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送彆: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1368~1580)(再版)

江岸送彆: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1368~1580)(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明代繪畫
  • 中國繪畫史
  • 繪畫史
  • 藝術史
  • 江岸送彆
  • 明代藝術
  • 繪畫研究
  • 藝術
  • 文化
  • 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作者的中國晚期繪畫史撰寫計劃的第二冊,聚焦於中國明代初期與中期(1368~1580)的繪畫發展,除瞭探討明代繪畫風格中承續自元代及新創的部份之外,也論述瞭宮廷繪畫與浙江(浙)、蘇州(吳)、南京等地方畫派的錶現及其發展。此外,書中對畫傢的社會、經濟地位與其繪畫風格的關係,也有極為精彩透闢的見解。

  本書的撰寫模式與該計畫的第一冊《隔江山色》相同。除瞭論述時代與曆史背景、藝術傢與畫壇創作的議題之外,書中還析論瞭近五十位明代重要畫傢的生平遭遇。不僅提供傳統畫史與畫論對他們個彆的評價,並一一以傳世具體的畫作為例,解剖每位畫傢的形式語言、內涵與意義。書末附詳盡〈註釋〉、〈參考書目〉與〈索引〉。

  在作者與本地學者的協助下,中文版不但將英文原書的「古籍引文」還原為中文,並修正瞭原書許多誤植之處,中文版的圖版採取圖隨文走的設計,品質比英文原書更加精彩、考究。整體而言,中文版更為完整而易讀。

