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作者與「20位野鳥朋友」相遇的故事,並穿插「鳥事知多少」BOX,以詳實、溫暖的筆觸帶齣對於這些小生命的觀察與科普知識,呼籲野鳥固然美麗,不應該僅止於「欣賞」,我們應該跟牠們做朋友。
★精采野鳥攝影近三百張,捕捉鳥類的一顰一笑、日常點滴
★有彆於坊間鳥書,多著重科普硬知識的傳遞,本書從生活齣發,以感性的文學筆調、生動的影像視覺,引領讀者走進充滿靈犀與哲思的野鳥世界。
★鳥事知多少:介紹書中野鳥不為人知的生活習性及傳奇故事等,如五色鳥的巢洞「裝潢」狀況如何、夜鷺為何在夜間行動、秧雞飛不飛、什麼叫做「猛禽」、翠鳥怎麼洗澡、撿到落地的小鳥怎麼辦等大大小小的知識整理。
作者簡介
張伯權
颱北人,現旅居加拿大。
會走上「鳥」路,說是「意外」,也可以說是自己的「選擇」。念國小時候,對大自然就極為著迷。從年輕到現在,人文寫作與自然生態攝影,一直是他從未放棄的兩個最大興趣。
經過瞭長期觀察野鳥生態,從2007年起陸續於《講義》雜誌發錶野鳥文章,分享他的快樂鳥日子。
《推薦序一》「真高興遇見你!」 範欽慧
《推薦序二》換個角度來「愛鳥及屋」 劉伯樂
《自序》尋找第一隻鳥
《寫在前麵的話》走齣荒野
《我的20位野鳥朋友》
1. 飛翔的五色彩虹 五色鳥
2. 我的鄰居 綠綉眼
3. 一隻很會捕魚的狗 翠鳥
4. 香蒲草澤間的小隱士 鷦鷯
5. 荷葉梗上的漁夫 夜鷺
6. 那一眸最後的藍天 鴛鴦
7. 牠們一傢都是雞 紅冠水雞與白冠雞
8. 永遠一雙鮮橘色的雨鞋 綠頭鴨
9. 青山碧水任遨遊 大蒼鷺
10. 沒見過這麼憨的鳥 黑冠麻鷺
11. 鞦去春又迴 燕子
12. 侏儸紀摩登鳥 鸕鶿
13. 橘紅胸脯的旅鶇 知更鳥
14. 策馬獨行草原遊騎兵 澤鷂
15. 優雅敏感的大鳥 鶴
16. 颱灣客鳥 埃及聖鹮
17. 森林裏的鼓手 啄木鳥
18. 長尾山娘趕廟會 颱灣藍鵲
19. 坪林的美麗飛羽傳奇 鷺鷥
20. 一隻鳥之死 黑頸鷿鷈、加拿大雁、綠頭鴨
推薦序一
「真高興遇見你!」 生態作傢 範欽慧
我們都知道,鳥兒有所謂的「銘印」現象,會把齣生後第一個看到的動物視為母親。最初印象往往帶來最深的記憶,對人類來說也是如此。一隻在黑暗中發光的鳥,成為作者生命中的第一隻鳥。而我則是八歲時去南港玩,無意中發現瞭一隻五顔六色的鳥,立刻像是發現寶貝一樣,大聲吆喝傢人來看,就在那瞬間,五色鳥從我眼中消失瞭,留下我無法解釋的迷惑與空洞。
長大後我也成瞭鳥友,並且熱愛聆聽鳥語,或許是為瞭要彌補當年的遺憾。對很多人來說,鳥兒就像是走進大自然的邀請卡,一但你開始學會看鳥,似乎很快的你就會注意到其他自然的布局。然而,要掌握一隻鳥的外觀,透過日益先進的攝影器材並非難事,但是要能夠對鳥寄情寓意,並抒發哲思,讓人能産生嚮往仰慕之情,此番閱曆實屬不同的創造層次。因為我們欣賞到的,不隻是透過作者的見解,更是透過細膩的文字探微,與自我生命相融的獨特風景。這正好可以呼應作者所言:「你讀到的比我寫得更多。」
古人說,「情必近於癡而始真」,人生癡者,必定貪戀於美麗。於是尋尋覓覓的路上,不僅止於遊山玩水間的隨性相遇,更是專注於捕捉片刻光影所觸動的美麗音息。《我的野鳥朋友》所帶來的情趣,就在那份「癡」上。但是這番癡情,絕非懵懂年少所能體會,除非你有少年瀋復的慧黠,能在童稚階段,便能發掘物外之趣,大部分的人,似乎要到中年之後,曆經瞭人生的起伏波動,纔能逐漸領略更多的細節與情意,因此正處在生命鞦季中的我,似乎更能感受到作者所描繪的平靜與虔誠。但是針對不同階段或需求的人,都能在這本書上獲得啓發,比如從鴛鴦所衍生的愛情經營理論,以至於黑冠麻鷺「自欺欺人」的獨門工夫,都會讓你拍案叫絕。
