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亞瑟.剋裏斯多夫.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1862─1925)
英國著名的散文傢、詩人、作傢,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二十八屆院長。他的父親是十九世紀末坎特伯雷大主教愛德華.懷特.本森,叔叔是著名的哲學傢亨利.西奇威剋。因此,本森傢族富有文化和著述的傳統,也很自然地遺傳到他身上。他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國王學院,並在一八八五至一九○三年間,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一九○六年後,齣任格雷欣學校校長。一九一五至一九二五年間,擔任莫德林學院院長。
他的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他在人生最後的二十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寫下瞭世上最長的四百萬字的日記,給世人留下瞭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産,另著有《仰望星空》(At Large)、《追隨本心》(Along the Road)等。
譯者簡介
邢錫範
瀋陽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學科建設帶頭人。專業方嚮為英語翻譯和翻譯理論與教學。
序言
義無反顧的自由之旅
1
那天,我在卡姆河邊散步。這是一條涓涓細流,喜愛狂野和浪漫風景的人是看不上眼的;可在一些人眼裏,這條河真是太美瞭,並不比那些著名的河流差多少。它更像是一條運河,河道較直,緩緩流淌的河水顯得那麼從容──很適閤八人的賽艇在這裏比賽!我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而且,無論是齣於對以往歲月的記憶,還是齣於對寜靜本身的喜愛,我的靈魂願意在這裏漫步行走,正如詩人勃朗寜所說,「隻要我們的愛還在」。我從城市的喧囂中逃瞭齣來,繞過紛亂的郊區,遠遠躲開噴著煙霧的高聳煙囪,從發齣叮當響聲的鐵道橋下穿過,一片美景便盡收眼底:廣闊的牧場遍布在卡姆河兩岸,幾排垂柳鑲嵌其中,多節的樹乾支撐著叢生的柳枝。河的對岸,靠近岸邊的壟上坐落著迷人的芬迪頓村莊,村子裏有古老的教堂和教區牧師的宅邸,還有一條隨意修建的街道,建有紅色山形牆的小禮堂則俯視著村莊的榖倉和草垛。
沿路而上,你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垂柳。在高高的柳樹叢後麵有一座古老的榖倉,被稱作楊廳;楊廳旁建有一道小水壩,順壩而下的溪流穿過一道木製的黑色水閘,發齣悅耳的嘩啦聲。不遠處的一棟房子是中世紀時期伊裏城的主教隱居之地。當然,主教是坐著小船來到這裏,在驕陽炙烤著平原大地的時候,躲在這裏靜靜地住上幾個星期,過著愜意舒適的鄉間生活。溪流下遊有一座小村莊,名字叫霍寜西村。在果園和茅草屋之間是一座帶有牆垛的教堂和廢棄的碼頭──這地方與我去過的一些古老村莊一樣,彷彿讓人迴到瞭久遠的年代。順流而下,你會立刻看到漫無邊際的沼澤,連綿數英裏,嚮四處伸展開來;從翠綠的防洪壩高處,可以看見一眼望不到頭的河道,及遠處數十英裏外的一大片樹林,也許還能看到高聳的伊裏塔矗立在地平綫上,塔尖之上,是蔚藍的廣闊天空。如此開闊的景色,如此蔥鬱茂盛的田野,如此寂靜的村莊,如果說連這裏都算不上是個美麗的地方,那我就不知道什麼是美瞭!史學傢稱之為事件之類的事從未在這裏發生過。
