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以身體為主題。寫的不隻是具體可見的身體發膚,也寫人們投射形體之上的情感與情緒。從己身寫到他者之身,再從彼身迴眸自身,冥想生死。作為素食者,李欣倫對痛覺特有感觸,「我常想:眾生(身)為何受苦?而受苦或旁觀他者受苦可能反饋我們何種奧義?」她將身體書寫提升至另一層次,關照並凝視世間各種身體樣貌,最後展現對生老病死的反思以及對生命的關懷,深刻定義瞭此身與此生。
名人推薦
李欣倫暌違五年推齣最新散文集
周芬伶東海大學中文係教授 專文推薦
陳芳明政治大學颱文所教授、張瑞芬逢甲大學中文係教授、鍾文音作傢、楊佳嫻作傢
一緻推薦
「這本書寫給所有不具名的身體:痛與快之身,被囚禁與自由之身,乾枯與盎然之身,欣烈活著的與瀕臨死亡之身。」――李欣倫
「有關身體的書寫大多是形而下的,此書則是形而上的,尖而拔高。」――周芬伶
我們與自己的身體相處一輩子,不必然就能理解它的神秘與奧秘。印度之旅以後,李欣倫的生命有瞭全麵的翻轉,她不僅變成素食主義者,也變成長跑的健將。很少有散文書寫者,以省思與實踐的方式,重新改造自己的肉身結構,從而也改造瞭過去的美學風格。她再度執筆時,已是人妻,也是人母。感情提升到救贖的層麵,可以帶著慈悲看待父親與傢人,看待生命與生物。她的文字非常篤定,以開放的態度,為我們深刻定義瞭此身與此生。——陳芳明(政治大學颱文所教授)
李欣倫每本書都是關於身體,自己的身體,他者的身體,世界的身體。身體是人世一切痛苦憂患的道場,也是理想與追尋的試煉場。《此身》寫吃素的身體,運動的身體,為購物欲充塞的身體,自我標示的身體,被剮被烹被凝視被進入的各種身體,在怎樣的倫理和悲憫中來去摺衝。此身有異,而那異處,即是辯證的齣發。——楊佳嫻(作傢)
她從過去的纔華洋溢解放齣來,走的是散文的「險招」:不以文字見長,而是以思想見美,且不討好(當今美食書寫當道),她卻以文字明心己誌。難得的是行文如流水,傷而不悲(甚至帶點自揄式的自省),這是從女孩過度到女人的欣倫銳筆,身體因之壯美深闊,讀者亦如是地跟著她跳躍穿越……進入純真的烏托邦國度。在身體與感情上,放掉「我們」,放進「他人」,這是我眼中的美麗欣倫(慈悲心輪)。——鍾文音(作傢)
讀完李欣倫《此身》,很想問問她對圓仔的看法。作為一個近年也愛晨跑騎車素食者,不明白把一個黑白相間的小生命囚禁終生,且恆溫空調無日無夜攝影機對著,和許達然筆下動物園的猩猩(〈一生〉)、待宰豬隻(〈諸相〉)、鐵鍊長進頸肉裏的猴子(〈失去的森林〉)何異。寒鼕碼頭擠滿搶拍黃色小鴨的人潮笑聲,我卻隻在李欣倫神思清明的文字裏,纔找到瞭真正愛物惜生的柔軟心。——張瑞芬(逢甲大學中文係教授)
作者簡介
李欣倫
靜宜大學颱灣文學係助理教授。寫作及關懷主題多以藥、醫病、女性身體和受苦肉身為主,齣版散文集《藥罐子》、《有病》與《重來》。
推薦序 眾身之書——李欣倫散文的潔靜之美
以血肉之軀,我宣告
所有東西都黏在身上
畢竟喜歡堅石流動成河
就這樣,他們走瞭進來
煙火
朝嚮起點往迴跑
長跑少年的身體實驗
關於幾種素食的可能
他們的身體在路上
候車早晨的細微暴行
問題是誰該被放生
貧窮鍛鑄瞭他們的眼耳鼻舌
浮木
後記 寫給身體
推薦序
眾身之書——李欣倫散文的潔靜之美◎周芬伶
二 00二年相信對欣倫對我都是重要的一年,那年我齣版《汝色》與《世界是薔薇的》,她則齣版第一本散文書《藥罐子》,在書店翻閱她的新書,心想這女孩子纔二 十四歲,散文寫得又早又好,就第一本散文集來說,可說是個性與風格鮮明,描寫疾病、中藥、身體之隱喻,具有新世紀的新氣息,可以期待是簡媜、鍾怡雯之後的 抒情美文接班人;然世紀初的散文很詭異,抒情美文大量地被編進各種選本中,另一方麵,文學市場則大幅度下滑,她雖受到囑目,其對待卻無法跟之前的散文盛況 相比。二00四年的《有病》更進一步描寫情慾與女身,跟散文傢的早期作品一樣,強調文字雅美,文氣又急又快,長句長文,綿密交織,那時的她在愛戀中嘗到痛 苦,幾度去印度,將溫文的中文係纔女與中醫師女兒結閤成散文女鬥士,錶麵上是戰鬥,心靈卻變得柔軟無爭無求,她選擇一條較睏難與寂寞的道路,來到颱中教書 彷彿沉潛下來,此後很少見她活耀於媒體。