  無論您是初學者或已經是專傢學者,本書都是引導您進明代繪畫的必備藝術書籍。

文脈的流轉與時代的風貌:中國古代繪畫史(上古至宋元) 一部關於筆墨精神、圖景構建與審美演變的宏大敘事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自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元代末期,中國繪畫藝術的源流、風格變遷、重要流派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動因。它並非一部簡單的風格羅列,而是一部深入探討中國古代畫傢如何運用綫條、色彩與空間觀念,來觀察、理解並再現他們所處的真實世界與精神世界的曆史文獻。 導論:早期圖像的奠基與繪畫的肇始 開篇部分將追溯中國視覺藝術的“前史”。從仰韶文化、馬傢窯文化的彩陶紋飾中,我們看到瞭抽象符號嚮具象描繪的初步萌芽,如人麵魚紋和動物圖案所蘊含的原始生命力與巫術信仰。隨後,本書將目光投嚮青銅器銘文與早期玉器上的紋飾,探討其所體現的禮製規範與神秘主義色彩如何間接影響後世的界畫與宗教圖像。 重點論述的,是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的“敘事性”與“圖像學”意義。這些作品大量采用平行透視、分格布局和綫描勾勒的手法,雖帶有民間藝術的樸拙感,卻奠定瞭中國敘事性繪畫的基礎,尤其是在錶現曆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車馬儀仗等場景時,展現齣獨特的“史詩感”。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玄學興起與佛教的廣泛傳播,中國繪畫迎來瞭哲學層麵的自覺與技術上的飛躍。 第一捲:魏晉風骨與六朝的形神之辯 這一捲聚焦於中國繪畫理論的奠基時期。顧愷之的“傳神寫照”理論,不再滿足於簡單摹寫形貌,而是追求捕捉人物的內在精神氣質。本書詳細剖析瞭顧愷之《洛神賦圖》可能存在的摹本,分析其綫條的“飄逸”與人物的“風韻”,如何成為後世士人追求的審美典範。 同時,本書將佛教造像藝術的傳入與發展作為重要章節。從雲岡、龍門石窟的造像,到敦煌壁畫的早期階段,探討外來藝術如何被本土化,形成壁畫中獨特的暈染法(如曹衣兜水、吳帶當風)和嚴謹的宗教敘事布局。石刻綫描在這一時期達到巔峰,其對衣紋的精準刻畫,為後世山水畫中的皴法提供瞭潛在的藉鑒。 第二捲:隋唐氣象與盛世的絢爛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繪畫藝術也呈現齣雄渾、博大、雍容華貴的時代特徵。本書將唐代繪畫劃分為三大脈絡進行深入研究: 1. 人物畫的成熟與多元化: 閻立本的工筆重彩,以其曆史畫的雄健著稱;吳道子的“吳帶當風”,代錶瞭綫條的極緻錶現力,對後世人物畫影響深遠。本書將探討唐代宮廷畫的程式化傾嚮以及民間裝飾畫的活力。 2. 山水畫的興起與“氣”的構建: 初唐李思訓的“青綠山水”代錶瞭金碧輝煌的宮廷趣味,而王維的“水墨畫”則標誌著文人審美觀念的萌芽。重點分析王維如何將禪宗的“空寂”融入山水錶達,強調“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理念,這是中國山水畫轉嚮抒情化的關鍵一步。 3. 佛教藝術的輝煌頂點: 敦煌壁畫中晚唐時期的變化,特彆是對世俗生活描繪的增加,以及“吳帶當風”在新技術的應用下如何得到更充分的展現,都將作為重點案例進行分析。 第三捲:五代十國的地域風貌與繪畫的專業化 五代時期,雖然政治分裂,但南方(江南)和北方(後蜀、荊湖)的繪畫發展卻呈現齣高度的地域特色。 南唐的精微與典雅: 以顧閎中、周文矩為代錶的宮廷畫師,專注於《韓熙載夜宴圖》這類描繪貴族日常生活的風俗畫,其對人物心理和細節描摹的精細程度,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 蜀地的山水雄奇: 荊浩、關仝,作為北方山水畫派的代錶,其作品強調山勢的雄偉、雲霧的變幻,確立瞭北方山水畫“雄強”的主基調,為後來的宋代巨碑式山水奠定瞭基礎。 第四捲:宋代的審美品位與“格物緻知” 宋代,尤其是北宋,是中國繪畫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其特點是“院體”的專業化與“文人畫”的自覺化並行發展。 1. 院體畫的規範與寫實: 徽宗朝的翰林圖畫院,追求極緻的寫實能力與精確的觀察。本書將細緻分析《瑞鶴仙圖》等作品中對自然形態的科學把握,以及如何通過“高頭講軸”的形式將審美推嚮極緻。 2. 山水畫的理論體係構建: 董源、巨然所代錶的江南“董巨”一派,以其“披麻皴”等手法,創造齣溫潤、渾厚的江南丘陵景觀,開啓瞭“以筆墨寫胸中丘壑”的新路徑。 3. 花鳥畫的文人化轉型: 從黃荃的富麗工緻,到宋徽宗對花鳥畫的“意象”要求,再到文人畫傢對“寫意”的追求,標誌著花鳥畫從裝飾走嚮瞭抒發個人情誌的載體。 南宋時期,由於政權南遷,繪畫審美趨嚮於內斂與精巧。李唐、劉鬆年的“馬遠、夏圭”一派,以其“邊角式”的構圖,營造齣曠遠空靈的意境,這種“留白”的藝術處理,極大地拓展瞭中國山水畫的精神空間。 第五捲:元代的復古與文人畫的獨立 元代,由於濛古族的統治,傳統士大夫階層在政治上受到排擠,轉而將藝術活動視為寄托理想和錶達氣節的最後陣地。這直接促成瞭“文人畫”的最終獨立與成熟。 本書將重點探討“元四傢”的藝術成就: 趙孟頫的復古主義: 他提倡“筆墨當隨時代”,並強調迴歸晉唐(尤其是早期山水畫)的筆法,確立瞭“以書入畫”的理論基礎。 黃公望的“平淡天真”: 分析其《富春山居圖》中,如何用鬆散、圓潤的筆墨來錶現丘壑的內在生命力,追求“不事雕琢”的境界。 吳鎮的墨戲精神: 以竹、梅入畫,錶達對傳統士人操守的堅守。 倪瓚的“逸筆”與孤寂: 探討倪瓚如何通過極簡的筆墨、稀疏的結構,來反映其對世俗的疏離和高潔的人格追求。 元代,版畫藝術也取得瞭顯著成就,如《升元 চাচ英記》等,反映瞭印刷技術對圖像傳播的推動作用。 結語:筆墨的傳承與未盡之語 本書最後總結瞭從上古圖像到元代水墨成熟的漫長曆程中,中國繪畫如何在技術(如用筆、皴法、設色)、理論(如“氣韻生動”、“傳神”)和審美(從寫實到寫意)三個維度上逐步建立起獨立且高度成熟的體係。這些早期的探索和確立的範式,為後世明清繪畫的發展打下瞭不可動搖的根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居翰 (James Cahill)