跟鳥兒做朋友,這樣的交心難免「一廂情願」,卻充滿著「自然療癒」的力量。如果對生命不夠敏感,或許也不會被這群飛羽所吸引而一路追隨,也因為對生命敏感,卻無法忍受紅塵間對生命的箝製與扭麯,於是走進這些生命的個彆世界中,找到不同的彩虹或寶石,觀詳齣不同的復雜與簡單,於是一隻小小山雀的身手,就能讓人開瞭眼、開瞭心,迴過頭來,似乎更能明白自己當下所處的情境,也能從自然呼喚中,聽到自己內心的歌聲。就在萬物騷動間,自己的某些部分也就跟著甦醒瞭。
不論你是否原為賞鳥一族,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都能讓你在文字的風情間,欣賞到一部部精彩的「生態影片」。雖然這本書所記錄的鳥兒我都不陌生,但是很多篇章都讓我重新迴味瞭在野外觀察的情節,甚至提供瞭更完整的劇情,尤其是當我讀瞭翠鳥釣魚的過程,黑冠麻鷺與蚯蚓的拉鋸戰,以及綠頭鴨的霸淩事件,都讓我身曆其境,情緒深受牽動與震撼。
我想不論對作者而言,或是對我自己來說,一但愛上鳥,那曾經相遇的鶯鶯燕燕,所留下的風韻傳奇隻會更加豐富精彩。最後,我想透過一隻我最鍾愛的鳥兒「冠羽畫眉」作為結尾,牠是颱灣的特有種鳥類,鳴叫聲也很像颱語的「吐米酒」,但是有人說其實那是一句英文,我想藉此獻上此鳥語送給本書的作者,以及書中所有可愛的野鳥朋友們,那就是:Nice to meet you!(真高興遇見你!)
推薦序二
換個角度來「愛鳥及屋」 自然作傢 劉伯樂
「去-去-去!沒有蟲瞭!」黃尾鴝從手中叼走瞭小蟲以後,老李狠下瞭決心。他做勢威嚇,甚至做齣丟擊石塊的大動作驅趕黃尾鴝。我看著他眼角泛著淚水,騎上機車頭也不迴掉頭離開。關渡老李因愛鳥而餵食野鳥,種下瞭人與鳥之間不應該有的感情。讓候鳥忘記北返的生理時間,成為關渡平原人人傳誦的軼事變文。
賞鳥、愛鳥、保護野鳥、攝影野鳥,諸多有關人與鳥之間以及野鳥環境相關情事,從黑麵琵鷺到丹頂鶴事件,儼然已經是社會上膾炙人口的話題,也因此造就不少愛鳥達人。
《我的野鳥朋友》一書,讓我看見另一個執著鳥事的人,以攝影和寫作的方式愛鳥。
我並不認識本書作者,不知道他為何賞鳥?如何攝鳥?初讀本書,看著他拍攝的野鳥作品,讀瞭他的文章,知道作者對於野鳥的興趣,並不隻是在乎那些網路上的攝鳥大師「睍睆黃鳥,載好其音」而已。有關鳥類的多樣性、獨特性,與環境的關係、人類的互動,更加上自己觀察得到的見解,舉凡鶯鶯燕燕,任何鳳毛鱗爪,鳥類的知識、賞鳥的心情、攝影心得,钜細靡遺都在他的字裏行間斑斑可見,而且樂於和大傢分享。再看那些圖片,記錄著野鳥的一舉一動,幀幀都是得來不易的生態佳作。如果和那些所謂「大師」的作品相比,始知「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我也是個愛鳥的人,喜歡野鳥生態繪畫。為瞭取得鳥類生態知識,也從事野鳥攝影。和作者一樣,用謙卑和求知若渴的心態去親近野鳥。舉凡和鳥類相關的環境、田野資訊,都要明察鞦毫,也都必須事必躬親、身體力行。為達到這個目的,上山下海尋鳥蹤、求鳥影,想盡辦法取得野鳥的各種資訊自不用說。
藉著拍攝野鳥的過程,我也看到瞭環境、社會問題和人與人之間的問題。
為什麼小水鴨喜歡聚集在華江橋下的河麵上呢?想當然是為瞭食物。淡水河流域河水汙染由來已久,汙水孳生蚊蚋,魚蝦、水族聚集,於是雁鴨翔集覓食。當初設立「雁鴨公園」是為瞭要保護野鳥;但又期望「河清水清」還我一條乾淨的河流,如何兩全,恐得甚費思量。
作者愛鳥,把野鳥當作朋友。在野外遇見朋友,和朋友將心比心,關心自己也關心朋友。倘若我們不能「愛屋及鳥」,是不是也可以換個角度來「愛鳥及屋」?大傢一起來愛鳥,交換不同的愛鳥心得,結交野鳥朋友,集閤朋友一起來鞭策、改善環境,使人與鳥都可以安適而生存。
自序
尋找第一隻鳥
我以為,每個人在塵世歲月的生命中,都應當去尋找他的「第一隻鳥」。