我是到二00六年纔在靜宜見到她,因著對彼此文章的熟稔,一見是好乖巧的小個子美麗女孩,我抱瞭 她一下,她的臉龐紅潤像蘋果般甜美,笑時眼睛彎灣,滿臉幸福,聽說每吃到好吃的東西,整個人笑開瞭,那一百分的笑容讓人也覺得幸福,因此朋友們都想餵食 她,隻因想聽她好滿足地說「好好吃哦,好好吃哦!」以及那會溶化人的笑容。她是吃素的,能吃的東西不多,不過就是一小塊麵麵包就讓眾人齊感幸福,如此靜好 的女子,上颱時評論文章圓融細密銳利,纔有那麼一點鬥士感。愛吃的健康女孩,熱愛旅行與騎自行車,天生是要走到曠野與荒原去的,或是從我身走嚮他身或眾 身。如此五年後齣版的《重來》(二00九),滿佈旅行所見的臉孔與風景,我的位置從中心、主觀變成客觀,在這點上她受蘇珊‧桑塔格影響頗大:
在旁觀他人的痛苦之時,絕不能不加思索地把『我們』這個主體視為理所當然。
散 文是自我之書,尤其常是作者描寫小我之書,當散文作者放棄「我」或「我們」為主體的訴說,轉嚮「他們」,讓我們看到美麗眾生之相,自我的色彩減弱,這是欣 倫作品風格的重要轉變,她將她的愛擁抱眾生;這次的新書,焦點在「此身」,也可說是「彼身」或「眾身」,這時的她經曆過婚姻與産女而成為強悍又溫柔的小母 親。她對身體的描寫更文雅細緻,「雅潔」是文體的特點,文字不再精雕細琢,隻有在重點處纔放射文字的利芒:
看哪!看哪!我流下眼淚,幾乎要喊齣來,他們的身體在路上,在路上。
於 是我避開熱鬧的市集,尤其清晨,尤其傍晚。那裏有太多我無法承受與臨睹的身體:鮮而猛而狂的羽毛、血液、震顫,從完好的身體裏迸裂四散,然後,被清洗乾淨 的身體(當然,那已非身體,我們會說,屍體。是的。屍體)被割裂、運送、分派到餐廳、小吃店,連死亡前的憤怒恐懼,當然也連同體內難以消散的成長激素,在 當然還是隔天,進入你的身體,成為你的身體,你的身體。
在這裏他們的身體成為你們的也是我們的身體,我們卻讓這種暴行不斷發生,因此她是 有意識也有意誌的素食主義者,連加蔥的蛋都不吃,這樣的堅決,隻因她的同情與悲憫,成為生命的守護者與女鬥士,她的文字與豐頗接近,這讓我想到豐子愷的 《憶兒時》描寫幼時吃螃蟹的歡樂與追悔,他的茹素是信仰,也是不忍人之心使然「然而這一劇的題材,仍是生靈的殺虐!因此這迴憶一麵使我永遠神往,一麵又使 我永遠懺悔。」欣倫的吃全素則是對世俗的抵抗與對眾生的愛護心切, 豐子愷對於人生境界的描述:
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懶 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 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瞭。……弘一法師是一層一層的走上去的。……在人的修身上,器識重於一切。……文藝小技的能不能,在大人格上是毫 不足道的。(〈我與弘一法師〉,《文學捲二》,頁399-402)
在這不講究人品與風骨的此世界,欣倫的慈愛與恬淡走齣散文的 林中小徑,她安安靜靜地窩在颱中,心靈一階一階往上爬。她也寫物質,如〈所有東西都黏在身上〉寫的是大賣場不可擋的誘惑,在購買慾與物質慾正旺時,曾經摺 磨著她「像微小但尖銳的鋸子,來來迴迴穿透於腦神經」,現在的她隻要一隻舊背包,騎自行車,或到遠方去凝望一個小女孩深邃的眼眸,無物一身輕,不讓所有東 西黏在身上;她也寫吃,在〈關於幾種素食的可能〉中,寫她不吃蔥蒜、不吃奶蛋、不吃肉;她曾經喜歡的生魚片,也被她以強大的意誌力剋服瞭,她終於成為全素 者,這樣的決絕與乾淨瞭斷,那她還有什麼能吃?原來她現在還吃布丁與奶酪,想到那次在paul共進晚餐,她點的是麵包與乳酪,奶油應該是不吃的,那天她沾 瞭點吃,開心得眼睛瞇成一條綫「好好吃喔!」令人也感到她的滿足,這樣對於食物的潔癖,化為文字,自然形成稚子般的潔靜之美。
我最喜歡 〈畢竟喜歡堅石流動成河〉描寫男人的哭,父親的哭僅發生於一瞬間,他原是像傳統男人一般嚴肅沉默,很少錶露自己的感情,卻在她到尼泊爾旅遊時,忍住擔憂與 恐懼,幾個月後女兒迴來瞭,訴說旅遊的種種,尤其是危險,父親突然像孩子般大哭,讓大傢不知所措,隔天又恢復威嚴與沉默。她漸漸能麵對父親的眼淚,並將雙 手覆蓋在他手上,父親的淚澆灌著她:
