間……)變少,但享受資源的國傢變多,尤其資源已不再廉價,其他後進國的經濟成長也需要資源的挹注,資源需求的掌握與分配終將影響經濟的成長。
3. 漸進式民主的終結?民主是傳統上民眾追求的價值之一,但「迅速決策」並非其特徵。然而,全球社群成形之後,將尋求更為迅速的決策,在日益擁擠的世界中,個人權益與公共利益的衝突將更為劇烈。
4. 世代間和諧的終結?時代的典範反映在一代的價值觀,如上一輩對於辛勤工作與儲蓄的堅持,就是該世代價值觀的展現。然而,未來世代間的價值觀會因不同的情境齣現差異,尤其經濟環境的劇變以及世代間的資源分配不均,都將導緻世代間的衝突加劇。
5. 氣候穩定的終結?碳排放與溫室效應,劇烈氣候與天氣的齣現,海平麵的上升,環境災害已成為全球社會未來最嚴峻的挑戰之一,麵對發生頻率、強度都持續增加的極端天氣現象,全球政府該如何因應,纔能有機會減緩環境災害所可能帶來的衝擊?
誠如托佛勒(Alvin Toffler)在其《大未來》一書中所言:「要對未來進行精密的預測簡直是無稽之談……然而,在我們邁入不可知的未來之前,手中最好握有一張雖不完整卻有粗略雛形的地圖,一路摸索一路更正修改,總比完全摸不著方嚮來的好。」。筆者認為蘭德斯的這本書基本上提供瞭讀者通往未來的一張相當完整的圖像,不僅值得各界關心全球未來與颱灣發展的讀者深入觀察與思索,對於企業思考永續經營與個人職涯的規劃,本書也提供瞭大環境的發展情報與綫索,也值得經營者與上班族細細品味!
(本文作者現為資策會産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
2025颱灣産業願景與發展策略研究計畫主持人)
坦白說,《2052:下一個40年的全球生態、經濟與人類生活總預測》這個書名,乍聽之下有種“預言傢”的感覺,讓人既期待又有點擔心。畢竟,關於未來的預測,嚮來是見仁見智,也常常伴隨著不確定性。但我相信,一個嚴肅的預測,絕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建立在紮實的分析和數據之上。這本書的標題涵蓋瞭三個我非常關注的領域:生態、經濟和人類生活。這三者之間早已是盤根錯節、相互影響。例如,我們現在越來越關注的環保議題,不正是直接關係到我們未來的生存環境嗎?而經濟發展,又是我們每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未來的經濟形態會變成什麼樣子,很大程度上決定瞭我們生活的品質。更不用說,人類生活本身,包括我們的居住方式、工作模式、甚至我們的情感交流,都可能隨著時代而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三個領域進行整閤,並描繪齣未來四十年一個相對清晰的圖景。對於我們身在颱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些具有本土化視角的分析?比如,颱灣在麵臨全球氣候變化時,會有哪些具體的挑戰和機遇?我們的經濟模式,又將在全球産業鏈重塑的過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未來可能的樣子,並從中汲取智慧,為自己的生活做齣更好的選擇,而不是被未知所吞噬。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名字《2052:下一個40年的全球生態、經濟與人類生活總預測》一開始確實讓我有點猶豫。畢竟“預測”這兩個字,常常伴隨著一種不確定性,甚至是末日論的色彩。然而,當我深入思考後,我發現,即便是不確定的未來,也比對它一無所知來得要好。這本書的齣現,正像是為我們提供瞭一份“未來地圖”,讓我們能夠預先瞭解可能的地形,並為可能的“旅程”做好規劃。颱灣作為一個四麵環海的島嶼,對於海平麵上升、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其實有著更直接的切身感受。書中對全球生態的預測,尤其讓我感到好奇。它會如何描繪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在接下來的四十年裏發生的改變?是更多的綠地消失,還是意外的新生?而經濟層麵,我相信這必然會與科技發展緊密相連。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這些新興産業,又將如何重塑我們的經濟格局?我的小生意會不會因為這些變化而受到衝擊,或者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更重要的是,這些變化最終會如何體現在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裏?我們的工作模式、生活方式,甚至我們對於“幸福”的理解,是否會因此而發生顛覆性的改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更為理性、更為科學的視角,而不是單純的恐慌式預言,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為平和但又不失警覺的態度,來麵對即將到來的未來。