  高居翰(James Cahill)教授(1926~2014)是20世紀中國藝術史研究的權威之一。他齣生於美國加州,從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東方語文學係畢業之後,陸續於1952年和1958年取得安娜堡密西根大學藝術史碩士和博士學位,主要追隨已故知名學者羅越(Max Loehr)修習中國藝術史。

  高居翰教授曾在美國首府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服務近十年,並擔任該館中國藝術部主任,他也曾任已故瑞典藝術史學者喜龍仁(Osvald Sirén)的助理,協助其完成《中國繪畫史》(七大冊)的撰寫計劃。

  自1965年起,他開始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的藝術史係,負責中國藝術史的課程,直到1994年退休。

  高居翰教授著作等身,一生從事研究不懈。重要作品包括《中國繪畫史》(1960)、《中國古畫索引》(1980)及諸多重要展覽的圖錄。此外,他曾經著手進行一套五冊的中國晚期繪畫史撰寫計劃,其中,第一冊《隔江山色:元代繪畫》,於1976年齣版;第二冊《江岸送彆: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於1978年齣版;第三冊《山外山:晚明繪畫》,於1982年齣版(上述各書的中文版均由石頭齣版股份有限公司獨傢齣版);至於第四、第五冊的撰寫工作,則因故中止。

  1978~79年間,高教授接受哈佛大學極富盛名的諾頓(Charles Eliot Norton)講座之邀,以明、清之際的藝術史為題,發錶研究心得,後來整理為專書《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於1982年齣版(中文版亦由石頭齣版股份有限公司齣版)。該書曾獲全美藝術學院聯會選為1982年年度最佳藝術史著作。

  1987年,堪蕯斯大學富蘭剋林‧墨菲(Franklin D. Murphy)講座邀請他主講「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另三種方法」,講演內容後來也結集成書齣版。1991年,高教授又受邀至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班普頓(Bampton)講座,以「畫傢生涯」(The Painter’s Practice)為題,發錶研究成果,該書已於1994年齣版。而2010年齣版的Pictures for Use and Pleasure: Vernacular Painting in High Qing China,則是他晚期的力作。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明初「畫院」與浙派
第一節 洪武之治
第二節 兩派山水傳統:浙派與吳派
第三節 洪武年間的繪畫(1368–98)
王履
兩件佚名之作
明初「畫院」
第四節 永樂年間的繪畫(1403–24)
保守南宋畫風的延續
邊文進
第五節 宣德畫院(1424–35)
謝環
商喜
石銳
李在
第六節 戴進
第七節 「空白」時期的繪畫(1436–65)
周文靖
顔宗
林良

第二章 吳派的起源:瀋周及其前輩
第一節 十五世紀的吳派
王紱
蘇州及其仕紳文化
第二節 瀋周的前輩畫傢
杜瓊
姚綬
劉玨
劉玨與瀋周的關係
第三節 瀋周
生平事蹟
早期作品
個人風格的發展
《夜坐圖》
晚期的山水作品
草木鳥獸圖

第三章 浙派晚期
第一節 繪畫中心 ── 南京
第二節 吳偉
生平事蹟
人物山水畫
人物畫
第三節 徐霖
第四節 弘治與正德畫院的畫傢
呂紀
呂文英
王諤
鍾禮
硃端
第五節 「邪學派」畫傢
張路
蔣嵩
鄭文林
《夕夜歸莊圖》與硃邦

第四章 南京及其他地區的逸格畫傢
第一節 浙吳兩派以外的畫傢
第二節 南京畫傢
孫隆,「沒骨」畫與底特律美術館的《草蟲圖》捲
林廣與楊遜
「金陵癡翁」史忠
郭詡
杜堇
第三節 兩位蘇州畫傢與徐渭
王問
謝時臣
徐渭
第四節 畫傢的生活型態與畫風傾嚮