他的眼淚不再讓我慌張錯愕,反而像一條清澈的溪流從我內心深處淺淺流動,以一種拙稚的形象柔軟瞭我, 濕潤瞭我。幾乎能感覺那溪流從他的眼眶流穿我的頂門、背脊,以無法估量的速度和自由節奏貫穿身體,水流到哪裏,哪裏就生瞭細而軟而青而幼的草芽,哪裏就漫 開如繁星般的蒲公英。就這樣,哪處青青,隨處盎然,隨處都是蒲公英的花絮飛行。
最後寫到丈夫的哭,她喜歡陪他們一起掉淚,可以想見作者也 是愛哭的人,強悍而愛哭「最是與烈日對峙的發燙石頭,終究抵擋不過普世的感情洪流」,她對文字最多的雕飾僅止於此,其他大多生活化且清澈如水。「身體」是 她此書使用較多的意象,身體有時如堅石,如浮木,如生死流浪,有關身體的書寫大多是形而下的,此書則是形而上的,尖而拔高。
因為作品都是為自己而寫,且未發錶,行文更自由,天然去雕飾,這些在作者生産前後寫成的文章,有為母者強的愛生憫生,也有冥想者的心靈探索,馬拉鬆選手的長氣與毅力,是濁世中的清音,可以期待欣倫的散文帶領一代清流。
我私心希望欣倫在寫作上也可作女鬥士,寫得多一些,而且不要躲起來寫,大大方方刊登發錶,讓大傢都看見,她一直努力往更高的地方走。
後記
寫給身體
十年前的印度之旅在我身體裏留下兩個印記:冥想與素食。我寫的不多,想的倒是不少,漸漸感覺這個世界的所有景觀和物事,全是砥礪思維的磨石,我是讀者,以渺小的血肉之軀,於亙古天地間觀想恆河沙數眾生,默讀遠古智慧:無常與恆常,生與死。
印度之旅後,我決心成為素食者,飲食的選擇齣於自由意願。說來微不足道,這十年茹素確實讓我開瞭眼界,啓發不同層次的身體感知,也因此認識瞭幾位特彆的朋友,又加上與SY結識、結婚,我開始參加路跑和騎自行車,有瞭不同的身體經驗。點點滴滴,匯集成眼前的這本書,此身。
這本書大多數的稿子初寫於二○一○至二○一一年,幾乎未曾發錶。當時,身體蓄積的能量逼促我寫下這些篇章,寫完後就儲存在電腦裏,枝蔓雜蕪,我也提不起勁修改。接著,二○一二年夏天我生下女兒,多少次動念想改想寫,但快節奏的白晝與破碎睡眠的夜讓我無法如願,即便有寫,也隻能是劄記、短文不成篇。因此迴頭來看這些長文,再度看到瞭那個持續行在路上、跑在路上的自己,像是過去某個時間點的快照速寫。我珍惜這樣迎著風、流著汗的身體,那時的肉身記憶已銘刻於此書的字裏行間。
肉身是什麼?我們為何擁有這樣的形驅?相較於諸多被迫離開軀殼的眾生與眾身,我們何能安居在此?這些問題總在腦際盤桓不去,於是我試圖從西方的身體論述和中醫的身體觀找到綫索,從閱讀佛經尋求可能的答案,從百種眼前看到的景物中拼湊可能的真相。更重要的是許多精彩的作傢所給予的途徑,光是說一隻蒼蠅吧,一隻僅令人聯想到不潔、汙穢的醜陋生物,在莒哈絲和費爾南多‧佩索亞(Fernando Pessoa)眼中,蒼蠅讓他們窺見瞭身與生的奧義:莒哈絲曾目睹一隻蒼蠅如何從掙紮步入死亡,由於感受到牠最終激烈的生,她甚至希望牠活下去,這場沒人留意的死亡過程,莒哈絲屏息凝視,進而思索蒼蠅之死不若犬馬之亡,既不引人悲憫,亦無人記憶。佩索亞則從一隻停在墨水瓶上的綠頭大蒼蠅,揣想在上帝和魔鬼眼中,自己恐怕也不過是隻閃亮蒼蠅,不知何時會飛來一柄拍扁自身的權杖。八○年代達賴喇嘛於紐澤西的演講稿中,亦顯示尊者以蒼蠅來思惟人類和眾生的不同(也許演講時恰巧有蒼蠅飛過):乍看之下,人尊貴而蒼蠅卑下,然蒼蠅不緻造惡,人心思復雜,反容易釀鑄大禍。這圍繞著食物、垃圾、牲畜的不祥傢夥,不約而同地引發大師由彼身迴眸自身,冥想生死。
較諸於大師,我隻能以有限的視界和體驗,來談我所看到、感知到的身體,從自身到他者之身,這大約是茹素經驗所予我的,尤其是對痛覺特有感觸,我常想:眾生(身)為何受苦?而受苦或旁觀他者受苦可能反饋我們何種奧義?二○一二年夏天生産,終於親身體驗他人所謂的痛之極緻,産颱上,我看見再熟習不過的身體打開瞭一扇門,夾在尖銳如巨浪的疼痛和濃稠的血腥深潭之間,急著來到世間的孩子將我整個身子推進瞭這神秘之境,我目睹,我經曆,我顫慄,我流淚領受,不是因為如死亡般的痛,也不是因為新生兒即將到來的感動,而是原來身體可以這樣,可能這樣;原來麵對欺身的巨大苦痛,是這樣的感覺。原來如此。從今以後,我得謙卑,我得小心翼翼,身體不可思議,而我總是低估。
這本書寫給、獻給所有不具名的身體:痛與快之身,被囚禁與自由之身,乾枯與盎然之身,欣烈活著的與瀕臨死亡之身。
畢竟喜歡堅石流動成河
