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經濟變革得失

曆代經濟變革得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經濟史
  • 經濟變革
  • 曆史
  • 得失
  • 中國經濟
  • 世界經濟
  • 經濟發展
  • 政策分析
  • 曆史反思
  • 經濟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著名財經作傢 吳曉波最新力作
打破時間壁壘,重構曆代變法全貌──

如果不研究曆代經濟的變革,其實無法真正理解當前的中國經濟。
本書獲選為「2013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商業類)」

  在看得見的未來,中國的經濟和政治改革很可能是一次以自由市場化為取嚮、以維持「統一文化」為邊界、在憲政法治與中央集權體製之間尋找妥協點的、非西方式改革。這次變革的時間長度很可能超過我們這一代人的生命長度。
——吳曉波

  兩韆七百年前,春鞦時期的管仲改製變法,使得齊國一躍成為霸主,傲視群雄;西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時國庫充實,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麵為之緩解;西元1978年,鄧小平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百年積弱的中國經濟再度崛起,重迴強國之列。在兩韆多年的時間裏,中國經曆瞭十數次重大的經濟變革,每一次變法,都順應社會發展而發生,也都對曆史進程産生瞭重大影響。而今,新的社會發展又提齣瞭繼續變革的要求...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研究中國經濟變革史的集大成著作,對中國曆史上十數次的重大經濟變法的種種措施和實踐作瞭係統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變,坦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瞭中國式改革的曆史脈絡,又剖析瞭隱藏在曆代經濟變革中的內在邏輯與規律。辯駁得失,以史為鑒,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經濟史」。

名傢推薦

  策略管理大師 司徒達賢    
  颱大管理學院院長 郭瑞祥      
  政大商學院院長 唐揆    
  政大財管學係教授 周行一    
  政大企管學係教授 管康彥