這個地方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人們古老的生活方式,所不同的隻是從前的環礁湖、葦塘、小島、沼澤地變成瞭現在寜靜的麥田和牧場。除瞭做生意的小商小販,幾乎沒人會來這裏,軍隊也不曾在這裏集結,更沒有戰爭的硝煙炮火。日落時分,火紅色的夕陽慢慢隱落到遠處的地平綫下;野鴨掠過水麵,在水窪地裏棲息,鮮花一年又一年盛開在河道兩岸;這個地方寜靜而神祕的氣氛你可以親身體會,也可以留在記憶中,而這種心靈在此安居、時間在此靜止的感覺,卻是你永遠無法言錶的。
2
來,我們再講另一個不同的場景共同體會一下。
一兩個星期前,我一路嚮北乘火車旅行。在經過的許多車站裏到處都是軍人,車廂裏擠滿瞭士兵,他們看起來非常健康、快樂。他們的友好和善良深深地打動瞭我;他們彬彬有禮,待人謙恭,一舉一動隻讓人覺得他們是普通的旅客,而不像我以為的那樣:是一群正準備奔赴前綫,行將麵對死亡威脅的士兵。他們生怕給其他乘客添麻煩,不僅和藹可親地照顧和幫助其他旅客,攙扶年老體弱的婦女下車,並把包裹遞給她;還給孩子們巧剋力吃,或者和旅客們聊天。在某個停靠站,一位自豪卻又焦慮的父親強忍淚水,為即將奔赴前綫的兒子送行。我想,這位父親本人很可能就是一個老兵吧;而年輕的中尉卻顯得非常興奮,一臉快活的錶情,親切地喊著「爸爸」,他在盡力讓自己的父親振作起精神來。我深深地為我們的戰士感到驕傲,他們是那樣的純樸、真誠、善良。我也為國傢能培育齣這麼優秀的戰士倍感欣慰,幾乎忘瞭他們是即將要投身於殘酷戰火裏的人。當火車在另一個車站停下來的時候,我看到一群奇怪的人,裏麵有個年輕的軍官,他顯然受瞭傷,一條腿打上瞭夾闆,腦袋上纏著綳帶。他坐在長椅上,兩名強壯的士兵坐在他的兩邊。為瞭讓受傷的軍官感到些許安慰,兩個士兵的臉上強裝齣愉快的錶情,緊緊挨著軍官坐在那裏,還分彆握著他的左手和右手。一開始我看得並不很清楚,因為那名軍官麵前還站著另一個士兵,他正在給軍官打氣,與此同時,還用身子擋開過往的人流。等這個士兵走開後,那名年輕的軍官抬起瞭頭,我看到瞭一張憔悴、神情低落的臉龐,因疼痛而皺起眉頭,他那充滿憂鬱的大眼睛顯得失魂落魄,四下裏驚恐地張望著。突然,他開始用力地跺著地闆,並試圖從戰友的懷抱裏掙脫齣來,卻終因乏力而癱坐在椅子上,憤怒又絕望地把自己的腦袋垂在胸前。這個悲戚的場景讓我至今曆曆在目。
就在火車要開動的時候,一個軍官走進我的車廂。落坐後,這個軍官對我說,「你剛纔看到的是令人悲哀的一幕──那個年輕的軍官曾是我們最好的戰友,被德國人俘虜瞭;他好不容易逃瞭齣來,一路上不知吃瞭多少苦,纔迴到我們的隊伍當中。我們把他送進瞭醫院;但是恐懼和焦慮令他幾乎崩潰。人們擔心他已經精神失常,沒有恢復的希望瞭──有關部門正要送他去療養院,不過我看他很難再康復瞭;他不僅腿受瞭傷,頭部也遭到重創。他曾經是一名有錢人傢的孩子,卻因戰爭改變瞭命運,而且不久前纔剛剛和一位迷人的姑娘訂婚……」
3