哭是好的,這是我長得比較大纔明白的事。所謂長得比較大是指心智上更趨成熟,有一對隱若果蠅的翅從身體裏長齣來,能堅定溫柔地包覆憂傷與憤怒。即便那扇小小的翅不能包覆所有的傷,至少眼前能暫時包覆父親的淚。是的,父親的淚讓我更加確認這件事:哭是好的。
爸爸一嚮是嚴肅而瀋默的,就像大部分傳統傢庭的父親一樣,很少錶露自己的情感,很少斬釘截鐵地說「不」,而是用那頑強如堅石般的瀋默間接地錶示否定,而我們也慣於從那深而廣的瀋默中猜度他的想法。算是彼此間的默契,當父親瀋默,我和妹妹已能根據上下文脈絡,熟練地揣摩父親的心意。
第一次看父親哭是在六、七年前,農曆年節前。剛從尼泊爾返颱的那晚,我和全傢人聊著談著——多半是母親、妹妹和我在聊,父親仍舊如雕像那般靜靜坐著、聽著。突然間,他眉頭深鎖,整張臉擠縮在一塊,在我麵前大哭瞭起來,像個孩子般地脹紅著臉、滿臉鼻涕眼淚。
在我齣國的那個月裏,他常喊胸悶,時有幾近窒息的感覺,因而免不瞭鬍思亂想,懷疑自己病瞭,想到哪天可能就突然走瞭;尤其當時妹妹在外地工作,愛與朋友遊山玩水的母親也常往外跑,這種關係讓他極度不安。那晚,當我和傢人興奮地滔滔訴說重遊異地的種種——盡可能誇張有趣的經驗,悉數隱藏那些會引發他憂惱的故事——瀋默的父親突然哭瞭齣來,幾乎泣不成聲地訴說著生病的苦,而我從那顫抖的聲綫中聽齣瞭他對死亡的恐懼及離彆的憂傷。
不曾見到父親像個孩子般地大哭,當下的我訥訥地連一句話都說不齣口,盡是訝異,不知所措。倒是母親連忙拿瞭紙巾將父親的眼淚鼻涕拭淨,用幾乎是斥責的口吻叨絮著「想這麼多乾嘛,根本就好好的想這個是要做甚麼」。母親忌諱說「死」這個字,然而我想她是辛酸難過的,隻是麵對一嚮堅強、瀋默且瀋穩的丈夫突然迸發的淚水,她和我一樣無助,除瞭用熟習的斥責之外彆無他法。
《此身》這個書名,真的太有意思瞭!它讓我想起瞭很多颱灣人喜歡的那種,帶點文青味,又充滿生活氣息的作品。不是那種很深奧的哲學書,也不是很通俗的言情小說,而是介於兩者之間,能夠讓你讀完之後,心裏有種暖暖的感覺,或者是有種豁然開朗的體會。我一直在思考,「此身」到底代錶著什麼?是單純的身體,還是包含著我們的經曆、情感、甚至是我們所處的時代?颱灣的作者,很多都非常擅長描繪這種內心的世界,他們能夠把很普遍的情感,寫得非常細膩動人。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産生強烈的共鳴,讓我覺得「對,我也有過這樣的感受!」或者「原來是這樣!」那樣的閱讀體驗,是最棒的。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非常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去解讀「此身」這個概念,讓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詞匯,而是變成我們每個人都能體會和感受到的生命一部分。
评分《此身》這個書名,真是讓人心生嚮往。它不像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書,反而像是一個邀請,邀請你去探索更深層次的東西。我感覺這本書會充滿颱灣特有的那種溫潤和細膩,能夠觸及到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我一直在思考,「此身」究竟是什麼?是我們所處的這個具體的生活狀態?還是我們對生命本身的一種感受?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非常詩意、非常有意境的筆觸,去描繪「此身」的各種可能性。它可能是一種迷茫,一種尋找,一種接納,甚至是一種超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置身於作者所構建的世界,去感受「此身」帶來的種種體驗,並從中獲得一些屬於自己的感悟。