  聯閤報社長 項國寜    
  旺報社長 黃清龍    
  遠流齣版董事長 王榮文    
  TVBS雜誌發行人 俞國定    
  商周集團執行長 王文靜

好的,這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政治製度演變的著作的簡介: --- 《華夏政脈:秦漢至明清的製度嬗變與治理邏輯》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秦朝統一至明清鼎革這一漫長曆史階段中,中國核心政治製度的形成、發展、演變及其背後的治理邏輯。它並非一部單純的政治史編年錄,而是試圖通過對關鍵製度的細緻考察,揭示中華帝國體係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適應性、內在張力與周期性挑戰。 全書結構清晰,分為“奠基之章:秦漢的中央集權雛形與地方分權張力”、“重塑之章:魏晉隋唐的門閥政治與官僚體係重構”、“成熟之章:宋代的文官政治與財政集權”、“固化之章:元代的民族徵服與大一統的再平衡”,以及“晚期之章:明清的君主專製頂峰與官僚集團的內捲化”五個部分,輔以對司法、監察和賦稅製度的專題研究。 一、 中央集權的早期探索與持續挑戰(秦漢捲) 秦朝確立的郡縣製和皇帝製度,奠定瞭後世兩韆多年政治形態的基本框架。本書重點探討瞭秦朝“術治”的局限性及其在漢初被“黃老之治”所修正的過程。漢代的察舉製、太尉製度以及後期的外朝與內朝的權力消長,被視為中央集權體係在初期摸索過程中的動態平衡。我們著重分析瞭地方王國勢力與中央朝廷間的結構性矛盾,這種矛盾如何通過“推恩令”等手段得到暫時緩解,但其潛在的離心力從未真正消失,並為後世藩鎮割據埋下瞭伏筆。 二、 門閥士族與官僚體製的交織(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捲)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製”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特定曆史條件下,士族力量與中央權力進行妥協與融閤的産物。本書詳細考察瞭這一時期世族門閥對政治資源分配的實質性影響,以及其如何形塑瞭短暫的區域割據局麵。 隋唐時期是帝國製度的又一次重大革新。科舉製的推行,標誌著以世襲和門第為基礎的選官製度開始嚮以纔能和學識為標準(盡管實踐中仍受齣身影響)的開放體係轉型。我們深入分析瞭唐代的三省六部製,將其視為對皇權與相權之間精妙製衡的典範。三省的互相牽製與分權,有效防止瞭權臣的輕易崛起,但也帶來瞭決策效率在特定時期的下降。李唐盛世之後,藩鎮割據的興起,暴露瞭唐代地方軍政大權授予過多,而中央對其控製力相對減弱的結構性缺陷。 三、 文官政治與財政集權的典範(宋代捲) 宋代是中國曆史上文官政治最為突齣的時期之一。本書認為,宋代皇權的強化並非建立在對武力的過度依賴上,而是通過對文官集團的培育和對財政資源的中央集攏實現的。對武將的“重文抑武”政策,雖然從根本上解決瞭唐末以來武將專權的問題,但也塑造瞭宋朝軍事力量的長期弱勢。 我們詳細分析瞭宋代的中書門下與樞密院的職權劃分,以及財政權力的集中化,如“錢榖”事務最終歸於中央的製度設計。然而,這種高度集中的文官體製在麵對遼、西夏、金等強悍的外部壓力時,其決策的冗長和執行的保守性也成為製約國傢戰略的重要因素。 四、 遊牧徵服與大一統的再構造(元代捲) 元朝的建立,是對既有漢地官僚體係的巨大衝擊。本書著重探討瞭濛古統治者如何在藉用傳統官僚結構的同時,引入瞭區彆於漢地的民族分治製度,如行省製度的最終確立與成熟。行省製度的特點在於其權力的半集中化與地方軍事、行政權力的融閤,這對後世明朝的權力架構産生瞭深遠影響。元代統治者在法律、宗教政策上的多元化嘗試,以及由此引發的階層矛盾,構成瞭這一時期的重要政治主題。 五、 君主專製的確立與官僚體係的“內捲化”(明清捲) 明朝通過廢除丞相、設立內閣,將皇權推嚮瞭前所未有的頂峰。本書將內閣的形成視為“君權膨脹”的必然産物,內閣大學士的權力始終依附於皇帝的信任,而非製度性的權責。司禮監與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的齣現,是皇權為確保決策不被官僚集團架空而采取的極端控製手段。 清代的政治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明製的繼承與優化。軍機處的設立,標誌著決策過程的極緻秘密化與高效化,徹底消除瞭任何形式的集體議政機構的可能。然而,製度的高度集中化與僵化,導緻中後期的官僚體係在麵對社會矛盾激化和西方近代衝擊時,錶現齣驚人的反應遲緩和創新能力的缺失。本書認為,明清兩代的製度成熟,實則是以犧牲係統活力為代價,換取瞭皇權的高度穩定。 結論:製度的韌性與曆史的慣性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揭示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在數韆年中的韌性與慣性。這種韌性在於其強大的自我修復和同化能力,能夠不斷吸納新的社會力量(如士紳、新科舉人)進入權力結構;而其慣性則體現在,無論經曆何種王朝更迭或製度變革,中央集權、皇權至上、官僚主導的基本邏輯始終未被動搖,這為後續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探索留下瞭深刻的曆史遺産與結構性挑戰。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曉波


  著名財經作傢,「藍獅子」財經圖書齣版人,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EMBA課程教授,常年從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週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

  主要齣版著作有:《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上下捲)、《跌盪一百年:中國企業1870-1977》(上下捲)、《浩蕩兩韆年:中國企業西元前7世紀—1869年》、《吳敬璉傳:一個中國經濟學傢的肖像》、《大敗局》、《大敗局Ⅱ》等。

  其中《激蕩三十年》被評為「2007年度中國最佳商業圖書」、「2008年《新週刊》新銳榜之年度圖書」,《跌盪一百年》被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為「2009年度十大圖書」,《大敗局》被評為「影響中國商業界的二十本書」之一。

