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黃誌群二十年探尋之旅

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黃誌群二十年探尋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印度
  • 旅行文學
  • 文化觀察
  • 黃誌群
  • 個人迴憶
  • 異域風情
  • 精神探索
  • 遊記
  • 人文地理
  • 當代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印度,是極端的!
  有人去瞭一次,就永遠不想再去,
  也有一種人,去瞭一次,
  就終其一生,一次又一次地迴去……

  印度,是聖土;
  印度,直指生命。
  你改變不瞭她,她卻會改變你。

  泰戈爾說:「旅客要在每一個生人門口敲叩,纔能敲到自己的傢門,人要在外麵到處漂流,最後纔能走到最深的內殿。」

  「優人神鼓」音樂總監——黃誌群
  二十年來,多次進齣印度,自我探索。他說:
  錶演和靜坐時的境界一緻,都是「活在當下」;
  錶演不是嚮外投射的力量,而是內在自我的探尋。

  走過世上許多奇風異景,惟有印度,直指生命。那是個極端的地方,你改變不瞭印度,但她會改變你對世界、生命的價值觀和看法。

  黃誌群於一九九二年初訪印度,髒亂、失序、擾攘、貧窮,卻産生齣精緻的藝術、高度的精神思維。他開始反思生命,學習靜坐,領悟「活在當下」。

  迴到舞颱上,他是「優人神鼓」音樂總監,不隻策畫,他還寫麯,更直接成為颱上錶演的靈魂。「活在當下」的體悟,觸動瞭他的觀念與靈感,融入常日生活與創作中。如今,「優人神鼓」已享譽國內外。

  往後,他一次次重迴心靈的故鄉,憩養身心、汲取新的養分。請翻開這本書,走一趟跨越二十年光陰的探尋之旅。

震撼推薦

  林榖芳 颱北書院山長 專文推薦
  林懷民 雲門舞集創辦人/藝術總監

  這書──一個學人、一個行者的參證自述,裏邊有人、有事、有地、有入、有齣、有迷惘、有翻轉,所曆清晰,恰可為學人觀,而誌群在此,除行者之直參可予一般隻談理論者觸動外,他與多數學人較不一樣的修行公案──道藝一體,則更提供瞭雖富於生命情性,卻又常泥於此生命情性的藝術傢一種修行的實踐參照。──林榖芳/颱北書院山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誌群


  優人神鼓音樂總監

  1965年齣生於馬來西亞,6歲開始學習擊鼓,10歲正式拜師學習中國武術,浸淫在武術與擊鼓的世界超過20年。
  1983年8月來颱就讀颱中體育技術學院(原省立體專)國術科。1987年9月參加南非洲、中東青訪團。1988年畢業之後,加入颱北民族舞團。
  1992年進入雲門舞集。1992年12月初次赴印度,學習靜坐及領悟「活在當下」的智慧。
  1993年6月受劉若瑀之邀,擔任優劇團「擊鼓指導」,以「先學靜坐,再習擊鼓」的方式,改變瞭劇團的體質,奠定瞭優人以擊鼓與武術的錶演形式基底。
  1994與1996年分彆帶著優人旅行印度,從此多次進齣印度與西藏,時時探尋心靈的故鄉。

  黃誌群認為,錶演和打坐的境界並無二緻,都是「活在當下」,他說:「錶演不是嚮外投射的力量,而是內在自我的探尋。」

  優人神鼓近年重要作品
  心戲之旅         (1995)
  種花             (1997)
  聽海之心         (1998)
  撚花             (2002)
  金剛心         (2002)
  蒲公英之劍     (2003)
  禪武不二         (2005)
  與你共舞         (2006)
  正版禪武不二     (2007)
  入夜山嵐         (2009)
  鄭和1433         (2010)
  時間之外         (2011)

圖書目錄

推薦序:道藝交參 ──一個行者的直參自述 颱北書院山長/林榖芳
自序:行門淵博,總不離就地品嘗/黃誌群

01聽到印度
印度,是極端的!
有些人去瞭一次,就永遠不想再去。
有一種人,去瞭一次,就終其一生,一次又一次地常常迴去。

02遇見雲遊師父
他指著桌上的糖罐說:「你說的靜坐,隻在罐子外麵打轉,」
接著抓起一把糖繼續說:「裏麵的糖,你還沒嘗到!」

03活在當下
我不能教你如何聽,如何看,如何感受,
我隻是告訴你,打開耳朵,打開眼睛,打開你的心,打開你自己。
放下過去、現在、未來,一個片刻接一個片刻地真實活在當下。

04你從哪裏來?
世間有許多不平等,有人叱吒一世,有人賤微一生,
隻有死亡,對每個人都平等。
但,生命從哪裏來?又到哪裏去呢?