這個畫麵讓我們不得不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麵臨著一種難以忍受而且使人痛苦的生活現實,這樣的現實完全不同於沼澤地的故事。我不打算對此進行爭辯或者討論,因為順著綫索迴到現實生活,你就會無助地陷入一係列可怕的問題:那就是我們該如何應對生活中齣現的災難,尤其是那些令人極其痛苦、難以忍受、毀滅性的災難;如何應對現實中的各種衝突和爭鬥,特彆是那些讓所有受牽連的人感到畏懼、避之唯恐不及、令人厭惡的爭鬥,因為這樣的爭鬥隻會帶來許許多多不幸的悲劇。然而,殘酷的災難或者衝突總是不可避免地發生。沒人希望有戰爭;所有發動戰爭的人無一例外都能為自己找到藉口,說他們是為瞭自衛纔戰鬥,並堅持說他們為和平做齣瞭不懈的努力。但是,巨大的命運之磨在轉動,磨齣死亡、恥辱和毀滅。每一個渴望和平的人,還有每一項和平提議,都被淹沒在痛苦又憤怒的喊叫聲中。最聰明的人不厭其煩、喋喋不休地一再狡辯,說什麼這樣的戰爭能為人民帶來利益。母親以無比堅強的力量和勇氣把兒子送上前綫,最終聽到的消息卻是兒子躺在一座無人知曉的墳墓裏,而她隻能強忍淚水。多年的勞動成果消耗殆盡,土地荒廢,弱勢無辜的人們得到的隻有傷害和欺騙;然而,龐大的戰爭機器還在轟鳴地嚮前行駛,留下的是仇恨和恐懼;而人們卻還一直祈望上帝的仁慈和憐愛,懇求上帝賜福於他們。
那麼,如果我們遇上瞭這樣的問題,除瞭像曆經危難仍堅信上帝的約伯那樣俯伏在地,痛苦又絕望地忍受著災難的打擊外,還能做些什麼呢?在這樣的時刻,麵對這個充滿戰爭、殺戮、欺騙的世界,還有什麼希望可以讓我們迴到令人愉快、安逸幸福、安詳又高雅的社會和不那麼煩心的日子呢?本書匯集瞭我在一段時間內寫成的一些東西,而這段時間的記錄似乎將當下與一連串不幸的事件分隔開來。很多時候我們被迫看到混亂和毀滅,當我們再次麵對眼前所展開的古老而和平的畫捲時,還能適應嗎?或是燒毀以往舊事的記錄更為勇敢呢?
4
我認為放下當下的不幸、走進昔日那些古老而和諧的生活畫捲是正確的,也是審慎的,因為我們所能做的最為靠不住的怯懦行為,就是不再相信生活。然而,昔日那些古老的美景,確實還在這世界的某個安靜角落真實地存在著,隻要你用心呼喚,它便會再次重現。我們要努力恢復昔日俯拾即是美景的真實生活,也應該迴歸這樣的生活。我們必須努力重新樹立這一信念,而不是脆弱地承認我們迷失瞭前進的方嚮。承認我們被邪惡擊敗,並不能有助於我們徹底驅逐邪惡;我們隻有堅持對勞動、秩序、和平的信念纔能徵服邪惡。我們必須抵禦誘惑,不要過度地從哲理角度解釋戰爭。極少有人的頭腦夠聰明,夠清醒,能掌控並解決所有問題。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告訴你,我不相信戰爭已經扭麯瞭我們對和平的看法。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和平、強調和平,必須時刻不忘和平。在我看來,戰爭就是邪惡勢力的爆發;抵製戰爭最好的辦法,不是對戰爭進行思考,而是追求快樂和健康。中世紀時給歐洲帶來巨大災難的那場瘟疫並不是靠哲學戰勝的,而是憑藉著人們改善居住環境的願望,講究衛生、健康生活的理念戰勝的。這種本能不是哪一種哲學或者學說創造齣來的;這種本能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齣現,並逐漸成為大傢的共識。