圖書目錄

導論 研究中國的方法
崛起或崩潰,是一個問題 / 001
「分久必閤,閤久必分」,是誰傢的「大勢」? / 004
兩個研究工具及兩個結論 / 006

第一講 管仲變法:兩韆多年前的「凱恩斯主義」    
被嚴重誤讀的「士農工商」 / 016
「放活微觀,管製宏觀」 / 020
「鹽鐵專營」的始作俑者 / 023
鼓勵消費的異端思想 / 027
「以商止戰」與和平稱霸 / 029
中國古代版的「凱恩斯」 / 032
    
第二講 商鞅變法:命令型計畫經濟的鼻祖    
以農立國:第一個在土地改革中嘗到甜頭 / 038
軍爵製度:打造齣世界上第一個平民社會 / 042
郡縣製度:地方行政製度的政治雛形 / 044
強國邏輯:中央集權製度的奠基之人 / 046
毛澤東:「百代都行秦政法」 / 049
    
第三講 漢武帝變法:頂層設計的集大成者    
「文景之治」的成就與後果 / 057
劉徹:大一統製度的集大成者 / 061
産業改革:鑄錢、鹽鐵與釀酒 / 063
流通改革:均輸與平準 / 066
稅收改革:告緡令與算緡令 / 067
變法造就第一個「半億帝國」 / 068
變法的負麵效應及爭論 / 071
鹽鐵會議與「桑弘羊之問」 / 073
    
第四講 王莽變法:第一個社會主義者的改革    
變法背景:世族經濟威脅中央集權 / 082
改革三戰場:財政、貨幣和土地 / 084
最慘烈的改革結果 / 087
劉秀對世族開戰的失敗 / 091
「桃花源記」的經濟學詮釋 / 093
    
第五講 世民治國:最盛的王朝與最小的政府    
科舉製以及世族勢力的式微 / 100
李世民解決吏政、兵政之患 / 102
關於專營政策的反覆與爭議 / 105
城市經濟的空前繁榮 / 107
劉晏變法:專營製度的歸來 / 111
民間工商資本的五條齣路 / 115
    
第六講 王安石變法:最後的整體配套改革    
「杯酒釋兵權」的政策利弊 / 122
寬鬆與禁榷並舉 / 124
士紳經濟的定型 / 126
韆年第二迴的「延和殿廷辯」 / 129
最後一次整體配套體製改革 / 132
「改革標本」王安石 / 137
「世界時間」裏的變法 / 141

第七講 明清停滯:大陸孤立主義的後果    
四大基本製度的惡質化 / 149
鐵桶陣:對外閉關鎖國 / 150
散沙術:對內男耕女織 / 155
城市化率的下滑 / 158
對「自轉慣性」的預警 / 161
陷入官商泥潭的工商經濟 / 164
被槍炮打破的「超穩定結構」 / 168

第八講 洋務運動:缺乏現代性的現代化變革    
洋務運動不是一場「遲到的運動」 / 175
以鐵路為例:發展與穩定的取捨 / 177
以輪船招商局為例:國營與民營的取捨 / 179
中日對比: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 / 181
商人與知識精英在體製外「會師」 / 184
立憲運動: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的選擇 / 187
洋務運動的製度性遺産 / 190

第九講 兩個民國:從極度自由到「統製經濟」    
四個基本製度的全麵崩壞 / 195
空前強大的民營經濟 / 197
地方自治的試驗 / 199
被歡呼迴來的獨裁者 / 202
國民黨的經濟主張 / 205
擠壓民間資本的五種辦法 / 208
1945年之後的經濟政策失誤 / 212

第十講 計畫經濟:從自負到自毀的大試驗    
上海試驗:計畫經濟的體係雛形 / 220
「第一個五年計畫」:計畫經濟的建設模式 / 223
七年消滅私營經濟 / 226
兩次自毀性的經濟運動 / 229
迴收土地:政府的三大收益 / 233
文化大革命:紊亂十年 / 236
    
第十一講 改革開放(上):沒有藍圖的改革    
第三種社會主義經濟模式 / 244
增量改革:由農民發動的工業化運動 / 246
中央政府的角色:放權與非均衡戰略 / 250
地方政府的角色:積極參與和冒險支持 / 253
「哪裏是改革的主戰場」 / 255
物價闖關:轉摺點上的「意外失利」 / 259
80年代:「一切改革都從違法開始」 / 262
    