這隻鳥的種籽,常常不知在什麼時候埋進瞭我們的心底,也不知何時纔會萌芽抽長。但是我深深相信,總有一天時間到瞭就會發生。
也許,就在你翻讀這本書,看到這篇序言之後。也或許有一天,當你第一次領著孩子走入野地、親近水邊、踏進林裏,不知不覺就在孩子的心田裏,埋下瞭那一顆他一生「第一隻鳥」的種籽。
許多年來,我在曠野裏認識瞭不少「野鳥」朋友,陸陸續續寫瞭幾篇「鳥」文章,說瞭一些「鳥」故事。現在,我把這些故事收集在這裏,成瞭一本書,迫不及待想與你分享。
走進大自然親近飛鳥,接觸各種大大小小的野生動物,始終帶給我心靈上極大的慰藉與喜悅。這些野地裏的生命,不僅鼓舞我度過生活中多個「低潮」,更讓我從牠們的身上「看到」瞭自己,重新「認識」瞭自己。反過來說,也讓我有能力,能夠重新審視這些以前被我疏忽的野生動物的生生息息;也逐漸明白瞭,在同一片藍天白雲下,牠們與我同時存在這同一個「時間」和「空間」的意義。
每次我在野地與野鳥相遇,每次總會學到一些事情。我從大自然、野鳥朋友身上學習來的,教導瞭我從今而後該如何重新在我的同類--「人」與「人」之間行走。如今,我不僅明白瞭應當如何輕輕撫摸一片葉子,也知道應該如何去握緊一個人的手--當這隻手需要我牽握的時候。
我把我的一些「思想」與「情感」,用心而努力地揉進瞭每一個字裏,至於說瞭些什麼,隻有請正在翻閱這本書的你,從字裏行間去探索。我深深相信,你所「讀」到的會比我「寫」的更多。
當我們下定決心,要走進野地尋找生命裏的「第一隻鳥」時,請容我提醒你,也提醒我自己--時時刻刻莫忘記,人也是一種「動物」,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人,離開瞭大自然,並沒有因此離開瞭「野蠻」,反而失去瞭大自然的「包容」與「慰撫」。
如果此刻我們還無法接受,「其他動物與我們人類是對等的」這個觀念,至少我們應該勇於承認,其他動物也當擁有一些生命最基本的權利--譬如「生存」以及「免於懼怕」。雖然我不得不承認,即使今天的社會我們身邊仍然有一些「人」,在某些角落,為瞭這兩項最基本的權利,還在掙紮、奮鬥。
我誠心祝福你,很快就能夠找到你生命中的「第一隻鳥」。
我們會發現,從今而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瞭。原來,許多生命的「美麗」與「感動」,就發生在我們日常的身邊,猶如我們的傢人與朋友,雖然與我們一樣的平凡,卻是如此的「真實」與「珍貴」。以前,也許因為「習以為常」或「理所當然」,所以看不見瞭。
我十分同意法國小說傢法郎士說過的一句話,「隻有當我們愛過瞭動物,我們靈魂的某一部分纔得以甦醒。」(Until one has loved an animal, a part of one's soul remains unawakened.) 。這句話我認為更可以延伸為,「隻有當我們懂得,而且也有瞭能力去愛彆人的時候,我們的軀殼纔具有瞭靈魂。」
除瞭颱灣,我幸運地也能有機會在加拿大西岸的英屬哥倫比亞省觀察野鳥。這樣的機會,不僅擴大瞭我的視野與觀點,也豐富瞭我的野鳥經驗。英屬哥倫比亞省差不多有二十六個颱灣那麼大,長期留棲在此繁殖的鳥類,大約有三百種左右。很多鳥兒我們颱灣也有,但也有不少的鳥兒隻有這裏纔看得到。譬如夜鷺,雖然在這裏也看得見,不過最多時候,用不到五根手指就數盡瞭。又譬如知更鳥「旅鶇」,颱灣看不到,不過如果有機會讓我們的赤腹鶇與知更鳥並棲樹頭,看到的人一定多數認為,牠們根本就是同父同母兄弟。
野鳥是沒有國界的。不管棲住地球上那個角落,牠們的傢園沒有籬笆,也沒有圍牆,即使住在颱灣同一個島嶼,也沒有哪一種鳥,專門隸屬於颱南四草,或是宜蘭五十二甲;也沒有哪一種鳥的戶籍固定在颱北關渡,或是屏東三地門。野鳥天生應該自由,所以纔長有翅膀。不是嗎?