第五章 蘇州職業畫傢
第一節 周臣
第二節 唐寅
第三節 仇英

第六章 文徵明及其追隨者:十六世紀的吳派
第一節 文徵明
早年
北京插麯
晚年
第二節 文徵明的朋友、同儕和弟子
陸治
王寵
陳淳
瀋碩
第三節 十六世紀後期文氏的子孫與追隨者
文嘉
文伯仁
侯懋功
居節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江岸送彆》的齣版,對於我這個熱愛中國古代書畫的業餘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份驚喜。我常年在颱灣,接觸過不少關於書畫的展覽和書籍,但明代繪畫,尤其是在其發展初中期,始終是我研究的重點和難點。這本書的題目《江岸送彆: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1368~1580)(再版)》,光看題目就覺得非常有深度,不僅點明瞭時代,還選取瞭一個富有詩意的意象“江岸送彆”,這讓我聯想到瀋周、文徵明等人筆下那種淡泊寜靜的山水,以及蘊含在其中的細膩情感。作為再版,我更看重它在學術上的嚴謹性和內容的更新。我期待書中能詳細解讀一些代錶性的作品,分析其構圖、筆墨、色彩的運用,以及它們所反映的時代精神和社會背景。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些瞭解明代繪畫發展脈絡的清晰思路,尤其是在不同畫派之間的互動和影響方麵。

评分

收到這本《江岸送彆》的瞬間,就感到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書的裝幀很精美,紙質也相當不錯,觸感溫潤,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我一直覺得,對於明代繪畫,尤其是從洪武到嘉靖這段時間,很多研究都集中在“吳門畫派”的幾位大傢身上,但事實上,那個時代是多元的,不同地域、不同學派都在孕育著新的藝術生命。這本書名“江岸送彆”,本身就極具畫麵感和故事性,它可能暗示瞭書中會對描繪離彆場景、寄托思念之情的繪畫作品有深入的探討,這對於理解當時士人的情感世界非常有幫助。再版二字也讓我對內容的可信度有瞭更高的期待,意味著它可能吸收瞭近些年的研究新發現,修正瞭以往的不足。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否會對當時江南地區的幾個重要繪畫中心進行比較分析,例如蘇鬆、南京、以及一些新興的藝術群體,看看他們是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開拓齣新的麵貌。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韻味,淡雅的水墨色調,配閤著古樸的書法字體,仿佛讓人置身於明代那文人墨客雲集的士林之中。我對明代繪畫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早期到中期這一段曆史時期,它承載著從元代遺風嚮明代獨立風格轉變的 महत्वपूर्ण 過程。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內容,但從書名《江岸送彆》中,我仿佛就已經看到瞭文徵明筆下的鬆風吹拂,或唐寅筆下那瀟灑的山水,那份離彆的愁緒和山水的情懷,總是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颱灣在明代繪畫研究上一直有其獨特的視角和成果,加上這是再版,想必經過瞭更深入的考證和修訂,內容上肯定更加紮實。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瞭解明代繪畫全貌的窗戶,特彆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不被大眾熟知但卻極具藝術價值的畫傢作品。希望它能帶我領略那個時代文人的雅趣,以及他們如何將情感寄托於筆墨丹青之間,描繪齣那一段段動人的曆史畫捲。

评分

拿到《江岸送彆》這本書,感覺非常親切。我本身就是一位對明代繪畫情有獨鍾的讀者,尤其喜歡那個時期文人畫的淡雅與意境。書名“江岸送彆”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聯想,仿佛看到瞭古人依依惜彆的場景,山水悠悠,筆墨傳情。颱灣在文史研究上一直有其獨特的風貌,相信這本再版之作,一定凝聚瞭不少寶貴的學術成果。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對明代初期與中期(1368~1580)的繪畫進行係統梳理,尤其想瞭解在這個重要時期,繪畫在題材、風格、技法等方麵是如何演變的。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作品的羅列,更能深入剖析其背後的文化意涵和曆史背景,幫助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文人心境。再版二字更是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信心,意味著內容經過瞭時間的檢驗和學界的審視。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江岸送彆》極具畫麵感,讓人一拿到手就想翻開一探究竟。我本身對明代繪畫,尤其是初期和中期這一段曆史時期,一直抱有極大的興趣,那是一個承上啓下的時代,既有對元代遺韻的繼承,又有新的藝術理念的萌發。颱灣在收藏和研究明代書畫方麵有著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積纍,這本書的齣版,想必會帶來許多新的見解和研究成果。我尤其想知道,書中對於“江岸送彆”這個主題的作品,是如何進行解讀的?是側重於錶現文人的離愁彆緒,還是更深入地探討其背後所隱含的社會意義和曆史背景?再版意味著內容更加充實和修正,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有瞭更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夠引領我深入瞭解明代繪畫的多樣性,不僅是吳門畫派,也包括其他地域和畫派的藝術特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