评分說實話,《此身》這個書名,一開始就抓住瞭我的目光。它不是那種轟轟烈烈、充滿戲劇衝突的名字,反而是一種內斂、沉靜的力量。我聯想到很多颱灣本土的文學作品,它們常常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細微之處,用平淡的語言講述不平凡的故事。「此身」這兩個字,像是某種沉澱,一種經過時間洗禮後的領悟。我很好奇,這本書會探討「此身」在怎樣的情境下被提齣?是麵對抉擇的時刻?還是在孤獨的夜晚?或者是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我尤其期待作者對於「身」的描繪,是具象的,還是抽象的?是身體的疲憊,還是靈魂的掙紮?颱灣社會現在節奏很快,大傢都很忙碌,有時候真的會覺得,好像在為瞭生活而奔波,卻忘瞭好好感受「此身」的存在。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讓我停下來喘息,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去體會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或者,去擁抱那些不完美的遺憾。
评分一看到《此身》這個書名,我腦海裏就浮現齣很多畫麵,感覺這本書會是一部充滿情感深度和人生哲思的作品。颱灣的讀者,我們其實都很喜歡這種能夠引發思考、能夠引起共鳴的故事,它不一定需要多麼跌宕起伏的情節,但一定要有能夠打動人心的力量。「此身」這兩個字,聽起來就有一種孤獨感,也有一種對生命的追問。我很好奇,作者會以什麼樣的角度來講述「此身」的故事?是關於成長的陣痛?是關於愛情的羈絆?還是關於人生的選擇?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體會到一種深刻的情感連接,讓我覺得仿佛作者就是我身邊的一個朋友,在與我分享他的人生故事。那種能夠讓人在閱讀中找到慰藉,並從中獲得力量的作品,永遠是我的首選。
评分《此身》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很舒服,有一種靜謐的力量,讓人想立刻拿起它,靜靜地品味。我猜這本書不會是那種快節奏、大起大落的故事,而是更偏嚮於一種內省式的探索,探討的是我們最根本的存在。颱灣的文學作品,很多都擅長捕捉這種細膩的情感和生活中的哲學,它們能夠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去解讀「此身」?是關於身體的界限,還是心靈的疆域?是關於我們與世界的關係,還是我們與自我的對話?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寜靜的思考,讓我放慢腳步,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去體會那些被日常瑣碎所掩蓋的真實感受。那種能夠讓我們在閱讀中找到共鳴,並從中獲得力量的故事,往往是最好的。
评分《此身》這個書名,真的太能引起我的好奇心瞭!它不像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書名,反而像是一個引子,讓你忍不住想去探究它背後隱藏的故事。「此身」,這兩個字自帶一種沉甸甸的重量,仿佛承載瞭無數的人生片段和情感糾葛。我猜這本書會探討一些比較深刻的主題,可能關於自我認知,關於生命的意義,也可能關於我們與周圍世界的連接。颱灣的作者,往往有著非常細膩的觀察力和錶達能力,他們能夠捕捉到生活中的那些細微之處,並將其轉化為動人的文字。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非常獨特、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去解讀「此身」這個概念,讓我能夠從中看到不一樣的風景,獲得不一樣的思考。這本書,應該會是一次充滿驚喜的閱讀旅程。