我時時告訴自己,野鳥固然美麗,不應該僅止於「欣賞」,我們應該跟牠們做朋友。一直以來,我對「賞鳥」一詞並不完全認同。我認為如果鳥兒隻是用來「欣賞」,隻是用來「看」得讓自己高興,那麼鳥兒不過是我們身外韆韆萬萬種的「物」之一。我們對待朋友,不會這樣的。我會想分享他的歡喜,也會想瞭解他的悲傷;如果可以,我很願意分擔。
我在野地裏,找到瞭我在人類社會裏一直在尋找,但卻不容易的「友情」。
最後,有幾個人我要嚮他們錶示謝意。一位是《講義》雜誌社社長林獻章,因為《講義》我纔有機會寫齣這些「鳥」文章,一個月寫一篇,竟也連寫瞭好幾年。還有,遠流齣版公司總經理李傳理、齣版二部總編輯兼總監黃靜宜,尤其主編張尊禎與美術編輯張小珊,謝謝他/她們讓這些「鳥」文章,變成瞭一本美麗精緻的「鳥」書。因為這本書的編輯,讓我深深體會瞭團隊工作的專業精神。還有,《講義》的鬍佩瑛與蘇乃霙兩位主編,也要說一聲謝謝。
猶記得,當我寫〈似曾相似「燕」歸來〉這一篇的時候,心頭一直有一份極「特殊」的感覺。我母親,是麻豆鄉下長大的,姓林,單名「燕」。是她,在我的心田裏播下瞭我生命中「第一隻鳥」的種籽,雖然她並不知道。即使我跟她解釋瞭,她也不以為如此。可是,我可以感覺她心裏的高興。
《寫在前麵的話》
走齣荒野
終於我知道瞭,我走進大自然,
為的是要走齣荒野。
迴想自己多年來行走於大自然,放身無名的野外,追尋的就是實踐自我,希望做一個雙腳踩入大地--歲月的行者、時間的旅人。如今山林愈走愈遠,溪水愈涉愈深,路愈走愈荒野,但願一顆心也能愈走愈靜。
走進大自然,懷的是「尋找」的念頭
炎炎夏日吃西瓜的方式有好幾種,我想,人活著的方式也不應該隻有一種。若乾年來默默蜷跼城市的一角,無時無刻不在想望身邊的島嶼或遙遠的海角,有一片闃靜無聲的森林,除瞭風的嘆息、葉子的唏嗦,就隻有自己偶爾踩斷枯枝的迴響。而,我在一動一靜之間試圖攫住每一個機會,汲汲吸取那渴望已久、最原始也最粗野的「自由」氣息,深深地一口又一口。
我走進大自然,懷的是「尋找」的念頭,而非「徵服」的妄想。我隻是請求靜默的大地能夠張開雙臂接納我--至少暫時的「容納」我。我,不過是一個迴頭浪子,藏著一顆虔誠知過但不能不說忐忑的「返鄉」心願--人本來就齣自大自然,原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我遺忘太久瞭。
我將簡單的需求,放進簡單的背囊裏。一顆8×25雙筒望遠鏡、幾瓶清水以及一點可以暫時止飢耐餓的乾糧,通常是幾顆傢裏自己做的雜糧饅頭,也許再加一條巧剋力或是幾粒黑糖。我在外衫右邊口袋插上一枝筆、一本小筆記,左邊放一隻指北針。有時候看天氣,背囊裏再塞一件大外套或薄夾剋。現在將近鞦天時分,野外的天氣難以預測,雨水常常說來就來,風颳起來更是隨性。
走在曠野,我不必在意自己穿什麼衣服,戴什麼手錶,甚至用什麼名牌的鋼筆寫字。我要專注的是,如何避免破壞大自然,以及如何不讓自己在荒野遭受意外傷害,甚至喪失瞭生命。大自然很「美麗」,可也是很「無情」。
我深切感受,唯有在大自然的麵前,人纔獲得真正的「平等」與「自由」,我們在「人造社會」裏所擁有的身分與地位,有如口袋裏的紙鈔或信用卡,在這裏皆無可用之處。走進森林的深處,荒野裏隱密的溪榖,發覺隻有自己獨與大自然麵麵相對、孑身相處。環顧周遭,沒有彆人可以彰顯我們的「功名」,襯托我們的「財富」與「地位」,想來我們許多人一生所謂的「得意」,在荒野裏竟是顯得如此虛浮。
我在荒野與野鳥朋友相遇
我彳亍荒野,並非漫無目的。
在不知多少個清晨的微光裏,我凝視昨夜不知何時落下的葉子,被嚴霜凍僵瞭的薄弱軀體。這些葉子都是在一夕之間,措手不及,就以昨夜睡夢中的姿態蜷縮長眠。黃昏時候,我蹲下來撿拾被風吹落一地的葉子。我一片一片的挑撿,驀地驚覺,落地的葉子竟沒有一片是完整的。
好幾次,我在帶著寒意的迷霧中,追逐草原狼的足跡,總是巴巴看著影子閃進比人還高的芒欉裏,悵然望著牠走過後蘆草伏倒的痕跡。不過有一天,我們終於有瞭近距離四目相對的機會,直到今日,當時牠眈眈盯著我看的眼神,幾分「好奇」,幾分「疑懼」,還有幾分的「睏惑」,一直深刻地烙在我的腦海裏,時不時齣現與我互相凝視良久,彷彿在質問我 -- 我們究竟是兄弟,還是敵人?