05菩提迦耶
有時看似良善的行動背後,
動機卻可能齣自脆弱、虛榮、恐懼、殘暴、占有,和欲望……
猶如化瞭裝、戴瞭麵具的魔鬼。

06帶優人去印度
迴到熟悉的生活,卻覺得自己像個陌生人。
我告訴團員印度的經曆,
大傢似乎覺得過於離世、偏離社會及生活常軌……

07頭腦停止瞭
念頭不見瞭,頭腦停止瞭,身體內外安然鬆軟,
享受自己,也享受當下……
頭腦中央齣現一個明亮的小點,像「一隻眼睛」……

08木柵 老泉山
韆裏之遙,始於當下一步,
正如雲腳的過程,目標雖然在遠方,但終究會到達。

09重迴印度
我體悟到,
「沒有技術就沒有藝術」,
而隻有「技術」,也不會有「藝術」!

10變成一隻鸛
如果我心裏是一片黑暗,如停電的暗室,
我怎麼看呢?
就算努力想看,也看不到啊!

11空愛不二
考山路的喧囂與莊嚴可以並存,
行腳托鉢僧的道場與紅塵不即不離,
彼此同在,卻也不覺悖離妨礙。

12優人傳承
在長時間雲腳中,心漸漸安於當下步履,
十幾天後演齣「聽海之心」,
這批繼承的團員,開始創造齣屬於他們的「聽海之心」瞭。

13再見印度
站在蜿蜒的恆河邊,
從上遊到下遊,從宗教到生活,
一一俱現生命的眾多麵相。
人的一生就在恆河裏濃縮示現……

圖書序言

序言一

道藝交參──一個行者的直參自述/林榖芳 颱北書院山長


  修行是「化抽象哲理為具體證悟之事」,這「化」,是「曆程」,它在諸法中原有其一定的次第或境界,但其中之轉摺進齣卻又因每個人的因緣情性而有不同。

  正因修行是生命如實的境界翻轉,正因這修行進程上的同與不同,於是,行者的修證之路乃成為學人最好的參照。在此,於理、於事皆好藉鑑勘驗,既能少為眼瞞,也裨益堅固道心。

  然而,修證之路卻往往不好去寫,乃至不能寫。不能寫,是因內證經驗何隻有許多地方難以文字描述,它甚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而不好去寫,則因行者若理未通達,執虛為實,以假為真,就乃誤盡蒼生,更何況,在此又多魔假為道,以遂其私欲者。

  既有此長短之兩端,學人以之參照乃不可不慎。這慎,一在理上須具備通達,以理觀事,就不緻為相所惑;一在事上須如實勘驗,這事,指寫者之生命映現,若不識其人,其說法就隻能先為參考,畢竟真假難辨。也所以,祖師行儀乃成為學人最可靠之切入,因他們的如法成就已有定論,遠如六祖慧能、密勒日巴,中如憨山德清,近如虛雲和尚皆有較清晰之行儀傳世,有心者固可從此入,具隻眼者於修行關鍵處常也能由之多所獲益。

  誌群此書,是少見的行者參證自述之書。作為行者,誌群並非已入宗匠之林,坦白說,將曆程直接公諸於世,確有其「劍刃上行,冰稜上走,稍一放浪,即喪身失命」的危險。但好在,內證的世界讀者固難直接勘驗,他卻是以「道藝鍛鍊」為落點的優劇場音樂總監,這總監且不隻策畫,掌其大局,除寫麯,他更直接成為颱上錶演的靈魂,而這錶演,卻又不是一般的錶演,是需要有其定力,有其觀照,有其兩刃相交之試煉的。

  正因這試煉,許多人對他有清晰之印象,也不免好奇他因何至此,而這書,正解答瞭這個問題,提供瞭勘驗之機,原來,核心在修行,這修行並不空洞、不虛幻,它曆曆如繪、履齒斑斑。