评分《2052:下一個40年的全球生態、經濟與人類生活總預測》這書名一齣,就讓人忍不住好奇,究竟未來的四十年,我們的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尤其在氣候變遷的議題越來越受到關注的當下,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可能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我一直覺得,瞭解未來趨勢,不隻是為瞭規避風險,更是為瞭更好地把握方嚮,讓我們的生活往更健康、更可持續的方嚮發展。這本書的標題涵蓋瞭生態、經濟和人類生活三個層麵,這恰好是我最關心的幾個麵嚮。生態問題,像是海平麵上升、極端氣候,這些都在深刻影響著我們居住的環境。經濟發展,更是與我們的生計息息相關,薪資、就業、産業的變遷,這些都是我們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而人類生活,包含瞭我們居住的城市、我們的健康、我們的社交方式,以及我們對於幸福的定義,這些更是最貼近我們個體感受的。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有彆於當下媒體報導的、更深入的、更具前瞻性的分析。希望它不僅僅是羅列一些預測數據,而是能帶我們走進一個可能的世界,讓我們能更真實地感受到未來的脈動,甚至激發起我們去思考,現在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為更美好的未來做好準備。
评分《2052:下一個40年的全球生態、經濟與人類生活總預測》這個書名,一聽就很有“大智慧”的感覺,但同時又讓我有點敬畏,畢竟預測未來四十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隻是活在當下,對未來並沒有太清晰的概念。即使新聞媒體天天報道各種“未來趨勢”,但往往都是碎片化的,缺乏一個整體的框架。《2052》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未來總覽圖”,涵蓋瞭我們最關心的幾個大方嚮:我們住的地球(生態)、我們賺錢吃飯(經濟)、以及我們怎麼活著(人類生活)。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這些龐大議題的。比如,在預測經濟發展的同時,是否也考慮到瞭環境的可持續性?在描繪人類生活圖景時,又是否將科技進步與人文關懷結閤?對於我們颱灣人來說,未來四十年,我們身處的這個小島,將如何在全球的大趨勢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們的傳統産業會麵臨哪些挑戰?新興産業又會有怎樣的發展空間?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也能感同身受,而不是隻看到一些遙遠的數據和理論?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們帶來一種“洞察力”,讓我們能夠跳脫齣短期的焦慮,以一種更長遠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人生,甚至思考我們這一代人,應該為下一代留下些什麼。
评分話說迴來,這本書的名字《2052:下一個40年的全球生態、經濟與人類生活總預測》真的有夠“大鍋炒”,一次性端齣瞭生態、經濟、人類生活這麼宏大的主題,老實說,第一次看到還以為是那種唬人的大眾科普讀物。不過,仔細想想,這三個領域早就不是各自為政的事情瞭。你看,氣候變遷(生態)不就是在影響農業産量,進而推高物價(經濟),最後影響到我們的餐桌和生活品質(人類生活)嗎?這本書能夠把這三個看似獨立的議題串聯起來,並且深入預測未來四十年可能的發展,這本身就非常有價值。我特彆想知道,書中對於颱灣可能麵臨的具體情況會有怎樣的分析。例如,在經濟方麵,我們依賴的齣口産業,在未來四十年會經曆怎樣的轉型?我們有哪些新的競爭優勢可以發掘?在生態方麵,除瞭大傢常說的淹水問題,還有沒有更深層的環境挑戰是我們目前還未充分意識到的?人類生活的部分,我最關心的是科技對我們日常互動的影響。像現在,我們已經離不開手機和網絡瞭,未來四十年,這種連接會以怎樣的方式演變?會不會有更沉浸式的虛擬體驗,或者相反,大傢反而更追求綫下的真實社交?總而言之,這本書的跨領域視角,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對未來的一個簡單的“報告”,而更像是一種“係統性”的思考,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啓發,看到一些彆人可能忽略的聯係和趨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