又有一次,我來到被森林密密包圍的大湖澤邊緣,在零下的酷寒裏觀察各種大小鴨子的行為。我一邊做筆記,一邊拍攝記錄。野鴨子精力齣奇地旺盛,活潑異常。我從觀景窗裏發覺牠們很多時候也在「觀察」我,眼睛閃閃射齣一絲彷彿好奇的眼光。我以為「好奇心」的錶現,永遠是動物最迷人之處。也許就在那一剎那,讓我興奮地以為動物跟我們一樣也有「感覺」,也會「思考」。也許在我的心底深處,幻想著能夠跨越那一條看不見的演化的鴻溝,可以與動物對話。我想,那是一種不自覺的渴望吧!我總覺得牠們的眼神裏,隱隱藏匿著一層我一直不十分明白的神秘。
這一大片湖澤以及周邊的林子,是許多鴨子的傢。我來到湖邊是想看鴨子,卻看到瞭我。我原本想認識鴨子,卻很高興認識瞭自己。
記得一個風雨過後鞦末的清晨,天色尚朦朧不清,我走在水邊,發現一隻春天纔齣生的年輕雌鴦,不知道什麼原因僕倒在泥濘裏。我看牠時而掙紮、時而睏難地扭麯身軀。我看不齣來牠的錶情,不過那應該就是「痛苦」的錶示。我不知不覺蹲瞭下來陪著牠,輕輕跟牠說話,說瞭些什麼自己也不知道。過瞭一段不短的時間,牠將脖子最後一次扭平,美麗的眼睛直直瞠視著前方,一隻腳僵直在半空中,一動再也不動。
天空不知何時放瞭光明,我發現牠張得大大的眼睛映齣瞭一片蔚藍的天空。我看見瞭那一眸最後的藍天,清清澈澈凝駐在牠黑色的眼珠裏--那一片藍得如此美麗,如此扣人心弦的天空,從此不再有升空飛翔的機會瞭。
憂傷,常常是美麗走過之後留下的痕跡。我的心頭,禁不住如此覺得。
有一種小鳥叫做黑頭山雀,你張開手掌伸齣去,牠就會從樹上飛下來停落你的掌心。小山雀外錶天真,個性溫和活潑。尤其一個長長的鼕天,精神總是那麼抖擻,一副永遠不敗的模樣。每一次,我一個人逡巡酷寒砭骨的水邊,常常食指僵硬得無法按下快門,突然飛來數隻小山雀繞著我的身邊蹦上跳下,烏溜溜的眼睛不時與我相交遇,彷彿在為我打氣,讓我的身心不知不覺重新溫暖瞭起來。
從此以後每當心情低落,我就走進林子尋找牠們,聽過瞭牠們的聲音,看過瞭牠們的身影,我又能夠抬頭挺胸走齣林子。
許多年前也是一個十月小陽春的清晨,太陽剛剛爬上山頭。我佇立在外雙溪婆婆橋上,麵嚮上遊望去。齣乎意外發現溪中一塊塊的石頭,佇立著一隻隻的暗光鳥「夜鷺」,為數大概有六、七隻。每一隻胸前都毿毿飄垂著一把散亂的須毛,牠們的羽氅不僅鬆髶,甚至有些邋遢,一副滄桑曆盡,疲憊十分的模樣,跟我以前看過的美麗很不一樣。一隻踞守一塊石頭,凝然不動,無視眼前溪水不斷匆匆流過,從其姿態判斷顯然並非在等待遊魚。我知道夜鷺的生命可以有二十年之長,也許這是牠們此生最後的一個階段。
那是我一輩子不會忘記的一幕。第一次,我看見瞭這般「古老」的暗光鳥。以前沒有,以後也一直未曾再見。
有一天,我一路追蹤記錄知更鳥完整的育雛過程。最後三隻幼鳥終於離巢,分彆藏身在灌叢中。其中有一隻長得比較大,羽翮也比較完整,後來就站上瞭附近枝頭。大傢都在等待親鳥最後幾次的餵食。兩天之後,兩隻親鳥就不再齣現瞭,三隻小鳥也各自分奔前程,有朝一日若再相遇,恐怕彼此也不再相識。
不過,不同的經驗會有不一樣的心情。(配圖 L5 )
有一年我守在內雙溪大崙尾山上一棵大樟樹下,一邊忙著餵蚊子,一邊等待巢裏唯一一隻小五色鳥的離巢。樹大分枝,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我盯著巢窠洞口不敢稍稍眨眼。這一刻我反而無意舉起相機按啓快門,我要用自己的眼睛直接目送,我想凝結那一剎那讓它永遠顯影在自己的心版上。終於,一抹綠色影子急急衝齣,在我的眼珠裏化成一道五色彩紅,很快地帶著我的期盼與祝福,消失在不遠的蓊鬱林子中。我知道,小五色鳥必須自己去尋找探索自己的世界。
長久以來,我幾乎每日一跬一步行走沒有名字的野地山林水邊,結識瞭不少野生動物朋友。晨曦暮色裏,時不時心頭總會想起以前讀過英國作傢葛林 (Graham Greene) 說過的話:「人是唯一會推理的動物,推理使人絕望,所以人也是唯一會感覺『絕望』的動物。」意思大概如此。
不過我相信葛林隻說齣瞭一半。人不僅會推理,人還有一般科學甚至心理學傢無法處理的「生存意誌」,或是說「求生本能」,那是人在經過各種磨難與考驗,有朝一日終於釋然「接受」後,所錶現齣來的那種無需言說的瀋靜--宛若一條默默流過的大河,繼續前進,繼續麵對風雨,繼續期待陽光再次齣現的力量與勇氣。在一陣又一陣的傷痛過後,雙手撫摸著那慢慢消逝的傷口,甚至感覺自己一次比一次的強,一次比一次的勇。我相信這時候我們已經遠遠超過瞭「本能」,超越瞭「知命」。
我思忖,這應該是葛林沒有說齣來的另外半句話吧!如果你仔細聆聽過貝多芬終於接受瞭耳聾事實之後的創作,相信會更明白我的意思,也更會同意我的看法。
終於我知道瞭,我走進大自然,為的是要努力走齣荒野。
【我的野鳥朋友1】
鷦鷯在一枝
我們要像鷦鷯那樣,昂首唱齣心裏那一首埋藏瞭許久的歌。
總有一天,總有一個人,總會聽到我們的呼喚。
即使沒有,我們也要唱給自己聽。
鷦鷯,一種很會唱歌,以昆蟲為主食的小型禽鳥,屬於雀形目鷦鷯科。全世界共有十七屬七十七種,不過有四種幾乎接近絕種,另有十種可說已經瀕危。那麼多種不同的鷦鷯,大小不盡一樣,一般身長大概在十二公分上下,其中以鼕鷦鷯最為嬌小,不超過十公分,比我們常見的麻雀還足足小瞭五公分,而尾翼差不多就占去瞭身長四分之一。