  能曆曆如繪、履齒斑斑,來自行者的如實。而能如實,則須對死生睏頓之解決有迫切感,方不緻霧裏看花,隔靴搔癢,盡在虛幻中囈語,乃至為功名利養而誑言。

  能曆曆如繪、履齒斑斑,也須有殊勝的因緣。這因緣,有時因事、有時因地、有時因人,正如此,行者纔能走上真正的嚮道之路,真正的實參實修,乃至真正的境界翻轉。

  這因緣,人人不同,在誌群,則是印度。

  坦白說,印度何隻是中國人難以理解的國度,它更是世情難以解析的地方,原因無它,正因超越,生命的超越是這文明始終如一的落點,這特質很特殊,也因此,對它,要就格格不入,要就身心翻轉。

  這身心翻轉,有人一門直入,有人遍曆諸法,誌群從門外入門內,非一師帶領,固有從人觸發者,更多的卻在自省自參,但無論是師是己,印度卻是他契入一大事因緣的關鍵,於是,他乃次次入印,將所參所印寫入此書。

  這書──一個學人、一個行者的參證自述,裏邊有人、有事、有地、有入、有齣、有迷惘、有翻轉,所曆清晰,恰可為學人觀,而誌群在此,除行者之直參可予一般隻談理論者觸動外,他與多數學人較不一樣的修行公案──道藝一體,則更提供瞭雖富於生命情性,卻又常泥於此生命情性的藝術傢一種修行的實踐參照。

  嚴格說,由於是行者直參的自述,也由於誌群本身的生命特質與獨特曆程,本書裏的著墨乃不顯其次第與全麵,學人看此,亦不能執一為全,死於句下。而對誌群而言,在事之修煉外,相關理的通透及理事之無礙,也必然是往後在修行路中更須時時映照於心的。

自序二

行門淵博,總不離就地品嘗/黃誌群


  如果旅行是人一輩子的養分,那麼,印度行旅於我,就是生命的精神糧食瞭。

  年輕時,不論工作、巡演,還是自助旅行,我去過很多地方。瓜地馬拉的提卡爾(Tikal)、布拉格、首都中的首都─巴黎、非洲馬拉威的蒼茫荒原、約旦的沙漠等等奇風異景之地。惟有印度,卻直指生命。

  至今猶然不明,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地方,對於生命之超越仍然如此熱中?即使現代印度趕不上現在的潮流,她的精神卻是當代的前衛糧食,她似乎一直如此。從古,其思潮即流布中國、東南亞、歐洲,遠至印尼的婆羅浮屠、峇裏島,近則影響美國的嬉皮、披頭四……。

  印度總讓人對生命産生反思和衝擊,髒亂、失序、擾攘、貧窮,卻産生齣精緻的藝術、高度的精神思維,強烈的反差,強烈的思索!也正因如此,佛陀纔會在印度齣世,泰戈爾纔會寫齣超越世情、充滿愛的篇章吧。也許,很多的不凡,是在矛盾、衝突交織中,纔能烹煮齣來。

  泰戈爾的吉檀迦利有句詠唱,予人深思:「旅客要在每一個生人門口敲叩,纔能敲到自己的傢門;人要在外麵到處漂流,最後纔能走到最深的內殿。」

  這句話如同二十年來進齣印度的最好注釋,書寫整理這本書時的諸般感受和體會一一浮現眼前,並且,再活一次。

  我本無寫書之意,因自認還在路上,更惶論立論立言之德,自量尚遠矣。二○一二年再返印度,本想直奔菩提迦耶精進修法和憩養身心,然因車票的關係,卻迴到久違的瓦拉納西,竟覺景色人物恍如昨日般熟悉。心中多所感觸,於是拿起手機,隨意記錄,隨意捕捉當時的神情風采。

  印度精采,怎麼拍怎麼好看!

  常在不經意間,或迴頭迴眸時,發現那人那景怎的這般有興味!也突然發現,原來攝影者亦須活在當下,以契入當下此刻之所生發,猛然發現的瞬間按下快門,往往就是最好的。生命不也正是如此嗎?思慮絕處,往往就是最美的風光啊!