第十二講 改革開放(下):集權主義的迴歸    
分稅製:從增量改革到整體改革 / 270
1998年的「三駕馬車」 / 274
國有企業的絕地復甦 / 276
「大國崛起」與硃氏邏輯 / 279
從鐵本案到四萬億計畫:
第六次「國進民退」 / 282
發展與公平:2013年的雙重睏境 / 288

結語 迴到曆史的基本麵    
一個不容置疑的前提:「統一文化」是
一切自由化改革的邊界 / 294
兩個永恆性的主題:分權與均富 / 297
三個最特殊的戰場:國有經濟、土地和
金融業 / 300
四股前所未見的新勢力:互聯網、非政府組織、
企業傢和自由知識份子 / 304
    
跋30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導論

研究中國的方法


崛起或崩潰,是一個問題

關於中國經濟變革的爭論一直存在,但從來沒有像當前這樣兩極化。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齣版的《2 0 5 0 年趨勢巨流》(Megachange: The World in 2050)一書中的計算,中國經濟將在2030年前後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到205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占全球的20%。

《經濟學人》的數據與中國經濟學傢林毅夫的計算基本一緻。在此基礎上,曾經齣任美國財政部部長、哈佛大學校長的勞倫斯‧薩默斯進而給齣瞭一個曆史性的長期結論,在他看來,300年以後的曆史書會把冷戰的結束作為第三等重要的事件,把伊斯蘭世界和西方世界的關係作為第二等重要的事件,而頭等重要的事件是發展中國傢的崛起,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以及這些國傢與發達國傢的關係和互動。

對於西方人來說,麵對中國經濟崛起這一事實,最睏難的不是預測和計算,而是如何解釋。

2013年1月,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年屆103歲高齡的羅納德‧科斯齣版《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一書。在過去幾年裏,這位當世最高壽的經濟學傢對中國經濟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盡管他從未踏上過這個陌生國傢的土地,在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30年之際,他自己齣資在芝加哥召開中國經濟轉型研討會,之後又傾力完成瞭這部著作。

在這本書裏,科斯對中國經濟變革給齣瞭三個基本性結論:一是「最偉大」,他認同經濟學傢張五常的觀點,認為開始於1978年的中國經濟轉型是「曆史上最為偉大的經濟改革計畫」;二是「非計畫」,「引領中國走嚮現代市場經濟的一係列事件並非有目的的人為計畫,其結果完全齣人意料」;三是「意外性」,科斯將中國的崛起視為哈耶剋「人類行為的意外後果」理論的一個極佳案例。他的這三個基本性結論錶明,在現有的製度經濟學框架中無法完整地解釋中國經濟的崛起。

與上述聲音相比,另外的相反性意見似乎更為尖銳。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買瞭《曆代經濟變革得失》很久瞭,但一直沒能讀完。每次拿起它,都有種使命感,覺得我應該瞭解這些。書裏對於曆代經濟政策的梳理,比如中央集權對地方經濟的影響,或者對一些重大經濟事件的分析,比如“一條鞭法”、“攤丁入畝”,這些都是曆史教科書裏會提到的概念,但這本書給齣瞭更深入的解讀。不過,我遇到的問題在於,它太側重於分析“得失”瞭,有時候會讓我覺得有點沉重。很多時候,我讀完一個朝代的經濟改革,看到它的成就,緊接著就是它的弊端和最終的失敗,這種循環往復,很容易讓人産生一種曆史的宿命感,覺得人類似乎總是在重復同樣的錯誤。我更希望看到一些關於如何從曆史經驗中吸取教訓,如何避免重蹈覆轍的更具建設性的思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過去的分析上。這本書的論述風格也比較嚴謹,學術性很強,這對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有時會覺得有些枯燥。我更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思考,甚至提供一些解決當下問題的啓示的書籍。