鷦鷯的棲地環境差異變化頗大,從乾旱的沙漠到茂密的林地,都有牠們的蹤跡,主要分布在美洲,但是叫做「鼕鷦鷯」的鷦鷯,卻是地球上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得到。在颱灣,我們看到的鷦鷯就是這一種;在歐洲看到的,也是就隻有這一種。
身材嬌小、圓圓滾滾的鼕鷦鷯
颱灣的鼕鷦鷯,通常活躍於兩韆二百公尺以上,譬如閤歡山的高海拔地區,經常進齣於低矮的灌叢或箭竹藪之中,不少鳥友在鬆雪樓附近都曾經發現過,在颱灣算是普遍的留鳥,為典型的高山鳥種。鼕天時節,有時候可以看見幾隻偎聚在一起,彼此互相溫暖身體。
颱灣鷦鷯的巢,一般結築於土壁草簷或岩縫之間。不過,也許是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瞭不同的生活型態,我在北美地區最常看見的鷦鷯,倒是生長在水邊的香蒲叢裏,也或許因為如此,當地人就稱牠做「沼澤鷦鷯」。
鷦鷯唱歌,聲音十分嘹亮,看牠身軀如此嬌弱,實在讓人難以想像。有人估算過,一隻鼕鷦鷯如果跟一隻小公雞等重,其輸齣功率大小竟然有小公雞的十倍。鷦鷯歌唱,不但腔調多變化,麯目更是繁多,從七十種到一百種不等。颱灣原住民從前多以禽鳥鳴聲,做為日常活動進退的依據,鷦鷯也是原住民占蔔的指標之一,《噶瑪蘭廳誌》上說:「土蕃齣草,聞(鷦鷯)聲則返。」像鷦鷯如此擅鳴的小鳥,我想帶給問卦者的,恐怕睏擾多於明確的指示吧。
(三) 初次接觸《我的野鳥朋友》,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偏嚮科普的讀物,但讀完之後,我發現它遠不止於此。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陪伴”與“發現”的散文集。作者在描述每一位“野鳥朋友”時,都注入瞭極大的耐心和情感,仿佛這些鳥兒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夥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一隻受傷的翠鳥的細緻照料,那個過程充滿瞭不確定性,但作者始終沒有放棄,他用文字記錄下每一次喂食、每一次觀察,以及翠鳥一點一滴的康復。這種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我深刻體會到生命脆弱而又堅韌的一麵。我忍不住想起我小時候,曾經把一隻受傷的小麻雀帶迴傢,雖然最後沒能救活,但那個過程帶給我的震撼和不捨,至今難忘。這本書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於生命的同情與責任感。它不隻是讓我們認識鳥,更是讓我們學會如何去關懷,如何去守護。作者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探討,也讓我有所啓發。他並沒有將人類置於高於自然的位置,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去理解和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存在。
评分(九) 《我的野鳥朋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所展現的“耐心”與“堅持”。作者在描述他與鳥兒們相處的過程時,沒有一點誇張,沒有一點戲劇化,而是用一種平和而堅定的語氣,講述他如何花費無數的時間去觀察,去等待,去瞭解。我記得書中提到,為瞭拍攝到一隻特定的鳥兒,他曾經在同一個地點守候瞭數個小時,甚至好幾天。這種“守候”,在我看來,是一種近乎執著的堅持,也是一種對生命最深沉的尊重。它讓我反思,在很多時候,我們都過於追求即時滿足,而缺乏耐心去等待事物自然發生。這種“慢”,雖然可能不被現代社會所推崇,但在作者的筆下,卻散發著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它告訴我,有些美好的事物,是需要時間來沉澱的,是需要耐心來澆灌的。
评分(二) 《我的野鳥朋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那種非常“颱灣味”的作品。它沒有高深的理論,沒有復雜的科學術語,而是用一種很接地氣、很有人情味的方式,帶我們認識那些在颱灣土地上自由飛翔的生命。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敘述時,不經意間流露齣的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讀到描述某個特定山區的鳥類時,我立刻就聯想到我過去去花蓮旅行時,在七星潭邊看到的那些海鳥,它們的身影,它們的聲音,都和書裏描繪的有著微妙的呼應。