對戰爭進行反思、把時間花在分析戰爭發生的諸多復雜因素上,在我看來,那是未來曆史學傢的任務。但是,作為一個愛好和平的人,麵對可怕的戰爭,如果可以,就應言簡意賅地講清楚和平的意義,以及人們為什麼渴望和平。我並不是說和平就是過懶散的生活,沉湎於溫和的幻想中。我指的是人們透過辛勤的日常工作,相互的理解,彼此慷慨大方的幫助,為消除疑慮、安慰心靈和振作精神而做齣的努力。和平時期也會齣現真實的衝突──當然這不是指國與國之間派齣最優秀、最勇敢的戰士所進行的流血戰爭──我說的衝突是指人類嚮罪行、疾病、自私、貪婪和殘暴宣戰。要進行的鬥爭還有很多,我們為什麼不能聯閤起來與我們人類共同的敵人進行戰鬥,反而相互削弱應對邪惡的力量呢?戰爭破壞瞭最好的人類關係,白白耗費瞭體力和精力,失去瞭儲備起來的財富,徒讓冷酷的情感找到瞭發洩的機會。
5
不過,在目前的戰爭中,我從內心深處覺得值得努力奮鬥的,就是爭取自由的希望。很難說清楚什麼是自由,因為自由的本質是徵服個人的欲望。德國人聲稱隻有他們懂得自由的意義,而且他們依靠紀律實現瞭自由。但是這場戰爭的苦難卻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即德國人並不滿足於樹立有吸引力的道德榜樣,這種不滿足的結果就是逼迫著世界做齣選擇:如果世界不選擇他們的道德觀念,他們將訴諸暴力和刀劍,強迫世人接受。正是這一點讓我感覺到,戰爭也許是各個國傢一種巨大的抗議,這些國傢的統治者在心理上對未來懷有一種占據的欲望,而這種欲望恰恰與可以體現過去生活精神的理論形成抗爭。這似乎有點前後矛盾,我認為戰爭也許是和平希望處於走投無路的睏境時的集中反映。如果各個國傢能清楚這一點,就不會冒著風險採取報復行為,也不會在獲得勝利時,用戰利品奬賞自己;如果戰爭的結局是德國人真誠地讓我們確信,他們對權利和公正的概念是因為受到瞭誤導和毒害,而且極不文明,相當野蠻與殘酷,那麼,作為未來世界安寜的代價,我們所有承受過的苦難或許還不會太沉重;因為許許多多的日日夜夜,人類和平的天空布滿瞭無從撥雲見日的陰霾。
6
我們無法迴避對戰爭的思考,我們不能、也不應該這麼做,更不能求助於夢想,徒然地企盼和平和安全,逃避戰爭;在這樣一個時期,我們所看到的每一份報紙,每一本雜誌,通篇充斥著的是戰爭及戰爭所帶來的苦難,肯定也會有一些人,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會明智地避開戰爭的話題,以便在情感方麵保持自己一如既往的良好精神狀態。假如我們默默地沉思著戰爭,假如我們的頭腦裏充滿著戰爭意識,尤其是假如我們是無法避免的戰亂年代的平民,戰爭會讓我們陷入逐漸惡化的恐怖之中,使我們成為無助而悲慘的人。但是,無論發生瞭什麼情況,我們必須努力,不能讓戰爭把我們變得越來越糟:情緒憂鬱,歇斯底裏,失去瞭信念和希望,對生活感到恐慌。這種恐慌與無望纔是危害性最大的災禍。我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拋棄狹隘的思想,保持比較從容、健康的心態,讓我們的精神領域更為寬廣。我們知道,一條長時間被拴著的狗,一旦放開,就會變得非常凶猛狂暴,滿腦子裏都是假想的敵人,所以,大多數平和的過路人就有可能成為牠攻擊的對象。自從戰爭爆發以來,我一直感覺到空氣中彌漫著某種毒氣,人們開始傾嚮於懷疑、好鬥,甚至産生瞭茫然的敵意。如果能夠的話,我們必須驅除這種邪惡的精神狀態。而且我認為,最好是讓我們的頭腦迴顧一下古老的和平畫捲,並堅信即將到來的和平具有更偉大、更高尚的品質;這樣我們也許就能充分意識到我們曾享受過但並未把握住的幸福;還可以製定計畫,重新把握真正的幸福,其精髓在於人們之間相互的信任,其願望是共同分享所有美好的東西,而不是把幸福藏匿起來並嚴加防範。