评分讀到《此身》這個書名,就好像在一堆喧囂的書海中,找到瞭一片寜靜的港灣。它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我總覺得,颱灣的讀者,我們內心深處都渴望著這種能夠引起共鳴、能夠觸動心靈的作品。「此身」這兩個字,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它可能關乎成長,關乎失去,關乎愛,關乎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的痕跡。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非常細膩、非常真誠的筆觸,去描繪「此身」的種種形態。它可能是身體的疼痛,也可能是心靈的慰藉;它可能是青春的迷茫,也可能是成熟的領悟。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麵鏡子,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此身」,並且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或者,至少能夠獲得一些慰藉和啓發。
评分光是看到《此身》這個書名,就感覺像是遇到瞭一位老朋友,有著相似的感悟。這種名字,總是能讓人聯想到那些在午後陽光下,獨自翻閱的書籍,裏麵寫滿瞭故事,也寫滿瞭人生。颱灣的讀者,我們很喜歡那種能夠打動人心的文字,那種不矯揉造作,卻能深刻觸及靈魂的內容。我很好奇,「此身」在這本書裏,會被賦予怎樣的意義?是身體的脆弱與堅韌?還是心靈的孤獨與渴望?亦或是,對生命存在本身的追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待「此身」,不再僅僅是承載我們肉體的一個軀殼,而是包含瞭我們所有的經曆、記憶、情感,甚至是我們的價值和意義。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非常真誠、非常溫暖的筆觸,去描繪「此身」的種種麵嚮,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擁抱自己。
评分哇,拿到《此身》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讓人玩味一陣子瞭。那種淡淡的、帶點哲思的語氣,讓人感覺就像是某個午後,一個人坐在靠窗的咖啡館,看著街景發呆時,腦子裏突然冒齣來的一句話。「此身」啊,聽起來就很有故事感,像是在審視自己、審視生命,又像是對周遭世界的某種喟嘆。我特彆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筆觸去描繪「此身」的意涵,是關於身體的感知?心靈的寄托?還是人生旅途中的種種際遇?光是想象,就覺得這本書會充滿細膩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颱灣的讀者,大傢都很喜歡這種能觸動內心深處的故事,能夠引發共鳴,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對照自己的生命經驗,去體悟一些平時可能被忽略的細節。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盞燈,照亮我內心某些模糊的角落,也讓我對「此身」這個概念有更豐富的理解。那種不落俗套、帶著溫度的敘事,往往最能打動我們。
评分光是《此身》這個書名,就讓我産生瞭一種莫名的期待。它有一種淡淡的疏離感,又有一種不言而喻的親切感,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它背後的故事。我猜這本書不會是那種嘩眾取寵的內容,而是更加注重內心的挖掘和情感的細膩錶達,這正是颱灣很多優秀文學作品所擅長的。我很好奇,作者會以怎樣的方式來詮釋「此身」?是關於身體的限製,還是關於靈魂的自由?是關於過去的迴響,還是關於未來的期許?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非常真誠、非常貼近我們生活的語言,去描繪「此身」的種種麵嚮。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自己,去理解生命,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