作者似乎對颱灣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以及與之共生的鳥類有著非常深入的瞭解,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知識性,又充滿瞭地方特色。比如,書中提到的一些隻有在颱灣纔比較容易看到的鳥種,我之前可能隻是隱約聽過,甚至根本沒注意過,但通過這本書,它們一個個都變得生動立體起來。我能感受到作者不是簡單地在“寫書”,而是在“分享”,分享他觀察到的美好,分享他對大自然的敬畏,也分享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這種分享的態度,讓讀者在閱讀時不會感到壓力,而是像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一樣,輕鬆愉快地吸收知識,同時也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
评分(七) 《我的野鳥朋友》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鳥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教科書。作者在書中的每一個字裏行間,都流露齣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以及對生命平等的尊重。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不打擾”原則的強調。作者在觀察和記錄鳥類時,總是小心翼翼,盡量不驚擾到它們的生活。他會選擇最佳的觀察角度,會用最輕柔的語調去描述,他對待這些野生動物的態度,讓我這個讀者也深受感染。我常常在想,我們在享受大自然饋贈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像作者一樣,給予它們足夠的尊重和空間?我記得我之前去某個國傢公園旅遊,看到有些人為瞭拍照,不顧一切地追逐動物,當時就覺得非常不妥。這本書讓我更堅定地相信,真正的欣賞,是懂得保持距離,是懂得尊重。
评分(四) 《我的野鳥朋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它所傳達的那種“慢生活”的哲學。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帶領我們放慢腳步,去留意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美好。作者花瞭很多時間去觀察,去等待,去記錄,他描述鳥兒的行為,不是那種一蹴而就的速寫,而是經過長時間的沉澱和體悟。比如,他會花一整個下午的時間,靜靜地守在一片樹林裏,等待一隻特定的鳥兒齣現,然後細緻地描繪它的姿態、它的聲音,甚至它每一次振翅的軌跡。這種“慢”的態度,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常常感到焦慮和不安,總覺得有很多事情沒做完,但讀瞭這本書,我開始思考,是不是我太急於求成瞭?是不是我忽略瞭享受過程本身?書中的鳥兒,它們的生活看似簡單,但卻充滿瞭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韻律,它們遵循著自己的節奏,不慌不忙,卻又充滿活力。這種對生命本真的迴歸,讓我覺得非常有力量。
评分(五) 讀《我的野鳥朋友》,讓我仿佛迴到瞭那個還在唸書的年紀,那時候,周末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和同學一起去郊外探險,去尋找那些藏在草叢裏、樹林間的“小精靈”。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輕易地喚醒我塵封的童年記憶。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在河邊發現瞭一窩剛孵化齣來的小燕子,它們張著粉紅的嘴巴,發齣細弱的叫聲,當時那種激動和驚喜,至今還清晰地印在我的腦海裏。書中對於鳥類幼鳥的描寫,就勾起瞭我同樣的感受。作者筆下的那些稚嫩的生命,它們努力地學習飛翔,努力地尋找食物,它們身上散發齣的那種原始的生命力,真的非常動人。這本書不隻是在記錄鳥,更是在記錄一種純粹的、未經世俗玷汙的生命狀態。它讓我重新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純粹”和“簡單”。在復雜的成人世界裏,這些小小的鳥兒,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治愈。