某天,一位聰明無私的女人給我寫瞭封信,信裏麵的話讓我永遠難忘;她以極大的勇氣,毫不畏懼地把自己最心愛的人送上瞭前綫。「無論發生瞭什麼,我們絕不能屈服,」她寫道。「當全人類處在戰爭的水深火熱之中時,我們僅僅為自己的財富而擔憂簡直是毫無意義。」
這就是癥結所在!在戰爭期間,我們絕不能做的,就是嚮其他人指齣他們該做何犧牲;我們隻能且必須做的是自我犧牲;也許,愛好和平、珍惜和平的人並沒有做齣一點犧牲。即使這樣,他也可能認識到,生活本身並不相互矛盾;但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無論是令人愉悅的還是畏懼的,卻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相互交織在一起,無人能夠逃避。
Chapter1【逃避】
世界上最好的故事隻能是現實生活裏的事──我們先來說說逃避的故事。從古至今,讓我們始終感興趣的事情就是如何逃避,人類的成長史也是一部逃避的曆史。約瑟的故事、奧德修斯的故事、浪子的故事、《天路曆程》的故事、《醜小鴨》的故事、《小婦人》的故事等等,這樣的故事太多瞭,我隻是列齣瞭其中幾個,深入思考後,你會發現,這些故事其實都是有關逃避的故事,與所有的愛情故事一樣。古老的諺語說得好,「愛情的道路從來就不是平坦的。」而愛情故事講述的,無非也就是男人和女人如何從愛情的荒漠逃離齣來,奔嚮愛情的避難所。即使是像《伊底帕斯王》和《哈姆雷特》這樣的悲劇,從它們的背景上來講,也有著相同的主題思想。在伊底帕斯的故事中,年邁並且失明的國王穿著破爛的袍子,無意識地犯下瞭如此難以形容的罪行,把他的兩個女兒和幾個侍從丟棄在聖泉旁老梨樹和大理石墓碑之間;他以微弱的嗓音說齣瞭最後的愛情箴言,這時空中傳來瞭上帝震顫的聲音:
「伊底帕斯,你為什麼還在拖延?」
伊底帕斯立即沉默地走開,依靠在提修斯的肩膀上,等到在場的人終於敢睜眼時,他們看到提修斯遠遠地離開瞭,獨自用手遮住自己的雙眼,似乎某種強烈的光綫太令人感到敬畏,凡人的眼睛不能看到他的目光;但是伊底帕斯走瞭,沒有悲傷,而是滿懷希望和疑惑。即使哈姆雷特死瞭,轟鳴的炮聲響起,也應該祝賀他擺脫瞭無法忍受的痛苦;生活也是這樣。一些人用雙手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我們的目光落在這樣悲哀的故事上,便很難見到他們潦草寫成或匆匆說齣的話語,似乎他們隻是進入瞭沉默或者無知覺的狀態!其實不然。那些因災難而變得瘋狂的父親和母親之所以殺害自己的孩子,無非是希望與最心愛的孩子一起逃脫他們無法忍受的苦難,他們意欲與孩子一起飛走,就像聖經故事裏的羅得帶領妻女逃離即將毀滅的城市一樣。自殺的人並不是仇恨生活的人;他們非常熱愛生活,隻是生活中的悲哀和恥辱實在讓他們無法忍受。他們是在努力尋找、試圖移居到其他環境當中;因為他們渴望生活,但又不能就這麼生活。正是這種幻想纔使得人們尋求死亡;隻有動物能夠忍受,而滿懷希望尋找更好生存環境的人卻匆匆離開瞭這個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