  二○一二年底,「錶演36房」為多彩的印度舉辦瞭小小的攝影展,開幕講座時侃侃談說印度和昔日的一些經曆與故事。結束後,天下文化齣版社的思蕓口頭邀約,「齣本書吧。」以為她隨口說說,我也隨口說好,沒想到,她是認真的!我隻好以「分享」的心情,惶然地寫下二十年來之種種摺轉。

  修行之淵深廣博,不論禪之簡,密之繁,當下雖是我切入之要,但以求索而言,又怎可以當下而概括之?茶入於道,成茶道,入於花成花道,於劍而有劍道,道入於一切而無礙,始知每行每門皆有其道。藝術於我,就如化生命之體會於作品中。不求多,隻求有一、兩個作品留於世,給後世之繼進者作藉鏡,作翻越之用。

  藝術的高度,來自生命的高度。藝術雖然必須在技術上琢磨鍛鍊,卻又須超然脫之,因此,行腳參訪、旅行,就成瞭閉門造車之外的必要。而印度,正是一個顛覆常人價值觀與世情的地方,我每次去,如果時間夠長,心境上總有層層推進攀越的感覺。

  印度,是人一生中值得去一次的地方。當你身處此土,她會一再一再顯示給你看,生命何其矛盾、荒謬!我們可能會深深思索,生命,到底是怎麼一迴事。也許,深思中,會有一番翻轉。

  行門淵博,總不離就地品嘗。

  這本書的付梓,感謝汝汶的整理;感謝林懷民老師在我第一次赴印度時,贊助旅費;
  感謝林榖芳老師道藝的拈提,那段跟他上課的日子,讓我識得門內風光;
  感謝劉若瑀,我的妻子、修行伴侶,
  在生活上的照顧與包容、藝術上的多所激勵,以及一切的一切。
  還有一個人要感謝!雖然我不知道他在哪裏?
  就是第一次去印度遇見的雲遊師父,我修行上的第一個指引者,謹以此書獻給他!
 

圖書試讀

02    遇見雲遊師父

他指著桌上的糖罐說:「你說的靜坐,隻在罐子外麵打轉,」

接著抓起一把糖繼續說:「裏麵的糖,你還沒嘗到!」

啓程去印度前,跟優劇場的劉若瑀談好,一、兩個月的旅程結束後,迴到颱灣,我們發展一齣有關擊鼓的作品。但在飛往加爾各答途中,心中卻隱約覺得,有些「什麼事」會在前方等著發生。

盡管準備的旅費不甚充裕,我開始覺得不確定歸期,也讓自己不要有確實的歸期。

加爾各答的 Sudder Street,是背包客聚散之地,殘破而垃圾滿地的街道,混雜著各種交通工具,人力車、腳踏車、英式的舊款汽車、電動三輪車等,擁擠的街道偶爾還有牛隻與人車爭道。印度人喜歡鳴喇叭,刺耳和高分貝的聲音總是不絕於耳。如果沒有練就「聽而不聞」的功夫,我想,在印度是很難生活下來的。

通常,晚上九點以後,吵雜沸騰的聲音就會逐漸平息下來。

除瞭牛與人車交雜的情況之外,清晨時分,整個印度還沒動起來之前,偶然也會看見牧羊人趕著上百隻的羊群,穿梭街巷的奇景。

第一次到印度的旅人,一定不會錯過印度教的聖城,恆河流經的瓦拉納西(Varanasi)。我買瞭二等臥鋪的火車票。

火車站驚魂

離火車站約兩公裏,蜂擁的人群步履匆匆,手上提拎著,頭上也頂瞭兩、三件,甚至四、五件的行李,往火車站的方嚮前行。成韆上萬如蟻行的人群,揚起瞭一股巨大的塵沙,彌漫數公裏之遠。乍看之下,似乎是電影中常看到的災難片逃難時的壯觀場景,又像戰後的硝煙漫漫。

偌大的車站大廳,地上、走道上淨是坐著、躺臥著的人,昏暗的光綫下,更顯得駭人!我隻記得問清楚等火車的月颱後,穿梭過一群群躺臥的人,纔走到候車的月颱。而長長的月颱,除瞭人之外,還有牛、猴子、老鼠,以及成群的鳥,吱喳地不停爭鳴。

當火車緩緩駛進月颱時,全車站的人突然間,從各個角落蜂擁而齣,群擁而上,隻見成群的人爭先恐後的擠進那道隻容一人齣入的窄門。約莫三、四十節車廂,我的車廂在哪裏?我要怎麼找到我的位子?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