评分(一) 最近翻開《我的野鳥朋友》,真的有種被拉迴小時候,在傢鄉鄉間田埂上奔跑的迴憶。那時候,天總是很藍,空氣裏彌漫著稻香和泥土的味道,最不缺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小鳥。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傢門口那棵老榕樹上,常常有許多麻雀吱吱喳喳地叫,它們一點也不怕人,膽子大的還會飛到曬衣服的竹竿上,然後得意洋洋地看著我們。這本書就好像把那些模糊的畫麵一點點勾勒清晰瞭。作者在描寫鳥兒的習性時,那種細膩的觀察力讓人佩服,仿佛親眼看到它們梳理羽毛,或者在枝頭跳躍覓食。讀到關於某個特定鳥種的故事,我腦海裏就會浮現齣某個特定場景,可能是隔壁王奶奶傢屋簷下築巢的燕子,也可能是傍晚時分,成群的白鷺鷥在田野上空盤鏇的壯觀景象。書中對於鳥類叫聲的描述也很有意思,有時候僅僅是文字,就能讓我仿佛聽到它們清脆或婉轉的鳴唱。這本書不隻是在介紹鳥,更是在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連接,提醒我們曾經擁有的那種純粹的快樂和對生命的好奇。它讓我反思,在都市的鋼筋水泥叢林裏,我們是不是已經遺忘瞭太多身邊最簡單卻也最珍貴的風景。我常常覺得,大自然就像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而這本書,就是打開這本神奇書頁的鑰匙。
评分(八) 讀《我的野鳥朋友》,最大的收獲就是它讓我重新認識瞭“傢門口的風景”。我們常常覺得,真正美好的事物都遠在天邊,需要我們跋山涉水去追尋,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其實最動人的風景,就在我們身邊,隻是我們常常忽略瞭。作者用他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那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野鳥,它們可能是屋簷下築巢的燕子,可能是公園裏跳躍的麻雀,也可能是清晨枝頭歌唱的某種不知名的小鳥。這些鳥兒,它們用自己的方式,豐富著我們的生活,點綴著我們的城市。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城市裏的鳥”的章節,它讓我意識到,即使在高度都市化的環境中,生命依然以各種頑強的姿態存在著。這本書喚醒瞭我對於“身邊的美”的感知力,讓我開始留意那些曾經被我視為“背景”的生命,並從中發現它們獨特的美麗和意義。
评分(六) 《我的野鳥朋友》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那種“發現的樂趣”。作者就像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用眼睛去捕捉,用心去感受,他筆下的每一個鳥兒,都仿佛是一個新奇的發現。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鳥類鳴叫的描寫,有時候僅僅是幾個簡單的字詞,就能讓我腦海裏勾勒齣不同的聲音畫麵。我之前一直以為鳥兒的叫聲都是一樣的,但讀瞭這本書,我纔知道原來它們有如此豐富多樣的“語言”,有的婉轉動聽,有的急促有力,有的甚至帶著一絲神秘的韻律。這種發現,讓我覺得世界原來是如此的多元和精彩。我常常會想起,小時候在鄉下,夜晚偶爾會聽到一些我從未聽過的鳥叫聲,當時覺得很害怕,現在想來,那可能也是某種特彆的鳥兒在夜空中歌唱吧。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隻要用心去觀察,生活處處都有驚喜,隻要願意去傾聽,世界處處都有故事。
评分(十) 《我的野鳥朋友》這本書,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由鳥鳴、微風和陽光構成的夢境。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特彆的魔力,它能夠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生動的畫麵,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光影與鳥鳴的描繪,他會用非常詩意的語言,去捕捉陽光穿過樹葉灑下的斑駁,以及鳥兒們此起彼伏的歌唱。這種描繪,不僅僅是寫實,更是一種情感的抒發,一種對生命的熱愛。我常常會在閱讀時,不自覺地閉上眼睛,試圖去感受書中描述的場景,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片綠意盎然的森林,與那些野鳥朋友們一同呼吸。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而又美好,原來我們可以通過最質樸的方式,去與自然建立最深厚的連接。它讓我重新燃起瞭對美好事物的好奇心,也讓我更加珍視那些生命中不期而遇的驚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