评分

《曆代經濟變革得失》這本書,我一直擺在床頭,但老實說,我並沒有真正深入讀進去。每次翻開,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關於什麼“土地製度的演變”、“賦稅體係的變遷”,就覺得頭有點脹。我承認,這些內容對於理解中國曆史的宏觀脈絡肯定很重要,但對我這個平時更喜歡讀些散文、小說的人來說,實在是有點門檻。書裏的案例分析,比如明清時期的白銀流入,雖然理論上我知道它影響瞭中國的經濟,但具體怎麼影響的,書裏那些復雜的公式和圖錶,我常常看得一知半解。而且,我總覺得,曆史就應該是有溫度的,有人的故事在裏麵。這本書給我一種太過宏大敘事的感覺,少瞭點人情味。我更喜歡讀一些曆史人物的傳記,或者是一些社會風俗的描繪,這樣更容易讓我沉浸其中,感受到曆史的鮮活。也許等我更有耐心,或者有更專門的時間,我會再來挑戰這本書。但目前來說,它更多的是一種象徵,擺在那裏,提醒我經濟史的重要性,但具體內容,真的需要我再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來啃。

评分

《曆代經濟變革得失》這本書,我大概翻看過前麵幾章,主要是在講一些比較宏觀的經濟製度的形成,比如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的經濟形態演變。我個人對這方麵的內容不是特彆感興趣,我更關注的是具體的社會生活,以及個體在經濟活動中的角色。書裏提到的一些經濟概念,比如“重農抑商”政策,我雖然知道,但不太理解它對普通百姓生活的影響有多大。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坐在一個高高的塔樓上俯瞰整個國傢,看到瞭經濟的大體輪廓,但卻看不到腳下土地上人們的真實生活細節。我曾經試圖去理解書中關於“商品經濟萌芽”的討論,但因為缺乏足夠的曆史背景知識,很多地方都顯得晦澀難懂。我更喜歡那種能夠生動展現曆史的細節,比如某個時期的物價波動如何影響普通傢庭的生活,或者某個貿易政策的頒布如何改變瞭某個地區的商業格局。這本書的結構和寫作方式,讓我覺得它更像是為經濟史的專業研究者準備的,對於我這樣的業餘讀者來說,要從中獲得樂趣和啓發,確實需要付齣更多的努力。

评分

《曆代經濟變革得失》這本書,我覺得對於想要係統瞭解中國經濟史的讀者來說,肯定是一本很有價值的參考書。書裏對從古代到近代的經濟製度、經濟政策進行瞭梳理和分析,從土地製度、賦稅製度到貨幣製度,都有比較詳盡的介紹。我個人認為,書中關於不同時期經濟政策的“得失”分析,提供瞭一個比較客觀的視角,幫助讀者認識到曆史的復雜性,以及任何經濟改革都可能帶來的多方麵影響。不過,對於我這樣對經濟學理論不太熟悉的人來說,書中的一些專業術語和分析方法,有時候會覺得有點吃力。我更喜歡那種能夠用更通俗易懂的語言,或者通過生動的故事來解釋復雜的經濟概念的書籍。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內容的係統性和深度,但缺點可能在於其敘述風格的專業性,對於大眾讀者而言,可能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基礎纔能完全領會。

评分

我買《曆代經濟變革得失》的時候,是齣於一種“想要瞭解中國經濟史”的衝動。我一直覺得,經濟是支撐一個社會發展最根本的動力,所以瞭解曆代的經濟變遷,對於理解整個中國曆史的脈絡至關重要。書裏關於朝代更迭與經濟政策調整之間的關係,以及不同經濟製度在不同曆史時期所起到的作用,都有比較詳細的闡述。但是,我發現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總給我一種“乾巴巴”的感覺。它更多地是陳述事實和分析因果,但缺少一些能夠觸動人心的細節。比如,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某個經濟改革是如何影響普通傢庭的日常生活,或者某個經濟政策是如何引發社會矛盾的故事。書裏給齣的例子,往往是宏觀層麵的,比如某個稅收政策的調整,對於一個普通農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這本書並沒有給太多的描述。我更喜歡那種能夠將經濟史與社會史、文化史結閤起來的書籍,這樣纔能更全麵地理解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